1. 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及對共建「一帶一路」的啟示是什麼
古代絲綢之路是人類歷史上文明交流交融最耀眼的舞台,它濃縮了亞歐大陸漫長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演進,見證了東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與交融。在古代絲綢之路上,商品互通、文化交匯、文明包容、人文交流、科技互動,沿線各國人民共同譜寫了經濟互利、人文互啟的偉大的史詩樂章。
「一帶一路」建設涉及沿線6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目前全球貿易和跨境投資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最具潛力、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中,沿線各國無一例外地面臨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展開多層面寬領域國際合作的願望和訴求,同時也不同程度面臨多種問題,如資源短缺、糧食安全、氣候變化、網路攻擊、環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國犯罪等,這些問題制約和影響各國各地區的發展。積極應對挑戰,已成為全球共識。借中國快速發展之勢,實現本國發展目標,成為沿線多數國家的願望。
2. 古代「絲綢之路」和現代「一帶一路」的價值
古代絲綢之路與今天的一帶一路有啥聯系
3. 論述一帶一路的歷史意義
「一帶一復路」的歷史意義:制
「一帶一路」是創新亞洲地區區域合作模式的新思路。
「一帶一路」是重新激發南南合作內生動力的新範式
「一帶一路」是引領和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的新創舉
「一帶一路」是中國為人類社會做出更大貢獻的新途徑
----來源自概論
4. 一帶一路的歷史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對密切我國同中亞、南亞周邊國家以及歐亞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關系,深化區域交流合作,統籌國內國際發展,維護周邊環境,拓展西部大開發和對外開放的空間,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都先後從自身角度出發,提出了新絲綢之路的構想,其共同特點是都以中亞為軸心,但通達的目的地卻差別很大。不同版本的「絲綢之路」,其背後的潛台詞是視中亞為聯通歐亞的物流、資源、經濟乃至政治樞紐,力爭在「樞紐之爭」中占據上風,從而擴大自己經濟、能源安全的外延,並更加有效地拓展自身經濟輻射圈和商路。相比之下,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構想計劃更詳,范圍更廣,涉及國家、地區更多,受益面更大。簡而言之,這是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包容和更強調合作共贏的宏偉藍圖。因此,這一構想不僅受到中亞各國,也受到上合組織成員國及觀察員國以及如聯合國、歐盟等國際組織的贊揚和積極響應。
一年來的實踐表明,共建「一帶一路」逐步成為各國走向共識的合作構想。中國進一步鞏固了來自中亞和俄羅斯的能源供給,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安全的周邊保障;而與中國的合作也有助於中亞國家擺脫「內陸國」、「雙重內陸國」的困擾,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地緣空間和廣闊市場。此外,本地區國家之間合作關系發展的成果,又為「一帶一路」建設打下堅實基礎;中國與海灣國家、與南亞和西亞國家、與中東歐國家以及歐盟、東盟的合作也日益深化。
5. 國家建立一帶一路的歷史作用和現實意義
以「共同開創亞洲發展的新未來」 為題發表演講,全面闡述了中國的亞洲合作政策,並內特別強調要推容進「一帶一路」的建設。「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一帶一路」的建設不僅不會與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等既有合作機制產生重疊或競爭,還會為這些機制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
6. 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
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是:
「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中國政府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不斷拓展合作區域與領域,嘗試與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使之得以豐富、發展與完善,但其初衷與原則卻始終如一。這是認知與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基點與關鍵。
「一帶一路」是開放性、包容性區域合作倡議,而非排他性、封閉性的中國「小圈子」。
「一帶一路」是務實合作平台,而非中國的地緣政治工具。「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成為人類共有的歷史財富,「一帶一路」就是秉承這一精神與原則提出的現時代重要倡議。
「一帶一路」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聯動發展倡議,而非中國的對外援助計劃。「一帶一路」建設是雙邊或多邊聯動基礎上通過具體項目加以推進的,是在進行充分政策溝通、戰略對接以及市場運作後形成的發展倡議與規劃。
「一帶一路」是和現有機制的對接與互補,而非替代。「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國家要素稟賦各異,比較優勢差異明顯,互補性很強。
「一帶一路」建設是促進人文交流的橋梁,而非觸發文明沖突的引線。「一帶一路」跨越不同區域、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但它帶來的不是文明沖突,而是各文明間的交流互鑒。「一帶一路」在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產能合作與發展戰略對接的同時,也將「民心相通」作為工作重心之一。
7. 一帶一路在政治,歷史方面有什麼相關的影響
⒈歷史選擇的回歸:兩千多年前,各國人民就通過海陸兩條絲綢之路開展商貿往來。從張騫出使西域到鄭和下西洋,海陸兩條絲綢之路帶去了文明和友好,贏得了各國人民的贊譽和喜愛。如今,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騰飛,中國在更多方面有能力幫助別國,特別是作為製造業大國,中國不僅可以輸出豐富多彩、價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夠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術和設備。作為全球主要外匯儲備國,中國能夠攜手各國共同應對金融風險,中國有實力投資海外,與急需資金的國家共同把握發展機遇。千百年來,不同的文化在古絲綢之路上交相輝映、相互激盪,積淀形成了世人共知和推崇的和平、開放、包容、互信、互利的絲綢之路精神,而且不斷注入時代內涵。作為多元文明碰撞與交流的遺產,絲路精神並非中國獨享,它一直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⒉多邊合作的契機:一帶一路戰略將是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中日韓自貿區等國際合作的整合升級,也是我國發揮地緣政治優勢,推進多邊跨境貿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構想提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合力打造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新理念;描繪出一幅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從中亞到印度洋和波斯灣的交通運輸經濟大走廊,其東西貫穿歐亞大陸,南北與中巴經濟走廊、中印孟緬經濟走廊相連接的新藍圖。
⒊我國對外開放戰略2.0版本: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對外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受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因素影響,對外開放總體呈現東快西慢、海強陸弱格局。「一帶一路」將構築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一體兩翼」,在提升向東開放水平的同時加快向西開放步伐,助推內陸沿邊地區由對外開放的邊緣邁向前沿。在遵循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中國與沿線各國在交通基礎設施、貿易與投資、能源合作、區域一體化、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
⒋我國成為世界強國的重要路徑: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構築國土安全發展屏障,擺脫以美國為首國家的不平等國際貿易談判,尋求更大范圍資源和市場合作的重大戰略,被稱作世紀大戰略。這是中國在近200年來首次提出以中國為主導的洲際開發合作框架,將徹底擺脫原來依附大國,被動挨打的地緣政治局面。「一帶一路」構想旨在使中國發展引擎所驅動的地緣經濟潛力,形成巨大的正外部性,為相關國家和地區所共享。它展示出中國將自身發展的宏偉願景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願景相結合,
將「中國夢」和「亞洲夢」、「歐洲夢」相連接,支持有關國家改善民生、增加就業和工業化的努力,積極為沿線地區提供國際公共產品,讓有關國家安心、舒心、開心。為了消除一些國家的疑慮,
中國庄嚴宣布決不幹涉中亞國家內政,不謀求地區事務主導權,不經營勢力范圍,而是要相互堅定支持,做真誠互信的好朋友;要將政治關系優勢、地緣毗鄰優勢、經濟互補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優勢、持續增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