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開封歷史上的名人故事
崔顥,汴州(開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開元年(公元723年)進士。他才思敏捷,長於寫詩,系盛唐詩人,《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歷史上對他的記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關他的傳說和故事流傳下來,舊《唐書·崔顥傳》里非常簡略,連他文學上的成就也未提及,這些都是為了什麼?很值得人們思考。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開封的歷史名人:阮籍(210~263)三國魏文學家。字嗣宗。河南開封尉氏縣人。阮?之子。曾為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與嵇康齊名,與其侄阮咸皆為「竹林七賢「之一。蔑視禮教,嘗以「白眼「看待「禮俗之士「。與當權的司馬氏集團有矛盾,常酗酒,「口不臧否人物「,以之保全自己。原集已散佚,後人輯有《阮嗣宗集 支道林(314~366)晉代高僧。名遁,以字行。開封人。年25歲出家,與謝安、王羲之等交遊,好談玄理。作《即色游玄論》,宣揚「即色是空「,發揮般若學的性空思想,為般若學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大都散佚 蔡謨生卒年待考。東晉大臣。開封蘭考人。東晉成帝咸和三年(328),蘇峻發動叛亂,蔡參與平叛,遂遷任太常,賜爵洛陽男。後拜征北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成為東晉對抗北方勢力的主要人物。卒於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任上。謚文穆望採納
⑵ 開封的歷史
開封,簡稱汴,現為河南省地級市,是我國七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於中國版圖的中部,地處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搖籃的黃河之濱,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在中國的歷史上,開封曾被稱為大梁、汴梁、東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七個王朝曾先後建國都於開封,故稱「七朝都會」。開封與中國的西安、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安陽並稱七大古都,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開封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文化教育發達,科技進步,經濟繁榮,是中原地區的重要旅遊城市和對外開放城市。
地理位置
開封界於東經113°51′51〃—115°15′42〃,北緯34°11′43〃—35°11′43〃。位於河南省中部偏東,是黃河沖積扇平原的尖端。東臨商丘地區,西連省會鄭州市,南接許昌市、周口地區,北靠黃河,與中原油田隔河相望。總面積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62平方公里。南北寬約92公里,東西長約126公里。東距亞歐大陸橋東端的港口城市連雲港500公里,西距省會鄭州72公里,在中國版圖上處於豫東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開封」的由來
開封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的開封,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春秋時期,鄭庄公在此修築儲糧倉城,定名為「啟封」,取「啟拓封疆」之義,後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名為開封。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均定都於此,素有「七朝都會」之稱。尤其是北宋時期,從陳橋兵變到南宋偏安,歷經九帝168年,「人口逾百萬,貨物集南北」,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國際性的大都會,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的美譽。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生動地描繪了古都開封當時的繁華景象。這一時期的開封,涌現出了清正廉明的包公、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民族英雄岳飛、圖強變法的王安石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開封」一名是由「啟封」更名而來。 春秋時期,諸侯林立,列國爭雄。當時的古城村一帶為鄭國的東北邊陲。羽翼漸豐的「小霸」鄭庄公出於戰略上的需要,命大將鄭邴在這里屯兵築城,並取「啟拓封疆」之意名「啟封」。西漢景帝即位,因避景帝劉啟諱,改「啟」為「開」,啟封也就改稱為開封。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開封市轄5個市轄區、5個縣;全市共有24個街道、34個鎮、55個鄉。開封市總面積6247平方千米,人口480萬(2005年)。
鼓樓區 面積 58.68平方千米,人口 16.13萬人。郵政編碼475000。
龍亭區 面積 91.51平方千米,人口 11.6萬人。郵政編碼475100。
順河回族區 面積 86.73平方千米,人口 24.11萬人。郵政編碼475000。
禹王台區 面積 57.05平方千米,人口 14.83萬人。郵政編碼475003。
金明區 面積252.38平方千米,人口 18.2萬人。郵政編碼475002。
杞 縣 面積 1258平方千米,人口 105萬人。郵政編碼4752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通許縣 面積 767平方千米,人口 60萬人。郵政編碼4754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尉氏縣 面積 1257平方千米,人口 87萬人。郵政編碼4755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開封縣 面積 1302平方千米,人口 67萬人。郵政編碼4751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蘭考縣 面積 1116平方千米,人口 76萬人。郵政編碼475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歷史沿革
開封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先民活動。而建城的時間可追溯到夏、商、周,距今已有2700多年。春秋時期,鄭荘公為向中原擴展,在今開封城南朱仙鎮古城附近築城,名啟封,取「啟拓封疆」之義。今開封城春秋時期為儀邑,戰國時期為大梁,今日之開封市即由大梁之地,啟封之名發展演變而來。 開封號稱七朝古都。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均在此建都。特別是北宋,這里經歷九帝168年,繁榮與興旺達到鼎盛,風光旖旎,人物薈萃,城郭恢弘,經濟發達,人口逾百萬,富麗甲天下,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史書曾以「八荒爭湊,萬國咸通」來描述當時北宋東京對外關系的盛況。 自元之後,開封為中原省治。民國時期為河南省會。
1948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攻克開封,因戰略需要,旋即撤離。同年10月24日再次解放開封。從此,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回到了人民懷抱。1954年10月,河南省省會由開封遷到鄭州,開封改為省轄市至今。
開封氣候
開封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年平均氣溫14℃,年均降雨量670毫米,林木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自然資源
開封市土地總面積為628,240.26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34,732.1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9.20%;園地面積10,456.84公頃,佔1.66%;林地面積24,026.26公頃,佔3.82%;居民點及工礦用地83,750.85公頃,佔13.33%;交通用地17,822.06公頃,佔2.84%;水域46,964.21公頃,佔7.48%;未利用土地10,487.90公頃,佔1.67%。 開封所轄區域地下資源已探明的有石油和天然氣,預計石油總生成量為5.6億噸,天然氣儲量為485億立方米, 現已大量開采利用。煤炭資源埋藏較深,預測可靠儲量為77.9億噸。此外,地下還有豐富的石灰岩、岩鹽、石膏等礦藏。 水資源 開封市境水資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為8.35億立方米(不含過境水)。其中地表水為3.51億立方米,占資源總量的42%,地下水4.84億立方米(允許開采量),占資源總量的58%。
地質地貌
開封市地處豫東平原,黃河下游大沖積扇南翼。海拔69米至78米。這里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良好,結構穩定,有利於各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林木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開封屬黃河沖積平原,第四系全新地層,其成因為黃河沖積物,質地疏鬆,地層在垂直分布上為:
a、淺棕黃色粉砂,深度4.2m左右,地基承載力為110KPa;
b、淺棕黃色粘土,深度2.5m左右,地基承載力為130KPa;
c、淺棕黃色粉細砂,平均層厚1.5m左右,地基允許承載力為100KPa;
d、淺黃色砂土,層厚10m左右,地基承載力為100KPa。
交通狀況
開封地處中原,交通便利,連接「歐亞大陸橋」的隴海鐵路從市內穿過,京廣鐵路和京九鐵路左右為鄰,北京至廣州的106國道和天水至連雲港的310國道在此交匯,開(封)洛(洛)、開(封)商(丘)高速公路成為橫穿河南的黃金通道,黃河公路大橋使得天塹變為坦途,全市公路密度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開封北距北京580公里,東至連雲港530公里,鄭汴洛高速公路距鄭州國際機場和鄭州海關50多公里。開封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北上南下、西進東出的樞紐城市,同時又是沿亞歐大陸橋東西雙向開放、外引內聯的對外開放中心城市,具有發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和進行大規模經濟開發的廣闊前景。
旅遊資源
開封是中原旅遊區重點觀光游覽城市,史有「一蘇二杭三汴州」之說。古人的「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甲天下」等詩句,都生動地描繪了古都開封豪華蓋世的繁榮景象。尤其是在北宋時期,藉助汴水漕運的有利條件,開封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人口上百萬,富麗甲天下,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化給開封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現在,全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84處,其中,國家級5處,省級17處,市級26處,縣級136處。在這里,千年鐵塔、繁塔巍然聳立,在宋、金故宮遺址上建造的龍亭雄偉壯觀,明朝修築的城牆古跡斑斑,道教建築延慶觀風格別致,開封最古老的名勝古吹台古樸典雅,以雕刻藝術著稱的山陝甘會館玲瓏剔透,還有著名的中原古剎相國寺宏麗華美。開封還是我國著名的「北方水城」,水面面積占城區面積的1/4,龍亭腳下的潘、楊二湖,迎賓大道兩側的包公湖猶如四塊巨大的碧玉鑲嵌在古城,令人賞心悅目。 近年來,開封市致力於發展旅遊事業,重修和新建了許多歷史人文景觀,如「清明上河園」、「包公祠」、「宋都御街」、「天波楊府」、「翰園碑林」等等。眾多的名勝古跡,的天獨厚的歷史、人文資源,譽滿中外的民俗文化,每年都吸引著大量的中外遊客到開封參觀、游覽。
民風民俗廟會、燈會、鳥市、 菊花、 夜市、 風箏、 斗雞、 盤鼓
高等教育
河南大學、開封大學、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特色小吃
小籠灌湯包、第一樓包子、馬豫興「桶子雞」 、三鮮蓮花酥、五香兔肉
開封套四寶、鯉魚焙面、菊花火鍋、大京棗、燴面、雙麻火燒
芝麻翅中翅 、紅薯泥 、花生糕
⑶ 開封有哪些有意思的歷史故事
開封迄今已有4100餘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被譽為八朝古都,先後有夏朝,戰國時的內魏國,五代時的後容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宋朝和金國相繼在此定都;明朝在此建立北京達11年。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都東京城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的美譽。開封是清明上河圖的原創地,有「東京夢華」之美譽。從蒙元明清到民國和到新中國建立初期,開封一直為河南首府或省會。
⑷ 開封的歷史|
龍亭公園的古建築,有史可據的可上溯到唐德宗李適在位時(780-805年)所建的永平軍節度使治所——藩鎮衙署。之後,五代中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將其改建為皇宮。北宋時的皇城(包括皇宮)亦在此,稱之為大內。
金代後期,亦以此為皇宮。元滅金後,它是河南江北行省的衙署。元末紅巾軍農民起義中龍鳳政權也以此為臨時行營。至明,當時的統治者又大興土木興建周藩王府。順治十六年(1659年),在周王府舊址上設立了貢院,作為考試舉人的場所。
經過70多年的建設,院內建有房舍五千多間。明遠樓高四丈,使舊日王府遺址有了新的生機。但由於該地低窪,積水嚴重,無法繼續使用。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曾在原周王府煤山上修建了一座萬壽亭,亭內供奉皇帝萬歲牌位,每逢節日大典或皇帝誕辰,地方官員來此遙拜朝賀。於是煤山改為龍亭山,簡稱「龍亭」。
(4)開封發生過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龍亭是開封文物古跡的一個重要代表,距今已有1200多年,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相繼將其設為皇宮。
1925 年改為龍亭公園,龍亭公園位於開封市中山路北端,按清萬壽宮布局而建的古建築群體, 景區佔地面積1038畝,其中水域面積(潘楊二湖)710畝,景區三面環水,風景秀麗,既有北方宮殿渾厚之氣魄,又兼南國園林秀麗之嬌美 。
龍亭公園自南向北由午門(景區南大門)、玉帶橋、嵩呼、朝門、東西朝房、照壁、龍亭大殿、宋代蠟像館、東西垂花門和東西跨院、北宋東京城和皇城模型、北宋皇城拱宸門遺址、《五嶽真形碑》方亭、北門、東便門等組成,另有植物造型園、盆景園、梅園、園林景觀等。
龍亭大殿系宋代皇宮後御苑舊址的一部分,殿下高台乃明代周王府花園中的土山。龍亭大殿是公園內整個清代建築群體中的主體,建於72級蹬道的平台之上。大殿坐北朝南,殿前是貫通上下的用青石雕刻的蟠龍盤繞的御道,雲龍石雕上至今還留有趙匡胤當年的馬蹄印。
御道東西兩側各有上下蹬道和便道。龍亭大殿高26.7米,東西長19.10米,南北寬11.90米。殿內天花板上繪有青雲彩紋團龍圖案,殿外飛檐高翹,檐角皆掛風鈴,風鈴隨風作響,美妙無比。龍亭大殿雄踞於高大的殿基之上,巍峨壯觀。
⑸ 有關開封的歷史
位於開封市龍亭城內西北隅。這里原為北宋和金代的故宮, 也是明周王府的遺址。
清康熙三十一年在此築了一座萬壽亭, 亭內供有「皇帝萬歲」的牌位, 人們稱之為「龍亭」, 每逢重大節日, 文武官吏皆來此朝拜。道光二十五年毀於大風災, 後重建。龍亭建在一座高達13米的巨大磚砌台階上, 為重檐歇山式正殿。殿正面的石階分三層72級, 石階中間嵌有雕龍青石。殿內正中放置著一個巨大的黑色「龍墩」 ,相傳為宣讀皇帝詔書的地方。1986年, 龍亭大殿內興建了開封宋代蠟像館, 為中國內地第一座蠟像館。雕塑的人物包括北宋9個皇帝和當時著名的文臣武將。龍亭的古建築,有史可據的可上溯到唐德宗李適在位時(公元780-805年)所建的永平軍節度使治所——藩鎮衙署。之後,五代中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將其改建為皇宮。北宋時的皇城(包括皇宮)亦在此,,稱之為大內。金代後期,亦以此為皇宮。元滅金後,它是河南江北行省的衙署。元末紅巾軍農民起義中龍鳳政權也以此為臨時行營。至明,當時的統治者又大興土木興建周
藩王府。清初以此為貢院,繼改建為萬壽宮。民國年間(公元1925年)一度改為龍亭公園;1927
年馮玉祥將軍第二次主豫時,改名中山公園。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正式命名為龍亭公園至今。
開封位於黃河中下游沖積平原的東部,北依黃河,南接黃淮平原,東連華東諸省。轄五縣五區,總面積6444平方公里,人口460萬,市區從口78萬。開封冬寒春暖,夏熱秋涼,四季分明,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4.52度,平均降水量622MM。
開封古稱汴梁、汴京、東京,簡稱汴,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開封之名源於春秋時期,當時,鄭國君主鄭庄公選擇這里修築儲糧倉城,便取 啟拓封疆 之意,定名 啟封。到了漢代景帝時(公元前156年),為避漢景帝劉啟之名諱,就將 啟封 更名為開封,這便是開封的由來。
開封建城的歷史已有2700多年。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後有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定都於此,所以開封素有 七朝古都 之稱。特別是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時期,開封(史稱東京)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經九代帝王。當時,東京城周闊30餘公里,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池組成,人口達到150餘萬,是一座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富麗輝煌的都城。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會。古人曾這樣描述當年宋都的輝煌: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更是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東京開封城的繁華景象。北宋時期,科技發達,經濟繁榮,人文薈萃,創造了一代燦爛輝煌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宋文化。清正謙明的包公,滿門忠烈火的楊家將,圖強變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樂飛等歷史名人,都曾在這里留下光輝的足跡,他們的豐功偉績,作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內外廣為傳頌。
是的,開封在歷史上曾為中華民族文明史寫下過絢麗的篇章。 建國50年來,特另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開封的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今日的開封商貿發達、農副產品豐富、交通運輸便利、名勝古跡眾多,是中原地區黃河沿線重要的旅遊勝地和對外開放城市,也是國家旅遊局命名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開封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淀,使她享有七朝都會、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遍布市縣的名勝古跡,依稀可尋的古成風貌,特色濃郁的民俗文化絢麗多姿的秋菊,顯示了古都的風韻和魅力。目前開封擁有名勝古跡景點187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8處。
開封旅遊突出宋代特色。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園、鐵塔、繁塔、大相國寺、包公祠等觀光景點古樸典雅,與碧波盪漾的包公湖、龍亭湖、鐵塔湖和雄偉的城門樓、古城牆交相輝映,形成了以宋代建築風格為主,宋文化氛圍濃郁,具有北方水城美譽的大宋旅遊景區。
開封地理位置比較優越,交通便利。龍海鐵路、國道310高等級公路沿黃河貫通東西,106國道經開封黃河大橋縱越南北,開封至鄭州、洛陽的高速公路,使抵達鄭州國際機場的車程僅用60分鍾。近年來,隨著市區主要幹道拓寬改造工程的相繼竣工,市內旅遊交通條件和城市旅遊大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同時,開封擁有較完善的旅遊配套體系,現有星級飯店22家,旅行社34家,涉外定點經營單位28家。著名的開封府、金明池重建工程業已經開工,不久將以嶄新的容顏迎接四海賓朋。
開封在每年春、秋季節定期舉辦東京禹王大廟會、菊花花會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旅遊文化活動,使優秀的民俗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熱烈歡迎大家到古都開封旅遊觀光。
⑹ 開封有過什麼歷史事件或歷史名人
開封有個朱仙鎮,挺牛的,是中國古代四大名鎮,和景德,佛山,漢口齊名,那有名的朱仙鎮年畫就是這出的
⑺ 在河南都發生過哪些歷史事件
(一)重要的古文化遺址
1、南召猿人 :發現於河南南陽南召縣的古猿人化石,證明在大約五六十萬年以前,河南就有人類居住。
2、許昌人 :距今約10萬年的古人類化石於2007年在河南許昌被發現。它的發現,通過與其它遺址配合,為中國人不是起源於非洲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3、賈湖遺址: 距今約9000年左右,位於河南舞陽,這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樂器、世界上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類似文字的契刻符號等幾項世界最早的文明成果,轟動世界,被認為是「人類從蒙昧邁向文明的第一個門檻」。
4、裴李崗文化 :距今約8000年左右,因發現於河南新鄭裴李崗村而得名,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5、太昊伏羲陵: 距今約7000年,位於河南周口淮陽縣,是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的陵墓,位居中華十八大名陵之首,始建於春秋,擴建於唐宋,完善於明清,歷代帝王51次御祭。淮陽是伏羲定都和長眠之地,也是神農氏定都之地,被認為是中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和龍圖騰的發源地,是華夏族和東夷族共同的聖地。
6、仰韶文化 :距今約5000年至7000年,因發現於河南三門峽仰韶村而得名。這是同時期影響范圍最廣最典型的古文化,仰韶村的考古發掘也是中國近代考古學的發端。
7、黃帝故里: 河南新鄭是國內史學家公認的位居五帝之首的軒轅黃帝出生、創業和定都之地。中國人從春秋起開始在新鄭軒轅丘祭拜人文始祖黃帝,一直延續至今。「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也因全世界華人的廣泛認同而成為中華第一大典,在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方面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8、二里頭文化: 距今約4000年,因發現於洛陽偃師二里頭而得名,被學界認為是夏朝的都城。這里出土了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
9、鄭州商城: 位於今天鄭州市區,是商朝早期比較重要的都城。這是鄭州成為古都的原因之一。
10、安陽殷墟: 因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和甲骨文而轟動世界,堪稱20世紀人類10大考古發現之首,殷墟也毫無爭議地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甲骨文是一種常用字在5000字左右的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是世界上四種最古老的文字中唯一流傳下來的文字。「十一五」期間,我們國家要在安陽建設世界上唯一的文字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
11、白馬寺: 位於洛陽,建於東漢,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所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見證。
12、龍門石窟: 位於洛陽,是北魏遷都洛陽後開鑿的。它既是少數民族與漢民族文化交流的產物,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龍門石窟產物。尤其是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它那「東方的微笑」將神性與人性、陽剛與陰柔很好地結合起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龍門石窟也因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3、少林寺: 位於登封,是禪宗和少林武術的發源地。佛教傳入中國後,少林僧人將它與中國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融合,創立了禪宗。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它迅速地傳向全國各地及周邊的日本、朝鮮、韓國和東南亞等地,對中國歷史以及日本的花道、茶道、柔道、武士道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少林武術冠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僧人在交流中汲取天下武術之大成,總結出了少林拳、少林棍、易筋經、鐵布衫等700多種武術絕技,並對其它武術流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僅從少林拳派生出的拳術就有四五十種。少林的積極入世使它與中國歷史緊密相連,在南北朝、隋朝、唐朝、北宋和明等朝代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少少林寺林也因承擔社會責任而成為「天下第一名剎」,少林武術也因此廣播四方並在實戰中進一步發展壯大。少林的與時俱進、開放和積極入世,使它一直保持著很強的生命力,在歷經磨難後的今天,禪宗和少林武術依然生機無限。今天的少林僧人又將互聯網、營銷學等現代文化融入少林文化,使少林迅速走向世界。少林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典範,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中華文化的代名詞。
14、嵩陽書院: 位於登封嵩山,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范仲淹、程頤、程顥、司馬光等大儒曾在這里講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有一部分就是在這里寫的。這里在洛陽附近,二程在這一帶將儒釋道三者相融合,初步創立了以後影響中國800年的理學。
15、應天書院:位於商丘(北宋時稱應天府)睢縣,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學子不遠千里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說的就是應天書院。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曾求學於此,在商丘落戶,並擔任應天書院掌學主教。
16、登封觀星台: 建於元代,距今約有800年的歷史,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也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天文學遺址。大天文學家郭守敬在這里取得了領先西方301年的天文學成就,由此制定的「授時歷」被中國、朝鮮和日本沿用了360多年。今天,我們國家正以此為依託,在這里建設「中國天文博物院」,以集中展示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
17、紅旗渠: 位於河南安陽,是聞名於世的「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跡」。為了修建這條渠,10萬人在崇山峻嶺中的懸崖峭壁上辛辛苦苦地整整幹了10年。他們沒有錢、沒有糧食、沒有技術、又不受政策支持,卻靠著頑強的毅力削平了1250座山頭,修建了上百座引橋,鑿通了上百座隧道,最終將生命的河水引入到了乾涸的土地。紅旗渠的總渠長超過4000公里,其土石方可以從哈爾濱到廣州修一條寬2米高3米的石牆!紅旗渠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傑作。
(二)定都在河南的朝代
1、伏羲氏: 伏羲位居三皇之首,定都和長眠於河南周口的淮陽。
2、神農氏 : 神農氏是另一位重要的古代帝王,他也定都在淮陽。
3、軒轅氏 : 軒轅氏即黃帝,位居五帝之首,他出生、創業和定都於新鄭。
4、夏 : 夏朝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曾多次遷都,主要國都有三個:洛陽偃師二里頭,陽城(今鄭州登封,也在洛陽附近),陽翟(今許昌禹州)。
5、商 : 商朝曾多次遷都,比較重要的有三個:洛陽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和安陽殷墟。
6、西周: 西周的國都有兩個,一個是鎬京(在今陝西),另一個是洛陽。
7、東周 : 東周定都洛邑(今洛陽),持續時間達數百年。
8、西漢: 西漢的主要國都是長安(今西安),但早期也曾短期定都洛陽。
9、東漢: 東漢定都洛陽。東漢末年董卓把漢獻帝挾持到長安幾年。
10、曹魏: 曹魏早期定都許昌,後來曹丕定都洛陽。
11、西晉: 西晉定都洛陽。西晉末年皇帝被挾持到長安幾年。
12、北魏: 北魏早期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後來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13、隋 : 隋文帝定都長安,隋煬帝遷都洛陽。
14、唐: 唐的主要國都是長安,洛陽為東都。晚唐時朱溫把唐朝皇帝挾持到洛陽幾年。
15、武周: 武則天篡奪李唐王位,建立武周,定都洛陽,稱洛陽為神都洛陽。
15、後梁: 後梁定都開封,後遷洛陽。
16、後唐: 後唐定都洛陽。
17、後晉: 後晉定都開封,曾短期都洛陽。
18、後漢: 後漢定都開封。
19、後周: 後周定都開封。
20、北宋: 北宋定都開封。
21、金 : 金曾定都北京,晚期遷都開封20年,直到滅亡。
(三)河南與「中國」的得名
河南不僅被稱為「中原」和「中州」,在歷史上還曾被稱為「中國」和「中土」。今天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但歷史上最早的「中國」卻是指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一帶,這是史學界的共識。
「中國」一詞,在西周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3000多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在洛陽附近)用土圭測度日影(今登封嵩山有周公測影台遺址),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並在附近營建了成周洛邑。洛陽也因此被歷代文人認為「居天下之中」。
大量的文獻也可以證明「中國」一詞源於河南。「中國」一詞,曾見於.《詩經•民勞》中:「中國,京師也」,而當時的「京師」正是東周國都洛邑(今洛陽)。另見於《詩•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也見於《詩•小雅•六月序》:「《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另由出土文物來看,「中國」一詞,最早見於1965年陝西省寶雞縣所出土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其文曰:「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 文王,肆文王受茲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ㄨ民。」可以看出,這里的「中國」,即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地區,即成周,也即今洛陽一帶。 《史記•劉敬傳》說:「成王即位,周公之屬傅相焉,乃營成周雒邑,以此為天下之中也,諸侯四方納貢職,道里均矣。」因雒邑成周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土」或「土中」,這應該也是後來河南地區被稱「中州」和「中原」的原因。
事實上,中國一詞,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含義。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今天河南一帶)。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
由於河南不僅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而且數千年都是這片廣闊土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以「中國」一詞漸漸成了正統國家的代稱。歷史上無論是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還是失掉中原的漢族政權,都自稱「中國」而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⑻ 求 開封的歷史
位於開封市龍亭城內西北隅。這里原為北宋和金代的故宮, 也是明周王府的遺址。
清康熙三十一年在此築了一座萬壽亭, 亭內供有「皇帝萬歲」的牌位, 人們稱之為「龍亭」, 每逢重大節日, 文武官吏皆來此朝拜。道光二十五年毀於大風災, 後重建。龍亭建在一座高達13米的巨大磚砌台階上, 為重檐歇山式正殿。殿正面的石階分三層72級, 石階中間嵌有雕龍青石。殿內正中放置著一個巨大的黑色「龍墩」 ,相傳為宣讀皇帝詔書的地方。1986年, 龍亭大殿內興建了開封宋代蠟像館, 為中國內地第一座蠟像館。雕塑的人物包括北宋9個皇帝和當時著名的文臣武將。龍亭的古建築,有史可據的可上溯到唐德宗李適在位時(公元780-805年)所建的永平軍節度使治所——藩鎮衙署。之後,五代中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將其改建為皇宮。北宋時的皇城(包括皇宮)亦在此,,稱之為大內。金代後期,亦以此為皇宮。元滅金後,它是河南江北行省的衙署。元末紅巾軍農民起義中龍鳳政權也以此為臨時行營。至明,當時的統治者又大興土木興建周
藩王府。清初以此為貢院,繼改建為萬壽宮。民國年間(公元1925年)一度改為龍亭公園;1927
年馮玉祥將軍第二次主豫時,改名中山公園。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正式命名為龍亭公園至今。
開封位於黃河中下游沖積平原的東部,北依黃河,南接黃淮平原,東連華東諸省。轄五縣五區,總面積6444平方公里,人口460萬,市區從口78萬。開封冬寒春暖,夏熱秋涼,四季分明,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4.52度,平均降水量622MM。
開封古稱汴梁、汴京、東京,簡稱汴,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開封之名源於春秋時期,當時,鄭國君主鄭庄公選擇這里修築儲糧倉城,便取 啟拓封疆 之意,定名 啟封。到了漢代景帝時(公元前156年),為避漢景帝劉啟之名諱,就將 啟封 更名為開封,這便是開封的由來。
開封建城的歷史已有2700多年。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後有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定都於此,所以開封素有 七朝古都 之稱。特別是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時期,開封(史稱東京)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經九代帝王。當時,東京城周闊30餘公里,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池組成,人口達到150餘萬,是一座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富麗輝煌的都城。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會。古人曾這樣描述當年宋都的輝煌: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更是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東京開封城的繁華景象。北宋時期,科技發達,經濟繁榮,人文薈萃,創造了一代燦爛輝煌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宋文化。清正謙明的包公,滿門忠烈火的楊家將,圖強變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樂飛等歷史名人,都曾在這里留下光輝的足跡,他們的豐功偉績,作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內外廣為傳頌。
是的,開封在歷史上曾為中華民族文明史寫下過絢麗的篇章。 建國50年來,特另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開封的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今日的開封商貿發達、農副產品豐富、交通運輸便利、名勝古跡眾多,是中原地區黃河沿線重要的旅遊勝地和對外開放城市,也是國家旅遊局命名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開封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淀,使她享有七朝都會、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遍布市縣的名勝古跡,依稀可尋的古成風貌,特色濃郁的民俗文化絢麗多姿的秋菊,顯示了古都的風韻和魅力。目前開封擁有名勝古跡景點187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8處。
開封旅遊突出宋代特色。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園、鐵塔、繁塔、大相國寺、包公祠等觀光景點古樸典雅,與碧波盪漾的包公湖、龍亭湖、鐵塔湖和雄偉的城門樓、古城牆交相輝映,形成了以宋代建築風格為主,宋文化氛圍濃郁,具有北方水城美譽的大宋旅遊景區。
開封地理位置比較優越,交通便利。龍海鐵路、國道310高等級公路沿黃河貫通東西,106國道經開封黃河大橋縱越南北,開封至鄭州、洛陽的高速公路,使抵達鄭州國際機場的車程僅用60分鍾。近年來,隨著市區主要幹道拓寬改造工程的相繼竣工,市內旅遊交通條件和城市旅遊大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同時,開封擁有較完善的旅遊配套體系,現有星級飯店22家,旅行社34家,涉外定點經營單位28家。著名的開封府、金明池重建工程業已經開工,不久將以嶄新的容顏迎接四海賓朋。
開封在每年春、秋季節定期舉辦東京禹王大廟會、菊花花會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旅遊文化活動,使優秀的民俗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熱烈歡迎大家到古都開封旅遊觀光。
⑼ 找關於開封的歷史資料!
開封的先民活動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開封市祥符區萬隆鄉萬隆崗遺址和尉氏縣洧內川鎮斷頭崗遺址,容發現了數處新石器早期裴李崗文化遺址,其發掘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開封市域內就已經有人類活動。
五帝之一的顓頊早年因輔佐少昊有功,被封於高陽(今杞縣高陽鎮),故又號稱「高陽氏」。
夏朝,自帝杼至帝廑在開封一帶建都217年,史稱老丘(今開封市東北國都里村),這是開封有明確歷史記載的第一次建都。
(9)開封發生過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北宋時期的開封城,是古代開封最為繁華與鼎盛的時期。當時的開封,是北宋的都城,被稱為東京。北宋時期的開封城,繁華富庶、人口眾多、經濟文化高度發達,是當時世界第一繁華大城市。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便是對北宋東京繁華的最好寫照。北宋時期的東京,取消了宵禁制度,此舉讓開封快速的繁榮了起來。並且,宋朝時期的開封,也是我國古代都城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的重要轉折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開封
⑽ 開封 傳說故事
1、聲震天中
清朝康熙年間,有父子二人逃難到開封,夜宿鼓樓下。府衙班頭見他倆可憐,收留在鼓樓上當差,父親擔任司鼓(司鼓就是定時敲鼓的人),兒子負責掃街。爺倆忠厚老實,手腳勤快,附近的居民沒有不誇贊的。大夥見面都叫他們「老司鼓」和「小掃街」,他倆的真名實姓沒人知道。
當時的文人騷客常在鼓樓大廳里聚會,吟詩作畫,揮毫潑墨。每逢這時,老司鼓總是悄悄坐在牆旮旯里閉目養神。小掃街閑不住,展紙磨墨,跑前跑後忙著伺候,眾人也都習以為常,誰也沒把他們爺倆放到眼裡,這樣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幾年。
坐鎮開封的河南巡撫閻興邦,巡撫就是一省最高長官。他見鼓樓年久失修,就全城募捐,費時三年,將鼓樓翻修一新。新鼓樓富麗堂皇,真叫氣派。這一天,閻興邦在鼓樓上大宴賓客,全城的風流才俊,書壇名家幾乎都來了。
閻興邦含笑拱手說:「重修鼓樓,千古盛世,美中不足,缺少一方巨匾來畫龍點睛。今天特地邀請諸位為此樓題詞書匾,流芳百世。」賓客們各個滿心歡喜,才思泉涌,暗下決心,要大顯身手,很快就遞上幾十張條子。閻興邦一一翻閱,竟然沒有一個中意的。
他皺著眉說:「諸位寫的全是『小橋流水『之情懷,獨缺『』大江東去『的氣魄,有勞各位再費些神思,人們這才明白,今天的酒席可不好吃,只得抓耳撓腮,絞盡腦汁,苦思冥想。閻興邦一直不見動靜,長嘆一聲:「唉,難道這么大一座古城,就沒有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嗎?」
眾人羞愧得無地自容,大殿里靜得掉根針都能聽見。忽然牆角響起一個蒼老的聲音:「大人,小人能獻丑嗎?」府衙班頭見是老司鼓,怕鬧出笑話,呵斥道:「今天是文壇盛會,你一肚子糟糠,湊什麼熱鬧!」
老司鼓上前幾步,彎著腰賠笑說:「聽說大人肚量大,小人說錯了,權當聽個笑話兒。」閻興邦見他相貌平常,可出言不俗,說:「不妨試試。」「聲震天中」如何?此言一出,滿屋皆驚。閻興邦笑著說:「請道其詳。」「華夏大地分九州,河南地處中州,開封在中州正中。
鼓樓在開封正中,這正是天下的中心,一槌擊鼓,聲震天中啊!」好一個聲震天中,大氣磅礴。閻興邦拍案而起,興奮得把老司鼓讓到座位上,親自斟了三杯美酒犒賞。老司鼓高舉酒杯,朝著眾人做了一個揖。說:「俗話說得好,『跟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學下神』。
你們都是有學問的人,常來鼓樓以文會友。我在旁聽久了,腦瓜兒也慢慢開竅了。『聲震天中』這四個字我琢磨好久了,今兒被巡撫大人相中,我還得謝謝大家哩!」老司鼓這話說得十分得體,來客也面上有光,大殿里一片歡笑。
閻興邦興致勃勃地說:「現在就請書法高手當場揮毫,制匾高懸。」凡是能劃拉幾筆的,誰也不甘落後,真草隸篆,龍飛鳳舞。閻興邦挨著桌觀看,大聲說:「諸位真是妙筆生花,可惜的是字兒寫的太小了,和高大的鼓樓不太相稱啊。」眾人公推一位有名氣的老書法家。
寫出了半個人高的大字,閻興邦還是搖頭嫌小。正在大夥掃興的時候,一直端茶送水的小掃街插嘴說:「大人,我可以試試嗎?」閻興邦上下打量著他,問:「你是干什麼的?」「我是老司鼓的兒子,大夥都叫我小掃街。」閻興邦吩咐班頭捧來筆墨紙硯供他挑選。
小掃街從牆角撿起一把掃帚,笑著說:「還是我的傢伙得勁!」只見他拎了半桶清水,倒入墨汁攪拌,然後出了殿門,人們都蜂擁跟了出來。好一個小掃街,只見他束緊衣衫,用掃帚飽蘸濃墨,在紙上揮舞,運用自如,你想:這世間罕見的掃帚筆寫出的字還能小嗎?
閻興邦連生叫絕:「怎麼學得這樣一手絕活兒啊?」小掃街朝眾人深深鞠了個躬。「各位前輩常來這里切磋書法,即興揮毫,我在旁邊侍候,暗中用心揣摩,每天我把鼓樓四周打掃干凈後,就用掃帚蘸水在地上練字,一桶清水用完天還不亮哩,天天如此。」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眾人感慨萬分,再也不敢小瞧這爺倆了。不久鼓樓檐端懸掛一方巨匾,上書「聲震天中」四字,字體剛健,氣勢雄渾,站在城外都能看清。可是誰會想到這千古名句,竟然出自老司鼓和小掃街之手。
1948年開封第一次解放的時候,鼓樓和聲震天中巨匾不幸在戰火中損毀,關於這個匾是誰的題詞,又是誰書寫的,至今是謎,無人破解。
2、楊繼業發兵幽州救主
楊七郎因打擂闖禍,太宗聽信奸臣潘仁美讒言,竟不念楊家為保大宋江山,南征北戰血灑戰袍立下的汗馬功勞,將楊繼業貶謫雄州之後,遼國乘機出兵,設計困宋太宗於幽州城,當楊繼業手捧救駕詔書後,還是以國家大業為重,喚出八個兒子商量營救之策。
令公說:「萬歲,眾大臣、王爺被困幽州,若有閃失,不只大宋江山難保,黎民百姓也要遭殃……。」六郎站出:「請爹爹速發救兵。」七郎也嚷道:「上次孩兒打擂連累了全家,這次我要為爹爹爭氣,先立救駕之功。」
令公知道他武藝過人,能獨擋一面,便同意他帶騎兵先行。楊繼業隨後發兵救駕,自己同呼延贊押運糧草星夜向幽州進發。這個故事表現了楊家父子以國家大業為重,一心保衛大宋江山的崇高品德。
3、七郎闖幽州
宋太宗被困幽州,楊家父子發兵救駕,七郎為先鋒官帶五百騎兵先行。七郎風塵僕僕趕至幽州(今北京),不敢怠慢,馬踏遼營闖到城下,守城的主帥潘仁美卻不放他進城,因為在京城七郎打擂將潘仁美之子潘豹打死,他對七郎懷恨在心,逼他連殺三門。
五百騎兵此時只剩七郎單人獨騎,一路奔波又連番廝殺,如今是飢腸轆轆,精疲力盡。大罵:「潘仁美老賊,你竟如此狠毒!這豈不壞了國家大事,待我殺退遼兵,再與你算帳。」
4、大郎替主龍棚赴宴
遼國天慶王在金沙灘設「雙龍會」,圖謀趁機殺害宋太宗。楊繼業學漢職紀信救高祖離滎陽之計,詐獻降書與番人從西門迎受,聖駕從東門而出。天慶王用轉心壺讓延平喝下毒酒,延平剛飲下便知不好。
此時天慶王趁機要溜被延平一把拉住,一揚手臂,一隻袖箭直穿天慶王咽喉立即倒地死去。在這一戰中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替了八賢王;三郎被馬踏如泥;四郎、八郎失落番邦;五郎出家為僧;六郎、七郎逃出虎口。
5、佘太君楊門選將
楊家熱血男兒經幽州一戰大部分已戰死沙場,僅六郎一人逃出虎口,回到京城與八姐、九妹處死了潘仁美,不料卻激怒了大宗,因潘仁美的女兒是太宗的妃子。於是六郎被貶謫河東服役,六郎在途中病倒,恰遇在五台山出家的五郎,想出詐死之計,謊報六郎病死,暗地送回楊府。
隱藏於後花園。時值邊關告急,朝中無良將出征。寇準認為六郎死的突然,便以守靈為名,身背朝靴,私下察訪,結果發現六郎「詐死埋名」。六郎向八賢王清罪,趙德芳一笑置之,並不介意:「現在三關被困,朝中無良將出救,還是由你出馬領兵掛帥吧!」
寇準說:「不妥,郡馬殺了潘仁美又詐死埋名,聖上豈能輕易饒過?依我看還是由千歲掛帥帶楊門女將到邊關解圍,楊郡馬暗中壓運糧草,待到三關破敵立功後,再奏明聖上將功折罪為好。」趙德芳認為寇準說的有理,於是請佘太君選將出征。
佘太君命楊洪擊鼓撞鍾聚將,楊家八個兒媳:張金定、李翠亭、華妾玉、於桂英、羅氏女、柴俊萍、杜金娥。余彩鸞及八姐楊延琪,九妹楊延瑛雁列兩廂,英姿颯爽,威風凜凜。喜得八賢王和寇準贊不絕口:「楊門女將,滿門巾幗,果然名不虛傳!」
佘太君巡視一周,目光停留在杜金娥身上,她弓馬嫻熟,武藝精湛,太君甚為鍾愛,當即便議定讓她同八姐、九妹隨軍出征。該故事顯示了楊門女將,滿門巾幗,為保衛祖國前赴後繼的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