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沒有在北京的歷史學相關教授或講師或者有授課經驗的
鮑鵬山:上海電視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王曉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外關系史研究所所長 高日暉:文學博士、大連大學副教授 胡金兆:中國民主同盟成員、北京市文聯退休編審 喻大華: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 王樹增:國家一級作家、大校軍銜 段懷清:浙江大學副教授 王新陸:山東中醫葯大學校長,教授、全國著名中醫內科專家 周汝昌:著名紅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 莫礪鋒: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邱紫華: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蒙 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康 爾:南京大學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主任。 周文順:鄭州大學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喬 良:現任空軍政治部創作室副主任,空軍少將,中國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 張望朝:現為中共黑龍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陳毅明:現任廈門市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李 蕾:海南師范學院中青年學術骨幹。博士、教授 錢文忠: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趙英健:河北遵化市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副主任 孟憲實: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國學院副教授 孫立群: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於 丹: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隋麗娟: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立群: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徐放鳴:現任徐州師范大學美學教授 易中天: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江漢大學、武漢大學名譽教授,博士生導師,百家講壇最『熱』的教授,有『學術超男』之稱。 孫丹林:錦州市楹聯學會會長 ,渤海大學特聘教授 高有鵬: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李昌集:現為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 康 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 趙 林:哲學博士,現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 韓秀雲: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葛劍雄: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劉揚體: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曾國平:重慶大學貿易及法律學院院長 葉廣芩: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方爾加: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紀連海:北師大二附中高級歷史教師 李敬一: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趙世民:中央音樂學院教師 淳 子:上海東方電台談話節目主持人,女作家 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知名禮儀與公共關系專家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 姚淦銘:古代文獻研究所所長 劉心武:當代作家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馬 駿:法學博士、國防大學教授 戴錦華:北京大學教授 張少泉: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周思源:現任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教授 馬瑞芳:山東大學教授,學者,作家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 孔慶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馬未都: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館長 曾仕強:胡雪岩研究會副會長、台灣師范大學教授 姜安:深圳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 傅佩榮: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張 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員 孫 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梅錚錚: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員 王啟濤:西南民族大學教授 李煒光: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 袁騰飛: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歷史教研員、北京市高級教師 趙曉嵐:文學博士後,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中國宋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詞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江 英:教授,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正師職, 大校軍銜 酈 波: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後、副教授 翁思再:華東師范大學研究員、文匯新民報業高級記者 畢淑敏:國家一級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曾從事醫學工作20年 呂立新:書畫鑒定專家 董平: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 商傳: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會長。 於濤:中華書局《文史知識》編輯部主任、博士 吳桐禎:北京教育學院豐台分院特級教師
② 歷史學專業碩士有哪些方向分別屬於什麼院系有哪些學校招
歷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無論專碩還是學碩都屬於人文系的『歷史學院』或『歷史迴文化學院』、『歷史答文化旅遊學院』。當然也有個別從屬於文學院的,例如『上海大學』。
主要招生學校有三類:一,985高校,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等;二、211類院校,華中師范大學、西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上海大學、暨南大學雲南大學等;三、普通省屬重點高校,湖北大學、湖北師范大學、揚州大學、江蘇大學等。除此之外,國家社會科學院和一些省級社科院也需要招收該專業的考生。如果這些都不看,國內的很多普通二本院校也招收研究生專業研究生,例如『贛南師范學院、聊城大學、信陽師范學院、長春師范大學』等。
至於研究方向,學術型的主要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史學理論、專門史【民族史、地方史、經濟史等】、世界史等等』。而專業碩士則相對簡單,一般都是學科教學【歷史學】,這一類碩士大都集中在普通二本院校中,以師范類為主!
③ 台灣中國歷史系大學排名。
全台灣(歷史學系)大學排名,按學測最低錄取總級分數排名的話結果如下:
國立台灣大學專(歷史學系):63級分
國立屬政治大學(歷史學系):61級分
國立台灣師范大學(歷史學系):58級分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58級分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55級分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55級分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54級分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51級分
東海大學(歷史學系:50級分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42級分
玄奘大學(歷史學系):40級分
④ 上海師范大學歷史名人
上海師范大學(英文: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縮寫:SHNU,簡稱:上海師大、上師大),是一所位於中國上海市的公立綜合性大學,屬三所市重點大學之一。目前該校在上海共有4個校區,分別位於徐匯區、奉賢區、嘉定區以及虹口區。
上海師范大學源於1954年創辦的上海師范專科學校,後經國務院批准,在該校基礎上分別成立了上海第一師范學院和上海第二師范學院。1958年,兩院合並,成立上海師范學院。院長由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任命的第一師院院長、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再度出任。時任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的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同志為上海師范學院親筆題寫了校名。1984年,由上海市政府批准上海師范學院正式更名為上海師范大學。
校友
李源潮,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畢業於原上海師范大學)
王滬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畢業於原上海師范大學)
崔天凱,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利堅合眾國特命全權大使。(畢業於原上海師范大學)
李君如,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2008年3月任11屆全國政協常委。(1972年畢業於原上海師范大學政史系)
唐振琪,外交部辦公廳主任、駐希臘大使,1966年8月畢業於上海師范學院外語系。
馮國勤,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常務副市長、上海市政府黨組副書記;第三屆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副主席,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師范大學80級校長班學員。
郁雨君,著名兒童文學作家,1997—1999年在上海師范大學兒童文學碩士專業學習。
殷健靈,現任上海作家協會理事,《新民晚報》主任編輯,曾獲獲第四屆上海市十大文化新人、首屆《兒童文學》青年金作家稱號,著名兒童文學作家,1999—2001年在上海師范大學兒童文學碩士專業學習。
彭懿,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化研究院專職研究員,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理論家,著有《西方現代幻想文學論》、《圖畫書:閱讀與經典》、夏殼殼系列小說等。2005—2008年在上海師范大學兒童文學博士專業學習。
梅子涵,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任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兒童文學創作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出版文學著作數百部,代表作品《女兒的故事》。
俞天白,著名小說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褚君浩,中國科學院院士,畢業於上海師范學院物理系62級。
陳白樺,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福利會少年宮主任。
龔如心,亞洲女首富、慈善家、企業家,前香港華懋集團主席。曾在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就讀一個學期,後因病輟學。
胡敏,著名教育專家、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總裁兼校長、留英學者。曾任國際關系學院英語系副主任、碩士生導師,原新東方總裁兼校長。
唐盛昌,上海中學校長,上海市教育功臣
劉京海,閘北八中校長、中學特級校長、教心學科特級教師,2003年9月10日被評為「上海市教育功臣",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嵐清、黃菊、陳至立等的褒獎和肯定。
張建中,香港城市大學前數學系系主任(1996-2002)、教授。師從「馮.諾依曼獎」獲得者,國際著名的運籌學家A. Charnes。於2007年8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現為香港城市大學科技和理工學部教授。
吳兆芬,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上海戲劇家協會理事。
任仲倫,上影集團黨委書記、總裁,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
鈕衛平,上海東方明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周艾鈞,網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深交所上市公司。
舒榕斌,上海外高橋集團公司總經理。
馬春雷,中共上海嘉定區委書記,1989年畢業於上海師范大學政法系。
林乃華,中共上海金山區教育局黨委書記。
祝學軍,中共上海普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
吳永祥,山陽中學特級老師,得到國家教委、國家藝教委、上海市委、市人大、市政協的領導,以及日本、德國、澳大利亞學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方傑,奧普控股集團(香港上市公司)董事會主席、杭州僑商協會會長。
謝月恆,張江生物醫葯基地開發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
張長東,上海武警總隊副政委,大校警銜。
吳毅衛,上海市北印刷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黨總支書記。
葉佩玉,全國模範教師、上海市教育功臣。
王志剛,中國中學校長工作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教育學會高中教管委員會主任,上海市首屆普教名校長培養基地主持人,曹楊二中校長。
史維澄,紮根邊疆教育事業。
劉湘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紀錄片學術委員會理事,中國新疆電視台高級編輯、著名紀錄片導演。
陸純,上海美麗園大酒店有限公司董事長。
朱傑人,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社長。
宋振東,上海供銷合作總社黨委書記、董事長。
張育青,奉賢中學教育科研室副主任,04年全國「師德先進個人」、上海市首屆「師德標兵」,06年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07年上海市「勞動模範」,首批國家級、市級骨幹教師,上海市「特級教師」。
徐文華,上海新黃浦酒店公寓總經理。
仇忠海,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特級校長。
喬世偉,上海市首批特級校長,上世紀九十年代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2004年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同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
張庭,台灣著名影星,代表作《夜光神杯》,2011年6月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
⑤ 台灣學者教師為何反對新修高中歷史課綱
台當局教育主管部門「課審大會」日前通過高中歷史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的架構下討論」。8月22日,多位台灣史學、教育學專家和教師表示,為捍衛與挽救台灣下一代免受這種違反史學與教育原則的毒害,對新修課綱將堅決反對到底。
他表示,希望回歸到正確的史實,用正確的史實教育下一代。並強調,史學家應該捍衛「史權」,不能昧著良心講不符合史實的東西,也不應該隨著權勢起舞。
台中二中歷史老師伍少俠強調,要把中華文化和中華歷史當做基底,如果沒有基本的文化和歷史脈絡基礎,很多學問容易是片段、主觀或意識形態化的。
他認為,這次新修歷史課綱,內容上是為了摧毀台灣民眾與中國歷史文化間的關聯而設定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用了「多元」「思辨」「價值判斷」等漂亮名詞來包裝,事實上是把歷史知識膚淺化、片面化和意識形態化。
台大校友會副主席張凱鈞博士表示,放任新歷史課綱上路,將使台灣年輕人不知不覺間未來都被政客操持。他希望孩子們能受到正常的歷史文化教育,也呼籲台灣青年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被政客操弄斷送自己的未來。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則指出,這是一份急就章的課綱。因為充滿著政治算計,所以倉促,故而造成其後的教科書必定粗糙不堪。如此惡性循環,如何期待歷史教學現場的老師與學子們,都產生良好的歷史情境?
在持續約兩個小時的記者會上,台灣師范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張��將、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徐泓、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教授蘇子敬、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儀等也表達了對新修高中歷史課綱的反對與批評意見。
⑥ 台灣學生到蘭州學歷史都在什麼學校
應該是到有歷史系的學校,首先蘭大有這個系,蘭州大學又是甘肅排第一的,所以多半就是到蘭州大學學習,當應師范大學也有歷史系,也可去學,但肯定不如蘭大有名!
⑦ 林獻堂的研究書目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周婉窈,1989,日治時期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
黃富三,2004,林獻堂傳。南投縣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黃裕元,2000,論人物研究與民族觀:以林獻堂之「民族思想」為例。史匯,no. 4:95-116
賴西安(李潼),1978,台灣民族運動倡導者:林獻堂傳。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9,阿罩霧三少爺。台北:圓神出版社
廖振富,1996,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痴仙、林幼春、林獻堂。國立台灣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9,反戰與反皇民化的呼聲:日治末期的林獻堂詩。台灣文獻 50,no. 4:61-77。台灣省咨議會編著
2001,台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匯編計劃:林獻堂先生史料匯編,黃正義計劃主持
台中縣霧峰鄉:台灣省咨議會。天下雜志影視中心製作,1999,為台灣築夢的人,林獻堂(1881-1956):力爭台灣人尊嚴(VHS)。台北:天下雜志
徐千惠,2002,日治時期台人旅外游記析論:以李春生、連橫、林獻堂、吳濁流游記為分析場域。國立台灣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雪姬,1998,林獻堂著「環球游記」研究。台灣文獻 49,no. 2:1-33
1999a,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no. 31:167-211
引言,1999b,林獻堂先生與台灣社會活動:以霧峰一新會為中心。台灣文獻 50,no. 4:100-108
2002,反抗與屈從:林獻堂府評議員的任命與辭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no. 19:259-96
伊藤干彥,2005,日治時代後期台灣政治思想之研究:析論台灣抗日運動者的抗日思想。台北:鴻儒堂出版社
張惠珍,2005,他者之域的文化想像與國族論述:林獻堂《環球游記》析論。台灣文學學報,no. 6:89-120
張炎憲引言,1999,林獻堂對民族運動的貢獻。台灣文獻 50,no. 4:95
張怡敏,2001,日治時代台灣地主資本累積之研究:以霧峰林澄堂系為個案。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論文
張正昌,1981,林獻堂與台灣民族運動。台北:益群書店
鍾美芳,1986,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佩琪, 2000,台灣日治時期菁英教育的搖籃:以台中一中為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若林正丈著,何義麟等譯, 2007,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台北:播種者出版公司
⑧ 歷史學專升本大學有哪些
有很多
要看報考哪個省的
具體情況說一下
⑨ 1.台灣歷史系較好的大學,除了台灣大學還有哪些大致排一下名。
本人是台灣人,若你是准備報名今年赴台求學的大陸高中生,老實說你問歷史系排名版根本沒有太大意義權.因為今年一共也才5個學校有開放歷史系,分別是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台北市立大學歷史學系、東海大學歷史學系、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文科最一流的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台灣師范大學都沒有開放歷史學系招收大陸本科生.
若你要在這五所歷史學系院校填志願順序,輔仁、東吳、台北市立大學這三所都差不多,且都在台北地區內,若按照往年的招生情形,個人建議把輔仁填在第一,東吳第二,台北市立大學第三.東海稍差一些,中國文化大學墊底.
⑩ 盧建榮的出版著作
1.劉獻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2.曹操(台北:聯鳴出版社,1980)。
3.魏晉自然思想(台北:聯鳴出版社,1981)。
4.一位父親的叮嚀:顏氏家訓(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1)。
5.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
6.入侵台灣:烽火家國四百年(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
7.高職中國歷史(台北:三民書局,2000)。
8.高中中國文化史(台北:建宏出版社,2001)。
9.高中世界文化史(台北:建宏出版社,2002)。
10.從根爛起(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
11.台灣後殖民國族認同,1950-2000(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12.高中世界文化史(台北:建宏出版社,2003)。 學位論文 1.Hsu-chou's Struggle for Autonomy in Late T'ang China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93). 01.歸有光──命定論的改革主義者,《食貨月刊》9,1/2(1979),頁24-33。
02.葛洪──山林中的社會批評者,《食貨月刊》9,9(1979),頁339-364。
03.魏晉之際的變法派及其敵對者,《食貨月刊》10,7(1980),頁7-28。
04.顏之推──文化的理想主義者,《一位父親的叮嚀》(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1),頁7-49。
05.顏之推的治學──佛學在顏氏思想中比重的重要探討,《一位父親的叮嚀》(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1),頁228-244。
06.使民無訟、朴作教刑──帝制中國的德治與法治思想,《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頁157-208。
07.從役物到順化──自然思想的分析,《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頁329-372。
08.宋應星的社會思想,《益世雜志》17(1982),頁14-17。
09.唐代通才型官僚體系之初步考察──太常卿、少卿人物的任官分析,《第二屆中國社會經濟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83),頁89-122。
10.唐代後期(756-893)戶部侍郎人物的任官分析,《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4,2(1983),頁157-181。
11.唐代財經專家之分析──兼論唐代士大夫的階級意識與理財觀念,《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4,4(1983),頁157-223。
12.唐代前期非常支出的籌措及其回響,《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1(1985),頁137-213。
13.唐代前期財政決斷權的轉移及戶尚選拔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2(1985),頁329-357。
14.裴松之歷史評論的思想根源──兼論尊經傳統的回應,《中國歷史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頁493-517。
15.唐代彭城劉氏宗族團體之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3(1993),頁571-638。
16.中晚唐藩鎮文職幕僚職位的探討──以徐州節度區為例,《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頁1237-1271。
17.沈約(441-513)的思想──結合歷史評論與社會評論,《台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22(1994),頁15-29。
18.從造像銘記論五至六世紀北朝鄉民社會意識,《台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23(1995),頁97-131。
19.台灣魯凱人反水庫運動的文化政治意涵,《台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24(1996),頁247-261。
20.台灣青少年認同文化的形塑──對五所中學學生問卷調查結果之分析,《思與言》34,3(1996),頁113-146。
21.從在室女墓誌看唐宋性別意識的演進,《台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25(1997),頁15-42。
22.一次沒有宣言的改革──唐玄宗朝的政治與文化,《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6(1997),頁73-108。
23.從男性書寫材料看三至七世紀女性的社會形象塑摸,《台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26(1998),頁1-42。
24.欠缺對話的學術社群文化──二十世紀石刻史料與中國中古史的建構,1935-1997,《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1998),頁335-408。
25.地方軍事化對唐代後期淮北地區政治與社會的沖擊,《台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27(1999),頁17-54。
26.墓誌史料與日常生活史,《古今論衡》3(1999),頁19-32。
27.法官與政治威權:中古三法司聯合審案制下的實際權力運作(514-755),《台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
28(2000),頁1-67。 28.唐後期河北特區化過程中的抗爭文化邏輯──兼論唐廷與河北為扈從主義關系說,《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五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2000),頁397-458。
29.六至八世紀中國法律知識的建構及其相關的文化和權力問題,《台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29(2001),頁1-71。
30.台灣史學界的後現代狀況,《漢學研究通訊》21,1(2002.2)。
31.以筆代劍:後殖民的國族認同困境──解析張深切晚年自傳,《二十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研討會論文集》(2002)。
32.小村落見證日本殖民台灣:解析張文環《滾地郎》,《二十世紀台灣歷史與人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
33.台灣史學界的後現代狀況,《漢學研究通訊》21,1(2002),頁6-10。
34.七世紀中國皇權體制下的司法抗爭文化,《國立台灣師范大學學報》30(2002),頁1-38。
35.極權體制下五四之子的生命出路:回應賴(誠斌)、丁(興祥)兩位大作,《輔大應用心理研究》16(2002),頁41-45。
36.征服情海:試掘一口情慾的老井,收載熊秉貞主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公義篇」導論(一)。
37.慾望之河--唐代情、義邊界的建構和逾越,收載《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
38.景物寄情:唐宋庭園的文化與政治,收載熊秉貞主編,《睹物思人》(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書評
1.評雷家驥的《李靖》,《幼獅月刊》53,10(1981),頁33-35。
2.評韋政通主編《中國哲學辭典大全》,《漢學研究》1,2(1983),頁713-720。
3.評Mona Ozouf《節慶與法國大革命》,《新史學》5,1(1994),頁163-167。
4.評Kurt Vonnegut Jr.《冠軍的早餐》──真實與虛幻之間,《馮內果作品集》8(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頁13-18。
5.評Ronald J. Grele《聲音的層層封套:口述歷史的藝術》,《新史學》6,3(1995),頁207-215。
6.評A. J. P. Taylor《革命與革命者》──攻佔電視論壇的歷史學,收載李宛蓉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頁3-21。
7.評E. J. Hobsbawm《極端的年代,1914-1991》──跨越國界、擁抱俗眾的大歷史敘述,收載鄭明萱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頁ix-xvii。
8.評Keith Jenkins《歷史的再思考》──後現代歷史學指南,收載賈士蘅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頁7-36。
9.評Charles Tilly《法國人民抗爭史》──歷史學家應該汗顏,收載劉絮愷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頁ix-xvii。
10.評Charles de Gaulle《劍鋒》(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收載《明日報》2000.4.10 首頁閱讀攔。
11.評Volker R. Berghahn《舊歐洲的沒落》(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收載《明日報》2000.8.10 首頁閱讀欄。
12.這一次歷史,總算有了女人和小孩──評Lawrence Stone《英國十六至十八世紀的家庭‧性與婚姻》,收載刁筱華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頁xi-xviii。
13.評Natulie Z. Davis《馬丹‧蓋赫返鄉記》,收載《明日報》2000.11.21首頁閱讀欄。
14.評Louise Levathes《當中國稱霸海上》──只見訓詁名物、不見人物神采,收載《中央日報‧閱讀與出版》2001.1.15。
15.評Emmanuel Le Roy Larie《蒙大猶》──法國史學旋風登陸台灣,收載《中央日報‧副刊》2001.7.16。
16.評Emmanuel Le Roy Larie《蒙大猶》──滴水測海:樹立由口供治史的新典範,收載許明龍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頁ix-xix。
17.評Natulie Z. Davis《檔案里的虛構》──一位左翼、猶太族裔女歷史學家的奮斗,收載楊逸鴻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頁x-xix。
18.評Lynn Hunt《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家庭羅曼史》──克萊歐女神救活了歷史學,收載鄭明宣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頁11-20。
19.評Lynn Hunt主編《新文化史》──與文學共枕的歷史學:歷史不是社會科學的婢女卻是文學的朋友,收載江政寬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9-15。
20.評Peter Burke, 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梁啟超,你安息吧!,收載江政寬中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頁7-16。
21.評Carl E. Schorske, Fin-De-Siecle Viena: Politics and Culture:一頁民主崩盤的痛史,收載黃煜文中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頁9-19。
22.評Eric Wolf, 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台灣命運與資本主義,收載賈士蘅中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頁7-14。
23.評Peter Burke, A Social History of Knowledge: From Gutenberg to Diderot──台灣知識產能低落的原因,收載賈士蘅中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頁7-14。
24.評Raymond Jones, France and the Cult of the Sacred Heart:歷史教你如何參觀一所教堂,收載賈士蘅中譯本(台北:麥田出板社,2003),頁9-16。
25.獲窺法國史學殿堂的一扇窗,收載Jean Lec(尚‧勒狄克)著,林錚譯,《史家與時間》(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頁iii-viii。 1.戰後台灣的中國傳統發明──以武俠小說中醫療知識的建構為列,發表於「疾病的歷史」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6.16-18)。
2.慾望之河──唐代情、義邊界的建構和逾越,發表於「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漢學研究中心主辦,2001.8.20-22,預訂2002出版)。
3.唐宋時代菁英人士景物寄情文化之樣態,發表於「景物與人事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會主辦,2002.1.9-10)(台北:麥田出版社)。
4.邊緣學門的奮戰:象牙塔外與妖風小廟內,發表於「人文社會學術的《文化轉向》會議」(文化研究學會主辦,2002.1.11-12)(2002,出版中)。 1.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中國新文化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2.文化與權力:台灣新文化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1.李樹桐先生的唐史研究,《中國唐代學會會刊》2(1991),頁1-9。
2.台、日歷史教科書爭議──國家論的迷惘,《日本文摘》8(1997),頁128-132。
3.兩岸三地新世代的新歷史觀──重畫文化政治的權力版圖,《中央日報(第19版)》,199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