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紅軍長征血戰湘江的重要歷史事件

紅軍長征血戰湘江的重要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03 05:51:39

❶ 長征中的湘江之戰簡介梗概

湘江戰役在國民黨方面稱作全州戰役,是關系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一戰。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在湘江上游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與國民黨軍苦戰五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但是,中央紅軍也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部隊指戰員和中央機關人員由長征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餘人。

(1)紅軍長征血戰湘江的重要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湘江戰役的歷史意義

一、湘江戰役充分暴露了錯誤路線的錯誤決策給紅軍帶來的嚴重惡果,為中央錯誤領導的垮台敲響了喪鍾。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時八萬六七千人,到達湘江過第四道封鎖線的實際兵力還約有6.5萬人。經過湘江一戰,紅軍折損3萬多人。這是人民軍隊創建以來受創最重、犧牲最大的一次戰役。

但為了保護中央領導和保住器物,把野戰行軍固定成一個「抬轎子」的形式。在通過第四道封鎖線時,為了搬運那些笨重的機器,拖延了很長時間,延誤了多次稍縱即逝的過江機會,使戰斗部隊付出慘重代價。

二、湘江戰役為召開遵義會議,並確立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奠定了最重要的幹部思想基礎。

在湘江戰役之後,從通道會議開始,他們與博古的爭論多起來了。特別是在黎平會議後軍委縱隊到達黃平老城東門內橘林休息時,張聞天和王稼祥交流看法,認為仗這樣打不行,還是要毛澤東出來,他打仗有辦法。

隨後這個信息在高級將領中傳開,大家都贊成毛澤東出來指揮。這為在遵義會議上毛澤東進入中央常委作了輿論准備。

三、湘江戰役證明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任何力量也消滅不了的。

紅軍要戰略轉移是形勢所迫,死守蘇區是沒有出路的。在轉移過程中,一方面博古、李德堅持按紅六軍團的路線沿著湘江前進的戰略決策是錯誤的;另一方面,湘江戰役三個主要戰場的戰術指揮卻又是很出色的,應予充分肯定。

❷ 血戰湘江的起因,經過,結果是什麼

《血戰湘江》講述的是中央紅軍歷經四次艱苦卓絕的反圍剿勝利之後,在王明同志左傾冒險主義的領導下,由於李德,博古在軍事上的錯誤指揮,紅軍被迫放棄根據地轉移。

湘江一役紅軍傷亡慘重,但在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的堅持與抗爭下,紅軍終又重新回到了正確的革命道路上,開始了永載史冊的長征。



(2)紅軍長征血戰湘江的重要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在這道命令中,軍委要求紅三軍團將四師、五師主力集中在湘江西岸的桂黃公路及以西地域,界首隻留一個營,這是有其道理的。

軍委兩個縱隊已經部分過江,這兩個縱隊缺乏戰鬥力,如果光華鋪附近的桂軍繞過三軍團陣地攻擊軍委縱隊,後果將不堪設想。為防止這種嚴重局面的出現,紅三軍團必須將防線向西延伸。但這也意味著戰線的延長,界首渡口處於危險之中。

❸ 長征時中央紅軍的湘江之戰經過

中央紅軍在進行湘江戰役之前,連續突破國民黨軍設置的三道封鎖線,基本上比較順利,盡管沒有打大仗、硬仗,但長途急行軍、氣候漸冷、水土不適等,也使紅軍減員不少。第一次突圍減員3700餘人,第二次突圍減員9700餘人,第三次突圍減員8600餘人,共減員2.2萬餘人。這就是說,紅軍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實際兵力,不再是出發時的8萬多,而只有6.4萬人左右。

紅軍接連突破三道封鎖線,使蔣介石既對粵軍和湘軍的不力十分惱火,又增強了一定要將紅軍聚殲於湘江以東、湘桂邊界以西的桂東北地區的企圖。於是憑借所謂湘江「天塹」,築構更加堅固的第四道封鎖線。

還在紅軍突破第三道封鎖線之前,蔣介石已判明紅軍南進突圍的戰略意圖,並非真要佔據湘粵桂邊境,而是沿紅六軍團路線經桂東北去湘西北與賀龍、蕭克的紅二、六軍團會合。他很害怕這兩支紅軍會合後在湖南重建根據地,將湘鄂川黔的蘇區連為一體,形成更大的紅色區域。在紅軍還未完全突破第三道封鎖線時,蔣介石就任命老牌反共健將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中央軍嫡系薛岳為「前敵總指揮」,統領湘、粵、桂軍和中央軍,共26個整師、30餘萬兵力,全力「圍殲」紅軍。蔣介石的「圍殲」計劃,是憑借兩道天然屏障,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堵截紅軍於瀟水以東地區,在寧遠的天堂圩與道縣間進行合擊。此一步驟若難實現,第二步,則是聚集各路大軍,阻截紅軍於桂東北湘江以東地區,在湘江之濱聚殲之。

湘江之戰的三個主要戰場

中央紅軍在突破第三道封鎖線後繼續西進,先頭部隊長途奔襲,於1934年11月22日佔領瀟水西岸的最大渡口──道縣,24日又攻克江華水口圩。25日,紅軍大部從湘南道縣與水口間渡過瀟水。這樣,蔣介石「圍殲」紅軍的第一步就泡湯了。

蔣介石的第一步計劃落空後,嚴令桂、湘兩軍按原定計劃,對已過瀟水的紅軍先頭部隊進行夾擊,對未過瀟水的紅軍余部進行堵截,務必全殲紅軍於湘江以東。

中央紅突破蔣介石第二步計劃的進軍從11月25日開始。當日下午,中革軍委正式下達從湘南進軍桂東北湘江的作戰命令,指示紅軍各部分四路縱隊從多個地段強渡湘江。次日,紅軍主力進入桂境,開始形成以紅一軍團為右翼、紅三軍團為左翼,軍委縱隊和八、九軍團隨後,軍團作後衛向湘江前進的態勢。27日,兩翼前鋒已搶占從興安的界首全州的屏山渡之間60里湘江的所有渡口和作戰陣地。此間,國民黨中央軍已奪回道縣進行追擊;湘軍已進入全州,佔領部分渡口封鎖湘江,進行堵擊;桂軍已回師灌陽進行阻擊。這樣,在總體上,敵軍已形成南北兩方,一頭一尾,妄圖圍殲紅軍的格局。

慘烈的湘江之戰,主要在三個戰場展開。

──首先是11月28日開始的灌陽新圩阻擊戰。

紅軍突破湘江防線的戰役,於28日凌晨,從紅三軍團紅師阻擊桂軍向新圩的進攻開始打響。中革軍委命令五師「不惜一切代價,全力堅持三天至四天」,掩護中央兩個縱隊過江。

28日晨,紅五師陣地剛部署完畢,桂軍七個團沿著通向江邊公路向五師陣地撲來。敵方憑借兵力數量和武器裝備的絕對優勢,展開猛烈進攻天上敵機低空掃射,地面敵炮連珠轟擊,敵步兵作集團式輪番沖鋒,但紅五師無所畏懼,頑強阻擊。頭天,桂軍只佔領幾個小山頭。以「小諸葛」著稱的白崇禧大罵部屬指揮無能。部屬實告:紅軍部隊是彭德懷的三軍團第五師,從師長李天佑到團營連長,很多官兵都是廣西人,對這一帶很熟悉,有的原來是我們部下。他們很能打,難克。於是,桂軍又投入新的兵力,加派飛機參戰。29日和30日,戰斗更加激烈。紅五師指戰員拚死堅守陣地,與敵軍反復爭奪山頭,進行白刃戰,擊退敵數十次進攻。戰至30日下午,完成阻擊任務後才奉命撤離。紅五師浴血奮戰三晝夜,不僅師參謀長犧牲了,兩個團的團營連幹部幾乎全部非傷即亡。全師3000多人,損失達2000多人。

─二是11月29日打響的興安界首光華鋪阻擊戰。為了阻擊由全州打過來的湘軍和由灌陽追過來的桂軍,保證中央縱隊順利過江,只有在這里背水一戰。在里承擔阻擊任務的,只有紅四師一個團,要迎桂軍四個團的猛烈進攻。為此,彭德懷將軍團揮部設在湘江西岸離界首渡口僅200多米、且靠近江邊的一座叫三官堂的祠堂里。這里雖無任何隱蔽物,但地勢稍高,能觀察渡口情況。他親自指揮這場關系重大、異常嚴酷的擊戰,有三天三夜沒合過眼。

29日晚,桂軍四個全部出動,憑借熟悉地形的有利條,企圖對紅軍進行夜襲。擅長夜戰的桂軍突破紅軍在光華鋪的陣地,直插界首渡口。紅軍守團發現敵人後,命令時任三營營長的張震率部堵擊,堅決住。

1994年9月,已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張震,重來這里,憑吊60年前犧牲的戰友,講述了當年激戰的情景。他說:當年打阻擊戰的是我們紅十團。11月29日深夜,敵軍偷襲我們陣地,並迂迴到我們身後,向界首渡口奔去我們三營奉命追趕,同敵軍短兵相接。夜裡漆黑,展開混戰。30日拂曉,我們雖已消滅大部敵人,但界首渡口西岸失守。此時,中央第一縱隊即將抵達東岸准備渡江,情況分危急。團長沈述清率領一、二營直奔渡口,經過多次沖殺爭奪,最後消滅了敵軍,奪回渡口,加強守備力量,鞏固了周圍陣。但在繼續爭奪的戰斗中,沈團長和代理他的師參謀長杜中美同志都中彈身亡。到了中午,敵軍兩個團在被我們打得屍橫遍野後才佔領光華鋪;敵軍另一個團沿江東岸向界首渡口進逼。這時,彭老總一方面緊急調四師兩個團來接應我們十團,另一方面又令五師一個團迅速打擊東岸立足未穩之敵。黃昏後,中央第二縱開始過江,我們全師向處在高處的光華鋪之敵發動反攻,經過又一夜艱苦戰斗,終於守住了我們陣地的第二道阻擊線。天亮,已是12月1日。完成新圩阻擊戰任務的紅五師主力趕來,與我們一道阻擊了敵軍數十次連續進攻。直中午時分,中央縱隊安全過江,穿越桂黃公路後,我們才奉命撤離。張震在回憶錄中寫道:「湘江一戰,我們團共傷亡400多人,幾乎接近全團人員的一半,兩任團長犧牲在這里。他們中間,有我的老上級,有我的好戰友,他們的熱血染紅了湘江,我深深為之痛惜,時常念及他們。」

──三是11月29日開始的州覺山鋪阻擊戰。這是敵我雙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場血戰。

覺山鋪北距全州30里,南離界首50多里,是敵軍搶占湘江主要渡口的咽喉要沖。作為保護中央縱隊右翼前鋒的紅一軍團在27日過江後,紅二師在覺山鋪一線阻擊從北面全州縣城開來的湘軍三個師。急於南下封鎖湘的湘軍,在29日清晨向紅軍陣地發動猛攻勢。數十門大炮和數架飛機狂轟濫炸,將紅軍陣地前的松樹林炸得只剩下一根根樹樁。次日凌晨,紅一師兩個團在湖南瀟水完成阻敵任務後,急速趕來投入戰斗。時任紅一軍團政委的聶榮臻回憶這場阻擊戰寫道:30日凌晨,我一師趕到,部隊非常疲勞,有些戰士站在那裡就睡著了。但軍情緊急,不得不立即動員,倉促調整部署,進入陣地。這一天的阻擊戰進入高潮。敵人第一沖鋒很快被打垮,丟下了幾十具屍體,又組織第二次沖鋒。隨著敵沖鋒次數的增多和投入的兵力越來越大,陣地上硝煙彌漫,我們利用有利地形頑強阻擊,敵軍體越來越多。戰至下午,敵人從三面向我進攻,我軍多處陣地失守,五團政委易盪平負重傷。這時,敵軍端著刺刀上來了,盪平同志要求他的警衛員向他開槍。警衛員淚如泉涌,手直打顫。盪平同志奪過警衛員的槍,實現了決不當俘虜的誓言。四團政委楊成武同志也負了重傷。但經過一天拼殺,我軍還是守住了主要陣地。

12月1日這天,對於中央紅軍生死攸關。因為三分之二的部隊還未過江,而敵軍已瘋狂逼進,不惜一切代價與我前鋒部隊搶奪渡口。凌晨一時半,中革軍委向全軍下達緊急作戰命令。兩小時後,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紅軍總政部又聯署保證執行軍委命令的政治指令:

一日戰斗,關系我野戰軍全部。西進勝利,可開辟今後的發展前程,退則我野戰軍將被層層切斷,我一、三軍首長及政治部,應該連夜派遣政工人員,分入到各連隊去進行戰斗鼓動。要動員全體指戰員認識今日作戰的意。我們不為勝利者,即為戰敗者。勝負關全局,人人要奮起作戰的勇氣,不顧一切犧牲,克服疲憊現象,以堅決的突擊,執行進攻與消滅敵人的任務,保證軍委一號一時半作戰任務的全部實現。打退敵人佔領的地方,消滅敵人進攻的部隊,開辟西進的道路,保證我野戰軍全部突過封鎖線,應是今日作戰的基本口號。望高舉著勝利的旗幟向著火線上沖去!

❹ 長征時中央紅軍的湘江之戰的經過是什麼

在軍史上,為了打一仗,像這樣既下軍事命令又下政治指令的情況,太罕見了。在政治指令中,將戰斗的嚴重性說到如此地步,也太罕見了。僅此,即可見當時的危急程度。那時掌握全局的中央的這個感覺是如此,歷史也證明確系如此:犧牲已到最後關頭,生死存亡在此一舉!

在這一天,戰爭空前激烈。國民黨各軍向紅軍各部發起全線進攻,妄圖實現蔣介石下達的「務求全殲,毋容匪寇再度生根」之目的。在覺山鋪的戰斗已白熱化。面對如狼似虎的敵人,紅軍將士以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與之展開肉搏廝殺。前面的戰士倒下了,後面的指揮員頂上去,前仆後繼,用血肉之軀築起屏障,為中央縱隊和後續部隊過江爭取更多的時間。後面的部隊不分白天黑夜,不顧飢餓疲勞,爭分奪秒,急奔湘江渡口。浮橋炸斷了,會水的戰士泅渡,不會水的戰士拉著接長的背包繩過江。敵機瘋狂向江中人群掃射,敵彈在搶渡的部隊中炸開。倒下的紅軍不計其數,殷紅的鮮血將碧綠的湘江變成了「赤水河」,烈士的屍體和遺物浮滿江面,順流而淌。此戰之酷,慘不忍睹。

至1日中午,湘江東岸八個師的紅軍有六個師在付出巨大犧牲後過了江。下午,敵軍佔領全部渡口,嚴密封鎖了湘江兩岸。打掩護的包括三個軍團的紅軍後衛部隊無法過江,或被擊散,或被圍殲。其中紅三軍團第六師第十八團,與桂軍三個師激戰兩晝夜,奮力掩護紅八軍團過江後,被桂軍分割包圍,在寧遠陳家背地區與數十倍於己的敵軍作戰,大部壯烈犧牲。六師的另兩個團也傷亡很大,全師基本上不成建制。作為紅軍西征轉移的最後的總後衛隊--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在沖破桂軍包圍,急行趕到湘江而不能渡河後,師長陳樹湘又率部回征湘南,轉戰江永、江華、道縣,終因彈盡糧絕,寡不敵眾,被敵人截擊、包圍,最後所剩無幾。陳師長本人在道縣負重傷被捕,敵人用擔架抬著他去邀功。他乘敵不備,用手從腹部傷口處絞斷腸子而犧牲,年僅29歲。喪心病狂的敵人沒能得到活供,竟將他的頭顱割下,先後吊在道縣城頭和他的家鄉長沙的城牆上示眾。在湘南打游擊的該師余部100多人,最後也沒擺脫厄運。

湘江之戰,從11月25日中革軍委下達作戰命令,到12月3日中央紅軍後衛部隊被殲,共經歷了九天血戰。紅軍廣大指戰員英勇作戰,拚死斗爭,表現了偉大的獻身精神,在黨史、軍史、戰史上寫下了極其光輝而又慘烈的一頁。

❺ 湘江戰役 故事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5軍團和在長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國際師損失過半,8軍團損失更為慘重,34師被敵人重重包圍,全體指戰員浴血奮戰,直到彈盡糧絕,絕大部分同志壯烈犧牲。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1934年11月中旬,從中央蘇區向西進行戰略轉移的中央紅軍突破了國民黨軍的三道封鎖線,繼續西行,向湘桂邊境前進。蔣介石則拼湊第四道封鎖線,企圖將中央紅軍消滅於湘江以東。湘江戰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湘江戰役前,根據蔣介石的安排,湘軍劉建緒的第1縱隊,開赴廣西東北部的全州,與廣西第15軍夏威部切取聯系,組成攔截紅軍的正面防線;中央軍吳奇偉的第2縱隊,由薛岳指揮,沿湘桂公路祁陽、零陵、黃沙河一線進行側擊,保持機動,防止中央紅軍北上與二、六軍團會合;中央軍周渾元的第3縱隊、湘軍李雲傑的第4縱隊、湘軍李韞珩的第5縱隊從東面將中央紅軍壓向湘江防線。 1934年11月16日,湘桂軍閥達成堵截中央紅軍的「全州」協議。湘軍劉建緒與桂軍夏威防區的劃分以湘桂邊界的黃沙河為界,桂軍擔任興安、全州、灌陽至黃沙河(不含)一線的防禦;湘軍擔任衡陽、零陵、東安至黃沙河一線的防禦。根據協議,桂軍將原屬湘軍的全州防務攬了過去。 隨後,桂第將其所部15個團約三萬人全部部署於桂東北地區,呈南北走向的一字長蛇陣。長蛇陣的北段,為全(州)灌(陽)興(安)三角及湘桂邊境的清水、高木、永安、雷口四關,由第15軍代軍長夏威負責;長蛇陣的南段為恭城、龍虎關、富川、賀縣帶,由第7軍軍長廖磊負責。北段夏威部包括:第15軍44師、第15軍45師134團、15軍43師、第7軍24師,約10個團。南段廖磊部包括第7軍19師、15軍45師的兩個團,約5個團。這是一個北重南輕的部署。 11月18日 中央紅軍先頭部隊在廣西賀縣白芒營、恭城龍虎關分別與桂軍交戰。 20日,紅九軍團逼近江華,21日,攻佔江華縣城,並派出兩團兵力攻打龍虎關。之後,紅五軍團、紅八軍團和紅九軍團部隊都先後進入江華、永明,威脅廣西富川、賀縣、恭城。白崇禧(李宗仁長駐廣東,當時桂軍的實際指揮官是白崇禧)擔心中央紅軍從富川、賀縣帶進入廣西腹地,又接到王建平從上海發來的密電,說蔣介石採用政學系頭目楊永泰 「一舉除三害」的毒計,擬將紅軍由龍虎關兩側地區向南壓迫,一舉除紅軍、廣東、廣西「三害」,遂作出了將部署於全灌興三角地區的夏威部主力南撤的決定。 11月20日晚(一說為21日晚),白崇禧以李宗仁的名義電告蔣介石,要求將夏威部主力南撤,所留空白由湘軍填補。蔣介石於22日下午17時,下達了准許桂軍南撤的復電,並向何鍵發電,要求何鍵派湘軍南下全州接防。 白崇禧接悉復電後,沒等湘軍接防,即刻下令連夜將在全州、興安、灌陽布防的夏威所部主力撤往恭城(灌陽以南百餘公里),僅在全州留有7軍24師72團的兩營干訓隊,興安留有一個團(屬43師),灌陽留有一個團(44師130團)。 可是,湘軍在接到蔣介石的接防命令後,並沒有即刻南下接防,而是一再拖延。直至1934年11月27日,湘軍才進入全州縣城,但進入全州後又停止南下。11月22日桂軍南撤至12月1日湘桂軍佔領所有湘江渡口,全州以南、興安以北60公里的湘江門戶洞開達9日之久。這就為紅軍突圍創造了機會。 11月22日,紅一軍團偵察科長劉忠,率軍團便衣隊和紅五團偵察排,化裝進入全州城,發現桂軍南撤。25日中午,劉忠向率領紅五團駐守湘桂邊境永安關的二師參謀長李棠萼匯報了情況。李棠萼通過電台向軍團部報告。軍團長林彪又發電報向軍委請示。11月25日17時,軍委下達了《我野戰軍前出至全州、興安西北之黃山地域的作戰部署》的命令。 發現紅軍從全灌興三角地帶西進企圖後,桂軍主力11月26日開始從恭城向北調動,湘軍11月27日進入全州城。11月27日下午,紅一軍團搶佔了全州以南、界首以北的所有湘江渡口。11月28日凌晨,桂軍在新圩向紅三軍團發起進攻,湘江戰役正式打響。

❻ 長征途中六個重大歷史事件

血戰湘江

湘江戰役是紅軍在左傾軍事路線指導下突破國民黨軍第四道封鎖線的一次作戰,是紅軍長征中損失最慘重的一仗。

中央紅軍開始戰略轉移的時候,國民黨軍是摸不清紅軍的去向的。但是中央紅軍一路西行,連續突破國民黨軍三道封鎖線以後,蔣介石判斷明白了,紅軍是西進。這樣為了殲滅紅軍,他迅速調集兵力,准備利用湘江構築第四道封鎖線,把紅軍消滅在湘江以東地區。

1934年11月27日、28日,中央紅軍的先頭部隊,紅一、紅三軍團的各一個團,搶在國民黨軍到達之前渡過了湘江,控制了界首到「腳山堡」60里之間的一段渡河口,這段湘江河流比較淺,有四處淺灘可以徒步涉水過江。同時紅軍還在湘江上架設了五座浮橋。但是,由於博古、李德採取大搬家的方式,和實行消極避戰逃跑主義,部隊連印鈔機、X光機、沒有炮彈的大炮都要帶上,所以行動非常的緩慢。這樣國民黨軍二十五個師分為五路,迅速趕往湘江,攔截紅軍。

紅軍渡過江的部隊,為了保衛中央黨政機關組成的中央縱隊、軍委縱隊和主力過江,在湘江兩岸和國民黨軍進行了激烈的血戰。當時國民黨軍有飛機,先是炸掉浮橋,然後向紅軍往江邊運動的部隊狂轟亂炸,而紅軍抬著大量的行李在崎嶇的山路上緩慢蠕動,飛機一來,一炸,那就成片成片的倒下,到了江邊的部隊,浮橋已經被炸掉,只能涉水過江,涉水過江的時候,空中的飛機轟炸,國民黨的機槍大炮掃射,所以傷亡非常的嚴重。擔任阻擊任務的各個紅軍主力團,傷亡都超過半數,有的團一天之中犧牲兩任團長。在12月1日戰況是最激烈的,12月1日凌晨一點到三點,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紅軍總部,給紅軍擔任阻擊任務的部隊下達了兩份急電,要求無論如何要確保渡口掌握在我們的手裡,保證西進的道路是暢通的,我們不為勝利者,即為失敗者。中央的電報都說出這樣的話來,可見形勢極其危急。激戰到12月1日下午五點鍾,這個時候渡口被敵人控制了,來不及過河的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和紅三軍團第六師的第十八團被敵人阻在湘江東岸,全軍覆沒,一個師和一個團,成建制的失敗,這在紅軍以前的歷史上是沒有過的,湘江戰役是首例。

經過湘江血戰之後,出發時的八萬多人只剩下了三萬多人,這時黨和紅軍面臨著覆沒的危險。

遵義會議

渡過湘江以後,蔣介石已經判明紅軍要跟二六軍團會合,在中央紅軍北上湘西的途中,調集了18個師的兵力等著你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紅軍按照原定計劃北上湘西,很可能全軍覆沒。但是中共中央的負責人博古和掌握紅軍軍事大權的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堅持要北上湘西。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堅決反對,主張放棄北上湘西的計劃,紅軍繼續西進,到國民黨軍兵力薄弱的貴州地區去發展。博古、李德拒不採納毛澤東的建議。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召開緊急會議,討論究竟往哪去?會上大多數人都同意毛澤東的意見,但是李德拒不採納,站起來一甩手,離開了會場。12月18日,中共中央又在黎平召開政治局會議。在這次會議上,經過激烈的爭論,在大多數人的支持下,毛澤東的意見得到採納,紅軍改向貴州前進,到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地區去創建新的蘇區。

進入貴州以後,因為貴州境內的敵軍兵力相對薄弱,而各路追剿軍尚未趕到,這給中央召開遵義會議贏得了時間。遵義會議最終決定結束左傾教條主義的統治,排除了李德的軍事指揮權,同時肯定了毛澤東的一整套戰略戰術原則,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四渡赤水

當年蒙哥馬利訪華的時候問毛澤東,三大戰役是不是最得意的軍事指揮行動?毛澤東搖搖頭說,他最得意的是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的軍事形勢是什麼樣的?紅軍只有3萬多人,國民黨軍當時是40萬人,兵力對比更加懸殊。另外紅軍還沒有彈葯。中央紅軍出發的時候,8.6萬人只有2.9萬支槍。只有140萬發子彈。也就是說,平均8.6萬人4個人一支槍,一支槍不到50發子彈,另外還有400多挺機關槍,每一挺機關槍的子彈不到400發。

那時紅軍作戰主要靠繳獲國民黨軍的裝備來補充自己,但紅軍一路上被動挨打,沒有打勝仗、沒有繳獲就無法補充彈葯。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通過四渡赤水調動敵人,用3萬人的兵力跳出40萬敵軍的重兵包圍,而且還打了一場大勝仗!

遵義會議決定中央紅軍北渡長江,到川西北去會合紅四方面軍。中央紅軍1935年1月19日開始出發,但28日在土城遭到川軍的阻截。這時,毛澤東果斷的決定撤出戰斗,西渡赤水河,這是一渡赤水,是1935年的1月29日。一渡赤水到達滇東北以後,各路國民黨軍蜂擁向西來追繳紅軍,這個時候就暴露出黔北地區、貴州北地區敵人兵力空虛、力量薄弱的弱點。毛澤東抓住這樣一個戰機,殺了一個回馬槍,你往西追我,我繞一下從東邊東渡赤水河,二渡赤水,再回到遵義地區去,還消滅了國民黨軍2個師、8個團,一共斃傷伏敵5400多人,這是中央紅軍長征以來的第一個大勝利,補充了裝備彈葯。

當中央紅軍回到遵義以後,西進的各路國民黨軍又調回頭來趕到東面追你,毛澤東再一次大張旗鼓的向西,准備作出要到川南北渡長江的姿態來。當時,蔣介石特別怕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組合,所以又急忙調動兵力去追趕中央紅軍。當敵人被調到川南地區以後,中央紅軍突然又殺一個回馬槍,秘密迅速地四渡赤水又返到東邊來,然後趁著貴州國民黨軍被調到川南地區以後,長驅南下渡過烏江,兵逼貴陽,用一連串的戰略機動打亂了整個國民黨軍的戰略部署,乘虛渡過金沙江,把幾十萬國民黨軍甩在了金沙江南岸。

❼ 紅軍長征途中經歷了哪些歷史事件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紅軍過草地,湘江戰役等版等。
紅軍長征是指在1934年10月—權1936年10月,共產黨領導的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分別從各蘇區向陝甘蘇區的戰略撤退和轉移。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為二萬五千里,因此長征又常被稱作二萬五千里長征。國民黨稱此為「流竄」。1934年10月10日晚6點,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蘇維埃中央政機關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博古等領導人率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共八萬六千人從瑞金出發,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從而開始進行紅軍打敗國民黨的轉折點。
轉移時經過:江西瑞金出發——渡過於都河——挺進湘西——沖破四道封鎖線——改向貴州——渡過烏江——奪取遵義——四渡赤水河(意義:打亂敵人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到達陝北吳起鎮——甘肅會寧。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結束。長征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是一股不可戰勝的力量,長征是一部艱難的歷史斗爭。

❽ 湘江戰役簡介

1934年10月日晚,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主力5個軍團以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8.6萬餘人,開始長征。紅24師和10多個獨立團等共1.6萬餘人,在項英、陳毅等領導下,留在中央蘇區堅持斗爭。
10月17日,中央紅軍南渡貢水。21日晚,中革軍委以紅1方面軍團為左路前衛,紅3軍團為右路前衛,紅9軍團掩護左翼,紅8軍團掩護右翼,中央和軍委機關及直屬部隊編成的2個縱隊居中,紅5軍團擔任後衛,開始搶渡信豐河,於25日全部渡河,突破了敵人的第一道封鎖線。但在隨後的行軍中,由於部隊、機關人員眾多,攜帶了大量笨重的物質器材沿山路行進,擁擠不堪,行動緩慢。直到11月8日,才在汝城以南的天馬山至城口間通過第二道封鎖線。15日在良田至宜章間通過了第三道封鎖線,進至臨武、藍山、嘉禾地區。這種大搬家式的轉移和甬道式的行軍隊形,增加了部隊的疲勞和減員,削弱了紅軍的戰鬥力。
蔣介石欲圍殲我紅軍於湘江以東地區,於11月22日任命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指揮西路軍和薛岳、周渾元兩部共16個師77個團進行「追剿」;令粵軍陳濟堂部進至粵、湘、桂邊進行截擊;令桂軍白崇禧以5個師控制灌陽、興安、全洲至黃沙河一線,扼要堵截。
11月19日,何鍵將「追剿軍」分為5路:第一路司令劉建緒,率4個師由湘贛邊向全洲以北黃沙河地域集結,築堡堵截;第二路司令薛岳,率4個師又1個支隊由茶陵、衡陽進至零陵地區結集;第三路司令周渾元,率4個師由資興、郴縣向道縣方向追擊;第四路司令李雲傑,率2個師與第三路配合,由桂陽向寧遠方向追擊;第五路司令李韞珩,率1個師協同粵軍和桂軍,由郴縣、桂陽向江華方向追擊。
11月18日,中央紅軍分兩路繼續西進,右路22日襲佔道縣,左路24日佔領江華,隨後全軍在道縣至江華間渡過沱水,一部兵力西出永明(今江永)。白崇禧害怕我軍攻取桂林,遂令其主力由全洲、興安一線南下龍虎關、恭城一帶,以阻止我軍西進,並防止乘機進入廣西。這樣,全洲、興安一線敵兵力比較空虛。
11月25日,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分4個縱隊,從興安、全洲之間搶渡湘江,突破敵第四道封鎖線,前出到湘桂邊境的西延山區。此時,何鍵也令其第一路2個師由東安進至全洲、鹹水一線;第二路一部進至零陵、黃沙河一線;第三路由寧遠尾追紅軍;第四、第五路由寧遠向東安集結。
11月27日,紅軍先頭部隊第2、第4師個一部順利渡過湘江,並控制了界首至腳山鋪之間地域。這時,後續部隊因道路狹窄,輜重過多,未及時趕到渡口。次日,敵「追剿軍」第一路由全洲向腳山鋪地區的紅軍第2師發起進攻,敵桂軍主力由龍虎關、恭城一帶向興安、灌陽以北進擊。接著,2路敵軍在飛機支援下,向湘江兩岸紅軍陣地發起全面進攻,企圖奪回渡河點,圍殲紅軍於湘江兩岸。
紅軍指戰員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經新圩、古嶺頭、界首、腳山鋪、鹹水等戰斗,阻擊了數十倍於紅軍的優勢之敵,掩護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和直屬機關於12月1日渡過了湘江,進至西延地區。但紅5軍團第34師、紅3軍團第18團被敵阻於湘江東岸,雖經英勇戰斗,予敵以重大殺傷,但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大部壯烈犧牲,師長被俘,後遭殺害。其他各部也遭到慘重傷亡。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從長征開始時的8萬6千餘人,銳減為3萬餘人。這是當時中央領導人執行逃跑主義的錯誤路線給紅軍帶來的巨大損失。
1934年11月中旬,突圍的中央紅軍跨越敵軍的三道封鎖線,25日搶渡湘江。12月1日,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終於拚死渡過了湘江。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紅軍雖然突破了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❾ 紅軍長征經歷了哪些歷史事件

遵義會議、四度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度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版草地等等
四渡赤水權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在毛主席、周副主席、朱德等指揮下,中央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閱讀全文

與紅軍長征血戰湘江的重要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