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初一上冊歷史湘教版復習提綱
《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我的家在哪裡
①地圖的三要素:P7-8
A.方向:地圖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種。P7
「一般定向法」(最普遍)即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指向標定向法」 「經緯網定向法」(最准確)
B.
: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又叫做「縮尺」。地圖上的
,通常有三種表示形式。P7
線段式。例如,
文字式。
數字式。例如,1:10000 。
越大,地圖包括的實地范圍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詳細;比例尺越小,地圖包括的實地范圍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注意單位的換算,1千米=100000厘米。
C.
和注記:
②社區的主要功能:政治、經濟、文化和管理功能。P8
多種多樣的社區 P10-13
①社區的主要類型:功能社區、自然社區、行政社區。P10
1、常見地圖:
①政區圖:②
;
特徵:
稀疏的地方,表示地勢起伏和緩;
密集的地方,地勢比較陡峭。③旅遊圖:
第二單元復習 (一)大洲、大洋
1、地球上海洋占據了71%,而陸地只佔據了29%。因此稱為「藍色的星球」P20
2、
:①世界上最大的陸地是歐亞大陸。②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是
島(北美洲)
③世界上最大的半島是
(亞洲)④世界上最大的群島是
(亞洲)
⑤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非洲)
3、世界上最大的洲是亞洲,最小的洲是大洋洲。海拔最高的洲是
,最低的洲是歐洲。
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都在
,北美洲和南美洲在
,
在東
各一半。
亞洲、歐洲、北美洲在北半球,大洋洲、南美洲和
在
。非洲則剛好在南北半球一半。P21
赤道穿過亞洲、非洲、大洋州、南美洲;
4、明確洋與洲之間的位置。如:
被歐洲、北美洲、亞洲所包圍的洋是北冰洋;
被亞洲、非洲、大洋州、南極洲包圍的是印度洋。
被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包圍的是大西洋
被亞洲、大洋州、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包圍的是太平洋。
世界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最小的洋是北冰洋。
跨
最廣的大洋是北冰洋;跨
最廣的大洲是南極洲。
5、
溝通了地中海和大西洋,是歐洲和非洲的
;
溝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
溝通了太平洋和北冰洋,是亞洲和北美洲的
;
溝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
;
溝通了紅海和地中海,是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
(二)地形、氣候
地形特徵表
地形類型
主要特徵
山脈 500米以上 高大,排列有序,脈絡分明
平原 200米以下 寬廣低平,是主要生活地
高原 1000米以上 邊緣陡峭,高原面起伏和緩
盆地 四周被群山所環繞的低地
丘陵 多500米以下
和緩,連綿起伏
7、世界上最高的山脈是
(亞洲),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瑪峰(亞洲),它位於中國與
之間。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
(南美洲),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亞洲)。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
(南美洲),世界上最長的山系是
,世界上最長的山脈是
。世界上最長的河是尼羅河(非洲)。
8、世界氣候 P26 圖冊P14
區域
氣候特點
全年高溫多雨
、
、我國海南省
全年高溫,一年有明顯的旱、雨兩季
撒哈拉沙漠
全年高溫,乾旱少雨,甚至幾年不下雨
浙江、四川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
雅典
夏季乾旱炎熱,冬季溫和多雨
北京
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暖熱多雨
內部
全年少雨,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氣溫差大
島 極地(
)氣候 終年嚴寒,皆為冬季
10、氣候的主要兩個要素是氣溫和降水。植物和動物對當地的氣候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尤其是植物。影響
差異的主要因素是氣候。
造成中國氣候
的主要原因是緯度位置的影響;
(三)人口、人種分布、國家
11、世界三大人種是
、黃色人種、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種是
。南北美洲(美國以南的美洲叫
)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他們屬於黃色人種。世界人種分布的特點:既有大范圍的集中,又有小范圍的散布。P32
12、世界上有近200個國家。國旗和國歌是一個國家的象徵。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是俄羅斯、面積最小的國家是
(都位於歐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國家是
。
13、國界線范圍內的鄰陸、鄰水、鄰海和鄰空,總稱領土。面積最大的六個國家從大到小的順序: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14、世界上可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其中整個非洲和南美洲以及絕大部分的亞洲的國家屬於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美國、加拿大)、大洋洲(澳大利亞、紐西蘭)和亞洲的日本。
: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和平共處、平等互利。P35
15、國際性組織:聯合國、
(WTO)、世界綠色和平組織、亞太經和組織(APEC)、歐盟(EU)。
(四)經緯網
經線
形狀 半圓 一個圓
長度 相等 不同度數的
不相等
指示方向 南北 東西
度數起點線
(0°經線) 赤道(0°
)
度數劃分 向東西方向各劃分為180° 向南北方向各劃分為90°
代號 南(S)、北(N) 東(E)、西(W)
半球劃分 20°W 和160°E 赤道(0°緯線)
20、地球每轉10需要4分鍾,即轉150需 要1小時,我國東西之間跨
達62度,則東西之間時間相差4個小時多。其中0度經線又叫
,是通過英國格林尼治
。
21、高中低緯度帶的劃分:P38
低緯度:0°~30°; 中緯度30°~60°; 高緯度60°~90°
第三單元復習 (一)中國國土和人口、民族
1、我國陸地面積是960萬
,居世界第三位(與歐洲面積最接近)。
中國的位置是:位於北半球、
。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帶,小部分位於低緯度帶;大部分位於
,小部分位於熱帶。位於亞洲的東部,東西跨經度達62度,南北跨緯度達50度。瀕臨太平洋,背靠歐亞大陸。地理位置的特點是海陸兼備。
這種地理位置的優越性是:見書本P43頁。
2、我國的四個端點是:最東端是黑龍江與
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最西端是新疆的帕米爾高原。最北端是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最南端是
P42
3、中國的14個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六個國家在地圖上的位置。P42-43
4、我國最大的島嶼是
,第二大島是
,第三大島是崇明島。最大的群島是
。
5、我國的
分為三級:第一級是省、自治區、直轄市和
。第二級是縣、市、區、
等。第三級是鄉、鎮、街道。我國共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
。
6、要求熟記我國34個
的全稱、簡稱、省級行政中心以及在地圖上的位置和它們的形狀。P44-45
7、我國跨經度最廣的省區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南的省區是海南省,最北的省區是黑龍江,最西的省區是
,最東的省區是黑龍江。鄰國最多的省區是
(8個)。鄰省最多的省區是內蒙古自治區和陝西省。我國面積最大的省區是
。
浙江省的鄰省是上海、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滬、蘇、皖、贛、閩)
8、2000年我國的人口已達13億,約佔世界的22%。我國的
是136人/
,是世界的3倍。
9、我國的人口地理分界線是
——騰沖。此線以東人口稠密,以西人口稀少。P47
10、我國民族有56個,其中少數民族是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廣西壯族。
11、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漢族人口多集中在東部和
。而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東北的邊疆地區。P48
12、我國少數民族分布最多的省區是雲南省。少數民族中「回族」以普通話為本民族的共同語言。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是「回族」。
13、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忌食豬肉; 藏族皮毛做的帽子,獻「哈達」
傣族:潑水節,住竹樓 彝族:火把節
蒙古族:那達慕大會
14、
分布的特點:人口分布不均勻,東密西疏;
中國各民族在地區分布上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
(二)地形、氣候、黃河、長江
15、我國的地形類型有五種: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我國地形的特點是: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P50-52
16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魚米之鄉);
(天府之國)
17、亞洲地形特點是地形復雜多樣,以山地和高原為主,呈放射狀分布;
特點: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中國地勢特點: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麗水市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
18、期末考試特別要注意地圖的復習
①
和
的分布圖P21 ②
圖 P24 ③P34圖 ④中國行政區圖P44-45
⑤
圖P50 ⑥中國氣候圖\季風圖P53 ⑦黃河長江圖P56-58 ⑧四大地理分區圖P62
⑨石油寶庫P97\98 ⑩鐵路干線圖P15 及第四單元各分區的圖
15、我國的
有五種:
、
、
、
、高原高山氣候。我國氣候的特點是:氣候復雜多樣,各地氣候差異顯著。P53
16、夏季風是來自海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偏南風;
冬季風是來自大陸內部(西伯利亞和蒙古)的偏北風。P53
17、正由於我國地勢是西高東低,所以影響到我國的氣候東部
比西部豐富,東部氣溫比西要溫暖。也影響到我國的河流大致是自西向東流。
18、正由於我國的氣候復雜多樣,世界上絕大多數農作物可以在我國種植。
19、請掌握我國氣候的分布。尤其是海寧的
屬於
,海寧的地形主要是以平原為主。浙江大部分屬於丘陵
20、夏
具有雨熱同期的特點。夏季風可以帶來豐沛的降水,而且是氣溫較高的時期。所以季風區與世界同緯度相比,氣候比較濕潤;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但由於
的不穩定性,它會給我們帶來
或乾旱這樣的自然災害。P54
22、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為:
、
、賀蘭山脈、
、
。這線以東為季風區,以西為非季風區。
23、黃河 上、中、下游各段的
特徵
各段 范圍
特徵
上游
巴顏喀拉山北麓——
內蒙古
1、上源段:水量小、水清流緩2、峽谷段:水流急、峽谷多、水能豐富、水量大增3、
段:水量減少、
發達。
中游 內蒙古
——河南孟津 水量大,河水洶涌,泥沙大量流失
下游
河南孟津——
流速減慢、泥沙大量沉積、形成了世界上罕見的地上河。
24、如何治理黃河?關鍵在於治沙 P57
(1)、在中游
地區,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和修築
等水土保持工作。
(2)、在下游培修大堤,「引黃淤灌」。
(3)、在上、中游幹流上興建一系列如:
、劉家峽、青銅峽、
等水利樞紐工程,初步發揮了防洪、灌溉、發電等效益。
25、黃河、長江比較
項目 長 江 黃 河
源頭 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 巴顏喀拉山北麓
入海 東海 渤海
幹流長度 6300千米 第一大河 5400千米 第二長河
流經省區 青、川、藏、滇、渝、鄂、
湘、贛、皖、蘇、滬(11個) 青、川、甘、寧、內蒙古、
晉、陝、豫、魯(9個)
水系形狀 「大V小W」字形 巨大的「幾」字
上中下游劃分 源頭——湖北宜昌——江西湖口——入海口 源頭——內蒙古
——河南孟津——入海口
主要支流 上游:
、
、嘉陵江、
.
中游:漢江、湘江、
上游:洮河、
中游:
、
主要
上游:二灘、三峽、葛洲壩
中游:丹江口(漢水) 上游:
、劉家峽、青銅峽
中游:
、
26、長江是中國最重要的內河航運大動脈,是內河航運中運輸量最大的河流。有「黃金水道」之稱。P58
27、黃河流經的主要地形有青藏高原、
、
。長江流經的主要地形有青藏高原、
、
、
、巫山、
。P50
28、防洪是
長江的首要任務,措施可以有:加固江防大堤,興建水庫,疏浚河道,中上游禁止砍伐樹木。
29、著名的水利樞紐工程有:黃河
(黃河的中游),長江三峽工程(全國最大的),及長江的葛洲壩(兩個都位於長江的上游)
(三)南北方和東西部差異
30、我國南方與北方的范圍:東部季風區,以秦嶺—淮河為分界線
31、南、北方兩地的差異:P62-64
秦嶺—淮河以北(北方) 秦嶺—淮河以南(南方)
衣食住行的特點 民居特色 注意防寒,牆壁、窗戶嚴密,室內一般有取暖設備 一般沒有取暖設備,注重通風、防雨。屋頂
較大
飲食習慣 麵食 米飯
交通工具 沒有水運,陸路交通發達 有公路和鐵路,還有許多河流可以通航
自
然
環
境 一月均溫 0oC以下 0oC以上
氣候、氣溫帶
、溫帶
亞
和熱帶
、亞熱帶、熱帶
水田 旱地
800毫米以下 800毫米以上
耕地類型 旱地 水田
主要農作物 小麥、玉米 水稻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一年二熟到三熟
狀況 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結冰,不利於航運 河湖眾多,水量大,冬季不結冰,利於航運
32、我國西部的范圍:12個
——西部地區的5個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
。 1個直轄市—重慶市(渝)。6個省——甘肅、陝西、青海、四川、雲南、貴州P65
33、東部和西部各自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優勢:P66
東部:優勢——資金雄厚,技術力量強大,管理經驗豐富,人才多,交通便利。
不足——
和能源短缺,環境污染較為嚴重。
西部:優勢面積廣大,牧業發達,資源、能源豐富,可以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不足—— 自然條件較差,資金、技術、人才、市場、交通等社會條件與東部差距大。
34、游歷華夏(不同運輸方式的特點)
鐵路:運量大,速度較快,運費較低,受自然條件影響小;
公路:機動靈活,速度較快,對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水運:運量大,運費便宜,速度較慢,受天氣條件影響較大;
航空:運量小,速度快,運價高;
管道運輸:運量大,運費低,安全可靠,受自然條件影響小。
特別要注意的知識點:
1、長江和黃河都流經的省區是青海和四川;長江的上游和中游都流經的省是湖北省;
2、中國的人口分界線:
―― 騰沖一線;
中國的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
-賀蘭山-巴顏喀拉山-風底斯山一線;
中國的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
中國地勢第一階梯與第二階梯的分界線:
3、世界人種分布的特點:大范圍的集中,又有小范圍的散布;
分布的特點:人口分布不均勻,東密西疏;
中國各民族在地區分布上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
第四單元復習
⑴家住平原P74-75
①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及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特點:
湄南河平原高溫多雨,水網密布,土壤深厚、肥沃;生產水平普遍較低,水稻生產主要靠人工完成;村莊內傳統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竹為主,用木樁支撐,懸空架設(高腳屋);人們崇尚」穀神」」稻母」等神靈.
②美國中部平原農場的生活圖景:
A.人們居住得比較分散。
B.勞動人手不多。
C.農業生產主要是機械化作業。
D.人們生活水平較高。
③美國商品性農業:
械化作業,效率高,產量高,剩餘多,儲備條件好和交通發達。
④湄南河平原和美國中部平原的差異:
內容 泰國湄南河平原 美國中部平原
地理位置 亞洲東南部 北美洲中部
密集 分散
主要農作物 水稻 小麥、玉米、大豆等
農業生產方式 精耕細作 機械化作業
生活水平 較低 較高
⑵與山為鄰P78-82
①
位於我國新疆中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山體表明的
自下向上呈現出明顯的垂直變化。從
到山頂依次是荒漠、草地、森林(
——針葉林)、草地、雪山。P78 生活在天山附近的
牧民充分利用天山的草場資源安排牧業生產,形成了「四季放牧」的山地畜牧業特色。夏季是牧區的黃金季節,冬季牧民們會利用休閑時間安排婚禮、節慶等活動。在季節交替的時候,牧民從一個牧場轉向另一個牧場,被稱為「轉場」。
②
發展水稻生產的有利條件:
A.四季降水:
位於
區,一年四季都有來自印度洋的水汽,加上
的水汽蒸騰升空,形成雲雨,常年不斷的雨水,為水稻的生產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B.合理的引水渠道
C.隨山勢變化,因地制宜,修築
。
③阿爾卑斯山位於歐洲
,是歐洲最高大的山脈,歐洲的許多大河,如萊茵河、多瑙河等,都發源在這里。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為阿爾卑斯山地區的旅遊業發展尤其是滑雪提供了條件。旅遊業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就業機會,改變著許多人的生活,並為國家帶來大量的外匯收入,但同時也給山區的自然生態帶來許多問題。所以經濟發展要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
④注意:A。天山牧場:四季放牧
B.元陽
:小夥子的臉 哈尼族 C:阿爾卑斯山:旅遊業
⑶傍水而居P83-88
1、太湖流域是我國的著名水鄉,位與長江的下游,有魚米之鄉的美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蘇州、杭州、以及直轄市上海都在太湖流域。至今,烏鎮、周庄等水鄉古鎮還完整的保留著水鄉的特徵。
2、北海道日本地處東亞,是一個地域狹小、人口眾多的
,日本的北海道是世界知名的漁場。日本有著悠久的捕魚歷史,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魚文化」。為了保護有限的漁業資源,很多國家和日本一樣制定了「休漁期」。。
3、威尼斯位於義大利的東北部,地中海的北岸, 《馬可、波羅游記》的作者馬可波羅就是從義大利威尼斯出發來到中國的。獨特的水城風光是威尼斯的動人之處,縱橫的水道成了大街小巷,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這里「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因水而憂」。目前海水倒灌與水位上漲經常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⑷草原人家P83-86
1、P89-90澳大利亞位於
的大洋洲,是世界上唯一占據整個大陸及其邊緣島嶼的國家,這里氣候乾熱,近70%的土地是乾旱地,草原平坦遼闊,便於大面積發展畜牧業。「羊比人多」是澳大利亞草原的真實寫照。這里的羊只數量佔世界的1/6,羊毛產量居世界第一位,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澳大利亞牧業集中分布在中部和南部的草原上。澳大利亞牧業的最突出特點是機械化程度非常高,而牧業的現代化,是以國家的工業化為基礎的。
2、P90-92青藏地區位於我國的青藏高原,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這里草場廣布,是我國重要的牧區,畜牧業一直是這里的主要支柱產業。傳統的藏民穿藏袍,住帳篷,過著「靠天養蓄」,自己自足的生活,主要放養氂牛、藏綿羊、藏山羊。因為它們能克服高寒、缺氧、
的特殊環境。現在,有些牧區已經建立的定居點。
3青藏鐵路由青海省西寧市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全長1956公里。2006年7月1日全線通車。青藏鐵路的開通將進一步加快西藏、青海兩省區的經濟發展, 加強了西藏地區同全國的政治文化交流 ,.促進民族團結,完善全國鐵路網
4、P93-94內蒙古自治區屬於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
,內蒙古牧區屬於
,寒暑分明,降水稀少。
吃:以牛羊肉和奶製品為主食,以糧食和蔬菜為副食。
奶茶----------飼養牛羊-------草原牧業生產
住:蒙古包--------便於搬遷-------游牧
衣:蒙古袍--------適於騎馬-------放牧
行:馬------------方便飼養-------放牧
5、內蒙古牧區的特色:
逐水草而居 那達慕大會
6、澳大利亞與內蒙古的比較
位置 地形 氣候 品種 居住方式 牧場特色 機械化程度
澳大利亞牧場
平原 熱帶草原 美利奴羊 定居 機械化 高
內蒙古草原 北半球 高原 溫帶大陸 普通 逐水草而居、游牧 人工 低
⑸乾旱的寶地P96-98
1、絲路明珠——綠洲,位於新疆,新疆位於我國
,這里氣候乾旱(溫帶
)、沙漠連綿,當地人創造出一種灌溉設施——坎兒井。坎兒井與萬里長城、
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這里的主要種植物有葡萄、哈密瓜、小麥坎兒井的構造及優點:P96
2、絲綢之路的荒廢對現代綠洲農業的發展的啟示:要注意合理利用資源,發展科技採用滴灌等技術,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3、
沿岸,主要國家有:伊朗、伊拉克、
、
、
、
、
和
。海灣地區為世界最大石油產地和供應地,已探明石油儲量佔全世界總儲量的一半以上,年產量佔全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所產石油,經
運往世界各地。素有「石油寶庫」之稱。
4 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西亞
沿岸的石油輸出主要有三條線路,(1)向東:
→
→印度洋→
→中國和日本、(2)向西:波斯灣——
——印度洋——紅海——
——地中海——
——大西洋——西歐和北美;(3)向西: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歐和北美。這里的石油主要輸往日本、美國、西歐各國
4、絲路明珠和石油寶庫的異同
不同點 絲路明珠 石油寶庫
位置 中國西北部
主要特點 綠洲農業帶來財富 石油資源帶來財富
解決水問題的措施 坎兒井 購買節水灌溉設備、海水淡化廠
農產品 葡萄、哈密瓜、小麥 椰棗、小麥、水稻
相同點 ① 氣候乾旱、沙漠多、缺水
② ②積極利用和改造環境,使其成為寶地
⑹文明中心——城市P99-105
國際性大都市P99
1、上海位於長江的入海口,由於地理位置優越,經濟文化發達,被稱為「東方的巴黎」,2001年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經濟合作組織(APEC)曾在這里召開會議。上海也唯一處於南方的直轄市。如同上海一樣的國際性大都市還有美國的紐約、日本的東京、英國的倫敦等。
2、城市病:
二氧化
,生活用水短缺,住房緊張,污染嚴重。資源浪費
3、
:
為了營建一個舒適的適合人居住的生活環境。四個方面:P101
A.日常生活便利安全;
B.文化生活豐富充實;
C.自然環境整潔優美
D.鄰里關系和睦友善。
4、巴黎獲得「世界文化藝術之都」美譽:P102
A.巴黎最著名的建築景觀主要集中在塞納河沿岸,
B.景點:盧浮宮、奧塞博物館、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埃菲爾鐵塔、凱旋門、巴黎聖母院。
5、湄南河地區的人民崇尚「穀神」「稻母」,美國人多數信仰基督教。
可以「四季轉場」放牧的是
。「綠洲農業」主要分布在
的山坡地帶。
6、「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是說雲南
區。
7、太湖流域處於魚米之鄉,耕海牧魚反映日本漁業的發達和魚文化,水上都市威尼斯位於歐洲的義大利,處於地中海的北部。
8、《剪羊毛》是澳大利亞的民歌,澳大利亞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反映的是內蒙古大草原的情景,蒙古族被稱為「騎在馬背上的民族」。
9、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青藏鐵路被稱為「天路」,青藏高原特有的氂牛被稱為「高原之舟」。
天山牧民在冬季舉行婚禮; 那達慕大會在夏季——七八月份舉行;休漁期一般在八九月。
⑵ 初中歷史知識點
」人教版初中歷史全冊知識點總結「截取片段如下:
★第一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我國最早的人類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製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約70-20萬年,保留猿的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製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課 華夏之祖
一、華夏之祖——黃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黃帝
二、堯舜禹的「禪讓」
1.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奴隸制度開始了。我國奴隸社會開始於公元前21世紀。
2.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建立。
★第四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一、夏朝的興衰
1.禹死後,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啟,使世襲制度代替禪讓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3.作用: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第五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1.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已經出現了青銅器。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著名的青銅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偉)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與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那裡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矚目。
★第六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一、春秋爭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2.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令,逐步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紀後期,晉楚雙方城濮大戰後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百年後,楚莊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戰國七雄
1.戰國七雄按東南西北到中間的順序排列為齊、楚、秦、燕、趙、魏、韓。
2.發生於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決定性戰役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使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擋秦國。
全文鏈接:http://wenku..com/link?url=9TQOEh2_LEmHp4zPvDDGoMgpCiDlD7M-nHH3u
⑶ 初中歷史所有知識點總結
今年中復考么?
看在我剛剛接受完制中考的摧殘的份上..把我的復習資料發給你吧..
http://wenku..com/view/c7e11b22aaea998fcc220e38.html
地理 上面其他的自己找。
咦?樓主你設著問題加不上你啊?!怎麼給你發?!
⑷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歷史作為非熱門考試科目,卻也在中考中占據一定比重,近年來的歷史中考中,開放性題目的比重在不斷增高。因為開放性試題最能體現考查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意識和人文素養的要求。昂立新課程小編為大家帶來中考歷史19大必考知識點,讓這萬能的模板助你得高分。
一、大國崛起
1. 常考設問:對大國發展/崛起的認識
2. 答案模板
(1)民族獨立、國家統一是發展經濟的基礎和前提;
(2)不斷改革,大膽創新;制度創新是大國崛起的關鍵;
(3)善於學習外國的長處和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大力發展科技,培養人才等。
二、中日關系
1. 常考設問:中日雙方妥善處理兩國關系、為中日關系良性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
2. 答案模板 (1)總體做法(建議、啟示、看法)
① 正視歷史,以史為鑒,面對未來;
② 加強交流,增進互信;
③ 睦鄰友好,合作共贏。
(2)日本方面:應正視歷史問題,積極、主動、妥善解決戰爭遺留問題,不要做傷害中國人民情感的事,努力發展中日兩國互惠互利、友好合作的睦鄰關系。
(3)中國方面:應牢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努力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加強和日本的經濟文化交流,努力促進中日關系的友好發展。
三、中美關系
1. 常考設問:發展中美兩國新型大國關系的看法、建議
2. 答案模板
(1)求同存異、增強政治互信;
(2)促進經濟合作與共贏、加強文化交流、加強國際事務合作;
(3)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堅持和平發展,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珍惜和平發展機遇期。
四、三次科技革命
1. 常考設問:科技革命帶來的影響和認識
2. 答案模板
(1)積極影響:改變了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2)消極影響:環境污染,交通擁擠,高科技犯罪,青少年沉迷網路游戲等;
(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也是一把雙刃劍,要正確利用科技,減少消極影響。
五、對外交往
1. 常考設問:對外交往的發展對我們的啟示
2. 答案模板
(1)開放利於進步,閉關導致落後;
(2)獨立自主、平等互利是外交的保障;
(3)國家利益是外交的出發點;
(4)維護國家安定和統一是外交發展的保障;
(5)外交政策要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變化。
六、民族復興
1. 常考設問: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 答案模板
(1)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
(3)青少年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樹立正確世界觀,為發展貢獻力量。
七、戰爭與和平
1. 常考設問:怎樣才能有效地避免戰爭
2. 答案模板
(1)反對戰爭,珍愛和平;
(2)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打擊恐怖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3)防止軍國主義和極右勢力抬頭;
(4)力爭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
(5)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發揮聯合國的作用等。
八、民族團結
1. 常考設問:如何維護民族統一
2. 答案模板
(1)增強民族團結意識,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義務;
(2)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自覺同破壞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行為作斗爭;
(3)實行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
(4)加大對民族分裂勢力的打擊力度,任何分裂國家的行為都註定失敗。
九、兩岸關系與祖國統一
1. 常考設問:如何推進兩岸關系進一步(和平穩定)發展,實現祖國統一
2. 答案模板
(1)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堅持九二共識;堅決擁護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
(2)互相尊重、互補互利,加強經濟、科技、文藝、旅遊等方面的交流;
(3)加強領導人對話和兩岸人員往來;
(4)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活動,堅決反對「一中一台」等各類台獨言行,堅決維護國家統一;
(5)努力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繁榮富強貢獻聰明才智,積極參與海峽兩岸的交流活動等。
十、改革與制度創新
1. 常考設問:從中外的改革中,獲得了什麼啟示
2. 答案模板
(1)改革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2)改革必須立足國情,從本國國情出發,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3)改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是推動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動力之源;
(4)改革是強國之路,有利於提高綜合國力,有利於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十一、侵略與反抗
1. 常考設問:對中國近代遭受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抗爭的認識
2. 答案模板
(1)落後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
(2)發展才是硬道理,堅持對外開放,只有提升綜合國力,才能在國際上立足;
(3)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中國人民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等。
十二、思想解放
1. 常考設問:思想解放的作用及思想解放與社會進步的關系
2. 答案模板
(1)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了社會進步;
(2)思想解放為社會進步奠定思想基礎,社會進步推動思想解放。
十三、黨的發展歷程
1. 常考設問:對黨的發展歷程的啟示
2. 答案模板
(1)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2)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3)只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
(4)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創新,抓住機遇,發展壯大自己,要善於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完善自我,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等。
十四、改革開放
1. 常考設問:由中國改革開放得到的啟示
2. 答案模版
(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
(2)要結合本國國情,實事求是,不能照搬別人的經驗;
(3)要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十五、民主與法制
1. 常考設問:對民主法制建設的認識
2. 答案模板
(1)從人治到法治,從專制到民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2)民主與法制建設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3)不同國家的民主法制建設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借鑒;
(4)民主與法制建設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當家作主、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
十六、經濟全球化
1. 常考設問: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2. 答案模板
(1)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重視區域合作,與各國實現互利共贏;
(2)中國在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同時,制定防範風險的有效政策,重視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的高速發展;
(3)引進國外的投資和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促進經濟的迅速發展。
十七、世界政治格局
1. 常考設問:面對復雜多變的政治形勢,中國應該如何做/如何應對
2. 答案模板
(1)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教育科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綜合國力;
(2)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加快自身發展,積極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努力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3)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
十八、傳統文化
1. 常考設問: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2. 答案模板
(1)堅持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自覺抵制西方落後思想和意識的侵蝕;
(3)積極宣傳民族傳統文化;
(4)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堅持發展創新,堅持與時俱進。
十九、三農與民生
1. 常考設問:解決「三農」問題的措施
2. 答案模板
(1)重視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
(2)加大農業資金投入,堅持稅費改革;
(3)加強、加大向農民宣傳農業技術等的力度;
(4)注重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歷史學科注重記憶理解與背誦,學生們不可忽視歷史對我們的學習成長的作用,在初中階段就應該打好基礎。
⑸ 初中歷史重點知識點歸納
中國古代史:商鞅變法、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大一統的具體措施、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及民族融合、南北朝經濟中心南移、貞觀之治的措施、兩宋時期經濟重心的南移、元朝的民族融合、明朝加強皇權的措施、明清中國的社會危機及原因分析。
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史上的幾次戰爭失敗的原因及簽定的不平等條約和影響、中國近代的幾次自救運動及影響和失敗的原因(重點要與日本做比較)、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影響、紅軍長征、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影響。
中國現代史:新中國的成立及影響、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第一個五年計劃和三大改造的完成、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與意義、對外開放的格局、一國兩制的偉大歷史意義
世界古代史一般不會有大題的出現,即使有也是文明古國的內容(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中國、古希臘、古羅馬)和三大宗教相關的小內容。
世界近代史:文藝復興、新航路的開辟、英美法等過的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美國的南北戰爭日本與俄國的資產階級改革、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二次工業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
世界現代史: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十月革命、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世界經濟危機及羅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經濟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
掌握這些中考就基本上可以了。
⑹ 湘教版 歷史 八年級要點歸納
第二部分 中國近代、現代史
1.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
(1)鴉片戰爭(2)第二次鴉片戰爭(3)左宗棠收復新疆(4)甲午中日戰爭(5)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2.近代化的起步:(1)洋務運動(2)戊戌變法 (3)辛亥革命(4)新文化運動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1)五四愛國運動(2)黃埔軍校、北伐戰爭(3)中共探索革命道路(4)紅軍長征
4.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1)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 (2)盧溝橋事變與第二次國共合作(3)南京大屠殺
(4)平型關大捷、台兒庄戰役和百團大戰(5)抗日戰爭的勝利
5.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1)重慶談判 (2)內戰的爆發、戰略防禦(3)挺進大別山、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
6.中國近代的經濟、科技與思想文化
(1)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2)詹天佑、魏源和嚴復(3)科舉制的廢除與京師大學堂的開辦
7.新中國的成立和鞏固:(1)開國大典(2)新中國鞏固政權的斗爭
8.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一五計劃、一屆人大、三大改造 (2)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發展(3)「文革」十年
9.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十一屆三中全會 (2)改革開放(3)鄧小平理論
10.新中國的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外交成就
(1)民族區域自治(2)「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3)新中國的外交
⑺ 初中歷史知識點歸納
中國古代史部分
(一)中華文明的起源
1、元謀人:170萬年前,我國最早人類。
2、河姆渡人:長江流域、水稻、干欄式房屋
半坡人:黃河流域、粟、半地穴房屋
3、黃帝:「人文初祖」
炎黃聯盟→「炎黃子孫」。
4、堯、舜、禹禪讓。
(二)國家的生產和社會巨變
1、禹建立夏—我國第一個國家政權
2、西周分封制和嫡長子繼承製
3、春秋五霸(典故)
4、戰國七雄
5、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發展→社會變革
6、商鞅變法(內容、影響)
(三)統一國家的建立
1、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中國
2、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3、書同文、車同軌(促進經濟文化發展)
4、陳勝、吳廣起義:大澤鄉
5、漢初休養生息
6、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形成
7、張騫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
8、前60年,西域都護的建立,標志著新疆正是歸屬中央政權
(四)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1、少數民族內遷:匈奴、鮮卑、羯、氐、羌
2、三國鼎立:曹丕(魏),劉備(蜀漢),孫權(吳)
3、三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
4、北民南遷和江南的開發:
東晉南朝時,江南得到開發,逐漸趕上北方。
5、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
(五)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1、隋朝統一南北、開鑿大運河、創立科舉制
2、唐太宗「貞觀之治」
3、武則天「上承貞觀,下啟開元」 鼎盛時期
4、開元盛世
5、唐朝的民族交往
大祚榮「渤海郡王」(東北)
骨力裴羅「懷仁可汗」(漠北) 邊疆穩定
皮羅閣「雲南王」
文成公主入藏遠嫁松贊干布
6、唐朝的中外交往: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學
玄奘西遊天竺取經
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高度繁榮、全面輝煌
(六)經濟中心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
1、遼、宋、夏、金的並立
2、岳飛抗金和文天祥抗元
3、兩宋時,經濟重心南移
4、「交子」「瓦肆」「夜市」的出現,兩宋經濟繁榮
5、元朝「行省」制度及民族大融合
(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
1、鄭和下西洋(目的、航程、影響)
2、鄭成功收復台灣:1662年
3、清初: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設烏里雅蘇台將軍管轄漠北
設伊犁將軍管轄新疆,設駐藏大臣管轄西藏
4、康熙組織雅克薩保衛戰,攻取台灣、平三藩、征噶爾丹
5、清前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埋下近代中國落後的隱患
(八)科學技術
1、秦漢領先的科學技術
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的地動儀、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華佗的「麻沸散」
2、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唐宋科技
指南針應用於航海、畢升的活字印刷術、火葯改變了戰爭方式
(九)思想文化
1、孔子和老子
孔子:春秋教育家、思想家、創立了儒家學派,以「仁」為核心思想
《詩經》、《春秋》、《論語》,
興辦私學,「有教無類」
老子:春秋思想家,創立了道家學派,主張「無為而治」
2、戰國百家爭鳴
儒、道、法、墨、兵家
3、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
唐朝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宋朝三大詞人:蘇軾、李清照、辛棄疾
元朝劇作家:關漢卿和馬致遠
四大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4、西漢司馬遷的《史記》紀傳體通史
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編年體通史
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既是帝國主義的侵華史和掠奪史,又是中華民族的屈辱史和抗爭史。
復習時,應圍繞「侵略與抗爭」這一主題進行
(一)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
1、林則徐虎門銷煙
2、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3、《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面對列強的入侵,中國人民和清朝政府的表現有何不同?
(二)近代化的起步
1、洋務運動:封建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啟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2、戊戌變法:資產階級的思想啟蒙運動,失敗
3、辛亥革命: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
4、新文化運動:初期是資產階級思想大解放運動,後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1、「五四運動」及五四精神(愛國主義精神)
2、「中共一大」的劃時代意義(開天闢地、煥然一新)
3、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
4、南昌起義及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
5、遵義會議(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6、長征及長征精神
(四)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1、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
2、第二次國共合作
3、南京大屠殺
4、台兒庄戰役(正面戰場的最大勝利)
5、百團大戰(中國軍隊主動出擊的最大戰役)
6、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中華民族由衰落到振興的轉折點)
(五)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1、重慶談判及內戰開始
2、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挺進大別山—戰略反攻開始
3、三大戰役: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
4、渡江戰役:推翻國民黨統治
(六)經濟和社會生活
1、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張謇和周學熙
2、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3、近代科技、文化的主要成就
中國現代史
中國現代史是中華民族擺脫外國奴役,走向獨立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振興史和發展史
在復習過程中,應把握這一主題
(一)中華民族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1、開國大典和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2、建國初期鞏固國家政權的措施:
(1)繼續肅清國民黨反動殘余
(2)抗美援朝
(3)土地改革
(4)恢復國民經濟
(二)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一五」計劃的實施
2、一屆全國人大及新中國第一部《憲法》
3、三大改造社會及主義制度的建立
4、建國初期十年經濟成就
5、「文化大革命」
(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十一屆三中全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
2、經濟體制改革: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城市——國有企業改革
3、對外開放: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大經濟特區的設立
4、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四)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1、新中國的民族政策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2、鄧小平「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3、
4、香港、澳門回歸的史實及意義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
(五)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1、人民海軍、人民空軍及「二炮」部隊的建立
2、周恩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3、萬隆會議和「求同存異」
4、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5、中美建交及新中國外交成就
(六)科技教育與文化
1、「兩彈一星」(錢學森、鄧稼先)1960年,導彈。1964你,原子彈。1970年,人造衛星。
2、袁隆平的「秈型雜交水稻」
3、「863」計劃的實施
4、「科教興國」戰略
5、我國教育、文體事業的主要成就
(七)社會生活
1、改革開放後,人民生活得到較大改善
2、就業制度和就業觀念的變化
3、醫保、社保制度的建立
五、考點知識整合(考題範例)
(一)以主題為核心的範例—「近代中國的探索與抗爭」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8分)
材料一:「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
——李鴻章
材料二:「形勢已發展到『瓜分豆剖,漸露機芽』『揭竿斬木,已可憂危』的地步,如不及時變法,列強的侵略會變本加厲人民的斗爭會風起雲涌。」
——康有為
材料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中國同盟會綱領
請回答:
(1)材料一中李鴻章等人後來發起了一場什麼運動?這場運動的最大作用是什麼?(3分)
運動:洋務運動
作用:它啟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
(2)材料二中康有為等人後來發起了戊戌變法運動的目的是什麼?這場運動的結果如何?(2分)
目的:主張學習西方,實行政治變革。
結果:失敗
(3)材料三中孫中山後來領導了什麼革命運動?這場運動最大成果是什麼?(3分)
運動:辛亥革命
成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二)以問題為核心的範例—「外交問題」
觀察下圖,回答問題(12分)
下面是一位同學搜集到的反映新舊中國外交活動的幾幅照片。
請回答:
(1)圖一中的歷史事件發生在那一年?對中國社會最嚴重的危害是什麼?(3分)
1901年 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代表為什麼沒有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2分)
因為國內爆發了五四運動
(3)圖三中喬冠華為什麼會開懷大笑?(2分)
因為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4)圖四反映的歷史事件得以實現,在於中國政府對該地區實行什麼基本方針?(2分)
「一國兩制」
(5)看了四幅照片,談談你的感受?(3分)
舊中國衰弱,國際地位低,導致外交失敗;新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外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三)以同類知識點組合範例—「歷史典故」
請將下列歷史人物和相關典故用線段連接起來(10分)
齊桓公 退避三舍
晉文公 尊王攘夷
項羽 卧薪嘗膽
趙括 破釜沉舟
越王勾踐 紙上談兵
⑻ 初中歷史知識點歸類
當前,我國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最常見的教學模式,主要有三種:「講談——接受式」、「自覺——輔導式」和「參與——活動式」。 一、講談——接受式 講談——接受式是在改革傳統歷史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形成的。 傳統歷史教學模式是50年代初我國歷史教育工作者以蘇聯的教學模式為基礎,融合我國的一些傳統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家庭作業」五個環節為結構程序。它的優點是方便了人們對歷史教學活動過程的准確把握,有利於歷史知識的系統傳授,對歷史教學實踐的指導也更為明確具體。其教學過程由教師直接控制,通過教師對歷史教材內容的系統講述,使學生對所學的歷史知識由感知到理解,然後通過總結新課和家庭作業的完成,鞏固所學的歷史知識。它能使學生比較有效地在單位時間內掌握較多的歷史知識,比較突出地體現了歷史教學活動作為一種簡約的認識過程的特性,使系統性較強的歷史知識得以有效地傳授,歷史教師的主導地位得到了較好的發揮。 然而,它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是非常明顯的,最主要的是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在教學實踐中,就是過分強調書本知識,忽視能力培養,造成了「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教師一講到底,學生一聽到底的被動學習的局面。它所反映的師生之間的教學關系為授受關系,表現在教學內容上以知識為主,在教學方式上以傳授、灌輸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