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字林西報有關的歷史事件

字林西報有關的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03 03:41:29

Ⅰ 近代西方通過哪些歷史事件認為中國是任意拿捏的東亞病夫

1.鴉片戰爭前夕,滿清都還是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2.但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滿清的軍事及政治表現,就讓西方列強看清了當時中國只是個虛胖的國家,而後面列強一步步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勝利,滿清一步步的退讓和失敗更讓西方列強看輕;
3.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侵華),英法聯軍不到6000人(5600人)就能打到天津城下,而後2萬多人就能打進北京的紫禁城,可以想像在西方列強眼中的中國是什麼樣的。
4.而1894年的甲午戰爭敗給了東洋矮子,徹底撕碎了當時滿清統治下的中國所有的遮羞布,讓全世界都認識到當時的中國只不過是個充氣的巨人而已;
——甲午戰爭前期日本入侵朝鮮,清軍入朝作戰。當時所有國家包括日本人自己都認為不是滿清的對手,而當時清軍的表現一步步讓日本人看清楚了清軍的戰鬥力之垃圾。
————(作為一個中國人每當我讀到這些歷史,就讓我感到非常的恥辱,非常的憤怒,非常的不爽,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中華民族再次站到世界之巔)
東亞病夫——一詞最早名為"東方病夫"出自上海《字林西報》(英國人主辦的英文報紙)於1896年10月17日登載的一篇文章,作者為英國人。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中國申報了近三十個參賽項目,派出了69名的代表團。在所有的參賽項目中除撐桿跳高選手進入復賽外,其他人都在初賽中即遭淘汰,最終全軍覆沒。中國代表團回國途經新加坡時,當地報刊上發表了一幅外國漫畫諷刺中國人並題為"東亞病夫"。

Ⅱ 能簡單談一下字林西報的歷史嗎

主要藏於復徐家匯藏書樓
北華捷報》由制英國僑民奚安門(HenryShearman)於1850年8月30日創刊於上海花園弄(今南京東路江西中路以東路段),是上海境內第一份近代意義上的報紙。初為每周六齣版,每星期對開一張,共四頁。當時在華的英國僑民稱廣東為南華,稱長江流域及以北為北華。最初為周報,內容有英國快訊、上海英僑動態、中外商務情報、廣告及船期公告等。
報館於1856年增出日刊《每日航運新聞》(Daily Shipping News)。1862年改名為《每日航運和商業新聞》(Daily Shipping and Commercial News,一譯《航務商業報》)

Ⅲ 詹天佑、林則徐等等著名人物的故事以及他們的資料

詹天佑 (1861-1919),出生於一個普通茶商家庭。享年58歲,號眷誠,字達朝,廣東南海人,原籍安徽婺源(今屬江西),漢族。他是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之稱。 少年時的詹天佑對機器十分感興趣,常和鄰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種機器模型。有時,他還偷偷地把家裡的自鳴鍾拆開,擺弄和捉摸裡面的構件,提出一些連大人也無法解答的問題,村裡人都很佩服這個孩子。1872年,年僅十二歲的詹天佑到香港報考清政府籌辦的「幼童出洋預習班」。考取後,父親在一張寫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證明書上畫了押。從此,他辭別父母,懷著學習西方「技藝」的理想,來到美國就讀。 在美國,出洋預習班的同學們,親眼目睹北美西歐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機器、火車、輪船及電訊製造業的迅速發展贊嘆不已。有的同學由此對中國的前途而產生悲觀情緒,但詹天佑卻懷著堅定的信念說:「今後,中國也要有火車、輪船。」他帶著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信念,刻苦學習,於1877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紐海文中學業。同年五月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在大學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學習,以突出成績在畢業考試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獲得學位的只有兩人,詹天佑便是其中的一個。 回國後,詹天佑懷著滿腔的熱忱,准備把所學本領貢獻給祖國的鐵路事業。但是,清政府洋務派官員卻過分迷信外國,在修築鐵路時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顧詹天佑的專業特長,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師學堂學駕駛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艦「揚武」號擔任駕駛官,指揮操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第二年,討伐中國計劃蓄謀已久的法國艦隊陸續進入閩江,蠢蠢欲動。可是主管福建水師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卻不聞不問,甚至下令:「不準先行開炮,違者雖勝亦斬!」這時,詹天佑便私下對「揚武」號管帶(艦長)張成說:「法國兵船來了很多,居心叵測。雖然我們接到命令,不準先行開炮,但我們決不能不預先防備。」由於詹天佑的告誡,「揚武」號十分警惕,作好了戰斗准備。當法國艦隊發起突然襲擊時,詹天佑冒著猛烈的炮火,沉著機智地指揮「揚武」號左來右往;避開敵方炮火,抓住戰機用尾炮擊中法國指揮艦「伏爾他」號,使法國海軍遠征司令「孤拔」險些喪命。對這場海戰,上海英商創辦的《字林西報》在報道中也不得不驚異地贊嘆:「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國人會這樣勇敢力戰。『揚武』號兵艦上的五個學生,以詹天佑的表現最為勇敢。他臨大敵而毫無懼色,並且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還能鎮定如常,鼓足勇氣,在水中救起多人……」 從戰後到1888年,幾經周折,終於轉入了中國鐵路公司,擔任工程師,這正是他獻身中國鐵路事業的開始。 詹天佑剛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次考驗。當時從天津到山海關的津榆鐵路修到灤河,要造一座橫跨灤河的鐵路橋。灤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漲急流。鐵橋開始由號稱世界第一流的英國工程師擔任設計,但失敗了;後來請日本工程師衽實行包工,也不頂用,最後讓德國工程師出馬,不久也敗下陣來。詹天佑要求由中國人自己來搞,負責工程的英國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同意詹天佑來試試。
[。

[編輯本段]簡介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閩侯縣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等[1]。是中國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國人的敬仰。
主要功績是從英國手裡收繳全部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余斤。於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39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
名字的來由
則,學習、效法。
徐,指的是福建巡撫徐嗣曾。
元撫,以巡撫徐嗣曾為榜樣的意思。
少穆,石麟,據程恩澤《題林暘谷年丈飼鶴圖遺照》詩及注的解釋,林則徐出生那天晚上,林賓日「夢中親見鳳凰飛」,這使他立即聯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類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少穆),以為是吉兆,因此在給兒子取名「則徐」之餘又給字「少穆」,「石麟」。
嘉慶三年(1798年),林則徐中秀才,就讀鰲峰書院。嘉慶九年(1804年)中舉,任廈門海防同知書記,後入福建巡撫張師誠幕府。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選為庶吉士,授編修。先後任江西鄉試副考官、雲南鄉試正考官。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監察御史轉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興水利,發展農業,頗有政聲。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侵略的愛國政治家。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編輯本段]生平介紹
青少年
林則徐於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東街(今福州市鼓樓區)一個下層封建知識分子的家庭里。父親林賓日,以教讀、講學為生。僅靠父親教私塾的微薄收無法維持生活,於是,母親用手工勞動來分擔家庭的困窘。
在科舉時代,林則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兒子能在仕宦之途發達上升。林則徐性聰穎,在4歲時便由父親「懷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書五經。在父親的精心培育下,較早地讀了儒家經傳。嘉慶三年(1798年),他14歲中秀才後就到福建著名的鰲峰書院讀書,受教於具有實學的鄭光策和陳壽祺。在父親和親友的影響下,開始注意經世致用之學。嘉慶九年(1804年),20歲中舉人。父親的淳淳教導使林則徐的學業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但此後由於家庭日難,外出當塾師。在十一年(1806年)秋,應房永清之聘到廈門任海防同知書記。這里的鴉片煙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招入幕府。他在張幕中獲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禮、樂等知識以及官場經驗,為他日後的「入仕」准備了些必要條件。
入官場
嘉慶十六年(1811年),林則徐會試中選,賜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開始進入了官場,實現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授編修。此後歷任國史館協修、撰文官、翻書房行走、清秘堂辦事、江西鄉試副考官、雲南鄉試正考官、江南道監察御史。在京官時期,他矢志做一個濟世匡時的正直官吏。於是,他「文學而潛修」。為了通於政事,「益究心經世學,雖居清秘、於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綜核無遺」。在京師為官七年中,他廣泛搜集元、明以來幾十位專家關於興修畿輔水利的奏疏、著述,寫了《北直水利書》。書中明確指出「直隸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農為天下本務,稻又為農家之本務」。認為只有發展華北水利,提倡種稻,就地解決漕糧,才能合理解決南糧北運及由此產生的漕運積弊問題。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林則徐曾在京參加過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壺」的文藝團體「宣南詩社」,結識了龔自珍、魏源等人,在詩社裡進行詩文酬唱活動。
嘉慶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則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積極甄拔人才,建議興修海塘水利,頗有作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種阻力難以應付,曾發泄「支左還絀右」「三嘆作吏難」這樣的苦悶。終於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辭職回籍。林則徐為人民做過許多好事,但由於性情過於急躁,請人寫「制怒」大字懸掛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復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鹽運使,整頓鹽政,取得成效。林則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寵信,很快跨入官場上青雲直上時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蘇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頓吏治、清理積案,平反冤獄,並把鴉片毒害視為社會弊端加以嚴禁。江蘇這一年夏秋之際大雨成災,松江飢民聚眾告災,洶洶將變。林則徐反對調兵鎮壓,親自赴松江安定災民,採取一系列救災措施,緩和了階級矛盾。年底入覲歸來,署江寧布政使,讓林則徐負責全省災賑事務。但道光四年秋,林則徐先後遭父母喪,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七年(1827)六月任陝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在任一月即調任江寧布政使。等待交接期間,陝南略陽一帶發生水災,遂留陝暫理原職,赴略陽察看災情,安置受災百姓,同時還參與了縣城移建事宜。往返陝南時,曾赴紫柏山張良廟、定軍山諸葛亮墓、武侯祠憑吊。他在《定軍山謁武侯墓》詩中寫道:「大星雖隕大名留,一線皇綱詡漢劉。抱膝之人知管樂,鞠躬終右匹伊周。定寒沔水居民淚,月黑祁山故壘秋。歸首定軍軍莫定,墓門深鎖陣雲愁。」
道光十年(1830年)服喪完畢。道光十年(1830)秋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調任河南布政使,擢東河河道總督。從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則徐先後任湖北、河南、江寧布政使。「—歲之中,周歷三省、所至貪墨吏望風解緩。疆臣重其才,皆折節傾心下之。」他為清朝統治的長遠利益,銳意整頓財政,興修水利,救災辦賑」,「一時賢名滿天下。」十月,升任河東河道總督。面對關繫到河道民生重大問題,決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節,工固瀾安。」為了治理黃河,親自頂著寒風,步行幾百里,對備用的幾千個治水商梁秸進行檢查,還將沿河地勢,水流情況。繪畫張掛,便於了解和治理。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調任江蘇巡撫。從這一年起到十六年間,他對農業、漕務、水利、救災、吏治各方面都做出過成績,尤重提倡新的農耕技術,推廣新農具。他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到:「地力必資人力,土功皆屬農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疇多一分之利賴。」林則徐這種農耕思想,是在實際考察中體驗出來的。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蘇大水災,林則徐不顧報災限期和朝廷斥責,詳盡陳述災情,呼籲緩征漕賦,提出「多寬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氣」請求,這對發展生產,蘇息民困在客觀上起了有利的作用。同時,他分析水災原因是由於吳淞江、黃浦江、婁河及與之相表裡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於是決定興修白茆河、婁河,還修建海塘,這些在我國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這一時期,林則徐對清王朝的財經政策、貿易政策提出異議,反對一概禁用洋錢,並第一次婉轉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鑄銀幣,建立本國銀本位制度的主張。這是中國近代幣制改革的先聲。這也是適應政治經濟形勢變化,保護本國工商業者,保護民族經濟獨立發展,抵制西方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先進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廣總督。面對湖北境內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濫成災,林則徐採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漢數千里長堤,安瀾普慶,並支河裡堤,亦無一處漫口,」對保障江漢沿岸州縣的生命財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林則徐整飭吏治,嚴懲貪贓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於言教」,林則徐十分注意嚴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則,處處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時,入湖北發出《傳牌》,禁止沿途阿諛奉迎,借端勒索。在總督任內,仍保持「一切秉公辦理」的作風。林則徐辦事兢兢業業,是當時官場中最廉明能幹、正直無私受群眾愛戴的好宮。
[編輯本段]禁鴉片及之後經歷
當時鴉片問題漸成為政治性爭論問題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許乃濟倡「馳禁論」,請准民間販賣吸食,使鴉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鴻爐寺卿黃爵滋提出「嚴禁論」,以重治吸食為先。林則徐曾向朝廷上奏,請求嚴禁鴉片。未等皇上批示,就開始在全省厲行禁煙,收繳煙土、煙膏與煙具,並配製「斷癮葯丸」,供人戒煙,成效卓著。隨後又一道奏摺,力陳煙禁特別是杜絕鴉片來源的重要性和禁煙方略,並針對反對派的駁斥強調說:「法當從嚴,若猶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舉棋不定的道光帝認識到嚴禁鴉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於是,被迫接受嚴禁主張,決定禁煙。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粵查辦禁煙。
入廣州之前.林則徐先弄清廣州受鴉片毒害情況,查找各家煙館,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於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廣州,於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則徐會同鄧延楨等傳訊十三行洋商,責令轉交諭帖,命外國鴉片販子限期繳煙,並具結保證今後永不夾帶鴉片,他還嚴正聲明:「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絕交出,經過堅決的斗爭,挫敗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鴉片販子,收繳全部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余斤。於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道光18年11月15日,林則徐受命欽差大臣,已經來臨的1839是使禁煙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對林則徐一生來說是最輝煌的歲月。
在查禁鴉片時期,林則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寫了一幅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這幅對聯形象生動,寓意深刻。上聯諄諄告誡自己,要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才能把事情辦好,立於不敗之地;下聯砥礪自己,當官必須堅決杜絕私慾,才能像大山那樣剛正不阿,挺立世間。林則徐提倡的這種精神,令人欽敬,為後人之鑒。
1839年3月10日林則徐經過兩個月的旅程到達廣州,成千上萬的人擠滿了珠江兩岸,人人爭睹欽差的風采。整個廣州都在等待和傾聽欽差大臣的聲音,林則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轅門外貼出的兩張告示《收呈示稿》宣明欽差大臣道廣州的目的使查辦海口事件。另一個《關防示稿》無異於欽差大臣此行的第一個宣言,是採取禁煙行動的先聲。這個告示是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向廣州官員、百姓和外國人的首次公開亮相,它不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為了駕奴極其復雜的局面。林則徐的日記記載,他當天住在越華書院。
1839年3月18日,林則徐發布兩個諭貼。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國人離開廣州。3月21日下令包圍商館。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國鴉片販子顛地。
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的到來,矛盾自然轉移到他身上,他到達當天,林則徐下令停泊在黃浦江上的一切外國船隻封艙,當天晚上封鎖商館,並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國雇員。但是義律是一個十足的大流氓,面對林則徐的命令,出爾反爾,採取無賴、訛詐、欺騙、撒謊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義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則徐的對手,3月28日,向林則徐呈送了《義律遵諭呈單繳煙二萬零二百八十三箱稟》。
從林則徐1839年3月10日到達廣州,到義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繳出全部鴉片,總共18天,這充分說明了林則徐收繳鴉片第一回合的勝利。
林則徐與鄧廷楨等人會商後,就收繳的地點、驗收、押運、存儲、看管、守衛等各個環節做了無懈可擊的指令和安排。
4月10日林則徐、鄧廷楨鄧親赴虎門檢查收繳前各項准備工作。
4月11日開始收繳,林則徐親自監督收繳全過程。
5月18日,實用了34天,共收繳煙土19187箱,又2119袋,總重量1188127公斤。
收繳的這段日子,林則徐一刻不怠的監督這一龐雜的過程。日夜操勞,一絲不苟,無一紕漏。繳煙獲得了完全的勝利,但如此巨量的鴉片如何處置,外國人推測中國可能對鴉片實行專賣,從而使鴉片買賣合法化,但他們想錯了。林則徐報告道光皇帝,要求驗明實物數量,然後焚毀。道光對林則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讓林則徐和鄧廷楨、怡良等人將收繳的鴉片就地銷毀。
6月3日,歷時23天的虎門銷煙,在林則徐的指揮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決不屈服於侵略的決心。虎門銷煙,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虎門銷煙,展示出中華民族無以倫比的偉大形象,是抗擊外來侵略的勝利。林則徐,理所當然地是這一事件的組織者、指揮者和完成者。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已毫無愧色地成為歷史巨人了。
170年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他不斷的在世界各地瘋狂的掠奪殖民地,還企圖用鴉片打開中國的大門。
廣州市外國煙販子的販毒中心。1838年廣州地方政府處決一個中國的鴉片販子,英國煙商竟然出來阻撓,激起了廣州人民的義憤。1839年2月,一萬多名群眾到外國人民居住的旅館前示威,聲討外國煙販干涉中國內政的罪行。
1839年3月,林則徐到了廣州,禁煙運動迅速展開。他一面加緊整頓海防,嚴拿煙販;一面限令外國煙商交出鴉片。林則徐在給外國煙商的通知中說:「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由於林則徐堅定的態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國煙商被迫交出鴉片2萬多箱。
林則徐下令在虎門將鴉片公開銷毀,並帶領大、小官員親自監督。他令人將鴉片放入挖好的兩個大池子里,池中放入鹵水,鴉片浸泡半日後,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將生水煮沸,就把鴉片銷毀了。經過22天,才把繳獲的鴉片全部銷毀。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虎門銷煙」。
銷煙的正義行動,取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虎門海灘每天都有上萬人觀看,人們無不拍手稱快。外國人看到這情形,也對林則徐禁煙的果斷表示欽佩。
虎門銷煙是我國近代史上反帝斗爭中的光輝一頁,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史上第一個偉大勝利,這一壯舉,維護了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增長了中國人民的鬥志。
林則徐在廣州查鴉片的過程中,意識到英國會發動侵略戰爭。為了戰勝敵人,需要知己知被。他經過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變敵人的長處為自己的長處,即魏源歸納闡述為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於是林則徐親自主持,組織翻譯班子,把外國人講述中國的言論翻譯成《華事夷言》,作為當時中國官吏的一種「參考消息」;為了了解外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情報,將英商主辦的《廣州周報》譯成《澳門新聞報》;為了解西方的地理、歷史、政治,又組織翻譯了英國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編為《四洲志》,這是我國近代第一部比較系統介紹西方地理的書;還翻譯瑞士法學家瓦特爾的《國際法》。其中一條規定:「各國有禁止外國貨物不準進口的權利。」說明中國禁煙完全合乎《國際法》。在軍事方面,著手加強和改善沿海一帶防禦力量。林則徐專門從外國買來200多門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為了改進軍事技術,又搜集並組織了大炮瞄準法,戰船圖書等資料。林則徐敢於學習外國先進科學技術的精神,受到人們高度贊揚,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個人。」雖然林則徐對西方認識比較膚淺,接觸西學的目的是出於外交、軍事需要,但畢竟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對中國近代維新思想起到啟蒙作用。
英國殖民者不肯放棄罪惡的鴉片貿易,而且蓄謀要用武力侵略中國。林則徐在廣東一邊禁煙,「邊積極備戰,修建炮台,拉攔江木排鐵鏈,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漁民編成水勇,屢敗英軍的挑釁。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龍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擊戰的勝利。道光帝盲目驕傲,下旨停止英國貿易。於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則徐任兩廣總督。鴉片戰爭爆發後,定海失陷,琦善到廣州,與林則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脅利誘下,擅自簽定割讓香港,賠償煙價六百萬元的《穿鼻草約》。但他卻把這一切都歸罪於林則徐。
林則徐抗英有功,卻遭投降派誣陷,被道光帝革職,「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他忍辱負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憂國憂民,並不為個人的坎坷而唏噓,當與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別時,在滿腔憤怒下寫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激勵詩句。這是他愛國情感的抒發,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寫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林則徐不顧年高體衰,從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萬里」,實地勘察了南疆八個城,加深了對西北邊防重要性的認識。林則徐所譯資料中發現沙俄對中國的威脅,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國防思想,成為近代「防塞論」的先驅。於是他明確向伊犁將軍布彥泰提出「屯田耕戰」,有備無患。他還領導群眾興修水利,推廣坎兒井和紡車,人們為紀念他的業績,稱為「林公井」「林公車」。林則徐根據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結合當時沙俄脅迫清廷開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脅的嚴重性,臨終時尚告誡「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林則徐的遠見卓識,已被後來的歷史所證實。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開始,朝廷重新起用林則徐,調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奉召回京候補,十一月以三品頂戴署理陝甘總督。二十六年(1846) 四月,授陝西巡撫,七月初九(8月30日)抵陝上任。這時的陝西,各種社會矛盾十分尖銳:鴉片戰爭時,清廷為解決軍費困難,除調撥陝西徵收的鹽稅外,還強令陝西捐銀一百多萬兩。鴉片戰爭後給外國侵略者的賠款也攤派到陝西,僅西安府咸寧、長安兩縣的賠款銀,年徵收就在二萬兩以上,相當於上繳正銀數的三分之一;加上各地接連發生災荒,勞苦群眾生活異常艱難;渭南、富平、三原、大荔、蒲城等地的「刀客」與當地回民聯合起來,反抗官府的斗爭此起彼伏。
林到任後下令對「刀客」嚴加鎮壓,並申明對地方官中鎮壓得力者將奏請朝廷予以嘉獎;同時,又採取了一系列賑災措施。一方面,把西安府等地的一百多萬石存糧向貧民平糶,對於無力購糧的極貧戶與老弱病殘者,由官方收養,省城西安即收養極貧百姓三四千人;勸紳商富戶出錢出糧救濟其所在村寨的貧困戶,並令地方官與各地富戶收買、質押耕牛,以免影響耕種;另一方面,向清廷連上《被旱各屬分別緩征折》《咸寧等十二州縣應征糧石展限奏銷折》,請求朝廷緩征錢、糧。為從根本上免除災荒,他籌議興修關中水利,命陝西督糧道張集馨對《關中勝跡圖志》一書加以研究,提出方案。這一計劃終因費用太大,未能實現。林通過上述多種辦法,使陝西局勢得到暫時的穩定,但他卻因勞累成疾,只好奏請朝廷准假三個月,開缺醫治。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清廷命林則徐為雲貴總督。到任後,以維護雲南邊境安定得力加太子太保,賞戴花翎。二十九年(1849)秋,因病重奏請開缺回鄉調治,翌年三月返抵侯官。九月,又被清廷命為欽差大臣,去廣西鎮壓拜上帝會的反清武裝起義。他抱病從侯官起程,十月十九日(1850年11月22日)逝於潮州普寧行館。在報喪奏摺到京前, 清廷於十月二十四日 (11月27日) 還命他暫署廣西巡撫。
在任滇都時,他提出整頓雲南礦政,鼓勵私人開采,提倡商辦等主張。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著萌芽中的資本主義思想。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辭歸。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為進剿太平軍,再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督理廣西軍務。在赴任途中,1850年11月22日暴卒於潮州普寧縣行館,終年66歲。死後晉贈太子太傅,照總督例賜恤,歷任一切處分悉行開復,謚文忠。

Ⅳ 與西部有關的歷史故事

1、班超

班超生於書香世家,其父班彪(東漢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過世前已約略完成《漢書》的輪廓)、兄班固(《漢書》的主要編纂者)、妹班昭(班固亡後續撰《漢書》),均為揚名後世的"史筆",而班超卻不願子承父業,從小就想效法張騫,為國立功。公元62年,31歲的班超隨母親和哥哥班固來到洛陽。

當時父親已死多年,家境貧寒,他只得靠給官府抄書維持生活。這差事枯燥、勞苦且薪低。「為人有大志」的班超在得知匈奴犯邊的消息後,把筆一扔,發出誓言,要像西漢張騫、傅介子那樣,建功西域,以圖封侯,報效國家。

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班超跟隨同鄉、奉車都尉竇固離開洛陽,出擊匈奴,於當年冬天到達涼州(今甘肅清水縣北),開始了他「平生懷仗劍,投筆事戎軒」的戰斗生涯。班超不僅是成語「投筆從戎」的語源,同時也是歷代投筆從戎者的榜樣及祖師。這時的他已經過了不惑之年,可謂大器晚成。

2、樓蘭古國

歷史上,樓蘭是西漢時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張騫通西域後,樓蘭成為東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是西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古絲綢之路南北兩道早些時候就從樓蘭分道。樓蘭作為亞洲腹部的交通樞紐城鎮,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重要作用。漢朝匈奴和周圍一些游牧民族國家經常為爭奪樓蘭進行大規模戰爭。

公元前4000年左右,人們猜測,氣候乾燥造成了人口大遷移:高山冰山萎縮,河流水量也有可能減少造成古城衰落;河流變遷使得居民遷徒,樓蘭廢棄······還有人提出,人類活動是造成羅布泊地區環境變化的主要因素。

「我們認為,樓蘭興衰是社會經濟和自然條件變化的綜合反映」夏訓誠認為,單種因素無法全面揭示樓蘭興衰的原因。樓蘭地區生活著一支以游牧為生的金發碧眼的原始歐洲人種,他們在那裡留下幾具干屍,就神秘地失蹤了。

當時的樓蘭王國還是羅布泊附近一個半耕半牧的弱小國家,絲綢之路開通後,樓蘭成為中西交通的樞紐。由於樓蘭王安歸與匈奴勾結,不斷的在絲綢之路上劫殺漢使,漢朝大將軍霍光便派傅介子前往西域刺殺安歸。傅介子帶著刺客來到樓蘭,假稱要賞賜安歸金幣。

安歸大喜,應邀與傅介子一起飲酒,傅介子有意灌醉安歸,將其扶到屏風後,命兩名刺客殺了安歸。左右王公貴族見狀紛紛逃散。傅介子立即宣告樓蘭國民:「安歸王對漢朝犯下了死罪,天子派我來殺掉他,現在漢朝的部隊已趕到,改力在長安納為人質的安歸的弟弟慰屠焉為新王國。」傅介子斬下安歸的首級,派快馬送回長安,懸於長安未央宮北門下示眾。

3、老爺嶺

「老爺嶺」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隴縣固關鎮西北角隴山山脈與關山山脈的交匯處,之所以把這里稱作「老爺嶺」,是因為很早以前在這個隴山山脈與關山山脈交接的埡口上有一座關帝廟(老爺廟),所以這里就被稱作了「老爺嶺」。

「老爺嶺」為汧隴故道,是古時隴州(今隴縣)通往甘肅省中部天水、隴西和平涼的重要通道。因此,這里一直以來就被視為中原皇朝防範西北少數民族入侵的重要關卡,軍事地位十分重要。

在「老爺嶺」山下東7公里處就是現在隴縣的「固關鎮」,「固關鎮」以前稱作「隴關」,西漢武帝年間,政府在此道上設立「隴關」(大震關),又叫「大需用關」。所以從陝西隴縣西北角「老爺嶺」山麓通往甘肅中部地區的這條道路也被稱作「隴關道」。

「隴關道」原是絲綢之路的商旅行道,又是重要的軍事通道。西漢時期張騫開辟了世界聞名的『絲綢之路』,他從長安出發,第一個驛站就是這里。在唐朝貞觀元年(627)高僧玄奘法師(唐僧)去天竺取經、貞觀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藏聯姻,都是從此道經過。

唐朝大歷年間(766—779),為了防禦吐蕃的東進,朝廷令馬燧在隴州西部的通道上立石植樹,從此「隴關道」阻塞。唐宣宗大中三年(849),秦州復歸唐朝統治後,「隴關道」又重新暢通,大中六年(852年)隴州防亂御史薛逵上書唐朝政府將對大震關的軍事駐防南移至今咸宜河縱深8公里處的新關「安戎關」(俗稱咸宜關)。

闡明在「安戎關」駐軍,一方面離隴州較近;二則可以利用騎兵兼顧左右,控制關山一代所有的關卡,所以大震關兵部被逐漸廢棄,後人將「大震關」故址稱作「固關」(實為「故關」),在宋、元時期,陝西隴縣境內的「隴關道」仍為官方的驛路,明代「隴關道」又被阻塞。

4、青藏鐵路的「紅色娘子軍」

在青藏鐵路10萬建設大軍中,活躍著一支「紅色娘子軍」,她們就是由中鐵十一局26名女職工組成的排軌生產隊伍,被譽為「進入生命禁區的雪蓮花」。

這群來自「魚米之鄉」的姑娘們,笑言「睡覺半夢半醒、吃飯不覺餓飽、不知是男是女」,卻創造了高原排軌日產量世界紀錄,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和「全國五一巾幗獎」等多項榮譽。「夫妻交流靠簡訊,驕兒見面竟稱姨。

」一幕幕感人的細節,令台下聽眾心動不已。「參與青藏鐵路建設,是一次心靈的凈化,是一次靈魂的升華」。

應廣軍以一首改編的軍旅歌曲《為了誰》作為報告會的結束語:「為了誰,為了西部的騰飛,為了祖國大地美。手牽銀線到拉薩,迎來雪域高原汽笛長鳴鐵龍騰飛。我雖苦我雖累,為了祖國和人民,奉獻青春今生無悔!」

5、文成公主進藏

唐貞觀年間,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遣大相噶爾東贊(即祿東贊)為請婚使者,赴長安請婚。

唐太宗將遠支宗女封為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並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入蕃。

Ⅳ 責任內閣跟中國近代史的哪個事件有關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其親信唐紹儀被推為內閣總理。唐氏內閣是一個南北各方勢力妥協的產物。然而,袁世凱與首任責任內閣的矛盾很快凸顯出來,最終以唐紹儀出走告終。在內閣政黨與政黨內閣的矛盾紛爭中,內閣逐漸淪為袁世凱手中的玩物。袁世凱也在一波接一波的政治操弄與軍事行動中,走向歷史的反面,成為獨夫民賊。唐紹儀(1860-1938年),廣東香山人,是第一批赴美留學幼童中的一員。歸國後在總理衙門任職,後赴朝鮮,協作外交、財政事務。在此期間,他與袁世凱惺惺相惜,成為其得力助手。袁世凱在晚清政壇沉浮,唐紹儀也隨之升降。他先後在外交、金融、鐵道等部門擔任要職,官至郵傳部尚書、奉天巡撫等一品大員。袁世凱東山再起後,他再度出山,成為南北和議代表。擁有豐富的資歷見識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唐紹儀是非常理想的責任內閣的首相人選,他具有現代政治家所應有的國際知識經驗和訓練,他和袁世凱的長期友誼,也使其贏得袁世凱的高度信任。

客歲武昌起義,各省景從,遂使兩千年專制之邦,一躍而為共和政體,世凱以衰朽之年,躬茲盛舉,私願從此退休田裡,共享昇平,乃荷國民委託之殷,膺茲重任。當共和宣布之日,即經通告天下,謂當永遠不使君主政體再見於中國。就職之初,又復瀝忱宣誓,皇天後土,實聞此言!27日,袁世凱斷然下令免去唐紹儀的總理職務,兩天之後正式任命陸征祥為總理。陸征祥是一個職業外交官,清末長期駐在國外,先後擔任過參贊、公使。辛亥革命時聯合一些駐外使節,通電要求清帝退位,並因此功擔任唐紹儀內閣的外交總長。陸征祥無黨無派,無軍無權,他的升遷全賴袁世凱的眷顧,因而對袁世凱唯命是從。袁世凱認為這樣一個人好擺布,便於自己獨裁專行。新內閣是號稱由「超然總理」領銜的「混合內閣」,核心成員依然是北洋集團的重要人物。為了表示對陸征祥內閣抗議,同盟會閣員農林總長宋教仁、教育總長蔡元培、司法總長王寵惠、工商總長陳其美等聯袂呈請辭職。財政總長熊希齡也因借款交涉沒有進展而去職。交通總長施肇基因和唐紹儀關系密切,早已掛冠而去。

Ⅵ 西部有關的歷史名人的故事

1、孫堅

孫堅,據傳為孫武的後代,於漢末征討黃巾有功,被拜為長沙太守。董卓亂政之際,孫堅為「十八路諸侯反董卓」中的一路,作為諸侯聯軍的先鋒,表現得十分活躍,但因袁術存在私心,拒不發糧,而被董卓的大將華雄擊敗;並且華雄殺了孫堅的大將祖茂。

後董卓遷都長安,孫堅進駐洛陽,意外發現傳國玉璽,遂起私心,藏匿玉璽返回,不料事情泄漏,因此與袁紹、劉表結仇。 不久,孫堅在與劉表手下黃祖的交戰中,中埋伏而死。

拓展資料:

下面兩個是關於西部開發的事跡:

1.孔繁森

主動援藏,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東奔西走,關愛百姓。提高了當地發展當地教育事業,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進藏工作期後繼續留在西藏,擔任了阿里地委書記。他深入調查研究,求計問策,尋找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在藏任職間,收養了許多藏族孤兒。他將自己獻給了西藏。

2.馮英耀

三十年間,他帶領著寶雞市燃燈寺村由一個「三溝四梁七面坡,地陡路窄礓石多,姑娘不嫁本地男,小伙無法討老婆」的窮村,一躍成為「山頂森林戴帽,荒坡果樹纏腰,河谷機鳴魚躍,生態環境優美」的小康村。

Ⅶ 林字的由來故事

林姓始祖國神比干忠臣出自殷商

三千一百多年前殷商的暴君紂王,在其寵妃妲己的蠱惑之下,曾經把忠心耿耿,進諫三日不去的從父比干,加以慘不忍睹的
剖心之刑,這一來,紂王不但失去了一位最忠誠的大臣,而且他殺死自己長輩的罔顧人倫暴行,引起天人共棄,終於加速了殷商的覆亡。根據後世學者的考證,這位
被紂王剖心而死的千秋忠義之臣比干,正是後來千千萬萬林姓人的始祖。

關於這段淵源,許多古籍上都有肯定而詳盡的記載,譬如,《路史》上說:「殷比乾子避難長林之山,因氏焉」;《姓纂》則指出:「殷太丁之後,王子比干之子,比干為紂所戮,其子堅逃難長林之山,比乾子堅後思及樹林之庇護之恩,遂姓林氏。魯有林放,仲尼弟子。《左傳》林雍、林不狃、林楚,代仕季氏,《左傳》曰,林楚之先,皆季氏之良也」。

另外一項《晉安世譜校正序》也指出:「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師比干諫紂而死,其子堅逃於長林,周武王克商,賜姓林氏,食采博陵,散居於周、魯、齊、衛。戰國時,有相趙者,始居九門(今河北省)。秦並趙,徙齊郡、鄒郡(均在今山東省),漢定三秦,分鄒郡,置濟南,遂為濟南人;下邳(在今江蘇省)林氏其後也。」

綜合以上的三項文獻,關於林氏的來龍去脈就十分清楚了。他們是上古聖君商湯子姓後裔,其直系始祖為公元前1123年被紂王所殺的少師比干,比干是商帝太丁的兒子, 算起來,比干當為黃帝32代玄孫,與紂王之父太乙為兄弟,論起輩份應該是紂王的叔父。到了他因忠諫而被殘殺,他的兒子就逃難到長林之山,不久以後周武王滅紂,封比干壟,壟為國神。賜他的後代姓林,並食采於博陵(今河北省安平縣)。

春秋戰國時代,他們的子孫散居於北方的山東及河南各地,然後於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逐漸在山東的濟南一帶聚居,匯為望族,並且漸漸向南繁衍,至晉室南渡之時,江南已經有了林姓的蹤跡,到唐宋之際,族人就已經遍及福建各地。

先秦時期,立功立言的林姓知名人物不絕於史書,譬如,至聖先師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在衛國碰到一位「行歌拾穗」的老人,並且在子貢的叩問之下,引出一番「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於今者安知不生於彼……又安知營營而求生非惑乎,又安知之吾今之死不愈昔生乎」的深邃人生大道理,而被孔夫子贊為:「吾知其可與言,果然。」這位平凡而透徹人生的睿智鄉野老人,姓林名類,是早期的林姓傑出人士之一。

到了清代,林則徐的事跡,大家更是十分熟悉,他的毅然銷毀英商鴉片200餘萬斤,並且把廣東防衛得固若金湯,使得英國軍隊空有堅甲利炮而不得越雷池一步;腐敗的清廷在依鴉片戰爭條約割地賠款之後,又把他放逐到伊犁,他也在那裡幹得有聲有色的故事,受到每一個人的衷心敬仰,這份敬意,並將千秋萬世維持下去,與日月同光。

「林」字的的本意為成片的樹木,林姓的起源就與樹林相關。林姓自子姓比干開基後,相繼形成了西河、濟南、下邳、晉安、南安等郡望;林姓名列當代大姓之第16位。其發祥地為今河南省衛輝市。

河南省衛輝市地處中原(中州)腹地,漢高祖2年置縣,亦稱衛州城,先後為州治、路治、府治、道治。1948年汲縣解放,設衛輝市。它橫卧於太行山東麓,黃河北濱。自古衛州為豫北重鎮,有「南通十省、北拱神州」之稱。

衛輝市乃殷商之牧野。「城外為廓,廓外為郊,郊外為牧,牧外為野。」衛輝距商紂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僅25公里。公元前1029年,殷商都城朝歌發生了一幕殘殺忠諫之臣的悲劇,殘暴的商紂王將其叔父比干挖心處死。誰也沒有想到,中華民族的一大姓氏——林姓就在這一悲劇中誕生。

比乾死後,商紂並不罷休,還要將比干一家滿門抄斬。比干夫人陳氏身懷六甲,星夜逃出朝歌,奔於牧野之長滿樹林的峽谷
中,在山泉旁一石室內誕下一子,起名泉。不久,紂王追兵搜尋而至,問懷中之嬰姓什麼?陳氏看著遍野樹林,便指林為姓,說:「姓林」。追兵方揚長而去。事
後,陳氏讓孩子名為林泉。

之後不久,決定商王朝命運的牧野之戰就在這里展開。商紂王的部隊臨陣倒戈,紂王登鹿台自焚,商朝滅亡。

周武王滅商後,厚葬了比干,封贈比干遺孤林泉,並賜姓為林,賜名為堅。自此開始書寫瓜瓞綿綿的林姓歷史。

我們尋訪林姓發祥地來到衛輝市,縱然戰爭的鐵蹄踏碎了昔日的禁苑,縱然黃河的風沙掩沒了古老的城廓,牧野還是牧野。一腳踏上衛輝土地,我們的身心馬上被濃濃的歷史文化氛圍所裹夾,關於比乾的傳說、地名、遺址更是滿目盈耳。

據衛輝市比干紀念會的林先生介紹,相傳比干在朝歌被紂王挖心之後,面似土色,掩袍不語,單騎縱馬,出朝歌南行,他知道至心地(今河南新鄉)就會長出新的心來,不料行至牧野遇上妲己變成的老婦擋路叫賣無心菜,比干問:「菜沒心能活,人沒心如何?」老婦答曰:「菜沒心能活,人沒心該死",比干聽後口吐鮮血,墜馬身亡。驟然間,天昏地暗,狂風大作,捲起飛沙走石,淹埋了比干屍體,形成墓冢,故稱"天葬墓"。墳墓四周,沒心菜圈圈環繞。墓周圍的柏樹,隨著嗚嗚的悲鳴之聲,彎了樹干,斷了樹冠,有的還從樹乾的中心裂開,變成了「彎柏」、「平冠柏」和「開心柏」。

傳說,比乾的馬見不到主人,悲從中來,圍著天葬墓不停地叫了三天三夜,嗓子都嘶啞了,仍然沒有找到主人,便飛奔南行,直到將腸子跑斷了才倒地身亡。村民們為這匹馬封了墓,還特地修了一座馬王廟以作紀念。

傳說縱然不足為據,但比干確葬於衛輝。我們顧不上留戀衛輝的美景,即北上拜謁比干廟。

比干廟位於市東北7公里的頓坊店鄉的比干廟村。北魏太和18年(公元494年)因墓立廟,佔地達44000平方米。比干廟四周朱牆環圍、古柏交柯、碑碣林立,是天下比干後裔林氏兒女祭謁之聖地。

遠遠望去,丹心牌坊巍然聳立,上書:「赤膽忠心」。經牌坊式廟門,沿比干神道前行,只見廟內主體建築鱗次櫛比,比干正殿掩映在濃蔭中,金碧輝煌,氣度恢弘,兩側的配殿和廂房,皆硬山式建築,各具特色。陵廟置放的獅子、朝天吼等石刻神獸,神態各異,或鎮墓辟邪,或取意吉祥。位於廟院後端的比干墓冢,為公元前1028年周武王所封,佔地20多畝,高約20米,冢上植翠柏數百株。它是中國有記載的第一個墳丘式墓葬,也是中國因墓建廟史中最古老的墓冢。

比干墓左側有綿延起伏的黃土崗,右側遠方是巍峨太行,因此比干廟被稱為「二龍戲珠」之寶地。比干廟因墓而建,史志
載:「魏孝文帝南行至此,因墓立廟」,其時在北魏太和18年(494年)。1500多年來,廟宇雖遭災害和戰火洗禮,數經修葺,屹立巍然。今存廟宇,為明
代弘治七年(1494年)孝宗皇帝重建。

廟內現存80餘塊碑碣充滿了古文化色彩。這里經過歷代帝王、名臣及文人騷客相繼立碑紀念,已成了碑碣林立的文化寶庫。穿行其間,令人發思古之幽情。據史料和林姓家譜所記,比干墓、廟受到歷代帝王重視和保護,主要有武王封墓、魏孝文帝建廟、唐太宗下詔封謚、宋仁宗為《比幹家譜》題詩、元仁宗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題詩、清宣宗修復比干廟正殿等等,他們把比干稱為「三代孤忠」、「亘古忠臣」、「浩然正氣忠良臣」,每當春秋兩季,用「太牢」、「少牢」之禮祭祀,希望臣民像比干一樣精忠報國。

在比干廟正殿後面墓亭前的石坊上題有「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猶存」十個大字,亭內豎立著一塊墓碑,上面刻著「殷比干莫」四個字,落款為「至聖先師孔子書」。世傳當年孔子親率弟子臨墓憑吊,揮劍刻字立石於墓前。據專家考證,這是目前國內唯一發現的孔子真跡。

孔子把比乾和微子、箕子並稱為殷朝三位「仁人」。他說:「商紂王荒淫無道,致使朝中人人自危。結果,微子逃走,箕子佯裝瘋癲,比干直諫而死。這三個人都是商末的仁人。」還談到,「天子統治人民,應該廣開言路,從諫如流。過去商湯、周武王都因善於聽取臣下的意見而建立了本族王朝,夏桀、商紂王則因拒絕納諫而國破家亡,這些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教訓。」

說起這個墓碑,還有一個傳說。據說,孔子把「墓」寫成「莫」,是借地為土的。後來有一個不學無術而好為人師的的縣令
看到這塊墓碑,譏笑孔夫子寫了錯別字,就當著身邊的隨從們說,「今天我把這個字給改正一下,我就是孔聖人的一字師了」。縣令把「莫」字下面添了一個土字。
剛剛刻好,忽然烏雲密布,雷聲震天,只聽「轟隆」一聲,土字又被轟掉了。直至今日,這塊石碑斷裂的痕跡依稀可見,碑上的「莫」字仍然沒有「土」。

在比干廟內,懸有一林氏姓源碑,為明代嘉靖17年(1538年)河南衛輝府裴騫所撰,碑文近千字,清晰可辨,是國內僅有的一塊追溯林姓源的石刻文物。裴騫為正德年間進士,官至山東副使,多學博才,著述甚多,著名的有《滁州集》、《薊門集》等。

碑文雲:「自古拒諫之君,莫甚於紂。自古死忠之臣,莫慘於比干者也。夫比干以王子宗親,少師重位,嘆沉酗之亂法,傷市祚之倫表。是故不得不言,不當不死者也。……」碑文所述史料翔實,文筆生動,說理透徹,感人肺腑,確為傳世之作。

步出廟門,我們隨意在村中走訪。比干廟村東是軍屯,南是十里鋪,西是斜道村,北是後庄,京廣鐵路及107國道縱貫南北。看護比干廟多年的徐永志老人介紹說,村莊呈方型院落,現有人口180戶,700餘人。

比干廟村因墓而建,因墓而名。周武王封墓,北魏孝文帝創建成廟宇,唐太宗於公元645年親臨比干墓舉行了隆重的祭
禮,並向全國的郡縣頒發《贈殷太師比干詔》謚「忠烈公」,為比干加封了墓寢,修葺了祠廟,規定州縣定製大禮祭祀,並給附近五戶農民撥了地產,派他們守廟祭
祀,從此一代代繁衍,形成村落。

徐永志老人現年近六旬,以前在比干廟文官處工作,家中子孫滿堂,殷實幸福,我們邀請他照張全家福,老人欣然同意。

徐永志老人還說,衛輝市西部太行山余脈的獅豹頭鄉龍卧村發現了「長林石室」的山洞。該洞位於龍臣卧村絕壁上,依方山,臨滄溪,上有千尺鷲峰,深山峽谷中,是逶迤不息的滄水。洞深約3米,廣約40平米。洞外蒼郁的綠樹簇擁,俯視左右,山嶺環抱,長林莽莽,確有「龍卧」之靈氣。

據當地官員介紹,從1993年起,衛輝市連年舉辦「中國衛輝比干誕辰紀念慶典」,已接待來自泰國、新加坡、印尼、菲
律賓、馬來西亞、汶萊、越南、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和港澳台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38個林氏團體。國內外200多位領導人、著名人士揮筆祝賀,進一步
促進了衛輝市對外開放,經濟高速發展。

衛輝文物古跡甚多,拜祭完比干廟,我們又參觀了牧野大戰古戰場遺址、姜太公故里、姜太公祠廟。

古衛州厚重的人文透著史詩般的豪氣,那蒼茫的遺跡、不屈的忠魂,讓我們圓了一個探源夢。

Ⅷ 西安歷史上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西安歷史事件回到本欄 | 編輯本段 西安是一座具有三千餘年文明史的都市,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無數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公元前約11世紀,周文王在灃河西岸建立豐京,武王繼位後伐紂滅商建立西周王朝,並在灃河東岸建都鎬京,開創了西安長期作為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歷史地位。公元前841年,鎬京「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是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暴動驅逐國王事件。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標志著中國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秦孝公時的「商鞅變法」是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的重大社會改革。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頂峰時期。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正式開辟了以長安為起點,連接歐亞大陸的通道「絲綢之路」。公元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唐王朝建立後更名長安。隋唐長安城的建設,自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緒,歷時72年。城市面積84.1平方公里,布局規劃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結構布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宏大氣魄,在中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西安人民為推翻腐朽反動的清朝政府奮起戰斗。清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軍陳得才部圍攻西安,於三兆、杜曲等地大敗清軍,在西安地區播下武裝起義的火種。陝西回民起義隨後爆發。清同治五年(1866年)西捻軍入陝,在西安東郊十里鋪大敗清軍。這幾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同南方的太平天國起義遙相呼應,動搖了清王朝在西北的統治。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後,西安是最早起而響應革命的省會城市之一。陝西革命黨人同哥老會聯合,於10月22日發動起義,經兩天激戰控制西安,不僅推翻了清王朝在陝西的統治,有力地支援了武昌起義,打破了清王朝企圖以西北為基地反撲的夢想,而且促進了北方革命高潮的到來。1919年,「五四」運動揭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消息傳到西安,愛國學生奮起響應,遊行示威,組織演講,喚起民眾,宣傳抵制日貨,成立陝西學聯,選派代表進京請願,大聲疾呼「吾陝西學生,素稱愛國,高舉義旗,焉能後人!振臂而起,誓作北京學生之後盾;登高號呼,喚喊國民之忠忱」。在1924年至1927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一次高潮中,擁護孫中山革命政權的國民軍於1925年把軍閥劉鎮華逐出陝西,控制西安。1925年10月。西安的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組織—中國共產黨特別支部誕生。當北洋軍閥向國民軍反撲時,劉鎮華率鎮嵩軍圍攻西安達8個月之久。西安軍民在李虎臣、楊虎城率領下,克服缺糧斷炊的嚴重困難,奮起抗擊,殊死搏鬥,保住了西安這一革命陣地。當北伐戰爭推進到華中地區時,國民軍聯軍進駐西安。在中國共產黨黨人和國民黨左派人士的合作努力下,西安地區革命運動風起雲涌。1927年初,共產黨人劉含初、史可軒、鄧小平等人在西安創辦中山學院和中山軍事學校,培訓大批革命骨幹。「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1936年12月12日,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以民族大義為重,毅然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向蔣介石實行兵諫,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1949年5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西安。5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賀龍任主任,賈拓夫、趙壽山、甘泗淇任副主任。5月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賈拓夫任市長、方仲如任第一副市長,張鋒伯任第二副市長。西安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邁入嶄新的歷史階段。

Ⅸ 中國近代歷史上出現的重要報刊(年代也要)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謝謝各位啦

維新變法時期:
名稱 時間 地點 創辦人
《萬國公報》 1895年8月 北京 北京強學會
《中外紀聞》 1895年12月 北京 北京強學會
《強學報》 1896年1月 上海 上海強學會
《時務報》 1896年8月 上海 梁啟超
《利濟學堂報》 1897年1月 溫州 陳虯、陳黻辰、何迪啟
《湘學報》 1897年4月 長沙 江標、唐才常等
《農學報》 1897年5月 上海 羅振玉、蔣黻
《集成報》 1897年5月 上海 陳念蘐
《新學報》 1897年8月 上海 吳縣葉耀元
《經世報》 1897年8月 杭州 不詳
《國聞報》 1897年10月 天津 嚴復等
《嶺學報》 1898年2月 廣州 黎國廉
《時務日報》 1898年5月 上海 汪康年

資產階級革命派:
報 紙
報名 刊行時間 出版地
中國日報 1900—1913 香港
蘇報 1903 上海
國民日日報 1903 上海
俄事警聞 1903—1904 上海
檀山新報 1903—1907 檀香山
俚語日報 1903—1904 長沙
世界公益報 1903—1904 香港
警鍾日報 1904—1905 上海
大同日報 1904—1912 舊金山
圖南日報 1904—1906 新加坡
廣東日報 1904—1905 香港

刊 物
刊名 刊行時間 出版地
中國旬報 1900—1901 香港
開智報 1900—1901 橫濱
國民報 1901 東京
政藝通報 1902—1906 上海
游學譯報 1902—1903 東京
大陸 1902—1905 上海
女報 1902—1903 上海
湖北學生報 1903 東京
直說 1903 東京
浙江潮 1903—1904 東京
江蘇 1903 東京

立憲派:1906,張謇等,《預備立憲公報》
保皇派的自己找吧~·,主要的兩個,康梁各一個,有一個是論戰中的主要戰場。

Ⅹ 上海的老英文報紙字林西報是怎麼得名的字林西到底是什麼意思

由於皮克伍德的洋行Pickwoad and Co.漢譯為「字林西洋行」,因此報紙改稱《字林西報》

1850年8月3日,英國人亨利?奚安門(Henry Shearman)在上海英租界內創辦了一份報紙,名為「North-China Herald」《北華捷報》。由於十九世紀之初來華的商人基本集中在廣州,因此這些商人對廣州以北的中國俗稱為「北華」。報紙也因此得名。報紙主要刊載市場行情、船期、廣告、中外新聞、英國駐滬外交、商務機關的文告,也轉載其他報刊的稿件。文字採用英文,這也是我國近代史上的第一份英文報紙。1856年,奚安門去世後,英國商人查爾斯?斯賓塞?康普頓(Charles Spencer Compton)購得了《北華捷報》,並創辦了增刊《每日航運新聞》,1861年由埃德溫?皮克伍德(Edwin Pickwoad)接辦,1862年增刊為《每日航運和商業新聞》,1964年,這份增刊開始獨立發行,定名為North China Daily News《北華日報》。1866年改由皮克伍德親自經營,由於皮克伍德的洋行Pickwoad and Co.漢譯為「字林西洋行」,因此報紙改稱《字林西報》,《北華捷報》反而成為了《字林西報》的副刊。
《字林西報》從創刊時的四版一張擴大到最多時的三十二版,逐漸成為遠東地區最有影響力的英文報刊,字林洋行也成為中國最大的報業出版集團,是英國報業在海外最大的一家。報紙擁有很強的作者隊伍,他們熟悉中國國情,對中國的內政、外交、經濟、社會都有很深的研究,報社還從海外聘請政府官員、商人、傳教士作為通訊員,這些人從自己職業的眼光撰寫出很多有獨特見解的稿件。報紙刊載的內容以通訊報道、時事新聞和中國軍事新聞為主,還刊載公共租界的法令通告,報紙也因此成為了工部局的喉舌。該報壟斷了英國路透社駐滬分社的稿件首發權,還購買了其他世界各大通訊社的電訊稿,報道第一手資料的速度遠遠快於同期在華報紙。報社的機器設備也十分先進,足以與《泰晤士報》相媲美。
《字林西報》的報道大部分能夠做到客觀公正,不過畢竟是英國人主辦的報紙,立場還是比較鮮明,對近代英國侵華的行為做了一些辯護,對英國在華勢力的擴張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20世紀,上海富商雷士德成為字林西洋行的董事長,他的參與進一步抬升了《字林西報》的社會地位。雷士德在上海擁有眾多產業,他本人又擔任法租界公董局的副總董。雷士德任命原法租界工部局董事李德立為報紙的主筆,報紙的風格開始轉型,政治性逐漸增強。1911年,李德立以私人身份促成了清政府和革命黨人的南北和談,就是《字林西報》參與中國政治的證明。抗戰爆發後,上海租界成為「孤島」,《字林西報》不顧日方的威脅,客觀真實的報道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租界,查封了《字林西報》。抗戰勝利後,報紙在上海復刊。1951年3月正式停刊。《字林西報》在華整整經歷了一個世紀,貫穿了整個中國近代史,它所記錄的內容是我們今天研究近代史,尤其是上海歷史的一份寶貴資料。
初創時,報社位於花園弄,今南京東路江西中路一帶,後來遷到海關路(漢口路)、舊纖道路(九江路)。二十世紀初,旅居上海的英商,同樣也是雷士德的故友馬立師成為《字林西報》股東,他以自己位於外灘十七號的地產股金作價入股,報社也隨即遷到了外灘。

閱讀全文

與字林西報有關的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