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家謝國禎百度

歷史學家謝國禎百度

發布時間:2021-03-03 00:54:26

A. 中國現有哪些著名的清史專家分別在哪所大學謝謝(要名氣響的,並有一定影響力的人)

你是指我國現代歷史所有的,還是現在在世的,我都給你列出來吧
謝國楨 中國科學內院哲學社會科容學部歷史研究所(現在叫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單士元 北京故宮博物院
朱誠如 北京故宮博物院
鄭天庭 南開大學歷史系
孫文良 東北大學歷史系
李洵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
萬依 北京故宮博物院
戴逸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閻崇年 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
李寶成 北京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李志亭 吉林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馮爾康 南開大學歷史系
張傑 東北大學歷史系
余大華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
徐廣源 清東陵文物管理處
於浦善 清東陵文物管理處

想起來的就這么多了

B. 求百家講壇全集百度雲,謝謝。用來學歷史的

有了也給我份我也要

C. 謝家的歷史上有什麼名人

1 謝清高;今廣東梅州市人,請代航海旅遊家,航海4年返國,後流寓澳門,今存《海錄》一書。
2 謝安: 東晉人,字安石。出生士族。年四十餘歲出仕,孝武帝時位至宰相,在淝水至戰中打敗苻堅,使晉朝轉危為安。
3 謝玄:東晉名將。字幼度,陳郡陽夏人。謝安為宰相時哦任他為廣陵相,組織北府兵。在淝水之戰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4 謝夷吾:漢代人,曾經極力推薦班固的才華。
5 謝庄:文學家,陳郡陽夏人、曾官至吏部尚書。
6 謝赫:南齊著名畫家,善於作風俗畫、人物畫、著有《古畫品錄》是我國最早的繪畫理論書籍。
7 謝眺:陳郡夏陽人,南齊詩人,曾在朝廷任職,其詩多描寫自然景色,為為李白所推許,是永明體作家中成就最高的詩人。
8 謝靈運:陳郡陽夏人,南朝著名畫家文學家,後移居會稽,謝玄子孫,曾任永嘉太守等職。博覽全書,文學稱「江左第一」。其詩歌創作開創了新風。開創了文學史上的山水詩派,許多佳句為後人所傳誦。
9 謝子遠:福建汀州人,清康熙二十八年進士,官至總兵。三十六年攜十六姓墾湘。
10 謝晉元(1905-1941),字中民,廣東蕉嶺人,黃埔軍校四期畢業生。 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後,日軍屢受重挫...謝晉元率軍死守危樓,誓不投降的消息,迅速傳遍上海,為國內外矚目,贊譽他們為「八百壯士」。

D. 謝家的歷史

謝姓起源有四:
一、是出自姜姓,為炎帝後裔申伯之後。
據《姓譜》、 《元和姓纂》等所載,相傳上古部落首領炎帝,傳至商未有後裔孤竹君,其長子伯夷與弟叔齊一齊投奔到周。到周後,反對周武王進軍討伐商王朝,武王滅商後,他們又逃避到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後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繼位後,便封伯夷的後裔為申侯,稱申伯,是為申氏之始祖。厲王時娶申伯之女為妃,生子為宣王,宣王繼位後,便封母舅申伯於謝國(今河南唐河縣南部,一說在今河南南陽縣)。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發兵攻申,不久滅掉申國。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新都之邑名為氏,稱謝氏,史稱謝姓正宗。是為河南謝氏。
炎帝,世稱神農氏,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為世代所敬仰,也被謝姓奉為始祖之一。關於謝姓的先祖來源,許多姓氏書都說它出自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後裔。如《元和姓纂》卷九去聲四十榪:「謝,姜姓,炎帝之胤。」《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二·以國為氏》:「周異姓國:……謝氏,姜姓,炎帝之裔。」《萬姓統譜》卷一。五去聲二二榪:「謝,陳留,商者。炎帝之胤。」
炎帝是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稱神農氏。司馬遷作《史記》,依據《世本》,不將其正式列入《五帝本紀》之中,把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作為五帝,而將炎帝附於黃帝,故其名不顯。
炎帝為傳說中的古帝,姓姜,由於以火得王,所以稱為炎帝。大概其執政時間較早於黃帝,所以《史記》說:「軒轅之時,神農氏衰。」但是所謂「氏衰」,並非指神農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紀》雲:「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嬌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
根據《竹書約年》的說法,「炎帝……育於姜水,故姜為姓」。可知炎帝最早的活動區域在姜水一帶。姜水,在今天陝西的岐山、武功一帶,屬渭水流域。
炎帝部落後來還有多次遷徙。上述引《帝王世紀》說炎帝「初都陳」,即今河南的淮陽縣;又說「又徙魯」,魯即曲阜,在山東西南部。炎帝還有一支向南發展,《竹書紀年》說:「炎帝……其起本烈山,號烈山氏。」烈山後來成了厲國,其地望在湖北省的隨州市,與河南省桐柏縣接壤。《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阪泉在河北省西北部的涿鹿縣城東一里,說明炎帝的足跡除到過陝西、河南、湖北外,還到達過河北地區。
至於炎帝一生的事跡,主要有五個方面的貢獻:第一,《白虎通》:「制耒耜,教民農作。」第二,《帝王世紀》:「始教天下種谷,故號神農氏。」第三,《太平御覽眾「神農耕而陶。」第四,《商君書·畫策》:「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第五,《淮南子·修務訓》:「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
近年來,考工作者在炎帝的主要活動地區,先後發現了距今七千多年、新石器時代前期的磁山一裴李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出土了許多磨製精緻的石斧、石鏟和石鐮等石質農具(木質農具難以保存不知其形),還有石磨棒、石磨盤之類的糧食加工工具,以及儲存在窯穴中的碳化粟谷,炎帝開創了中華民族的農業文化,因而被後人尊稱為神農氏,當做農業神世代敬仰。
二、是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後。
據《左傳》、 《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相傳黃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為任姓。黃帝賜子為姓,謝氏出於黃帝子族任姓。由此,謝姓另一部為黃帝後裔,得姓時間為夏王朝以後。
當今謝姓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黃帝為祖先,自稱是黃帝的裔孫。其實,這種說法由來已久。
宋王應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謝,任姓,黃帝之後。」《世本》是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史學著作,記黃帝迄春秋時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這是謝姓出於黃帝的最早說法。
漢王符《潛夫論·志氏姓》:「黃帝之子二十五人,班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謝、章、昌、采、祝、結、泉、卑、過、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東漢時期人,根據這段記載,可知漢代有人認為謝姓是黃帝之後。
宋羅泌《路史·國名紀》:「謝,伯爵。《荊州記》:棘陽東北百里謝城是。有謝水。棘陽城在唐之湖陽西北。」又:「黃帝之宗:歐陽修《謝絳銘》雲:黃帝後,昔周滅之以封申伯……見《詩·嵩高》。其地西甚廣,鄭公友言謝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上述意思是說,謝姓得名於謝國,黃帝之後,諸侯國,伯爵。至周代亡國,其地為申伯封邑,後人以國名為姓氏。
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人聲四十馬》:「謝,出自黃帝之後。任姓之別為十族,謝其一也……三代之際微不見,至《詩·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營謝邑,以賜申伯,蓋謝已失國,子孫散亡,以國為氏。」
三、他姓該姓
兩唐書《謝偃傳》記載,隋末唐初有個人叫謝偃,衛州(治所在今河南淇縣,唐貞觀元年移治汲縣,即今河南衛輝市)人,他在隋朝任散從正員郎,於唐太宗貞觀初年應詔對策高第(即考試成績優秀),被太宗李世民任為弘文館直學士,又調任魏王府功曹,受詔獻賦(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種文體),以能得規諷之意,受到太宗的稱贊。當時有李百葯工詩,而謝偃善賦,人稱李詩謝賦,可見謝偃以文學知名當時。謝偃的祖輩本姓直勒,《舊唐書·文苑傳》說,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齊任散騎常侍,改姓謝。
直勒氏又稱敕勒氏、敕力氏,出自南北朝時北方的主要少數民族之一高車部。高車本是匈奴人近屬,在語言上屬土耳其語系,漢代稱丁零。至南北朝時,北方的鮮卑、柔然人稱它為敕勒,漢人則因為其「俗多乘高輪車」而稱之為高車或狄歷,南朝人則仍舊稱為丁零。直勒、敕勒、敕力、狄歷、丁零,都是譯音之轉。他們原分布在今西伯利亞南部的安加拉河和葉尼塞河一帶,以後逐漸南遷,到達色楞格河以西至阿爾泰山以東地區。南北朝初期,他們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時代,後來因為經常與北魏作戰,受其影響,才慢慢進入階級社會。公元5世紀時,被北魏打敗的數十萬敕勒人被迫從漠北遷居大漠以南,開始接受北魏的統治,負擔賦稅和兵役。由於不堪忍受奴役,到北魏末年,他們在酋長胡琛的帶領下參加了由各族人民聯合發動的反抗運動,推倒北魏王朝後,便與漢民族融合在一起了。
直勒人粗獷豪放,曾在公元460年前後舉行過一次有數萬人參加的民族盛會,「合聚祭天,眾至數萬,大會走馬,殺牲游遨,歌吟欣欣」。後來追隨北齊武帝高歡創業,又唱出了傳頌千古的《敕勒歌》:「敕勒歌,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遼闊萬里的草原風光和天仙般的敕勒民族生活盡在歌聲之中。
後來被改謝姓的直勒人就出在這樣的民族中。在謝偃父直勒思政被改姓以前,直勒族中早已有人以族名為姓。如據《魏書·太祖紀》和《高車傳》記載,天興三年(400年)十一月,高車直利曷部酋長敕力犍率九百餘落內附,被授以揚威將軍之職,置司馬、參軍,並賜谷兩萬斛。《周書·陳欣傳》也說,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陳欣與開府敕勒慶破齊將王鸞嵩。從時間上推算,敕勒慶應是與謝偃父同時的人。按照高車人的習俗,部落酋長世代相襲,則謝偃父與敕勒慶都可能是敕力犍的後裔,或者二人之中還有一人接任了本部落的最高職務。如果這種推斷無誤的話,那麼,改姓謝的直勒政就出在高車直利曷部落,而率眾降魏的敕力犍也就是他的血緣先祖。
另外,先秦時期,姓氏之中有射氏,因與謝字同音,常被寫作謝,後人遂有以謝為氏者關於射氏的來源,史書記載不一。《萬姓統譜》說出自晉大夫貌之後,《姓氏考略》則認為由古代司射官而來,《漢書》顏師古注更認為是謝氏的分支。
還有一種改姓謝的情況是:周宣王封支子於洛邑西南的謝水之濱,乎王東遷洛邑後,這部分人被迫東遷兗州龔邱縣(今山東寧陽縣)。為了紀念故地,也把新到的地方稱作謝丘。後來又以謝丘為姓
四、少數民族謝姓:
涪陵謝氏
居住在今四川彭水縣一帶的謝姓人祖先。據研究,他們可能出自被楚文王南遷荊山一帶的謝人,約在戰國時遷居涪陵,與巴人雜居,有的融人巴人。東漢末年,一個叫謝本的人請求以丹興(今四川黔江)、漢葭(今彭水縣東)二縣設涪陵郡,得到批准,可知他在當地已有相當的勢力。另據晉人常琚所撰《華陽國志·巴志》說,蜀後主延熙十三年(250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亂,被車騎將軍鄧芝討平,「乃移其豪徐、藺、謝、范五千家於蜀,為獵射官。分贏弱配督將韓、蔣,名為助郡軍。遂世掌部曲,為大姓。晉初,移弩士於馮翊蓮勺。其人性質直,雖徙他所,風俗不變,故迄今有蜀、漢、關中、涪陵,其為軍在南方者猶存。」就是說,謝姓作為涪陵四大姓之一,因受徐巨的牽連,被鄧芝北遷於蜀(今四川成都一帶),擔任獵射官或助郡軍,後來又被稱為弩士,在蜀漢亡國後北遷馮翊蓮勺(今陝西渭南縣東北)。這些被兩度遷移的涪陵謝氏,人數當在千家以上,可見其勢力之大。也正是因為這種遷徙,涪陵謝氏一分為三,在蜀郡和馮翊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跡。
早在東漢時,涪陵謝氏的一些人還與當地的白虎夷人融合在一起,甚至有人當了他們的首領。《東漢繁長張禪等題名碑》中有「白虎夷王謝節」,顯然就是其中之一。白虎夷是巴人中的一支,繁縣在今四川鼓縣西北,正是謝人的遷徙之地。 鄧芝遷徙涪陵謝氏之後,勉強留下來的謝姓人又有南遷南中地區者。《華陽國志·南中志》說永昌郡有陳、趙、謝、楊四姓,都是「大姓」,可見謝氏遷到這里以後仍然保持其大族地位。永昌郡就是今天以雲南保山縣為中心,包括緬甸東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
由於涪陵謝氏居住在古代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他們很早就扮演了民族融合的先驅者角色。早在東漢初年,他們中的一支南人黔中,與散居在今貴州境內的濮人、越人、僚人雜居通婚,成為部落領袖,後采演變為隋唐時期的東、南、西三謝蠻。據《華陽國志》等書記載說,西漢末年,(片羊)柯郡(今貴州凱里縣西北)功曹謝暹與郡中大姓龍、傅、尹、董氏擁郡自保,後聽說光武帝起於河北,乃派人繞道番禺江(即今珠江)北上,奉貢漢朝。光武帝嘉之,賜號義郎。從此,謝氏世代承襲,發展為大姓。至西晉末年,巴人李特據成都稱帝,晉寧州刺史王遜「欲遷烊柯太守謝恕為涪陵太守」,以抵抗李特。謝恕就是(片羊)柯人。其後,李特侄李壽控制了南中地區,「惟烊柯謝恕不為壽所用,遂保郡獨為晉」。不久,東晉滅亡李氏政權,對烊柯實行羈縻政策,實際上是承認了謝恕對烊柯的世襲特權。於是,謝恕便分封子弟到郡內其他各縣,出任長官,也允許他們世代相繼,從而使謝氏勢力在烊柯郡內得到更為廣闊的發展。為了便於進行區分,居住在郡南庄州(今貴州貴陽市南青岩附近)者稱南謝,郡東應州 (今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東)者稱東謝,郡西琰州(今貴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南)者稱西謝。而以後的隋唐王朝因為他們居住在蠻族人生活的地區,則習慣把他們稱作南謝蠻、東謝蠻和西謝蠻。所以《舊唐書·南蠻傳》有這樣的記載:東謝蠻,其地在黔州之西數百里,南接守宮獠,西連夷子,北至白蠻。其首領謝元深,既世為酋長,其部落甚尊畏之。貞觀三年(629年),元深入朝,以其地為應州,仍拜元深為刺史。又有南謝首領謝強,與西謝鄰,共元深俱來朝見,拜南壽州刺史,後改為庄州。此外,在《新唐書·南蠻傳》中,也有一系列關於謝蠻人活動的記載,如:武德三年(620年),授謝龍羽為烊州刺史、夜郎郡公;龍朔三年(663年),矩州刺史謝法成率七千戶內附;開元十年(722年),烊柯大首領謝元齊死,詔以其孫謝嘉藝襲封;貞元中(785—805年),謝訕出任邛州(今四川邛崍縣)刺史;十三年(797年),謝文經任(片羊)州錄事參軍;等等。他們活動的地區和統轄范圍,主要是貴州東南部一帶。
三謝蠻
「蠻」是我國古代對南方各族的泛稱。「三謝」指東、南、西三支,因其首領姓謝而得名。三謝蠻原為一支,是西漢時自四川涪陵南遷至今貴州省境及廣西一些地方的,因其居地屬(片羊)柯郡,故通稱撣柯蠻。他們從事畲(she)田耕作(即焚燒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耕種),無文字,刻木為契,宴聚則擊銅鼓。他們據有萬壽、且蘭、廣談、毋斂等縣地,族大人眾,酋長世襲,以後居住的方位約於南朝時期分為東謝蠻、南謝蠻、西謝蠻,至唐朝初期,他們的首領向唐朝貢,才再次正式歸入中央王朝統治。據《舊唐書》、《新唐書》等書記載,唐代「東謝蠻,其地在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縣)之西數百里,南接守官僚,西連夷子,北至蠻,其酋長謝元深世為酋長」。唐貞觀三年(629年)閏十二月丁未,東謝蠻首領謝元深向唐朝貢。唐以其地置應州(今貴州東北的思南、德江一帶),以謝元深為刺史,隸屬黔州都督府。同一時期,南謝蠻首領謝強也向唐朝貢。唐以謝強為南壽州刺史,隸黔州都督府,次年改任庄州(治所在今貴州貴陽市南青岩附近)。西謝蠻在琰州(治所在今貴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南),首領叫謝汕,貞觀中被任為功州(治所在今貴州修文縣東北)刺史。又,唐武德三年(620年),授謝龍羽((片羊)柯蠻)為(片羊)治州(治所在今貴州甕安縣東北草塘)刺史、夜郎郡(治所在夜郎縣,即今貴州正安縣西北)公;龍朔三年(663年),矩州(治所在今貴州貴陽市)刺史謝法成招慰比樓等七千戶內附;開元十年(722年),胖柯大首領謝元齊死,詔其孫謝嘉藝襲封,其權後被西趙蠻趙氏奪取。三謝蠻所統轄境域地方千里,約東起今榕江縣,北至貴州東北境,北鄰劍河,西及八寨,南迄廣西北境。貴州謝氏,大多為漢族,部分融入布依、壯等少數民族。
瑤族謝姓
瑤族主要居住在廣西、湖南等地。族中謝姓的來源,一部分與先秦時遷居謝沐的謝人有關,另則由壯族謝姓融人。廣西臨桂縣宛田鄉石灰窯村瑤族《評皇券牒》中有「奉東門大將軍、金騎都尉謝思寵」,可知當地瑤族中有謝姓;《武崗州志》卷五三記載,當地瑤族主要居住在13個地方,其中居於上下渣坪團和小麻溪團者皆有謝姓,為著名大族;廣東連山縣瑤族有盤、趙、李、馮、鄧、黃、謝、韋、覃等姓,其中謝姓與韋、覃等姓都是出自壯族,因入贅瑤族而來。此外,近代以來,一些瑤族人由廣西南遷越南北部山區,稱為山瑤人,越南人則叫做山由人。他們主要來自八個大姓,其中之一便是謝姓。
壯族謝姓
壯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族中的謝姓也主要由當初謝蠻人的後裔融人而來。清咸豐七年(1857年),廣西貴縣覃塘鄉青雲村人謝秉彝率眾舉行了反清暴動,參加者主要是他的壯族同姓人。
侗族謝姓
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交界地區,隋唐時是東謝蠻的活動范圍。東謝蠻的絕大部分後來成為漢族,但也有一少部分與西謝蠻部落的人一起發展成為侗族,其中便有以謝為姓的人。他們主要居住於湖南新晃、廣西三江、貴州玉屏等地。新晃縣侗族有楊、吳、姚、龍、謝五姓,約在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1795年),一部分人北遷湖北宜恩縣潭區、曉關一帶,還先後建造了15座具有本族特色的飛山廟。在新到的地方中,謝姓仍是侗族大姓之一。
滿族謝姓
明代居於遼東的謝姓漢人,由於清朝興起,成為滿洲貴族的臣民和奴隸,滿語中「包衣」或「包衣阿哈」就是指這種人。他們除做家奴外,有時還被編人軍隊。如果運氣好,還能謀到一官半職。如《清朝通志》載:「謝氏,謝承宗,正黃旗包衣人,世居沈陽地方,任驍騎校。」又:「謝氏,西林布,正藍旗包衣旗鼓人,任護軍校。」他們的子孫經過清朝近三百年的發展同化,大多仍為漢族,但也有融人滿族的人。

E. 歷史上姓謝的大人物有哪些

謝夷吾:(生卒年待考),字堯卿;會稽山陰人(今浙江紹興)。著名東漢大臣。漢建初中期,左轉下邳令。他曾經極力推薦班固的才華。
晉朝,由於以謝安與謝玄為首的陳郡謝氏士族位高權重,政治地位極高,引領風潮,所以該時期出現了最多古代的謝姓名人。
名人包括:
謝鯤:晉朝名士,亦是謝安之伯父。
謝尚:名將,謝鯤之子,謝安從兄。
謝安:東晉名臣,淝水之戰運籌帷幄者。
謝萬:名士,謝安之弟。
謝玄:東晉名將,淝水之戰前線作戰者,謝安的侄子。
謝道韞:才女,謝安侄女,謝奕之女,王羲之的兒媳婦,王凝之的妻子。
謝琰:名將,謝安次子,孫恩之亂時殉國。
謝靈運:南朝文學家,謝玄之孫,著名文人。
謝惠連:南朝文學家,謝靈運之從弟。
謝庄:(公元421~466年),字希逸;陳郡陽夏人(今河南太康),出生於建康(今江蘇南京)。著名南朝宋大臣、文學家。謝庄是謝弘微的兒子,大謝的族侄,曾官至吏部尚書。
謝赫:(公元479~502年),著名南朝齊梁間畫家、繪畫理論家。善作風俗畫、人物畫,著有《古畫品錄》,為中國最古的繪畫論著。他評價了公元三~四世紀的重要畫家。提出中國繪畫上的「六法」,成為後世畫家、批評家、鑒賞家們所遵循的原則。
謝朓:名士,詩文清新,唐朝大詩人李白稱贊他「中間小謝又清發」。
謝聲鶴:著《雪溪詩集》。
謝穎蘇:著《北溪剩稿》。 謝琯樵:中國著名書畫家。
謝浣湘:中國女詩畫作家,著《謝浣湘詩存》。
謝錫銘:貴州知府,著作《夢草軒詩詞集》。
謝清高:(公元1765~1821年),嘉應州程鄉金盤堡人(今廣東梅縣)。著名清朝航海旅遊家。謝清高有中國的馬可波羅之稱,著有《海錄》一書。
謝子遠:(生卒年待考),福建汀州人(今福建長汀),著名清朝將領。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攜十六姓人開墾湘地(今湖南),促進和發展了湖廣地區的經濟與文化。

F. 姓謝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謝靈運、謝玄、謝安、謝覺哉、謝庄。

1、謝靈運

謝靈運(385年-433年),原名公義,字靈運,以字行於世,小名客兒,世稱謝客。南北朝時期傑出的詩人、文學家、旅行家、道家。

謝靈運出身陳郡謝氏,祖籍陳郡陽夏,生於會稽始寧。為東晉名將謝玄之孫、秘書郎謝瑍之子。東晉時世襲為康樂公,世稱謝康樂。曾出任大司馬行軍參軍、撫軍將軍記室參軍、太尉參軍等職。劉宋代晉後,降封康樂侯,歷任永嘉太守、秘書監、臨川內史,元嘉十年被宋文帝劉義隆以「叛逆」罪名殺害,年四十九。

2、謝玄

謝玄(343年—388年),字幼度。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名將,豫州刺史謝奕之子、太傅謝安之侄。

謝玄有經國才略,善於治軍。早年為大司馬桓溫部將。太元二年(377年),為抵禦前秦襲擾,謝安薦謝玄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他招募北來民眾中的驍勇之士,組建訓練一支精銳部隊,號為「北府兵」。太元四年(379年),率兵擊敗前秦軍的進攻,進號冠軍將軍,加領徐州刺史。

3、謝安

謝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政治家、名士,太常謝裒第三子、鎮西將軍謝尚從弟。

謝安少以清談知名,最初屢辭辟命,隱居會稽郡山陰縣之東山,與王羲之、許詢等遊山玩水,並教育謝家子弟。後謝氏家族於朝中之人盡數逝去,他才東山再起,歷任征西大將軍司馬、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職。簡文帝逝後,謝安與王坦之挫敗桓溫篡位意圖。桓溫死後,更與王彪之等共同輔政。

4、謝覺哉

謝覺哉(1884年4月27日——1971年6月15日),字煥南,別號覺哉,亦作覺齋。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法學家和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法學界的先導、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

1884年出生湖南寧鄉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他在中央蘇區任內務部長時,主持和參加起草了中國紅色革命政權最早的《勞動法》、 《土地法》等法令和條例。1934年參加長征。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內務部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中國政法大學校長等職。

5、謝庄

謝庄(421-466),字希逸,南朝宋大臣,文學家。陳郡陽夏人(今河南太康縣),出生於建康。謝弘微子,大謝(謝靈運)的族侄,以《月賦》聞名。歷仕宋文帝、宋孝武帝、宋明帝三朝,官至中書令,加金紫光祿大夫。

G. 歷史上姓謝的名人有哪些

1、謝夷吾

謝夷吾(25-89),字堯卿,東漢會稽山陰人(今浙江省紹興)。少為郡吏,學風角占侯之術。太守第五倫擢其為郡督郵。後舉孝廉,出任壽張縣令,後任荊州刺史。

2、謝鯤

謝鯤(281~324年),字幼輿,陳郡陽夏縣(今河南太康縣)人。晉朝時期名士、官員,國子祭酒謝衡之子,太常卿謝裒之兄,太保謝安伯父。

年少知名,生性豁達,喜讀《老子》《易經》,成為名士王衍四友之一,名列「江左八達」。西晉末年,東海王司馬越引為參軍。避亂渡江後,成為江州牧王敦長史,封咸亭侯。東晉建立後,勸阻王敦以「清君側」為命反叛,出任豫章太守,世稱謝豫章。

H. 王國維死因在死前將寫給謝國禎的提首改為什麼

王國維自沉於1927年,他的女兒王東明稱這一年為王「最黯淡的一年」。其實,最黯淡的光景早在1926年後半年即已開始。
9月,王國維年僅28歲的長子王潛明在上海病故。這對久歷世變、境況寥落的王國維無疑是一沉重的打擊,更加鬱郁寡歡了。而雪上加霜的事接踵而來。不到一個月,因婆媳不和引起誤會,親家羅振玉憤而將女兒領走,王國維陷入巨大的憂怨當中。
此後,又因王國維寄錢給羅振玉作為兒媳的生活費一事,王國維與恩師羅振玉發生齟齬,雖未反目,但也到了瀕臨破裂的邊緣。

梁啟超贊王國維「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
郭沫若評價王國維「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胡適說:王國維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
國學大師陳寅恪在《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中寫道:「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於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郭沫若說:「卜辭的研究,要感謝王國維。是他,首先由卜辭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發了出來,使《史記•殷本紀》和《帝王世系》等書所傳的殷代王統得到了物證。並且改正了他們的訛傳。」又說:「我們要說,殷虛的發現,是新史學的開端;王國維的業績,是新史學的開山,那是絲毫也不算過分的。」
李澤厚先生對王國維進行了分析,他說:「(王國維)之所以追求藝術的幻想世界(即境界——李注),以之當作本體,來暫時逃避慾望的追逼和人生的苦痛,這也正是儒家士大夫本來沒有宗教信仰的緣故。王國維就是這樣。他只能在藝術中去找安身立命的本體,雖然他明明知道這個本體是並不可靠的暫時解脫。所以當現實逼迫他作選擇時,他便像屈原那樣,以自殺——生的毀滅來做了真正的回答。但以所謂『義無再辱』(王的遺書——李注)作為死的理由,卻又仍然是傳統的儒家精神。王的自殺倒是近代西方悲觀主義和傳統儒家挫敗感的結合產物。」
研究者們對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的評價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它用傳統的詞話形式以及傳統的概念、術語和思維邏輯,較為自然地融進了一些新的觀念和方法,其總結的理論問題又具有相當普遍的意義,這就使它在當時新舊兩代讀者中產生了重大反響,在中國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王國維沉湖後,梁啟超說「此公治學方法,極新極密,今年僅五十一歲,若再延十年,為中國學界發明,當不可限量」。
陳寅恪評價:「先生(王國維)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於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魯迅說:「要談國學,他(王國維)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
陳寅恪挽王國維:「十七年家國久魂銷,猶余剩水殘山,留於纍臣共一死。五千年牙簽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倍傷神。」
張慧劍說:「中國有三大天才皆死於水,此三人者,各可代表一千年之中國文藝史——第一千年為屈原,第二千年為李白,第三千年為王國維。」
附:子女浮沉
王國維幾個子女中,最聰明、最用功、最調皮的是二子王仲聞。高中時,王仲聞進了上海的教會學校格致中學。每年聖誕學校放假慶祝,王仲聞和幾個要好同學則要求孔子生日也放假慶祝,學校不予理睬。孔子生日這天,王仲聞和兩位同學就沒去上課,第二天學校張貼布告,把三人開除了。王國維沒辦法,只好讓他去考郵局,尋個鐵飯碗。王仲聞和王國維一樣沒上過大學,全靠自學成才。他在基層郵局工作出色,很快被調入郵政總局。他靠聽廣播,學會了俄語,竟能看原版書。
1949年底,王仲聞調入郵電部任秘書處副處長。1950年初將王國維的遺稿、遺物捐贈給了北京圖書館,其中不少文物已成「鎮館之寶」。鑒於王仲聞以前參加過一個郵檢部門的培訓班,屬中統管轄,1951年審干時被定為「特嫌」,遂調往地安門賣郵票。於是他把業余時間全部投入做學問,很快在詞學研究、考據方面小有名氣。和唐圭璋、夏承燾、王利器等名家切磋書信不斷;出版了《人間詞話校釋》、《南唐二主詞校訂》;《光明日報》「文學遺產」專欄幾乎期期都有他的小文章。
1957年,鑒於王仲聞在詞學考據方面的成就,南京師范學院欲調他去教書,可北京郵局不放。王仲聞就此打成右派,並開除公職。家屬也因此受到株連,當時還在部隊里的二子王慶同被劃為右派,被下到廣西林場改造;還在上大學的王慶山也成了右派,後被流放到新疆農場。
後來王仲聞在愛才若渴的國務院古籍小組組長齊燕銘推薦下,得到中華書局總編輯金燦然的支持,悄悄來到了書局文學組,當一名沒有名分的「臨時工」。在中華版文學類圖書中,不少帙部和難度很大的書都經過王仲聞的加工。至於《詩人玉屑》、《渚山堂詞話•詞品》、《蕙風詞話•人間詞話》、《唐五代詞新編》等更由他直接校勘整理。他的《李清照集校注》被學界譽為「古籍整理典範」。遺憾的是王仲聞的多數校注著作都沒有得到署名或署了其他名,如王學初、王幼安、王全等,以至於王仲聞的名字幾乎被世人忘卻。
王仲聞在中華書局最有成就的作品是編輯修訂唐圭璋先生的《全宋詞》。他編輯態度極為認真,幾乎踏破了北京圖書館的門檻。他傾其四年的全部心力,使原書增加約三分之一新內容。但在當時,一個臨時工又有「特務」嫌疑的人,哪能在書上署名。學者陳鴻祥告訴王仲聞的兒子王慶山說,當年唐圭璋先生親口對他講,王仲聞學問深厚,《全宋詞》沒有他的署名,他深深不安。所以文革後唐圭璋無論如何也要為他加上大名。後來再版時有了「唐圭璋編,王仲聞參訂」的署名,並在後記中記下了他的勞績。這成為中華書局史上由作者請求編輯連署名字的佳話。

I. 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有哪些

陳寅恪(1860——1969)江蘇義寧(今修水縣)人,是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代表作是《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倡導為人治學當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
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山人,原名開貞,我國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主張用科學的歷史觀點研究和解釋歷史,是中國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開創者,造就了一個唯物史觀的中國古代文化體系。
範文瀾(1893—1969),浙江紹興人,我國著名歷史學家。著有《文心雕龍講疏》《中國通史簡編》《中國近代史》《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漢奸劊子手曾國藩》等,帶有黨性政治色彩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顧頡剛(1893—1980),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蘇州人。著名史學研究家,在《詩經》《尚書》以及史前史階段頗有研究,曾發表論文《戰國秦漢間人的造偽與辨偽》、《漢代學術史略》、《王肅的五帝說及其對於鄭玄的感生說與六天說的掃除工作》、《三統說的演變》、《漢代以前中國人的世界觀念與域外交通的故事》、《禪讓傳說起於墨家考》、《夏史三論》、《九州之戎與戎禹》、《鯀禹的傳說》等篇。是現代古史辨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者,是中國近代學術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一位學者。
錢穆 (1895~1990)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江蘇省無錫人。中國現代歷史學家,代表作有《先秦諸於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和《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等。是中國近現代史學史上儒家人文主義史學家的代表,他從歷史的人文性和人文科學認識的獨特性對歷史認識問題作了闡述。錢穆力圖把傳統史家從事考據所揭示的個別事實的真實構成一個前後連貫、有因有果的時間序列,力求從時間上把歷史綜合為一個發展的整體,著眼於從歷史發展的連續性、統一性上去考察。
傅斯年(1896——1950)初字夢簪,字孟真,山東聊城人。中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語言學家。主要著作有:《東北史綱》《性命古訓辨證》《古代中國與民族》《古代文學史》發表論文百餘篇,主要有:《夷夏東西說》、《論孔子學說所以適應於秦漢以來的社會的緣故》、《評秦漢統一之由來和戰國人對於世界之想像》等。「史學本是史料學」是傅氏史學思想的最基本點,應建設絕對客觀的歷史學。
翦伯贊(1898—1968),湖南桃源人,維吾爾族,著名歷史學家。著有《歷史哲學教程》《中國史綱》先秦、秦漢部分,唯物史觀派的代表人物。
呂振羽(1900—1980),湖南邵陽人,著名歷史學家。著有《簡明中國通史》、《中國民族簡史》等,唯物史觀派的代表人物。
雷海宗 (1902~1962)字伯倫,河北省永清縣人。中國歷史學家,著有《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西洋文化史綱要》等。雷海宗認為真正的史學不是繁瑣的考證或事實的堆砌,於事實之外須求道理,要以哲學的眼光,對歷史作深刻透徹的了解。
侯外廬(1903—1987),山西平遙人,著名歷史學家。著有《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中國思想通史》(與杜國庠、趙紀彬、邱漢生合著,五卷)等,著重對歷史做整體研究,在思想史領域取得突出成果,唯物史觀派的代表人物。
吳晗(1909~1969) 原名吳春晗,字辰伯浙江省義烏人。 中國歷史學家,著有《歷史的鏡子》、《史實與人物》、《朱元璋傳》、《胡惟庸黨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時代及其社會背景》、《明代之農民》等文,頗受當時史界名流青睞,帶有實用史學的觀念。
黃仁宇(1918——2000)美籍華裔,祖籍湖南長沙,《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赫遜河畔談歷史》《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放寬歷史的眼界》《十九世紀明代之財政與稅收》。他的「將宏觀及放寬視野這一觀念導引到中國歷史研究里去」從而高瞻遠矚地考察中國歷史的「大歷史」觀,在史學界影響深遠。

J. 歷史學家王鶴鳴

《中國家抄譜總目》主編、襲上海圖書館研究員

王鶴鳴,男,上海圖書館原黨委書記兼歷史文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近20年來(截至2013年),主要從事中國家譜、祠堂文獻的整理研究工作。主持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上海社科重大項目。主編《中國譜牒研究》《中華譜牒研究》《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中國家譜總目》等多部專集,發表《解凍家譜文化》《中國家譜通論》《中國家譜史圖志》(合著)《中國祠堂通論》(合著)等多部專著,發表數十篇論文,榮獲多項省部級以上獎項。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家謝國禎百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