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北洋軍閥政府的歷史事件

北洋軍閥政府的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03 00:50:55

⑴ 國共兩黨為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是哪一歷史事件

戰爭是北伐戰爭

⑵ 北洋水師,北洋軍閥,北洋政府,這些都是什麼關系,是什麼樣的來龍去脈

此三者產生地都是渤海、黃海,朝鮮半島附近,即北洋地區,所以都以北洋二字冠名。三者和李鴻章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北洋水師,是李鴻章一手建立的當時亞洲第一海軍。北洋軍閥是由袁世凱組建的北洋新軍發展而來的軍事集團,北洋政府是被北洋軍閥控制的當時中國的政府。聯系來講,北洋軍閥和北洋政府是互相關聯的。

北洋水師,或稱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是中國清朝後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軍中實力和規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師1888年12月17日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它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清政府也因此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

北洋軍閥,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范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歷史上把長江吳淞口以北的軍閥也稱北洋軍閥。

北洋政府是由北洋軍閥等勢力所操控選出的中華民國大總統與國務院國務總理所領導,是當時被世界各國承認的中華民國合法政府,以五色旗為國旗,以《卿雲歌》為國歌,作為代表中國的符號象徵。在北洋政府主導下,中國加入協約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以戰勝國的身分出席巴黎和會。

時間關系,後面復制了一些,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還有什麼問題可以HI我

⑶ 北洋軍閥混戰的歷史原因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強烈要求對外擴張。而此時的中國正處在清王朝的統治之下,腐朽沒落的清王朝驕傲自大、閉關自守,中國越來越落後於世界。腐朽落後的中國在帝國主義列強的眼中就如同一隻肥美的羔羊,任人宰割。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使中華民族面臨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在危機面前,中國社會的各個階級都做出了不同形式的反應:洋務派的洋務運動,維新派的戊戌變法,革命派的辛亥革命……在這眾多的反應之中,產生了一種非常特殊的勢力——軍閥——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它適應了當時中國的內外環境,並在其中成長起來。
軍閥作為近代中國歷史上一支特殊的而又舉足輕重的政治、軍事力量,它的產生具有深刻的社會和歷史原因。
首先,軍閥產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近代中國社會的社會性質,即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是說中國國家主權部分喪失,帝國主義的勢力深入進來,但是中國人民的頑強反抗使他們認識到,要想徹底征服中國,直接控制中國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們就要在清政府中扶植他們的代理人,然而清政府在辛亥革命的風暴中很快就崩潰了,袁世凱便成了他們新的代表。帝國主義的支持,使袁世凱勢力膨脹,他利用軟硬兼施的手段篡奪了革命果實,建立了北洋軍閥的統治。而後,帝國主義為了搶奪在華利益,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劃分勢力范圍,各自尋找代理人,扶植地方軍閥,使中國出現了軍閥割據的局面,軍閥間的混戰使人民飽受戰爭之苦。半封建是說中國的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發展,已經不是完全的封建社會,但是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十分有限,資產階級十分軟弱,封建勢力及其經濟基礎——自然經濟仍然存在,而且仍然具有相當大的實力。封建自然經濟具有自給自足性,同時它又具有封閉性,這就為軍閥的產生准備了經濟基礎,這也是軍閥具有割據性的原因。這種單一的自給自足的封建農業經濟,使大大小小的軍閥均可自給自足地獨立存在,也為它提供了充足的兵源。他們在一省或一地區,閉關自守,稱王稱霸,成為獨立王國,將其統治的地盤,視作個人私產,甚至形成世襲封建家族式的統治,如奉系在東三省的統治和閻錫山在山西的統治。
其次,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軍閥的產生准備了經濟條件。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夾縫中產生並發展的中國資產階級,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迫切需要在政治上取得地位。軍閥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這正符合了資產階級的要求,特別是大資產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的要求。反過來,他們向軍閥提供經濟上的支持,使軍閥能夠不斷擴充實力。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軍閥背後是一種很復雜的勢力的支持,既包括封建勢力,也包括資產階級的勢力,特別是大資產階級的勢力。因而軍閥產生的因素中既包括封建主義因素,又包括資本主義因素。
再次,清末地方勢力的崛起和中央王朝皇權的喪失是軍閥產生的政治條件。清王朝腐朽沒落,對外無力抵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對內無力鎮壓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中央王朝的衰弱可見一斑。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中央王朝只好允許地方練兵以應付內憂外患。在此前提下,地方勢力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先有曾國藩的湘軍,後有李鴻章的淮軍。他們的存在和發展,實際上是確立了一種軍事分權原則,皇權部分喪失,地方勢力增強。雖然,這兩人還都有忠君思想的控制,沒有自己做大,最終又將權力交還中央王朝。但是他們卻開了地方勢力擴張的先例,以致後來權力難以收回。後來的袁世凱就是利用清政府為了應付內憂外患而編練新軍的機會,利用各種關系大肆擴張自己的軍事勢力,同時利用其所擔任的要職謀取經濟權力,攫取經濟利益,奠定了北洋軍閥的經濟基礎。最終利用辛亥革命,清政府即將崩潰的時機,取代清政府、篡奪革命果實,建立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成為帝國主義在中國新的代表。
最後,傳統秩序的瓦解是軍閥產生的又一個原因。面對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和國內風起雲涌的革命沖擊,腐朽沒落的清王朝走向了崩潰的邊緣,原有的封建統治秩序,隨著封建經濟的瓦解而一同瓦解。原有的忠君愛國思想徹底崩潰,重武輕文的思想盛行,這就為軍閥的產生掃清了思想上的障礙。
總之,軍閥作為中國近代史上一支極其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政治、軍事力量,對中國近代史乃至現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對軍閥產生的社會基礎和土壤的研究,對我們更加全面地認識軍閥的歷史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⑷ 請問各位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民國政府時期各個時間段是什麼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2日);北洋軍閥時期(1912年——1928年);廣州國民政府(1925年7月1日-1926年11月8日);武漢國民政府(1926年12月5日——1927年8月25日);南京國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1948年5月20日)。

1、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是中華民國於1912年1月1日成立後不久由孫中山在南京成立之臨時管治機構,也是中華民國建國以來第一個中央政府機構,又稱南京臨時政府,簡稱臨政。

孫中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改用民國紀年,中華民國正式建國。其存在時間約3個月。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1912年3月8日南京臨時參議院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3月11日公布實施,取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公布實施後,南京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解散,由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繼承,權力歸入不同機關。

2、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華民國前期以袁世凱為首的晚清北洋軍閥在政治格局中佔主導地位的中國中央政府,於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當選中華民國首任正式大總統後正式形成。

北洋政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和平的方式完整繼承前朝疆域的政權,也是中國繼清朝滅亡後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的中國政府。

"二十一條」簽訂後,袁世凱逆歷史潮流不顧全國人民反對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最終引發護國運動討伐反對而終止。

袁世凱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范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歷史上把長江吳淞口以北的軍閥也稱北洋軍閥。

1926年南方國民革命興起,經過五卅運動,形成全國性的革命造反高潮,使廣東革命軍的北伐時機成熟。

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北伐軍先打吳佩孚,再攻孫傳芳,最後擊張作霖,各個擊破,不到一年,即控制全國半壁江山。

北洋軍閥政府在面臨失敗的最後關頭,仍不願意自動退出歷史舞台。1927年6月,張作霖在北京組織安國軍政府,自任大元帥,企圖聯合各派軍閥,進行最後掙扎。

蔣介石、汪精衛先後進行「清黨」、「分共」,使北伐中途停頓,給北洋軍閥以短暫喘息之機。然而為時不久,國民黨各派再度聯合繼續進行所謂後期北伐,張作霖見大勢已去,遂於1928年6月下令退出京津一帶,向東北收縮。

他本人在回沈陽途中,行至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彈炸死,史稱「皇姑屯事件」。1928年6月8日,國民黨軍隊進入北京,北洋軍閥政府在中國的統治最後結束。

同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全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3、廣州國民政府

廣州國民政府於1925年7月1日在廣州成立,當時正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它採用委員製取代大元帥府的一長制,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張靜江等16人為委員。

汪精衛、胡漢民、譚延闓、許崇智、林森為常務委員。汪精衛任主席。下設財政、軍事、外交等部。聘鮑羅廷為高等顧問。

國民政府宣布它的職責是履行孫中山遺囑,對外廢除不平等條約,消滅帝國主義勢力;對內開展國民革命運動,消滅軍閥勢力。

為此,積極整頓內部,實現了軍政、民政和財政的統一。隨後在廣州國民政府的領導下,國民革命軍通過第二次東征、南征,先後消滅陳炯明、鄧本殷為首地方割據軍閥勢力,統一了廣東革命根據地,為北伐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1926年11月8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把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遷往武漢。1926年12月5日,國民黨中央正式宣布中央黨部和政府停止在廣州辦公,各機關工作人員分批前往武漢;廣州國民政府的歷史使命隨之結束。

4、武漢國民政府

武漢國民政府(1926年12月5日——1927年8月25日),是由以汪精衛為核心的中國國民黨建立的,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中由廣州遷都的第一個政府。

民國十五年(1926年)10月,北伐軍佔領武昌,國民革命重心由珠江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同年12月,一批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到武漢。

為了不致使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權力中斷,到武漢的委員成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行使中央最高職權,後選定南洋大樓。聯席會議的成立,標志國民政府由廣州遷都武漢。

武漢國民政府以武昌、漢口、漢陽三域為一大區域作為「京兆區」,定名武漢。國民政府又組織管理京兆區委員會,以財政、外交、交通等部長,漢口、武昌二市市長以及防軍司令等九人為委員,管理京兆區。

民國十六年(1927年)8月25日,武漢國民政府遷往南京,並入南京國民政府,史稱寧漢合流。

5、南京國民政府

南京國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1948年5月20日),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時期的最高行政機關,統轄全國各地的中央政府,由以蔣介石為核心的中國國民黨建立,寧漢合流後成為中國國民黨政權,1928年東北易幟後成為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

統一中國後,南京中央政府展開了一系列恢復國民經濟措施,包括建設重工業,發展民生,修築大量公路、鐵路。

建造各類金屬礦產,國防物資,開展科學技術,重視教育,大力發展國有企業;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教育、行政、司法趨向統一,達到近代較高水平。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民政府於1937年8月將全國劃分成5個戰區(後增至11個),在正面戰場上抗擊日軍進攻,先後組織了22個重大會戰,其中一部分取得了勝利。

抗戰後期,國民政府軍事上遭受重大損失,大批高級將領投敵,並先後在中條山、浙贛、豫湘桂等戰役中,丟城棄地,使大片國土淪陷於日本人。

抗戰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無視全國人民對和平、民主的要求和停戰協定,於1946年6月發動全面內戰。

經過將近4年的激戰,尤其是經過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後,到1950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徹底殲滅了國民黨政府在大陸的軍事力量。

1948年5月20日經國民大會選舉出蔣中正為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後,組建中華民國政府(包括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國民政府改制為總統府,國民政府至此走進歷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洋政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州國民政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漢國民政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京國民政府

⑸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歷史

1916年至1928年民國初期這段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動盪歷史
1916年袁世凱病逝後,他一手締造的北洋集團版瞬間權土崩瓦解。
從中分化出來的各路大小軍閥竟達一千多人。
其中比較著名的軍閥勢力為:
皖系(首領為段祺瑞,勢力范圍:安徽、浙江、山東、福建、陝西)

⑹ 對北洋軍閥時期的這段歷史不是很理解。北洋軍閥在中國近代史上到底起到了什麼作用有什麼重大事件袁世

北洋軍和 北洋軍閥 是兩個感念,
北洋軍是 袁世凱在世時候 統領的 統一軍事集團
北洋軍閥,是袁世凱死後 他原來的部下成形若乾的同源而又分裂、敵對的軍事集團總稱.

重大事件:
很多,導致北洋分裂的袁世凱稱帝,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張勛復辟,府院之爭,直奉戰爭,五四運動,對外 有對德宣戰,還收復過 當時就急著獨立的蒙古,最後在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中全部倒台,
對內其實還算民主,國共兩黨都是這個時期 發展和建立起來的 比如黃埔軍校的建立,共產黨的成立等等

作用:
他們是清廷滅亡後,袁世凱死後 一股較為分散 而又國際上唯一合法的軍政力量,對外行使外交權,對內行使大部分行政權,是袁世凱到蔣介石之間一個權力過度 大概有十年多點的時間由北洋軍閥 輪流執政

性質:
軍閥性質,就是軍政不分個管理模式
北洋軍比清廷八旗軍 綠營 更現代化,更具實力,是清末新軍改革的結果。
區別在於 它是一支在封建思想基礎上建立的一支近現代化的軍事力量,忠於袁世凱個人而不忠於清廷的漢人軍事力量

目標:
肯定有目標,對個人來而言 在實力、資歷相當的時候,誰願意甘當人下 所以很簡單,就是為了掌權。
但民族感情感情來說,自鴉片戰爭後 中國長期被西方欺負,作為中國掌權者,軍閥們都有建立一個民主國家的理想,至少是強國夢想。
幾乎每個大軍閥都有,段祺瑞、張作霖、吳佩孚等 包括袁世凱本身 都有強烈的愛國主義,但又封建思想嚴重 對西方民主不熟悉,對世界發展形勢判斷不準確,更沒有系統思想做指導綱領,也沒有壓倒性的軍事做後盾,所以一直是 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

竊取革命果實:
這個說法 是有爭議的,尤其對於現在的歷史學家而已,過去的處於政治需要 給出了竊取革命果實,但現在,個人認為這么說 至少不全對
袁世凱作為清朝軍隊 這沒錯,但推翻清廷是袁世凱做的, 辛亥革命是導火索,把南方攪亂,北方軍事 政治沒什麼大的影響,是清廷對袁世凱、對北洋軍失去控制 辛亥革命才成功,換句話說,清廷如果能控制袁世凱,或者袁世凱忠於清廷,辛亥革命是很難成功的,所以不能說他是竊取革命果實,北洋軍才是最重要的革命力量,至少是推翻清廷的最重要的軍事勢力
但同時又有道理,因為辛亥前,袁世凱和他的北洋軍還是清廷軍事力量,在革命對立面,只是風向變了,你才變成革命,雖然你是漢人推翻滿人的清廷,實力也比南方強,但率先發動革命的 而後又失去政權的 南方革命黨人 絕不會認可你

⑺ 推翻北洋軍閥,統一全國標志性歷史事件是什麼

東北易幟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後,統治中國東北的奉系軍閥將領張學良1928年12月29日通內電全國,宣容布:從即日起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變旗幟(將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換成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此舉標志著北伐的結束、國民政府完成統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結束。
東北易幟只是實現了當時中國在名義或形式上的統一。而且當時外蒙古仍為蘇聯所佔據,加上原北洋政府僅於西藏設立代表處而並未實際管轄也並未派駐軍隊。

⑻ 北洋軍閥統治下的重要事件

愛新覺羅溥儀被趕下台

⑼ 求民國北洋軍閥割據勢力的歷史

袁世凱去世後,中國開始了長達13年(另一說15年)的軍閥割據時期。北京中央政權連續被北洋軍閥系統控制,但此時沒有一個人具有足夠能力單獨控制整個北洋系統的軍隊和政權,各不同派別的領導人以省為單位依靠自己的軍事力量形成了地方的軍閥和實際上的割據局面。軍閥們展開了相互的混戰以奪取北京北洋政府的政權。名義上各勢力仍受北京中央政府(即北洋政府)支配,但北洋政府實際上在不同時期也由不同派別軍閥統治。大大小小的戰役不斷,如「中原大戰」估計有二十萬士兵死亡。
1916年6月7日,作為前革命黨人的副總統黎元洪繼任總統,袁氏親信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二者爭執不斷,史稱府院之爭。兩人的第一次矛盾發生在中華帝國崩潰之後,恢復中華民國是依據1912年的《臨時約法》還是依據1914年的《中華民國約法》這一問題。作為前革命黨人的黎元洪支持前者,而作為袁世凱親信的段祺瑞則支持後者。經過爭論,兩方同意中華民國的恢復依據1912年的《臨時約法》,解散1914年袁世凱設立的舊國會,並任命段祺瑞為新國會的總理。作為交換,革命黨人同意解散軍事委員會。
1917年,兩人就中國是否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為由發生矛盾。1917年5月14日,段祺瑞未經國會和總統的許可,便宣布中國對德國宣戰,並利用他的親信將領和軍隊要求黎元洪解散國會。作為反擊,黎元洪解除了段祺瑞的總理職務。而段祺瑞就離開北京,擁兵對抗黎政府,使得眾多省份宣布獨立,並在決定向北京進軍。這使得黎元洪不得不求助於安徽督軍張勛。
1917年6月7日,張勛從徐州率五千辮子兵入京擁立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即位,宣布復辟。黎元洪拒絕接受,並協請段祺瑞主持討伐。復辟僅持續12天被段祺瑞討平。黎元洪宣告辭職,由副總統馮國璋繼任總統,而段祺瑞續任國務院總理。1918年8月12日重新選舉的國會中,段祺瑞控制的安福派系通過賄選等手段獲得330多席,成功得控制了國會,被稱為安福國會。8月14日,國會通過了對德宣戰的決議。
在此時,孫中山於1917年7月在廣州設立軍政府,擁護1912年的《臨時約法》,開展了護法運動以反對北洋政府。對此問題,作為主和派的馮國璋與主戰派的段祺瑞時有沖突。最後馮國璋總統任期結束,馮段二人相約共同下野,由袁世凱的老朋友,前清元老兼當過國務卿的徐世昌接任總統,而段氏的皖系在背後操縱政權。
此後皖系、直系、奉系和晉系四系軍閥明爭暗鬥,中央政權頻頻易手,僅段祺瑞本人就三次組閣,更有曹錕賄選總統丑聞,奉系軍閥張作霖也兩次進入北京執掌政權,中央政府陷入混亂局面。

⑽ 北洋軍閥的發展歷史

北洋軍閥曾是歷史書中的白臉奸臣,但隨著如今民智漸開,重新引發民間的熱議。在軍閥二字的掩蓋下,隱藏著一顆顆「愛國」、「自強」、「尊師」、「重教」的心。
1912年4月,袁世凱取得政權後,由於同盟會的內部分化,於是袁世凱便趁機拉攏部分革命黨人與之「合作」,實現了中國短暫的「穩定」與統一。1913年的「宋案」和「善後大借款」後,李烈鈞奉孫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獨立,組織討袁軍,「二次革命」爆發。江蘇、上海、安徽、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先後獨立。由於國民黨人倉促應戰,缺乏統一領導,「二次革命」被北洋軍打敗。
袁世凱取勝「二次革命」後,便開始了發展實業的計劃,同時也加緊復辟帝制的步伐。1915年12月25日,蔡鍔在雲南宣布獨立,組織護國軍興師討袁,發動護國戰爭。隨後,貴州、廣西、廣東、浙江、陝西等省相繼宣布獨立。因為外交的壓力和財政的危機,袁世凱於1916年3月22日被迫取消帝制。
袁世凱死後(1916年6月6日),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控制皖、浙、閩、魯、陝等省;直系的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奉系的張作霖以日本為靠山,占踞東北三省。另外,山西的晉系軍閥閻錫山,徐州一帶張勛的定武軍,西南的滇系軍閥唐繼堯和桂系軍閥陸榮廷等,都在外國列強操縱下,爾虞我詐,爭斗不已。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職位,與在中央掌實權的段祺瑞爭權奪利,發生「府院之爭」。1917年7月,張勛應黎元洪「調停」之邀,率領五千「辮子軍」入京,復辟帝制,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段祺瑞以「功臣」自居,重任國務總理。段祺瑞掌握政府大權後,投靠日本,企圖以武力手段統一南方軍閥。段祺瑞的武力統一行為激起南方革命派及西南軍閥的反對。
1917年8月,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隨即討伐段祺瑞的第一次護法戰爭拉開帷幕。在北洋軍的鎮壓下,北伐軍受挫;加之軍政府內部的矛盾,1918年5月,孫中山憤而辭職,護法戰爭失敗。護法運動的失敗,再次證明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已瀕臨絕境。

閱讀全文

與北洋軍閥政府的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