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考古學術界的名人簡介
裴文中:
史前考古學、古生物學家。河北豐南人。1927年畢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37年獲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1929年起主持並參與周口店的發掘和研究,是北京猿人第一個頭蓋骨的發現者。
1931年起,確認石器、用火灰燼等的存在,為周口店是古人類遺址提供了考古學重要依據。主持山頂洞人遺址發掘,獲得大量極有價值的山頂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遺物。1949年後,積極開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綜合研究,為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梁思永:
著名考古學家、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其父為我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國學大師梁啟超。梁思永一生致力於考古事業,是中國近代考古學和近代考古教育開拓者之一,是我國第一個受過西洋的近代考古學正式訓練的學者,有《梁思永考古論文集》傳世。
1948年與其兄梁思成(建築學家)同時獲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8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此時尚未成立學部,尚未產生學部委員即院士)考古研究所副所長。
先後負責黑龍江昂昂溪細石器文化遺址、河南安陽小屯殷墟、候家莊西北岡殷王陵、高樓庄後岡小屯、龍山與仰韶三疊層、山東歷城龍山鎮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等考古發掘工作,考定了仰韶、龍山和商文化的相對年代關系。1954年4月2日,長期帶病堅持工作的他心臟病發作在北京逝世,終年50歲。
李濟:
人類學家、 中國現代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之父。字受之,後改濟之。湖北鍾祥郢中人。
1911年考入留美預科學校清華學堂,1918年官費留美,入麻州克拉克大學攻讀心理學,並於次年改讀人口學專業,1920年獲得社會學碩士學位後,轉入美國哈佛大學,讀人類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1922年,李濟哈佛大學畢業,返回祖國,受聘於南開大學,任人類學和社會學教授。
賈蘭坡,字郁生,曾用筆名賈郁生、周龍、藍九公。我國著名的舊石器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第四紀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他是一位沒有大學文憑卻攀登上了科學殿堂頂端的傳奇式人物。
(1)歷史學界名人擴展閱讀:
文化
命名
有以首次發現的典型遺址所在的小地名作為考古學文化名稱的作法,應用得最為普遍。如歐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魯特文化、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國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有以地區或流域來命名的,多為事後弄清這一文化分布范圍而命名。如歐洲的多瑙河文化等。
有對發現地點的名稱加前綴的,如甘肅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等,這是因為它們和典型龍山文化有相同處,也有差異處。如果僅屬地方性的小差異,當然可採用這種辦法,如果差異大到可認為是獨立的文化時,那便應該另起一個文化名稱。
由於發掘地點中不止一個文化,可對地名加後綴,以資區別,如廟底溝二期文化、青龍泉三期文化(見屈家嶺文化)等。
以特徵遺物來命名的方法也經常被採用,如中國過去所稱的細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歐洲的巨石文化、鍾杯戰斧文化等,不過這種命名,容易以片面的特徵代替整個文化的特徵,同時這種個別類型的特徵遺物,還可能分屬於不同的考古學文化,因而已逐漸不大為人們所採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考古
⑵ 歷史上自學成才的名人有哪些
⑶ 文學界著名人物事跡
1、魯迅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原名周樹人,字樟壽,號豫才;「魯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運動後使用的一個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
小故事: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葯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
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2、老舍
老舍(1899~1966)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劇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小故事:老舍上小學那年,已經出嫁多年的姐姐,給小弟弟做了一雙新襪子。她興高采烈地給老舍穿上了,看著弟弟一蹦三跳地去上學了。可是弟弟放學回來時,她發現弟弟的腳上卻是空空的。
她問老舍:「弟弟,你的新襪子呢?」老舍從書包里掏出那雙新襪子,說:「老姐,我一出校門就脫掉了,我怕穿壞了。我上學時穿,放學了就脫掉。姐姐,我要和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比學習,不是比闊氣。」
第二天上學,老舍仍穿著以前穿的舊襪子,頭抬著上學去了。走著走著,老舍想,我把鞋也脫下來,不就可以少磨些鞋底,於是,大街上多了一個光著腳走路的小小讀書郎。
(3)歷史學界名人擴展閱讀:
1、魯迅創作題材
魯迅的小說選材獨特,在題材的選擇上,魯迅對古典文學中只選取「勇將策士,俠盜贓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後來則有妓女嫖客,無賴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為人生」的啟蒙主義式的創作目的,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
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魯迅在處理這些題材時又具有極其獨特的眼光。在觀察和表現自己的主人公時,他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即始終關注著「病態社會」里知識分子和農民的精神「病苦」。
因此,在《故鄉》中,最震動人心的不是閏土後來的貧苦,而是他一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麻木。
對知識分子題材的開掘,又著眼於他們的精神創傷和危機,如《在酒樓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獨戰多數的英雄擺脫不了孤獨的命運,在強大的封建傳統壓力下又回到原點,在頹唐中消耗著自己的生命。
⑷ 歷史名人的資料
在我的認識里,評價一個君主到底是暴君還是明君,要看他做的什麼事來判斷,亦或者是功大於過亦或者是過大於功來看待。
嬴政生活的年代是戰國的末期,當時戰國七雄之間彼此攻伐無度,最受苦的就是列國之中的百姓。周朝建立八百年的時間里,諸侯國之間頻繁的攻打,由起初的幾百個諸侯國,發展到最後變成七個諸侯國之間彼此攻打。
從這個層面上來看,秦始皇的功勞絕對大過他的過錯,在我看來,修皇陵確實奢侈了一些,但正因為如此,還給我們留下了足以震懾世人的秦兵馬俑。
總之我認為,秦始皇算是個明君。
⑸ 北大歷史系商界名人怎麼這么多
記得資治通鑒的總言寫的很經典「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歷史作為客觀存內在的容史實,是有其相當的價值的。
如黑格爾說的:存在的即是合理的。
所以,能從歷史中總結的規律太多了,如果對歷史有所領悟,其他的如政才也會觸類旁通。
而這些能力都是可以在商界用到的。
⑹ 中國歷史上有那些名人
180萬年前-前21世紀
巢父 蚩尤 丹朱 帝俈 娥皇女英 伏羲氏 皋陶 共工氏 鯀 黃帝 嫘祖 盤古氏 神農氏 舜 燧人氏 羲和 炎帝 堯 有巢氏 禹 仲康 祝融 顓頊
前21世紀-前221年
1、政治家:鮑叔牙 比干 卞和 伯禽 蔡叔 觸龍 春申君 范雎 范蠡 公孫鞅 共伯和 勾踐 管寧 管叔 管仲 闔閭 狐偃 胡亥 姬辟方 姬昌 姬發 姬重耳 藺相如 柳下惠 平原君 秦襄公 蘇秦 伍子胥 蕭何 晏嬰 張儀 召公 周公旦 周穆王 紂 子產 子路 子駟 鄒忌
2、軍事家:白起 夫差 干將 公孫衍 廉頗 孟嘗君 龐涓 孫臏 田忌 吳起 信陵君 趙括 跖
3、哲學家:公孫龍 韓非 孔子 孟子 墨子 孫子 荀子 顏回 莊子 子我 鄒衍
4、經濟學家: 白丹
5、文學家:屈原 子夏
6、科技專家:百里奚 扁鵲
7、其他類名人:伯樂 伯夷 妲己 古公 後稷 後羿 毛遂 叔齊 泰伯 西施 豫讓 子貢
前221-220年
1、政治家:包拯 曹參 曹丕 晁錯 陳勝 單超 董宣 董卓 杜密 馮唐 扶蘇 漢成帝 漢景帝 漢文帝 漢武帝 漢宣帝 漢元帝 桓寬 皇甫嵩 黃皓 霍光 賈誼 孔光 嫪毐 李斯 劉邦 酈食其 劉表 盧植 呂不韋 呂雉 馬皇後 秦二世 秦宓 秦始皇 商鞅 司馬相如 司馬懿 蘇武 孫權 田橫 王莽 王允 王昭君 燕太子丹 張良 張騫 趙高 朱買臣
2、軍事家: 班超 鄧晨 竇固 樊噲 公孫瓚 關羽 韓信 黃巢 黃蓋 黃忠 霍去病 寇恂 樂毅 李廣 李陵 劉備 婁敬 魯肅 呂布 呂蒙 馬超 馬謖 蒙恬 孟獲 龐統 孫策 王翦
項伯 項梁 袁紹 袁術 張飛 趙雲 周瑜 諸葛亮
3、哲學家:董仲舒 老子 劉向 王充 子思
4、文學家:班婕妤 班昭 蔡文姬 蔡邕 梁鴻 阮籍 宋玉 王粲 揚雄
5、科技專家: 蔡倫 華佗 華陀 李冰 魯班 歐陽詢
6、宗教家:安世高
7、藝術家:桓譚 鍾繇 卓文君
8、歷史學家: 班彪 班固 范曄 司馬遷
9、其他名人:褒姒 陳圓圓 東方朔 甘羅 荊軻 孔融 呂後 孟姜 虞姬 趙飛燕
220-960年
1、政治家:安祿山 曹操 曹仁 長孫無忌 崔浩 董允 范長生 符堅 高力士 桓彝 蔣琬 李昂 李隆基 李世民 李林甫 司馬紹 司馬昭 松贊干布 隋煬帝 太平公主 陶侃 文成公主 武則天 蕭衍 孝文帝 謝安 庾冰
2、軍事家:柴榮 長孫晟 陳壽 鄧艾 房玄齡 郭子儀 何晏 桓沖 桓溫 姜維 李密 石冰 蘇峻 翟讓 鍾會 周處 祖逖
文學家:白居易 曹植 杜甫 杜牧 馮延巳 韓愈 桓玄 嵇康 李白 李商隱 李煜 酈道元 劉勰 陸機 駱賓王 石崇 陶潛 王建 王維 虞世南 張九齡
3、科技專家:皇甫謐
4、宗教家: 道安 法藏 法顯 佛圖澄 佛陀禪師 寒山、拾得 弘忍 懷海 懷素 慧可 慧能 慧遠 鑒真 寇謙之 神秀 釋道安 陶弘景 玄奘 圓照
5、藝術家:杜夔 褚遂良 顧愷之 柳公權 王羲之 王獻之 吳道子 顏真卿
6、其他類名人:介之推 楊玉環 周玘
960-1279年
1、政治家:蔡京 成吉思汗 范仲淹 寇準 梁太後 秦檜 文天祥 文彥博 宣仁太後 趙佶 趙匡胤
2、軍事家:狄青 韓世忠 宋江 王小波 岳飛 鍾相
3、哲學家:陸九淵 周敦頤 朱熹
4、文學家:李清照 陸游 蘇軾 王安石 辛棄疾
5、科技專家:畢升 程顥 程頤 沈括
6、宗教家:丘處機 宗杲
7、藝術家:蔡襄 法常 黃庭堅 燕肅 趙芾
8、歷史學家:司馬光
1279年-1368年
1、政治家:忽必烈 拖雷 元明宗 元憲宗
2、軍事家:伯顏 常遇春 陳友諒
3、文學家:關漢卿
4、科技專家:郭守敬 黃道婆
5、藝術家:王蒙
1368年-1644年
1、政治家:方孝孺 顧憲成 海瑞 黃子澄 李自成 宋濂 孫承宗 魏忠賢 嚴嵩 於謙 鄭和 朱元璋
2、軍事家:鄧子龍 馮勝 戚繼光 吳三桂 袁崇煥 張獻忠
3、哲學家:王夫之
4、文學家:羅貫中 施耐庵 湯顯祖 吳承恩 徐霞客 祝允明
5、科技專家:李時珍 徐光啟
6、宗教家:班禪喇嘛 達賴喇嘛 達賴三世 宗喀巴
7、藝術家:董其昌 柳敬亭 沈周 宋珏 唐寅 文徵明
8、歷史學家:談遷
1644年-1911年
1、政治家:慈禧太後 多鐸 多爾袞 額爾金 福臨 光緒皇帝 和珅 皇太極 黃宗漢 黃遵憲 康熙 廖仲愷 林覺民 林則徐 努爾哈赤 乾隆 清太宗 秋瑾 沈葆楨 宋教仁 索額圖 譚嗣同 陶成章 同治 翁同龢 雍正 喻培倫 曾國藩 張百熙 張之洞 鄒容 左宗棠
2、軍事家:噶爾丹 洪秀全 黎元洪 李鴻章 林鳳祥 石達開
3、哲學家:龔自珍 顧炎武 黃宗羲 章學誠
4、文學家:曹雪芹 曹寅 高鶚 紀昀 金聖嘆 林紓 蒲松齡 沈德潛 袁枚 章士釗
5、宗教家:呂留良
6、藝術家:弘仁 華岩 孔尚任 李漁 茅以升 虛谷 徐白齋
7、歷史家:畢沅
8、其他類名人:董鄂妃
1912年 ---
1、政治家:包惠僧 蔡元培 陳伯堅 陳獨秀 陳少白 鄧小平 董建華 何香凝 胡漢民 黃復生 黃興 蔣介石 孔祥熙 李大釗 梁啟超 毛澤東 溥儀 喬冠華 沈鑄 宋慶齡 孫武 孫中山 陶百川 葉公超 於右任 袁世凱 張道藩 章炳麟 章孝嚴 趙一荻 周恩來
2、軍事家: 白崇禧 蔡鍔 陳伯鈞 陳誠 陳賡 董其武 郭化若 何應欽 賀炳炎 賀龍 梁從學 劉伯承 羅盛教 彭德懷 彭紹輝 王震 徐向前 葉劍英 張學良 鄭成功 朱德
哲學家:馮友蘭 康有為 樓宇烈 龐朴 任繼愈 嚴復 葉朗 張岱年 周國平
3、經濟家:董輔礽 辜振甫 郭炳湘 李寶田 李嘉誠 厲以寧 柳傳志 龍永圖 容顯 吳敬璉 徐柏園 徐光前
4、文學家:柏楊 曹禺 岑凱倫 查良鏞 丁玲 洪升 胡適 季羨林 老舍 李敖 梁實秋 劉半農 劉夢溪 龍應台 龍瑛宗 魯迅 茅盾 三毛 王國維 王朔 西西 席慕蓉 夏衍 許地山 許廣平 餘光中 郁達夫 袁曉園 袁行霈 張曉風 趙樹理 周汝昌 周作人
5、科技專家: 何祚庥 華羅庚 李四光 梁思成 錢學森 蘇步青 謝希德 嚴濟慈 袁隆平 詹天佑 招顯 竺可楨
宗教家:達賴活佛 班禪·確吉堅贊 弘一 太虛 虛雲 圓瑛
6、藝術家:白楊 卞祖善 才旦卓瑪 蔡志忠 常香玉 陳道明 陳強 程硯秋 崔健 達式常 鄧麗筠 耿其昌 鞏俐 關山月 韓非 胡蝶 華君武 華彥鈞 黃健中 李默然 李小龍 李媛媛 利智 梁朝偉 劉寶瑞 劉德華 梅蘭芳 聶耳 齊白石 啟功 喬羽 秦漢 阮玲玉 尚小雲 盛中國 施光南 王洛賓 魏明倫 奚秀蘭 冼星海 蕭珩 新鳳霞 徐悲鴻 徐小鳳 嚴鳳英 楊麗萍 英若誠 於魁智 於是之 張大千 張國榮 張笑天 張學友 趙麗蓉 鄭小瑛 周潤發 周小燕 周信芳 周璇 朱家溍
7、歷史學家:陳寅恪 賈蘭坡 王曉波 徐邦達
8、其他類名人:章孝慈 鄒韜奮
⑺ 中國古代史學界的兩大偉人,兩司馬是誰
西漢司馬遷與北宋司馬光,並稱史界兩司馬。 司馬遷(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北宋司馬光,北宋時期著名權奸、史學家、散文家《資治通鑒》
⑻ 班固在史學界與哪些歷史名人並稱
班固與司馬遷並稱「班馬」。
⑼ 歷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書法家:
李斯、蔡邕、王羲之、王獻芝、鄭道昭、歐陽詢、楮遂良、版張旭、顏真卿、懷權素、蔡襄、黃庭堅、蘇軾、米芾、宋徽宗、董其昌、劉鏞、康有為、翁同禾、
文學家:
老子、左丘明、孔子、墨子、孟子、莊子、屈原、荀子、呂不韋、韓非、賈宜、司馬相如、東方朔、司馬遷、張衡、孔融、蔡文姬、曹操、謝道韞、陶淵明、謝靈運、酈道元、駱賓王、王勃、宋子問、陳子昂、賀知章、張九齡、高適、杜甫、韋應物、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隱、李後主、范仲淹、歐陽修、蘇洵、蘇軾、李清照、陸游、朱熹、辛棄疾、文天祥、關漢卿、王實甫、施耐庵、羅貫中、吳承恩、湯顯祖、馮夢龍、徐霞客、蒲松齡、孔尚仁、鄭板橋、曹雪芹、龔自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