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科課改計劃

歷史學科課改計劃

發布時間:2021-03-03 00:42:52

1. 新課改下如何構建初中歷史高效課堂

在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低效」是經常出現的一大頑疾。課堂的低效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教師教得很苦,學生學得很累,使得原本生動有趣的歷史課堂變得毫無樂趣和生氣,學生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因此,探索、構建高效課堂是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水平的必由之路。結合高效課堂相關理論的學習和歷史課堂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構建歷史學科的高效課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一、精心備課,打實高效課堂基礎
1.認真學習新課標,准確把握教材編排意圖
如在中國古代史「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這個學習主題下,列出三項內容標准:①了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②說出人口南遷和民族交往促進了江南開發的史實;③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第 ①項用了「了解」這一行為動詞,屬於最基本的「識記層次」。「政權分立」是這一時期的重要歷史特徵,而三國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表現統一與割據矛盾最為典型的時期,很具有代表性。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抓住「統一」與「割據」這一矛盾核心,這樣我們都能把握住中國歷史上的這個重要歷史現象。「民族融合」也是這一時期的重要歷史特徵,第 ③ 項用了「概述」這一行為動詞,屬於理解層次,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這一歷史現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中「穿漢服」、「說漢語」、「與漢族人通婚」等措施,要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措施的實行,在語言和血緣上消弭了民族界限和隔閡,對於民族融合起到了直接的促進意義。
2.認真分析學情,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需要
初中歷史學科寓知識於教材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之中,歷史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設計好學生的預習方案,讓學生在對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興趣當中完成知識的預習。使課堂教學預習先行,實現學習前置和問題前置,教師由此根據「學情」作出判斷,設置教學環節。課堂通過質疑、小組評價、當堂糾錯、矯正反饋等環節一步步達成教學目標。學生通過參與課堂活動、達成目標的過程獲得方法、體驗成功,這就是高效課堂所要求的學生「進步」和「發展」。
二、認真組織教學過程,構建高效課堂
1.課堂提問要有思維價值,符合學生認知水平
在八年級上冊《戊戌變法》一課的教學中,老師為解釋變法失敗的原因,設計了下面兩個問題:⑴有皇帝撐腰,並得到部分讀書人支持的變法是否成功?⑵為什麼作為最高統治者光緒帝支持的變法會失敗?這兩個問題的設計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第一個問題看似簡單,好像沒有思維價值,實際上它的價值在於為第二個問題服務,對第二個問題有啟發性。學生通過討論可以獲得「沒有發動人民群眾」這一信息。課堂提問把知識點轉變為探索性的問題點、能力點,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質疑、釋疑,激發學生主動思考,逐步形成學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對教材的分析、歸納、演繹的能力。
2.重視學法指導,形成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歷史教材《大變革的時代》,由標題剖析入手,在方法上要引導學生怎樣去具體尋找思維的切入點、問題的探究點。時代是具體指哪個歷史時期?推動變革人物是誰?變革的措施、作用、意義是什麼?變革的方向是什麼?變革的對象是誰?變革的動力是什麼?變革具備了哪些條件?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最終掌握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形成學習能力。
3.加強對課堂活動的管理,控制好課堂節奏
曾經聽過一堂年輕教師上的《張騫通西域》公開課,裡面有個情節是張騫拜別漢武帝前往西域,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幾個表演的學生又是忙換裝,又是忙看詞,上講台後由於地小人多,「漢武帝」帽子又被碰掉了,笑的台上台下都合不攏嘴。這樣的課組織的不緊湊,看似熱鬧,實際是混亂,大大降低了課堂的效益。這種「表演」,對於課堂目標的完成幫助不大,學生從中也學不到什麼,甚至還會起反作用,耽誤了教學進度,影響教學目標的完成。所以課堂上需要教師緊扣教學目標,做到課堂充實有效,重難點突出,教學環節安排也要有的放矢。
4.教師要敢於「放手」,真正實現高效學習
我在八年級上冊《辛亥革命》一課處理難點問題「辛亥革命的成敗」時,讓學生進行小組辯論,學生在辯論中除了得到「成」和「敗」的結論外,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個同學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如果孫中山不把大總統的位置讓給袁世凱,辛亥革命是不是成功了?」這個問題提出的非常好,我當即表揚了這個同學。圍繞這個問題,引導學生繼續探究,最終落在「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是否完成」這個革命目的上,真正到達了問題討論的作用,揭示了問題的本質。這個問題的提出,說明學生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敢於對歷史事實進行假設,是學生辯證思維的突破,突破了歷史遺存,突破了書本的禁錮,是「開放」課堂的結果。
但是,課不管怎麼上,我們總得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必須明確這一節課應該讓學生在知識、情感、技能等方面有哪些收獲,讓課堂變得開放一些,採取多種方式授課,討論、辯論或者是通過角色演繹來讓學生掌握學習內容,以更好的學習方式實現教學目標。歷史學習的內容很廣泛,對史料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在歷史教學中,要擺脫僵化的思維模式,充分利用各種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總而言之,新課程下的歷史教學不能僅僅局限於學生的認識層面,更重要的是滿足學生生存發展的需要。因此,在新課程的改革中,要求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要發生改變,順應時代的發展,重新形成自己的教學方式。在歷史的教與學中,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從而使學生在獲得歷史知識的同時,情感、意志、能力、心理、思維能力、價值觀、人生觀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
高效課堂體現了對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態度,應該成為我們歷史教師孜孜不倦的追求。

2. 新課程改革下如何提高歷史學科的教學效率

一、借用歷史人物趣事來活躍課堂氣氛 歷史人物的遺聞趣事是學生極感興趣的東西。在課堂上穿插講解這些內容,能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有利於學生掌握相應的歷史知識。比如講王安石變法,可以引用材料:王安石雖貴為一國宰相,但臟的不得了,從來不洗澡,身上的虱子亂跑。他老婆嫌他臟,凡是他用過的東西他老婆絕對不用。有一回他老婆看上了官家的一把長椅借回家用想賴著不還,搞得管財物的官員很難辦,王安石知道了,就在那長椅上躺了會兒,他老婆就趕緊讓人把那椅子還了。這樣,學生聽起來覺得很有意思,學起歷史課也很有趣,通過歷史人物趣事既活躍了課堂,又學到了知識。
二、應該根據課堂需要採用多媒體教學 通過多媒體教學能生動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圖片、實物、漫畫、影片等。一位歷史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再強,總不如讓學生邊看邊聽效果好。音頻、動畫、錄像和音樂等豐富多彩的媒體使原本單調枯燥的歷史知識變得更為生動有趣。視聽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想像、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能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多媒體教學手段是中學歷史教學最佳的教學手段。不但能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理解知識,也能使歷史可看、可感,從而變得生動有趣,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課堂教學質量。
三、用詩歌陶冶學生情操 中國古代詩歌成就斐然,學生們學習過許多的詩歌,而且很多學生都能背誦出來,所以用詩歌陶冶學生情操,可以使學生聯系古代優秀文化成果,大幅度提高中學課堂效果。比如講唐朝的歷史,可以引用白居易的《長恨歌》。這首詩的前半部露骨地諷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誤國,後半部用充滿同情的筆觸寫了唐明皇的入骨相思。這樣,詩的主題思想便由批判轉為對唐明皇與楊貴妃堅貞專一愛情的歌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和聲調優美,抒情寫景和敘事的水乳交融。通過分析《長恨歌》,讓學生加深對唐朝歷史的了解。
四、自編口訣幫助學生記憶歷史知識 許多歷史知識枯燥乏味又很難記牢。教師不妨編些生動的口訣以幫助學生記憶,可以幫助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里准確掌握知識且經久不忘。比如《天津條約》的內容可以記憶為:公使進京喪顏面,增開十處新口岸。自航長江各口岸,破壞內河航運權。內地游歷宗教傳,巨額賠款樂開顏。十處通商口岸記憶法:天約增開十口岸,長江南鎮和九漢。沿海營煙再加汕,島上還有瓊台淡。比如《南京條約》的內容可以這樣來記憶:割地、賠款、通商、關稅。另外,中日《馬關條約》內容可編為一廠、二億、三島,四口等等。
五、教師應該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 教師的工作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教師要促使學生知識技能身心健康全面發展,重視對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素質和良好個性的培養,不能把學習成績作為唯一標准來衡量學生,要與每一位學生建立平等、和諧、融洽、相互尊重的關系,關心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努力發現和開發每一位學生的潛在優秀品質。 總之,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各不相同,運用新課程的理念,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更應該發揮歷史學科本來的教育功能和作用,讓歷史課堂活起來,讓學生真實的去感受漫漫歷史長河中的自豪與屈辱,興衰與得失,從而走向智慧,走向成熟,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3. 如何做好歷史學科的教學改革

我國目前的高中歷史教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如何才能提高教學效率呢?國外從20世紀初就開始了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的研究,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是一個大課題,相關的教學理論不勝枚舉。我認為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要貼近教學;要貼近學生;要貼近課堂;要貼近新課程標准。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要與學生發展相結合;要與教師成長相結合;要與新課程改革相結合;要與提高教學質量相結合。尋求一個具有統率意義而又簡潔明了的原則以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縱觀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各種論述,提出了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我下面就「有效教學」談談自己的認識和嘗試。
一、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注重「情感的交流」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往往更多地注重知識的鏈接、問題設計的梯度和密度、教師如何把問題講解清楚,往往卻忽略了學生「怎樣想」、忽略了學生的情感價值觀。眾所周知,自尊心、自信心是成功的種子,正如某大學教授所說:「真摯的正向鼓勵和引導,尤其要消除某些歷史學習條件困難或基礎差的學生的定勢心理,善於從他們身上捕捉閃光點,促其成長。……教師不僅要對少數學習尖子寄予厚望,更要對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對基礎差的學生要予以關照、鼓勵,以增強其自信心。」所以,必要的情感交流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敢於表達發自己的觀點,讓學生以更大的熱情來學習歷史,這才是提高歷史教學的主要途徑所在。
二、注重「形式的美觀」,更注重「效果的突出」
歷史這門學科有其獨特的學科特色,需要記憶、理解的東西特別多,尤其是歷史事件的橫向聯系,縱向聯系,十分復雜,這就需要以直觀的形式表現出來,多媒體就是個有效的手段。上課時一部分教師依賴多媒體,上課的時候老師點點滑鼠,學生看看,必要的板書也沒有,那麼效果呢?很多同學課後都跟老師要課件,說來不及記。可見我們做好的課件雖展示我們教學的形式,而沒有達到好的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一些重點知識,可以簡單的板書在黑板上,對於一些易混淆,易錯的知識點,漢字也可以讓學生上黑板板書,這樣,多媒體的使用增加了課堂的容量,同時,黑板的板書也提升了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正是我們實行有效教學的目標。

三、注重「基礎的夯實」,更注重「能力的提升」
無論是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改的目的,還是從學生能力的培養過程來分析,抓好有效教學,都要求對基礎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打好基礎是培養能力的前提。在新課改下,我們採用情境教學,何為情境教學,就是我們在給學生展示本科內容的知識框架的同時,對一些重點、難點知識以具體的材料(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圖表)展示出來,讓學生思考,提煉出觀點,然後再回歸課本。例如我們在上新課《經濟的區域集團化》時,講到歐洲聯合的原因,必修一課本涉及一些,必修二書本也有具體的概括,內容比較散亂,因此在上新課時展示了四段材料,由學生自己提煉出答案,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概括展示,這樣掌握了基礎知識,同時又提升了學生的解題能力,可謂一舉兩得呀!
四、注重「完美的過程」、更注重「缺陷的功效」
新課標要求給學生空間,多提供學生發展的平台。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抓好「有效教學」,不僅要注重視知識的教授,也要注注重知識的反饋;不僅要展示老師的思維過程,更要全面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作為老師要多問問:還有什麼?還有補充嗎?還有其他想法嗎?不能因為學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預設」產生矛盾「沖突」,就非得要強拉到自己的軌跡上來,更可怕的是,學生的「展示」還沒有完全展開,就被老師給扼殺了,學生好不容易得到的思維成果,還沒有出生就遭到封殺。這種看似完美的教學(教完了教學內容)卻有很大的「缺憾」,還不如讓學生展示「缺陷」,讓我們和同學一起去分析為什麼,即使這樣導致你的教學內容沒有完成而帶來的缺陷比因你強拉過來的完美更完美一些。
五、注重「前進的目的」、更注重「後退的作用」
傳統的歷史教學,其主要特點是「前進」。教師把一個歷史事件的背景,經過、結果、影響,分析的很細很透,學生也聽得很投入,可一節課上完了,學生不知道這節課上了什麼?整個一節課就像前進的火車一樣,匆匆而過。如果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回過頭來,回頭看知識點之間有什麼聯系,把知識點以框架結構的形式展示出來,使學生有了個整體的結構感,同時新課授完後一定要小結。這種看似「後退」,實際上是思維的「前進」的過程。
有效教學同時也要求教師具有反思的意識,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我的教學有效嗎?」「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還有不有比我的教學更有效的教學呢?」反思的過程也是老師成長的過程。只有經常反思,才能更加有利指導你去更好的預設,更好的抓好「有效教學」。

4. 歷史學科計劃

一、加大教研組的建設力度,共建文明教研組。充分利用教研組例會時間,組織全組教師學習、領會並貫徹、落實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及時把例會精神傳達給全組教師。加強常規管理,規范各項教學活動。總結教研組工作情況,提出新的目標要求。嚴格作息制度。利用平時、例會、各項教研活動增進組員之間的溝通,關注、培養年輕教師的成長,使教研組成員都能心往一處使,勁往一處用,相互關愛,相互理解,相互幫助,攜手共創一個教研氛圍濃厚健康向上的優良的教研組。

二、加強集體教研力度,構建集體備課新模式,促進本組教師整體教研水平的提高。
1、 充分發揮教研組、備課組集體教研的作用,提倡資源共享備課法,嚴把集體備課關。要求每個年級備課組在認真研讀新課標﹑教材的基礎上,按照新課程理念,對教材進行科學的構思﹑創意,並設計出最佳教學方案,精心備好、上好每一節課,向45分鍾要效益、要質量。鼓勵每位教師通過集體備課能博採、會提煉、善創新,成為新時代的科研型的教師。教研組備課力求把說課—講課—聽課—評課四個環節有機的結合起來,力求把新課改-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三位一體有機整合,提高全組老師的整體教研教學水平。
2、 師徒結隊,加大聽課力度,以老帶新,共圖提高。為盡快提高教研組年輕教師的教學水平,我們提倡以相互聽課,以老帶新,師徒結隊等方式,達到博採眾長,補己之短。倡導全組老師經常展開跨組聽課、組內議課、說課、聽課、評課,全組參與,發揮集體的優勢,拿出最佳教學方案。

三 、堅持政治、業務學習,提高政治、業務素質。「名師出高徒」,為了提高全組教師的業務理論水平,按照區教研中心和學校的要求,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政治、業務學習培訓,研究有關歷史著作,關注歷史發展的新動向,注意學科之間的相互兼容,注重知識的長期學習和積累。通過學習,拓寬知識,夯實基礎,提高了每位教師的自身素質。

四、繼續堅持新課改和教改課題的探究與實驗。本學期繼續推廣研究性學習、分組學導自主探究等實驗課題。每位實驗教師要結合實際在課堂、課後、假期有計劃的開展實驗。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索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通過發現問題、探索學習、總結交流、成果展示等,不斷超越自己。在合作交流、思想碰撞中點燃智慧的火花,「師導生」,「生促師」,共同體驗、分享創造的喜悅,實現教學相長。教研組和備課組將定期召開不同形式與內容的研討活動,交流推廣好的經驗和做法,提出研究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

五、學區教研活動與校本課程有機整合。本學期我們繼續依照區教研中心的精神,開展好學區教研活動。同時我們將繼續完善《走進威海》校本課程,以校本課程為突破口,拓寬課程資源。並將校本課程與學區教研活動有機整合。我們本照的宗旨是:經驗共享,優勢互補,攜手共進,共求發展,共同提高學區教師的教研教改水平。主要活動內容:梳理教材;隨堂聽課、評課;研討、解決教學課改中遇到的疑難問題;研討交流如何開展開好歷史校本課程等。

六、反思—總結—提高—收獲。提倡每位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不斷反思,總結每節課的成功與缺憾,揭示教學中存在的困惑,把一些優秀的課改案例.心得.論文等按時向教改論壇匯稿。

5. 如何做好歷史教學改革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主要是歷史科歷來被認為是文科,所以教學中教師注重講授,學生強調記憶,這有背於中學歷史教學的目標和任務。「危機引發改革」,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成為了當今教育的熱門話題,出現了大量的針對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論文,這是一個喜人的局面。筆者在學習新課程改革方案和他人文章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就如何改變初中歷史教學方式和方法提出了幾點自己的想法,以求與同行們共同探討。
1 改變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素質
1.1
改變教育觀念:在中國傳統思想中,老師被給予很高的地位,以至於有「天地君親師」位、「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等說法。這種思想對現今教育的不良影響甚大,在學校里老師是管理者和權威,在課堂上老師是主導者和控制者,這與現代教育是不相容的。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我們要樹立師生之間平等和學生人人平等的教育觀念。新課程改革的一個目標是「讓每個學生健康、全面和自由地發展」,要求教師轉變觀念,要認識到教師的職責是以智者、長者和友者的身份幫助我們所教的每個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老師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服務於學生。這樣既符合新課改的要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1.2
提高自身素質:何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要求人人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但也要看看《史記》,《資治通鑒》等歷史專著,如果文學功底不及,那也要能靜下心來翻翻《中國通史》和《外國歷史》等專業書籍。另一方面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並且身體力行,達到言傳身教的效果。教育心理學就認為初中生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時期,其中老師的作用和影響是不容低估的。在諸多的名人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對青少年成長影響大的一是家庭父母;二是學校老師。可以毫無誇張的說,我們老師的一言一行就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要努力以淵博的知識教好書,以高尚的情操育好人。
2 適應時代發展,改革課堂教學
2.1 改革教學方式:我們現行的教學模式源於前蘇聯所提倡的「五環節」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塊黑板,一張嘴巴」的課堂教學方式。歷史老師典型的講授方式就是時間、地點、人物、過程和階段,最後就是歷史意義

2.2
利用現代的教育技術:以前的光學投影儀,現在的電學投影儀、多媒體平台和網路教學等現代的教育技術是直觀性教育原則的充分體現。如果我們能科學地應用電教媒體教學,就能把遠的拉近、把抽象的變具體、把虛的變實,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課堂效率。對於多媒體和網路的應用,我的做法有三:一是利用互聯網,對課堂的某個課題搜尋更多的歷史材料,豐富課堂內容,讓學生理解更全面;二是利用多媒體教學平台演示相關的歷史圖片,尤其是歷史地圖,這樣就可以克服在黑板上畫費時和照課本講不明的缺點,讓學生了解更明白;三是每學期有計劃的選定幾個好的課題播放與歷史題材有關的音像片段。
2.3
開展探究式教學:這次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是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教師主導地位的同時,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出要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這是一種適應時代要求,借鑒西方教育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水平和教師的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我們要從理論上逐步完善,在實踐中慢慢探索。我目前的做法有二:一是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動――動腦、動口和動手。每節課聯系課堂內容,備課時設計一些富有啟發性、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不能過於簡單,學生在課本上能找到答案,然後照念一遍,這樣提問意義不大。而是一些如「太平天國為什麼會由勝而敗」,「星星之火,為什麼可以燎原」等問題,這樣才有思考的空間,討論的餘地。提出問題後要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同學回答,如果課堂上時間不夠,就布置學生以書面作業的形式繼續完成;第二個做法是每個月用一節課的時間讓三個左右的同學走上講台來講歷史故事。要做到有實效,還得想些小辦法。首先要做好思想工作,激發學生上台,開始時可鼓勵班上對歷史科有興趣的同學帶頭先講,以此來影響其它同學;其次,就是要指導上台講的同學准備好資料,認真地幫他們修改發言稿;最後,就是要搞「賞識教育」,尤其要鼓勵成績落後的學生上台,多表揚多贊賞,讓學生有成就感,激發學生熱情。如上學期我教的初二(3)班有個姓林的男生喜歡聽歷史評書,我就先鼓勵他上台講幾段《隋唐演義》,在他的影響下,班上一下就有十來個同學要求上台講歷史故事了。這樣就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改變了「一言堂」、「滿堂灌」的課堂形式。
3 開展課外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中學歷史教學法》就強調「中學歷史課的課外活動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並指出課外活動具有「內容廣泛,形式多樣、靈活,直觀性強,實踐性強等」特點。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加上農村中學條件的限制,初中歷史課外活動實際成為了「紙上談兵」。為改變這種狀況,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對課外活動的開展我有以下三點做法:其一,每學期開學初就要求每個同學至少寫一篇歷史讀書報告,以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和文字表達能力。先對照歷史課本,讓學生用一個月的時間選題,然後給他們開出相應的參考書目,讓學生充分利用我校圖書館的資源,同時鼓勵家中有電腦的同學上網搜集資料,期中的時候要求寫出提綱,期末結束之前上交。為保證效果,開始就告訴學生這讀書報告計入期末成績,平時也注意加強指導,多給予幫助,這樣期末時各班絕大部分同學還是能完成的;另外,為了豐富學生生活,我們學校每個月公開放映一次電影,借這個機會我們歷史科組給學校領導推薦放映如《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開國大典》等歷史題材片和歷史文獻片,以延伸和深化課堂教學內容;第三就是組織少數同學參觀和進行鄉土調研。由歷史科組組織我校家庭條件允許的,同時對歷史科有興趣的同學自願地在周日參觀已成功申請世界遺產的開平碉樓,並開展相關的調研,雖說參加的同學不多,但對他們的影響很大,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育改革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事業,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廣,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都有了好的轉變。作為初中歷史教師,要利用目前歷史科考試壓力相對小的因素,在新課程改革思想的指導下,大膽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盡力推進新課程改革。讓學生通過歷史科的學習,能「知興衰、辯善惡、明是非」,完成歷史教學的「知識教育、思想教育、發展智能」三大任務。

6. 歷史教學如何體現新課改理念

高中歷史新課程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寫體系,課程結構依據「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原則,對老教材的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新體系。這既避免了與初中歷史課程的簡單重復,也有利於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新課程體系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必須更新和改變陳舊、落後的教育觀念,樹立符合高中新課程改革需要的新教育理念。一個教案用了好幾年,同一個歷史知識去年這樣教,今年還是這樣教,教學能力停滯不前,這種缺乏反思的、靜態的歷史教學,是不利於歷史教師持續的、良性發展的。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必須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因為過去的許多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正在受到新課程的挑戰。
明確歷史教學反思的內容,是進行教學反思的前提。新課程標准要求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現狀。然而在教學中師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一個問題就是新課程必修課的教學內容過深過繁,教材內容過多,在教學實際中任務往往難以完成。新教材用模塊專題的方式來編寫教材,本意是使教學內容精練,突出重點主題,便於從一個特定的視角對歷史事件、現象、人物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採用中外合編的體例本意是通過對比、聯系,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世界歷史中的中國、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的聯系和相互影響。但導致跳躍性大,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被弱化。新課程非常強調初中階段的歷史基礎知識,學生在初中的歷史結構是以中外通史的形式出現的。而初中是開卷考試的形式,學生沒有記歷史基礎知識的習慣,由於沒有初中的基礎作鋪墊,又進一步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因而,初中的基礎知識與高中專題教學之間實在很難銜接。根據新課程的特點,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 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學習新版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專著、讀經典的歷史專著和重要的歷史期刊,關注史學研究動態。切實轉變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史學觀念,積極投身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歷史魅力課堂。教師只有通過新的課程標準的學習,才能理解新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以及新課程的內容標准、教學建議和評估建議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們一定要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地位,以新課程標准為依據指導教學,全面構建高中歷史教學。高中歷史新課程分為三個必修部分和六個選修部分模塊。新課程教材的幾個模塊涉及領域廣,知識深邃,教師只有不斷地進行專業知識的更新、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才能夠適應新課程教學,教師應該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二.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把握新課標,優化教材結構。我們以往使用的舊教材體現的是片面的、教條的舊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是舊唯物史觀主要觀點。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師關注課程觀念和教學理念的轉變,但忽視新的史學觀念的吸納,史學理念陳舊。因此無論舊教材還是歷史教師都存在新史觀的缺失。新史觀的缺失既不利於高中歷史教學的與時俱進,也不利於學生高考歷史考試的發揮。在高校和中學最緊密的結合點——高考命題這個環節上,高校教師必定會把他們平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出來。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高考歷史試題都融入了新史觀,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中的現代化史觀等。新時代要求和高考推動,迫使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新課標的方向,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做好學科知識內容的整合。教師在備課時要鑽研教材,研究教材結構及在本專題中甚至在本書中的地位,然後再選擇如何處理教材,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們可以作一下適當的調整以優化教材結構。
三.高中歷史教師要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要正確處理教材內容和教學形式之間的關系。新課程標准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編演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成語接力賽、虛擬拍賣會等都是老師們常用的教學形式。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教師盡量多採用多媒體教學以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 《新課程標准》中提出:「要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路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在開發歷史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多媒體教學以其信息量大、簡潔靈活、動態感強、傳遞迅速、形象直觀、聲畫皆備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採用。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於歷

7. 課改下如何構建高效的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

一、精心備課,打實高效課堂基礎
1.認真學習新課標,准確把握教材編排意圖
如在中國古代史「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這個學習主題下,列出三項內容標准:①了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②說出人口南遷和民族交往促進了江南開發的史實;③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第 ①項用了「了解」這一行為動詞,屬於最基本的「識記層次」。「政權分立」是這一時期的重要歷史特徵,而三國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表現統一與割據矛盾最為典型的時期,很具有代表性。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抓住「統一」與「割據」這一矛盾核心,這樣我們都能把握住中國歷史上的這個重要歷史現象。「民族融合」也是這一時期的重要歷史特徵,第 ③ 項用了「概述」這一行為動詞,屬於理解層次,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這一歷史現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中「穿漢服」、「說漢語」、「與漢族人通婚」等措施,要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措施的實行,在語言和血緣上消弭了民族界限和隔閡,對於民族融合起到了直接的促進意義。
2.認真分析學情,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需要
初中歷史學科寓知識於教材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之中,歷史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設計好學生的預習方案,讓學生在對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興趣當中完成知識的預習。使課堂教學預習先行,實現學習前置和問題前置,教師由此根據「學情」作出判斷,設置教學環節。課堂通過質疑、小組評價、當堂糾錯、矯正反饋等環節一步步達成教學目標。學生通過參與課堂活動、達成目標的過程獲得方法、體驗成功,這就是高效課堂所要求的學生「進步」和「發展」。
二、認真組織教學過程,構建高效課堂
1.課堂提問要有思維價值,符合學生認知水平
在八年級上冊《戊戌變法》一課的教學中,老師為解釋變法失敗的原因,設計了下面兩個問題:⑴有皇帝撐腰,並得到部分讀書人支持的變法是否成功?⑵為什麼作為最高統治者光緒帝支持的變法會失敗?這兩個問題的設計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第一個問題看似簡單,好像沒有思維價值,實際上它的價值在於為第二個問題服務,對第二個問題有啟發性。學生通過討論可以獲得「沒有發動人民群眾」這一信息。課堂提問把知識點轉變為探索性的問題點、能力點,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質疑、釋疑,激發學生主動思考,逐步形成學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對教材的分析、歸納、演繹的能力。
2.重視學法指導,形成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歷史教材《大變革的時代》,由標題剖析入手,在方法上要引導學生怎樣去具體尋找思維的切入點、問題的探究點。時代是具體指哪個歷史時期?推動變革人物是誰?變革的措施、作用、意義是什麼?變革的方向是什麼?變革的對象是誰?變革的動力是什麼?變革具備了哪些條件?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最終掌握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形成學習能力。
3.加強對課堂活動的管理,控制好課堂節奏
曾經聽過一堂年輕教師上的《張騫通西域》公開課,裡面有個情節是張騫拜別漢武帝前往西域,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幾個表演的學生又是忙換裝,又是忙看詞,上講台後由於地小人多,「漢武帝」帽子又被碰掉了,笑的台上台下都合不攏嘴。這樣的課組織的不緊湊,看似熱鬧,實際是混亂,大大降低了課堂的效益。這種「表演」,對於課堂目標的完成幫助不大,學生從中也學不到什麼,甚至還會起反作用,耽誤了教學進度,影響教學目標的完成。所以課堂上需要教師緊扣教學目標,做到課堂充實有效,重難點突出,教學環節安排也要有的放矢。
4.教師要敢於「放手」,真正實現高效學習
我在八年級上冊《辛亥革命》一課處理難點問題「辛亥革命的成敗」時,讓學生進行小組辯論,學生在辯論中除了得到「成」和「敗」的結論外,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個同學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如果孫中山不把大總統的位置讓給袁世凱,辛亥革命是不是成功了?」這個問題提出的非常好,我當即表揚了這個同學。圍繞這個問題,引導學生繼續探究,最終落在「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是否完成」這個革命目的上,真正到達了問題討論的作用,揭示了問題的本質。這個問題的提出,說明學生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敢於對歷史事實進行假設,是學生辯證思維的突破,突破了歷史遺存,突破了書本的禁錮,是「開放」課堂的結果。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科課改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