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家的修養與技藝PPT

歷史學家的修養與技藝PPT

發布時間:2021-03-03 00:24:44

⑴ 讀史指南

範文瀾《中國通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推薦理由:本書從古代人理解歷史的角度來編寫歷史,說明歷史的發展規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結合中國古代史構畫出一個基本的歷史輪廓。閱讀這本書有利於我們了解中國歷史,學習中國歷史。

白壽彝《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推薦理由:這本書是從現代人理解歷史的角度來編寫歷史的。在內容上,於「通」字上下功夫,重視各種社會現象的內在聯系,重視貫通古今的發展規律,論述與中國史有關的一些重要問題,有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探索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及其特點的特色。

歷史名著推薦閱讀書目
楊玉聖(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來源:學術批評網
題記:這是一份企圖供非歷史學專業的大學生和其他歷史愛好者參考的歷史學名著推薦閱讀書目。本書目涵蓋古今中外,以名家名著為主要選擇取向,特別是兼顧其學術權威性、閱讀美感性和不可替代性等方面,希望能有助於人們對歷史學的基本了解與理解,推進讀書與思想風尚,並努力把握歷史的原脈、現況與可能的未來走向,關心祖國的未來與人類的命運。
一、概論
01《歷史是什麼》,愛德華•H.卡爾著,吳柱存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
02《歷史的觀念》,柯林武德著,何兆武等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03《歷史學家的技藝》,馬克•布洛赫著,張和聲等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
二、中國史
03《史記》,司馬遷撰,中華書局版。
04《資治通鑒》,司馬光撰,中華書局版。
05《國史大綱》,錢穆著,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06《觀堂集林》,王國維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7《中國文明起源新探》,蘇秉琦著,三聯書店1999年版。
08《東晉門閥政治》,田余慶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09《萬曆十五年》,黃仁宇著,中華書局1982年版。
10《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孔飛力著,陳兼等譯,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版。
11《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中國官僚政治之經濟的歷史的解釋》,王亞南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
12《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李伯重著,三聯書店2003年版。
13《劍橋中國晚清史》,費正清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編譯室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
14《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陳旭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5《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茅海建著,三聯書店1995年版。
16《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梁啟超著,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
三、世界史
17《伯羅奔尼薩戰爭史》,修昔底德著,謝德風譯,商務印書館1969年版。
18《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雅各布•布克哈特著,何新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
19《西方世界的興起》,道格拉斯•諾斯著,厲以平等譯,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
20《民主和專制的社會起源》,巴林頓•摩爾著,拓夫等譯,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
21《論美國的民主》,托克維爾著,董果良譯,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
22《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增訂版),羅榮渠著,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23《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斯塔夫里亞諾斯著,遲越等譯,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
四、人物傳記
25《孔子評傳》,匡亞明著,齊魯書社1985年版。
26《柳如是別傳》,陳寅恪著,三聯書店2001年版。
27《胡適口述自傳》,唐德剛注譯,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8《富蘭克林自傳》,姚善友譯,三聯書店1985年版。
五、歷史地圖集
29《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 1982-1988年版。
30《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傑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編(中文版編輯:鄧蜀生),毛昭晰等譯,三聯書店1985年版。

⑵ 藝術與人生修養

經常有人問起:什麼是藝術?藝術是怎樣產生的?藝術有什麼作用?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如若確切地回答,解釋清楚,並不是太容易。雖然人的一生都離不開藝術,從呱呱墜地起便聽媽媽唱搖籃曲;以後長大成人,少不了要看戲、看電影電視,買幾張畫掛在家裡;直到壽終正寢,人們以哀樂、輓歌相送。如果將藝術擴大,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也無不與藝術結緣。然而,如何說明這些事實呢?這里涉及到一些藝術原理的問題。有人借哲學上的「本體論」來解釋藝術,說藝術本來是什麼樣子,應該是個什麼樣子,結果使問題更復雜了。因此,我想從藝術與人生的關系入手,對此加以探討。一、 人與藝術

人為什麼創造藝術?須要從人之所以為人說起。從最早的歷史看,人事從動物中分化出來的。從猿到人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由直立行走到鍛煉了手的靈活並帶動了腦的發達,進而開始了復雜的造物活動。動物所有的特點人也全有,可是人所特有的則是動物所無。如思維和創造,特別是按照理想和不同的需要而創造。歷史學家稱人類最初的原始社會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也就是分別以粗糙的「打擊石器」和精緻的「磨製石器」為代表。舊石器時代經歷了幾十萬年乃至上百萬年。人們將堅硬的石頭打磨成各種用途的工具,為了便於把握,逐漸認識了物體的對稱形。在山西陽高縣的許家窯村,發現了一千多個大小不同的石球,表面雖不光滑,可是十分圓整,是十萬年前的原始人用來狩獵的投擲武器,小的則是「飛石索」上的彈丸。這些石器固然不能說就是藝術品,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對於對稱形和圓形的認識和掌握,卻為藝術的形式美鑄造了一把鑰匙。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四千年至八千年左右,各種磨製石器已相當精緻和規范。在這個歷史階段,以農耕和畜牧的出現為標志,表明已由依賴自然的採集漁獵經濟前進到改造自然的生產經濟。制陶、紡織、制玉等工藝的產生和發展,其製造品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說明農業和手工業開始有了分工。大量的彩陶圖案豐富而精美,變化無窮。在彩陶器皿上,除了氣象萬千的幾何形圖案外,還有想像的龍,圖騰式的崇拜物,以及文身的人物。在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一件陶盆內面,畫著一群人,手拉著手分成三組跳舞,說明舞蹈藝術已很發達。就各地出土的陶塤和一件精美的骨笛表明,已可用來為舞蹈伴奏或吹奏樂曲。在這已時期,藝術不但產生,並且得到了普遍的發展,藝術的門類和樣式也已多樣化。

現代人論藝術,多是側重於所謂「純藝術」,如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以區別於實用性的藝術,如工藝美術、裝飾藝術、建築藝術。實際上,藝術是伴隨著勞動而發展起來的,按藝術發生學的序列看,是實用先於審美。鑒賞性的「純」藝術是從實用性藝術中派生出來的。俄國普列漢諾夫在《沒有地址的信》中,以民族學的大量資料論證了藝術最初都是起源於勞動,由實用轉化為審美的。即使舞蹈也是為在勞動中減輕疲勞,而繪畫則是用於記事,有點近似於地圖。近些年來,我國有上百處的地方發現了岩畫,有的年代很早,可遠推到新石器時代;有點則是後來的邊遠地區的放牧者所作,但其性質仍然屬於原始時期。岩畫的題材很多,大量的是動物和人物,也有各種符號。從內容上看,大都是表現他們的生活和信仰,有的則是某一事物的記錄。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岩畫中,有不少刻畫的馬蹄印、鹿蹄印、牛蹄印、羊蹄印等,作為一種符號是無疑的,它的功用,似乎是告訴獵人某種動物出沒的地方。
《吳越春秋》中記載著一首遠古時代的《彈歌》:

「斷竹,續竹
飛土,逐肉。」
歌很短,只有四句八個字,讀起來頗感古澀。所謂「彈歌」,就是歌唱一種古老武器的製造和功能。這武器叫「彈(音旦dan)」,是一種利用彈(音旦tan)力發射的彈弓。「斷竹」即截斷竹竿;「續竹」是用弦連接竹片的兩頭;「飛」系發出,「土」指彈丸;「逐」狀追趕,獵取,「肉」指鳥獸。如果譯成現代語體,可為:

「截斷竹竿劈成片,彎成彈弓裝上弦,
發射泥丸快如飛,獵取鳥獸作美餐。」
意思懂了,卻有些乏味。這大約就是語言藝術的一個特點。另一方面,在現代人看來其內容也過於平淡。假如我們推後幾千年,在原始時代,誰能發出巧思並做出這樣的好武器,便於射獵鳥獸,那種喜悅的心情可真要放聲而歌了。

從這首歌中,也可看出藝術的功力目的。人為了自己的需要創造了藝術,藝術又反過來給人以鼓舞。不論是純精神的藝術還是與實用結合的藝術,都是為了人的自身的利益。它的產生,既是心靈之美的抒發,又是同科學技術同步。科技也是為了人的需要,它與藝術在形式和手段上雖然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甚至做著同一件工作。如在手工業時代,制陶的工藝與陶器,紡織的工藝與錦緞,髹漆術與漆器等,表現在科技與藝術的關繫上,實在是不可分的。高爾基稱人類用理智的力量所創造的文化是「第二個自然界」,以區別於客觀存在的「第一個自然界」。他認為「三個人」是創造文化、創造第二個自然界的,就是科學家、藝術家和工人(見《說文化》)。這里所說的「三個人」,是指三種工作的人。科學家發明了科學和技術,藝術家對形體進行塑造,最後由工人製造成品。這是分工,又是協作。隨著社會分工的細致,協作也就更多樣。現在有種人從實利出發,帶著世俗的觀念將職業強分尊卑,是恨庸俗的。

人的造物活動已經延續了數千萬年,考古學家在不停地發掘、鑒定,數不盡的東西充滿了博物館,可以排出一條壯闊的文化長河。究竟誰是「造物主」呢?古代的哲人也在思考。中國人說是「聖人」,西方人說是「上帝」;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列舉了畫家畫床是根據木匠造的床,那麼木匠又是根據什麼而造床呢?最後只有歸結到「神的理念」。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一哲學手稿》中說:「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動物的尺度和需要來進行塑造,而人則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尺度來衡量對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我們理解,這里所指的「美的規律」,是需要和理想,當然也包括美學的要求在內。人的需要是無窮的,只能是相對的滿足;人的理想也是永在追求,不過是逐漸升高。因為人都有一種進取心,用馬克思的話說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新的顯現和人的存在的新的充實。」(同上)

我們所說的「文化」,通常被分作「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由兩種文化導致了兩種文明。因而將自然科學劃為物質文化,將人文社會科學劃為精神文化。大致看來,這種劃分是必要的,但不能過於機械。因為,物質和精神是不能硬性分開的。事實上,人類最早的文化是融為一體的,可以叫做「本元文化」。以後文化的多元分化並沒有將本元文化解體,而是相並列。也就是說,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外或之間,還有未經分解的「本元文化」。當然它也兼有兩種文明,即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在人的造物活動中,每每都說明了這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現代科技和藝術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提高和需要,兩者正在產生新的綜合,而且層次越來越高。如果說,實用性的藝術本來就兼有文化的雙重性,那麼,所謂「純」藝術也不可能離開物質的載體。這「載體」已經不僅是畫畫用紙、用顏料,演奏要樂器,而是反作用於藝術。當攝影術發明之後,曾經沖擊過繪畫,特別是西方的油畫肖像;一百年前電影的出現,一方面是隨著產生了電影藝術,另一方面無疑也直接影響到戲劇;現在是電視進入家庭,各種不同形式的電視藝術應運而生,不僅戲劇、電影受到沖擊,連兒童連環畫也受到影響,甚至影響到家庭的生活方式。

再過一百年藝術會是什麼樣子呢?誰也無法估計。即使原理不變,但在藝術的形式上和體裁上必然是五花八門。就因為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生硬地分開,又忽視了「本元文化」的存在,從歷史上到現在便產生了「功能主義」與「唯美主義」之爭,以及「為人生的藝術」與「為藝術的藝術」
之爭,還有與此相聯系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辯論。說到底,只有明確藝術與人的關系,藝術對人的積極作用,立論才不致偏頗,才能辯證地看問題。

人的思維方式有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藝術是形象思維的升華和結晶,是表現人的心靈之美的意識形態。就藝術與人的關系看,人生離不開藝術,藝術也不能脫離人生。

二、藝術的種類

人類社會的文化積淀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人們對於藝術的需要並非從一個角度出發,而創造藝術更不是使用一種模式;加之東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藝術便顯得種類多樣,形式紛繁。直到電影的產生,西方曾有「八大藝術」之說,即文學、音樂、繪畫、戲劇、建築、雕刻、舞蹈和電影。所以電影也叫「第八藝術」。我國古代在藝術上只有專稱,沒有總稱。「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對「藝術」和「美術」還有混稱,以後才逐漸分開,藝術是個大概念,美術史藝術的一個門類。豐子愷先生曾做過一些藝術的分類工作,也沒有通行。對於「文學」,西方是作為語言藝術對待的,但在我國卻習慣與藝術並列,統稱「文藝」,只是在美學研究中還有人在藝術中談及文學。

作為藝術的分類,至今還沒有定型的分類法,常常從不同的角度分別加以說明。從一個角度是分不清楚的,可能會越分越亂。因此,為了便於了解藝術的性質和體系,我們也列舉出一下的幾種分類法:
(一)以作者而分

就藝術與人的基本關系而言,最初的藝術不過是有感而發,任何人都會表現出來,如果得以流傳,也就是「藝術」。以後有了分工。藝術分成了若干種職業,從事這類職業的人,先是叫匠人『藝人,以後才稱為「藝術家」。豐子愷先生說:「藝術即有情,有情即有藝術。故藝術非專科,乃人所本能;藝術無專家,人人皆生知也。晚近世變多端,人事煩瑣,逐末者忘本,循流者忘源,人各竭其力於生活之一隅,而喪失其人生之常情。於是世間始立『藝術』為專科,而稱專長此道者為『藝術家』。」(《藝術漫談》序,1936年)。因此,在社會上便有專門的藝術家和非專門的藝術創作者之分,有專業和業余之分,有高雅和通俗之分。從藝術分類學的角度看主要的不是橫向的排列,而是縱向的層次關系。有幾種不同的情況:

1.專門藝術與民間藝術——這是相關聯的兩個藝術層次。民間藝術是民族文化中的一種重要基礎,也是專門藝術家吸取營養的寶藏。一般的說,專門藝術家經過了長期嚴格的專業訓練,並以此為社會工作,專門從事藝術的創作、設計、表演、演奏『其藝術是帶有娛他性的,個人的風格也較強。民間藝術則是帶有民族性的群眾藝術,在我國主要是農民(以及牧民和部分手工業者)的藝術,他們從事藝術活動多數是為了自娛,只有少數當作副業。民間藝術的最大特點是具有強烈的地方風格,個人的創造多是融匯在集體之中,形成一個地區的帶有歷史性的集體創作。民間藝術的作者多是書本文化不高,沒有經過專門的藝術訓練,是在傳統的地域文化的熏陶下,逐漸發展起來的,,所以民間藝術作品都表現得比較率真質朴。

2.專門藝術與業余藝術——兩者的關系也只是層次的差異。業余藝術的作者多是在城市和農村中有其他職業者,或是退休的老年人,

3.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這是藝術上的兩個層次,在社會上也分屬兩個不同的「文化圈」,但對作者很難說有層次之分。所謂「高雅藝術」,也有的叫「精緻藝術」,在音樂上一度稱作「嚴肅音樂」,實際上是相對與「通俗藝術」而言,在名稱上並沒有嚴格的的規范。而「通俗藝術」則相近於「流行藝術」和「大眾藝術」。通俗藝術的特點是流行性強,通俗易懂,為大眾所樂於接受。如傳統的相聲,月份牌年畫,香港的武打片,,和近些年興起的通俗音樂.戲劇小品.卡拉OK等,都比別的藝術擁有較多的讀者觀眾,特別是在通俗音樂方面,許多青少年對於名「歌星」的追隨,到了如醉如狂的程度。豐子愷先生說:「淺見的人誤解藝術,原是難怪的。因為藝術這件東西,內容很嚴肅,而外貌很可愛。不像道德.法律似的內外性狀一致。因此眼光短淺的人就上了它的當,以為它不過是一種休閑的玩意吧了。」(《藝術必能建國》,1938年)。確實,很多人把藝術當做消遣,二很多藝術又迎合了這種要求。於是泥沙俱下,推波助瀾,用時髦的話說,變成了「炒」藝術。順便講一句,對於「流行」問題不能籠絡的論是非,每個時代都應有顯示自己特點的時尚。通俗也不庸俗。關鍵在於藝術的創作和積極的引導,紡織他的負面效應。在通俗音樂方面,所謂,「追星族」的產生,就是,就是將事物引向了反面。即便是消遣,也是人生的正常需要,只要健康活潑,同樣是應該發展的。試想,們創造藝術的目的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生活,如果對人生無益,不是多此一舉嗎!
(二)以用途而分

前已提及,藝術的具體用途有兩個層次,一是鑒賞性的藝術,二是實用性的藝術。
所謂「鑒賞性的藝術」,是傾向於精神方面,在觀賞、欣賞、鑒賞藝術中受到一些熏陶和感染,進而在精神上各道鼓舞,培養高尚的情操。藝術作品以其「有意味的形式」,獨特的、典型的藝術形象,能夠扣動人的心弦,產生無比的積極力量。

所謂「實用性的藝術」,主要是指建築藝術、工藝美術和現代工業藝術設計等,幾乎包括人們衣、食、住、行、用的各個方面。它是在生活中被實際應用的,以其獨具的形色及其裝飾,使人在用的過程中得到心神的怡悅,對精神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生活的美好是人的積極進取的一個重要方面。生活環境的美化、理想化也是文明層次的一個重要標志。早期美學曾忽略了這一點,只是在近半個世紀才逐漸有所認識。從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生活的提高來看,未來實用性的藝術的發展潛力將是巨大的。

(三)以感官而分

人的感官與外部世界接觸,與藝術關系最大的莫過於眼睛的視覺、耳朵的聽覺和人體的動作。說來並不奇怪,人類最早的藝術也是從這幾方面開始。所謂「綜合藝術」,即兼有視、聽、動作和語言的,是後來的發展如戲劇、戲曲、電影、電視等。

1.視覺藝術——主要指美術。它與特具的形與色,訴諸視覺,通過眼睛進入人們的心靈。從原始時代起,便發展成為一種最普遍的藝術。

2.聽覺藝術——主要指音樂。聲音的和諧、悅耳,通過歌唱、樂器演奏,訴諸聽覺。人們感受音樂的節奏和旋律,可以想像出有關的藝術形象,如詩如畫,情感交織。

3.動作藝術——主要指舞蹈。舞蹈是身體的「律動」,即有節奏的動作。聞一多說:「舞是生命情調最直接,最本質,最強烈,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分的表現,生命的機能是動,所以它直是生命機能的表演。」他認為,這是舞的「真面目」,而非對日常生活經驗的模擬。「一方面,在高度的律動中,舞者自身得到一種生命的真實感(一種覺得自己是活著的感覺),那是一種滿足。另一方面,觀者從感染作用,也得到同樣的生命的真實感,那也是一種滿足,舞蹈的實用意義便在這里。(《神話與詩·說舞》)」

4.綜合藝術——主要指戲劇、戲曲和電影、電視。戲劇和戲曲又稱「舞台藝術」,電影和電視又稱「影視藝術」。舊時戲園的舞台上寫著「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的對聯,說明了綜合藝術的能量是很大的。它足以反映整個社會,揭示全部人生。因此,其意義是恨重大的。
(四)以時空而分

作為藝術的形態,有的以其聲響佔有時間,有的通過造型佔有空間,當然也有的兩者都占。這種分類法雖不多用,但也說明了認識藝術的一個側面。

1.時間藝術——主要指音樂。聲音無形,但佔有時間。

2.空間藝術——主要指美術。美術作品是能看得見、摸得著的,都佔有一定的空間。所以美術也稱作「造型藝術」。

3.綜合藝術——主要指戲劇、戲曲、電影、電視,有形有色有動作,同時佔有時間和空間。舞蹈也是「造型藝術」,同時也佔有時間和空間,因此帶有綜合性。

(五)通常的分類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具體的接觸某種藝術。因此,通常的分類都是約定成俗,也可以稱作「綜合分類法」,即以各種獨立的藝術門類並列。舉其大者,可分六大類。

1.美術——美術作為藝術的一個大類,形式很多,種類也很多。一般分為繪畫、雕塑、建築、工藝、書藝和攝影。
繪畫包括許多畫種,有中國畫(分為花鳥畫、山水畫、人物畫,及工筆畫、寫意畫)、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粉畫、丙烯畫、版畫(包括木刻、銅版畫、石版畫等)、年畫、連環畫、宣傳畫、壁畫、漫畫等。

雕塑包括雕刻與泥塑,又分圓雕和浮雕。在材料上有泥塑、彩塑、石雕、木雕、鑄銅和不銹鋼等。在體積大小和用途上有案頭、雕塑、建築裝飾雕塑和紀念碑雕塑等。

建築包括紀念物建築、公共建築、民居建築、園林,以及城市規劃設計、小區設計、環境設計等,建築是無聲的音樂。

工藝即工藝美術,包括現代工藝和傳統手工藝,以及工業藝術設計等。現代工藝有染織、服裝、陶瓷、玻璃、皮革等。傳統手工藝有刺綉、編織、牙骨磚石雕刻、漆藝、景泰藍、紙扎、金銀首飾等。工業藝術設計是新興的一門藝術,主要同現代技術和工業生產結合,應與工藝美術相並列。一般包括裝潢設計、工業產品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三個方面。
書藝,即書法和印章,包括大篆、小篆、楷書、隸書、行書、草書、魏碑等。由漢字而為藝術,是我國文化立於世界之林的一種特殊現象。它是具體的,卻又是抽象的符號,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表現力。
攝影包括人像攝影、風光攝影、空中攝影等。

2.音樂——可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部分。聲樂包括獨唱、對唱、重唱、齊唱、領唱、合唱等。器樂包括弦樂(有小提琴、大提琴豎琴和二胡、板胡、琵琶、古琴、揚琴等)、管樂(有木管如短笛、長笛、雙簧管,銅管有2、小號、長號、大號)、打擊樂(有定音鼓、小鼓、亳、鑼、三角鐵)、鍵盤樂(有鋼琴等)。在演奏上有獨奏、齊奏、重奏、合奏以及歌唱、舞蹈的伴奏等。交響樂是音樂中規模最大的一種樂器形式,以管弦樂為主,也配以其它樂器,有的還加用合唱。音樂又往往與詩歌、戲劇、舞蹈等組合,成為歌劇、舞劇、戲曲等。

3.舞蹈——分獨舞、雙人舞、群舞(集體舞)和舞劇等種類。在形式特點上有古典舞、民間舞、芭蕾舞、抒情舞、交際舞(交誼舞)等。
4.戲劇(戲曲)——戲劇與戲曲有同有異。一般戲劇主要指話劇,按作品性質可分為悲劇、喜劇(包括鬧劇)、正劇等類型。正劇被稱為「嚴肅的戲劇」,主要特點兼有喜劇和悲劇的因素,能多方面反映社會生活。另外還有多種體裁,如詩劇、啞劇(默劇)、街頭劇(廣場劇)、活報劇、秧歌劇、廣播劇、戲劇小品等。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以歌舞(包括雜技、武術)、劇三者有機結合為表現手段,其藝術綜合性更大。戲曲的劇種除京劇外,各地的地方劇有三百多種。

5.電影(電視)——電影和電視是現代科技的產物,在反映生活說上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並能大量復制、攜帶方便,放映簡易,是最為大眾化的現代藝術形式。電影和電視的片種很多,並且還在不斷地創造,有故事片、紀錄片、文獻片、科學教育片、美術片(動畫片、木偶片、剪紙片)等。

6.曲藝(雜技)——曲藝是各種說唱藝術的總稱,它的形式活潑,演出簡便,群眾性強,歷史悠久,在全國各族、個地區共有三百多種。主要種類有:評書、相聲、快板書、彈詞、大鼓、琴書等。雜技是各種雜耍、技藝表演的總稱,包括蹬技、手技、頂技、踩技、走索、車技等。一般吧戲法、魔術、馬戲、馴獸包括在內。
以上六大類,只是主要者。即使不夠全面,也足以說明藝術的多樣性。反映了人生的充實和豐富。正因為人生需要藝術,所以藝術一直在被創造著,形成五花八門,奼紫嫣紅的局面。

三、藝術的社會作用

人們的每一種活動都是有目的的,藝術當然也不例外。只是要看這一活動的意義,其目的是否有益於人生,有益於社會。漢語中對「功利」和「功能」這兩個詞的解釋,內容上畢節哦接近,在藝術上也常使用。似乎對鑒賞性的藝術多用「功利」,而對實用性的藝術多用「功能」,也可能是著文者的習慣所致,但推敲起來倒是很確切的。然而不論是「功利」還是「功能」,都要考慮其實際的效益。作為藝術,須要從社會的廣角,對人生的作用看其是否產生積極的效應。歸納起來,可有四個方面:
(一)認識的作用

人生在世,需要學會認識世界,並盡可能作出正確的判斷,直到人生觀的建立。但知識來源於實踐,是長期積累起來的,只靠個人的經驗是遠遠不夠的,大量的知識要從社會獲得。社會科學在揭示人生方面最為深刻,但也太抽象,不是所有人都能領悟的。自然科學解釋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有獨到之處,卻又往往受到專業的隔閡。唯獨文學和藝術,是通過想像的塑造,揭示人生和解釋世界。而藝術的魅力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的。藝術的認識作用是全方位的,包括人生的各個層面。從兒童的認識事物,游戲、兒歌和玩具,以及看圖識字,都是開發智力,增長知識。青年人走上社會,選擇職業,樹立遠大理想,往往會受到一部文學著作或意見藝術作品的影響。即便到了晚年,不論是再學習還是回顧人生,也存在一個認識的問題。在這里,藝術是大可借鑒的。
(二)教育的作用

藝術是教育作用是不能忽視的,中外古今的許多優秀藝術作品都說明了這一點。我國早在《尚書·舜典》中就提出:「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孔子重視美語,重視《詩》的教化作用,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樂記·樂本》直接指出:「樂者,通倫理也。」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指出繪畫具有很大的教育功能,能「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因而「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這些古人所講的具體內容和觀點同我們不會一致,但在強調藝術的教育作用上則是相同的。
問題在於,作為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文藝,其教育的作用本來是恨清楚的,近些年卻被一些人攪得很亂。由文學生的「游戲人生」、「跟著感覺走」、「過把癮就死」為發端,幾乎影響到藝術的各個方面,最為突出的就是現代派藝術的泛濫,甚至到了在國家美術館里用槍打電話亭、擺攤賣對蝦、發放避孕套的程度,並把這種惡作劇美其名曰「行動藝術」。現代派的「理論家」竟揚言現實主義過時了,未來的藝術必定是現代派藝術。作為一種現代藝術思潮和藝術流派,只要有存在的價值,總會逐漸走向成熟。我們對現代派藝術也應該持一分為二的態度,既不能籠統否定,也無法全盤肯定,要對具體作品作具體分析。就像物極必反一樣,「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以往餓藝術曾一度變成了政治的附庸,將藝術當做政治和政策的圖解。毋庸諱言,藝術創作、藝術作品和政治的關系,總是相互影響的,不可能硬性割裂;既然同是一個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必然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系,至少是不應發生嚴重的矛盾和沖突。但若變為「服務」關系,有了主從和隸屬,關系是單純了,可藝術的個性也就不復存在。事實上,若深刻地揭示生活,哪個嚴肅的藝術家不是苦心探索。藝術的內容和思想性,在不同題材和形式的作品中所表現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待到「文革」後期出現的「三結合」創作班子,即「領導出思想,群眾出生活,藝術家出技巧」,藝術也就走向了徹底的敗落。從歷史的因果來看,現在所出現的傾向,誰能說不是對前一種傾向的反撥呢?

書歸正題,藝術的教育作用必須以作品的思想性為依託,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永遠也不會消失。優秀的現實主義藝術作品,是人生的教科書。這不僅是我們現代的優秀作品所證實了的,也為歷代的優秀作品所證實。

⑶ 歷史學以人類的活動為特定的對象,……因此它比其他學科更能激發人們的想像力。這句話出自

這句話出自抄法國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襲的《歷史學家的技藝》一書中!你可以詳查這本書...
馬克·布洛赫是西方年鑒學派創始人之一,法國史學大師。20世紀末法國出版的《歷史科學辭典》稱他為「本世紀兩到三位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之一」。他一生著作頗多且備受矚目。《歷史學家的技藝》是其生平中一部最為重要的著作之一,雖然是未竟之作,但他在該書中所體現的史學方法論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⑷ 優秀的歷史學家應該具備怎樣的精神文化修養

在歷史學家的修養方面,書中講到身為治史者要有大的眼界;同時,還需要專有人文關懷;以及對屬前人的研究抱有敬畏之心,不應妄加評論。很多人在自己學問有一定深度之後,往往會忘記和丟失一些最基本的素養,或許在他們剛入門的階段,並沒有對這些方面加以重視。前不久聽聞某君在背後評論某位老師學術造詣僅此而已,並不斷炫耀自己讀書多,然其涉獵的僅僅只是自身專業領域,何來博覽群書之說?後又聽聞某君指責和批判農民工的素質。這些人往往自恃學識淵博,但敢問其「史德」在哪?在學會做學問之前請先學會如何尊重別人,學習一下什麼是一位學者該有的修養~

⑸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含哪些具體內容

歷史素養的基本要素包括歷史知識、歷史思維能力、歷史意識和價值觀。

1、歷史思維版能力是用以權再認識和再現歷史事實,解釋和理解歷史現象,把握歷史發展進程,分析和評價歷史客體的一種素養。

2、歷史意識和價值觀是人們在歷史認知基礎上凝聚、升華而成的經驗性心理、思維、觀念和精神狀態。

3、歷史知識是發現問題、思考社會和人生的基礎。

(5)歷史學家的修養與技藝PPT擴展閱讀:

歷史素養的好處:

1、有利於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歷史教育把育人、立人作為基本目標。

2、有利於激發青少年對自己民族、國家、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和責任感。歷史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和精神家園。歷史素養體現著民族精神和國家意識。

3、有利於形成開放意識和世界意識。歷史縱貫古今,橫聯中外,中囊網路,包含著豐富的人類文明成果。歷史素養的養成,能夠認識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及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認識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追尋歷史演進的規律,形成面向世界的視野和意識。

⑹ 歷史學家的技藝怎麼樣

經典之作。這個譯本用了新的書名,文字還是用的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的舊版。但沒有版權說明,譯文依據的是什麼版本不清楚,這一點失誤降低了本書的學術引用價值。(法......

⑺ 求問什麼是歷史——彭剛教授在中國人民大學的講演

——彭剛教授在中國人民大學的講演
歷史學家只能通過文本才間接地接觸到過去,但真實不妄的過去對於史家的制約和束縛,卻不斷通過史料展現出來。歷史學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學科規范、歷史學家的技藝,乃是其生命力和合法性的來源。
彭剛1969年生。北京大學法學學士,清華大學歷史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法國國家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現為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歷史系教授,主要從事西方思想史和史學理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著有《敘事的轉向: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的考察》、《精神、自由與歷史:克羅齊歷史哲學研究》、ACritical History of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合著)等,譯有《自然權利與歷史》、《德國的歷史觀》、《新史學:自白與對話》等。
如同所有別的學科一樣,歷史學的發展,經常需要歷史學家和史學理論家們,不斷地對自身的學科前提進行反思。「什麼是歷史」這一問題,因而就歷久彌新。它涉及歷史學的學科性質、歷史學的研究對象、歷史學家與他所研究的歷史之間的關系等諸多方面。在我看來,通過對20世紀西方史學理論發展軌跡的考察,可以將對這一問題的追索和解答,歸結成三種路向,它們分別是重構論、建構論和解構論的歷史觀。
重構論:歷史的本來面目可以重建和還原
歷史學從19世紀領受來的一筆重要遺產中一個核心的成分,是認為歷史學要以求真、以重建和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以達到客觀性為自己的目標。
在歐洲,相比於18世紀,19世紀是一個歷史的世紀。對於啟蒙運動的反動,帶來了歷史意識的萌生和發展。歷史學得到長足發展,逐步走向專業化,成為一門現代學科。這是歷史學從19世紀所領受來的一筆重要遺產。
這筆遺產中一個核心的成分,是認為歷史學要以求真、以重建和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以達到客觀性為自己的目標。這就是後來美國史學家比爾德所說的,歷史學家們的「那個高貴的夢想」。可以說,這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重構論」的歷史觀。奠定歷史學專業化規范的蘭克,本身固然是一個思想面相很復雜的人物,但他留給後世歷史學家的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他那句「如實直書」的名言。
20世紀初期,實證主義風靡之時,有的歷史學家認為,歷史學終究可以像自然科學那樣,發現屬於自身的規律。不少歷史學家,否認歷史中存在著類似於自然科學領域中的規律,但他們也認為,在求真這一目標和達到真實客觀的能力上,歷史學與自然科學並無分別。因此,就有了伯里的名言:「歷史學就是科學,不多也不少。」
歷史學要實現那個「高貴的夢想」,躋身科學之列,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條件,是對史料的竭澤而漁的收集和嚴格精詳的考訂。歷史學研究的對象不同於別的學科——過去人類的活動,已經消失殆盡、往而不返了。可是,人類的活動留下了各種各樣的史料。收集和考訂史料,可以幫助我們確立過去的事實。過去的事實不斷積累,就會自然而然地將它們相互之間的關聯、將歷史過程的模式和意義呈現出來。另一個條件,是歷史學家在從事研究和寫作時,需要排除主觀因素,不將自己民族的、政治的、個人愛好的偏向摻雜進去,他必須盡可能地客觀、中立,不偏不倚。
這樣兩個條件的集合,彷彿就可以成就歷史學的客觀性。蘭克說過,他寫的宗教改革的歷史,要讓新教徒和天主教徒都能接受。後來主持「劍橋現代世界史」的阿克頓爵士也要求,滑鐵盧戰役的寫作,要讓法國人、德國人、荷蘭人都滿意。歷史學家像一面虛己以待的鏡子,清晰地反映史料中所呈現的事實,就成了歷史學家工作的一幅完美圖景。也正因此,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持有類似信念的歷史學家中,頗有人懷著幾分自得、再加上幾分失落地表示:在有的研究領域,史料已經收羅齊備,研究已經足夠深入,歷史學家的諸般技藝已經使用殆盡,後人再也無事可做了。這就有了阿克頓「終極歷史」的說法,大概的意思是,每個歷史學家的工作完全可能與別人隔行如隔山,你研究古希臘的貨幣,他研究希特勒的戰爭決策。但歸根結底,大家研究成果的積累,都在指向揭示人類全部文明在過去的真實面貌的「終極歷史」。
重構論的歷史觀,有如下幾點蘊含:歷史事實蘊藏在史料之中,不偏不倚而又具有足夠技藝的歷史學家能夠將它揭示出來;歷史事實的積累自然就會呈現出過去的本來面貌和意義;人類有著一個單一的、統一的過去。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歷史學家們相信「宏大敘事」,相信過往人類的歷史終歸是按照某一線索發展而來的統一體,不管這一線索能否被人們認識到;另一方面,是歷史學家工作的日益專業化,學院派的歷史學家和其他學科的專家一樣,變得對越來越小的事情知道得越來越多。
這樣兩個方面的情形,奇妙地結合在了一起。

⑻ 求《歷史學家的技藝》

這本書嗎

已經上傳到附件你可看看

⑼ (30分)歷史敘述、歷史解釋和歷史評價是歷史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圖1

(1)(10分)新航路開辟後的早期殖民擴張,顯示出全球化開始時的無序狀態。世紀後期開始的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擴大,確立了國際經濟交流的基本准則。19世紀後期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整體化趨勢,第一次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勞動分工的基本格局。20世紀中葉,世界銀行等世界性經濟組織的建立,促進了世界經濟的體系化、制度化。20世紀末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標志著全球有序的自由貿易新時期的開始。
(2)(10分)整理:圖2所示新事物具體表現在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遷、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變遷、大眾傳播媒介的更新等幾個方面,集中體現了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
因果:鴉片戰爭後,中國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先進的西方工業文明對傳統中華文明的沖擊;部分先進的中國人倡導向西方學習和社會變革運動的影響。這些新事物的出現,促進了人們行為方式、思想觀念等方面的變化。
(3)(10分)評價:當時中國封建頑固勢力異常強大,「中體西用」為西學的傳入創造了條件。
原則:歷史評價應把評價對象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進行。
戊戌變法:該觀點忽視了當時封建頑固勢力強大,維新派實力相對弱小的特定歷史條件。
辛亥革命:該觀點忽視了當時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勢力迅速發展的歷史現實。
新文化運動:該觀點忽視了當時的專制統治和復古逆流的社會現實,以及新文化運動知識精英試圖把中國引入民族政治軌道的追求。

⑽ 救命!!!(有分的哦!!!)

三字經譯文

三 字 經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啟示: 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啟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頭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必須時刻注意對孩子的教育,專心一致,時時不能放鬆。

【譯文】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啟示: 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做為孩子,要理解這種要求,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

【譯文】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啟示: 僅僅教育,而沒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嚴格而有道理。竇燕山能夠使五個兒子和睦相處,都很孝敬父母、並且學業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開的。

【譯文】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啟示: 嚴師出高徒,嚴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徑。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雖然是做父母和老師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才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

【譯文】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啟示: 一個人不趁年少時用功學習,長大後總是要後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記住這樣一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要趁視自己生命的黃金時刻。

【譯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啟示: 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譯文】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啟示: 學會親近好的老師、好的朋友,並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有益的經驗和知識。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頭腦。

【譯文】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裡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啟示: 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准則。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順父母,並激勵自己刻苦學習。

【譯文】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啟示: 從尊敬友愛兄長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心。要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他人,就不應該計較個人得失,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和歡迎,也才會感受到他的溫暖。

【譯文】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啟示: 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做人的基礎;能文會算是做人的本錢。要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就必須這從兩點做起。

【譯文】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並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啟示: 一到十看來很簡單,但變化起來卻無窮盡,算術這門學問越來越深奧了。幾乎各個科學門類都離不開數學,所以必須認真地從簡單的數目學起,為將來學習其他知識打好基礎。

【譯文】我國採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後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啟示: 人類只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電、風、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魚蟲百獸,而人又是萬物之靈。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改造世界。

【譯文】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如什麼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什麼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啟示: 要使人與人之間有一個良好和諧的關系,每個人都要認清自己的地位,人人從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寧,人類永遠和平。

【譯文】什麼是「三綱」呢?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准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啟示: 春、夏、秋、冬是因為地球在繞著太陽運轉時,有時面向太陽、有時背向太陽、有時斜向太陽,因此有了溫度不一樣的四季變化。

【譯文】再讓我們看一看四周環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這四時季節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循環往復,永不停止。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啟示: 我們的祖先最早用鐵發明了「羅盤」,也就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從而使確定方位變得十分簡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針的作用太大了。在我們人類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譯文】說到東、南、西、北,這叫作「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位,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啟示: 「五行」學說包括很深的哲學道理,非常復雜、我們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譯文】至於說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字和組合變化而產生的。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啟示: 和「五行」一樣,天干、地支在古代人的生活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但今天,人們除了十二支的生肖記年外,記時已多不用了。

【譯文】「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記時的標記。

曰黃道 日所躔 曰赤道 當中權 啟示: 地球在不斷自轉運動中,同時繞著太陽轉動,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而太陽系又繞著銀河系轉,而銀河系只是宇宙的一個小點點,天地之大實在是不可想像的。

【譯文】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而太陽又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太陽運行的軌道叫「黃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條假想的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這就是赤道。

赤道下 溫暖極 我中華 在東北 啟示: 我們國家所處的位置在整個地球的東北邊,由於面積遼闊,熱帶、溫帶、寒帶三個溫帶都有。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是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國家。

【譯文】在赤道地區,溫度最高,氣候特別炎熱,從赤道向南北兩個

方向,氣溫逐漸變低。我們國家是地處地球的東北邊。

曰江河 曰准濟 此四瀆 水之紀 啟示: 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全長五千多公里。我國最聞名的河流是黃河,她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五千年文明的發源地。

【譯文】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這四條大河是中國河流的代表。

曰岱華 蒿恆衡 此五嶽 山之名 啟示: 現在我們都知道,我國境內的喜瑪拉亞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號稱世界的屋脊。中國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每座山都有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

譯文】中國的五大名山,稱為「五嶽」,就是東岳泰山、西嶽華山、中嶽蒿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這五座山是中國大山的代表。

曰士農 曰工商 此四民 國之良 啟示: 由於社會的發展,今天人民的職業已經不僅僅是這四種了。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只要對社會有好處,都是光榮的。

【譯文】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和商人,是國家不可缺少的棟梁,稱為四民,這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啟示: 五千年的中國文明史,有多少仁義之士用他們的生命和熱血,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業跡。這些人實在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譯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做為處事做人的標准,社會就會永保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陸 啟示: 人類所食用的「五穀雜糧」就屬於植物。人類的生存有賴於大自然。我們應該了解它們,掌握這些知識,以便為人類服務。

【譯文】除了人類,在地球上還有花草樹木,這些屬於植物,在陸地上和水裡到處都有。

有蟲魚 有鳥獸 此動物 能飛走 啟示: 無論大自然中的植物還是動物,都是人類永恆的財產,我們要愛護周圍的環境,保護好我們生存的環境。

【譯文】蟲、魚、鳥、獸屬於動物,這些動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飛,有的能在陸地上走,有的能在水裡游。

稻梁菽 麥黍稷 此六穀 人所食 啟示: 人要吃飯就得耕耘播種。當我們吃到香噴噴的飯菜時,千萬不要忘了辛勤耕種的農民。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愛惜每一粒糧食。

【譯文】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梁,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啟示: 人類真不愧萬物之靈,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動物,通過馴服和人工喂養成為人類的工具和食品。

【譯文】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穀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後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後,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俱 啟示: 七情是人生來具有的,誰也不可能抹煞它,但做為一個有志者,是決不能被感情牽著走的。人的感情是非常復雜的,要學會妥善處理自己的感情,才能活的安樂而有意義。

【譯文】高興叫作喜,生氣叫作哀,害怕叫作懼,心裡喜歡叫愛,討厭叫惡,內心很貪戀叫作欲,合起來叫七情。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七種感情。

青赤黃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識 啟示: 用色彩學的標准解釋,色彩的由黃、紅、藍三個原色和橙、綠、紫三個間色組成。五色是我國傳統的名稱,如黃色已成為我們的民族色彩,據說太陽升起的第一道顏色是黃色,所以黃色代表東方。

【譯文】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這是我國古代傳統的五種顏色,是人們的肉眼能夠識別的。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啟示: 我們的嘴巴之所以能分辯出酸、甜、苦、辣、咸,是由於人的舌頭上有許多叫味蕾的粒狀組織。人身體的結構非常復雜,認清自我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譯文】在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辯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咸,這五種味道。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啟示: 我們人類有視覺,可以分辯顏色、形狀;有味覺可分辯各種滋味;嗅覺可以辨別氣味;觸覺可區分冷暖各種刺激。

【譯文】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膻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啟示: 音樂可陶冶人的情懷,我國文明久遠、歷史悠久,文化豐富,音樂也非常突出。好的音樂可以增強人的修養,調劑人的身心,優美的東方音樂更具迷人的特色。

【譯文】我國古代人把製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為「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聲 宜調協 啟示: 我國的古代詩詞非常優美動人,讀起來和諧順口,這不僅是詩詞本身的內容感人,而且是由於詩詞運用了平、上、去、入四聲的規律變化,所以使我們聽起來更加優美動人。

【譯文】我們的祖先把說話聲音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啟示: 人類的繁衍,一代接著一代,生命的延續永無止境。真是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我們每個人都擔負著承上啟下的責任和義務。

【譯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本身,我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啟示: 九族之間的關系不僅是血統的承續關系,更是一種血濃於水的親情。在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應該認識到自己的長幼尊卑地位,以及自己應負的責任和義務, 家庭才能和睦。

【譯文】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孫和曾孫。從高祖父到曾孫稱為「九族」。這「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的承續關系。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啟示: 家庭成員之間要禮貌相待,和睦相處,這樣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我們中國人很注重家族觀念,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每個家庭都能和睦相處,社會也必然安定了。

【譯文】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啟示: 中國人從古到今,都十分重視禮義。這就是長幼的次序、朋友之間的信用。中國自古稱為禮義之邦,象「桃園三結義」,至今受到人們的稱頌。

【譯文】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義 人所同 當師敘 勿違背 啟示: 社會是復雜的,每人有各種親屬關系和社會關系。古人提出「十義」,這是處理各種相互關系的准則,乃至今日這些准則仍是維持社會安寧、推動社會發展的保證。

【譯文】前面提到的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是人人都應遵守的,千萬不能違背。

斬齊衰 大小功 至緦麻 五服終 啟示: 社會在發展,今天一些古老的喪葬儀式已經見不到了,但人死了以後,活著的人就要為他們送葬,以開追悼會的方式寄託後人的哀思。

【譯文】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這是中國古代親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時穿的五種孝服。

禮樂射 御書數 古六藝 今不具 啟示: 社會的不斷發展,文化科技的門類越來越多。但對於學生來說,要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

【譯文】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數是古代讀書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技藝,這六種技藝到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同時具備了。

惟書學 人共遵 既識字 講說文 啟示: 語文、數學、外語這三門學科,已經成為各門類的基礎學科。它是深入研究各門專業學科的工具課,所以一定要努力學好, 為將來的進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礎。

【譯文】在六藝中,只有書法現在還是每個人都推崇的。當一個人認識字以後,就可以去研究《說文解字》,這樣對於研究高深的學問是有幫助的。

有古文 大小篆 隸草繼 不可亂 啟示: 我們今天通行的是隸、楷、行、草四種體式,但對於先人留下的古籍也要有所了解。這對於我們學習和繼承前人的知識有很大的幫助。

【譯文】我國的文字發展經歷了古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這一定要認清楚,不可搞混亂了。

若廣學 懼其繁 但略說 能知原 啟示: 現在講究的是一專多能,對於研究學問也必需做到從大處著眼,要理清思路,提納挈領,才能抓住問題要害,掌握根本的道理。

【譯文】假如你想廣泛地學習知識,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也無從下手,但如能做大體研究,還是能了解到許多基本的道理。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啟示: 人們在開始讀書的時候必須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首先是講讀發音要正確,辭意要清楚,要學會正確劃分句子,這樣才能領會文章中所表達的含義和觀點。

【譯文】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並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啟示: 為學必有初始階段,任何一個大學問家,他的知識都是一點一滴積累的,只有扎扎實實打下良好基礎,才能進軍更高深的知識。

【譯文】作為一個學者,求學的初期打好基礎,把小學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四書」。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啟示: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論語》的核心是如何 「做人」,以及「做人」的道理

【譯文】《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的有關孔子言論是一部書。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啟示: 孟子,名軻,尊稱孟子,也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的三傳弟子,也同樣講仁義道德。

【譯文】《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作中庸 乃孔亻及 中不偏 庸不易 啟示: 孔及是孔子的孫子,《中庸》的作者。《中庸》是關於人生哲學的一本書,它對中國人的人生觀影響很大。

【譯文】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亻及,「中」是不偏的意思, 「庸」是不變的意思。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賓士 啟示: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曾參。《大學》是四書中的一部書,和中庸一樣,也是一部修養性的書。

【譯文】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中書熟 孝經通 如六經 始可讀 啟示: 書有深淺難易的區分,我們讀書必須從淺易的開始讀起,奠定求知、做人、處世的基礎,再進一步學習更深奧的知識。

【譯文】把四書讀熟了,孝經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讀六經這樣深奧的書。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啟示: 中國的古代文化是個非常豐富而偉大的知識寶庫,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學者,從事著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做為一個中國人,我們要愛護祖先留下的遺產, 並為此感到驕傲。

【譯文】《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應當仔細閱讀。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啟示: 《易經》雖是我國古代人占卜的書,但它其中闡述了極為深奧的哲學道理。像陰陰消長,物極必反的論述隨處可見。

【譯文】《連山》、《歸藏》、《周易》,是我國古代的三部書,這三部書合稱「三易」, 「三易」是用「卦」的形式來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循環變化的道理的書籍。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奧 啟示: 《書經》是一部十分有價值的歷史資料,從內容方面來看,很類似我們現在國家的政府檔案,可以使我們了解當時歷史,從中學到許多有益的知識。

【譯文】《書經》的內容分六個部分:一典,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二謨,即治國計劃;三訓,即大臣的態度;四誥,即國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國君的命令。

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官 存治體 啟示: 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在周文王的所有兒子中最有才幹,也最有仁慈之心。武王死後,由周公幫助成王輔佐朝政,由於他的賢德,把國家治理得十分富強.

【譯文】周公著作了《周禮》,其中記載著當時六宮的官制以及國家的組成情況。

大小戴 注禮記 述聖言 禮樂備 啟示: 中國傳統的禮義道德,其中很大部分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我們要從這些有益的成分中吸取營養、身體力行。

【譯文】戴德和戴聖整理並且注釋《禮記》,傳述和闡揚了聖賢的著作,這使後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關禮樂的情形。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啟示: 我國最古老的一本詩集叫《詩經》,共匯集了周代詩歌三百零五篇,所包含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反映復雜的社會形態,有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狀況及一般百姓的思想和感情等。

【譯文】《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它是一種內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實在是值得我們去朗誦的。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啟示: 我們讀春秋,除了能夠了解當時一般政治和人民生活情況,更重要的是累積前人的經驗,成為自己做人處事的借鑒。

【譯文】後來由於周朝的衰落,詩經也就跟著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隱含著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善惡行為的分辯。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穀梁 啟示: 《春秋》是魯國的史書,內容十分精采,但文字記事都非常簡潔。加之年代久遠。所以必須詳讀三傳,才能研讀明白。

【譯文】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穀梁赤所著的《穀梁傳》,它們都是解釋《春秋》的書。

三 字 經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啟示: 學習和掌握各門類的知識都要牢記一條原則,學習歷史更是如此,這就是提綱挈領,掌握主要脈絡。對於重點歷史事件要記住它的起因和結局,才能很好地掌握這門學問。

【譯文】經傳都讀熟瞭然後讀子書。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

來讀,並且要記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五子者 有荀揚 文中子 及老莊 啟示: 五子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恐怕只有老子和莊子,他們博學廣聞,象老子,就連孔子都曾向他請教過禮的問題。莊子則經常用寓言的形式表達思想,是非常有趣的。

【譯文】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

書,便稱為子書。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啟示: 我國的春秋戰國時代,是各種哲學思想百家爭鳴的時代。像荀子的人性本惡說、揚子的自利說、老莊的順其自然說等等。這些思想都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

【譯文】經書和子書讀熟了以後,再讀史書、讀史時必須要考究各朝

各代的世系,明白他們盛衰的原因,才能從歷史中記取教訓。

自羲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啟示: 歷史學家大體把歷史分為三個階段:即上古、中古、近代。中國歷史從商代以後才有了較可靠的記載,這以前的歷史是個神話和傳說的時代,即上古。

【譯文】自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都能勤政愛民、非常偉大,因此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啟示: 堯是位很賢德的帝王,他把帝位禪讓給有賢能的舜做繼承人。當然舜也不負眾托。在他們所處的這段歷史時期,是中國上古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譯文】黃帝之後,有唐堯和虞舜二位帝王,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肖,而把帝位傳給了才德兼備的舜,在兩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

人人稱頌。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啟示: 夏商周,在中國歷史上合稱三代,每一代的時間都很長,夏朝統治四百年,商朝統治六百年,周朝統治八百年。這一時期的歷史仍然摻雜了許多神話和傳說。

【譯文】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德才兼備的君王被後人稱為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啟示: 從禹把帝位傳給兒子啟之後,一個家族統治國家的歷史持續了幾千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後一位滿皇帝,家天下的統治才最後真正結束了。

【譯文】禹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從此天下就成為一個家族所有的了。經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了它的統治。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啟示: 周朝的歷史分為兩部分:幽王被殺以前是西周,平王東遷以後是東周。從各朝各代的興衰中我們可以看出「仁政必興、暴政必亡」的道理。

【譯文】周武王起兵滅掉商朝,殺死紂王,建立周朝,周朝的歷史最長,前後延續了八百多年。

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游說 啟示: 周王室衰落,使各諸侯失去了控制,都想要稱王、稱霸,戰爭連年不絕。使老百姓飽受了戰爭的苦難。

【譯文】自從周平王東遷國都後,對諸侯的控制力就越來越弱了。諸侯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而游說之士也開始大行其道。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啟示: 東周時期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時期前後出現五個霸主,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戰國時期有七個諸侯國實力最強,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譯文】東周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春秋時期,一是戰國時期。春秋時的齊恆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號稱五霸。戰國的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

嬴秦氏 始兼並 傳二世 楚漢爭 啟示: 秦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專治國家。雖然秦朝統一的時間只有十五年,但其苛政卻是其他朝代所不能及的。然而其統一中國、車同軌、書同文,以及統一度量衡等方面仍有它不可抹滅的貢獻。

【譯文】戰國末年,秦國的勢力日漸強大,把其他諸侯國都滅掉了,建立了統一的秦朝。秦傳到二世胡亥,天下又開始大亂,最後,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面。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啟示: 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個人的行為准則要符合於社會發展的法則。否則即便得力於一時,但終究會以失敗而告終。

【譯文】漢高祖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漢朝的帝位傳了兩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時,就被王莽篡奪了。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啟示: 漢朝經過四百多年的時間,到了末期,由於外戚、宦官互相攻擊,王室無能,到漢獻帝時就滅亡了。

【譯文】王莽篡權。改國號為新,天下大亂,劉秀推翻更始帝,恢復國號為漢,史稱東漢光武帝,東漢延續四百年,到漢獻帝的時候滅亡。

魏蜀

與歷史學家的修養與技藝PP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