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
1、581年,楊堅(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長安;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隋文帝實行了改革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制。
2、隋朝開鑿的大運河分為三點四段即以洛陽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餘杭,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隋、元兩朝大運河的南北起點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陽為中心,元朝南糧北運比隋朝更有優勢的理由:新開了兩段運河,運河從杭州直達北京(大都),還開辟了暢通的海道。
3、618年,李淵(唐高祖)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隋朝時李春主持修趙州橋,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石拱橋。
4、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出現「貞觀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時,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29年)。
6、曲轅犁和筒車的出現,表明唐朝農業生產工具有了很大改進。史書記載:「水激輪轉,眾筒兜水,次第下傾於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這種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現於唐朝。
7、唐朝疆域,東到大海,西達鹹海,東北至外興安嶺以北和庫頁島,南及南海。
8、唐太宗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擁護被北方各族稱為「天可汗」。
9、回紇是維吾爾族的祖先,六詔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護送文成公主入藏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成親。他們為促進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拉薩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時,把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進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關系。
11、中日交往歷史悠久,早在漢朝時就有往來。唐朝時,中日往來頻繁,日本先後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學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呂;唐朝時期東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響的是鑒真和尚(他6次東渡日本,最後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遊天竺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3、755年,唐朝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亂,後來,其部將史思明繼續進行叛亂,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亂,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危害:使北方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14、隋唐時期,最傑出的醫葯學家是孫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對我國的醫葯學發展影響巨大。後人尊稱孫思邈為「葯王」。
15、唐朝最著名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稱為「詩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難》和《望廬山瀑布》等;杜甫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別》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長恨歌》和《琵琶行》。
㈡ 七年級下冊歷史基礎知識提綱(時間順序)
第1課隋的統一與大運河
1、隋朝時開鑿了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連接了今天的杭州和北京。因此,唐朝人要運送貨物到洛陽,最為便捷的就是走大運河,人們也可以乘船由杭州直達北京。
2、唐朝之前的朝代是隋朝。隋朝滅亡主要是因為統治殘暴。
第2課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3、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被稱為唐高祖。
4、唐朝的中央機構中,
「三省」是互為牽制的平行機構,中書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門下省負責審核,尚書省負責政令執行。尚書省下設有六部,分管具體政務。例如,唐朝為籌措大型工程的錢糧,首先由中書省長官起草一份詔令,接下來交門下省審議,最後交尚書省執行。
5、唐太宗善於用人和納諫,納諫就是採納意見。貞觀是唐太宗的年號,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景象,史稱「貞觀之治」。
6、唐太宗時,敢於直言,前後上諫200多次,被唐太宗比喻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鏡子的名臣是魏徵。
7、唐太宗李世民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其中的「君」是指帝王。
8、唐太宗李世民說: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唐太宗即位初期勵精圖治又謹慎從事,這主要是因為他目睹了隋朝的滅亡。
9、《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律,在歷史上對亞洲各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3課氣度恢弘的隆盛時代
10、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11、武則天頒布《姓氏錄》,將武氏列為一等,主要是為了鞏固統治。
12、武則天統治時期,最值得我們肯定的是(1)大力發展生產,(2)重用有才能的人。武則天在歷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總體上來說,社會是進步的。
13、唐朝的全盛局面出現在唐玄宗在位時期,他統治前期的年號是開元,因而唐玄宗統治的前期被稱為「開元盛世「。
14、歷史上唐朝三個強盛時期依順序為唐太宗時的「貞觀之治」;武則天時的「貞觀遺風」;唐玄宗時的「開元盛世」。
第4課昂揚進取的社會風貌
15、農業生產要使用農具,唐朝發明的筒車主要用於灌溉。犁主要用於翻土。
16、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一種選官制度,主要目的是選拔官員。
17、唐時出現了「胡漢交融」的局面,這里「胡」是指邊疆少數民族。
18、古代的科舉制有「五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少」的意思是年少,說明進士科的考試難度最大。
第5課「和同為一家」
19、唐朝時,居住在今蒙古高原一帶的主要民族是突厥,居住在今西藏地區的主要民族是吐蕃。
20、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西藏,她的丈夫松贊干布是藏族的傑出政治家。
21、「天可汗」是西北少數民族各部對唐太宗的尊稱。少數民族的領袖都有各自的叫法,匈奴叫單於(廣大之意);突厥、蒙古、契丹叫可汗(神靈之意);吐蕃叫贊普(偉丈夫之意)。
第6課開放與交流
22、唐朝首都長安有東市、西市。「市」是指市場。
23、鑒真東渡,玄奘西行,兩人的目的都是弘揚佛法。玄奘就是《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
24、被稱為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的是日本。
第7課重大發明與科技創新
25、雕版印刷的字是刻上去的,公元868年印製的《金剛經》就是這種雕版印刷品。
26、火葯的發明與古代的煉丹有關,當時的煉丹有點類似於今天的醫葯學研究,當時的煉丹的人有點類似於今天的化學家。火葯是戰爭的利器。
27、中國最早將火葯用於軍事是在唐朝。葯火葯製造的武器叫「火箭」也叫「飛火」。但是中國人發明火葯後,更多的是將火葯應用於煙花爆竹。
28、隋朝時,李春設計修建了趙州橋,趙州橋總共有五個孔,一大四小,大孔兩側各有兩個小孔。四個小孔的作用在於減輕橋的自重、增強排泄洪水的能力。
第12課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
29、出現在宋代的交子是一種貨幣。
30、到了宋代,南方經濟已經超過北方,我國的經濟重心南移最後完成。這主要是因為南方戰亂較少。
31、宋代人將煤稱為「石炭」。
32、到了南宋時期,人們的主食主要來自於水稻。宋代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蘇湖」位於太湖流域,表明太湖流域的水稻產量在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13課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33、出現在宋代的「瓦舍「是娛樂場所。到瓦舍來娛樂的人主要是市民。
34、宋代「士農工商」中「士」是指讀書人。當時的「士人」得到普遍的尊重「。
第14課元帝國拓展統一多民族國家基業
35、完成蒙古統一大業的人是被譽為「一代天驕」的鐵木真,他被蒙古貴族推舉為成吉思汗。
36、元朝實行民族岐視政策,將全國人分為四等。
37、元朝時,遷居中國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與漢人以及蒙古人,在我國形成的一個新民族是回族,他們一般信仰伊斯蘭教。
38、歷史上著名的元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
39、元朝時,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是中書省。地方上的最高的機構是省。
第15課推動社會進步的科技成就
40、我國是發明印刷術的國家,活字印刷術出現於北宋。活字印刷相對於以往的印刷技術而言,其母字可以重復使用,能節省費用,提高效率。
41、指南針能在軍事、生活、生產方面發揮作用。
42、指南針的發明有利於將世界各地聯系在一起。
43、在棉布成為主要衣料之前,多數的中國人主要的衣料是麻。黃道婆的貢獻主要在於改進棉紡織技術。
第16課繁榮的宋元文化
44、元雜劇作家中最負盛名的是關漢卿。
45、《資治通鑒》的主要編者是司馬光。「鑒」的含義是借鑒。
46、我們知道唐詩宋詞元曲,其中「詞」是一種長短句。
第18課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
47、朱元璋廢除實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主要是為了抓權。
48、明朝為了監視官員和百姓,設立了一些機構,這些機構合稱廠衛,這些機構都掌握在宦官手中。
49、清朝建立軍機處的目的是加強皇帝的權力。
50、明清朝時期加強思想文化專制,典型的表現是大搞文字獄,目的就在於鉗制思想。
第21課大一統氣派與中華民族的象徵
58.明太祖把明朝的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
59.故宮舊稱紫禁城,紫禁城之「紫」與紫微星有關?
60.對故宮的三大殿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與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整個布局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
61.明朝北京的紫禁城是指(宮城)
62.明朝長城的起止點為(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秦長城(東起遼東,西至臨洮。)
第22課科學技術與世俗文學
51.李時珍的代表作《本草綱目》是一部醫葯學著作,李時珍是我國著名的醫葯學家。
52、《水滸傳》由許多故事組成,但每一個故事基本上都是一個主題,即官逼民反。
53、曹操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之一。
54、宋應星的代表作《天工開物》是一部科技著作,被譽為17世紀中國科技的網路全書。
55、明清時期,我國的科學技術較西方已經有了很大的差距,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特別是清朝實行文化專制、閉關鎖國阻礙了中國科技的發展。
第23課從鄭和下西洋到閉關鎖國
56、鄭和七下西洋發生在明朝。
57、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揚國威,到西洋「取寶」。
58、1405——1433年,明政府派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他的船隊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一帶。他的遠洋航行比歐洲早半個世紀。鄭和下西洋所使用的船應該是鐵甲船。
59、鄭和下西洋途經南洋,歷史上很多中國人移居南洋。南洋是指現在的東南亞。
第24課近代前夜的盛世與危機
60、清朝在和西方各國的交往中基本採用了閉關政策。使中國遠離世界發展潮流,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61、清朝閉關政策的含義是嚴格限制海外貿易,嚴格限制與外國的交往。
62、清朝康乾盛世的盛主要體現在自然經濟,清朝中期以前的中國是一個農耕社會。
63、清朝大力實行「文字獄」。
64、明清時期,中國出口的貨物主要是茶葉、瓷器、紡織品。
65在現代社會,憲法是國家生存發展的基礎。明清時期,我國一些進步知識分子呼籲要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也就是說,憲法或法律應該為社會每一個成員共有,服務於社會每一個成員。
66、在中國古代,士農工商的排列反映了這「四民」的社會地位。到了清朝,商人的地位提高很快,這反映了社會的進步。
㈢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1、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p8
措施:①吸取隋亡教訓②輕徭薄賦③勤於政事④廉潔奉公⑤減輕農民賦稅勞役⑥戒奢從簡
⑦合並州縣⑧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房(房玄齡)謀杜(杜如晦)斷」,諫臣魏徵(鏡子)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吸取隋亡教訓,重視人民的力量,搞好君與民的關系,統治者要執政為民。
貞觀之治表現: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此句話還可用於評價「文景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
2、開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p12
措施:①任用熟悉吏治、富於改革的姚崇、宋璟等為宰相②重視地方吏治,中央優秀官吏下放地方,親自考核縣令政績③戒奢從簡
3、科舉制的創立p17 (清朝1905年科舉制廢除)
隋文帝——開始分科考試。
隋煬帝——正式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擴充國學規模,設狀元。
武則天——設武舉和殿試。 唐朝以進士、明經兩科最重要
唐玄宗——詩賦成為主要考試內容。
科舉制的影響: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②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③科舉制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促進了唐詩的發展。
4、(隋煬帝)京杭大運河的開通P4
開鑿目的: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605年開始。
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杭州)。
A.永濟渠B.通濟渠C.邗溝D.江南河E.涿郡F.餘杭G.洛陽
京杭大運河溝通的水系:由北向南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
京杭大運河開通的歷史意義: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
評價大運河的詩作:
唐 皮日休《汴河懷古》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唐 胡曾《汴水》
千里長河一但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汴河懷古》:大家都說隋朝滅亡是因為京杭大運河,但直到今天南北航向仍然靠它運輸。如果沒有隋煬帝巡行江都的事,他的功績和大禹相比也是可以的。他的觀點比較客觀,全面。
《汴水》: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奏響了隋朝滅亡的前奏。巡行的錦帆還沒落下部將叛變之事就發生了,煬帝更是沒有返回都城,客死江都。
《汴河懷古》較為正確,它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去評價大運河的開鑿,既看到了但是人們看到的消極面,又看到了當時人們沒有看到的積極面,將問題一分為二來看待.而《汴水》只是從消極方面去評價大運河。
5、隋唐對外友好往來:P30
唐朝唐玄宗時高僧鑒真東渡日本,設計了唐招提寺,傳播了唐朝文化,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
唐朝唐太宗時高僧玄奘出使天竺(古印度),在那裡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游學。寫成《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x疆地區的歷史和佛學典籍。
6、隋朝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P33
7、宋朝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史實P56
農業:唐宋時期,從越南引進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糧倉,民間有「蘇湖熟,天下足」。宋朝時,水稻居糧食生產首位。
手工業:北宋蜀地絲織品「號為冠天下」。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發展成著名瓷都。宋朝造船業居世界首位。
商業:宋朝大都市開封(北宋都城)和杭州(即南宋都城臨安)。廣州和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
紙幣的出現: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紙幣的產生,利於商業發展。
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P59紙幣圖識記,北宋稱為交子,南宋稱為會子)
8、宋朝社會風俗(P61--P64)
宋朝由於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婦女纏足陋習逐漸傳開。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以吃魚多。
宋朝交通發達,供住宿的邸店很多,宋詩里「邸店如雲屯」,就是形容旅店業的興旺。
宋代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城裡有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
【宋 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反映的節日是春節。
9、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建立蒙古國。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定國號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佔領臨安,南宋滅亡。P67
10、活字印刷術:北宋畢升發明,將粘土做成陶活字。既經濟,又省時,促進了文化傳播。比歐洲早400年。
指南針:戰國時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時製成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後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為後來歐洲航海家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P73三幅圖要識記,右邊豎文字看看)
火葯: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的發明。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宋元時期,火葯武器廣泛用於戰爭,主要有火槍、火箭、火炮等。11、14世紀,火葯和火葯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12、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斗爭
①戚繼光抗倭:(P96)明朝時,日本的倭寇騷擾我國東南沿海,明政府派戚繼光到浙東沿海抗倭。組成「戚家軍」開赴台州,九戰九捷,盪平浙江的倭寇。保衛了東南沿海邊疆,戚繼光是民族英雄。
戚繼光的話:「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②鄭成功收復台灣:(P104)1661年,鄭成功率領將士攻打盤踞台灣的荷蘭殖民者。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投降,台灣回到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歷史意義:鄭成功捍衛了國家主權,維護了領土完整,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1683年,鄭成功後代歸順清朝。1684年,清朝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意義: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祖國的內在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邊防。
鄭成功緻信荷蘭殖民長官揆一:台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
③雅克薩之戰: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燒殺搶掠。為保衛祖國疆土,康熙帝命令軍隊兩次圍攻雅克薩,沙俄政府被迫同意談判解決中俄邊界問題。
1689年,中俄在尼布楚談判,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意義: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P106
13、鄭和下西洋:P94
目的:為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
過程: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從劉家港出發,到1433年,先後七下西洋,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偉大的航海家。以絲綢、瓷器換回各國的珠寶、香料、葯材。
歷史意義: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注意:鄭和下西洋和九年級所學的新航路開辟進行比較
14、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x藏:P110
①順治帝賜予達賴五世為「達賴喇嘛」封號,康熙帝賜予另一位佛教領袖「班禪額爾德尼」封號。
②1727年清朝設駐藏大臣。後來規定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x藏事務。
③達賴和班禪的繼承,必須報請中央政府批准。(金瓶掣簽制度)
這些措施,加強了中央政府對x藏的管轄。
x疆:P111
①乾隆帝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②乾隆帝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x疆地區,設置哨所,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③土爾扈特部(蒙古族)不堪沙皇壓迫,在渥巴錫的領導下,返回x疆。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清朝的統一,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使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15、「閉關鎖國」P118
清朝統治著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實行「閉關鎖國」只特許「廣州十三行」統一管理經營海外貿易。
「閉關鎖國」影響:
①積極影響: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②消極影響: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乾隆帝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信: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16、北京城與明長城:P121
紫禁城(今故宮)是皇帝居住的地方。(P122圖)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P122圖)
17、古代書法和繪畫
唐朝顏真卿(顏體),代表作《顏氏家廟碑》 並稱「顏筋柳骨」,見P39上圖
柳公權(柳體),《玄秘塔碑》
隋朝展子虔《游春圖》;唐朝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像》和《步輦圖》,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
宋朝畫家張擇端(濰坊人)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汴河沿岸的風景和繁華景象。
元代畫家趙孟頫,當時人們稱他的畫屬於「神品」,代表作《秋郊飲馬圖》 P80
「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明朝董其昌的書法有「顏(顏真卿)骨趙(趙孟頫)姿」之美。 P129
明末畫家徐渭善用潑墨《墨葡萄圖》
㈣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第1課 隋的統一與大運河 ⒈隋朝的建立:581
年,楊堅(隋文帝),年號開皇。隋文帝的繼任者是隋煬帝(楊廣) ⒉589
年,隋朝滅掉了南方的陳。這是繼秦朝之後,中國又一次完成了統一。 3.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統治。 4.大運河:3+4+5=1。3點
即是:中心洛陽、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4段
即是:永
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5大水系
即是: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和長江、
錢塘江五大水系。1
即是:大運河是一條貫通南北的動脈,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第2課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⒈隋煬帝不惜民力,酷虐殘暴,導致農民起義。隋朝二世而亡。 2
.李淵於
618
年建立唐朝,定都長安,他就是唐高祖。 3
.唐太宗的年號是「貞觀」。被唐太宗比喻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鏡子的大臣是魏
征。 4
.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
之治」。 5
.唐太宗認真吸取隋朝興亡的經驗教訓,在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
新措施。我們把這些措施總稱為「貞觀新政」。 (1
)、經濟上:改革賦役制度、輕徭薄賦(減少百姓服勞役天數,並規定可用交納實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縛逐漸鬆弛。) (2)、政治上:虛心納諫,選賢任能,
完善制度(沿襲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完善科舉制度。)(「三省」指的是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其中,尚書省下設六部。) (3
)、法律上:修改法令,編纂《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在歷史上對亞洲各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4)、民族關繫上:
密切與少數民族的聯系。 第3課 氣度恢弘的隆盛時代
⒈武則天登上帝位後,改國號為「周」,她是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㈤ 找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試卷(填空題)
【知識體系】
一.隋唐時期的對外交通和唐政府的對外政策
1.陸路:
2.海路:
3.唐政府的對外政策:
二.和新羅的友好往來
1.唐與新羅交往頻繁的表現
2.唐文化對新羅的影響
三.和日本的友好往來
1.隋朝:
2.唐朝與日本友好交往的表現及影響:
3.突出人物:
四.和東南亞、印度半島各國的往來
1.和東南亞:
2.和天竺:
3.重要人物:
五.和西亞、中亞歐非各地的交往
1.和波斯的交往:
2.和大食的交往:
3.和東羅馬及歐洲的交往:
4.和非洲的交往:
【重點、難點】
一.隋唐時期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
二.唐對外交往的新特點
三.唐代對外交往的影響
【知識聯系】
漢唐對外交往的不同特徵及原因
【知識鞏固】
1.隋唐時期陸路、海路都可到達的國家是
A.朝鮮、日本 B.朝鮮、印度
C.印度、日本 D.印度、南洋
2.唐代與西漢對外交通狀況的相似之處不包括
A.交通路線既有陸路,又有海路
B.長安是陸路交通中心
C.與東南亞、南亞各國往來密切
D.對外交往以陸路為主
3.唐政府實行較為開放的政策表現為①鼓勵外商來華貿易 ②任用外國人在唐朝做官 ③同意外國人與中國人通婚 ④允許外商在中國長期居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唐朝前期的對外關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況,其原因包括
①政治清明促進經濟文化繁榮
②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有利於交往
③對外交通的發達為交往提供了條件
④指南針的應用促進航海業的發展
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映日帆多寶舶來」,是描寫唐朝對外貿易盛況的佳句。這種局面的出現,從根本上是因為
A.唐朝統治者開明,重視對外貿易
B.唐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交通發達
C.「海上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
D.唐朝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在當時領先於世界
6.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
A.明州 B.揚州 C.泉州 D.廣州
7.在漢唐對外貿易中占重要地位的是
A.瓷器 B.絲綢 C.紙張 D.茶葉
8.新羅和日本同唐朝的友好交往中,相同的歷史現象的是①都有來唐留學生②都仿效唐朝的制度③都學習儒學④貿易往來頻繁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鑒真東渡與玄奘西遊所體現出的唐朝文化的特徵是
A.影響巨大 B.世界領先
C.高度繁榮 D.兼容並蓄,對外開放
10.下列國家在與中國交往中,受唐政治制度影響較大的是
A.日本、天竺 B.新羅、東羅馬
C.新羅、日本 D.天竺、大食
11.在隋唐與各國的交往中,中國有三位高僧作出重要貢獻,他們是
①一行 ②義凈 ③玄奘 ④法顯 ⑤鑒真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⑤
12.唐朝和天竺的友好往來主要表現在①天竺一再遣使唐朝 ②兩國交往以佛教為紐帶 ③中國創立的十進位記數法推動天竺數學發展 ④天竺各級學校教授儒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唐朝時,從中國傳到大食的手工技術是
A.制瓷技術 B.造紙術
C.雕版印刷術 D.冶鐵技術
14.下列關於漢唐時期對外交往共同點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與歐洲沒有直接往來
B.影響遠及歐洲和非洲
C.長安是對外陸路交通中心
D.對外貿易既有陸路,又有海路
15.與漢代相比較,隋唐對外關系進一步發展的表現是 ①對外交往的范圍更加擴大了②陸上絲綢之路繼續向西延伸 ③海上絲綢之路已遠達波斯灣 ④一些國家同隋唐交往的程度加深了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1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貞觀四年起,日本不斷派「遣唐使」到中國來,至唐後期894年止,遣唐使到達中國的有十三次。隨同大使、副使來的還有學者、學問僧、留學生、畫師、醫生、工匠、水手等。
材料2:647年,天竺摩揭陀國遣使來中國;隨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詔揚州上諸蔗,作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
材料 3:唐初,阿拉伯半島上大食興起,651年侵佔了波斯,波斯國王插斯路和他的兒子泥捏斯來到唐朝,客居長安,後來先後客死長安。波斯商人的足跡遍於長安、洛陽、揚州、泉州、廣州。他們販買珠寶、香葯及西域、南海一帶的土產。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等商品也大量運往波斯,並被波斯商人轉銷到西方。
材料 4:大食於651年遣使和唐朝相通……安史之亂時,唐借大食兵幫助收復長安和洛陽。
——均摘自《中外關系史講義》
依據上述材料,從歷史條件、雙邊關系和相互影響方面評述唐朝的對外政策。
17.唐朝的對外關系有何顯著特點?原因何在?唐朝的對外交往有何作用?
答案
【知識體系】
一.隋唐時期的對外交通和唐政府的對外政策
1.陸路:
從長安出發向東出發,可到達今天的朝鮮,向西經陸上絲綢之路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歐非許多國家。
2.海路:
從登州、揚州出發,可到達今天的韓國、日本;從廣州出發,經海上絲綢之路,可到達波斯灣。
3.唐政府的對外政策:
唐朝政府鼓勵外商來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在中國居住、任官,和中國人通婚。
二.和新羅的友好往來
留學生以新羅人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遠
新羅立國,參用唐朝制度,還設立國學,教授儒學;新羅從唐朝引入茶種、雕版印刷術、制瓷及制銅技術傳入新羅;姓氏、服飾、節令、風俗受唐影響
三.和日本的友好往來
隋朝:中日互遣使臣
唐朝: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來華;日本大化改新仿唐制度;日本都城建造仿照長安城;日本各級學校教授儒學;貿易往來頻繁;文化交往中突出人物有日本的吉備真備、中國的鑒真
四.和東南亞、印度半島各國的往來
1.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彼此互派使節,交換土特產品
2.印度被稱作「天竺」。和天竺的交往以佛教為紐帶;貞觀時天竺遣使送來鬱金香、菩提樹;中國創立的十進位記數法傳到天竺;重要人物是玄奘和義凈。
五.和西亞、中亞歐非各地的交往
1.和波斯:隋時已互遣使節,唐時,其王及其子來中國,其商人在中國開「波斯店」
2. 大食:唐高宗時與唐通使,造紙術傳入大食
3.和東羅馬:有使節來往,東羅馬的雜技、醫術傳入中國,
4.唐的絲綢、瓷器運往歐洲
5.和非洲:和非洲也有來往
【重點、難點】
一.隋唐時期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
①唐朝政權的強大,有穩定、統一的政治環境。
②唐朝經濟文化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③唐朝的對外政策比較開放。
④唐朝比較發達的對外交通線(海、陸)。
⑤唐朝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
二.唐對外交往的新特點
(1)對外交往的范圍更加廣泛,出現前所未有的盛況,且具有連續性:
(2)交往領域全面,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
(3)交往是雙向的,但內容不同,中國傳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產技術等,外國傳入的主要是土特產、藝術;
(4)對外交往的渠道眾多,有使節、留學生、民間技術交流、宗教往來、藝術交流等;
(5)從唐對外貿易來看,海路貿易與陸路貿易並舉;對外貿易與外交同時進行等。
三.唐代對外交往的影響
①促進了唐代經濟進一步繁榮;文化更加豐富多彩;亞、歐、非洲諸國土特產品輸入中國;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學習熬糖法;東羅馬的醫術、雜技傳入中國;外來宗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唐朝允許它們在中國建寺傳教,對中國的哲學、宗教和文化藝術產生了很大影響。
②大大加強了中國同亞、歐、非洲各國之間的友好關系以及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唐與各國遣使往還,接納外商和留學生。民間貿易交往不斷。玄奘和義凈到天絲探求佛學;鑒真東渡日本;波斯王卑路斯及其子客死唐朝都城,成為中外友好交往史上的佳話。
③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對亞洲和世界的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a.新羅參用唐朝制度,行科舉、設國學、教授儒學;從唐朝引入茶種和制瓷、制銅等手工業技藝,姓氏、服飾節令、風俗等方面,都有中華文化色彩。
b.日本大化改新即是由留唐日本人回國策動的。其中的政治經濟制度都是以唐制為藍本;律令大體採用唐律;儒家經典成為各級學校教材;佛教受到中國影響;文字、建築、生活風尚都留有唐文化風范。
c.中國創立的十進位記演算法,推動了天竺數學的發展;中國的造紙術傳人大食;唐朝的絲綢、瓷器大量運往歐洲,促進了各國經濟、文化的發展。
【知識聯系】
漢唐對外交往的不同特徵及原因
不同特徵:
①漢代以陸路為主,唐朝水陸並舉。西漢張騫溝通西域後,「絲綢之路」開通,中國同西亞歐洲的商貿關系開始發展起來。唐朝「絲綢之路」仍然是中西重要商道。而且新開辟了登州、揚州,東至朝、日,廣州至西亞、歐洲的海上商道。
②漢代以商貿為主,唐朝使臣、商貿交往、文化交往全面展開。西漢沒有使臣交往。東漢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未成功。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從海道來中國,才有了中西使臣的往來。唐朝時與朝鮮、日本、印度、大食都互有使者往來通好。
③漢代以絲和絲織品為主,唐代絲綢、瓷器、紙張、茶葉等商貿物品大為增多。
④漢代商貿具有單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雙向性,不僅傳播文化,而且廣泛吸取各國經濟文化成果,促進唐的繁榮。
原因:
漢代江南經濟較為落後,還不具備打通海上通商條件。
唐朝南北統一,國力強盛,經濟文化處於世界先進地位,南方經濟繁榮,造船業發達。
因此,中外交往出現前所未有盛況。
【知識鞏固】
1-5 BDACB 6-10 BBADC
11-15 DBBAA
16.唐朝時,國家統一,政局穩定;國力強盛,經濟文化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對外交通發達,中外交往頻繁。唐朝實行較為開放的對外政策,促進了本國經濟文化的發展,也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唐朝與亞洲鄰國友好往來,關系密切。唐文化在政治經濟制度、城市建築、文化習俗諸方面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產生了重大影響。
17.特點:對外交往十分頻繁,與亞洲、歐洲和非洲許多國家之間的往來呈現前所未有的盛況。(2分)
原因:經濟、文化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四通八達的海、陸交通線;疆域遼闊和和睦的民族關系,有利於促進對外交往;開放的對外政策。(4分)
作用:使唐文化在世界產生重大影響,促進了亞洲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促進了唐朝經濟文化繁榮,也豐富了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4分)
㈥ 七年級上冊歷史10—-17課基礎知識默寫的答案
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雲南元謀,。。。。。
此處省略4875字
。。。。。。標志著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不用謝了,咱倆誰跟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