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二會考歷史復習知識,簡潔一點
每個省的書和考試卷都是不一樣的,我只能給你學習經驗。現在出考題的精明了不會或者很少出書本上有的,你要搞清楚的是 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本質,歷史背景,社會環境這幾項。中史太多了,大概年號幾號就可以了,公元前八四一年(周召共和)這是有明確紀元的中史,前面的時間都是猜想。春秋戰國一般不會考年代,春秋的開端是齊桓公稱霸(春秋五霸),戰國的開端是韓趙魏三家分晉。期間可能會考諸子百家,考最多的就是儒家,孔,孟思想及荀子的學說兼韓非子,莊子等。還有戰國的幾次變法(重點),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秦國商鞅變法、要搞清楚變法內容,這是要背會的高考都有可能考,就是喜歡考改革。公元前211年年號很好記,秦始皇統一中國,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張楚起義,楚漢爭霸(這基本不會考吧)。你說簡潔點後面我就不說了,反正改革,黨爭,一個朝代衰敗的原因。西方主要是兩次工業革命及法國大革命一戰,二戰,還是改革的考的多,多做選擇題。
總結:學文科並不是別人眼中的死記硬背,你看古代文人是迂腐的人么?關鍵是要學成思想,有了思想對中史,外史有個明確發展的路線你不用背就能知道歷史的發展雖然有偶然性但是是必然的,不管是學歷史還是學其他的多問為什麼。
Ⅱ 高二會考政史地知識點,急用~~~~
高考考試大綱(課標實驗版)——地理
Ⅰ 考試性質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高等學校根據考生成績,按已確定的招生計劃,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因此,高考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Ⅱ 考試內容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必修課程的內容,確定高考地理科考試內容。
地理學科命題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即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
1.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能夠從題目的文字表述中獲取地理信息,包括讀取題目的要求和各種有關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夠快速、全面、准確地獲取圖形語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讀和分析各種地理圖表所承載的信息。
·能夠准確和完整地理解所獲取的地理信息。
2.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
·能夠調動和運用基本的地理數據、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徵及分布、地理原理與規律等知識,對題目要求作答。
·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相關地理信息。
·能夠選擇和運用中學其他相關學科的基本技能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運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標的判斷和識別,不同類型地理數據之間的轉換,不同類型地理圖表的填繪,地理數據和地理圖表之間的轉換,基本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等。
3.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能夠用簡潔的文字語言、圖形語言或其他表達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徵,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發展變化,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要點。
·能夠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通過比較、判斷、分析,闡釋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4.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
·能夠發現或提出科學的、具有創新意識的地理問題。
·能夠提出必要的論據,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用科學的語言、正確的邏輯關系,表達出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與結果。
·能夠運用正確的地理觀念,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
二、考試范圍與要求
考試內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實驗稿)》的有關內容。
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選修內容的考核由各省區根據具體教學情況酌定。
對所列考試內容的考查程度不超過課程標准規定的要求。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地殼物質循環。
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大氣受熱過程。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自然資源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口與城市
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城市的空間結構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2、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農業區位因素,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工業區位因素,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3、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
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第三部分 區域可持續發展
1、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區域的含義。
不同區域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差異。
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2、區域可持續發展
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及其產生的危害,以及有關的治理保護措施。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問題,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3、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數字地球的含義。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新課標卷)政治2009-01-22 15:31Ⅰ.考試性質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高等學校根據考生成績,按已確定的招生計劃,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因此,高考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Ⅱ.考試內容
政治學科考試內容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的教學內容確定。
政治學科考試應在使考生體現出應有的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同時,注重考查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
1.獲取和解讀信息
·能夠從題目的文字表述中獲取回答問題的有關信息。
·能夠快速、全面、准確地從圖、表等形式中獲取回答問題的有關信息。
·能夠准確和完整地理解並整合所獲取的有關信息。
2.調動和運用知識
·能夠根據從題目獲取和解讀的試題信息,有針對性地調動有關的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方面的知識,並運用這些知識做出必要的判斷。
·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重大時事和相關信息。
·能夠展現出檢索和選用自己「知識庫」中有用知識、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闡釋事物
·能夠用簡潔的語言描述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學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觀點。
·能夠運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比較和解釋有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
·綜合闡釋或評價有關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
4.論證和探究問題
·根據有關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能,發現或者提出體現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問題。
·綜合使用題目提供的信息、課堂學習或自主學習獲得的知識、方法,提出比較必要的論據,論證和探究問題,得出合理的結論。
·能用順暢的語言、清晰的層次、正確的邏輯關系,表達出論證、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二、考試范圍
本大綱僅規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中必修課程的考試范圍。關於《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中選修課程的內容由各實驗省區根據各自教學實際情況具體規定。
第一部分 經濟生活
1、貨幣
(1)貨幣的本質
商品的基本屬性
貨幣的產生與本質
貨幣的基本職能
金屬貨幣與紙幣
(2)貨幣的種類與形式
貨幣與財富
結算與信用工具
外匯和匯率
2、價格
(1)價格的決定與變動
價值與價格
價值決定價格
價值規律及其表現形式
供給與需求
影響(均衡)價格的因素
(2)價格變動對經濟生活的影響
價格變動對消費者的影響
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
價格變動對需求量的影響
3、消費
(1)消費及其類型
影響消費的因素
消費類型
消費結構
(2)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消費心理
消費行為
4、生產與經濟制度
(1)生產與消費
生產決定消費
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
發展生產的意義
(2)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公有制為主體
國有經濟及其主導作用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5、企業與勞動者
(1)生產的微觀主體一一企業
現代企業的組織形式
公司的類型
公司的組織形式
公司經營與公司發展
企業兼並與企業破產
(2)勞動者
勞動與就業
勞動光榮
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
維護勞動者權益
6、投資與融資
(1)商業銀行
利息、利率與本金
儲蓄存款
中國商業銀行體系
商業銀行的業務
(2)投資
投資收益與投資風險
股票
債券
商業保險
(3) 融資
7、個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製度
生產決定分配
按勞分配及其作用
我國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2)效率與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對效率、公平的影響
提高效率、促進公平
8、國家收入的分配
(1)財政收入與支出
財政收入的構成
稅收與財政的關系
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
財政支出
財政支出的構成
財政收支平衡
(2)財政的作用
財政與基礎設施工程
財政與宏觀調整
財政與人民生活保障
9、征稅與納稅
(1)稅收及其種類
稅收
稅收的基本特徵
稅收的種類
稅收的作用
(2)依法納稅
納稅人
負稅人
依法納稅
10、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市場經濟基本原理
市場與計劃
市場調節及其弊端
市場配置資源
市場秩序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宏觀調控
l1、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小康社會
經濟建設的要求
(2)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
科學發展觀
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12、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
(1)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及其表現
跨國公司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2)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
對外開放
國際經濟組織
國際經濟合作
「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國的國家性質
憲法對我國國家性質的規定
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與特點
人民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
人民民主專政是正義的事情
我國政府關於人權問題的觀點
(2)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
我國公民享有的政治權利
我國公民必須履行的政治義務
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
(3)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方式
我國的選舉制度及選舉方式
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多種方式
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
我國的村民自治與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義
我國公民的民主監督權和實行民主監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要負責地行使民主監督權利
2、我國的政府
(1) 我國政府的職能和責任
我國政府的主要職能
我國政府的作用
我國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
(2)政府權力的行使與監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義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的意義
我國行政監督體系
(3)政府的權威
政府的權威及其體現
我國政府權威的來源和樹立
3、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1)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關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人民代表的產生
人民代表的職責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內容
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
(2)我國的政黨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指導思想
不斷完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
(3)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
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我國的宗教政策
4、當代國際社會
(1)國際社會的成員
主權國家
國際組織
聯合國
(2)處理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
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
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
(3)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
時代的主題
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中國政府關於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
(4)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宗旨和立場
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准則
我國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我國的和平發展道路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1、文化與生活
(1)文化與社會
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會作用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文化與綜合國力
(2)文化對人的影響
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
文化對人影響的特點
豐富精神世界,促進全面發展
2、文化傳承與創新
(1)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
現代文化傳播手段的特點
推動文化交流的意義
(2)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影響
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3)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文化創新的意義
創新與繼承的關系
創新與借鑒、融合
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
3、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1)燦爛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徵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和意義
4、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走進文化生活
文化市場與傳媒商業化的影響
發展大眾文化的要求
如何看待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發展先進文化的指導思想和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
(3)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體系和主要內容
思想道德建設在文化建設中的地位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公民道德基本規范
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
第四部分 生活與哲學
l、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1)哲學是什麼
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
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哲學與時代精神
哲學的作用
(2)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
(3)唯物主義及其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特點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特點
(4)唯心主義及其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
(5)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
(6)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7)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2、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1)哲學的物質概念
自然界的物質性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2)哲學的運動概念
運動和物質的關系
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
(3)物質運動的規律
規律的概念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4)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的起源
意識的生理基礎
意識的內容與形式
(5)意識的能動作用
意識能動性的特點
意識能動性的表現
(6)客觀規律與意識的能動作用
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7)實踐
實踐的概念
實踐的特點
(8)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實踐是認識的動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的具體性
真理的條件性
真理和謬誤
(10)認識過程
認識的反復性
認識的無限性
3、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1)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2)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聯系的普遍性
聯系的客觀性
聯系的多樣性
(3)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系統優化方法
(4)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發展的概念
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
發展的量變與質變狀態
(5)唯物辯證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7)辯證的否定觀
辯證否定
形而上學的否定觀
(8)唯物辯證法與創新意識
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
創新的社會作用
4、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4)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
(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的概念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6)人生價值
價值和價值觀
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7)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客觀依據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階級性
價值沖突及評價標准
(8)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價值的實現方式
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第五部分 時事政治
1、年度間國內外重大時事(上年度4月至考試當年3月)
2、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重大方針政策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新課標卷)歷史2009-01-22 15:27Ⅰ 考試性質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高等學校根據考生成績,按已確定的招生計劃,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因此,高考應具有較高和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Ⅱ 考試內容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的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系列的內容,確定歷史學科考試內容。
歷史學科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
1.獲取和解讀信息
·理解試題提供的圖文材料和考試要求。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
·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准確、合理的解讀
2.調動和運用知識
·辨別歷史事物和歷史解釋
·理解歷史事實,分析歷史結論
·說明和證明歷史現象和歷史觀點
3.描述和闡釋事物
·客觀敘述歷史事物
·准確描述和解釋歷史事物的特徵
·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做出正確的闡釋。
4.論證和探討問題
·運用判斷、比較、歸納的方法論證歷史問題。
·運用批判、借鑒、引用的方式評論歷史觀點
·獨立地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提出不同看法
Ⅲ 求高二歷史會考筆記,所有知識點,人教的。內容要多
我也是將要會考的學生
都說不難 容易過的 不用太擔心
把發的呢本學業考試 看看做做 有幫助, 基本上題都是那本書上的的
Ⅳ 高二第一次會考-歷史知識點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復習要點
必修模塊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分三大類: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三低(發達國家)、「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四、地域文化與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於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築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
2、 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
(二)社會經濟方面
1、農業基礎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後—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遊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城市化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 我國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
③ 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於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熱島效應、 雨島效應 、城郊熱力環流 、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① 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幹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 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五、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
第三章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葯)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葯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分布
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典型地域
亞洲
區位條件
氣候
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於耕作
勞動力
(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
歷史
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主要特點
特點
形成原因
小農經營
以家庭為單位,人均耕地少
單產高,商品率低
精耕細作,但農村人多,自給為主
機械化水平低
經濟水平低,體力勞動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風氣候,水旱災害頻繁發生
科技水平低
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 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 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③ 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製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三、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生物的影響:①開墾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種;③過渡放牧導致草場破壞,出現荒漠化;④施用農葯會使農產品遭到污染,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
2、對土壤的影響:①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鹽漬化;②長期施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變酸變硬。
3、對氣候的影響: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修建水庫與引水灌溉都改變了下墊面性質,改變了大氣的熱源和水源條件。
4、對水文特徵的影響:①修建水庫和引水灌溉:改變了河流徑流的流量過程;
②開墾梯田、砍伐森林、植樹造林:影響河流含沙量。
四、工業區位因素
1、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礦產、土地、水源、氣候等。
(2)經濟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屬冶煉、重化工基地)、市場——節省運費。
(3)勞力和技術: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業,工資在產品成本中的比例較高(勞動密集型工業),工廠要布局在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技術密集型工業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方。
(4)工農業基礎和協作條件:包括生產協作和社會協作
(5)環境:工業布局要注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①風向 ②水源 ③離城市距離
2、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1)原料地對工廠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原因:工業所用的原料范圍越來越廣,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
(2)交通運輸:沿海沿江的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已相當完善,交通運輸不再成為他們考慮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4)勞動力素質的影響逐漸增強。
3、工業區位指向類型
工業類型
工業特點
區位選擇原則
主要工業部門(舉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產地
採掘工業、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等
動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有色金屬冶煉廠
市場指向型
產品不便遠距離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高
接近產品的消費市場
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石油加工業等
勞動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勞動力
接近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
普通的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等
技術指向型
技術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集成電路、精密儀器等
五、工業地域的形成
1、工業集聚和工業地域的形成
(1)導致集聚的主導因素: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資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① 可以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
② 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業區的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④ 有利於集中處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2、工業分散和工業地域聯系
(1)工業分散的原因: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如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尋找最佳區位)。
(2)工業分散的條件:① 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方便、快捷、廉價;
② 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世界的「同時性」。
六、傳統工業區
1、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傳統工業區多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我國鞍鋼發展的條件: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我國寶鋼發展條件:交通便利、市場廣闊(鐵礦石主要從澳大利亞、印度等國進口)
2、存在的問題:① 以重工業為主,生產結構單一;
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經濟效益下滑;
③ 環境污染嚴重等。
3、解決措施(以德國魯爾區為例)
(1)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和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發展科技:發展科技,促進旅遊,繁榮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
(3)優化環境:消除污染,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4、資源枯竭型城市(工業區)的轉型:對於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城市的發展歷程和城市資源(無論是礦產、土地和人力資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條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點進行經濟轉型。如山西大同轉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遊、煤炭的深加工和新興工業,河南平頂山的轉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發展鹽化工。
5、我國四大工業基地
特色
有利條件
不利條件
遼中南地區
重工業基地
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水資源缺乏
京津唐地區
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豐富的鐵、石油、海鹽資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統一的電網
水資源缺乏
滬寧杭地區
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術力量;豐富的資源
常規能源資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區
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靠近港澳,僑鄉,易吸引外資;經濟特區開發早,有技術和管理優勢;勞動力豐富
常規能源資源缺乏
七、新興工業區
1、主要新興工業區:美國「矽谷」、日本「硅島」等。
2、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科技發達、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機場)、環境優美
八、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還有很多發不完,
Ⅳ 急需!!!高中歷史會考知識點,學習方法
會考是高中畢業,和考大學無關。。。高考才是考大學。。。。。
而且內會考比高考松很多。容。。。
另外歷史。。。應該發了什麼手冊之類的要你看的吧。。。。你花50%的功夫把書本多看多背。。。花50%功夫把手冊上的例卷寫完,請教老師或者歷史好的同學。。。。。。好多門課,會考就是手冊上面的卷子,,我當年英語就是100%一樣的。。。。我沒看後悔死了。。。。
會考很松的。。。。花了功夫就不要太緊張。。。我很少聽說不過的。。。。。不過你42分也太。。。。。。
Ⅵ 高二歷史會考知識點,題型有上一年高考題嗎會重復上一年的試題嗎
照理說,試卷的格式都是差不多的,題型的話也應該類似,但是絕對不會重復上一年的試題,就算差不多,也是要改掉一些東西的
Ⅶ 高二會考歷史必背知識點
高中會考歷史必背知識點:秦漢時期的文化
一、秦漢文化的特點:統一性與多樣性有機結合;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水平居世界先進行列;氣勢恢弘。
二、科技:
1、天文:漢武帝時,「太初歷」是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開始以正月為首;公元前28年,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東漢張衡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還發明了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2、數學:東漢的《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標志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完整的體系。
3、造紙:我國是世界最早發明紙的國家,西漢時已有絮紙和麻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公元105年,蔡倫發明「蔡侯紙」, 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
(7)高二歷史會考知識大全擴展閱讀
三省六部制
1、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並下設史、戶、禮、兵、刑、工六部。
2、漢初:在地方上,郡國二制並行。
3、元朝:中央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在地方採用行省(行中書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漢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監察機構,後都演變成地方行政實體。
4、明朝:通過廢除丞相制度和創設內閣,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5、清朝:雍正帝時,軍機處的創設,使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Ⅷ 高二歷史會考知識梳理(共六本書、上海的)急!!!
哇,6本好多啊,寫不下的.給你個參考地址好了.高二歷史世界近現代內史上冊知識點講解容
http://www.zxxcw.cnpkm.com/ArticleDetail.aspx?DetailID=305757
Ⅸ 高二歷史重點知識總結
1.新航路的開辟
(1)影響:①引起的「商業革命」使商路和貿易中心發生了變化,主要商路
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②引起的「價格革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
的衰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③這場「地理大發現」的歷史行動,從此把人
類融合成為一部整體的歷史。④殘酷的殖民掠奪從此開始,給亞洲、非洲、拉
丁美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的畸形局面,使西歐資
本主義的發展具備了原始積累。⑤新航路開辟後,殘酷的殖民掠奪是資本主
義發展過程中獲取原始積累的行為表現,它是非正義的,但客觀上卻起了把資
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帶到落後國家、落後地區的作用,為推動近代美
洲文明的進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比較:鄭和下西洋和新航線開辟都是世界
航海史上的壯舉,二者有共同之處,但也有明顯的不同:①從背景看,西歐在15
世紀已處於資本主義的前夕,商品經濟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獲得了
很大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得到快速發展;以人文主義為主要社會思潮
的文藝復興運動成為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正在把人們從封建神學的束縛中解
救出來;他們還重視技術的革新和改進。而同期的中國仍實行重農抑商的經
濟政策;並用處處順從、事事以正統觀念為依據的儒學思想束縛人們,以維護
和鞏固君主專制。商品經濟雖有發展,但遠遠沒有發展到足以震憾封建統治
的地步;人們不重視科技。②從目的看,鄭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揚國
威,明成祖力圖廣加招徠,製造出「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景況,以示炫耀;加強與
海外聯系,滿足統治階級對異域珍寶的需求;主要形式是和平友好的貢賜貿
易。而西歐航海家的航海冒險,主要是出於經濟目的。侵佔海外殖民地,掠奪
財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是資本主義海外殖民性質。③從影響和後果來看,
鄭和下西洋增強了中國和亞非國家人民的友誼,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同時,
還恢復了朝貢關系。賞賜式的貿易是違背經濟規律的,對中國新的經濟形態
的產生未起到直接作用。這種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政府造成巨大負擔,
後來因國力衰退而中止。而西歐新航路的開辟,帶來了人類歷史的大轉折,引
起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促進了資本主義的
成長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它還打破了世界各國相互隔絕狀態,為後來大
規模的殖民擴張打下了基礎。
2.文藝復興
(1)文藝復興發源於義大利的原因:首先,義大利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形成中的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利益,迫切要求摧毀教會的神
學世界觀,鏟除維護封建制度的各種傳統觀念。其次,義大利更直接、更系統
地保留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這是文藝復興產生的重要條件。
(2)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主流社會思潮的核心。人文主義
重視人的價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對當時的科學、
哲學、文學、藝術、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是資產階級
反封建、反中世紀神學世界觀的思想武器。當然,這種思潮也有一定的局限
性,這就是它把資產階級一個階級的特性看作是全體人類普遍的人性,從而掩
蓋了資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對立。
(3)文藝復興的實質
。
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及其
5.歐洲的啟蒙運動
7.美國獨立戰爭的性質
美國獨立戰爭是近代早期民族獨立運動,是北美人民為掙脫英國的殖民
統治,求得民族獨立與解放而進行的戰爭。戰爭的對象是英國殖民統治者,戰
爭的目的是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因此,這場戰爭具有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
這場民族解放戰爭從本質上講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8.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
專題二 進入工業資本主義時期的東西方世界
1.關於工業革命
。
4.試比較德意志統一和義大利統一的異同
5.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大致有哪幾種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