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世紀中期德意志誕生了一股新的思想風潮,是什麼在其指導下,後來德國發生了什麼重大歷史事件
理性主義思想
在其指導下,俾斯麥領導了「王朝戰爭」,使德意志帝國統一,並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2. 17世紀至19世紀,哪些事件影響了德國教育的發展
17世紀至19世紀,是德國資本主義緩慢發展的時期。在這期間,德國經歷了30年戰爭(1618年~1648年)、狂突擊運動、拿破崙的入侵和資產階級革命。這些歷史事件都在不同意義上影響了德國教育的發展。
3. 德國大事年表
西元前境內就居住著日耳曼人。
西元9年(中國漢朝),日耳曼戰勝羅馬人。
西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
751-987年 卡洛林王朝800年 查理曼大帝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
843年 查理曼大帝的子孫三分帝國,其中東法蘭克後來形成德意志國家。
911年 第一個德意志國王康拉德登基,為早期封建國家。
962年 奧圖一世(Otto)稱帝,建立「神聖羅馬帝國」。
1092年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1118年 騎士文化的全盛期。
1241年 漢撒同盟成立。
13世紀中期形成封建割據。
1346年 歐洲流行瘟疫。
1386年 海德堡大學創立。
1415年 捷克宗教改革者胡斯(John Huss)被教廷火刑處死
1450年 古騰堡(Jahannes Gutenberg)發明活字印刷術
1517年 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點論綱,揭開宗教革命序幕。
16世紀發生農民戰爭。 1618-1648年 三十年戰爭。
1701年 布蘭登堡選侯國取名為「普魯士王國」
1806年 拿破崙進柏林,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告終。
1815年 拿破崙戰敗,英俄普奧四國同盟,普魯士、奧地利崛起,根據維也納會議組成「日耳曼邦聯」。
1835年 德國第一條鐵路在紐倫堡與Furth之間通車
1848年 德國各地爆發革命。
1862年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首相。
1866年 普魯士在「七周戰爭」中擊敗奧地利,隔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
1870-1871年 普法戰爭。
1871年 普法戰爭結束,德國擊敗法國,同時兼並了南德諸邦,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以普魯士國王為皇帝。
1914年 德國發起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 戰敗,帝國崩潰,德皇威廉二世退位。
1919-1933年 「威瑪共和國」。
1933年 希特勒上台後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國」。
1939年 德國發動二次世界大戰。
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戰後,根據波茨坦協定,德國由美、英、法、蘇聯分佔,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
1948年6月20日,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
1949年 美、英、法控制的西佔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東部的蘇聯占區相應成立了民主共和國,德國正式分裂為兩個國家。
1961年「柏林圍牆」建立,柏林分為東、西柏林。
1989年 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前東德國。10月初,許多東德城市相繼爆發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要求放寬出國旅行和爭取媒體自由等,東德總統旋即辭職。「柏林圍牆」倒塌。
1990年 聯邦德國總理科爾(Kohl)提出實現統一兩德的計劃,
1990年10月3日東德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原有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邦,並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終告統一。
4. 德國在19世紀40年代"拷問世界"方面的"偉大"史實是什麼
1.德國在抄19世紀40年代"拷問世界襲"方面的"偉大"史實是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2.標志: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發表(意義:標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國際工人運動蓬勃開展,形成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3.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條件
(1)經濟: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經濟危機(1825)的爆發暴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私有制的矛盾)
(2)階級(政治):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紡織工人起義),無產階級成為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
(3)思想:德意志古典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英法空想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
(4)實踐: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中,揭露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成立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實踐
5. 19世紀歐洲發生的重大世界事件有哪些
1789.7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792.9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793.6-。7法國雅各賓派專政
1794法國熱月政變
1799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
1804海地宣布獨立
1804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1810-1826拉丁美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1815維也納體系的確立
1830法國七月革命
1831,1834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19世紀30年代法拉第證明了電磁感應現象
1836-1848英國憲章運動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義
1848.2《共產黨宣言》發表
1848-1849 1848年歐洲革命
1853-1856克里米亞戰爭
1857-1859印度民族大起義
19世紀中期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學說
1861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國內戰
1864第一國際成立
1868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0-1871普法戰爭
19世紀70年代初義大利統一最終完成
1871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
1881-1899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
1882德意奧三國同盟形成
19世紀80年代法國最終確立了對越南的統治
1889第二國際建立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
——————自己看看把不屬於歐洲的剔除掉吧,放進來是讓你了解全面些
6. 關於德國的歷史,比如一些重大事件
德國歷史
日耳曼(German)這個民族的稱呼大概是從公元前90年開始,指稱斯堪地那維亞(Scandinavia)南部移居中歐的民族。而「德意志」則是這些部族使用的語言,最後才演變成居住地的稱乎,更由此衍生成「德意志帝國」、「德國」。公元8世紀,這個地區在卡爾大帝的統治下日益強盛。
羅馬帝國經過多年征戰,終於在公元前58年將疆域拓展到萊茵河。當時的日耳曼諸蠻族,在賀爾曼(Hermann)的領導下團結起來,於條頓堡森林(Teutoburg Forest)大敗羅馬軍,大家也就以「條頓(Teuton)」之名來稱呼這個民族。條頓民族此後成為羅馬頭痛的地方問題,數次的劫掠終於導致羅馬帝國的敗亡。
法蘭克人趁著日耳曼諸族對付羅馬人時,將勢力伸展到萊茵河谷。三世紀時的查理曼(Charlemagne)帝國幾乎統一了日耳曼諸族。雖說查理曼大帝帶動了行政革新和文化進步,但帝國內部的繼承問題,導致不敵外族入侵,於843年分裂,進入分治的神聖羅馬帝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俗稱的歐洲黑暗時期,卻是地方通俗文學興起時,而日耳曼語的使用也逐漸帶動民族國家的認同。這時期的文學內容主要內容為發揚騎士精神的故事,或是騎士與貴族女子的愛情故事。
德意志民族直至十四世紀哈布斯堡王室( Habsburg)逐漸得勢,日耳曼民族的國家定位也越趨明確。1538年,漢撒同盟(Hanseatic League)的形成,則整合了所有的日耳曼商業城鎮。
公元1517年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發表論文向天主教會挑戰,是宗教改革(Reformation)的先驅,也間接引發了三十年戰爭。馬丁路德在文化上的貢獻,包括重新翻譯聖經,也造成了日耳曼方言的整合,標准高地德語(High German)就此誕生。
宗教改革的影響不只限於信仰活動,也引發社會整體環境的變化。日後的30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 1618-48),是日耳曼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大災難,導致人口銳減1/3以上,結束該戰爭的威思法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將神聖羅馬帝國的選侯人數提高至300名,哈布斯堡皇室的權威開始動搖。神聖羅馬帝國至此已有名無實,但仍繼續苟延殘喘150年,政治實權則掌握在林立的地方小君侯手中。
18世紀初,在明君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the Great)的開明專制政權下,日耳曼諸邦中的普魯士王國(Prussia)興起,努力躋身歐洲強國之列。1862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Wilhelm I)任命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為宰相。這位老練的政治家篤信鐵血哲學,作風強悍。他希望建立統一而強大的日耳曼民族國家,而藉由發動對外戰爭,是有效提升內部團結的最好方法。俾斯麥先促使北德統一,再藉由對法戰爭,激勵北德各邦聯的統一,終於形成德意志民族國家。1870年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德意志大獲全勝,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Emperor Napoleon III)被俘,威廉一世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
雖說現在的德國以先進的工業技術傲視全球,但德國的工業化卻是從19世紀末才開始加速進行,在短短的40年間,便奠定了良好的工業基礎,然而獨裁的政治制度卻跟不上工業化的腳步,社會上因而產生嚴重的摩擦。為了化解國內的動盪情勢,當政者再度藉由激進地向外殖民發展來移轉焦點。此舉造成德國在歐洲外交上的孤立,與鄰國緊張關系不斷升高。當時德國的軍力在全球堪稱第一,迫使英、法、俄三國不得不訂定協約(Triple Entente)與之抗衡。
公元1914年,奧地利王儲遇刺,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形成德國和奧地利聯合,對抗法、俄、英的局面。新式的武器則造成史無前例的慘重傷亡。德國採取的潛艇無限戰迫使美國也加入戰局,令戰爭前期窘態畢露的協約國起死回生,贏取最後勝利。德國戰敗,德國國王遜位,成立威瑪共和國。戰後的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對德國訂立嚴苛的賠償,並削減德國軍武能力。
公元1929年,世界性經濟大恐荒,加上國家鉅額賠款,導致民不聊生,內政動盪。由希特勒(Adolf Hitler)領導的納粹黨(Nazis),得以藉民族主義獲取大部份德人的認同。藉由多次選舉及政治手段,希特勒終於在1933年1月,由總統興登堡(Hindenburg)任命為總理,取得政權。
1935年希特勒開始施行種族純化法(Racial Purity Laws),剝奪猶太人的德國公民權,禁止「亞利安人(「Aryans」)」與猶太人通婚。他巧妙地運用基督徒與猶太人之間的宗教仇恨和種族優越意識,凝聚大部份人的共識。1942-45年間,6百萬名猶太人慘遭屠殺,這數字占當時歐洲猶太總人口的2/3,其中多數來自波蘭及蘇聯。另有5百萬名其它受害者——戰犯、斯拉夫人、吉普賽人、同性戀者、弱智者及政敵,在納粹集中營遇害。納粹時代的暴行不只是慘絕人寰的悲劇,其恐怖程度遠超過人類所能理解的范疇。
集大權於一身的希特勒,強力擴展軍備。希特勒更進一步片面廢棄凡爾賽條約,擺脫賠款與限武和約,悍然吞並了奧地利,進而侵略捷克。同盟國(Allies)此時對德國的侵略行為尚採取姑息態度。
1939年9月,德國坦克部隊開進波蘭,迫使對波蘭有協防義務的英法兩國對德宣戰,然而德軍的閃電戰(Blitzkrieg)在短短時間內便幾乎席捲全歐,到了1941年,只剩英國仍在負隅頑抗。6月間希特勒毀棄與俄國斯大林(Stalin)的盟約,以破竹之勢入侵蘇聯。初期俄軍雖蒙受重大傷亡,但閃電戰終究不敵俄國的嚴冬,希特勒無視於德軍的折損,堅不撤退,終於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一役成為東線戰事的轉折點。
德軍自北非戰場援助莫索里尼(Mussolini)失利後,便節節敗退。1945年3月,盟軍渡過萊茵河,4月俄軍苦戰之後攻下柏林,希特勒則在兵臨城下之際自戕。
1945年7月,雅爾塔條約將德國分為東西佔領區,分別由蘇俄和英美託管,柏林則由二者共同管轄。但是戰後蘇俄與歐美各國關系漸趨緊綳,共管難度大增。1949年東德(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與西德(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G)政府分別成立。1961年蘇俄更在冷戰高峰期興建柏林圍牆 (Berlin Wall),以遏止年輕勞動力持續流失。
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雙方同意原西德制定的「基本法」,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作為統一之後的德國稱號。
7. 德國歷史簡介
德國歷史:
公元前境內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10世紀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國家。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 。
該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治。 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
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國人民議會實行自由選舉,德梅齊埃任總理後,兩德統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兩德在波恩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8月31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約。9月24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約組織。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州,並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簡稱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110萬人 ,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 ,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8. 19世紀歐洲發生的重大世界事件
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前,歐美有文藝復興和新航路的開辟以及英國
美國
法國都經歷資產階級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這些重大事件,反映的主題是資本主義的確立史。
所以這里反映的時代主題是承接之前的主題,反映的是資產階級統治的鞏固與加強或者說資本主義的發展史這樣的主題。
二、重大事件:
政治上的表現有:
1
美國爆發南北戰爭,廢除了奴隸制度,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為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掃清了障礙。
2.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盡管保留了沙皇制度,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但這次改革使得俄國資本主義得以發展,成為俄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經濟上的表現有:
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美國走在世界前列,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綜上,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上,資產階級都加強了自己的統治。
三、出現這個潮流的原因:
這個問題很復雜,從根本上說,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要求進一步掃清阻礙其發展的因素,比如美國掃除南方的奴隸制、俄國廢除農奴制。
我是歷史老師,相信我的,給最佳哈
1、1861~1865
美國南北戰爭:美國南北統一
2、俄國1861年改革:封建統治結束,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3、義大利統一:義大利成為統一國家
4、德國統一:
反應當時歷史的主要潮流是:推動了各國資本主意經濟的發展,是各國歷史的重大轉折,沖垮了歐美封建秩序,資產階級反封建任務基本完成,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原因是:1、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潮流主要是改良資本主義,更好的體現人的價值和激發人的勞動積極性,也就是通過維護個體的人權尊嚴等手段,更好的提高勞動的主動性和生產力。
2、工業革命方興未艾,各國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階級關系發生巨大變化,階級矛盾激化,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受到阻礙是根本原因。
9. 德國在十九世紀崛起的歷史啟示
德意志帝國的崛起,是一個鐵與血的歷程。那是以武力為後盾,以戰爭為武器,藉助鐵腕手段,自上而下實行強制統一的過程。但是,任何民族的統一歷程,戰爭不是其唯一的有效的手段。如果說,普魯士德國依靠戰爭,實現了德國的統一,那麼它的崛起和強大,絕不單單是依靠戰爭,依靠槍桿子。更有其豐富復雜的內涵,並給後人以啟迪。
第一:審時度勢,把握時機,縱橫捭闔,游刃有餘,以合縱連橫之術,遠交近攻,孤立敵人,實施各個擊破。首先在外交上立於不敗之地。
俾斯麥明白,妨礙德意志統一的不僅是各邦國的領主勢力,封建貴族。還有從國家利益出發,不希望一個統一強大的德意志出現的法國、丹麥、奧地利和俄國等。而事實上,只有戰勝這些列強,取得軍事上的優勢,才可以消除與資產階級進步黨的「憲法糾紛」,使其建立議會制,內閣對議會負責的共和民主期望落空,並藉此強化王權,以無比的權威,贏得容克地主和百姓的支持擁護。歷史賦予了俾斯麥這樣的時機。因為1860年前後,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被土耳其背後的英法削弱,一向由俄國扶持,對抗普魯士的奧地利在戰爭中沒有支持俄國,轉而支持英法,雙方關系惡化。英國深恐路易·波拿巴獨霸歐洲,於是支持普魯士。波拿巴則坐等普奧之戰,以坐收漁翁之利。俾斯麥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各國之間這樣的矛盾,分化瓦解敵人,予以各個擊破,先後對丹麥、奧地利、法國開戰,取得決定性勝利,從而樹立了空前威望,促成了國內反對派的噤聲和內部空前的團結統一。
第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建立在共有的利害關系,統一的經濟物質基礎上的政治聯合體,才有可能成為穩固的,相互不可或缺的統一國家。
這一改革的關鍵是以普魯士為領導的關稅同盟的建立。德國各邦權衡切身利益,不得已做出這一決定。首先是各邦的財政需要,國庫空虛和財政赤字造成大多數邦國嚴峻的維系難題。為了消除關稅壁壘,實行稅制改革,增加稅收,促進商品流通和工業發展,德意志各邦國意識到,必須有這樣一個統一的機構,在邦國內實行統一的稅制、稅率,以協作互惠,互利互贏。於是,以最早實行關稅改革的普魯士1818年的稅法為藍本,開始制定統一的關稅政策。參加同盟的各邦國之間從1834年起廢除全部關稅。在對外貿易方面,傾向自由貿易,但對從英國進口的棉織品和呢絨等則課征保護性關稅。關稅同盟還致力於統一貨幣、度量衡制度和商業法規。於1838年和1857年簽訂一些專門協定,開始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票據,實施共同商業章程。其後關稅同盟先後與荷蘭、希臘、土耳其、英國和比利時簽訂了商業協定,得到國際承認,國際地位很快得到鞏固。
德意志關稅同盟把德國境內大部分邦國結成了一個緊密的貿易和經濟體。關稅同盟的建立是德國走向經濟和政治統一的重要步驟,它也促進了19世紀德國產業革命的發展。
關稅同盟的建立是各邦基於經濟政治諸多方面考慮,某種程度上抑制分立主義思想的結果。它的產生既不具備向現代社會發展的明確思路,也不單純是傳統的封建復辟。它不是德國未來民族統一體的大膽設想,但客觀上卻促進了德國經濟統一的形成,逐漸打破了德國分立主義力量,並最終為德國的政治統一創造了物質前提。
俾斯麥的作用則在於對關稅同盟的靈活利用和掌握,使其構成德國民族統一不可忽略的因素。俾斯麥非常重視關稅同盟對普魯士的政治價值,也明確表示要通過普魯士領導下的關稅同盟建立政治統一的物質基礎的思想。但他從來不把關稅政策看成是孤立的問題,而是把它置於普魯士全局政治的考慮之中。應該說,單純的關稅同盟並沒有決定意義,它只有通過政治家理智而謹慎的判斷,靈活而巧妙的運用才具有政治價值。俾斯麥和威廉一世恰恰做到了這一點。他們以柏林為中心,把鐵路網由此通向各個邦國,構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的緊密聯系,實際上用一張蜘蛛網般的交通網路緊緊把德意志南北聯系在一起,成為了一個難以分割的整體。
第三,德國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上帝賜予德意志民族的福祉。早在威廉一世和俾斯麥完成德意志統一以前,德國的思想文化界就升華了啟蒙主義。使充滿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的德國古典哲學和狂飆突進運動成為那個時代哲學文化的頂峰和終結。1770年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不久,處在分裂狀態和封建領主統治下落後愚昧的德國就開始了自己真正的思想啟蒙,到1832年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狂飆突進運動的旗手歌德辭世,德意志基本完成了啟蒙的第一階段。德國哲學的先哲康德、戲劇家萊辛、音樂大師貝多芬、哲學大師黑格爾、費爾巴哈、詩人荷爾德林、席勒和許多世界級的重量級思想文化人物都出身和活動在這個時期。也是這個時代玉成了他們,因為他們活動的時代正是世界歷史發生著波瀾壯闊的激烈變革的時代。正如哥德曾經在一次談話中所說的那樣:「我所以得天獨厚,是因為我出生在世界大事紛至杳來、方興未艾的年代。」這個年代就是1776年北美獨立戰爭、1789年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席捲歐洲以及他的失敗等等世界大事。他們親歷了這些歷史事件,成為了世界歷史進程的見證人。而德國哲學正如黑格爾所言:「哲學的任務在於理解存在的東西,因為存在的東西就是理性。就個人來說,每個人都是他那時代的產兒。哲學也是一樣,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時代。」德國哲學家們作為時代的產兒,用他們的思辨語言把握並表現了那個偉大時代的精神。而德國哲學具有思辨性、辯證性和體系性等顯著的特徵。為後來的馬克思主義、叔本華、尼採的超人思想的出現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作為德國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它從理論上論證了變革封建制度的必要性。為俾斯麥自上而下的的統一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它的不徹底性體現了當時德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既要求革命又害怕實際斗爭,既反封建又向封建勢力妥協,也促使了德國政治的變革並非是一場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最終實現民主和共和。由於改型中的封建王朝以其鐵腕人物領導了這場變革,所以不可避免地使德國成為軍事貴族佔主導成分的,容克地主和資產階級的聯合專制,為軍國主義產生,世界戰爭的策源地的誕生開啟了潘多拉的匣子。
第四,從16世紀以來,由於分裂,德意志民族在歐洲人眼裡不是一個政治實體,而被認為是一個沒有活力的民族。正是這種長期受屈辱、受輕視的狀況激發了這個勤勞、守紀律、注重效率的日耳曼民族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並使之內化為普魯士崛起的力量源泉。這種精神,促使他們向外國學習先進的事物,大力興辦教育。邦國中最大的王國普魯士樹立了這方面的楷模。為貫徹民族主義教育, 1717年,普魯士就開始實施義務國民教育,是全世界第一個實施義務教育的國家。1763年,德皇弗里德里希二世頒布《學校法規》,強制5-14歲的兒童必須上學,否則要面臨刑罰處罰,並任命老兵為校長,對學生進行准軍事訓練。這一切都為日後普魯士組建紀律嚴明的高素質軍隊奠定了扎實的基礎。1809年洪堡出任普魯士最高教育長官後,推行教育制度改革,更成為德國後來二百年的科學、文化、基數發展的基石。1810年,威廉二世以僅有的家財成立柏林大學,羅致人才,建立實驗室、圖書館,作為世界上第一所新制大學,影響了整個十九世紀各國的高等教育發展。柏林大學將科學研究確立為大學的職能,吉森以及其他大學又將這一職能給予強化和拓展,極大地促進了德國大學的科學研究,最終把德國科學推向了世界的前列。
在普魯士,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視為公民的兩項基本義務。據統計,在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歐洲各主要國家中,德國的文盲率是最低的,德國人無論在讀、寫、計算能力上,還是科學理論的實際運用方面都要領先於歐洲各國。這樣高素質的國民不僅推動了德意志思想文化的發展,涌現出無數傑出的大師級人物,而且使德國的科學技術後來居上。由於德國各大學進行改革,德國人很樂意從大陸近鄰法國人那裡接受新科學、特別是化學,科學事業迅速發展起來。所以,到十九世紀中葉,德國科學事業顯然已經至少在數量上名列前茅,赫爾姆霍茨從數學和力學角度出發,獨立發現能的轉化與量上的守恆。1833年,數學家高斯和物理學家韋伯發明了電磁指針電報機。1861年,德國物理學家賴斯製成了第一台電話機。1867年,德國西門子製成自激式直流發電機。1876年,德國奧托研製成功第一台實用的煤氣四沖程往復活塞式內燃機,1892年,狄塞爾發明了結構更簡單、燃料更經濟的柴油內燃機。1895年德國倫琴利用改進的真空管發現了X射線。德國製造業似乎也比英國製造業更善於吸收科學資源,能夠同時交叉完成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美國一樣,德國以電力技術和營運高速發展經濟,到十九世紀晚期,國民總產值已趨於世界第二、歐洲第一,超過了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
第五,威廉一世的父親腓特烈大帝是一個軍事天才,他繼承了乃祖條頓騎士團(中世紀東征波羅的海沿岸的德國騎士的軍事組織)的軍事專制傳統,以紀律嚴明、教育素質高,嚴以治軍,全民皆兵,使普魯士成為了一個完全軍事化的國家。他虛心學習,勇於接受新生事物,從啟蒙運動主將伏爾泰那裡接受了啟蒙主義思想,致力於改進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勵宗教信仰自由,並扶植科學和藝術的發展。到1786年他去世時,普魯士已經成為歐洲強國之一,其行政機構的高效率和廉潔為歐洲之首。幾代普魯士國王勵精圖治,以朴實、節儉、勤奮作風率先垂範。使德意志官吏嚴於自律,廉潔奉公,以恪守職責,講求效率、服從命令為道德准則和軍人天職。在十九世紀空前的民族分裂局面下,造就了一個社會有秩序、中央有權威、政府有效率、軍隊有戰力的普魯士王國。才得以鐵與血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並成為世界軍事政治經濟格局中歷經波折而不可摧毀與衰落的大國強國。
第六,叢表面上看,統一的德意志是一個容克地主和新興資產階級聯合執政的軍事帝國主義國家,其階級壓迫和階級矛盾必然異常嚴酷。但事實不盡其然。由於帝國是一個高效率的廉潔執政的國家,為了使全民族牢固地統一在德意志的旗幟下日趨強大,同時化解社會問題,淡化階級矛盾,平衡社會各階層人們之間的關系。德國率先實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社會福利政策。該政策為了促進個人的功能發揮和使之獲得最低的生活水平,避免社會分配不公、貧富嚴重分化而動亂不安,由政府和社會慈善團體提供一系列項目、好處和服務。通常包括四個因素:收入補貼計劃、健康、教育和福利服務。俾斯麥執政以後,強化了這一措施。通過1883年、1884年和1889年的法律,建立了直至今日對德國的社會福利保險業產生影響的3項除了工人也包括部分職員在內的義務保險:醫療保險、事故保險以及當時被稱為傷殘保險的老年保險。1911年,上述各項保險一並歸入除此之外還實施供養死難者家屬的孤寡撫恤金的帝國保險法。迄今為止,德國是世界上福利制度最慷慨的國家之一,一個四口之家的補貼每月可以達到1600歐元,但同時該國卻面臨著高失業率。政府為了社會安寧,寧可冒部分懶惰者安享高福利不事生產的風險,仍然堅守著這一制度。這也是德國社會除戰爭因素始終保持穩定的原因之一。
德意志帝國的崛起不是偶然的歷史事件,差不多經過千年的努力,這個一度分裂、經濟落後、人民愚昧,由封建領主分而治之的民族,在外患重重、飽受凌辱,經濟落後、民生凋敝中逐漸自省、自強,從腓特烈大帝開始勵精圖治,探求富國強兵之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以其精華——普魯士人為當仁不讓的中堅,在威廉一世和俾斯麥手中,自上而下實行了統一。雖然,槍桿子里出政權,但是,如果槍桿子始終維持一個以暴力屠戮天下的政權,那他不過是歷史上無數曇花一現的帝國,如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王國、波斯帝國、蒙古帝國,甚至後來的希特勒納粹帝國一樣,只是流星一瞬間,即化為烏有。歷經兩世界大戰的損耗和摧殘,德國今天仍然強大。國民總產值位列世界第三,不能不歸功於威廉一世和俾斯麥。盡管歷史因為他們是軍國主義的鼻祖而曾經非議他們,但是歷史卻掩蓋不了他們璀璨的光輝。他們以哲學為先導,以現實為基礎,以思想的魅力開啟民智、拋棄封建糟粕,接受啟蒙思想,以高瞻遠矚的眼光和博大的胸襟、非凡的能力為德意志創造了未來。他們建立了德國統一的經濟基礎;以馬丁·路德、加爾文新教作為統一的信仰,廉潔奉公精神的原動力;以靈活機智、游刃有餘的外交周旋於各種勢力和危險之間,為德意志民族爭取了最大的生存空間;他們以教育為百年大計,從兒童抓起,以開拓創新,研究進取的高等教育全面升華提高,全方位地培訓了高素質的國民,在科學技術上後來居上,不但在學術界出現了許多世界級的大師,在自然科學領域和學以致用方面,也別具一格,領先世界;他們真正體恤民眾,注重民生,並沒有以權貴攫取天下財富以為己有,而是率先實行社會福利,緩解階級矛盾和縮小貧富差異,並且保證每個德意志公民幼有所養、長有所用、老有所依,避免凍餒和赤貧,從而保證了社會的穩定;他們以法律為准繩、致力於建設一個高效率的廉潔的政府,並取信於民。由於這種穩定持續、行之有效、為國民擁戴服膺的治國方略,百餘年來貫徹如一,不論政黨如何輪替,政府如何走馬燈似地換屆,甚至遭遇戰爭重創,德國仍然是一個巨人,不曾倒下去,不曾萎靡不振。不消幾年,又煥發了活力,重新站立了起來。這一切正是在改革開放中謀求民族長遠出路和持續發展未來的中國需要借鑒和效法的地方。
10. 十九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分別發生了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1804-1815年,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時代,在歐洲進行大規模軍事擴張,最後在英、俄、普、奧等國軍隊的聯合進攻下垮台。 1814-1815年,維也納和會,所有歐洲國家參加以重新劃分拿破崙之後的歐洲政治地圖,建立了「維也納體系」。 1825年,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在英國通車營業。 1810-1826年,拉美獨立戰爭,拉丁美洲脫離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統治,大多數國家獲得獨立。 1840-1842年,英國發動對清帝國的鴉片戰爭,迫使清帝國打開國門。 1847年,共產主義同盟成立,在倫敦舉行第一次代表大會。 1849年,英國基本完成了對整個印度(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的佔領。 1853-1856年,克里木戰爭,英、法、土多國聯軍打敗俄國。 1861年,俄國實行廢除農奴制的改革。 1861-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北方聯邦政府獲勝,維護了美國統一,廢除了南方奴隸制。 1868年,日本倒幕運動取得勝利,開始明治維新,迅速走上強國之路。 1852-1870年,法蘭西第二帝國時代,法國工業**速度加快。 1859-1870年,撒丁王國先後通過三場戰爭,基本上實現了義大利的統一。 1864-1870年,普魯士通過丹麥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基本上實現了德國的統一。 1870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崩潰,法國確立了共和政體,開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70年前後,第二次工業**時代到來,世界進入了電氣時代。 1876年,歐洲各國成立了「國際非洲協會」,開始了在非洲瓜分殖民地的高潮。 1837-1901年,維多利亞時代,是大英帝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 1894-1895年,甲午戰爭,日本帝國打敗了清帝國,割佔了台灣,控制了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