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科基礎與前沿信息

歷史學科基礎與前沿信息

發布時間:2021-03-02 20:09:23

Ⅰ 如何才能了解到某個行業最前沿的信息

如果按最粗淺的PE、PEG、PB等等指標,甚至把自己作為一個公司的所有回者角度,以這些投答資思想來投資,顯然太淺薄了。應該具有歷史眼光,從行業本身在古今中外的發展歷史中發掘行業規律,然後結合市場當時對該行業或公司的估值水平,考慮通脹和機會成本後,在低價時買入,高價時拋出。這就是所謂的「歷史分析法」。

歷史學科的特點是什麼

歷史學科的特點:

一是傳統課題持續受到關注。如史官制度、歷史編纂學、官方史學、私家史學、正史、野史等依然受到關注,一直不乏重要研究文章。但改革開放以來對傳統課題的研究並非一循舊章,而是有許多新的見解。

二是研究視角更加多元化。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中國史學史研究,尤其注重思想、思潮、學派等。如把史學家群體以地域、時期、思想等分成流派,對乾嘉學派、浙東史學派、戰國策派、疑古派、食貨派、南高史地學派等都進行了深入研究。

三是研究對象涵蓋古今,尤以近代為主。特別是最近二三十年,對中國近代史學的研究已超過對中國古代史學的關注,從整體上研究中國近代史學的著作就有十餘部,關於具體史家、史著的研究則更多。同時,還出現了以一個時期為范圍的選題,如五四時期的史學、抗戰時期的史學、延安時期的史學等。

四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後來居上。近年來,關於侯外廬、郭沫若、翦伯贊、範文瀾、吳晗等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傳記陸續出版,這些史學家的著作也重新出版。憑借蔚為大觀的學術成就,中國史學史學科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目前,中國史學史研究機構不斷增加,專業期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學術交流也在不斷加強。

(2)歷史學科基礎與前沿信息擴展閱讀:

歷史學科就業方向

就業方向一:行政/後勤

行政/後勤部門就是協助好上級行政領導施政行政。

就業方向二:編輯/文案/作家

據估算,目前我國擁有網路編輯人員近300萬,而傳統媒體有編輯記者75萬人,網路媒體從業人員從數量上遠遠超過傳統媒體。同時,當下網路編輯的學科背景與六年 前相比,也有了顯著的變化。

2000年以前,有著計算機學科背景的編輯成為各大網站的主力軍,但自2000年以後,網路媒體競爭逐漸激烈,內容為王的理念被視為網站發展的「聖經」,有著社會科學背景的編輯逐漸占據主流,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進入網路大潮。

從2004年開始,網路媒體從業人員與傳統媒體從業人員進行大輪換,網站人力資源結構也趨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既有新聞、計算機的專業人才,也有了涉及中文、法律、財經、歷史、外語等專業的人員。

就業方向三:市場/公關/品牌策劃

企業通過媒介的介紹、傳播,和觀眾的交流、溝通和互動,在公眾面前樹立並強化公司的品牌形象,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而在這一系列活動安排中,專業公關是企業的好幫手。

在企業文化方面,歷史學專業的知識和品牌的策劃有異曲同工的微妙相同點,對於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本專業畢業生具備豐厚的文化積淀。

就業方向四:學術/科研

隨著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著,收入分配關系的調整顯現出一些新的特徵,知識勞動和知識要素正在成為按勞分配的主要依據;

知識所依附的主要對象,即高技術、高技能、高素質、責任重、貢獻大的人,收入明顯提高,高技術、高技能、高素質人才與一般勞動者的薪酬水平的差距,在市場供需調節過程中日漸擴大,科研事業單位中集聚著大批的高科技人才。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以及人才競爭的日趨激烈,科研事業單位的薪酬制度也處於快速變革之中。

Ⅲ 前沿學科的概念范圍是什麼,基礎學科的概念和范圍呢

前沿學科一復般是指制目前國內外研究比較熱點的學科,或者是技術上具有高難度,各車競爭性的學科,比如生物工程、微電子等,兩彈是屬於能源或軍事科學,一星和神州是屬於航空航天技術,應該後者算是前沿學科,而兩彈一星就已經是歷史了,不算了吧。
基礎學科是指為其他應用性學科提供理論基礎的學科,如傳統的物理、化學等,但基礎學科的某些方向在技術延伸上也可以算是前沿學科。例如空間物理等。

Ⅳ 高一如何打好歷史學科基礎

一、 如何閱讀教材 1、 以把握歷史知識結構基本要素特徵為支點。 原因可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背景與條件;各個側面原因。 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個人、政黨、階級)、方式、重大事件等。 特點、意義一般包括性質、功績、經驗教訓。 性質一般從目的、人物、內容、結果等方面思考。 2、 閱讀與辨證思維結合。也就是說,閱讀與理解和思考結合,流暢地讀,有理解地讀,有思考地讀。 二、 如何記憶歷史知識 有人不是說「歷史不就是靠死記硬背嗎?」,有一點道理,歷史知識是需要記憶的,不記憶基礎知識可是大失誤。怎麽記呢?試試下面的方法: 1、 機械記憶,就是死記硬背了,但是學死,不是死學,用死知識回答活問題。 2、 理解記憶,對內容理解越深,記憶效果越明顯。記憶的知識越多,理解能力越強。 3、 直觀記憶,可以利用圖、表等進行比較歸類,幫助記憶。 4、 反復記憶,可不要忘光了再來。 三、 如何理解歷史概念 歷史學科就是由歷史概念建立起的體系。怎麽掌握呢?分析歷史概念的構成要素,外延和內涵。 歷史概念一般分為:歷史人物類、歷史事件類、歷史現象類、歷史著作類、歷史結論類、理性型概念等。 例如歷史事件類中的「文藝復興」,外延是時間、地點、代表人物、主要成果;內涵是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復封建斗爭。 四、 如何探究歷史結論 從歷史史實說明為什麽得出這樣的結論,加上自己的理性思考,就能很好地理解它。例如「鐵血宰相」俾斯麥,書中列舉了他的哪些活動,來表明他是一個鐵碗人物,從他的時代屬性來理解個人評價。 五、如何總結階段特徵 歷史階段特徵有橫向,也有縱向。總結橫向特徵就是由史到論,在熟練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經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出事物發展的本質趨勢。例如綜合17、18世紀歐美社會的政治、經濟、社會主要矛盾、革命性質的變化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是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既建立資本主義正常統治秩序時期。 縱向特徵可以用建立專題和縱向梳理知識線索的方法進行。 六、如何梳理歷史線索 也就是分類構建歷史專題線索。比如可以把《八一宣言》、《瓦窯堡會議的決議》、《中國共產黨為日本進攻盧溝橋通電》組合在一起,對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形成有一個整體認識。 七、如何培養概括、比較和評價能力 1、概括 任何歷史事件的知識結構都是由各層次的「概括和舉例」構成的。概括是在分析史實的基礎上得出的觀點、結論;舉例是對概括的充分論證。我們所說的史論結合就是概括與舉例的結合,論點與論據的結合。 2、比較 有同學在思考比較類的問題時,往往感到很困惑,無從下手。有一個化難為易的方法,就是確定要比較的歷史概念的構成要素,比如說改革類,都包括改革的原因,領導階級、內容、結果、性質和影響等要素,根據構成要素自己設定比較項目。 3、評價 基本方法是:找准時間和空間范圍,使被評對象定格,歸位;抓住被評對象相應的典型的歷史事實;重視被評對象的屬性,階級的、社會的、時代的等。 八、如何培養材料解析能力 要充分運用課本中選取的材料,培養自己的答題技巧;注重老師平時對這類題目所進行的訓練,歸納總結方法和思維操作。 九、如何培養識圖和用圖能力 1、地圖 運用地圖的方法就是把獲取的歷史地理信息與特定的歷史階段或重大事件聯系起來分析。 2、插圖 明確觀察目標,把觀察到的歷史信息和特定的時代背景結合起來,得出相應的結論。

Ⅳ 歷史學科計劃

一、加大教研組的建設力度,共建文明教研組。充分利用教研組例會時間,組織全組教師學習、領會並貫徹、落實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及時把例會精神傳達給全組教師。加強常規管理,規范各項教學活動。總結教研組工作情況,提出新的目標要求。嚴格作息制度。利用平時、例會、各項教研活動增進組員之間的溝通,關注、培養年輕教師的成長,使教研組成員都能心往一處使,勁往一處用,相互關愛,相互理解,相互幫助,攜手共創一個教研氛圍濃厚健康向上的優良的教研組。

二、加強集體教研力度,構建集體備課新模式,促進本組教師整體教研水平的提高。
1、 充分發揮教研組、備課組集體教研的作用,提倡資源共享備課法,嚴把集體備課關。要求每個年級備課組在認真研讀新課標﹑教材的基礎上,按照新課程理念,對教材進行科學的構思﹑創意,並設計出最佳教學方案,精心備好、上好每一節課,向45分鍾要效益、要質量。鼓勵每位教師通過集體備課能博採、會提煉、善創新,成為新時代的科研型的教師。教研組備課力求把說課—講課—聽課—評課四個環節有機的結合起來,力求把新課改-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三位一體有機整合,提高全組老師的整體教研教學水平。
2、 師徒結隊,加大聽課力度,以老帶新,共圖提高。為盡快提高教研組年輕教師的教學水平,我們提倡以相互聽課,以老帶新,師徒結隊等方式,達到博採眾長,補己之短。倡導全組老師經常展開跨組聽課、組內議課、說課、聽課、評課,全組參與,發揮集體的優勢,拿出最佳教學方案。

三 、堅持政治、業務學習,提高政治、業務素質。「名師出高徒」,為了提高全組教師的業務理論水平,按照區教研中心和學校的要求,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政治、業務學習培訓,研究有關歷史著作,關注歷史發展的新動向,注意學科之間的相互兼容,注重知識的長期學習和積累。通過學習,拓寬知識,夯實基礎,提高了每位教師的自身素質。

四、繼續堅持新課改和教改課題的探究與實驗。本學期繼續推廣研究性學習、分組學導自主探究等實驗課題。每位實驗教師要結合實際在課堂、課後、假期有計劃的開展實驗。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索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通過發現問題、探索學習、總結交流、成果展示等,不斷超越自己。在合作交流、思想碰撞中點燃智慧的火花,「師導生」,「生促師」,共同體驗、分享創造的喜悅,實現教學相長。教研組和備課組將定期召開不同形式與內容的研討活動,交流推廣好的經驗和做法,提出研究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

五、學區教研活動與校本課程有機整合。本學期我們繼續依照區教研中心的精神,開展好學區教研活動。同時我們將繼續完善《走進威海》校本課程,以校本課程為突破口,拓寬課程資源。並將校本課程與學區教研活動有機整合。我們本照的宗旨是:經驗共享,優勢互補,攜手共進,共求發展,共同提高學區教師的教研教改水平。主要活動內容:梳理教材;隨堂聽課、評課;研討、解決教學課改中遇到的疑難問題;研討交流如何開展開好歷史校本課程等。

六、反思—總結—提高—收獲。提倡每位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不斷反思,總結每節課的成功與缺憾,揭示教學中存在的困惑,把一些優秀的課改案例.心得.論文等按時向教改論壇匯稿。

Ⅵ 如何了解自己所在專業學科領域的最新發展或者說最前沿的研究

關注幾個這方面的專家學者,關注這方面的論文研究

Ⅶ 關於歷史學科的研究型學習報告

一、擺正一對關系

上海地區研究型課程在高中各階段已普遍實施,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與寶貴的經驗。眾所周知,研究型課程在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是「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個部分,其實施的學習內容、途徑、方法及其結果的表達,具有實踐性、開放性、探究性、生成性的特徵。它強調了學生參與探究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體驗,而不特別關注對學科知識、技能的系統掌握。然而,在學科課程的研究性學習中,一般都要依託特定的學科知識內容展開,其教學目標、內容與任務都是事先設定的,在操作中不能棄此而另起爐灶。所以,就學習的任務而言,研究型課程中的歷史學習與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就不可能完全相同。

在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中,當然必須重視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但因學科本身的特點更凸現其文化知識上的傳承,雖然也強調課堂上的探究,但接受式學習仍占重要地位,(現時還佔主導地位)。研究性學習進入高中歷史課堂,要改變的是接受式學習一統天下的局面。換而言之,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接受式學習與研究性學習在課時佔用比例上是大小明確的而非倒置的,在功能上是互相補充的,而非對立的,在實踐上是彼此滲透的而非絕緣的。以事求實是的態度,擺正這一對學習方式的關系,不僅不會削弱研究性學習在歷中學科的地位與作用,反而能使它有目標、有計劃、有成效地可持續實施。

[1] [2] [3] 下一頁

二、可分兩種類型

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的歷史研究性學習,可採用「滲透型」與「專題型」兩種方式實施。

1、「滲透型」,也可稱「穿插型」,其特點是靈活機動,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其目的從根本上說與「專題型」方式一樣,是創設學生發現問題的情景,引導學生從問題情景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究課題,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但「滲透型」的方式相對「專題型」方式的研究課題較短小,實施隨機而較普遍。

「滲透型」研究的對象主要來源於教材和教學計劃內容,具體而言,有以下4種,①教材中某些章節後的思考題;②教材中某些語焉不詳甚至有待商榷的知識點,如上教版(以下所雲教材均指上教,故不再說明)高一《歷史》上冊99頁「(道光帝)派林則徐做飲差大臣,到廣州去查辦『海口事件』。」中的「海口」系何地?該事件又是怎麼回事?高三文科班用《歷史》(實驗本)201頁「於謙臨危受命,擔負起北京的防務……戰斗延續5個月」,北京保衛戰究竟是「5個月」還是「5天」?

將載有上述內容的材料有選擇地復印給學生,結論完全可由學生作出。當然,這說不上是一種研究,但至少可讓學生懂得怎樣查史料,怎樣用史料去說明一些問題,以及史學工作者進行考證的一些基本思路與方法。③教材中某些可供學生有聯想或進一步思考餘地的知識疏理與類聚工作,如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先後建立的「蘇(維埃)區—邊區—解放區」,這些歷史名詞產生的社會背景及其沿革的歷史原因與其中所反映的意義。事畢讓學生再在教材中找出類似的歷史名詞沿革的例子,學生會很有興趣地列出諸如「紅軍→八路軍、新四路→解放軍」、「八旗兵、綠營兵→湘軍、淮軍→新軍」,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三級會議—制憲會議—立法議會—國民公會等」,並配上簡要的解說詞。④根據教材內容讓學生自製圖表,如:從「興中會」、「同盟會」到「中國國民黨」的發展簡示圖,「一戰」中歐洲戰場的三條戰線(及作戰的雙方)簡示圖,新中國初期對外關系簡表等。要求是簡明扼要,鼓勵創新。指導學生進行知識疏理、類聚和編制圖表,是一種「探究」含量較低的學習任務,但卻培養了學生歸納、聯想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有利於養成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會圈劃教材關鍵詞語的學習習慣,而這些能力與習慣,正是完成「探究」含量較高的學習任務的基礎與前提。⑤某些可引起爭議或討論的問題,這在教材中挖掘一下亦有不少,教師在教學計劃中可適當穿插若干,如「有人認為『林則徐是一個悲劇式的英雄,他的悲劇具有雙重含義』。請問這『雙重含義』指的是什麼?你怎麼看?」這類題目的探究可大可小,作為「滲透型」學習的研究對象,當然不宜過大。

需要說明的是在歷史課中「滲透」或「穿插」的學習方式並非是因為前些年提了「研究性學習」後才出現的,實際上,它早已存在於一部分優秀歷史教師的先進經驗之中了。這些先進經驗,在當前實施研究性學習中無疑是極具傳承、開掘價值的資源。

2、「專題型」。其特點是探究的課題,雖依託於歷史學科知識內容,但又有很強的實踐性與綜合性,如「西部開發」既涉及到黨和政府的戰略決策與西部現狀,又涉及到包括地理、政治、生物等多門學科,其探究的過程與結果呈開放性與多元性。採用這種方式要注意「三要」「三不要」。一要定位明確,不要反客為主,探究的課題可劃入歷史學科的,而不能是與歷史學科很少干係的,如「沙塵暴」是地理學科研究性學習的「熱點」課題,確與歷史學科有一定關系,但不宜作為本學科學習的對象。二要力所能及不要偏難偏易,如「以巴沖突」雖是當前國際政治的大「熱點」,但緣由悠久復雜,可放在「滲透型」類中去學習,作一般性了解;如作為「專題」探究,極易成為「半拉子工程」。同樣探究康熙帝與程朱理學的關系,是學生力所不能及的課題,而探究拿破崙究竟死於哪一天,不僅太易,而且對高中生而言意義不大。三要量次適當,不要過於頻繁。

教師從設計、組織、指導到小結,各個環節務必要准備充分,及時聽取學生、班主任的反饋,從整個操作過程看,啟動工作前移、網路引入課堂,事畢應有總結是可取的,也是理所當然的。

「專題型」學習探究的對象,均為較大的課題,所以將課題分解成各個小課題,讓各學生小組採取完成指定的小課題與選擇一定的小課題相結合的辦法,比較可行。如在高一年級筆者將研究的專題「日本的近代化與中國的近代化」分解成如下四個小課題:①甲午戰爭對中日兩國在政治、經濟與國民心態上有何不同影響?②20世紀初,中國知識青年赴日留學的原因是哪些?請你評價一下近代一度出現的中國向日本學習的熱潮的歷史現象。③日本近代化是近代亞洲唯一成功的國家,其中有哪些經驗可供當代中國現代化借鑒與啟示?④就你所知道的歷史知識而言,日本的近代化與中國的近代化之間究竟有什麼關系?其中小課題①②為必須完成的,③、④可任選一個。

在高三年級歷史班採用專題型方式,必須注意其實用性,即使學生感到這種探究對參加高考或綜合考有意義。

再如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在寒假中播出後,收視率很高,加上媒體炒作,一時滬上頗有「滿城爭說」之勢,成為市民文化生活中的一個「熱點」。此劇可看性強,先前又被說成是「大型歷史劇」,故使學生中產生了不少似是而非錯覺。適當時機指導學生進行「說《康熙》,話真偽」的「專題型」學習,也未嘗不可。

Ⅷ 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的內容

歷史學科的來五大核自心素養
1.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包含: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等。
2.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以歷史紀年、歷史時序、年代尺、階段特徵、歷史大事年表、歷史地圖等形式呈現。
3.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以史料分類、史料辨析、史料運用、觀點論證的形式進行呈現。
4.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以材料整理、對史料的解讀、追溯起源、探討因果、分析趨向、說明影響、判定地位等形式進行考查,培養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識的能力。
5.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情懷,包含: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學精神、世界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聯系現實等。

Ⅸ 歷史學類專業包括哪些專業 哪個專業好

歷史學類專業介紹

一、歷史學

主幹學科:歷史學

主要課程: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史學導論、中國史學史、西方史學史、考古學通論、歷史地理學、古代漢語、中外歷史文化原典導讀與選讀、中國斷代史(從先秦到當代)、專題史(經濟史、社會史、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等)、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史(美、英、法、日、德、俄等國、拉美、非洲、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地區)、中外關系史。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和社會公益活動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學年:4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素養和系統的專業基本知識,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史學專門人才,以及能在國家機關、文教事業、新聞出版、文博檔案及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實際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歷史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中國歷史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史實及史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專業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能力:1.掌握歷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對有關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歷史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與分析方法;

3.具有從事歷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較強的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學、版本目錄學、音韻學、訓詁學、史料學、歷史地理學及考古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5.了解國內外史學界最重要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

二、考古學

主幹學科:歷史學

主要課程:中國通史、世界上古史、中國考古學、考古學導論、舊石器時代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戰國秦漢考古、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博物館學概論、文物學理論、考古繪圖、田野考古學概論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教學實習安排3~5個月。

學年:4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考古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和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館等事業單位及國家機關從事研究、教學、管理等實際工作的考古學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考古學的基本理論、方法與技能,了解考古學的多學科交叉發展趨勢和世界考古學發展概況,熟悉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在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博物館學、文物學理論、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古代漢語、史料學、地理學、第四紀環境學、古人類學等方面受到基本訓練。

畢業生能力:1.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考古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方法與技能;

2.能夠從事田野考古發掘、整理及編寫考古報告;

3.掌握博物館管理技能;

4.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5.了解國內外考古學界最重要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向;

6.具有從事考古學及歷史學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文物保護技術

培養目標:培養能正確掌握文物保護所必需的文史及數理化等學科基礎知識,掌握一般文物學、博
物館學、考古學的基本知識;正確掌握文物保護技術的基本理論、一般程序、方法步驟,正確進行實際操作,具備一般文物保護技術的科研能力。能從事文物保護科
學研究和實際工作,以及專業管理方面的文、理、工相互交叉的高級綜合性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文物保護導論、無機質文物保護、有機質文物保護、土遺址保護概論、文物保護材料學、文物材質分析、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古建築保護、壁畫保護、館藏文物與環境、田野考古技術、低溫技術與應用、計算機原理及應用、管理信息系統、網路應用基礎、普通物理學、工程力學、高等數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考古學通論、文物學概論、博物館學概論等。

就業方向:可從事文化、文物、博物、環保、建設、公安、海關、旅遊及科研、高校等部門,從事教育、科研、設計、開發、管理等工作。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科基礎與前沿信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