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巨野重大歷史事件

巨野重大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02 17:25:56

Ⅰ 在山東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1、長勺之戰

長勺(sháo)之戰,發生在中國春秋時代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場戰役,發生於周莊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長勺(今山東省萊蕪)。

此次戰役,是繼干時之戰後齊、魯另一次重要戰役。魯國在此次戰役取得勝利,長勺之戰是齊桓公爭霸斗爭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魯齊長期斗爭中魯國的一次罕見的勝利。它對齊桓公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具有一定的影響。

此次戰役是繼前685年干時之戰後齊、魯另一次重要戰役。魯國在此次戰役取得勝利,間接促成數年後齊魯息兵言和。

2、九合諸侯

九合諸侯,指的是春秋時期齊桓公會盟諸侯,成為霸主的盟會。齊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國、陳國、蔡國、邾國四國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

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3、墮三都

墮三都,春秋時期魯國孔子執政,墮毀三桓(魯國公族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的私邑事件。

魯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魯國的大司寇兼攝相事,為了加強君權,派子路墮毀三都。三都即季孫氏的費邑(今山東費縣)、孟孫氏的郕邑(今山東寧陽)、叔孫氏的郈邑(今山東東平)。

起初,季孫斯和叔孫州仇、仲孫何忌想要抑制家臣勢力,也支持墮三都。叔孫氏先墮毀郈邑。

費邑宰公山弗擾起兵反魯,率軍攻入魯國國都曲阜,魯定公和季孫斯(季桓子)、仲孫何忌(孟懿子)和叔孫州仇(叔孫武叔)躲在季氏之宮,武子之台。孔子派申句須、樂頎率軍擊敗弗擾,弗擾逃到齊國。

之後,郕邑宰公斂處父反對墮毀郕邑,使三桓開始反對墮三都。墮三都最終失敗,孔子不久之後,也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

4、田單復國

中國戰國後期,齊將田單憑借孤城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由堅守防禦轉入反攻,一舉擊敗燕軍,收復國土的一次著名作戰。

首先是齊宣王趁著燕國內亂,借口替燕國平亂,派兵攻佔薊丘(北平附近),逼死了燕王噲。噲的兒子燕昭王即位,為了報仇雪恥,於是招賢養士,拜樂毅為上將軍,統率五國聯軍攻伐齊國,由於齊愍王驕傲殘暴,失去人心,樂毅在短短的六個月內,竟然攻佔了齊國七十幾座城池。

齊王不得已退守莒城,不久又被部將所殺,整個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個地方。眼看齊國就要滅亡了,在這最緊要的關頭,出現了一位反攻復國的英雄,他以這兩座城池為根據地,善用各種謀略與戰術,一舉打敗燕兵,光復了故土。

5、宋江起義

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跡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

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

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征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合諸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墮三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田單復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江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勺之戰

Ⅱ 巨野常峰黑社會老大死亡原因是什麼

巨野常峰黑社會老大於年8月23日20時50分,巨野縣城關鎮青年路西段常峰家中,發生一起兇殺案,常峰、王萬江死亡。案件發生後,市、縣公安機關連夜開展現場勘查和案件偵破工作。目前,兩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已到案,其他犯罪嫌疑人正在追捕中。案件詳細情況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案發前天晚上在他家,他與孟春節在他家吃飯,飯後一起打牌那,不知道打著牌為什麼干起來了,飯後孟就找人,常也找人,孟找的人來的快,有六七個吧,當時就老常和萬江他們2人,他們那6人都拿刀直接王脖子上砍的,當場流血死亡,巨野黑社會常峰死了!

Ⅲ 巨野之戰發生在哪裡

我所知道的巨野之戰是黃帝和炎帝之間的決戰,發生在今山東菏澤的巨野縣

Ⅳ 山東菏澤巨野有哪些歷史名人要具體事例

晁補之(1053年 - 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中國北宋的詞人、文學家。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黃庭堅、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與張耒並稱「晁張」。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傳世。元豐二年(1079年)進士,試開封及禮部別院皆第一。同年授澶州司戶參軍。元祐初,任太學正,著作佐郎,後以秘閣校理通判揚州。紹聖元年(1094年),知齊州(今山東歷城),因修《神宗實錄》失實,降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九月三日改貶亳州(今安徽亳縣)通判,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又貶監處州(今浙江麗水),赴處州途中,丁母憂。元符二年(1099年)為信州(今江西上饒)酒稅。大觀末,知達州(今四川達縣),未行。改泗州(今江蘇盱眙東北),到官不久卒。葬於任城呂村。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贈直龍圖閣。從弟晁謙之編次《雞肋集》。
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山東巨野)人,北宋文學家。出身農家的王禹偁,從小發憤求學,五歲便能夠寫詩。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中進士,最初擔任成武縣主簿。他對仕途充滿抱負,曾在《吾志》詩中表白:「吾生非不辰,吾志復不卑,致君望堯舜,學業根孔姬」。端拱元年(988年),他被召見入京,擔任右拾遺、直史館。他旋即進諫,以《端拱箴》來批評皇宮的奢侈生活。後來歷任左司諫、知制誥、翰林學士。為人剛直,敢直言進諫,誓言要「兼磨斷佞劍,擬樹直言旗」。曾三次被貶職:於淳化二年(991年),一貶商州,於至道元年,二貶滁州,於咸平元年(998年),三貶黃州。故有「王黃州」之稱。 宋真宗咸平四年(西元1001年)徙蘄州,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晁補之出身文學世家。真宗時晁炯聲名顯赫,此後,「晁氏自迥以來,家傳文學,幾於人人有集」。晁補之從弟晁沖之也是著名江西詩派詩人。晁補之文風和為人都受蘇軾影響很深。十七歲時,隨父親晁端友赴任杭州新城令,著《七述》一文,記述錢塘風物。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是其父親好友,稱贊此文時說「吾可以擱筆矣」,又贊他「於文無所不能,博辯俊偉,絕人遠甚,將必顯於世」。後來晁補之通判揚州時,適逢蘇軾知揚州,兩人有不少唱和之作。
彭越(?-前196年),字仲,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人,秦末漢初的軍事政治人物。彭越原本打漁為生,也曾聚眾對抗官府。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後,彭越被鄉里推舉起兵。起初不願,後來只好約定次日清晨某時集結。次日人群零零星星前來,最後一個直到中午才到,彭越說:「大家公推我領事,必須建立紀律。今天聚集起兵都遲到,依照軍法無法處置這么多人,只好斬最後一個到的。」於是中午才到者當場斬首,建立軍威起義。
張春橋(1917年-2005年4月21日),山東菏澤巨野人,中共政治家,理論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市市長。四人幫成員、文化大革命主要策劃者。
張春橋1932年至1934年在山東濟南正誼中學讀書。1935年5月從濟南到上海開始從事文化寫作。1937年9月返回濟南,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1月抗戰期間到延安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赴晉察冀解放區,歷任《晉察冀日報》副總編輯、《石門日報》社社長、石家莊市政府秘書長兼《石家莊日報》社長。1949年7月至9月任職新聞日報管委會委員。1949年隨解放軍進入上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任華東新聞出版局副局長(至1953年1月)。1951年11月至1955年1月任上海《解放日報》社副總編輯、社長兼總編輯,1955年1月至8月任《解放日報》社總編輯。1958年,一篇《破除資產階級法權》的文章深為毛澤東贊賞。1959年1月起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1962年6月至1965年5月任中共上海市委政治研究室主任。1963年3月至1965年6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1963年12月至1965年3月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候補書記。1965年3月至1967年1月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分管宣傳文化工作。1966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委員兼華東局宣傳部部長。1966年5月至1969年9月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領導小組副組長,1967年他與姚文元、王洪文一道製造上海「一月風暴」,在全國颳起奪權風。1967年2月至1976年10月任上海市革命委員會主任。1967年5月8日至1976年10月兼任上海警備區第一政治委員。1967年5月至1976年10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第一政治委員、軍區黨委第一書記(1967年10月起)。1969年4月起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委員。1970年11月至1976年10月任中共中央組織宣傳組副組長,1971年1月至1976年10月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1971年10月至1975年2月為中共中央軍委辦公會議成員。1973年8月起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75年1月起任國務院副總理。1975年2月起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1975年1月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黨委第一書記(1975年8月起)。1975年他發表《論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被刊登在報刊上,甚至印成單行本全國發行。鄧小平就文章向毛澤東提出意見,毛特意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批評「四人幫」。「四人幫」出人意料地被捕後,張春橋在法庭上的表現特別引人注目。他一言不發,以沉默藐視法庭的態度完成了他最後的歷史畫像。1981年1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作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的主犯判處死刑,緩期2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1983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作出裁定,鑒於張春橋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無抗拒改造惡劣情節,依法將對其原判處的死刑緩期2年執行減為無期徒刑,原判處的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不變。1997年12月減為有期徒刑18年,剝奪政治權利10年。1998年1月保外就醫,因癌症於2005年4月21日病逝。
前205年,被漢王劉邦手下收買,投靠漢國,成為劉邦手下大將。前202年,彭越攻下昌邑周圍20餘城,得谷10餘萬斛,以供應漢軍糧餉;繼率部南下,與韓信等會師,參加垓下之戰(今安徽靈璧南)。這次會戰中彭越立有大功,是除了齊王韓信以外功勞最大的一位,於是西漢建立時被封為梁王,轄魏國。前196年,漢高祖劉邦討伐陽夏侯陳豨,要彭越出兵援助,彭越稱病不往,只派了手下帶兵前往。劉邦滅陳豨後,有人告彭越試圖謀反。彭越被劉邦下令抓捕後,廢為庶人,發配往蜀地(今四川)青衣縣。途中,彭越遇到呂後,向她求情,希望發配回故鄉昌邑。呂後假裝應允,將彭越帶回洛陽,但隨即將其處斬,屍體被呂後處以醢刑(剁成肉醬),並滅了彭越族。

Ⅳ 巨野歷史名人

1、彭越

彭越(?—前196年),漢族,昌邑人(今山東巨野縣),字仲,曾在鉅野湖澤中打魚,夥同一幫人做強盜,楚漢戰爭時漢軍著名將領,西漢開國功臣,封梁王。

公元前197年秋天,陳豨在代地造反,漢高祖親自率領部隊前去討伐,到達邯鄲,向彭越徵兵。彭越說有病,派出將領帶著軍隊到邯鄲。劉邦很生氣,派人去責備彭越。

彭越很害怕,打算親自前往謝罪。他的部將扈輒說:「大王當初不去,被他責備了才去,去了就會被捕。不如就此出兵造反。」彭越不聽從他的意見,仍然說有病。

彭越對他的太僕很生氣,打算殺掉他。太僕慌忙逃到漢高帝那兒,控告彭越和扈輒陰謀反叛。於是劉邦派使臣出其不意地襲擊彭越,彭越不曾察覺,因此被逮捕,劉邦把他囚禁在洛陽。

經主管官吏審理,認為他謀反的罪證具備,請求劉邦依法判處。劉邦赦免了他,廢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縣。向西走到鄭縣,正趕上呂後從長安來,打算前往洛陽,路上遇見彭越。

彭越對著呂後哭泣,親自分辯沒有罪行,希望回到故鄉昌邑。呂後答應下來,和他一塊向東去洛陽。呂後向劉邦陳述說:「彭王是豪壯而勇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蜀地,這是給自己留下禍患。

不如殺掉他。所以,我帶著他一起回來了。」於是,呂後就讓彭越的門客告他再次陰謀造反。廷尉王恬開呈報請誅滅彭越家族,劉邦就批准,於是誅殺了彭越,滅其家族,封國被廢除。

2、滿寵

滿寵(?—242年),字伯寧,山陽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最初在曹操手下任許縣縣令,掌管司法,以執法嚴格著稱。

轉任汝南太守,開始參與軍事,曾參與赤壁之戰。後關羽圍攻樊城,滿寵協助曹仁守城,勸阻了棄城而逃的計劃,成功堅持到援軍到來。曹丕在位期間,滿寵駐扎在新野。

負責荊州側的對吳作戰。曹叡在位期間,滿寵轉任到揚州,接替曹休負責東側對吳作戰,屢有功勞。後因年邁調回中央任太尉,數年後病逝,謚號景侯。

3、李典

李典(生卒年不詳),字曼成,東漢末年名將。山陽郡鉅野縣(今山東巨野)人。李典深明大義,不與人爭功,崇尚學習,尊敬儒雅。

尊重博學之士,在軍中被稱為長者。李典有長者之風,官至破虜將軍,三十六歲時去世。魏文帝曹丕繼位後追謚號為愍侯。

4、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

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並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

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蘇軾稱其文博辯雋偉,絕人遠甚,必顯於世。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名篇有《照碧堂記》、《拱翠堂記》、《有竹堂記》等。

5、王禹偁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字元之,濟州鉅野(今山東省巨野縣)人。北宋詩人、散文家。北宋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歷任右拾遺、左司諫、知制誥、翰林學士。

敢於直言諷諫,因此屢受貶謫。宋真宗即位,召還,復知制誥。後貶至黃州,故世稱王黃州,後又遷蘄州,病死。王禹偁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

文學韓愈、柳宗元,詩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會現實,風格清新平易。詞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積極用世的政治抱負,格調清新曠遠。著有《小畜集》《五代史闕文》。

Ⅵ 巨野有多少年的歷史

巨野始建於公元前 140 年,至今已有 2100 多年的歷史。

巨野,古系沼澤之地,因古有大野澤專而得名。早在屬原始社會,就有氏族部落聚居。伏羲氏族曾在大野澤「農耕漁獵」。西漢前,就已有「桑麻之業」。

巨野縣設置於西漢初,至今有兩千餘年歷史。夏商時期,巨野地屬徐州北境;西周至春秋為魯國西境,是魯哀公西狩獲麟之地;戰國時屬宋,後改屬齊國;秦屬碭郡;漢至三國時期屬山陽郡;晉至南北朝為高平郡;隋朝時期,巨野分屬鄆州、曹州和金鄉縣;唐至五代屬河南道鄆州;宋歸屬濟州;元明時屬濟寧府、兗州府;清雍正十三年改屬曹州府;民國十七年為山東省直屬縣;1953年歸屬菏澤專區;1958年改屬濟寧專區;1959年改歸菏澤專區,2001年菏澤專區改為菏澤市,巨野縣屬菏澤市管轄。

Ⅶ 巨野之戰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國民黨軍第5軍和整編第11師分別進至巨野以西龍堌集地區和巨野以南的章縫集地區。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二、三、六、七縱隊及冀魯豫軍區獨立旅於10月3日發起巨野戰役,以1個縱隊扼制第5軍於龍固集以西地區,集中3個縱隊殲滅突擊於章縫集地區的第11師11旅。激戰至7日上午,章縫集守軍3000餘人除200人逃脫外,全部被殲滅。與此同時,國民黨軍第5軍被扼阻於龍固集。
以西地區,斃傷其2000餘人。下午,第5軍和整編第11師分別向西和西南方向退卻,逐漸靠攏,晉冀魯豫野戰軍遂結束戰役。是役,斃傷俘國民黨軍5300餘人,我軍傷亡4300餘人,打了一個不劃算的消耗仗。
此戰後國民黨軍更加謹慎,劉鄧難以尋找戰機,導致巨野、嘉祥、鄆城三城失守,整個魯西南的形勢進一步惡化,出現了「實際上我反而陷入被動」的局面,劉鄧認為此役「我雖獲小勝,打怕了敵人,但總體起來實不合算」。戰局在10月底的鄄城戰役後才有所好轉。

Ⅷ 起底山東巨野縣黑老大:侄子借勢打人沉屍黃河,後來怎樣

2020年9月21日,據檢察日報正義網報道,山東菏澤中院依法對唐某等24人涉黑案進行了終審宣判,黑老大唐某維持有期徒刑25年的原判。


唐某的組織越來越大,成員也越來越多,他的"商業版圖"已經擴展到了娛樂、基建、運輸和金融領域,甚至在民間糾紛方面,他也插了一腳,最終,唐某背後的8頂保護傘被連根拔起,其中1人被批准逮捕,7人被紀律處分。

2019年10月22日,該案在牡丹區法院開庭審理,盡管唐某已經坐在了法庭上,他的"徒弟們"依然不敢指控他的違法犯罪行為,還有人在簽署庭審筆錄時,要求悄悄改筆錄,就怕唐某的親人聽見了報復他們。

庭上,多名被告人哭了,最終哽咽著認罪悔罪。

得知唐某獲刑,徐某的父親老淚縱橫。

Ⅸ 三國時期 巨野有什麼重要事件

恐怕你把巨野跟新野給弄混了。三國時期,巨野屬於兗州的山陽郡。是曹操的根據地,一直屬於比較安定的地區,沒有發生什麼重要事件。

Ⅹ 了解菏澤歷史演變一篇400--600字的菏澤歷史簡介(更大事件,重要人物,名字的更迭)

菏澤,是伏羲之桑梓,堯舜之故里,先為商湯之京畿,繼屬曹國之疆土,後建曹州之區域。古為濟水所匯,菏水所出,連通古濟、泗兩大水系的天然湖泊,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澤,故名「菏澤」。唐代更名為龍池,又名九卿波,清稱夏月湖,今湮,遺址在菏澤市牡丹區東南15公里處。以菏澤用作地名稱縣始於清初。據清乾隆二十一年本《曹州府志》記載: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為府,設附郭縣,疆域仍州之舊,賜名菏澤」。自此,「菏澤」作為一個縣、市、區的專名一直沿用至今。
龍山文化遺址,境內各縣(區)或都有發現。古史中稱譽的唐堯(前2357~前2258年)、虞舜(前2257~前2208年)、大禹(前2207-?)在這里留下了較多的遺跡。歷史上建置的演變,可遠溯到公元前17世紀。
商朝(公元前1765~前1122年),境內曾置有三國莘國(今定陶與曹縣之間)、顧國、黎國(今境鄄城與鄆城之間)。
西周(公元前1122年~前249年),其境分屬曹國(都定陶)、郜國、須句國、魯國、衛國、宋國的轄地。
春秋(前770-前249年)後期,境域為宋、魯、衛三國分割。
戰國(前475~前221年),前期為齊、楚、魏所轄。至戰國末期,為齊、魏兩國分領。
秦朝(前221~24年),境內中部和北部屬東郡(治濮陽),南部和北部屬碭郡(治碭山縣)。
西漢(前202~前59年),巨野縣昌邑集,曾是漢朝昌邑王封國之地,現存有古跡漢廢帝昌邑王劉賀廢冢。
隋朝(581~618年),文帝即位後,廢郡,以州直接轄縣。境內中部屬曹州(治濟陰縣),北部屬濮州(治鄄城),東北部屬鄆州(治鄆城),東南部屬戴州(廢永昌郡後置,仍治成武),以上4州治所皆在境內。南部屬宋州。606年(隋大業二年),煬帝廢州改郡。境內中部屬濟陰郡(治濟陰縣),東部屬東平郡(治鄆城)。
唐朝(618~907年),境內屬河南道,中部屬曹州(治濟陰縣),東部屬濮州(治鄄城),東北部屬鄆州,南部屬宋州(治睢陽)。
元朝(1271~1368年),屬中書省。
明朝(1368~1644年),境內大部屬山東承宣布政司兗州府的曹州、濟寧州和東平州,西部和北部各有一小部分屬京師大名府的開州和山東承宣布政司東昌府的濮州。1368年(明洪武元年),因水患曹州徙治安陵鎮(今菏澤市大黃集鎮安陵集),次年再徙治盤石鎮(今曹縣城址)。1371年(明洪武四年),降曹州為曹縣。1445年(明正統十年),復置曹州於古乘氏縣址(今菏澤城)。這時的曹州雖領兩縣,但為府轄州。
清朝(1644~1911年),改布政使司為省,境內西部和東北部分屬直隸省大名府和山東省兗州府外,均屬山東省曹州府。1724年(清雍正二年),曹州升為直隸州,轄區較明代不變。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為府,轄一州10縣,附郭設縣,賜名菏澤。此時轄區面積略大於今菏澤市。
中華民國(簡稱民國1912~1949年),1912年,政區仍沿用清末省、府、縣三級制,道為省的監察區。1913年1月8日,北洋政府頒發組織令,規定地方實行省、道、縣三級制。今境除東明縣屬直隸大名道、鄄城縣和梁山縣(原為壽張縣)屬山東省濟西道(後改為東臨道,治聊城),其他縣均屬山東省岱南道(後改為濟寧道,治濟寧)。1925年10月22日,山東省將原四道增為11道制,於今菏澤市區置曹濮道(治菏澤)。1928年廢道制,東明縣直屬河北省,其他縣直屬山東省。1932年南京政府規定省下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為省政府的派出機構。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山東省共有7個行政督察區(以下簡稱區):第一區治濟寧;第二區治菏澤,菏澤、定陶、曹縣、成武、單縣、巨野、鄆城屬之;第六區治聊城,濮縣(1931年濮、鄄分治,1926年鄄城並入濮縣)……屬之。「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侵入山東後,山東省政府撒離濟南,在省內流亡,並於1938~1942年在全省先後設置了17個區。巨野、鄆城、壽張、汶上屬第二區,單縣、成武、曹縣屬第十一區,菏澤、定陶、濮縣屬第十六區。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雖然調整了行政區劃,但境內各縣的歸屬仍未變。
抗日戰爭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政府相繼產生,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逐步發展成為各級政區。從1940年到抗戰勝利,境域分屬以下幾個專區:冀魯豫第八專區。1940年4月初建立運西專區,是年11月改稱魯西二專區,屬山東省魯西行政區。1941年魯西行政區並入冀魯豫行政區,從此脫離山東省。冀魯豫第十一區。1940年7月建立湖西專區(因地處微山湖西),屬山東省魯西行政區,轄區位於今境南部,專署常活動於單縣東南蔡溜、張寨一帶。冀魯豫第十專區。1941年5月建立冀魯豫三專區,7月改為冀魯豫七專區,9月改稱晉冀魯豫二十二專區和冀魯豫十專區。轄區位於境內中部和西南部,兼及河南省考城、民權等縣部分區域。
解放戰爭1946年2月,原冀魯豫第八專區改為冀魯豫二專區,專署曾移駐鄆城潘渡和陳坡,原冀魯豫十一專區改為三專區,十專區改為五專區。1948年9 月全境解放。1949年3 月,華北人民政府決定將冀魯豫第二、三、五、七專區分別更名為臨河、湖西、魯西南、運西專區。是年8月,平原省建立,臨河、魯西南及運西的一部分合並為菏澤專區,與湖西專區同屬平原省人民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平原省建制,菏澤、湖西兩專區劃歸山東省。次年7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山東省撤銷湖西專區,其所轄縣分別歸菏澤、濟寧兩專區。
1958年11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菏澤專區建制,所屬各縣劃歸濟寧專區。次年6月,恢復菏澤專區,轄區如舊。
1967年3月,改菏澤專區為菏澤地區。

2000年6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改菏澤地區為菏澤市(地級),原菏澤市(縣級)更名為牡丹區。

2008年12月,全市下轄8縣1區,158處鄉鎮,行政村、居委會6106 個,自然村13478個。

代表人物:
歷史名人菏澤歷史上名人輩出,著名的有伊尹,萊朱(湯的重要謀臣,與伊尹同列),曹叔振鐸(曹國開國君主,周文王六子,後曹國歷555年,傳25世),氾勝之(作中國第一部農作物書籍《氾勝之書》),孫臏(戰國時齊國軍事家),吳起,彭越(劉邦的大將,封梁王,後被處以醢刑),丁姬(漢哀帝之母),董昭(曹操的謀臣),曹植(曹操之子,後封於古菏澤),滿寵(曹操謀臣,官至太尉),呂後(漢高祖原配,後稱制度),戚夫人(漢高祖寵妾,生趙王如意),李典(曹操手下大將,文武雙全),卞壼(kǔn)(東晉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累事三朝,兩度為尚書令),涼茂,王叔和,黃巢(唐末造反領袖,攻陷長安,國號大齊),宋江(北宋末農民起義領袖),呂祐之,鄧御夫,秦紘(明朝著名清官,官至戶部尚書、三邊總督,封太子少保銜),王禹偁(北宋文學家),晁公溯,晁補之(蘇門學士),晁沖之,晁說之,晁公武,郭英,宋滄,徐鴻儒,劉藻,田在田,馬新貽,張春橋等人。

相傳堯、舜、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領主要活動在這一地區,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伊尹、軍事家孫臏、思想家莊子、農學家汜勝之、經濟學家劉晏、文學家溫子升等大批聖賢,都出生在這里,「商界鼻祖」范蠡經商、劉邦登基稱帝、曹操成就霸業、黃巢起義、宋江聚義等都發生在菏澤。秦末漢初大將彭越,三國曹魏大將李典,北宋文學家王禹偁,蘇門學士晁補之,春秋時期的伯樂孫陽,清末武狀元張憲周都誕生在這塊土地上。(詳見:《菏澤縣志》(光緒本)),乾隆年間出生在單縣城西南劉老家的劉峨,官至直隸總督、兵部尚書,馬新貽(清代兩江總督)。

閱讀全文

與巨野重大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