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山西省有什麼歷史發展故事嗎
道教在山西發展形成,大約在東漢時期,道教在山西省基本已經形成。
❷ 為什麼說臨汾是山西的恥辱
也不能說是山西的恥辱,山西其他的市比臨汾也好不到哪裡去~
根本問題上來看,體制出了問題
❸ 山西的歷史事件
趙殺鳴犢
公元前復1106年,周製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於唐,這就是廣為流傳的「桐葉封弟」的傳說。
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國內有晉水,就把唐改稱為晉。後來,人們為紀念唐叔虞,給他修建了一個祠堂,這就是太原著名的旅遊勝地——晉祠的來歷。
西周第九代國君周厲王,貪財好利,昏庸殘暴,激起了國人的暴動,周厲王被放逐到彘,「彘」就在今山西省霍縣境內。厲王死後,幽王即位,比厲王更加昏庸荒唐,被犬戎進犯的軍隊殺死,導致西周滅亡。
晉文公在北方稱霸後,山西對當時全國的局勢影響很大。
公元前 453年發生了晉陽之戰,趙,魏、韓三家聯合消滅智氏,三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所以山西也被稱為「三晉」。
........
詳細的請點擊參考資料
近代古代都有
❹ 臨汾的歷史有多少年
臨汾地區位於山西省境西南,
東與長治、晉城兩市相接,西隔黃河與陝西為鄰,南和運城地區接壤,北與呂梁、晉中兩地區毗連。現轄3市14縣,計71鎮170鄉12個街道辦事處。
行政公署駐臨汾市。
【歷史】
臨汾地區歷史悠久,早在15萬年以前的「丁村人」就已在此勞動、生息。臨汾古稱平陽,相傳為唐堯古都。春秋屬韓,秦、漢為河東郡地。晉永嘉三年劉淵建都於此。隋為臨
汾郡,唐置晉州,宋、元、明、清為平陽府。民國初屬河東道。解放後設晉南區,屬陝甘寧邊區。1950年為山西省臨汾專區。1954年與運城專區並為副晉南專區。一九七一年兩區分置,稱為地區。
【地理地貌】
臨汾地區地處黃河高原,汾河下游。東有太岳,西有呂梁,兩山之間為臨汾盆地。最高峰為太岳山系的霍山,海拔2346米,境內的呂梁山系以隰縣的紫荊山為最高,海拔2012米。河流有百餘條,主要為黃河、汾河、沁河、昕水河等。黃河及其支流汾河、沁河為常流河,其他多為季節河。
【氣候】
臨汾地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大陸性氣候特點極為顯著,年均氣溫10.7℃,一月零下
4℃左右,七月26℃。年降雨量555毫米。無霜期為180天。
【氣候】
全區共有耕地
646萬畝,主要農作物有麥、棉、雜糧、煙草、麻皮、花生、葫麻等經濟作物跡有種植,林木覆蓋面積392萬畝,四旁植樹1.7億株。
臨汾地區礦藏豐富,主要有煤、鐵、鋁、銅、石膏、油頁岩等。煤的儲量達160億噸,以霍縣,鄉寧的煤最為馳名。
工業主要有機械、冶煉、煤炭、化工、建築、電力、造紙、紡織、食品等生產和加工部門。其中規模較大的企業有臨汾鋼鐵公司、臨汾動力機械廠、霍縣礦務局、候馬發電廠等。
【交通】
全區交通四通八達,南同蒲鐵路縱貫區境南北,大運公路、臨汾至平順河口、晉城至禹門口、大寧至臨猗、臨汾至大寧、臨汾至吉縣七郎窩等干線公路和隰縣石口至孝義桃紅坡、霍縣至石樓、襄汾至鄉寧、隰縣至永和、臨汾至浮山等支線公路和眾多的簡易公路,縱橫交借,創成了較完整的交通網。此外,太原至臨汾開辟有民用航空線。極為方便。
【名勝古跡】
臨汾地區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搖籃」之一,名勝古跡與革命遺址頗多,較著名的有襄汾的「丁村遺址」、吉縣的「壺口瀑布」、臨汾市的堯廟、洪洞縣的廣勝寺、隰縣的小西天、蒲縣的東岳廟、候馬市的晉國遺址「新田舊址」、曲沃的景明瀑布、霍縣的霍州署衙、鄉寧縣的千佛洞、永和縣的趙家溝等。
【名優特產】
特產有臨汾、襄汾的麻紙、浮山的民間剪紙。候馬的皮影、鄉寧的紫砂工藝品、冀城的 都砂鍋,曲沃的煙葉,隰縣的金梨,永和的紅棗、古縣、安澤的核桃、紅果等,都享有盛名。
❺ 山西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山西省,省會太原市,位於中國華北地區,東邊是河北省,西邊是陝西省,南邊是河南省,北部是內蒙古,山西地區總面積15.67萬平方千米,佔中國總面積的1.6%,常住人口3729.22萬人。2019年,山西省地區生產總值(GDP)是17026.68億元,位居全國省份21位。
山西地圖簡圖
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結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山西為北魏領地。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山西絕大部分為東魏領地,南部余部為西魏領地。後來,北齊取代了東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山西地區為北周領地。
隋朝建立後,起初在地方取消了郡一級建制,在要沖諸州設總管府,以州刺史兼總管,統領鄰近數州。山西境內並州、代州、隰州、朔州設總管府。後來又改州為郡,地方實行郡縣兩級制。山西及周邊河北、內蒙古一帶為太原郡、定襄郡、馬邑郡、雁門郡、婁煩郡、西河郡、離石郡、上黨郡、長平郡、臨汾郡、龍泉郡、文城郡、河東郡、正平郡分轄。
隋煬帝以李淵為山西河東道慰撫大使,山西的名稱就是來源於此。唐高祖李淵在太原起兵,建立了大唐王朝。五代十國時期,劉崇在太原稱帝,建立北漢政權。
公元979年,北宋滅亡北漢後,設立河東路,公元1044年,遼國在山西地區北部設立西京道。金國統治山西時期,為河東、西京兩路,1128年,河東路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
元朝時期,將全國劃為11個行省,山西、山東、河東為元朝腹地,屬中書省。
明朝時期,公元1368年,山西地區為山西行中書省,公元1376年,改為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管轄太原、大同、平陽、澤州、潞安、汾州六府,遼、沁二直隸州。其時,山西等處按察司分設冀寧、冀南、冀北、河東四道,兼察諸府、州,是為省設道的開始。
山西省旅遊地圖
清朝時期,山西地區為山西省,明朝和清朝時期,山西的商人發展非常迅速,被稱為晉商,也是中國歷史上三大商幫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山西的票號。
民國時期,山西地區為晉系軍閥首領閻錫山的管轄地區。
1949年4月,山西地區全省解放。
截至2020年,山西省共管轄11個地級市,市轄區25個、縣級市11個、縣81個。省會太原市,其他城市分別是: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陽泉市、呂梁市、晉中市、長治市、晉城市、臨汾市、運城市。
❻ 山西的地理位置和大的歷史事件有什麼
山西(Shanxi)位於太行山之西,黃河以東。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稱為「表裡山河」。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全省總面積156579平方公里,2008年總人口3410萬人,現轄太原、大同、朔州、陽泉、長治、忻州、呂梁、晉中、臨汾、運城、晉城等11個地級市,共 85個縣,11個縣級市,23個市轄區。省會太原,省政府駐太原市府東街。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理坐標為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全省總面積15.6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山西地形較為復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丘陵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間。最高點為五台山的北台葉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境界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以滔滔黃河為塹,與陝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依綿綿內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山西是一個夾峙在黃河中游峽谷和太行山之間的高原地帶。山區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70% 以上。以山西平面地圖看,是一個斜長方形,由東北斜向西南,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從地形看,是一個由許多復雜山脈構成的高台地。 山西,山脈很多。山脈延綿起伏,丘陵起伏,溝壑縱橫,雄險巍峨。大部分為山區和丘陵。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亘北嶽恆山、五台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岳山。五台山主峰葉斗峰海拔3058米,為華北最高峰。中部由北而南分布有大同、忻州、太原、臨汾、長治和運城等盆地。山西境內河流很多,境內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條,大於40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長,全長659公里。注入黃河的河流有沁河、涑水河、汾河。汾河縱貫全省.是省內的主要河流,它發源於寧武縣,全長761公里.是僅次於渭河的黃河第二大支流。桑乾河、滹沱河、漳河也發源於山西,匯入海河水系。母親河黃河,北自偏關縣老牛灣入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抵芮城縣風陵渡而東折,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途經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里。黃河流經晉陝峽谷,在吉縣壺口一帶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瀉,形成壯觀的壺口瀑布。 山西境內有六大盆地.即大同、忻州、太侯、臨汾、運城、長治盆地此外,東部還散布著陽泉、壽陽、襄垣、黎城、晉城等小盆地. 山西位於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難於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於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徵;冬季長而寒冷乾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溫和。山西省,屬於中溫帶和暖溫帶季風氣侯區,即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為400到650毫米。 山西地形復雜,地處中緯度地區,屬暖溫帶、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南北差異和垂直差異較大。山西地形多樣,高差懸殊,因而既有緯度地帶性氣候,又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山西地處中緯度,距海不遠,但因山脈阻隔,夏季風影響不大,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4℃,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在8~10℃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於21~26℃之間。山西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大同盆地為110~140天,五台山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東部山區135~155天,臨汾、運城盆地則長達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節分布不均勻,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約佔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響很大,山區較多,盆地較少。山西有三個多雨區,一是晉東南太行山區和中條山區,二是五台山區,三是呂梁山區。
封建社會時期
公元前445年-公元前396年 魏文侯在位,任用李悝等人進行變法
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19年 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解除了匈奴對西漢的侵擾
308 年 匈奴貴族劉淵建漢,遷都平陽
398 年 北魏遷都平城
399 年 法顯赴天竺研究佛教
617 年 太原留守李淵與子世明等起兵,渡河入長安
690 年 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
951 年 劉崇在太原稱帝,建北漢
986 年 楊業率軍收復雲、朔、寰應等州。後因潘美指揮失當,敗兵朔州狼牙村
1126年 金兵攻陷太原,而後南下,攻佔開封,北宋滅亡
1357年 北方紅巾軍進軍山西
1630年-1644年 明末農民起義軍三次大規模的進入山西
1660年 潞安機戶「焚機罷市」,反抗封建剝削
1853年4月 趙城曹順領導農民起義
近代的有蔣馮閻大戰,平型關大捷,忻口抗戰,解放太原等等。
❼ 關於山西的歷史故事
1、東漢時期,道教在山西基本形成,少數地方修建了道教廟觀。《清涼山志》記載:東漢永平年間五台山境即有道士,道教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南北朝是山西道教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
北魏王朝統治下的山西是北天師道的策源地和活動中心,山西道教進入了第一個歷史高峰期。唐朝統治者欲借用老子李聃鞏固統治地位,山西道教進入又一個歷史興盛時期。清朝尊佛抑道,道教各派均有所停滯。
2、春秋晉靈公時期,山西趙盾一家三百多口盡被武將屠岸賈謀害誅殺,僅留存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即趙氏孤兒。
為保存趙家唯一血脈,晉國公主即趙氏孤兒的母親託付草澤醫生程嬰將孤兒帶走,並自縊身死。程嬰將趙氏孤兒藏在葯箱中,欲帶出宮門,可又偏遇到屠岸賈部下韓厥。韓厥深知此乃忠良之後,便放走程嬰和趙氏孤兒,後自刎身亡。
屠岸賈搜不到趙氏孤兒,遂下令將全城一月到半歲間的孩子都囚禁起來,並稱如果窩藏趙氏孤兒者再不交出孩子,就將這些孩子全部殺死。程嬰走投無路之下找到了晉國退隱老臣公孫杵臼,並與公孫杵臼商定,用自己的孩子替代趙氏孤兒。
一切安排妥當後,程嬰假意告發公孫杵臼,引屠岸賈到公孫杵臼家中搜到了假孤兒;屠岸賈殺死假孤兒後,公孫杵臼撞階自殺。
程嬰忍辱負重撫養趙氏孤兒,20年後趙氏孤兒長大成人,得知真相後殺死屠岸賈,報了血海深仇。
3、山西有座很著名的山,叫綿山。綿山的風景的確不錯,但如果沒有介之推,綿山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山頭而已。而因為介之推的緣故,綿山有了靈魂。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
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4、山西有個洪洞縣,地方不大,名氣不小。洪洞之所以出名,一個是大槐樹,另一個就是蘇三監獄。
「若問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大槐樹之所以有名,是因為牽扯著明朝那場規模龐大的移民史。不過,近千年的歷史過後,那顆大槐樹早已盪然無存。倒是著名的蘇三監獄,依舊是當年的模樣。
蘇三自王順卿走後,矢志不接客。鴇兒用計將其賣與山西富商沈燕林為妾,沈妻與趙監生私通,毒死沈,反誣告蘇三,縣官受賄,將蘇三問成死罪。老解差崇公道提解蘇三自洪洞赴太原復審,途中蘇三訴說遭遇,崇公道加以勸慰。
5、山西北部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晉北很多人到口外謀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舊謠充分說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飢民。
清光緒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現被稱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嚴重的旱災,甚至部分地區寸雨未下。
自然災害引起的人口流遷,以忻州、雁北等晉北地區最為突出。晉北各州縣貧瘠的土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迫使大批百姓離開故土。
例如「陽高地處北塞,砂磧優甚,高土黃沙,滿目低土,鹼鹵難耕……地瘠民貧,無所厚藏,一遇荒歉,流離不堪。」
在貧瘠的土地,寒冷的氣候,無川流灌溉的惡劣自然環境里,晉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災歉,人們不得不流離失所,奔赴口外謀生。
❽ 臨汾有何歷史故事
山西臨汾介紹 稱為華夏第一都堯都,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東倚太行山與長治、晉城兩市相連,西北沿呂梁山與呂梁地區毗鄰,西隔黃河與陝西相望,北以韓信嶺為界與晉中地區相隔,南與運城地區接壤。汾河自北向南貫穿全境,沿河形成了臨汾盆地。呂梁山延伸臨汾的部分叫姑射山,而屹立在臨汾西面的山峰叫平水,又叫晉水。古代的臨汾城位於現在的金殿鎮一帶,因城池建築於平水之陽而得名平陽,有「堯都平陽」之說,又因城如卧牛,亦稱卧牛城。臨汾市歷史悠久,古代,曾在這里先後設置平陽郡、平陽縣、平河縣。隋代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名為臨汾縣,現在為臨汾市。地理座標為北緯35°23′——36°57′、東經110°22′——112°34′,全地區轄3市14個縣。總面積20280平方公里,管轄3市14縣,人口358萬,城市人口20多萬。 該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氣候,四季分明,氣候特徵比較顯著,春季多風少雨,夏季溫度偏高,秋季陰雨較多,科季空氣乾燥。 解放後經過每年的建設發展,社會經濟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現已初步形成一個以原煤、焦機、鋼鐵、電力為主,化工、建材、輕工、農材組成的門類就齊全的國民經濟體系。臨汾以花果城聞名全國,全城綠化覆蓋率占城市建設面積的20%以上,市內各主要大街都已初步綠化,市內有梨樹街、柿樹街、紅果街、櫻花街,沿街種植果木樹達1500餘株,建花壇500多處,各種綠蔭樹100多萬株,行道樹1萬多株。春、夏、秋三季,市內百花齊放,色彩繽紛,果實噴香。 臨汾地區自然條件復雜多樣,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形成豐富多彩的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該區境內多山,有雄偉高峻的山峰,標灌眾生的山地,清澈奔涌的泉水,稀有珍貴的動植物。「仙洞溝」以其雄偉險秀、寂靜隱蔽而著稱。「壺口瀑布」是世界第一大「黃瀑」。聽之若雷庭之鳴,望之如虹霓之射,現已被稱為國家級旅遊風景名勝之一。「龍」子祠泉和霍泉「因群泉匯集,由青石雕刻的龍口吐出而得名。該區古遺址、古建築、雕塑、民居多,觀賞價值高。廣勝寺、候馬晉國遺址、丁樹遺址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享譽華夏。千佛庵、東岳廟、堯廟宮、洪洞古大槐樹、丁村明清民居、明代監獄(蘇三監獄)等十餘處景點建築精美,景色宜人風格獨特。「花果城」作為臨汾市(地區行署所在地)的象徵,越來越受到中外遊人的青睞。 臨汾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漢朝大將衛青、霍去病都是臨汾人,為抗擊匈奴的入侵留下了英名,是中國古代有影響的著名將領。
❾ 山西臨汾有什麼,為什麼說五千年歷史要看臨汾
山西臨汾有濃厚的歷史,這里是黃河文明的搖籃,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建成史非常悠久,所以很多人說五千年歷史要看臨汾。臨汾是山西省的地級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西臨黃河,與陝西隔河相望。這里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是一個地處汾水之濱的歷史文化小城。
一、臨汾是華夏民族發祥地之一臨汾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這里是黃河早期文明的搖籃,也被稱為華夏第一都。在很久很久以前,臨汾就已經有人在居住了。據說在《帝王世紀》中所稱的堯都平陽,就是現在的臨汾。在臨汾,有許多物質文化,如威風鑼鼓、蒲州梆子,還有大槐樹、壺口瀑布、雲丘山等著名景點。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現在懂了嗎?
❿ 歷史。山西境內有關古代史的事件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周朝時,山西是唐國的領地。後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戰國時,瓜分了晉國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山西設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淵父子起兵於太原 ,建都長安後,把太原尊為「北都」,意即「別都」。五代時期,後唐 、後晉 、後漢和北漢都是以山西為根據地起家。在中國封建社會期間,山西的地位舉足輕重,而且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越是亂世越是顯得重要 ,誰擁有了山西,誰就可以稱雄天下。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形勢,必有取於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濟、文化在中國北部居領先地位。明代時,設山西行中書省於太原,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統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始稱為山西。
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中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後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蚩尤(人文三祖)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在山西境內崛起。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義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