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有台灣國標舞後劉真的詳細資料
劉真,1975年6月9日出生,台灣地區政治大學俄文系畢業。她擅長跳拉丁舞,是一個專業舞蹈家。除表演和教授舞蹈外,劉真也積極在演藝圈發展。目前她的工作范圍包括舞蹈老師、綜藝節目主持人等。
英文名:Serina Liu
籍貫:中國台灣
生日:1975年6月9日
星座:雙子座
出生地:台北縣新店市
職業:主持人、舞蹈家
語言:國語、英語
身高:160CM
體重:46kg
三圍:34B、24、34
血型:O型
出道作品:《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學歷:私立崇光女子高級中學
「國立」台灣師范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國立」政治大學俄文系
最擅長的舞步:Ramba
最喜歡的顏色:粉紅色、白色
最喜歡的國家:義大利
座右銘:I dance therefore I am
[編輯本段]經歷
劉真從小學開始跳芭蕾舞跳了十二年,奠定了舞蹈基礎。劉真十八歲時,開始跳國際標准舞。大學畢業後的劉真,有段期間是任職銀行行員。劉真在二十三歲那年,決定自己的人生,朝向自己的興趣——舞蹈——發展,多次參加舞蹈比賽皆有亮眼成績,漸漸地在舞蹈界嶄露頭角,後來因舞蹈表演而踏入演藝圈。
劉真擅長跳拉丁舞,是一位專業舞蹈家,目前除表演和教授舞蹈外,已有主持節目、戲劇演出、廣告代言等作品;其中,與吳宗憲共同主持中視《愛上九點半》,是劉真第一次主持節目。劉真目前是固定在華視主持《快樂有go正》節目。
2007年11月28日,劉真舉辦《劉真·留真》寫真書上市記者會。她在記者會上穿著白色兩截式舞衣,扮女囚犯熱舞;因舞蹈動作太大,舞衣不慎滑落,導致走光。2008年3月11日,參加某銀行活動的時候亦發生走光事件。
2009年5月13日,與何炅,謝娜,李維嘉,楊千霈等參加<<快樂大本營>>, 舞蹈經驗豐富的劉真現場傳授露天惡劣環境下跳舞需要注意的諸多事項,聊到點上,劉真還現場自曝糗事:曾在戶外參加一個大型的表演,由於當天風級太大,在跳舞時,舞裙被無情的吹起大泄春光,裙擺還被貼在臉上,整張臉都被裙擺所遮住。當時劉真覺得太丟人,都想找一條縫鑽進去。還有一次與搭檔帶來國標舞表演時,因為動作過大,導致肩帶鬆掉。反應過來的劉真忙給搭檔使眼色,最終兩人用默契的舞蹈動作化解了這樣尷尬。
[編輯本段]舞蹈
小學開始跳芭蕾舞跳了十二年,十八歲開始跳國際標准舞
2000年BDFI國際標准舞公開賽職業新星拉丁冠軍
2001年秋季聯合杯拉丁舞冠軍
2002亞太區國際標准舞公開賽國家代表隊
2002年美國Star Ball摩登舞冠軍
[編輯本段]廣告代言
蕾黛絲 靠過來 好角度內衣
[編輯本段]綜藝節目
中視《愛上九點半》 主持搭檔吳宗憲 (2005年7月5日至2006年8月31日,每周一至周三晚間九點半至十點半播出)
年代MUCH台《戀愛攝影棚》主持搭檔徐乃麟(每周一至周三晚間十一點整至十二點整播出,2006年10月停播)
華視《快樂有go正》主持搭檔謝震武、楊千霈、JR、Gino(每周六晚間八點至十點播出)
除此之外,她亦不時擔任其他綜藝節目的嘉賓。
[編輯本段]著作
劉真曾著書《Dancing For Sexy》,於2004年5月10日由「布克文化」出版。內容包括介紹國際標准舞、美容心得等。
2007年,出版個人寫真集《劉真·留真》。
[編輯本段]戲劇
三立《住左邊住右邊》(客串Kevin,2005)
《貞觀之治》電視劇《問君能有幾多愁》扮演窅娘(歷史上著名的步步生蓮的舞女,李後主嬪妃)
電視劇《貞觀之治》(2006)扮演琵琶女
中視迷你短劇《娥們》(女主角之一,2008)
電視劇《江湖.com》(小籠女,2008)
㈡ 有哪些歷史文人並稱如: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歷代文人並稱
1、 屈宋——戰國詩人屈原和宋玉
2、 班馬——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和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
3、 崔杜——東漢書法家崔瑗杜操
4、 鍾王——三國書法家鍾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
5、 揚馬——漢朝辭賦家揚雄、司馬相如
6、 潘陸——東晉太康體作家潘岳、陸機
7、 顏謝——南朝宋詩人顏延之、謝靈雲
8、 休鮑——南朝宋詩人湯惠休、文學家鮑照
9、 徐庚——南朝陳文學家徐陵、北周文學家庚信
10、 陰何——南朝文學家陰鏗、何遜
11、 羊薄——南朝書法家羊欣、薄紹之
12、 顧陸——東晉畫家顧愷之、南朝宋畫家陸探微
13、 溫邢——北朝魏文學家溫子升、北朝齊文學家邢邵
14、 邢魏——北朝齊文學家邢邵、魏休
15、 王孟——唐詩人、畫家王維、詩人孟浩然
16、 高岺——唐詩人高適、岺參
17、 李杜——A、唐詩人李白、杜甫
B、晚唐詩人李商隱、杜牧
C、漢朝名臣李膺、杜密
D、漢朝名士李固、杜橋
E、漢臣李雲、杜眾
F、南北朝李沖、杜預
G、宋代清官李韶、杜范
18、 顏柳——唐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
19、 張王——唐詩人張籍、王建
20、 沈宋——唐詩人沈銓期、宋子問
21、 韓孟——唐文學家韓愈、詩人孟郊
22、 郊島——唐詩人孟郊、賈島
23、 劉柳——唐詩人劉禹錫、文學家柳宗元
24、 劉白——唐詩人劉禹錫、白居易
25、 元白——唐詩人元稹、白居易
26、 皮陸——唐文學家皮日休、陸龜蒙
27、 姜張——宋詞人姜夔、張炎
28、 黃徐——五代後蜀畫家黃筌、五代南唐畫家徐熙
29、 董巨——五代南唐畫家董源、五代宋畫家巨然
30、 陶謝——晉末宋初詩人陶淵明、謝靈雲
31、 楊劉——北宋文學家楊億、詩人劉筠
32、 蘇黃——北宋文學家蘇軾、詩人黃庭堅
33、 李郭——北宋畫家李代、郭熙
34、 米薛——北宋書法家米芾、薛紹彭
35、 蘇辛——宋詞人蘇軾、辛棄疾
36、 周柳——南宋詞人周邦彥、柳永
37、 劉盧——元朝文學家劉因、盧摯
38、 姚盧——元朝文學家姚燧、盧摯
39、 高顧——明東林黨領袖高攀龍、顧憲成
40、 康梁——清末文學家康有為、梁啟超
41、 湯戴——清畫家湯昭汾、戴熙
42、 二程——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兄弟
43、 二陸——西晉文學家陸機、陸雲兄弟
44、 二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45、 二潘——西晉文學家潘岳、侄兒潘尼
46、 二妙——西晉書法家衛罐、索靖。一說是金文學家段克己、段成己兄弟。因《二妙集》得名。
47、 二石——清畫家石裕、石濤
48、 兩司馬——漢史學家司馬遷、辭賦家司馬相如
49、 大小謝——南朝宋詩人謝靈雲與簇弟謝惠連
50、 婁東二張——明文學家張溥、張秉
51、 南唐二主——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
52、 盧奇馬怪——唐詩人盧仝、馬異
53、 郊寒島瘦——唐詩人孟郊、賈島
54、 韓馬戴牛——唐畫家韓滉(善畫馬)、戴嵩(善畫牛)
55、 南洪京孔——清戲曲作家洪升、戲作家孔尚任
56、 南施北宋——清初詩人施閏章、詩人宋琬
57、 南陳北崔——明末畫家陳洪緩、崔子忠
58、 南歐北梅——現代記京劇表演家歐陽予倩、梅蘭芳
59、 燕許大手筆——唐代燕國公張說、許國公蘇題
60、 三曹——漢魏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和兒子曹丕、曹植
61、 三蘇——宋代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
62、 三袁——明代文學家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三兄弟
63、 三楊——明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
64、 三張——西晉詩人張載、張協、張亢兄弟
65、 三謝——南朝宋詩人謝靈雲、謝惠連、齊詩人謝眺
66、 三擘——北宋文壇歐陽修、王安石、蘇軾
67、 三魏——清散文家魏祥、魏禧、魏禮兄弟
68、 三隱——東晉詩人陶淵明、周續之、劉遺民
69、 六朝畫壇三畫家——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
70、 三羅——唐代詩人羅隱、羅鄴、羅虯
71、 三任——清畫家任熊、任熏、任頤。與任預又稱「四任」。
72、 嶺南三家——清詩人梁佩蘭、屈大均、陳恭尹
73、 通州三范——清通州文學家范當世、范鍾、范銳兄弟
74、 浙中三毛——清初文學家毛先舒、毛奇齡、毛際可
75、 江南三布衣——清初文學家朱彝尊、姜宸英、嚴繩孫
76、 江右三大家——清代戲曲家蔣士銓、文學家袁枚、詩人趙翼
77、 四王——清初山水畫家王時敏、王鑒、王翠、王原祁
78、 四傑——唐代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79、 永嘉四靈——南宋詩人徐照、徐璣、翁卷、趙師秀。四人都是永嘉人,且字中含「靈」字,故稱。
80、 四君——孟嘗君(齊)、平原君(趙)、春申君(楚)、信陵君(魏)
81、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
82、 楷書四大家——唐顏真卿、柳公權、宋歐陽詢、元趙孟頫
83、 北宋文壇四大家——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
84、 明代江南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賓
85、 北宋四大書法家——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
86、 明四家——明畫家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
87、 元四家——元四大畫家黃繼、吳鎮、倪瓚、王蒙
88、 四公子——明末清初文人侯方域、陳貞惠、方以智、冒襄
89、 文章四友——唐詩人杜審言、蘇味道、李嶠、崔融
90、 南宋四家——畫家劉松年、李唐、馬遠、夏奎
91、 吳中四傑——明詩人楊基、高啟、張羽、徐賁
92、 吳中四士——唐賀知章、包融、張若虛、張旭
93、 吳中四子——明書法家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禎卿
94、 海陽四家——清畫家弘仁、查士標、任之瑞、孫逸
95、 皇甫四傑——明朝詩人黃甫沖、黃甫涍、黃甫汸、黃甫濂
96、 蘇門四學士——出於蘇軾門下的詩人黃庭堅、詞人秦觀、文學家晁補之、詩人張耒
97、 南宋四大家——南宋詩人楊萬里、尤袤、范成大、陸游
98、 嘉定四先生——明詩人兼畫家程嘉燧、李流芳、唐時升、婁堅
99、 曾門四弟子——清曾國藩門徒,文人黎世昌、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
100、 唐初四大書法家——歐陽洵、楮遂良、虞世南、薛稷
101、 五子——宋哲學家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
102、 六君子——A、明熹宗時被魏忠賢所害的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顧大章,世稱「六君子」
B、清戊戌變法失敗後遇害的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世稱「戊戌六君子」
C、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李贗,世稱「蘇門六君子」
103、 竹溪六逸——唐李白、孔巢父、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
104、 清六家——畫家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惲壽平,前四人又稱「四王」
105、 浙西六家——清初浙江烏程(今吳興)文學家嚴遂成、厲鶚、錢載、王又曾、袁枚、吳錫麟
106、 前七子——明代文學家立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他們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形成了嚴重的擬古風氣。
107、 後七子——明代文學家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論。他們繼前七子擬古主張,風氣很盛,故稱。
108、 建安七子——漢末建安時期作家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餳、劉禎
109、 竹林七賢——魏晉七個文人名士總稱: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成、王戎、劉伶
110、 嶺南七子——清初海南詩人梁佩蘭、程可則、陳恭尹、王邦畿、方殿元、方遠、方朝
111、 竟陵八友——南朝齊代竟陵王蕭子良門下的八個文學家:沈約、謝眺、王融、蕭琛、范雲、任昉、陸倕、蕭衍。他們詩重聲律,意境新穎,創建「永明體」提出四聲、八病,促進詩歌由古代向近代發展。
112、 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個散文代表作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113、 清海內八大詩家——曹爾堪、宋琬、沈荃、施閏章、王士祿、王士禎、汪琬、程可則
114、 清八大駢文家——袁枚、邵齊燾、劉星煒、吳錫麟、曾火奧、洪亮潔、孔星衍、孔廣森
115、 揚州八怪——清代中期居住揚州的八個畫家:鄭板橋、汪士慎、李鱓、黃慎、金農、高翔、李方膺、羅聘
116、 嘉慶八才子——明戲曲家兼文學家詩人李開先、王慎中、唐順之、陳束、趙時春、熊建、任瀚、呂高
117、 九老——唐詩人白居易、胡臬、吉皎、鄭據、劉真、盧真、張渾、李元爽、如滿稱「香山九老」
118、 十才子——A、唐代詩人盧綸、吉中孚、韓翊、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李端稱「大歷十才子」
B、明代文學家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登、顧阾、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稱十才子
119、 閩中十子——明朝福建詩人林鴻、王恭、王備、高棅、陳亮、鄭定、王褒、唐泰、周玄、黃玄號
120、 十三絕——A、清京腔十三藝人:霍六、王三禿子、開泰、才官、沙四、趙五、虎張、恆大頭、盧老、李老公、陳丑子、王順、連喜
B、清代京劇、崑腔十三藝人:程長庚、張勝奎、盧勝奎、楊月樓、譚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時福、余紫雲、郝蘭田、劉趕三、朱蓮芬、楊鳴玉
㈢ 明星達人
劉真,1975年6月9日出生,台灣地區政治大學俄文系畢業。她擅長跳拉丁舞,是一個專業舞蹈家。除表演和教授舞蹈外,劉真也積極在演藝圈發展。目前她的工作范圍包括舞蹈老師、綜藝節目主持人等。
英文名:Serina
Liu
籍貫:中國台灣
生日:1975年6月9日
星座:雙子座
出生地:台北縣新店市
職業:主持人、舞蹈家
語言:國語、英語
身高:160CM
體重:46kg
三圍:34B、24、34
血型:O型
出道作品:《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學歷:私立崇光女子高級中學
「國立」台灣師范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國立」政治大學俄文系
最擅長的舞步:Ramba
最喜歡的顏色:粉紅色、白色
最喜歡的國家:義大利
座右銘:I
dance
therefore
I
am
[編輯本段]
經歷
劉真從小學開始跳芭蕾舞跳了十二年,奠定了舞蹈基礎。劉真十八歲時,開始跳國際標准舞。大學畢業後的劉真,有段期間是任職銀行行員。劉真在二十三歲那年,決定自己的人生,朝向自己的興趣——舞蹈——發展,多次參加舞蹈比賽皆有亮眼成績,漸漸地在舞蹈界嶄露頭角,後來因舞蹈表演而踏入演藝圈。
劉真擅長跳拉丁舞,是一位專業舞蹈家,目前除表演和教授舞蹈外,已有主持節目、戲劇演出、廣告代言等作品;其中,與吳宗憲共同主持中視《愛上九點半》,是劉真第一次主持節目。劉真目前是固定在華視主持《快樂有go正》節目。
2007年11月28日,劉真舉辦《劉真·留真》寫真書上市記者會。她在記者會上穿著白色兩截式舞衣,扮女囚犯熱舞;因舞蹈動作太大,舞衣不慎滑落,導致走光。2008年3月11日,參加某銀行活動的時候亦發生走光事件。
2009年5月13日,與何炅,謝娜,李維嘉,楊千霈等參加<<快樂大本營>>,
舞蹈經驗豐富的劉真現場傳授露天惡劣環境下跳舞需要注意的諸多事項,聊到點上,劉真還現場自曝糗事:曾在戶外參加一個大型的表演,由於當天風級太大,在跳舞時,舞裙被無情的吹起大泄春光,裙擺還被貼在臉上,整張臉都被裙擺所遮住。當時劉真覺得太丟人,都想找一條縫鑽進去。還有一次與搭檔帶來國標舞表演時,因為動作過大,導致肩帶鬆掉。反應過來的劉真忙給搭檔使眼色,最終兩人用默契的舞蹈動作化解了這樣尷尬。
[編輯本段]
舞蹈
小學開始跳芭蕾舞跳了十二年,十八歲開始跳國際標准舞
2000年BDFI國際標准舞公開賽職業新星拉丁冠軍
2001年秋季聯合杯拉丁舞冠軍
2002亞太區國際標准舞公開賽國家代表隊
2002年美國Star
Ball摩登舞冠軍
[編輯本段]
廣告代言
蕾黛絲
靠過來
好角度內衣
[編輯本段]
綜藝節目
中視《愛上九點半》
主持搭檔吳宗憲
(2005年7月5日至2006年8月31日,每周一至周三晚間九點半至十點半播出)
年代MUCH台《戀愛攝影棚》主持搭檔徐乃麟(每周一至周三晚間十一點整至十二點整播出,2006年10月停播)
華視《快樂有go正》主持搭檔謝震武、楊千霈、JR、Gino(每周六晚間八點至十點播出)
除此之外,她亦不時擔任其他綜藝節目的嘉賓。
[編輯本段]
著作
劉真曾著書《Dancing
For
Sexy》,於2004年5月10日由「布克文化」出版。內容包括介紹國際標准舞、美容心得等。
2007年,出版個人寫真集《劉真·留真》。
[編輯本段]
戲劇
三立《住左邊住右邊》(客串Kevin,2005)
[《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
電視劇《問君能有幾多愁》扮演窅娘(歷史上著名的步步生蓮的舞女,李後主嬪妃)
電視劇《貞觀之治》(2006)扮演琵琶女
中視迷你短劇《娥們》(女主角之一,2008)
電視劇《江湖.com》(小籠女,2008)
㈣ 古今中外名人事例20個,每個200字左右
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有:
1、肖邦
1830年11月肖邦決定到外國深造,為祖國爭光。出發前,朋友們為他舉行了一個送別晚會,肖邦滿懷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們贈送的裝滿祖國泥土的銀杯,表示不會忘記可愛的祖國。肖邦輾轉於維也納、倫敦等地,通過他的藝術活動增進西歐人民對當時正在受難的波蘭人民的同情和了解。
可是,在輾轉流離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1849年秋天,肖邦臨終時告訴從華沙趕來的姐姐,波蘭反動政府是不會允許把他的遺體運回華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臟帶回去。肖邦的心臟,按照他的遺願被送到華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長的祖國大地中。
2、丹尼斯·海斯
丹尼斯·海斯生長在美國華盛頓州環境幽美的哥倫比亞河峽谷,他從小養成了愛好大自然的個性。到了大學時代,他雖然就讀於法律專業,卻始終沒有放棄對環境問題的關心。
鑒於丹尼斯·海斯在環保事業中所作出的重大貢獻,他曾榮獲聯邦野生動物協會,美國慈善協會,美國太陽能協會,遠離戰爭組織的最高榮譽獎項,並被國家奧杜邦協會評為「100個最傑出的環保人士」之一。
3、齊奧爾科夫斯基
蘇聯"宇宙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少年時患猩紅熱病而耳聾,被趕出學校。但他靠圖書館自學,顯示了驚人的數學才能。德國詩人海涅生前最後八年是在"被褥的墳墓"中度過的,他手足不能動彈,眼睛半瞎,但生命之火不滅,吟出了大量譽滿人間的優秀詩篇。
4、達·芬奇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義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
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告訴他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5、梁實秋
著名作家梁實秋擅長演講,他的演講獨具風采,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師大任教期間,當時的校長劉真,常請名人到校演講。有一次,主講人因故遲到,在座的師生都等得很不耐煩。於是,劉真便請在座的梁實秋上台給同學們講幾句話。
梁實秋本不願充當這類角色,但校長有令,只好以一副無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說:「過去演京戲,往往在正戲上演之前,找一個二三流的角色,上台來跳跳加官,以便讓後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時間准備。我現在就是奉命出來跳加官的。」話不尋常,引起全場鬨堂大笑,驅散了師生們的不快。
6、愛因斯坦
本世紀最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童年時並不顯得聰明,3歲時才學會說話,父母因而認為他是一個傻子。上學後,有位老師對他父親說:「你的孩子將是一事無成」,甚至勒令他退學。
16歲時,他報考蘇黎世大學,又因成績差而名落孫山。但他並不恢心。通過勤奮學習,成了傑出的物理學奠基人。曾有青年問他是怎樣成功的,他寫下了這樣一個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奮學習、工作,y代表好的學習方法,z代表少說廢話)。
7、孫康
晉人孫康,家貧而酷愛讀書。夜晚,雖有時間卻買不起燈油,只好默默地回憶,消化白天學過知識。有年冬天,他半夜醒來,感到屋內並非漆黑無光,還能隱約約看到一些東西,原來是皚皚白雪反映所致,這給了他啟發:何不借雪光來看書呢?
於是雪夜,特別是月光映照下的雪夜,就成了孫康苦讀的好時光。由於勤奮好學,他終於成為一個有名的學者,並當上了御史大夫。
8、左拉
年輕時的左拉很窮,為了抵擋飢餓,他拿捕雀器在屋頂上捉麻雀,用掛窗簾的鐵絲將麻雀串起來在火上烤著吃;為了堅持寫作,他把僅有的幾件衣服也送進了當鋪,只能用被子來禦寒。
偶爾得到一個蠟燭頭,他竟會如過節似的高興,因為今夜可以讀書寫作了。正是貧窮磨礪了他的意志,他終於寫成了轟動一時的《盧貢·馬加爾家族》。
9、米勒
米勒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作家。他生於農家,年輕時跟人學畫,因為不滿其老師浮華的藝術風格,便離開了他的老師。後來,他在巴黎以畫裸體畫糊口,漸漸地他對此種藝術感到厭倦,但其他題材的畫也賣不出去,因此,一度陷於貧困、苦惱和絕望的深淵。
為生活所迫,他只好離開巴黎,住到鄉下。在農村,他依然未能擺脫貧困,但美麗的大自然、淳樸的農民和農家生活,激起了畫家的創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艱難,堅持創作,創作出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種者》等。
10、尼可洛·帕格尼尼
尼可洛·帕格尼尼是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他生於一小商人家庭,據說,曾因為政治犯罪坐了20年牢。但即使是身陷囹圄,他也不曾灰心,而是堅持獄中學習。
他在獄窗邊,用一把只剩下一根弦的提琴,堅持苦練,幾十年如一日,終於在演奏技巧方面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的創作和演奏,奔放不羈,富於激情,對同時代浪漫派作曲家有較大的影響。
㈤ 求歷史人物並稱。什麼雙煞、三傑、七賢之類的。
歷史人物並稱
一仙:詩仙李白。
一祖三宗:江西詩派以杜甫為「一祖」,以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宗」。
二陸:西晉文學家陸機、陸雲兄弟。
二潘:西晉文學家潘岳、潘尼叔侄。
二妙:西晉書法家衛瓘、索靖。一說金文學家段克己、段成己兄弟。
二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二主:五代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父子,稱為南唐二主。
二程: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兄弟。
二張:明朝文學家張溥(pǔ)和 張秉,稱為婁東二張。
二石:清朝畫家髡(kūn,石溪xī)、原濟(石濤)。
屈宋:戰國時楚國詩人屈原、宋玉的並稱。
班馬: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
揚馬:漢朝辭賦家楊雄、司馬相如。
崔杜:東漢書法家崔瑗、杜操。
鍾王:三國魏書法家鍾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
潘陸:東晉太康體作家潘岳、陸機。
顏謝:南朝宋詩人顏延之、謝靈運。
休鮑:南朝宋詩人湯惠休、文學家鮑照。
徐庾:南朝陳文學家徐陵、北周文學家庾信。
陰何:南朝文學家陰鏗、何遜。
羊薄:南朝書法家羊欣、薄紹之。
顧陸:東晉畫家顧愷之、南朝宋畫家陸探微。
溫邢:北朝魏文學家溫子升和北朝魏、齊文學家邢紹。
邢魏:北朝魏、齊文學家邢紹和魏收。
王孟:唐朝詩人兼畫家王維、詩人孟浩然。
高岑:唐朝詩人高適、岑參。
李杜:唐朝詩人李白、杜甫。
顏柳:唐朝詩人建書家顏真卿、柳公權。
張王:唐朝詩人張籍、王建。
沈宋:唐朝詩人沈銓期、宋之問。
韓孟:唐朝詩人韓愈、孟郊。
郊島:唐朝詩人孟郊、賈島。
劉柳:唐朝文學家劉禹錫、柳宗元。
劉白:唐朝詩人劉禹錫、白居易。
元白:唐朝詩人元稹、白居易。
皮陸:唐朝文學家皮日休、陸龜蒙。
姜張:宋朝詩人姜夔、張炎。
黃徐:五代後蜀畫家黃筌、五代南唐畫家徐熙。
董巨:五代南唐畫家董源、五代宋畫家巨然。
陶謝:晉末南朝宋初詩人陶淵明、謝靈運。
楊劉:北宋文學家楊億、詩人劉筠。
蘇黃:北宋文學家蘇軾、詩人黃庭堅。
李郭:北宋畫家李代、郭熙。
米薛:北宋書畫家米芾、薛紹彭。
蘇辛:宋詞人蘇軾、辛棄疾。
周柳:南宋詞人周邦彥、柳永。
劉盧:元朝文學家劉因、盧摯。
姚盧:元朝文學家姚燧、盧摯。
高顧:明代東林黨領袖高攀龍、顧憲成。
康梁:清末文學家思想家康有為、梁啟超。
湯戴:清代畫家湯昭汾、戴熙。
兩司馬: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辭賦家司馬相如。
大小謝: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及族弟謝惠連。
盧奇馬怪:唐代詩人盧仝、馬異。
郊寒島瘦:唐代詩人孟郊、賈島。
韓馬戴牛:唐代畫家韓滉善畫馬,戴嵩善畫牛。
南陳北崔:明末畫家陳洪綬、催子忠。
南洪北孔:清代兩位傑出的戲曲家洪升、孔尚任。
南施北宋:清初詩人施閏章、宋琬。
南歐北梅:現代京劇表演藝術家歐陽予倩、梅蘭芳。
燕許大手筆:唐代燕國公張說、許國公蘇頲。
三聖:詩聖杜甫、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
三張:西晉詩人張載、張協、張亢兄弟。
三隱:東晉詩人陶淵明、周續之、劉遺民,被成為「潯陽三隱」。
三家:六朝畫壇三大家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
三羅:唐代詩人羅隱、羅鄴、羅虯(qiú)。
三柳:宋朝詞人柳永、柳三復、柳三接兄弟,又稱柳氏三絕。
三謝: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謝惠連和齊詩人謝眺。
三孹(bò):北宋文壇歐陽修、王安石、蘇軾三人。
三蘇:北宋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
三楊:明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
三袁:明代文學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三魏:清代散文家魏祥、魏禧、魏禮兄弟三人。
三任:清代畫家任熊及弟任熏、任頤,加任預又稱「四任」。
嶺南三家:清詩人梁佩蘭、屈大均、陳恭尹。
通州三范:清代今南通文學家范當世及弟范鍾、范鎧。
浙中三毛:清初文學家毛先舒、毛奇齡、毛際可。
江南三布衣:清初無錫文學家朱彝尊、姜宸英、嚴繩孫。
江右三大家:清代戲曲家蔣士銓、文學家袁枚、詩人趙翼。
四傑:唐代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楷書四大家:唐顏真卿、柳公權,宋歐陽詢,元趙孟頫。
初唐文壇四傑:王勃、盧照鄰、楊炯、駱賓王。
唐初書法四大家:歐陽修、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文章四友:唐朝詩人杜審言、蘇味道、李嶠、崔融。
北宋文壇四大家: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
北宋書法四大家: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
蘇門四學子:出於蘇軾門下的詩人黃庭堅、詞人秦觀、文學家晁補之、詩人張耒。
南宋詩壇四家:楊萬里、尤袤、范成大、陸游。又稱「尤楊范陸」。
南宋畫壇四家:畫家劉松年、李唐、馬遠、夏圭。
永嘉四靈:南宋詩人徐照、徐璣、翁卷、趙師秀的並稱。四人都是永嘉人,照字靈輝,璣號靈淵,卷字靈舒,師秀號靈秀。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元四家:明代大畫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
明四家:明朝畫家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
明代江南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允明)、文徵明、周義賓。
嘉定四先生:明朝詩人兼畫家程嘉燧、李流芳、唐時升、婁堅。
吳中四子: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
吳中四士:賀知章、包融、張若虛、張旭。
吳中四傑:明朝詩人楊基、高啟、張羽、徐賁。
皇甫四兄弟:明朝詩人皇甫沖、皇甫涍、皇甫汸(pāng)、皇甫濂四兄弟。
四公子:明末清初文人侯方域、陳貞慧、方以智、冒襄。
曾門四弟子:清朝曾國藩門徒文人黎庶昌、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
四王:清初山水畫家王時敏、王鑒、王翚(huī)、王原祁。
海洋四家:清朝畫家弘仁、査士標、汪之瑞、孫逸。
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
京劇四大須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越劇四大名旦: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戚雅仙。
現代戲曲四大聲腔:空腔、高腔、梆子腔、皮黃腔。
五君:魏晉時的阮籍、嵇康、劉伶、阮咸、向秀。
五子:宋哲學家周敦敏、程顥、程頤、張載、朱熹。
六逸:唐李白、孔巢父、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並稱「竹溪六逸」。
清六家:清朝畫家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huī)、王原祁)及吳歷、惲壽平。
浙西六家:清初浙江烏程(今吳興)文學家嚴遂成、厲鶚、錢載、王又曾、袁枚、吳錫麒。
六君子:明熹宗時,宦官魏忠賢害死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顧大章六人於獄中,號稱「六君子」。
蘇門六君子: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李廌(zhì),被稱為「蘇門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清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遭殺害,稱為「戊戌六君子」。
七賢:魏晉名士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合稱「竹林七賢」。
七子:①漢末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鄅(yǔ)、應瑒、劉楨為「建安七子」。②明代文學家李夢陽、向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並稱「前七子」。③ 明代文學家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並稱「後七子」。
七對李杜:①李白、杜甫;②晚唐李商隱、杜牧;③漢代名臣李膺、李密;④漢代名士李固、杜橋;⑤漢代因「十常侍」被害的李雲、杜眾;⑥南北朝李沖、杜預;⑦宋代李韶、杜范。
嶺南七子:清初廣州詩人梁佩蘭、程可則、陳恭尹、王邦畿、方殿元、方遠、方朝。
七君子:沈鈞儒、鄒韜奮、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時於1936年11月遭政府逮捕,時稱「七君子事件」。
竟陵八友:南朝齊代竟陵王蕭子良門下的八位文學家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雲、任昉、陸倕、蕭衍。
史學八大家:魯國左丘明《左傳》,西漢司馬遷《史記》,東漢班固《漢書》,唐朝劉知幾《史通》,唐朝杜佑《通典》,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南宋袁樞《通鑒記本末》,明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
散文八大家:唐韓愈、柳宗元,宋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飲中八仙: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汝陽王)、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
蜀中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庄君平、李八百、范長生、而朱先生。
嘉慶八才子:明朝戲曲家兼文學家、詩人李開先、王慎中、唐順之、陳束、趙時春、熊過、任瀚、呂高。
清代八大詩家:曹爾堪、宋琬、沈荃、施閏章、王士祿、王士禎、汪琬、程可則。
清代八駢文家:袁枚、邵其燾、劉星煒、吳錫麒、曾燠、洪亮吉、孔星衍,孔廣森。
揚州八怪:清朝鄭燮、汪士慎、李鱓(shàn)、黃慎、金農、高翔、李方膺、羅聘。
秦淮八姬:馬湘蘭、柳如是、李香君、顧眉生、卞玉京、董小宛、寇白門、陳圓圓,她們多與反清復明的志士、文人交往,其中馬湘蘭、柳如是等能詩善畫。
九老:唐代詩人白居易、胡臬、吉皎、鄭據、劉真、盧真、張渾、李元爽、如滿,稱「香山九老」。
九僧:宋初詩僧希晝、保暹(xīan)、文兆、行肇、簡長、惟鳳、字昭、懷古、惠崇等九人的並稱。
十子:明朝福建詩人林鴻、王恭、王偁(chēng)、高棅、陳亮、鄭定、王褒、唐泰、周玄、黃玄,稱「閩中十子」。
十大女詩(詞)人:西漢班婕妤,漢末蔡琰(文姬),西晉齊國左芬,十六國前秦蘇惠,東晉謝道韞,南朝宋時鮑令暉,唐朝薛濤,南宋李清照,南宋朱淑貞,近代秋瑾。
十八學士:唐太宗造文學館,以杜如晦、房玄齡、於志寧、蘇世長、薛收、褚亮、姚思廉、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xù)等十八人為學士。
唐玄宗開元年間,以張說、徐堅、賀知章、趙冬曦、馮朝隱、康子元、侯行果、韋述、敬會真、趙玄默、毋煚(jiǒng)、呂向、咸冀業、李子釗、東方顥、陸去泰、余欽、孫季良十八人為學士。
大歷十才子:唐代詩人盧綸、吉中孚、韓翃(hóng)、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wéi)、夏侯審、李端。
明代十才子: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登、顧阾、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
㈥ 白居易的歷史背景 是怎樣的
《長恨歌》等極為有名,漢族,語言通俗易懂。其中《花非花》一首;文章合為時而著,與杜甫的「三吏」,所作《新樂府》。敘事詩中《琵琶行》,但仍寫了許多好詩,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因而人稱詩佛;,世稱白傅:
「古歌舊曲君休聽,祖籍太原[今屬山西],白湟十分喜愛,卒於洛陽[屬河南]履道理私第,字樂天。唐代宗大歷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宦途自此心長別,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世事從今口不開」。見新鄭山川秀美。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可見他曾自度一些新詞、《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號香山居士,又自號樂居士,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貶為江州司馬,主張",享年75歲,被稱為「老嫗能解」。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詩歌合為事而作"、《秦中吟》共六十首,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句句必盡規」。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今河南鞏義)縣令,因得罪權貴。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
主要作品
《長恨歌》《琵琶行》《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直中書省》《長相思》《題岳陽樓》《觀刈麥》《宮詞》
《問劉十九》《買花》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
早年熱心濟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
聽取新詞《楊柳枝》」。贈劉禹錫詩雲。到了其曾祖父時,謚號「文」,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詩很多、左贊善大夫、白文公,對後世頗有影響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詩人。晚年寄情山水,以諷喻詩為最有名,頗具朦朧之美。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並力求通俗、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也寫過一些小詞,葬香山,民風淳樸,杭州西湖至今留著紀念他的白堤。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
㈦ 歷史人物問題(詳見補充)
1、第一個周是指周公:
周初政治家。名旦。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陝西寶雞東北),稱為周公。
文王死後二年,周公佐武王東伐殷至孟津。四年,他和太公望、召公奭佐武王滅殷殺紂,三分商王畿地。封紂子武庚於邶以續殷祀,封文王子管叔於鄘、蔡叔於衛,防範之。名義上合稱三監,以監殷民。
克殷二年後武王重病,遺命周公繼位。但周公告天請代武王死,告天策文藏於金滕箱內。武王死後,「天下聞武王崩而叛」。周公為應付危難,立武王年幼之子誦為周成王,又自己執政稱王,以致引起內部爭權斗爭。管、蔡也乘機散布流言,引起成王對周公的懷疑。最後成王開金滕箱,看見策文,周公才獲得信任。於是管、蔡勾結武庚起兵反周。
武庚利用時機,聯絡東(鄘)、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贏)諸族共圖復國,聲勢遠比新起而內部分裂的周強大。周公和召公「內弭父兄,外撫諸侯」,經過三年東征,平定了三監叛亂。《逸周書·作雒》說武庚北奔,管叔自殺,蔡叔被囚;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國,俘維(淮夷之族)九邑。《孟子·滕文公》則說其滅國五十。地居河汾之東的唐也起事策應武庚的叛亂,後為周公誅滅。這次戰事是武王滅殷後周公為徹底征服殷族及其同盟作出的最大功績,周王朝的統治由此奠定下來。
周公於第四年回到宗周即採取兩方面政策:一是分治殷民,一是分封諸侯。《荀子·儒效》說周公「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大抵姬、姜兩族進占已開化膏腴或要沖之地,殷及其聯盟各族則被趕至落後偏僻地區,造成了周初的一次民族大遷移。
為實現武王遺志,周公又於執政五年以大量殷遺民營洛邑,建東都成周,至七年告成。他請成王到新都舉行首次祀典,並開始親政,成王則請他留守洛邑。此後周公歸政成王,自己留守成周,與留在宗周的召公形成「分陝而治」的局面,自陝(指陝原,即陝陌,今河南陝縣西南)以東廣大疆域都歸周公治理。三年之後,周公老於豐,成王任命其子明保到成周負責「三事四方」。周公遺言死後願歸葬成周,但成王尊其功,留葬於宗周附近畢地與文王墓相鄰。
《尚書大傳》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除了把制禮作樂敘在六年有失牽強外,其餘大抵是正確的。所謂制禮作樂,是指周公在整個執政期間對有關各種典章制度及文化教育諸方面的建樹。《左傳》文公十八年說「先君周公制周禮」,說明周公的制禮工作在歷史上很有名
第二個周是指周敦頤: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以母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分寧(修水)主簿,調南安軍司理參軍,移桂陽令,徙知南昌,歷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寧初知郴州,擢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所到之處,都很有實績。「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悅服,事不經先生之手,吏不敢決」。晚年知南康軍,治所在今星子縣城。曾游覽廬山,為廬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為詩中道:「廬山我愛久,買田山中陰。」因築室廬山蓮花峰下,前有溪,合於湓江,取營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於此,並將原在故里的母親鄭木君墓遷葬於廬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頤卒,亦附葬於母親墓旁。以後子孫世居江州,後裔綿衍。
周敦頤是我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清代學者黃宗羲在他的《宋儒學案》中說道:「孔子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論闡發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元公之破暗也」。他繼承《易傳》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一動一靜,產生陰陽萬物。「萬物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太極圖說》)。」聖人又模仿「太極」建立「人極」。「人極」即「誠」,「誠」是「純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過主靜、無欲,才能達到這一境界。在以後的七百多年的學術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所提出的哲學范疇,如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性命、善惡等,成為後世理學研究的課題。
周敦頤生前並不為人們所推崇,學術地位也不高。人們只知道他「政事精絕」,宦業「過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懷灑脫,有仙風道氣。但沒有人知道他的理學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學造詣很深,並將兩個兒子——程顥、程賾送到他的門下,後二程均為著名理學家。南宋學者,胡宏對敦頤的理論學加以尊信,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對他評價很高,為他作事狀,又為《太極圖.易說》、《易通》作了註解。張(木加武字)稱他為「道學宗主」,其名聲逐漸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紛紛建濂溪祠紀念他,寧宗賜敦頤謚號為「元」,因此敦頤又被稱為「元公」,到理宗時,從祀孔子廟庭,確定了周敦頤的理學開山地位。
周敦頤性情朴實,自述道:「芋蔬可卒歲,絹布是衣食,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吾樂蓋易足,廉名朝暮箴」。他從小信古好義,「以名節自砥礪」。平生不慕錢財,愛談名理,他認為「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他雖在各地作官,但俸祿甚微,即使這樣,來到九江時,他還把自的積蓄給了故里宗族。
周敦頤酷愛雅麗端莊、清幽玉潔的蓮花,曾於知南康軍時,在府署東側挖池種蓮,名為愛蓮池,池寬十餘丈,中間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兩側有「之」字橋。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賞著縷縷清香、隨風飄逸的蓮花,口誦《愛蓮說》。自此蓮池名震遐邇。
九江的煙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頤修建的,因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後不斷興廢,取「山頭水色薄籠煙」之意境,改名「煙水亭」。清順治十七年,巡道崔掄奇復修煙水亭建立五賢閣,奉周敦頤為五賢之一。九江市區現在還有濂溪路、濂溪居委會等。
周敦頤著有《周子全書》行世。濂溪書院是他講學的講壇,他的學說對以後理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2、召是指召公:
太保召公(前十一世紀),名奭。武王時,封地在召(在今陝西岐山縣西南),故稱召公;又作「邵公」、「召康公」。武王滅商以後,又封他於燕地。燕國始祖。成王時,為三公之一的太保,與周公分陝而治:「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史記·燕召公》語)。
3、程是指程敦顥:
程顥(1032-1085), 北宋著名儒家學者. 字伯淳, 號明道. 河南洛陽人. 少年時曾與胞弟程頤同學於當時名儒周敦頤. 嘉佑二年(1057年)登進士第. 歷官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察御史、監汝州酒稅、鎮寧軍節度判官、宗寧寺丞等職. 在政治下, 他雖然堅決反對王安石新政, 但並不成司馬光等舊黨官僚東山再起後對王安石集團貶逐無遺的政策.
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 世稱「二程」. 因二程兄弟長期講學於洛陽, 故世稱其學為「洛學」. 二程在哲學上發揮了孟子至周敦頤的心性命理之學, 建立了以「天理」為核心的唯心主義理學體系. 二程在學術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題是「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 他們認為陽陰二氣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創生萬物的材料. 從二程開始, 「理」或「天理」被作為哲學的最高范疇使用, 亦即被作為世界的本體. 而且人類社會的等級制度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道德規范, 也都是「天理」在人間社會的具體表現形態. 「君臣父子, 天下之定理,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河南程氏遺書》五)
二程的人性論祖述思孟學派的性善論. 但二程的人性論在性善論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深化了, 回答了性為什麼至善, 為什麼會產生惡的因素等一系列問題. 二程認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的區別, 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體現, 未受任何損害和扭曲, 因而是至善無疵的;後者則氣化而生的, 不可避免地受到「氣」的侵蝕, 產生弊端, 因而具有惡的因素. . 二程認為, 性的本然狀態, 由於是「天理」在人身上的折射, 因而是至善的. 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質特徵, 惡則表現為人的不合節度的慾望、情感, 二程稱之為「人慾」或「私慾」. 「人慾」是「天理」的對立面, 二者具有不相容性, 「天理」盛則「人慾」滅, 「人慾」盛則「天理」衰. 由此可見宋代理學家所提出的「存天理, 滅人慾」這一命題, 實際上是有其一定的積極意義, 不容全盤否定.
程顥、程頤所創建的「天理」學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對我國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並受到了後世歷代封建王朝的尊崇, 以致逐步演變成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後期近千年的佔有統治地位的思想. 如宋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 賜謚程顥為「純公」, 程頤為「正公」. 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 又追封程顥為「河南伯」, 程頤為「伊陽(或作「川」)伯」, 並「從祀孔子廟庭」. 元明宗至順元年(1330年), 又下詔加封程顥為「豫國公」, 程頤為「洛國公」. 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 詔令兩程祠以顏子(即顏淵)例修建, 規制比於闕里, 前後殿廡齋室等房共六十餘間, 祭文稱頌兩程「闡明正學, 興起斯文. 本諸先哲, 淑我後人」. 清康熙二十五年, 二程進儒為賢, 位列孔子及門下、漢唐諸儒之上. 次年康熙皇帝又賜給兩程祠『學達性天』匾額.
4、張是指張載:
張載(1020-1077),北宋哲學家。字子厚,生於官僚家庭,祖上是大梁人(現在河南開封),小時候父親死於涪州官任上,於是僑居在現在的陝西省眉縣橫渠鄉,這就是張載被人稱為"橫渠先生"的由來。張載是關學學派的創始人,關學是他在關中地區講學而形形成的一個大的學派。比他稍晚的是程顥、程頤兄弟創立的洛學,(因是洛陽人而得名),再就是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了。關學和洛學是理學的學派之一,也是朱熹思想的先驅。
張載少年時很喜歡讀書,范仲淹建議他讀《中庸》以及其他儒學典籍。讀完《中庸》後,張載還覺得不滿足,於是又大量地讀了佛教和道教的書,但細心研讀幾年之後,覺得還是沒什麼大進步,於是又回到儒家的經書上來。
在1057年,他考中了進士,後來宋神宗授予他崇文院校書之職。他和王安石看法不一,在弟弟張戩因上書批評王安石而被貶官之後,張載擔心受到牽連,乾脆辭職回鄉了。他隱居在橫渠讀書,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同時他廣招學徒,形成了關學學派。
哲學思想
張載提出了以"氣"為核心的宇宙結構說。他認為世界是由兩部分構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見的萬物,一部分是看不見的,而兩部分都是由"氣"組成的。"氣"有兩種存在方式,一種是凝聚,一種是消散。凝聚時就成為萬物,通過光、色顯現出形體,使人能看到。散則成為虛空,無光無色。但是,凝聚只是一種暫時的狀態,所以叫"客"。而消散也不是消失得沒有此物,只不過是人們的肉眼看不到而已。
他用"太虛"表示"氣"的消散狀態,這是本來的原始狀態,"氣"是"太虛"與萬物的合稱。
民胞物與
在《西銘》中張載說"乾稱父,坤稱母…民,吾同胞;物,無與也。"乾坤是天地的代稱,天地是萬物和人的父母,天、地、人三者混合,處於宇宙之中,因為三者都是"氣"聚而成的物,天地之性,就是人之性,因此人類是我的同胞,萬物是我的朋友,萬物與人的本性是一致的。但天下萬物又不是絕對平等的,有嚴格的登記界限,是先天存在的。他在《正蒙·動物》中說:"生有先後,所以為天序,物之既形而有秩,知序然後經正,知秩然後禮行。"古文中常用一字來表意,現在則常用兩個字的合成詞來表意,如"秩序",分開成兩個單字,含義也是相同的。
等級是天然的、先天的,所以人應該承認、遵守這種等級,應該遵守倫理道德,這也四天經地義的事,命運的安排,任何人都不能逃避這種義務。後來,朱熹充分發揮了這種思想,使之更加系統化,等朱熹死後,很快在南宋末年被統治者利用,從此以後,元明清一直作為統治思想使用,強化了三綱五常為代表的封建倫理道德。
同時,張載還繼承了孟子的性善理論,認為"天性"從開始時是至善至美的,但最終能否達到至善的境地,還在於後天的自我努力。對於人的慾望,他認為不全是惡的,在一定范圍內是合理的,這是符合"天理"的,如果過分了,就是"人慾",應該克制、消滅。他提倡"立天理"、"滅人慾",後來也被朱熹發揮成"存天理,滅人慾",朱熹對於"天理"和"人慾"的區別很清楚:吃飯就是天理,要吃美味佳餚就是人慾。理學思想中安於現狀,保守的特點從這方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這就是後來五四新文化運動抨擊儒家思想時的主要攻擊點之一,也是我們現在應該從思想中剔除的因素。敢於進取、不懼失敗才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和國家應該具備的素質。
5、桓溫
桓溫(312—373)字元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縣西北龍亢集)人,東晉宣城內史桓彝之子。桓彝為北方世族,西晉永嘉之亂後隨晉元帝南渡,很得信任,先後任中書郎、尚書吏部郎等職,名顯朝廷。明帝時,桓彝拜散騎常侍,曾與明帝密謀平定王敦之亂,以功封萬寧縣男,後為宣城內史。桓溫未滿周歲時,名臣溫嶠見到他,說,「此兒有奇骨,可試使啼」,及聞其聲,稱贊說:「真英物也。」因為得到溫嶠的賞識,桓彝便給他取名叫作桓溫。
桓溫「豪爽有風概,姿貌甚偉。」時人劉惔認為他是稍遜於「孫仲謀、晉宣王之流」的人物。成帝咸和三年(328),蘇峻作亂,桓彝被蘇峻部將韓晃殺死。桓溫年才十六,但他「枕戈泣血,志在復仇」。桓溫十八歲這年,曾參與殺害他父親的涇縣縣令江播病死,其子江彪等兄弟三人為其父守喪,因怕桓溫前來尋仇,預先將兵器放在身邊。桓溫詭稱弔孝而入,手刃江彪於喪廬之中,又追殺其二弟於道,終報父仇。桓溫由此為時人所稱。
桓溫成人以後,以選尚明帝之女南康長公主,拜駙馬都尉,又襲父爵為萬寧縣男。成帝咸康元年(335),桓溫除授琅玡太守,登上仕途。這一年,桓溫僅二十三歲。康帝建元元年(343),桓溫進位都督青、徐、兗三州諸軍事、徐州刺史。
穆帝永和元年(345),久踞荊州的權臣庾翼病死,他臨死前上表請以子庾爰之繼已之任。由於荊州是東晉重鎮,關於庾翼的繼承人選在朝臣中引起爭論,有人認為諸庾世在荊州人情所歸,應依庾翼所請,以庾愛之鎮守荊州。但時任宰輔的侍中何充認為「荊楚國之西門,戶口百萬,北帶強胡,西鄰勁蜀,經略險阻,周旋萬里。得賢則中原可定,勢弱則社稷同憂……桓溫英略過人,有文武識度,西夏之任,無出溫者」。丹楊尹劉惔認為桓溫確有奇才,但亦有野心,「不可使居形勝之地,其位號宜常抑之」。因此他勸會稽王司馬昱自己出鎮荊州,又請以自己為軍司,司馬顯不聽。於是桓溫出任安西將軍、持節、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諸軍事,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其地民風勁悍,兵強財富「居天下之半」,素為東晉重鎮。東晉在江南立國,以建康為京都,以荊、揚為根本,而荊州地處揚州上流,常能對京師建康形成威脅,故 唐杜佑說:「稱兵跋扈,無代不有,是以上游之寄,必詳擇其人 焉」。桓溫既居此形勝之地,就為他日後專制朝政,幾移晉室的作法打下了基礎。
寧康元年七月,桓溫病重身死,年六十二歲。終於沒能實現他先加九錫,再漸移晉室的野心。
6、許由:
許由,字武仲,上古人。相傳許由為昆吾部落首領,其部落沿穎水之濱游牧生活,繁衍生息,是當時中原地帶一支很有影響的部落氏族。
我國歷代文獻對許由其人多有記載。《琴操·卷下》:許由者,古之貞固之士也,堯時為布衣,夏則巢居,冬則穴處,飢者仍山而食,渴者仍河而飲……情操高尚,為人耿直,邪席不座,邪膳不食,人稱高士。
有人見許由用手捧水而飲,極不方便,便送一瓢與許由,他用瓢飲後,將瓢掛於樹杈,風吹瓢鳴,許由怕影響別人休息,隨摔碎於地。
許由的賢能清雅,高風亮節被當時的皇帝堯聽說了,堯十分飲佩,決定將帝位禪讓給許由,許由堅辭不受,堯又召他為九州長,由聽了堯的這番話,許由以為功名利祿污染了他的耳朵,跑到小溪旁將耳朵洗了又洗。許由怕堯再派人請他入朝為官,隧率許氏部落逃隱到 箕山之下,穎水之陽,也就是許昌以東的這片大平原隱居起來,過起了躬耕自資,自食其力,修閑自在隱居生活。許由安居樂道,還創作了一首《安樂歌》: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掘井而飲 耕田而食 帝力與我何由哉?
許由不喜功名利祿,獨愛恬靜與田園生活,感動著一代代後人,歷代文人墨客曾寫詩作賦贊美許由,明代大詩人付梅曾寫詩贊道:
獨愛雲林境界幽,綠蔭蔽日翠共浮。率瓢崖畔挑煩熱,
洗耳溪水枕細流。每有涼風來樹底,更無塵事到心頭。
許由巢父今何在,千古箕山五月秋。
7、阮籍:
阮籍(210~263),三國魏詩人。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濟世之志,曾登廣武城,觀楚、漢古戰
場,慨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當時明帝曹睿已亡,由曹爽、司馬懿夾輔曹芳,二人明爭暗鬥,政局十分險惡。曹爽曾召阮籍為參軍,他託病辭官歸里。正始
十年(249),曹爽被司馬懿所殺,司馬氏獨專朝政。司馬氏殺戮異己,被株連者很多。阮籍本來在政治上傾向於曹魏皇室,對司馬氏集團懷有不滿,但同時又感到世事
已不可為,於是他採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態度,或者閉門讀書,或者登山臨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緘口不言。不過在有些情況下,阮籍迫於司馬氏的淫威,也不
得不應酬敷衍。他接受司馬氏授予的官職,先後做過司馬氏父子三人的從事中郎,當過散騎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後人稱之為「阮步兵」。他還被迫為司馬昭自封晉
公、備九錫寫過「勸進文」。因此,司馬氏對他採取容忍態度,對他放浪佯狂、違背禮法的各種行為不加追究,最後得以終其天年。阮籍作品今存賦 6篇、散文較完整的
9篇、詩90餘首。阮籍的詩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學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詠懷詩》82首。阮籍著作,《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13卷。原集已佚。
8、嵇康:
嵇康(223-262):三國時譙郡銍(今宿縣西南)人,字叔夜,魏晉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音樂家,出類拔萃的「竹林七賢」第一人。崇尚老莊,講求養生服食之道。善鼓琴,工書畫。在哲學上,他認為「元氣陶鑠,眾生稟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說,主張回到自然,厭惡儒家各種人為煩瑣禮教。在政治面目上表現為剛腸嫉惡、鋒芒畢露。遭鍾會陷害,被司馬昭所殺,臨刑前,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嵇康是「正始文學」的代表作家,文風犀利,潑辣灑脫。一生勤奮著述,他的詩文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中有較高地位,「心寫心聲不失真」是嵇康詩文最突出的特點。有《嵇中散集》。
9、劉伶:
劉伶西晉沛國(今安徽宿縣)人,字伯倫。 「竹林七賢」之一。曾為建威參軍 。晉武帝泰始初,對朝廷策問,強調無為而治,以無能罷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頌》,宣揚老莊思想和縱酒放誕之情趣,對傳統「 禮法」表示蔑視。
10、王謝二族:
這是東晉的兩個家族,王導是一家,謝安是一家。
王導(276—339年)字茂弘,琅琊臨沂人,東晉開國大臣。初襲祖爵即邱子,參東海王司馬越軍事。永興二年(305年),晉室以司馬睿為平東將軍,出鎮下邳。睿因知王導韜略過人,便請求要其擔任安東司馬。從此,二人關系更為密切,「軍謀密策,知無不為」。
永嘉元年(307年)司馬睿「用王導計,始鎮建鄴」。建興四年(316年)西晉王朝滅亡。司馬睿於公元318年在建康(今南京市)稱帝,王導任丞相。睿稱帝時,邀王導和他坐在一起,受百官朝拜,故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
司馬睿初到江南時,南方士族對他很冷淡,王導等深知,如果得不到南方士族的尊重和支持司馬睿的統治是不會穩定的。在與王敦磋商後,乘三月上巳節,請司馬睿親自出宮觀禊。當時,元帝乘著肩輿,在隆重的儀仗簇擁下,巡行街市,王敦、王導等北方南遷士族首領,都騎馬跟從。顧榮、賀循等江南士族首領見到後,十分驚懼,「相率拜於道左」。其他地方名流,自然不敢怠慢了。「由是吳會風靡,百姓歸心焉」。
王導有舉賢任能之長:永嘉五年(311年)六月,西晉首都洛陽被匈奴貴族首領劉曜、石勒、呼延宴等攻陷,北方士族紛紛南遷。王導面對此景,勸告司馬睿「收其賢人君子,與之圖事」。在廣招人才方面,可謂具有慧眼之識。
恢復中原、統一中國,中王導的光輝思想。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有一段精採的記述:「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惟王丞相(導)愀然變色曰:『當共謬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眾人皆收淚而謝之。後來,司馬睿根據王導的積極建議,派祖逖等北伐中原,一度幾乎收復黃河以南的全部失地。
王導歷任東晉元、明、成三帝時代,出將入相,官至司徒,封始興公,進位太保。他對江南地區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對穩定東晉王朝和社會的安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謝安(320—385)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曾祖謝纘,曹魏時任過長安典農中郎將(據羅振玉《芒洛家墓遺文四編·補遺》所收「謝府君神道」);祖父謝衡,是西晉有名的儒學家,「博物多聞」,「以儒素顯」,任過博士祭酒、太子少傅、散騎常侍一類的文官。父親謝裒(一作褒),永嘉之亂時攜家南渡,在東晉政府中擔任過侍中、吏部尚書等要職。謝安出身於這樣的名門世家,從小受家庭的影響,在德行、學問、風度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修養。四歲時,譙郡的名士桓彝見到他大為贊賞,說:「此兒風神秀徹,後當不減王東海(即王承,東晉初年名士)。」當時的宰相王導也很器重謝安,青少年時代的謝安就已在上層社會中享有較高的聲譽。當時社會名流如劉真長、王羲之、王蒙、支遁等都對謝安有很高的評價。因此,社會上把謝安看作安民救世的人物。但謝安早年無意仕宦,朝廷公府雖屢次召辟他出來做官,都被他以身體不好為借口辭退。他寓居在會稽的東山(今浙江上虞縣一帶),經常與王羲之、支遁、許詢等人一起遊山玩水,吟詩詠文,過著逸士一般的悠閑生活。咸康中,在揚州刺史庾冰的強迫下,不得已出任為庾冰的僚屬,但只一個月左右,便又辭職回家。後吏部尚書范汪提名謝安任吏部郎,謝安即寫信拒絕。御史中丞周閔奏謝安被召,歷年不到任,應禁錮終身。經皇帝下詔才赦免。謝安堂兄謝尚任豫州刺史,都督豫、冀、幽、並四州軍事,握有相當的軍政大權。昇平元年(357)謝尚死,謝安的哥哥謝奕接任謝尚的官職。次年,謝奕也死去,其職由謝安的弟弟謝萬接任。謝氏一家,屢出大官,家門富貴,只有謝安一人隱退。謝安妻子是名士劉惔的妹妹,也是名門閨秀,問謝安為什麼不出來做官,謝安輕蔑地說:「恐怕免不了要出來的。」謝安隱居時,每外出遊玩,常帶妓女相隨,司馬昱(後即位為簡文帝)當時任宰相,聽後說,「謝安既然肯與人同樂,也不會不與人同憂,召他會出來的。」果不其然,謝安還是十分關心國家大事,對政局有明智的見解。隱居時,亦常常協助兄弟從政。謝萬任吳興郡太守時,謝安隨萬赴任。謝萬有時貪睡,謝安便往床前,手叩屏風呼他起來理事(《太平御覽》卷七○一引《俗說》)。昇平三年,謝萬奉命討伐前燕,謝安也隨軍北上。謝萬為人傲慢,謝安便勸他說:「你身為元帥,應常常關心手下將領,使大家齊心協力,哪裡有像你這樣傲慢而能成事的呢?」謝萬不聽,反而每稱諸將為「勁卒」,手下的人都對他很不滿。謝安十分著急,親自登門拜訪謝萬的部將,對他們厚相遜謝親托,自隊帥以下無一例外,深得人心。後謝萬戰敗,手下本欲乘機起事,因念及謝安的緣故才作罷。
昇平三年,謝安的名聲愈來愈大,甚至有人說:「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謝萬兵敗被革職,謝氏兄弟再無人擔任高官,為避免門戶中衰,謝安便毅然決定出仕。昇平四年八月,謝安出任征西大將軍桓溫的司馬,當時年已四十了。桓溫得謝安為僚屬,十分高興。對左右的隨從說:「你們可曾在我的僚屬中見過這樣有才能的人?」謝安最初官職不高,但頗有威望。曾推薦門生幾十人給田曹中郎將趙悅子錄用,趙悅子上報桓溫,桓溫讓他錄用一半,但趙悅子認為:「當年謝安在東山時,官府名流屢次催逼,惟恐他不關心政局人事,今天他自己從鄉選舉士,哪裡有反而不用的道理。」於是,全部錄用。
昇平五年,謝萬病逝,謝安歸郡赴葬。不久,轉任吳興太守。在職期間,無重大建樹,但為政清平。後人思念他,立了「吳興太守謝安碑」(見陸心源《吳興金石記》)。咸安元年(371),升為侍中。這一年,桓溫廢海西公,改立司馬昱,為簡文帝。簡文帝風姿優美,喜儒學、玄學,頗勤於政務。但無濟世大略。謝安將他看作惠帝之流,只能清談而已。二年,轉任吏部尚書、中護軍。七月,簡文帝去世,太子司馬曜繼位,為孝武帝。桓溫原以為簡文帝臨終會禪位給自己,不然,也會讓他居攝政事,協助太子從政。簡文帝原也有這種打算,但由於王坦之、王彪之等人的反對才作罷。桓溫懷疑是謝安、王坦之從中作梗,對他倆懷恨於心。寧康元年(373)二月,桓溫從姑孰入朝,駐扎於新亭,大列兵衛,傳說要見王坦之和謝安。當時傳說桓溫要殺王、謝,取司馬氏而代之。王坦之十分害怕,問謝安怎麼辦。謝安神色不變說:「晉室存亡決定於我們這一次的行事。」便與王坦之去新亭見桓溫。朝廷百官都排列在道路兩旁拜見桓溫,王坦之嚇出一
㈧ 有那些歷史是因為女人而改變的
沒有歷史是因為人而改變,歷史不會因為某個人而改變
㈨ 求歷史人物並稱,有㊚也有㊛的那種
歷史人物並稱
一仙:詩仙李白。
一祖三宗:江西詩派以杜甫為「一祖」,以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宗」。
二陸:西晉文學家陸機、陸雲兄弟。
二潘:西晉文學家潘岳、潘尼叔侄。
二妙:西晉書法家衛瓘、索靖。一說金文學家段克己、段成己兄弟。
二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二主:五代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父子,稱為南唐二主。
二程: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兄弟。
二張:明朝文學家張溥(pǔ)和 張秉,稱為婁東二張。
二石:清朝畫家髡(kūn,石溪xī)、原濟(石濤)。
屈宋:戰國時楚國詩人屈原、宋玉的並稱。
班馬: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
揚馬:漢朝辭賦家楊雄、司馬相如。
崔杜:東漢書法家崔瑗、杜操。
鍾王:三國魏書法家鍾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
潘陸:東晉太康體作家潘岳、陸機。
顏謝:南朝宋詩人顏延之、謝靈運。
休鮑:南朝宋詩人湯惠休、文學家鮑照。
徐庾:南朝陳文學家徐陵、北周文學家庾信。
陰何:南朝文學家陰鏗、何遜。
羊薄:南朝書法家羊欣、薄紹之。
顧陸:東晉畫家顧愷之、南朝宋畫家陸探微。
溫邢:北朝魏文學家溫子升和北朝魏、齊文學家邢紹。
邢魏:北朝魏、齊文學家邢紹和魏收。
王孟:唐朝詩人兼畫家王維、詩人孟浩然。
高岑:唐朝詩人高適、岑參。
李杜:唐朝詩人李白、杜甫。
顏柳:唐朝詩人建書家顏真卿、柳公權。
張王:唐朝詩人張籍、王建。
沈宋:唐朝詩人沈銓期、宋之問。
韓孟:唐朝詩人韓愈、孟郊。
郊島:唐朝詩人孟郊、賈島。
劉柳:唐朝文學家劉禹錫、柳宗元。
劉白:唐朝詩人劉禹錫、白居易。
元白:唐朝詩人元稹、白居易。
皮陸:唐朝文學家皮日休、陸龜蒙。
姜張:宋朝詩人姜夔、張炎。
黃徐:五代後蜀畫家黃筌、五代南唐畫家徐熙。
董巨:五代南唐畫家董源、五代宋畫家巨然。
陶謝:晉末南朝宋初詩人陶淵明、謝靈運。
楊劉:北宋文學家楊億、詩人劉筠。
蘇黃:北宋文學家蘇軾、詩人黃庭堅。
李郭:北宋畫家李代、郭熙。
米薛:北宋書畫家米芾、薛紹彭。
蘇辛:宋詞人蘇軾、辛棄疾。
周柳:南宋詞人周邦彥、柳永。
劉盧:元朝文學家劉因、盧摯。
姚盧:元朝文學家姚燧、盧摯。
高顧:明代東林黨領袖高攀龍、顧憲成。
康梁:清末文學家思想家康有為、梁啟超。
湯戴:清代畫家湯昭汾、戴熙。
兩司馬: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辭賦家司馬相如。
大小謝: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及族弟謝惠連。
盧奇馬怪:唐代詩人盧仝、馬異。
郊寒島瘦:唐代詩人孟郊、賈島。
韓馬戴牛:唐代畫家韓滉善畫馬,戴嵩善畫牛。
南陳北崔:明末畫家陳洪綬、催子忠。
南洪北孔:清代兩位傑出的戲曲家洪升、孔尚任。
南施北宋:清初詩人施閏章、宋琬。
南歐北梅:現代京劇表演藝術家歐陽予倩、梅蘭芳。
燕許大手筆:唐代燕國公張說、許國公蘇頲。
三聖:詩聖杜甫、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
三張:西晉詩人張載、張協、張亢兄弟。
三隱:東晉詩人陶淵明、周續之、劉遺民,被成為「潯陽三隱」。
三家:六朝畫壇三大家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
三羅:唐代詩人羅隱、羅鄴、羅虯(qiú)。
三柳:宋朝詞人柳永、柳三復、柳三接兄弟,又稱柳氏三絕。
三謝: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謝惠連和齊詩人謝眺。
三孹(bò):北宋文壇歐陽修、王安石、蘇軾三人。
三蘇:北宋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
三楊:明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
三袁:明代文學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三魏:清代散文家魏祥、魏禧、魏禮兄弟三人。
三任:清代畫家任熊及弟任熏、任頤,加任預又稱「四任」。
嶺南三家:清詩人梁佩蘭、屈大均、陳恭尹。
通州三范:清代今南通文學家范當世及弟范鍾、范鎧。
浙中三毛:清初文學家毛先舒、毛奇齡、毛際可。
江南三布衣:清初無錫文學家朱彝尊、姜宸英、嚴繩孫。
江右三大家:清代戲曲家蔣士銓、文學家袁枚、詩人趙翼。
四傑:唐代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楷書四大家:唐顏真卿、柳公權,宋歐陽詢,元趙孟�\。
初唐文壇四傑:王勃、盧照鄰、楊炯、駱賓王。
唐初書法四大家:歐陽修、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文章四友:唐朝詩人杜審言、蘇味道、李嶠、崔融。
北宋文壇四大家: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
北宋書法四大家: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
蘇門四學子:出於蘇軾門下的詩人黃庭堅、詞人秦觀、文學家晁補之、詩人張耒。
南宋詩壇四家:楊萬里、尤袤、范成大、陸游。又稱「尤楊范陸」。
南宋畫壇四家:畫家劉松年、李唐、馬遠、夏圭。
永嘉四靈:南宋詩人徐照、徐璣、翁卷、趙師秀的並稱。四人都是永嘉人,照字靈輝,璣號靈淵,卷字靈舒,師秀號靈秀。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元四家:明代大畫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
明四家:明朝畫家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
明代江南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允明)、文徵明、周義賓。
嘉定四先生:明朝詩人兼畫家程嘉燧、李流芳、唐時升、婁堅。
吳中四子: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
吳中四士:賀知章、包融、張若虛、張旭。
吳中四傑:明朝詩人楊基、高啟、張羽、徐賁。
皇甫四兄弟:明朝詩人皇甫沖、皇甫涍、皇甫汸(pāng)、皇甫濂四兄弟。
四公子:明末清初文人侯方域、陳貞慧、方以智、冒襄。
曾門四弟子:清朝曾國藩門徒文人黎庶昌、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
四王:清初山水畫家王時敏、王鑒、王翚(huī)、王原祁。
海洋四家:清朝畫家弘仁、査士標、汪之瑞、孫逸。
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
京劇四大須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越劇四大名旦: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戚雅仙。
現代戲曲四大聲腔:空腔、高腔、梆子腔、皮黃腔。
五君:魏晉時的阮籍、嵇康、劉伶、阮咸、向秀。
五子:宋哲學家周敦敏、程顥、程頤、張載、朱熹。
六逸:唐李白、孔巢父、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並稱「竹溪六逸」。
清六家:清朝畫家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huī)、王原祁)及吳歷、惲壽平。
浙西六家:清初浙江烏程(今吳興)文學家嚴遂成、厲鶚、錢載、王又曾、袁枚、吳錫麒。
六君子:明熹宗時,宦官魏忠賢害死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顧大章六人於獄中,號稱「六君子」。
蘇門六君子: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李廌(zhì),被稱為「蘇門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清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遭殺害,稱為「戊戌六君子」。
七賢:魏晉名士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合稱「竹林七賢」。
七子:①漢末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鄅(yǔ)、應瑒、劉楨為「建安七子」。②明代文學家李夢陽、向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並稱「前七子」。③ 明代文學家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並稱「後七子」。
七對李杜:①李白、杜甫;②晚唐李商隱、杜牧;③漢代名臣李膺、李密;④漢代名士李固、杜橋;⑤漢代因「十常侍」被害的李雲、杜眾;⑥南北朝李沖、杜預;⑦宋代李韶、杜范。
嶺南七子:清初廣州詩人梁佩蘭、程可則、陳恭尹、王邦畿、方殿元、方遠、方朝。
七君子:沈鈞儒、鄒韜奮、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時於1936年11月遭政府逮捕,時稱「七君子事件」。
竟陵八友:南朝齊代竟陵王蕭子良門下的八位文學家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雲、任昉、陸倕、蕭衍。
史學八大家:魯國左丘明《左傳》,西漢司馬遷《史記》,東漢班固《漢書》,唐朝劉知幾《史通》,唐朝杜佑《通典》,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南宋袁樞《通鑒記本末》,明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
散文八大家:唐韓愈、柳宗元,宋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飲中八仙: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汝陽王)、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
蜀中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庄君平、李八百、范長生、而朱先生。
嘉慶八才子:明朝戲曲家兼文學家、詩人李開先、王慎中、唐順之、陳束、趙時春、熊過、任瀚、呂高。
清代八大詩家:曹爾堪、宋琬、沈荃、施閏章、王士祿、王士禎、汪琬、程可則。
清代八駢文家:袁枚、邵其燾、劉星煒、吳錫麒、曾燠、洪亮吉、孔星衍,孔廣森。
揚州八怪:清朝鄭燮、汪士慎、李鱓(shàn)、黃慎、金農、高翔、李方膺、羅聘。
秦淮八姬:馬湘蘭、柳如是、李香君、顧眉生、卞玉京、董小宛、寇白門、陳圓圓,她們多與反清復明的志士、文人交往,其中馬湘蘭、柳如是等能詩善畫。
九老:唐代詩人白居易、胡臬、吉皎、鄭據、劉真、盧真、張渾、李元爽、如滿,稱「香山九老」。
九僧:宋初詩僧希晝、保暹(xīan)、文兆、行肇、簡長、惟鳳、字昭、懷古、惠崇等九人的並稱。
十子:明朝福建詩人林鴻、王恭、王偁(chēng)、高棅、陳亮、鄭定、王褒、唐泰、周玄、黃玄,稱「閩中十子」。
十大女詩(詞)人:西漢班婕妤,漢末蔡琰(文姬),西晉齊國左芬,十六國前秦蘇惠,東晉謝道韞,南朝宋時鮑令暉,唐朝薛濤,南宋李清照,南宋朱淑貞,近代秋瑾。
十八學士:唐太宗造文學館,以杜如晦、房玄齡、於志寧、蘇世長、薛收、褚亮、姚思廉、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xù)等十八人為學士。
唐玄宗開元年間,以張說、徐堅、賀知章、趙冬曦、馮朝隱、康子元、侯行果、韋述、敬會真、趙玄默、毋煚(jiǒng)、呂向、咸冀業、李子釗、東方顥、陸去泰、余欽、孫季良十八人為學士。
大歷十才子:唐代詩人盧綸、吉中孚、韓翃(hóng)、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wéi)、夏侯審、李端。
明代十才子: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登、顧阾、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