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戰爭論》有怎樣的結論
《戰爭論》的結論是:「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戰爭必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版戰爭就其主權要方面來說就是政治本身,但並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規律進行思考了。」對於克勞塞維茨的這一論點,列寧曾給予極高評價。
B.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對於戰爭的定義有哪些
《戰爭論》是克勞塞維茨在總結以往戰爭特別是拿破崙戰爭的基礎上寫成的,全書共回3卷8篇124章;答另有說明、作者自序,及作者在1810年至1812年為普魯士王太子講授軍事課的材料、關於軍隊的有機區分、戰術或戰術學講授計劃和提綱等附錄,約70餘萬字。第一篇,論戰爭的性質;第二篇,論戰爭理論;第三篇,戰略概論;第四篇,戰斗;第五篇,軍隊;第六篇,防禦;第七篇,進攻(草稿);第八篇,戰爭計劃(草稿)。列寧稱克勞塞維茨是非常有名和造詣極高的軍事問題的著作家。並高度評價克勞塞維茨關於"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這一論斷的基本思想,在20世紀,已為一切善於思考的人所接受,"馬克思主義者始終把這一原理公正地看作考察每一戰爭的意義的理論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就是從這個觀點出發來考察各種戰爭的。盡管該書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但由於克勞塞維茨注意運用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法考察戰爭問題,因而闡發了諸如:"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等一系列在戰爭理論中引起一場革命的主要思想。
C. 戰爭論的社會評價
《戰爭論》不抄愧為全面研究軍事學術的最佳理論著作,在某種程度上講,他的著作就是戰略學的「聖經」。
——《大不列顛網路全書》
克勞塞維茨是普魯士軍事學術界的第一流人物,在軍事方面同若米尼一樣,是全世界公認的權威人士。
——德國社會主義理論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戰爭論》儼然是一座充滿著哲學理論的迷宮,讀者當中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把握其邏輯路線,或者深入其理論境界而不致迷失方向。
——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
一位非常有名的戰爭哲學和戰爭史的作家。
——蘇聯總理 列寧
D. 如何評價《戰爭論》
雖然本書通篇都在討論關於戰爭的問題,但它更像是一本哲學書,蘊涵了大量如何為人處事的智慧。本書不僅對軍事工作者和軍事迷是難得的好書,對在其他領域的人——無論是從政、經商還是其他——只要想在某個領域內取得成功的人來說,這本書都值得好好讀,書中涉及大量關於做人、做事、識人、用人、斗爭、策略、戰術、外交等方面的知識和技巧,每個人都能從中得到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作者克勞塞維茨就像同時代的黑格爾等普魯士思想家一樣,秉承了德意志民族一貫的科學、客觀、嚴謹、理性的作風,對戰爭和政治領域里很多問題做了極透徹的分析,這些分析大都從十分客觀中立的立場出發,基本沒有個人情感和偏見的成分。他對歷史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在陳述史實的同時努力從各個角度出發,尋求歷史的真相,以及該真相形成的原因,力求得出客觀、正確的結論。克勞塞維茨對歷史及其結果的分析就像庖丁解牛那樣,一針見血,鞭辟入裡,令人拍案。
俾斯麥、列寧、毛澤東、艾森豪威爾等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在讀後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據說毛澤東在井岡山革命期間曾勤奮通讀此書,並根據書中的理論結合中國的實際提出了很多經典的理論。從書中似乎依稀可以看到毛澤東有關人民戰爭、持久戰、農村保衛城市等思想的影子。
限於時間,我只認真地讀了三卷中的第一卷,後兩卷大多涉及18、19世紀歐洲戰爭中的具體戰術細節問題,如山地作戰、各兵種比例、要塞防禦等,對當今的工作和生活沒有太大指導意義,我便只是簡單地翻了翻,沒有細讀。下面摘抄第一卷中的經典語句,其中一些觀點完全顛覆了我之前的觀念。相信這些觀點對於很多人都有很大指導和幫助。
1、戰爭是迫使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戰爭是政治交往的一部分,政治是目的,戰爭是手段。政治不僅引起戰爭,而且支配戰爭,因而政治的性質決定戰爭的性質。
2、社會政治和歷史事件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現象,而是由左右歷史的人物導演並為既定的政治目的服務的。
3、武德對個人是指徹底的敬業精神和高超的軍事技術,對軍隊是指團結戰斗、勇往直前的作風和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人乃至指揮官,就需要在感情方面和智力方面有巨大的力量。勇氣是軍人應該具備的首要品質,一定的體力是軍人戰勝困難的基本前提,強大的精神力量是軍人素質的關鍵。
4、什麼樣的人才適於被稱為軍事天才?這種人與其說是有創造精神的人,不如說是有鑽研精神的人;與其說是單方面發展的人,不如說是全面發展的人;與其說是容易激動的人,不如說是頭腦冷靜的人。
5、在像戰爭這樣危險的事情中,由仁慈而產生的錯誤思想是最為有害的。不顧一切、不惜流血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在對方不同樣做的同時,必然會取得優勢。由於厭惡暴力而忽視其性質的做法毫無益處,甚至是錯誤的。
6、人與人之間的斗爭包含敵對感情和敵對意圖這兩種不同的要素。而許多敵對意圖,卻絲毫不帶敵對感情,至少不帶強烈的敵對感情。在野蠻民族中,來自感情的意圖是主要的;在文明民族中,出於理智的意圖是主要的。
7、戰爭既然是一種暴力行為,就必然屬於感情的范疇。即使戰爭不是感情引起的,總還同感情有著或多或少的關系,關系的大小不取決於文明程度的高低,而取決於敵對的利害關系的大小和久暫。文明民族不殺俘虜,不破壞城市和鄉村,那是因為他們在戰爭中更多地應用了智力,學會了比這種粗暴的發泄本能更有效地使用暴力的方法。
8、堅持集中兵力各個殲滅的原則,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地方為主要目標。應該集中所有力量打擊敵人整體所依賴的重心;同時我方軍隊要盡可能地集中行動。
9、一方面,進攻要適可而止,進攻者必須掌握時機,量力而行。另一方面,進攻要以保存防禦能力為限。進攻者應在自己尚能組織有力的防禦、而對手的反攻力量尚未形成時,立即轉入防禦,這是進攻的頂點。如果超越進攻的頂點,會招致敵人比自己力量更強大的反擊;如果過早地停止進攻,則會減少應該取得的勝利。
10、民心和民意在國家力量和軍事力量中是一個重要因素,採用民眾戰爭可以大大增強自己的力量。民眾戰爭的烈火一旦燃燒起來,就會起到大部隊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11、經驗比一切哲理有價值得多。企圖為軍事藝術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論,好象搭起一套腳手架那樣保證指揮官到處都有依據,這是根本不可能的。戰爭理論主要是幫助指揮官確定思考的基本線索,而不應該像路標那樣指出行動的具體道路。
12、在消滅敵人軍隊時,不能僅僅消滅敵人的物質力量,更重要的是摧毀敵人的精神力量。
E. 戰爭論的歷史影響
《戰爭論》的思想魅力,在於它凝聚了之前世代的戰爭智慧,又鮮明呼應了此書誕生時代的軍事變遷,而這個時代又是此後新起的現代性世界的發端。換句話來說,克勞塞維茨生活於一個革命的年代,又是戰爭工業化開始興起的年代。16世紀以來歐洲人的對外征服,在加速自身的工業化進程的同時,又全面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生活面貌,它在思想上的表現就是啟蒙運動的民主、自由、人權思想,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歐洲,並在歐洲結出資產階級革命的果實。
《戰爭論》在西方軍事科學中首次明確提出了交戰、戰局乃至整個戰爭的一些實施原則:如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集中盡可能的兵力於主突方向;發揮軍事行動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堅決性;有效地利用既得戰果。克勞塞維茨揭示了精神因素的制勝作用,這也是克勞塞維茨對軍事理論的重大貢獻。克勞塞維茨認為,主要精神力量是:統帥的才能、軍隊的武德及其民族精神。然而,由於克勞塞維茨沒有弄清戰爭的社會本質和民眾在戰爭進程中、戰爭結局中的決定性作用,過分地誇大了統帥的作用,因此他就無法認清精神因素的真正源泉。
在中國,蔣介石和毛澤東都認真研討過《戰爭論》,對《戰爭論》皆推崇有加。延安時期毛澤東在窯洞里研讀《戰爭論》,寫出《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等著名論著,總結了中國革命戰爭經驗,成為這一階段的標志性成果。在毛澤東的帶動下,延安掀起了一股學習研究《戰爭論》的熱潮。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軍事思想指導下,參研《戰爭論》等外國軍事名著,緊密聯系中國革命戰爭實踐,推陳出新,提出了獨創的適合中國革命戰爭特點的軍事指導理論。
《戰爭論》以及克勞塞維茨死後出版的一系列著作,構成了西方軍事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完整階段。
F. 學術評價對《戰爭論》有什麼看法
軍事界的人可能沒有系統地讀過《戰爭論》,但相信對「軍事是政治關系的延續」這一名言大都耳熟能詳,這一名言即出自《戰爭論》。
《戰爭論》一經出版即在世界范圍廣為流傳,受到各國軍事界的高度重視,被推崇為軍事理論的經典著作,成為研究軍事理論人員的必讀書。
《戰爭論》探討了戰術和戰略,進攻和防禦,戰爭的目的和手段的辯證關系。克勞塞維茨明確指出,戰術是在戰斗中使用軍隊的學問,戰略是為了戰爭目的運用戰斗的學問;最好的戰略是首先在總兵力方面,其次是在決定性的地點上始終保持十分強大的力量;而戰略上最簡單而又最主要的准則是集中兵力。克勞塞維茨認為防禦和進攻即互相滲透,又互相轉化,兩者都不是絕對的東西,戰爭中即沒有不帶防禦因素的進攻,而防禦也照樣包括進攻的因素。他指出,防禦是比進攻更具效果的一種作戰形式,進攻雖然帶有突然性的因素,但這種因素僅是在短時期內起作用。但他同時又指出,人們進行防禦只是「想利用這種形式贏得勝利,以便在取得優勢後轉入進攻,也就是轉向戰爭的積極目的」。克勞塞維茨還認為:消滅敵人和保存自己是相輔相成和相互影響的,「它們是同一目的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但是他強調:「用流血方式解決危機,即消滅敵人軍隊,這一企圖是戰爭的長子。」也就是說,戰爭的主要目的是消滅敵人軍隊。
G. 《戰爭論》中的觀點,及作者介紹。詳細一點。
《戰爭論》是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創作的一部軍事理論著作,首次出版於1832年。
在《戰爭論》中,克勞塞維茨揭示了戰爭從屬於政治的根本性質,認為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指明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對於戰爭勝負的作用,認為統帥的才能、軍隊的武德等是作戰的關鍵。
闡述了戰爭的性質有向民眾戰爭轉變的歷史趨勢,對民眾戰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探討了戰略和戰術、進攻和防禦、戰爭的目的和手段之間的辯證關系,提出了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等理論
《戰爭論》全書共有三卷八篇一百二十四章,分別論述戰爭的性質、戰爭理論、戰略、戰斗、軍隊、防禦、進攻和戰爭計劃。
1、戰爭與政治的關系: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克勞塞維茨把戰爭區分為「絕對戰爭」和「現實戰爭」兩種形態。並通過分析「絕對戰爭」認為,不應該把戰爭看成是一種單純的暴力和消滅敵人的行為,而應把絕對戰爭作為整個社會的一部分,放到現實生活中去進行考察。
克勞塞維茨提出,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在此基礎上,克勞塞維茨進一步對戰爭與政治的關系問題作了具體的探討。一方面,政治決定戰爭;另一方面,戰爭反作用於政治。
2、戰爭的特性:充滿危險、充滿勞累、充滿不確實、充滿偶然性
首先,戰爭是充滿危險的領域。戰爭是充滿著艱難險阻的活動,當一個人接觸到程度不同的危險時,只具有普通的勇氣是不夠的。要在各種苦難的條件下泰然自若,就必須具備巨大的勇氣、強烈的榮譽感或久經危險的習慣。
其次,戰爭是充滿勞累的領域。在戰爭中,勞累是暗中束縛人的智力活動和消磨人的心理狀態的許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勞累所壓倒,就需要有一定的體力和精神力量。為此,指揮官應要求軍隊和部下在戰爭中自覺鍛煉吃苦耐勞的精神。
其三,戰爭是充滿不確實的領域。在戰爭中.一切行動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結果,戰爭行動所依據的情況有四分之三好像隱蔽在雲霧里一佯,是或多或少不確定的。人們對隱藏著的敵情,只能根據不多的材料進行推測,同時也很難每時每刻都確切地了解自己的情況.從而增加了認識和把握戰爭規律的困難。
其四,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領域。人類的任何活動都不像戰爭那樣,給偶然性這個不速之客留有這樣廣闊的活動地盤。偶然性會增加各種情況的不確定性,並擾亂戰爭事件的進程。由於偶然性的不斷出現,就會不斷發生預期計劃與戰爭實際不符的情況,它直接影響到作戰計劃的實施。
3、戰爭的目的:打垮敵人
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的直接目的是打垮對方,使敵人無力抵抗是戰爭行為真正的目標。在他看來,打垮敵人這個抽象的戰爭目的,包括三個要素:一是消滅敵人的軍隊;二是佔領敵人的國土;三是征服敵人的意志。
4、戰爭理論:不是死板的規定而應是一種考察
克勞塞維茨認為,軍事活動具有自己的特點,企圖為軍事藝術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論,好像搭起一套腳手架那樣來保證指揮官到處都有依據,是根本不可能的。為消除戰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克勞塞維茨提出,戰爭理論不應是對戰爭實踐的規定,而應是一種考察,這種考察就是對事物進行分析探討。
它可以使人們對事物有一個確切的認識。他認為,戰爭理論主要是幫助指揮官和從事戰爭的人們確定思考的基本路線,而不應像路標那樣指出行動的具體道路。
5、精神要素:軍隊的武德和軍事天才
克勞塞維茨之前的軍事理論家往往過分誇大物質因素在決定戰爭勝負中的作用,忽視乃至否認精神因素的作用。克勞塞維茨充分肯定精神因素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精神要素是戰爭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對軍事力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他指出,在戰斗過程中,精神力量的損失是決定勝負的主要原因。
6、集中兵力:戰略上最重要又簡單的准則
克勞塞維茨認為,數量上的優勢不論在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是最普遍的制勝因素。因此,在決定性的戰斗中盡可能多地集中兵力這個原則,在現在必須提到比過去更高的地位。尤其是交戰雙方在科學水平、武器裝備和訓練等方面越是處於均勢,兵力的對比就越起決定性的作用。
他還把數量上的相對優勢進一步區分為空間上的兵力集中和時間上的兵力集中。在克勞塞維茨看來,雖然在戰術上兵力可以逐次使用,但在戰略上兵力卻必須同時使用。數量上的優勢應該看作是基本原則,不論在什麼地方都是應該首先和盡量爭取的。戰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簡單的准則是集中兵力。
7、進攻和防禦:兩種最基本的作戰形式
克勞塞維茨認為進攻和防禦是相輔相成的。每一種防禦手段都會引起一種進攻手段,同樣,一種進攻手段是隨著一種防禦手段的出現自然而然地出現的。也就是說,當防禦的方法一經確定,進攻就針對它們採取對策;防禦研究了進攻所使用的手段,於是又產生新的防禦原則。
進攻和防禦總是這樣相互作用並得到相互促進的。他指出,戰爭中的防禦(其中包括戰略防禦)決不是絕對的等待和抵禦,而只是一種相對的等待和抵禦,因而多少帶有一些進攻因素。同樣,進攻也不是單一的整體,而是不斷同防禦交錯著的。
8、民眾武裝:燎原之勢的熊熊烈火
克勞塞維茨對民眾戰爭一貫持贊成態度,並對民眾戰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他認為,民眾武裝如同燎原之勢的熊熊烈火。他們分散隱蔽,突然襲擊,機動靈活,時隱時現,神出鬼沒地採取一切手段打擊和削弱敵人,使敵人索道處處都有抵抗的因素,但是處處又都捉摸不到。
作者簡介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0—1831),普魯士將軍、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他一生參加了四次戰役:萊茵戰役、奧新塔德會戰、法俄戰爭和滑鐵盧戰役。1792年克勞塞維茨參加普魯士軍隊並參加了對法戰爭,因功升為少尉。後進入柏林軍官學校學習。1803年從柏林軍官學校畢業後被任命為奧古斯特副官。
1806年在普法戰爭中被俘,第二年被釋放回國。1809年進總參謀部,因反對普魯士與拿破崙結盟而辭職,前往俄國並參加俄國軍隊,以反對拿破崙的入侵。1813年回柏林,後擔任萊茵軍團參謀長,開始軍事理論研究。1818年以將軍銜調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任職期間著述了《戰爭論》。
(7)戰爭論有對歷史事件的評價嗎擴展閱讀
德國軍事大師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總結了戰爭的核心四原則:
(1)用最高的精力使用我們所可能動用的一切兵力。
(2)盡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備作決定性打擊的點上。
(3)不可浪費時間,行動快速可獲得先機。奇襲,為獲致勝利的最強力因素。
(4)用最高的精力來追隨已獲的成功。追擊已敗的敵人實為獲致勝果的唯一手段。
《戰爭論》中寫道:「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戰爭是完成政治目的的手段,政治的利益是戰爭所追求的目標,所以戰爭行為的決策標準是權衡利益。
關於第一條(1)用最高的精力使用我們所可能動用的一切兵力。這是指盡可能的增加作戰力量,這是力的第一個要素,力的大小對作用效果有影響,力越大,效果越大。在廣義動量定理公式Fαt=MV中,增大力F的大小,會使成果MV增大。
第二條(2)盡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備作決定性打擊的點上。指的是力的三要素中的作用點。力的作用點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點不同,效果不同。集中兵力於決定性的打擊點上,決定性的打擊點就是兵力的作用點。向決定性的打擊點集中兵力,才能取得決定性的成果。
第三條(3)不可浪費時間,行動快速始可制敵機先。奇襲,為獲致勝利的最強力因素。不可浪費時間指的是廣義動量定理公式Fαt=MV中的時間,增加時間t會使成果MV增大。行動快速始可制敵先機指爭取時間t優勢,快速行動可以使敵人沒有準備,措手不及,這樣敵人的抵抗能力變弱,更容易取得成果,行動快速就是相對於敵人增加了力量的作用時間t。
李德哈特說:「最普通的錯誤是:使你的對手,有自由和時間來集中他的兵力,而用以對抗你的集中兵力」。行動快速相對的增加了力量的作用時間t,成果MV便會增大。奇襲就是指改變力量的方向α,由於敵人在此方向上沒有準備,所以取得的成果也會增加。
第四條(4)用最高的精力來追隨已獲的成功。追擊已敗的敵人實為獲致勝果的唯一手段。敵人潰敗時,會選擇逃亡,此時敵人的隊形散亂,不能組織起有效的反抗,敵人的抵抗力變得很弱,而相比較下,勝利方的力量F則變得更強。
在廣義動量定理公式Fαt=MV中的F相對變大,則取得的成果MV便會增大。勝利的精神作用容易提高士兵的戰鬥力,而失敗的精神作用會降低士兵的抵抗力。並且在追擊敵人的過程中,敵人由於急於逃命,則更容易從敵人手中獲得戰利品,從而增加勝利的成果,並且相應的減少了敵人的戰爭資源。
追擊已敗的敵人是系統思考中的正反饋,被追擊的敵人戰鬥力變弱,從而相應的我方與敵方的對比優勢變強,從而更大程度的消弱敵人的戰鬥力,形成正反饋效應。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強調集中兵力的重要性,他寫道:「
數量上的優勢不論在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是最普遍的致勝因素。
戰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簡單的准則是集中兵力。
人們必須承認,數量上的優勢是決定一次戰斗結果的最重要的因素,只不過這種優勢必須足以抵消其他同時起作用的條件。從這里得出一個直接的結論:必須在決定性的地點把盡可能多的軍隊投入戰斗。
在一般條件下進行的大小戰斗中,不論其他方面的條件如何不利,只要有顯著的數量上的優勢,而且無需超過一倍,就足以取得勝利了。
如果我們不抱偏見地研究現代戰史,那就必須承認,數量上的優勢越來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決定性的戰斗中盡可能多地集中兵力這個原則,在現在必須提到過去更高的地位。
數量上的優勢應該看作是基本原則,不論在什麼地方都是應該首先和盡量爭取的。
一切用於某一戰略目的的現有兵力應該同時使用,而且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於一切行動和一個時刻就越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戰爭論
H. 戰爭論的歷史地位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是軍事思想史上自覺運用辯證法系統總結戰爭經驗的戰爭理論經典。該書出版後,曾受到各國軍界的極大重視。美國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大不列顛網路全書》戰爭指導的條目提出,克勞塞維茨是第一位偉大的戰略學家,是現代戰略學研究的鼻祖。他的不朽著作《戰爭論》不愧為全面研究軍事學術的最佳理論著作,在某種程度上講,他的著作就是戰略學的聖經。
英國軍事歷史學家邁克爾·霍德華認為,克勞塞維茨的巨著《戰爭論》,可能在許多年裡,將要成為一切認真從事戰爭與和平研究的人的基本典籍。他的著述深度和創造性把戰爭研究引向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其中關於從總體上探討戰略等問題的一些觀點,今後仍然是幾乎所有談及此類問題的新理論的出發點。
日本《現代戰略論》一書的作者小山內宏認為,克勞塞維茨是近代制定科學戰略論、具有軍事天才的一個人。他在其不朽的古典戰略論--《戰爭論》中揭示了戰爭的本質,其戰略理論正在成為歐美現代戰略思想的出發點。在現代戰爭中,克勞塞維茨的戰略思想仍以其現實意義在向前發展。
在德國,一些資產階級軍事家都把克勞塞維茨看作是他們的開山祖師,對《戰爭論》推崇備至。曾任德軍參謀長的施利芬,在《戰爭論》第5版導言中寫道,克勞塞維茨的戰爭學說,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看,都是有史以來有關戰爭的論述中最高超的見解。從根本上說,我們指揮官所表現出來的優勢,完全淵源於《戰爭論》這部作品,通過它造就了整整一代傑出的軍人。
蘇聯《論資產階級軍事科學》一書的作者米爾施泰因等人評價《戰爭論》說:許多年來,直到當代,克勞塞維茨的這本書一直是各國資產階級軍事專家、軍官和將軍們的必讀書。在克勞塞維茨死後,資產階級軍事科學還沒有第二部如此完整地闡述最一般的戰爭原理和戰爭哲學的著作。克勞塞維茨在很大程度上發展了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特別是在戰爭哲學、戰爭最一般的理論原則方面發展了資產階級軍事科學。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也很重視對《戰爭論》的研究,並且對克勞塞維茨及其有關論點作了很高的評價。恩格斯稱克勞塞維茨是普魯士軍事學術界的第一流人物,在軍事方面同若米尼一樣,是全世界公認的權威人士。恩格斯還在致馬克思的信中寫道:目前我正在讀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哲理推究的方法很奇特,但書本身是很好的。馬克思也認為,克勞塞維茨具有近乎機智的健全推斷能力。
列寧稱克勞塞維茨是非常有名和造詣極高的軍事問題的著作家。並高度評價克勞塞維茨關於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這一論斷的基本思想,在20世紀,已為一切善於思考的人所接受,馬克思主義者始終把這一原理公正地看作考察每一戰爭的意義的理論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就是從這個觀點出發來考察各種戰爭的。
I. 《戰爭論》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戰爭論》是克勞塞維茨的主要著作,該書從戰爭性質、戰爭理論戰略、戰斗、軍隊、進攻與防禦、戰爭計劃等方面較為完整系統地論證了有關戰爭的基本問題。
在《戰爭論》寫作過程中,克勞塞維茨認真考察了以往各個時代的戰爭,研究了130多個戰例,特別是他自己所經歷的各次戰爭,並仔細研究了他所處時代的全部軍事理論文獻,從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關於戰爭問題的完整學說,把資產階級軍事科學提到了一個嶄新高度。
克勞塞維茨深刻揭示了戰爭與政治的相互關系,他認為,戰爭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和固定不變的現象,戰爭是由交戰國政府和人民的政治關系引起的,「戰爭無非是國家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戰爭就其本身來說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這里以劍代筆,但並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規律進行思考了。」同時,就戰爭本身具有特殊性,克勞塞維茨強調戰爭是一種以流血方式區別於其他政治交往的沖突,它有自身的規律性,因而它要求政治與之相適應,任何違背這種規律性的政治都將導致最後的失敗。抽象戰爭的唯一目的是使敵人無力抵抗,但現實戰爭所追求的目的卻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消滅敵人的軍隊,也可以是佔領敵人的地區。
克勞塞維茨所處的歷史時期,正是歐洲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軍隊從僱傭制向普遍徵兵制過渡,作戰方法從線式戰術向散兵戰術過渡的歷史時期。克勞塞維茨在對戰爭與政治、人與物、戰爭目的與手段、進攻與防禦等關系所作的辯證探討中,提出不少精闢的見解。他把辯證法廣泛地運用於對戰爭現象的研究,揭示戰爭理論和軍事學術思想的發展。《戰爭論》是世界軍事思想發展史上一個光輝的里程碑。
J. 戰爭論的歷史地位及其意義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被譽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對近代西方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譽為影響歷史進程的100本書之一。克勞塞維茨本人也因此被視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鼻祖。
歷史地位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是軍事思想史上自覺運用辯證法系統總結戰爭經驗的戰爭理論經典。該書出版後,曾受到各國軍界的極大重視。美國本世紀80年代出版的《大不列顛網路全書》"戰爭指導"的條目提出,克勞塞維茨是第一位偉大的戰略學家,是現代戰略學研究的鼻祖。他的不朽著作《戰爭論》不愧為全面研究軍事學術的最佳理論著作,在某種程度上講,他的著作就是戰略學的"聖經"。
歷史影響
《戰爭論》的思想魅力,在於它凝聚了之前世代的戰爭智慧,又鮮明呼應了此書誕生時代的軍事變遷,而這個時代又是此後新起的現代性世界的發端。換句話來說,克勞塞維茨生活於一個革命的年代,又是戰爭工業化開始興起的年代。16世紀以來歐洲人的對外征服,在加速自身的工業化進程的同時,又全面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生活面貌,它在思想上的表現就是啟蒙運動的民主、自由、人權思想,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歐洲,並在歐洲結出資產階級革命的果實。
《戰爭論》在西方軍事科學中首次明確提出了交戰、戰局乃至整個戰爭的一些實施原則:如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集中盡可能的兵力於主突方向;發揮軍事行動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堅決性;有效地利用既得戰果。克勞塞維茨揭示了精神因素的制勝作用,這也是他對軍事理論的重大貢獻。克勞塞維茨認為,主要精神力量是:統帥的才能、軍隊的武德及其民族精神。然而,由於克勞塞維茨沒有弄清戰爭的社會本質和民眾在戰爭進程中、戰爭結局中的決定性作用,過分地誇大了統帥的作用,因此他就無法認清精神因素的真正源泉。
在中國,蔣介石和毛澤東都認真研討過《戰爭論》,對《戰爭論》皆推崇有加。延安時期毛澤東在窯洞里研讀《戰爭論》,寫出《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等著名論著,總結了中國革命戰爭經驗,成為這一階段的標志性成果。在毛澤東的帶動下,延安掀起了一股學習研究《戰爭論》的熱潮。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軍事思想指導下,參研《戰爭論》等外國軍事名著,緊密聯系中國革命戰爭實踐,推陳出新,提出了獨創的適合中國革命戰爭特點的軍事指導理論。[2]
《戰爭論》以及克勞塞維茨死後出版的一系列著作,構成了西方軍事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完整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