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相關的歷史人物事跡
唐玄宗李隆基勵精圖治成開元盛世,沉迷聲色,終成安史之亂。
春秋齊桓公稱霸諸侯,死於佞幸開方,易牙之手
2. 關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主題的有關歷史事件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有這樣一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一隻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陷境。然後又把同一隻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里,這次它感到舒服愜意,以致意識到危險來臨時卻欲躍乏力,最終葬身鍋底。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映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映遲鈍。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實人在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越的環境卻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於安樂,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時沉溺酒色,自我毀滅。這於青蛙臨難時的奮起一躍和溫水中的卧以待斃是何其相似。
「生於憂患」是千古不變的名言,春秋時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冊。那時,勾踐屈服求和,卑身事吳,卧薪嘗膽,又經「十年生聚,十年數訓」,終於轉弱為強,起兵滅掉吳國,成為一代霸主,勾踐何能得以復國?這是亡國之辱的憂患使他發憤、催他奮起的結果。這說明,當困難重重、欲退無路時,人們常常能顯出非凡的毅力,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潛能,拚死殺出重圍,開拓出一條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們卻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於安樂」。這方面的例子莫過於闖王了。1644年春,闖王攻入北京,以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農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義時打天下的叱吒風雲的氣魄喪失殆盡,只圖在北京城中享受安樂,「日日過年」,李自成想早日稱帝、牛金星想當太平宰相,諸將想營造府第。當清兵入關,明朝武裝卷土重來時,起義軍卻一敗不可收拾。這令我想起歐陽修說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句話老。險情環生時人們能睜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險為夷;安逸享樂中卻意志消退,銳氣全無,結果一敗塗地。
北京高考作文題
以「說『安』」為題材,「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寧」、「安逸」以及「安於」……等意思,自行選定角度寫議論文。
以《安》為題,寫一篇議論文,字數:不少於800。
「安」是一個美好的詞彙,由她產生的聯想總是讓人心情舒暢的,比如安全,安寧,還有安靜。總之,她表達了我們一切美好的願望,國泰民安,人們安居樂業,都是構建一個和諧社會的基石,也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前赴後繼無悔地為之奮斗的。
對安全與安寧的追求,化作中國人民的團結勇敢,改變了中國內憂外患的歷史,創造出現在勝過李唐盛世和康乾盛世萬倍的和諧安定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中國人民描繪自己美麗的生活,建設我們深愛的祖國;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中國人民才能創造出更多更大的奇跡。
范仲淹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不僅是警示,也是教訓。歷史上中國曾經因為一時的強大,安於現狀,看不清國內,看不到世界,放慢甚至阻礙了中國的發展。直到今天,我們依然為一些那時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所困擾。安逸是毒葯,會讓我們忘記前進的腳步。不安於現狀,才能推動我們進步。就像劉翔在雅典說的:「誰說亞洲人跑不進奧運會前八,我就是奧運會冠軍!」擲地有聲,我們就是要打破所謂的和諧,創造屬於我們的輝煌。
和諧安定的歷史環境和不安於現狀的追求,推動中國人民用五年時間完成了從「神一」到「神五」的跨越,讓中國的聲音和五星紅旗的問候從太空傳到地球;她讓小巨人飄洋過海,出現在美國NBA的賽場上,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入選NBA全明星的亞洲人;她邀請世界的客人來中國參加APEC會議、博敖亞洲論壇和財富論壇;她讓海峽兩岸的雙手握在一起;也讓我們對世界不和諧的聲音說不;她讓奧運會和北京攜手……
現在,我們即將成為這個和諧安定的環境的維護者和美好生活的創造者。歷史賦予了我們安寧的生活,我更渴望我的祖國變得更加強大,人們更加安樂,這將促使我堅定「不安」地奮斗下去。
今天我學習了《中華古詩文讀本》的第一首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首詩對我的教育很深。
詩中講了舜以農民的身份被發現重用,膠鬲在被重用之前是個魚鹽販子,管夷吾是從獄官手裡被釋放後而重用的,百里奚從市井之間登上了宰相的位置。所以上天把這些重大的責任交給了他們,先困苦了他們的思想意志,勞累他們的筋骨,讓他們飽受飢餓的痛苦是他們一天天的瘦下去、經受困苦的苦惱,這樣,才會使人的性格變堅強起來,增強他所缺少的能力。然後才會明白:憂患可以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使人委靡死亡。
我還明白了人要想獲得成功,取得偉大的成績,必須樹立遠大的理想,為這些理想而奮斗,不辭辛勞的努力學習,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成為最後的贏者!
3. 」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歷史人物的故事或事件,誰知道。 」急用阿。
劉備和他兒子劉禪就是最好的例子
劉備勵精圖治,求賢若渴。開創了蜀漢江山版。
而劉禪貪圖享受,權親近小人。最後葬送了蜀漢江山。
(上面的說是朱元璋斷送了大明江山?他貪圖享樂了幾百年??朱元璋為他的子孫後代做了幾代人的事……根本沒有貪圖享樂!)
4. 歷史上有什麼關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例子
生於憂患:勾踐卧薪嘗膽
源於《史記專項王勾踐世家》。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後傷重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准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於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裡,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5. 歷史上有「關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事例
1、越王勾踐卧薪嘗膽
公元前494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准備自殺。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國大臣伯嚭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珍寶賄賂伯嚭,伯嚭答應和文種去見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珍寶,說:「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請您能饒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幫文種說話。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說『治病要除根』,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精明強干,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就會想辦法報仇的!」
夫差以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投降,把軍隊撤回了吳國。吳國撤兵後,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於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准備復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里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嘗嘗苦膽,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為強。
而吳王夫差盲目力圖爭霸,絲毫不考慮民生疾苦。他還聽信伯嚭的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最終夫差爭霸成功,稱霸於諸侯。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
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8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吳國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2、吳王夫差驕奢淫逸
夫差,春秋時期吳國末代國君,闔閭之子,前495年─前473年在位。前494年於夫椒之戰大敗越國,攻破越都,使越屈服。此後,又於艾陵之戰打敗齊國,全殲十萬齊軍。
前482年,於黃池之會與中原諸侯歃血為盟。夫差執政時期,吳國極其好戰,連年興師動眾,造成國力空虛。勾踐不忘會稽之恥,國力逐漸恢復。趁夫差舉全國之力赴黃池之會時,越軍乘虛而入,並殺死吳太子。
夫差與晉爭霸成功,奪得霸主地位後匆匆趕回。前473年,越國再次興兵,吳國被滅,夫差自刎,時年55歲。
3、南朝陳代末帝陳叔寶,不理國政,耽於享樂。
陳叔寶繼位之時,正值隋文帝開國之初。文帝有削平四海之志,於是隋之群臣,爭勸文帝伐陳。禎明二年(隋開皇八年,588年)底,文帝下詔數後主二十款大罪,散寫詔書二十萬紙,遍諭江外。
修建了許多戰艦,命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總管韓擒虎、賀若弼等率五十一萬大軍分道直取江南。隋軍東接滄海,西距巴蜀,旌旗舟楫,橫亘數千里,無不奮勇爭先,欲滅了陳朝。
陳叔寶卻深居高閣,整日里花天酒地,不聞外事。他下令建大皇寺,內造七級浮圖,工尚未竣,為火所焚。沿邊州郡將隋兵入侵的消息飛報入朝。朝廷上下卻不以為意,只有僕射袁憲,請出兵抵禦,後主卻不聽。
隋軍深入,州郡相繼告急,後主叔寶依舊奏樂侑酒,賦詩不輟,而且還笑著對侍從說:「齊兵三來,周師再至,無不摧敗而去,彼何為者耶?」孔范說:「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斷南北,今日隋軍,豈能飛渡?邊將欲作功勞,妄言事急。臣每患官卑,虜若渡江,臣定做太尉公矣。」
有人妄傳北軍的馬在路上死去很多。孔范說:「可惜,此是我馬,何為而死?」後主聽後大笑,深以為然,君臣上下歌妓縱酒,賦詩如故,似乎亡國的威脅並不存在。
4、夏桀
夏桀荒淫無度,為了滿足自己的奢侈生活,不惜民力,大興土木。史書上說他修建傾宮、瑤台。傾宮就是一種高大的建築,因為高,人立於樓上有傾危之感。
夏桀還有許多盡人皆知的暴政,如「酒池肉林」,如放餓虎於市中,欣賞人們驚恐逃命的樣子,等等。
5、商紂酒池肉林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通夜飲酒作樂。後世用「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荒淫無度,也形容酒肉極多、筵席奢華。
6.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歷史人物或事件的例子有哪些
「生於來憂患」是千古不變源的名言,春秋時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是它最好的例子。那時,勾踐屈服求和,卑身事吳,卧薪嘗膽,又經「十年生聚,十年數訓」,終於轉弱為強,起兵滅掉吳國,成為一代霸主,勾踐何能得以復國?這是亡國之辱的憂患使他發憤、催他奮起的結果。這說明,當困難重重、欲退無路時,人們常常能顯出非凡的毅力,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潛能,拚死殺出重圍,開拓出一條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們卻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於安樂」。這方面的例子莫過於闖王了。1644年春,闖王攻入北京,以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農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義時打天下的叱吒風雲的氣魄喪失殆盡,只圖在北京城中享受安樂,「日日過年」,李自成想早日稱帝、牛金星想當太平宰相,諸將想營造府第。當清兵入關,明朝武裝卷土重來時,起義軍卻一敗不可收拾。這令我想起歐陽修說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句話老。險情環生時人們能睜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險為夷;安逸享樂中卻意志消退,銳氣全無,結果一敗塗地。
7.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的歷史人物或事件的例子有哪些
「生於憂患」是千古不變的名言,春秋時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是它最好的例子。那時內,勾踐屈服求和,卑身容事吳,卧薪嘗膽,又經「十年生聚,十年數訓」,終於轉弱為強,起兵滅掉吳國,成為一代霸主,勾踐何能得以復國?這是亡國之辱的憂患使他發憤、催他奮起的結果。這說明,當困難重重、欲退無路時,人們常常能顯出非凡的毅力,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潛能,拚死殺出重圍,開拓出一條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們卻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於安樂」。這方面的例子莫過於闖王了。1644年春,闖王攻入北京,以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農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義時打天下的叱吒風雲的氣魄喪失殆盡,只圖在北京城中享受安樂,「日日過年」,李自成想早日稱帝、牛金星想當太平宰相,諸將想營造府第。當清兵入關,明朝武裝卷土重來時,起義軍卻一敗不可收拾。這令我想起歐陽修說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句話老。險情環生時人們能睜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險為夷;安逸享樂中卻意志消退,銳氣全無,結果一敗塗地。
8.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的歷史人物或事件的例子有哪些
「生於憂患」是千古不變的名言,春秋時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冊。那時,勾踐屈服求和,卑身事吳,卧薪嘗膽,又經「十年生聚,十年數訓」,終於轉弱為強,起兵滅掉吳國,成為一代霸主,勾踐何能得以復國?這是亡國之辱的憂患使他發憤、催他奮起的結果。這說明,當困難重重、欲退無路時,人們常常能顯出非凡的毅力,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潛能,拚死殺出重圍,開拓出一條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們卻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於安樂」。這方面的例子莫過於闖王了。1644年春,闖王攻入北京,以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農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義時打天下的叱吒風雲的氣魄喪失殆盡,只圖在北京城中享受安樂,「日日過年」,李自成想早日稱帝、牛金星想當太平宰相,諸將想營造府第。當清兵入關,明朝武裝卷土重來時,起義軍卻一敗不可收拾。這令我想起歐陽修說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句話老。險情環生時人們能睜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險為夷;安逸享樂中卻意志消退,銳氣全無,結果一敗塗地。
在憂患中生存,在享樂中滅。亡勾踐生於憂患,桀紂死於安樂。
劉備 和 劉禪。商湯和商紂。周武王和周幽王。劉邦和劉陵。
西漢大將軍衛青,是平陽公主家侍婢與一縣吏的私生子。少年時期受盡欺凌和虐待。長大後,作為平陽公主家騎奴,他努力學習騎射和各種禮儀文化常識。後因其姊衛子夫得幸於漢武帝,不斷被擢升。與匈奴作戰期間,直搗龍庭,戰功赫赫。成為漢武帝一朝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將
9.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歷史事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有這樣一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一隻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陷境。然後又把同一隻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里,這次它感到舒服愜意,以致意識到危險來臨時卻欲躍乏力,最終葬身鍋底。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映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映遲鈍。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實人在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越的環境卻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於安樂,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時沉溺酒色,自我毀滅。這於青蛙臨難時的奮起一躍和溫水中的卧以待斃是何其相似。
「生於憂患」是千古不變的名言,春秋時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冊。那時,勾踐屈服求和,卑身事吳,卧薪嘗膽,又經「十年生聚,十年數訓」,終於轉弱為強,起兵滅掉吳國,成為一代霸主,勾踐何能得以復國?這是亡國之辱的憂患使他發憤、催他奮起的結果。這說明,當困難重重、欲退無路時,人們常常能顯出非凡的毅力,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潛能,拚死殺出重圍,開拓出一條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們卻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於安樂」。這方面的例子莫過於闖王了。1644年春,闖王攻入北京,以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農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義時打天下的叱吒風雲的氣魄喪失殆盡,只圖在北京城中享受安樂,「日日過年」,李自成想早日稱帝、牛金星想當太平宰相,諸將想營造府第。當清兵入關,明朝武裝卷土重來時,起義軍卻一敗不可收拾。這令我想起歐陽修說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句話老。險情環生時人們能睜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險為夷;安逸享樂中卻意志消退,銳氣全無,結果一敗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