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二歷史下冊第三單元知識點
198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迴路線。199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答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1997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就這一段,精髓啊!
『貳』 初二下冊歷史內容歸納 詳細點
這是北師大版的,版本不對可再追問,先發一半,太多了
八年級歷史下冊復習提綱(北師大版)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籌建新中國(第一屆政協會議)(P1) (一)時間:1949年9月 地點:北平
(二)內容:1、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臨時憲法 (1)新中國的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
(2)新中國的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2、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政府主席
3、大會確定:國旗為五星紅旗;代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首都為北京;採用公元紀年。在首都天安門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 (三)作用: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好准備工作。 二、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的標志)(P3-4) (一)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1、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
2、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朱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 (二)大典盛況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毛澤東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54門禮炮齊響28響:54門象徵參加第一屆政協會議的54個民族[或參加第一屆政協的54個政治團體,或五四運動],28響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英勇奮斗28個春秋) (三)新中國成立的意義:標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勝利,標志著中國受奴役受壓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已經過去了;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中國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篇章。
三、西藏和平解放(P5):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簽定和平協議,1951年10月,人民解放軍勝利進軍拉薩,西藏和平解放。
第2課 為鞏固新中國而斗爭
一、土地改革(P9)
1、標志: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運動在全國農村展開。
2、結果:到1952年底,全國大陸除了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參閱P9「土改」的相關圖)
3、作用(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廢除了在我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走向恢復和發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P10-13)
1、原因:美國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並越過中朝邊境,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地區,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為保家衛國(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開赴朝鮮,抗美援朝。(參閱P10「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戰場」圖) 2、英雄人物:黃繼光(為了掩護戰友前進,他用身軀堵住了敵人的槍口。)
邱少雲(為了保證戰斗的勝利和戰友的安全,在大火燒身的情況下,邱少雲嚴守潛伏紀律,直至壯烈犧牲) 稱號:最可愛的人
3、結束: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的簽定
4、意義: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為新中國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5、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精神:集體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革命主義精神等)
第3課 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
一、內政(《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P15)(參閱P16「《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書影」圖)
1、會議名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54年9月北京;
2、憲法內容: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3、性質: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4、選舉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二、外交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P16)
(1)提出:1953年12月我國政府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談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周恩來)
(2)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3)影響: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在國際社會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亞非萬隆會議:1955年,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由亞非國家自己舉行的國際會議,主要討論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問題,周總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圓滿成功。 第4課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書P20)
1、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化三改):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一五計劃:(時間:1953---1957年)
三、結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四、評價
1、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2、危害(影響):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生產處於半停產或停產狀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提高;對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嚴重摧殘,阻滯了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了。國民經濟損失約5000億元。
3、教訓: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後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對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後的階級矛盾有科學客觀的分析;健全民主和法制建設,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領導。 第8課 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
(1)1964年10月:原子彈(參閱P42「原子彈爆炸成功」圖) (2)1966年10月:導彈,實現導彈和原子彈的結合。
(3)1967年:氫彈(成為第四個能夠自己研製氫彈的國家) (4)1970年: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參閱P43「東方紅1號」圖) (5)1949年:海軍和空軍
(6)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地地戰略導彈部隊、海軍潛地戰略導彈部隊、空軍戰略轟炸機部隊。(通常被成為「二炮」的部隊是導彈部隊)
(7)「兩彈一星」精神(P45每課一得):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集中體現。
第9課 新中 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聯合國(參閱P47「中國代表團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圖):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登上國際政治舞台,為實現聯合國憲章的宗旨、維護世界和平、加強各國友好合作、促進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現在,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是:中美英法俄) 二、中美建交:1971年,中美雙方開展「乒乓外交」;1972年尼克松訪華,簽定上海《中美聯合公報》,認為要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對霸權主義的威脅,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改變世界的一周);1978年12月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參見P49「歷史性的握手」圖) 第10課 學習探究(二)
「鐵人」王進喜 、「兩彈元勛」鄧稼先、「縣委書記的榜樣、人民的好乾部」焦裕祿:好戰士雷鋒。我們應向他們學習、愛國主義精神、為社會主義奮斗的精神、艱苦創業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第11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P59)(1978年12月,北京)—— 改革開放的開始
1、內容: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2、意義: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走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共和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聯系歌〈春天的故事〉)
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2年開始,最早在安徽、四川兩省) 1、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進行——包產到戶
1)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2)內容: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繼續進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保證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的比重穩步增長。
(3)成就:一田(克拉瑪依油田)、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三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飛機製造廠、鞍山鋼鐵公司)、六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三鐵路[集二、寶成、鷹廈])。(參閱書P21「第一個五年成就示意圖」)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1955年,全國出現農業合作化高潮。
2、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政策:利用、限制、改造。
3、概況: 改造的內容 農業 手工業 資本主義工商業 改造的途徑
走合作化道路
從加工訂貨為主逐步向公私合營過渡 結果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歷史意義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於發展速度迅猛,工作過於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第5課 學習探究(一)
1、民族區域自治是新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P26)
2、5個民族自治區,最早成立的是內蒙古自治區,最晚的是西藏自治區。(參閱書P28「自治區成立時間表」)
第6課 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北京)(P31)
1、主要內容: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規定了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 2、地位:成為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重大失誤(P32)
1、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通過「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2、失誤的表現
(1)1958年大躍進: 標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 大煉鋼鐵運動
(2)人民公社化運動: 特點:一大二公(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大辦公共食堂 3、失誤的結果:是黨在探索過程中的嚴重失誤,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困難。
4、失誤的原因: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缺乏經驗,對國情沒有認識清楚,急於求成,忽視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5、經驗教訓:經濟發展一定要遵循客觀規律,立足國情,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多積累發展經濟的經驗。
三、國民經濟復甦:1961年,國民經濟調整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1962年底開始復甦
第7課 「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1966—1976年)(P37-39) 一、發動
1、原因:毛澤東錯誤地分析了階級斗爭的形勢。
2、導火線:1965年《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發表》 3、開始標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4、1966年,毛澤東《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矛頭指向劉少奇、鄧小平。 二、經過
1、紅衛兵運動----造反派奪權到武鬥;形成林彪(1971年墜機死亡)和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
2、最大冤案:劉少奇案。
三、結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四、評價
1、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2、危害(影響):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生產處於半停產或停產狀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提高;對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嚴重摧殘,阻滯了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了。國民經濟損失約5000億元。
3、教訓: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後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對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後的階級矛盾有科學客觀的分析;健全民主和法制建設,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領導。 第8課 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
(1)1964年10月:原子彈(參閱P42「原子彈爆炸成功」圖) (2)1966年10月:導彈,實現導彈和原子彈的結合。
(3)1967年:氫彈(成為第四個能夠自己研製氫彈的國家) (4)1970年: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參閱P43「東方紅1號」圖) (5)1949年:海軍和空軍
(6)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地地戰略導彈部隊、海軍潛地戰略導彈部隊、空軍戰略轟炸機部隊。(通常被成為「二炮」的部隊是導彈部隊)
(7)「兩彈一星」精神(P45每課一得):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集中體現。
第9課 新中 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聯合國(參閱P47「中國代表團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圖):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登上國際政治舞台,為實現聯合國憲章的宗旨、維護世界和平、加強各國友好合作、促進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現在,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是:中美英法俄) 二、中美建交:1971年,中美雙方開展「乒乓外交」;1972年尼克松訪華,簽定上海《中美聯合公報》,認為要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對霸權主義的威脅,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改變世界的一周);1978年12月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參見P49「歷史性的握手」圖) 第10課 學習探究(二)
「鐵人」王進喜 、「兩彈元勛」鄧稼先、「縣委書記的榜樣、人民的好乾部」焦裕祿:好戰士雷鋒。我們應向他們學習、愛國主義精神、為社會主義奮斗的精神、艱苦創業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叄』 初二下期的歷史知識點
說了下學習的歷史知識點,是朱元璋的前生以及是
『肆』 初二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要點
本冊知識概覽和學習要求
中國現代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和土地改革運動等,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
從1953年開始,我國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對農業、手工業與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到1956年,我國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文化基礎。但是,在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中,也出現了「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等急躁冒進的錯誤,甚至出現了「文化大革命」那樣全局性的、 長時間的嚴重錯誤。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逐步找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成為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經濟建設、民主法制、科學技術、國防建設、民族團結、文化教育、對外交往各方面取得顯著成就。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國家日益繁榮富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一國兩制"由構想變為現實,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取得歷史性進展。
通過學習,了解中國現代史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能夠閱讀基本的歷史文獻資料,學會社會調查的基本方法,能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釋歷史問題;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個曲折漫長的過程,能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中體會到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性,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
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1、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
(1)時間、地點、內容——見課本。
(2)第一屆政協會議制定的《共同綱領》在當時起到了的作用。
(3)第一屆政協會議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的原因:①《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抗日戰爭時期,曾經激勵了無數中華兒女奮起抗日。②以這首歌曲為國歌,能夠時刻激勵中國人民居安思危,繼承傳統,奮發圖強。
2、開國大典:(時間、主要儀式)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和影響:
(1)是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結束,開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2)開辟了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結束。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成為國家的主人。
(3)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爭取斗爭勝利的信心。
4、西藏和平解放:(1)時間:1951年。(2)歷史意義: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5、抗美援朝:
(1)中國人民志願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原因:①美國侵略朝鮮,轟炸中國邊境城市,侵犯了中國主權,嚴重威脅著中國安全;②美國派太平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台灣,公然干涉中國內政。③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朝唇齒相依,唇亡齒寒。
(2)抗美援朝勝利的原因:①黨的英明決策和正確指揮;②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③志願軍和朝鮮人民的英勇奮斗。
(3)抗美援朝的歷史意義: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為中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和平環境,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威望。證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國的時代過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為保衛祖國而抵抗帝國主義者的決心和信心。
(4)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黃繼光,邱少雲。①英雄們的主要事跡(見課本。)②為什麼稱志願軍為「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表現出了高度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他們不畏艱險,英勇頑強,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為國家和民族贏得了榮譽。
6、土地改革:
(1)原因:①舊的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②新解放區的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2)影響:①徹底廢除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剝削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②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③使人民政權得到鞏固。④ 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建設准備了條件。
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
(1)背景:新中國成立後,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好水平。但我國的工業發展水平仍然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甚至不如印度。
(2)基本任務: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3)成就:到1957年底,各項經濟指標超額完成。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建成投產,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製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地得到了加強,華北和西北業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
(4)意義和影響: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2、共和國第一部憲法: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利屬於人民,它是我國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3、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內容:對 、 、 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三大改造的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3)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
①原因:土地改革後,農業生產有了恢復和發展。但是我國農業仍然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難以解決生產工具、資金和水利問題,難以抵禦自然災害,影響了農業生產發展,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②效果:促進了農業產生的發展,使農業產量年年增高。
(4)三大改造的完成:①時間——1956年底。②意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的任務,在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我國進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我歷史很好,經常考滿分,有什麼不會的hi我
謝謝採納
『伍』 初二(下)歷史復習提綱
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考綱知識點
一、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八下P1)
1、時間:1949年9月
2、地點:北平。
3、主要內容:會議制定的《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選舉毛澤東為主席;確定國旗、國歌,北平改名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採用公元紀年。會議決議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下P2-3):開辟歷史新紀元。
1、時間: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宣告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志。
2、意義: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偉大勝利,標志著中國人民受奴役受壓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已經過去。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中國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篇章。
三、西藏和平解放(八下P4)
1、時間: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
2、意義:至此,全國領土基本解放。
四、土地改革(八下P11-12-13)
1、時間: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運動在全國農村展開。到1952年底,全國的土地改革運動基本完成。
2、重要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3、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被消滅了;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
五、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八下P17-18)
1、時間: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屆會議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憲法》,
2、性質: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六、農業、手工業合作化運動(八下P20-21)
形式: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百分之九十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七、公私合營(八下P21)
1、形式:從1954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企業的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
2、政策:國家對資本家佔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
八、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到來(八下P22)
1、時間: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
2、標志: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九、中共八大(八下P24):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1、時間:1956年,
2、地點:北京
3、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2)當前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4、意義:「八大」為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十、文革的性質(八下P30-31-32-33)
1、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2、啟示:經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人們懂得,避免今後再發生類似的悲劇,必須保障和發展人民民主,健全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十一、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八下P35)
1、背景:粉碎「四人幫」以後,當時的中共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指導思想,提出「兩個凡是」的方針。這引起全國上下的不滿。
2、主要精神: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問題的唯一標准》,開始了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3、意義: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
十二、十一屆三中全會(八下P36)
1、時間:1978年12月
2、全會內容: ①思想路線: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
②政治路線:做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
③組織路線: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3、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的歷史轉折。我國從此走上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十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八下P39)
1、內容: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
2、意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明確了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關系,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空前地調動了農民地生產積極性,解放、推動了農村生產力地發展,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十四、經濟特區的建立、對外開放局面的形成(八下P40)
1、1980年建立第一批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開始,引發了第一次沿海開放的高潮,1988年增設海南經濟特區。
2、對外開放局面的形成:設立上海浦東開發區(國際化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初步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
3、意義:深圳等經濟特區所取得的成績充分證明實行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是完全正確的,其成功為進一步擴大開發積累了經驗,它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層面上豐富了我們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十五、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八下P45)
1、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提出實行改革開放。
2、改革開放後,針對出現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提出「在中國實現現代化,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3、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即鄧小平理論的提出)
4、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5、解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問題。
十六、中共十三大(八下P46)
1、時間:1987年黨的十三大召開
2、主要內容: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立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作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十七、鄧小平南巡講話(八下P46-47)
1、背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人對社會主義前途缺乏信心,對改革開放提出疑問,對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遇到姓「資」姓「社」問題,對黨的基本路線產生動搖。
2、主要精神: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特區姓社不姓資。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要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
3、歷史意義:在關鍵時刻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從理論上回答了長期以來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進一步解放了思想。不僅對當時的改革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對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十八、中共十四大(八下P47):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時間:1992年
2、內容: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確定了它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3、作用:形成了以江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十九、中共十五大(八下P47)
1、時間:1997年
2、內容:江作了《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3、歷史意義: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這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二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八下P52)
1、在籌建新中國的時候,中國共產黨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是新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
2、定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少數民族在本民族聚居區建立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管理本民族地區事務的制度。(全國已建立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區)
3、作用: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對發揮各族人民當家做主的積極性,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十一、一國兩制(八下P56)
1、提出者:鄧小平
2、含義:「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是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我們國家的主體部分堅持社會主義,香港、澳門和台灣作為特別行政區仍然保持資本主義制度。
3、作用:「一國兩制」的創造性構想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此構想首先是針對台灣問題提了出來,後成功地運用於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香港終於於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懷抱,澳門於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
二十二、香港、澳門回歸(八下P57-59)
1、1842年,香港島開始被英國割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所回歸的香港包括香港島、新界、九龍。)正式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去。
2、1553年,澳門被葡萄牙佔領,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正式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
3、意義: 港、澳的回歸,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標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二十三、對台基本方針(八下P61-62)
1、新中國成立後,明確提出要解放台灣。
2、20世紀50年代中期,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灣的思想。
3、改革開放以後,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鄧小平創造性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
4、1990年台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中國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這兩個組織是民間團體組織)。1992年兩會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1993年兩岸在新加坡舉行汪辜會談,將「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寫入協議。
5、1995年初,江針對兩岸關系等新情況,提出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促進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這八項主張是新時期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指導思想。
(詳見P62)——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雙方領導人以適當身份互訪。
二十四、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八下P72)
1、時間:1953年底,我國政府同印度就兩國在西藏地區的關系問題進行談判。
2、提出者: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
3、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作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
二十五、萬隆會議(八下P73)
1、時間:1955年
2、地點:印度尼西亞的萬隆
3、特點: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
4、內容:討論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和亞非國家發展問題。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5、作用:周恩來提出「求同存導」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二十六、中美聯合公報(八下P77)
1、1971年7月,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同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
2、1972年2月,美國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會見毛澤東,並與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4、意義:中美兩國二十多年來的對抗結束了,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二十七、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八下P78)
1、時間: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
2、內容: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國的席位。
3、意義:這是中國外交史上的一次勝利。
二十八、中國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八下P79)
1、時間: 2001年(新世紀的第一年)
2、地點:中國上海
3、組織名稱:亞太經合組織(簡稱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4、會議的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出席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美國總統布希、俄羅斯總統普京等19位領導人。江宣讀了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宣言》。)
5、意義: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二十九、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九下P99)
三十、兩彈一星(八下P85-86-87)
1、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2、1964年6 月,我國設計的中近程地地導彈在進行飛行試驗成功。
3、1966年10月,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導彈點火發射,在預定的地點上空實現了核爆炸。
4、1970年,我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
(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的國家)
5、作用:加強我國的國防力量,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起自衛作用;同時也可以顯示中國強大的國防科學技術,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義。
三十一、袁隆平(八下P88)
1、2001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
2、主要貢獻:袁隆平從20世紀60年代起進行水稻良種的培育,經過多次雜交試驗和篩選,與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三十二、863計劃(八下P90)
1、時間:1986年3月
(四位老科學家聯合向中共中央寫了一封信,題為《關於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的建議》,提出面對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中國應該不甘落後,要從現在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資金和人力跟蹤新技術的發展進程。)
2、主要領域:國家制定了《863計劃綱要》,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及海洋高技術等技術,作為我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
『陸』 初二歷史下冊知識點
1.開國大典的時間,地點,意義。
2抗美援朝勝利的原因,意義。
3土地改革原因,時回間,意義,這答也是簡答題之一。
4五一計劃的目的和成就。
5,三大改造也比較重要。
6,是黨的左傾錯誤,這是重點。
7文化大革命是一定要考的。
8鄧小平的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國有企業改革。
9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第十五屆會議的重點內容。
『柒』 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哪些是重點
只要是來考試范圍都重要 有從自開國大典到中共八大那課 然後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五大會議那課 然後是民族團結到2001上海APEC會議那課 懶得翻書 這個是大概 想問lz是開卷還是半開半閉 開卷只要記住大概的框架就行 哪部分在哪冊書 半開半閉要記事...
『捌』 總結初二歷史知識點,要明確
開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社會性質:(1949—1956年)新民主主義社會
(1956—現在)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
分期:(1)過渡時期(1949年新中國建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2)全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6年底—1966年夏)
(3)「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年夏—1976年10月)
(4)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底—現在)
中國現代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和土地改革運動等,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
從1953年開始,我國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對農業、手工業與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到1956年,我國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文化基礎。但是,在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中,也出現了「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等急躁冒進的錯誤,甚至出現了「文化大革命」那樣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嚴重錯誤。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逐步找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成為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第一課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一、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
1、時間:1949年9月
2、地點:北平
3、內容:
(1)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在當時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
(2)選舉中國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為北京,採用公元紀年。
(4)大會還決定在首都天安門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以表示對革命先烈的無限崇敬和緬懷。
二、開國大典:
1、時間:1949年10月1日下午
2、主要參加人物:毛澤東、朱德、宋慶齡等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和影響:
(1)開辟了歷史新紀元。
(2)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
(3)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成為國家的主人。
(4)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
(5)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都中。
三、西藏和平解放:
1、時間:1951年。
2、歷史意義: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第2課 最可愛的人
一、抗美援朝:
1、中國人民志願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原因:①美國侵略朝鮮,轟炸中國邊境城市,侵犯了中國主權,嚴重威脅著中國安全;②美國派太平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台灣,公然干涉中國內政。③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朝唇齒相依,唇亡齒寒。
2、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兵的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3、抗美援朝勝利的標志: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4、抗美援朝勝利的原因:①黨的英明決策和正確指揮;②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③志願軍和朝鮮人民的英勇奮斗。
5、抗美援朝的歷史意義: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為中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和平環境,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威望。證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國的時代過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為保衛祖國而抵抗帝國主義者的決心和信心。
二、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
1、黃繼光——用身體堵住敵人的機槍射口,掩護戰友奪回陣地,自己壯烈犧牲。
邱少雲——嚴守潛伏紀律,紋絲不動,直至被大火吞噬,壯烈犧牲。
2、中國人民志願軍被稱為「最可愛的人」。
3、中國人民志願軍被稱為「最可愛的人」的原因: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表現出了高度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他們不畏艱險,英勇頑強,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為國家和民族贏得了榮譽。
第3課 土地改革
1、原因:①舊的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②新解放區的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國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應得的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自食其力。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3、土地改革的目的: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4、土地改革的意義:①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剝削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了。②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③使人民政權得到鞏固。④ 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農業生產獲得了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建設准備了條件。
第4課 工業化的起步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
1、背景:新中國成立後,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好水平。但我國的工業發展水平仍然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甚至不如印度。
2、基本任務: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3、成就:到1957年底,各項經濟指標超額完成。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建成投產,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製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地得到了加強,華北和西北業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
3、意義和影響: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二、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
1、時間:1954年9月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3、憲法的內容: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利屬於人民。
第5課 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內容: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三大改造的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3、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
①原因:土地改革後,農業生產有了恢復和發展。但是我國農業仍然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難以解決生產工具、資金和水利問題,難以抵禦自然災害,影響了農業生產發展,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②效果:促進了農業產生的發展,使農業產量年年增高。
(4)三大改造的完成:①時間──1956年底。②意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的任務,在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我國進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第6課 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一、中共八大:
(1)時間:1956年
(2)內容:①分析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②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3)意義: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4)八大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比較:
①兩次會議的相同點:都提出要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
②兩次會議的不同點:實施的情況及影響不同。八大後,社會主義建設蓬勃展開,成就顯著,但由於「左」傾錯誤的影響,正確的路線沒有得到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堅持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迅速發展。
二、1958年經濟建設總路線的提出
(1)總路線內容: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2)評價:總路線反映了廣大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後的願望,但由於中國剛剛從革命戰爭轉向社會主義建設,黨和人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三、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時間:1958年發動。
(2)原因:黨和人民對於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又急於求成,忽視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3)表現: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標志的「左傾」錯誤泛濫。
(4)影響: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再加上自然災害等因素,使我國人民遇到了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經濟困難。
(5)教訓:①搞經濟建設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不能急於求成。②要尊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
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建設成就和模範人物:
(1)建設成就:主要工業產品都有很大增長,石油工業尤為突出。大慶油田的建成結束了中國靠「洋油」的時代,實現原油和石油產品全部自給。新興的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
(2)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模範人物:焦裕祿,王進喜,鄧稼先,雷鋒。
(3)我們應學習模範人物的精神品質:艱苦創業的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為社會主義奮斗;奉獻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科學求真的精神。
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運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不同點:土地改革是1950年開始,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即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農業合作化是1952年開始,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人民公社化運動是1958年在大躍進中發展起來的。人民公社是在農業合作社的基礎上合並而成的政社合一的社會基層組織。公社的一切財產統一核算,統一分配,社員的自留地、家畜、樹木等都為公社所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在實行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
第7課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一、文革大革命
(1)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原因: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錯誤地認為,黨中央出現了修正主義,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他希望通過「文化大革命」防止資本主義復辟。。
(2)1966年——1976年
(3)黨的歷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間,國家主席劉少奇遭到迫害,被誣蔑為「叛徒、內奸、工賊」,被中央開除出黨,並遭非法監禁,迫害致死。
二、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團
(1)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飛機倉皇出逃,在蒙古溫都爾汗機毀人亡。(九一三事件)
(3)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使國家政權遭到削弱,民主與法制建設遭到踐踏;致使國家經濟發展緩慢,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嚴重摧殘了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阻礙了教育、科技事業的發展。
(4)教訓和啟示: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國內的主要矛盾;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們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堅持依法治國的方針;我們必須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為經濟建設營造良好的國內環境。
第8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1、十一屆三中全會:
(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積累了許多嚴重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人們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②當時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錯誤,提出「兩個凡是」。③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解放了人們思想。
(2)內容:這次會議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3)影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2、民主法制建設的加強:
(1)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的民主和法制建設遭到了嚴重踐踏,廣大人民群眾深刻地認識到了加強民主和法制建設的重要性。
(2)成就:1982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新時期一部比較完備的憲法。此後,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義務教育法》、《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和《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
(3)意義:反映了我國法制建設取得了偉大成就。廣大人民的法制觀念不斷提高,依法辦事逐漸成為了人們的共識,我國正在向依法治國,建設法制國家的道路邁進。
第9課 改革開放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開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改革從農村開始,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戶農民首先開始將田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
(2)影響:使農業生產的得到了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了。
(3)鄉鎮企業的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4)為什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能夠促進農業的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起來,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義等弊端,農民有了生產的自主權,大大地提高了生產積極性。
2、國有企業改革:
(1)開始:從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開展,重點是國有企業改革。
(2)主要內容:①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②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③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④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國有企業開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組、聯合等,國有企業的改革加快了步伐。
(3)效果: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推動了工業的發展。
3、對外開放:
(1)對外開放的開始──建立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2)對外開放的擴大──開放廣州、上海等14個沿海城市,增設海南經濟特區,設立上海浦東開發區。浦東開發區已經成為國際化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
(3)對外開放的格局──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第10課 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鄧小平解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2)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的講話:①內容──特區姓「社」不姓「資」。要抓住機遇,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②影響──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
(3)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1992年,**十四大確立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1997年,**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寫進黨章,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總括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經濟建設、民主法制、科學技術、國防建設、民族團結、文化教育、對外交往各方面取得顯著成就。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國家日益繁榮富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一國兩制"由構想變為現實,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取得歷史性進展。
通過學習,了解中國現代史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能夠閱讀基本的歷史文獻資料,學會社會調查的基本方法,能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釋歷史問題;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個曲折漫長的過程,能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中體會到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性,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
『玖』 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八年級下冊總結,要簡潔點的。急需
八年級上冊的歷史知識點歸納。 (人教版的)
1、鴉片戰爭——虎門銷煙,《南京條約》,近代史的開端。
2、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俄國割佔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3、收復新疆——左宗棠收復新疆(時間)治理新疆(新疆建省的時間)收復伊犁的方式。
4、甲午中日戰爭——黃海大戰、威海衛大戰及《馬關條約》的影響。
5、八國聯軍侵華——廊坊之戰,《辛丑條約》的影響
6、洋務運動——時間、口號、代表人物、內容、影響及對它的評價(近代化的第一步,
學習西方的先進的科技)
7、戊戌變法——公車上書,戊戌變法的內容。(近代思想啟蒙,用改良的方式學習西方的
政治經濟制度)
8、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的意義(用暴力的方式學習西方的政治經濟制度)
9、新文化運動——時間、口號、主要代表、陣地、內容及影響(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
10、五四運動及共產黨的成立——五四運動的意義,五四精神,中國共產黨一大召開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意義。
11北伐戰爭——黃埔軍校,北伐的勝利進軍及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12、星火燎原——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
13、長征——背景、過程(遵義會議,三大主力會師)意義
14、難忘九一八——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及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意義。
15、不做亡國奴——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
16、血肉築長城——平型關大捷,血戰台兒庄,百團大戰,中共七大及抗戰勝利的意義
17、內戰烽火——重慶談判,轉戰陝北,挺進大別山的意義
18、戰略打決戰——三大戰役,渡江戰役的影響(北平和平解放的意義)
19、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張謇,民族工業發展過程(黃金時代的原因)及特點。
20、社會生活的變遷——近代交通、通訊傳入中國,近代照相,電影,報刊等出現及對中國社會
生活習俗變遷的評價。
文化科技方面的注意京張鐵路,侯德榜的《制鹼》,魏源的《海國圖志》,
嚴復的《天演論》,京師大學堂,科舉制度的廢除及抗戰期間的文藝
『拾』 初二歷史知識點(人教版)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19世紀上半期,為了開辟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直接原因:為了扭轉貿易逆差.
2.1839年,林則徐被道光帝派往廣州進行禁煙,進行暗訪密查,緝拿煙販,收繳鴉片.6月在虎門海灘銷毀鴉片,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成為民族英雄,這次活動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3.1840-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4.1856-1860年,英法聯軍為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佔領北京後,火燒圓明園.
5.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佔了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結合第8頁表格和第9頁圖掌握)
6.1851-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1853年佔領南京改為天京,定為都城,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為推翻清朝統治,派軍隊北伐和西征.
7.左宗棠作為欽差大臣,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收復了新疆.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8.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失敗後,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地化程度.
9.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10.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學生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1.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前期以"自強"為口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後期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了一些民用工業,如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從70-80年代籌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1862年創辦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12.評價洋務運動(第30頁內容,重點掌握)
13.1895年春,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揭開了變法維新的序幕.
14.1898年6月到9月,光緒帝發布了一系列變法令,內容( P33):要求從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思想五個方面掌握.
15.1894年,孫中山組織了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他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孫中山當總理,通過了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綱領,它的成立,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創辦的機關刊物《民報》,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16.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竊取,沒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17.1915年,陳獨秀等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掀起新文化運動.以四提倡四反對為主要內容,向尊孔復古逆流進行攻擊,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18.1918年,李大釗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進行宣傳馬克思主義.
19.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不過,新文化運動中也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影響到後來.
20.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校學生舉行示威,要求"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懲辦賣國賊要求,遭到北洋軍閥政府的鎮壓.6月初,上海工人舉行罷工,商人罷市,支持學生斗爭,工人階級起了巨大的作用,結果政府被迫釋放學生,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初步的勝利.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21.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一大通過了黨的綱領,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22.1922年中共二大,確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立民主共和國.這是在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23.1924年創辦的黃埔軍校由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
24.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主要戰場:湖南,湖北;主要戰役:汀泗橋,賀勝橋;在兩湖戰場消滅了吳佩孚主力;出師不到半年,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25.1927年4月,蔣介石叛變革命,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它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
26.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領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第一槍.
27.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進攻敵人力量較為薄弱的農村,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28.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在未能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後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進行長征.
29.1935年1月,黨中央召開遵義會議,會議解決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定軍事上由毛澤東,周恩來等負責指揮.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0.長征途中,渡過金沙江跳出敵人的包圍,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同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31.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蔣介石要求駐守東北的張學良實行不抵抗政策,使東北三省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到半年時間全部淪於敵手.全國人民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內戰,抵抗日本的侵略.東北人民和部分東北軍部隊,組織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中共派楊靖宇組織東北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
32.九一八事變後,中共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要求國民政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張,為了逼蔣抗日,1936月12月12日,發動"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33.1937年日軍向盧溝橋中國守軍發動進攻,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的全國性抗日戰爭從此爆發.在事變中,佟麟閣,趙登禹先後為國捐軀.平津相繼陷落,這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34.1937年12月,日軍佔領南京,製造了南京大屠殺,在六周時間內,屠殺中國居民達三十萬人以上.
35.在全面抗戰期間,中共領導的八路軍取得"平型關大捷",這是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為粉碎敵人的"囚籠"政策,1940年8月在彭德懷指揮下組織了百團大戰,這是抗戰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國民黨軍隊在1938年春取得台兒庄大捷.
36.抗戰勝利前夕,1945年4月,在延安召開中共七大,大會主要討論奪取抗戰勝利和勝利後中國將走什麼道路的重要問題.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發動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37.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標志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38.在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陰謀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為了進一步贏得准備內戰的時間,也為了欺騙人民,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1945年8月到10月,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毛澤東在周恩來,王洛飛的陪同下,同國民黨進行談判,最後達成和平建國的"雙十協定".
39.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對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標志全面內戰爆發.
40.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軍挺進大別山威脅南京和武漢.標志戰略反攻的開始.
4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淮海戰役的勝利,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陳毅曾說,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掌握P98圖)三大戰役的勝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42.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佔領南京,標志統紿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的垮台.
43.狀元實業家張謇,在《馬關條約》簽訂後,中華民族面臨嚴重民族危機情況下,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創辦了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同時興辦學校和開展慈善事業.一戰期間企業由於帝國主義放鬆了對中國民族資本的壓迫,獲得進一步的發展,但大戰結束後被吞並.
44.中文報紙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
45.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
46.揭開制鹼奧秘的侯德榜撰寫了《制鹼》一書,他的制鹼法被命名為"侯氏制鹼法".
47.近代開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中代表人物有魏源和嚴復.魏源他編成《海國圖志》一書,系統介紹了南洋,歐美各國的歷史地理,並說明編寫的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嚴復是戊戌變法時期的啟蒙思想家,他翻譯了《天演論》,闡述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後勝於今"的進步觀點.
48.戊戌變法期間,創辦了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
49.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
50.魯迅代表作有《狂人日記》,《孔乙已》等;徐悲鴻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稱為人民音樂家的聶耳的代表作是《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黃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