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圓明園的故事
圓明園在三百多年的歷史當中,誕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它始建於康熙46年(1707年),由圓明、長春、萬春三園組成。有園林風景百餘處,建築面積逾16萬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餘年間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當年清王朝傾全國物力,集無數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種植奇花異木,集國內外名勝40景,建成大型建築物145處,內收難以數計的藝術珍品和圖書文物。在這些建築中,除具有中國風格的庭院外,長春園內還有海晏堂、遠瀛觀等西洋風格的建築群,被譽為「萬園之園」。
那侵略者不僅搶奪了那珍貴的歷史文物,而且毫不留情地把它化成灰燼。圓明園佔地350公頃,其中水面面積約140公頃,圓明園的陸上建築面積比故宮還多一萬平方米,水域面積又等於一個頤和園,總面積竟等於8.5個紫禁城!17日-19日,園中的建築被燒毀。曾經奇跡和神話般的圓明園變成一片廢墟,只剩斷垣殘壁,供遊人憑吊!
Ⅱ 圓明園的故事
圓明園坐落於北京西北郊,與頤和園相鄰,由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組成,也叫圓明三園,是清朝著名皇家園林之一,面積五千二百餘畝,建築面積達16萬平方米,素有萬園之園之稱,清朝皇帝每到盛夏都會來這里處理政務,因此也叫做「夏園」。
新中國成立後,逐漸被保護起來,1988年對外開放!
綜上所述:從建立到被洗劫,先後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光緒,宣統八位皇帝。可以說圓明園見證了清朝的興盛與衰敗。
Ⅲ 圓明園文物流失與什麼歷史事件有關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法聯軍要來北京換約,因天津大沽一戰取得了小勝,咸豐內皇帝以為容外夷不敢再犯,於是以前答應的條約一概不承認,英法聯軍再而破大沽炮台,天津失守,英法聯軍向北京進發,通州八里橋一戰僧格林慶的軍隊全軍覆沒,咸豐皇帝攜後妃大臣逃往熱河行宮,再又議和,僧格林慶一怒之下將議和的英法聯軍頭目關押,進而激怒英法聯軍,外夷了解到圓明園最能代表清王朝,再有漢奸龔半倫(詩人龔自珍之子)帶路,英法聯軍繞過北京城,直撲海淀圓明園燒殺搶掠,將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洗劫一空,為掩蓋罪行將圓明園放火焚毀。因此圓明園內收藏的五千年文明大量外流,有的隨建築景觀被焚毀。
Ⅳ 圓明園的歷史背景
1、圓明園的修建時間:始建於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至1809年基本建成,歷時一個世紀,此後的嘉慶、道光、咸豐三代屢有修繕擴建,歷時150多年。
2、歷史背景:圓明園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禎的一座明代私園的舊址上建成的,胤禎登位為雍正皇帝後,擴建為皇帝長期居住的離宮,乾隆時期再度擴建,乾隆九年(1744)竣工。乾隆朝時,正值我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繁榮時期,乾隆集全國的能工巧匠,以空前規模擴建和修造圓明園,除了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改建並完善了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之外,還在東鄰新建了長春等園。
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圓明、長春和綺春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園東西寬2620米,南北長1880米,周邊外圍總長約11000米,共佔地350公頃,其中水面約140公頃。圓明園不僅以園林著稱,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館,它是當時世界上極為罕見的文化藝術寶庫,展示了我國古代封建文化的精萃,同時收藏了各種極為豐富的圖書文物和藝術珍品。
(4)圓明園有關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圓明園名字由來
圓明園的第一位主人——康熙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其中,「圓」是指個人的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
根據《清實錄》記載,康熙帝曾經5次走進圓明園。第一次是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十一日,當時圓明園還是後來的雍正帝胤禛的皇子花園。
康熙帝最後一次走進圓明園,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69歲的康熙帝、45歲的雍正帝和12歲的乾隆帝這前後祖孫三代皇帝實現了歷史性的相會,也是史書記載的唯一一次相會。
康熙帝特別喜歡牡丹花,雍正帝就在圓明園里專門建了一個牡丹台,然後請父皇來觀賞。當康熙帝興致正濃的時候,在花叢中看見了自己的孫子弘歷,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
康熙帝有35個兒子、50多個孫子。這些孫子,絕大多數連爺爺的面都沒見過,乾隆帝長這么大,還是第一次見。據說,康熙帝特別喜歡他的機敏和聰慧,後來還當面誇獎乾隆帝的母親能生這么個好兒子,是「有福之人」。
Ⅳ 關於圓明園的事件
雍正皇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說,「圓」是指個人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這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准。
圓明園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 圓明三園面積五千二百餘畝,一百五十餘景。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宮,舉行宴會的山高水長樓,模擬《仙山樓閣圖》的蓬島瑤台,再現《桃花源記》境界的武陵春色。一些江南的名園勝景,如蘇州的獅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被仿建於園中。長春園內還有一組歐式建築,俗稱西洋樓。圓明園還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館,收藏著許多珍寶、圖書和藝術傑作。以下是圓明園的歷史發展及相關的歷史事件情況:
·康熙時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並親題園額「圓明園」。
·雍正時期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在圓明園南面增建宮殿衙署,佔地面積由原來的六百餘畝擴大到三千餘畝。此後,圓明園不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覽的地方,也是他們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
·乾隆時期
乾隆帝即位後,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景觀,增添了建築組群,並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
·咸豐時期
咸豐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10月6日,佔領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迫使清政府盡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借口,命令米啟爾中將於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縱火焚燒。這場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
·同治時期以後
同治年間(1862~1874年),同治帝准備修復圓明園,供慈禧太後居住。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又一次遭到破壞。清朝覆滅後,一些軍閥、政客、官僚,紛紛從圓明園盜運建築材料,圓明園遺址遭到進一步破壞。
Ⅵ 1860圓明園前後發生的關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
萬園之園」圓明園是中國瑰寶,集聚古人150餘年的智慧修建而成。英法聯軍為了擴大在華利益,勾結美俄兩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在戰爭末期的1860年10月6月,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打砸搶燒,將這座著名園林毀之一旦,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終成一片廢墟。
以上是我們在歷史課上學到的,就是英法這兩個強盜將我們的圓明園付之一炬,並且搶走了裡面所有的寶物,成為了我們中國人心裡永遠的恨。
其實大火之後,圓明園並沒有完全被摧毀,大部分遺址還在,並且還有少量的景點倖存。在同治時期,還一度擇要重修,只是因為財政原因,修了十個月才停工。雖然此時的圓明園滿目瘡痍,但好得格局還在,並沒有徹底荒廢。
真正讓圓明園萬劫不復的其實是1900年八國聯軍進京後的所作所為。本來就已經孱弱的圓明園在一次遭受到了致命的洗劫,使得圓明園成為了任人宰割的魚肉。
除了八國聯軍洗劫外,趁著局勢混亂,圓明園徹底失控,當地的地痞流氓等也才參與到了洗劫圓明園的行列中去,裡面的大部分寶物都已經被八國聯軍搶走,但總是有東西搶得,例如裡面沒有燒干凈的名貴建築材料,被推倒的大樹,還有鋪路的石子、板磚以及供人賞析的景觀石等,都在劫難逃。
徹底被掏空的圓明園經過火劫、木劫、石劫後一片凄涼,這還沒完,到了日據時期,無地可種的貧農們又再次利用起圓明園,進圓明園開荒種田,平山填湖,使得圓明園徹底改變了之前的面貌。
直到新中國建立,才結束了圓明園長達近50年的摧殘,才開始得到重視和保護。
Ⅶ 圓明園歷史事件
清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於10月6日佔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英、法軍隊洗劫二天後,向城內開進。10月11日英軍派出1200餘名騎兵和一個步兵團,再次洗劫圓明園,英國全權代表詹姆士·布魯斯以清政府曾將巴夏禮等囚於圓明園為借口,將焚毀圓明園列入議和先決條件。10月18日,3500名英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火燒圓明園,這是人們說慣了的一個提法。其實,火燒圓明園的真正概念,不僅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京西皇家三山五園。焚毀的范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
這三山五園是: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
歷史上侵略軍火燒圓明園曾有兩次。第一次火燒圓明園是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法聯軍到處燒殺搶掠、野蠻洗劫、焚毀了舉世聞名的圓明園,園內寺廟建築也大多被毀於火。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本意是將其夷為平地,但是由於圓明園園子的面積太大,景點分散,而且水域遼闊,一些偏僻之處和水中景點倖免於難。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園內尚存有建築13處。如,圓明園的蓬島瑤台、藏舟塢,綺春園的大宮門、正覺寺等。
第二次火燒圓明園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燒圓明園,使這里殘存的13處皇家宮殿建築又遭掠奪焚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