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巴爾干半島的歷史事件

巴爾干半島的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02 03:22:56

A. 什麼事件使巴爾干半島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在雅復西—基什尼奧夫戰役中,蘇軍擊制潰了德軍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獲得解放。蘇軍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境內並進抵南斯拉夫邊境。巴爾干半島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至1944年秋,蘇南軍隊合力對駐塞爾維亞的敵軍,特別是在貝爾格萊德方向的敵軍實施決定性突擊的條件已經成熟。

B. 巴爾干半島至今任然動盪不安的歷史根源和現實原因。

歷史根源:從19世紀起,沙俄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奧地利企圖向南擴張通向亞得內里亞容海,英、法則要保護通往印度洋和遠東的交通命脈,因而半島成為俄、奧、英、法激烈爭奪的地區,多次發生戰爭,有「歐洲火葯庫」之稱。
現實原因:民族混雜,民族矛盾激化。

C. 巴爾干歷史

為什麼是巴爾干

作 者: 馬克-馬佐爾 出 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從希臘到波斯尼版亞,由伊斯權坦布爾至薩拉熱窩,巴爾干這塊一向被戰火蹂躪的區域,遍布多少激烈沖突留下的傷痕?究竟埋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 巴爾干歷史專家馬克•馬佐爾在這本書里,提供了簡潔但精採的觀察。他讓我們擺脫刻板的印象,透過形形色色此地居民的聲音,認識羅馬時代以來巴爾乾的日常生活。在僧侶和農民、盜賊和旅人、基督徒、穆斯林和猶太人的身上,我們將發現左右巴爾幹人民生死的那股深沉力量。

D. 在巴爾干半島的領土上,發生過什麼戰役嗎

20世紀的百年,巴爾干戰火不斷。薩拉熱窩刺殺事件引燃一戰戰火,希特勒野心勃勃,瘋狂屠殺南斯拉夫人.

E. 介紹一下巴爾干半島及其中國家的發展歷程

歐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位於南歐東部。西臨亞得里亞海,東瀕黑海,南濱伊奧尼亞海和愛琴海,東南隔黑海與亞洲相望,北以多瑙河、薩瓦河為界,西至的里雅斯特。面積約50.5萬平方千米。包括阿爾巴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保加利亞、希臘、馬其頓等國家的全部國土,以及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摩爾多瓦、烏克蘭與土耳其的部分土地。半島地處歐、亞、非三大陸之間,是歐、亞聯系的陸橋,南臨地中海重要航線,東有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地形以山地為主。半島西部有迪納拉-品都斯山脈,中東部有喀爾巴阡-老山(巴爾干)山脈。老山山脈是阿爾卑斯、喀爾巴阡山的延伸,經南斯拉夫東部,橫貫保加利亞中部,直臨黑海。東西兩列山脈之間是古老的羅多彼山脈和馬其頓山叢, 最高峰穆薩拉峰 ,海拔2925米。半島上平原分布零散,僅薩瓦河、多瑙河、馬里查河谷較寬廣 。礦產有銅、汞、鉻、鉛、鋅 、石油以及鐵、煤等。半島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帶屬地中海型氣候 ,夏季炎熱少雨,冬季溫和濕潤。半島內部屬溫和大陸性氣候 ,夏熱冬冷。除多瑙河、薩瓦河外,其他河流多短小湍急 。較大湖泊有斯庫台湖、奧赫里德湖、普雷斯帕湖 。土壤以山地褐色土和褐色土分布最廣,在石灰岩區有紅色石灰土。

巴爾干半島歷史悠久,南部是古希臘文化的發祥地。公元前2世紀以後,曾先後被羅馬、拜占庭、奧斯曼等帝國所統治。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長達500餘年,其間半島人民曾進行了一系列反奧斯曼帝國統治的斗爭。從19世紀起,沙俄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奧地利企圖向南擴張通向亞得里亞海,英、法則要保護通往印度洋和遠東的交通命脈,因而半島成為俄、奧、英、法激烈爭奪的地區,多次發生戰爭,有「歐洲火葯庫」之稱。主要戰爭有:1828~1829年和1877~1878年兩次俄土戰爭,1912~1913年和1913年兩次巴爾干戰爭。戰爭使半島各國的對立及列強間的矛盾加劇,於1914年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在薩拉熱窩被刺為導火線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半島各國都被捲入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半島曾被德、意法西斯佔領,各國都進行了反法西斯的斗爭。戰後半島諸國建有多處軍事基地。海軍基地有:南斯拉夫的斯普利特、科托爾灣;阿爾巴尼亞的都拉斯、發羅拉;保加利亞的瓦爾納、布爾加斯;羅馬尼亞的康斯坦察;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希臘的比雷埃夫斯、塞薩洛尼基。空軍基地有:阿爾巴尼亞的地拉那;羅馬尼亞的康斯坦察;保加利亞的索非亞、托爾布欣;南斯拉夫的盧布爾雅那、尼什、斯科普里等。
其中國家介紹:羅馬:
義大利首都、第一大城。位於台伯河下游平原,東距第勒尼安海25公里。市區跨台伯河兩岸,架有橋梁24座。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283萬(1989)。古代羅馬的發源地。約公元前二千年初,羅馬人從東北移居於此。公元前八至前四世紀築城堡,逐步形成早期羅馬城。公元756-1870年為教皇國的首都,1870年義大利王國統一後成為義大利首都(教皇國退至梵蒂岡)。工業有食品、紡織、機械、印刷、化工、電子和塑料等。義大利電影工業的主要中心。西北沿海的奇維塔韋基亞為其主要港口。世界最著名的游覽地之一。占城區面積40%的古羅馬城多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如弗拉維安半圓形劇場、科洛西姆大斗獸場、大雜技場、潘提翁神廟、戴克里先公共浴場等)和藝術珍品。城西北的梵蒂岡為羅馬教廷所在地。有教堂、宮殿、博物館、大學(建於1303年)、科學院和圖書館等。

羅馬位於義大利半島南北方向有座亞平寧山脈,把義大利半島分成了東西兩部分,亞平寧山脈旁邊,有一條台伯河,羅馬位於台伯河流入地中海的海拔最低30公里處。
羅馬位於台伯河下游的丘陵平原上,已有2500餘年歷史。它是一座藝術寶庫、文化名城。羅馬是義大利的首都,也是羅馬天主教廷所在地。是義大利佔地面積最廣、人口最多的城市。羅馬是義大利政治、歷史和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世界燦爛文化的發祥地。古城居北,新城在南。它在20世紀20~50年代建成,是擁有摩天大樓的現代花雷鋒城市。羅馬教廷所在地梵蒂岡位於古城區西北角。羅馬古城酷似一座巨型的露天歷史博物館。在羅馬古都遺址上,矗立著帝國元老院、凱旋門、紀功柱、萬神殿和大競技場等世界聞名的古跡;這里還有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精美建築和藝術精品。
羅馬氣候溫暖,四季鮮明,春季正是一年中最適合出遊的季節。羅馬氣候溫暖,四季鮮明,春季正是一年中最適合出遊的季節。羅馬氣候溫暖,四季鮮明,春季正是一年。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63年-1992年),歷史上的國名,位於巴爾干半島,1992年解體,分別成立了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後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現解體為塞爾維亞共和國和黑山共和國)、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和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

1945年,南斯拉夫從納粹德國手中獲得解放,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鐵托任主席。二戰後,南實行了國有化和土地改革,開始社會主義建設。由於南斯拉夫和蘇聯一向關系不和,加上鐵托不甘受制於蘇聯,1948年,南和蘇聯關系破裂,南斯拉夫共產黨被開除出蘇聯領導的共產黨情報局。1949年,情報局公開斥責南斯拉夫「已完全蛻化為法西斯主義並投人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營」。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掌握蘇聯政權後,南蘇關系開始改善,並恢復外交關系。以後,南蘇關系一直在處於低度水平,南也並沒有加入蘇聯領導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國際經濟組織經濟互助委員會和軍事組織華沙條約組織。1963年南修改憲法,改國號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前南奉行獨立自主的不結盟外交政策,鐵托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者。他反對大國壟斷國際事務,反對戰爭,維護和平,為南斯拉夫贏得了國際尊重。1974年,再次修改憲法,宣布實行「聯合勞動」和「代表團制議會」,1980年,鐵托逝世後,聯邦實行集體領導,各共和國日趨鬆散,民族矛盾加劇。1991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和馬其頓四個共和國相繼宣布獨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議會通過新憲法,宣布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聯合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正式解體。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行政區劃: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薩拉熱窩;

克羅埃西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薩格勒布;

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斯科普里;

黑山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鐵托格勒,現改名為波德戈里查;

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貝爾格萊德,包括兩個社會主義自治省:

5a. 科索沃社會主義自治省,首府普里什蒂納;

5b. 伏伊伏丁那社會主義自治省,首府諾維薩德;

斯洛維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首都盧布爾雅那。

在1990年前蘇聯解體之後,各民族開始各自爭取自治和獨立。及至2003年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之後,南斯拉夫作為國名正式退出了歷史舞台。

南斯拉夫簡史

所謂南斯拉夫,也就是南部斯拉夫民族的意思。斯拉夫民族最早起源於今天的俄羅斯和烏克蘭等東歐地區。公元五至六世紀,部分斯拉夫人開始遷徙到今天的巴爾干半島,成為今天的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黑山、馬其頓等斯拉夫民族的祖先。到公元九世紀開始形成一些斯拉夫民族國家,如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等。南部斯拉夫各民族受拜占庭文化影響較大,除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外,大都信奉東正教。

夢想成真 第一南斯拉夫

1398年,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在今天的科索沃地區打敗塞爾維亞軍隊,從而開始了長達500年的對巴爾乾地區的統治。1878年,在經過長期反抗斗爭後,塞爾維亞、黑山獲得了獨立。而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則處於當時的奧匈帝國統治下。1912和1913年兩次巴爾干戰爭使馬其頓擺脫了土耳其的鐵蹄。巴爾干開始產生了將南部斯拉夫民族統一起來的願望,尤其是已經獲得獨立的塞爾維亞更是把以自己為核心建立一個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作為基本國策。
一戰中,塞爾維亞站在協約國一方。戰爭結束後,奧匈帝國的崩潰,使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等有了自決的機會;以法國為代表的協約國也主張在巴爾干建立一個強大的南斯拉夫國家以對德形成牽制。這樣,南部斯拉夫民族統一的夢想有了成真的可能。
1918年,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成立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1919年的《凡爾塞和約》承認並確定了該王國的主權和邊界,是為第一南斯拉夫。1929年王國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戰火誕生 第二南斯拉夫

1941年4月6日,德意軸心國集團向南斯拉夫王國發動全面侵略。4月17日,王國軍隊戰敗投降,國王彼得二世流亡英國倫敦,第一南斯拉夫淪亡了。
在德國法西斯佔領南斯拉夫後,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共產黨領導武裝起義,開始了4年艱苦卓絕的反法西斯游擊戰爭。在二戰中,南斯拉夫的游擊戰爭是最大的敵後戰場,它牽制和消滅了德國法西斯的大量有生力量,南共領導的游擊隊也發展到了80萬人。1943年11月29日在波黑亞伊策市召開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員會會議,決定成立以鐵托為首的臨時政府———南斯拉夫全國解放委員會,在戰後建立各民族平等的聯邦共和國,剝奪流亡政府的權利,禁止彼得國王重返南斯拉夫,授予鐵托元帥軍銜。
1945年5月,在蘇聯紅軍的支援下,南斯拉夫全境獲得解放。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南斯拉夫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犧牲,4年中共犧牲了170萬人,占當時南斯拉夫人口的11%。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1963年的新憲法又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鐵托成為終身總統。新南斯拉夫按照民族平等的原則由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馬其頓和黑山6個自治共和國以及屬於塞爾維亞共和國的科索沃、伏伊伏丁那兩個自治省組成。
鐵托領導的新南斯拉夫在國內實行社會主義工人自治制度,在國際上奉行不結盟政策。70和80年代的南斯拉夫在經濟上曾獲得很大成就,其國民生活水平在東歐一度居於領先水平,由於鐵托本人在二戰中建立起的崇高威望和南斯拉夫既不跟從蘇聯集團、也不依附西方集團的不結盟政策,使得南斯拉夫在國際舞台上也擁有較高的地位。

步履維艱 第三南斯拉夫

由於南斯拉夫各民族曾遭受不同大國的統治,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如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信仰東正教,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信仰天主教,而波黑的穆斯林族和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則信仰伊斯蘭教,加上各列強歷史上出於私利,經常在各民族中進行挑撥、製造爭端,使得各民族之間存在不少矛盾。鐵托逝世後,這些矛盾開始逐漸激化。
蘇聯東歐劇變也給南斯拉夫造成了巨大沖擊。南斯拉夫統一的核心南共聯盟也開始瓦解,各共和國的分離主義力量日益強大並逐漸控制了當地的政權。一九九一年,圖季曼領導的克羅埃西亞以及斯洛維尼亞兩共和國率先宣布獨立。在南斯拉夫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同時,西方國家出於意識形態和本身戰略利益的考慮,決定不再支持南斯拉夫的統一。一九九二年一月,德國率先承認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獨立,整個歐盟也步其後塵。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馬其頓宣布獨立。一九九二年四月,波黑又宣布獨立。
鑒於新的局勢,原南斯拉夫僅存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於一九九二年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其面積和人口都只有原來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被稱為「小南斯拉夫」或「第三南斯拉夫」。新的南聯盟在成立伊始即面臨困境。波黑爆發了塞爾維亞族、克羅埃西亞族和穆斯林族之間的戰爭,南聯盟和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統米洛舍維奇被西方指責為進行「種族清洗」,受到經濟制裁,國內經濟日益衰退,外交上也極其困難。
一九九五年八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大規模空襲波黑塞族,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克羅埃西亞總統圖季曼和波黑總統伊澤特貝戈維奇一起在美國簽署了《代頓和平協議》,波黑內戰終於基本平息。之後,西方又利用南聯盟科索沃地區的阿爾巴尼亞少數民族與塞族之間的沖突,繼續對南聯盟施壓,從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起開始對南聯盟進行大規模轟炸,製造了歐洲自二戰以來最大的人道主義災難。

國旗:藍、白、紅是斯拉夫人喜愛的顏色。三色旗曾是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聯合王國的國旗。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增加一枚黃邊紅五角星,象徵人民自由解放。1992年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後,重新啟用三色旗。

國歌:

《嗨,斯拉夫人》。 由波蘭國歌所衍生, 一八三四年所作, 一九四五年正式定為南斯拉夫國歌

國花:

桃花。

說起南斯拉夫,三十歲以上的人也許都會哼上幾句「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南斯拉夫影片《橋》曾經風靡一時,印象中那部戰爭題材的片子有著頗為輕松的風格,其主題曲《啊,朋友再見》則有點像咱們的《游擊隊歌》,表現軍人為了祖國和民族的榮譽而戰的視死如歸的精神。另一部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則使「薩拉熱窩」這座南斯拉夫城市在中國有了相當的知名度。而且,當時南斯拉夫領袖鐵托的名字我們也耳熟能詳。

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盟]是一個國情極其復雜的聯邦,其特點可歸結為:
一個聯邦國家;
二種拼音文字;
三種語言;
四個宗教;
五個主體民族;
六個共和國;
七條邊界;
八個領導人;
九個政府。

這種國情的復雜性本身潛在著難以估量的矛盾,鐵托在世時已經注意到這一點,並曾為此作了某種安排,但是,願望不能代替現實,在他身後,矛盾激化,最終不可收拾——結局是南斯拉夫解體,一分為五。

2.現南斯拉夫

國名。位於歐洲巴爾干半島中部和西北部。南臨亞得里亞海,陸疆與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為鄰。面積10.2萬平方公里。人口 1,057萬(1989),主要有塞爾維亞人、黑山人、阿爾巴尼亞人、匈牙利人、羅馬尼亞人和土耳其人等。通用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首都貝爾格萊德。境內多山,山地以北是多瑙河中游平原的一部分。主要河流有多瑙河、摩拉瓦河等,水力資源豐富。全境以大陸性溫帶闊葉林氣候為主,沿海地帶屬地中海式氣候,比較濕潤。年降水量550-750毫米。銅、鉛、鋅等礦儲量豐富,還有煤、鐵等。公元六世紀,斯拉夫人開始越過喀爾巴阡山移居巴爾干半島,七世紀發展為現代南斯拉夫各主要民族的祖先。九世紀起,陸續建立了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和馬其頓等各民族的國家。十五世紀起,先後被土耳其和奧匈帝國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崩潰,民族獨立運動高漲, 1918年12月成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聯合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 1941年4月被德、意法西斯佔領。1941-1945年進行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1945年11月29日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行聯邦制,由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馬其頓、黑山6個共和國組成(面積合計 25.58萬平方公里, 1983年人口2,285萬)。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80年以後國內民族矛盾日趨激化,政治動盪,至1990年初執政黨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聯盟分裂瓦解。1991年6月起原南斯拉夫成員國中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馬其頓4國先後脫離聯邦,宣告獨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議會通過了由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共和國組成的新南斯拉夫,定名為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工業以機器製造、有色金屬和冶煉、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為主。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向日葵、甜菜和煙草等;園藝業和畜牧業較發達。出口農礦產品、船舶、皮革和煙草等。進口礦物燃料、機械、化工產品、鋼鐵和棉花等。主要城市有尼什、蘇博蒂察、克拉古耶伐次、波德戈里察等。
1. 1918-1941

南斯拉夫始於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由塞爾維亞(包含現今馬其頓、黑山)、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三國組成的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Kingdom of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加入。共六國組成。

一九二九年十月三日改名南斯拉夫王國(Kingdom of Yugoslavia)。

2. 1941-1945

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為二次大戰期間,南斯拉夫遭德國、義大利入侵瓜分,南斯拉夫暫時瓦解。

3. 1945-1992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大戰,鐵托領軍擊退德、義,十一月二十九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Federative People's Republic of Yugoslavia)。一九六三年四月七日,改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Socialist Federative Republic of Yugoslavia)。南斯拉夫的行政區重劃為以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六個各自獨立的加盟共和國組成。 (就是恢復第一階段時6 國組成的國家。)

4. 1992-2006

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二年間,其中斯、克、馬、波四國先後獨立,南斯拉夫僅剩餘黑、塞兩加盟國。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國號改為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二○○三年二月四日,重定新憲法改國號為塞爾維亞和黑山(Serbia and Montenegro),「南斯拉夫」一詞正式走入歷史。二○○六年六月三日,黑山宣布獨立,同月五日塞爾維亞亦宣布獨立,南斯拉夫聯邦正式宣告完全解體;蒙、塞兩國各自使用自己的國旗,南斯拉夫藍白紅橫條三色旗亦成為歷史旗幟。

南斯拉夫聯邦正式宣告完全瓦解。地理上繼承它舊時首都貝爾格萊德的現存國家為塞爾維亞。

5. 2008

2008年2月18日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
科索沃已經單方面宣布獨立,但是,它很難在短時間內真正成為一個新的國家。一旦獨立的狂喜情緒淡去,科索沃人所面對以及將繼續面對的現實痛苦又將重新來襲:科索沃是歐洲最窮的地區之一,腐敗問題已經到了很嚴重的地步,與阿爾巴尼亞合並更是幾乎不可能,加入聯合國的前景由於俄羅斯等的反對可能遙遙無期。在塞爾維亞,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塞爾維亞的版圖就好像諾基亞手機——每年都有更小更新的版本推出。在塞爾維亞,反對科索沃獨立的呼聲隨處可聞。
美國國際問題專家認為,科索沃很有可能得不到聯合國的承認,無法自我管理,依賴於歐洲國家來維持秩序,依靠北約提供武裝力量,這些都可能導致科索沃最終成為一個失敗的國家。

F. 一戰後至今巴爾干半島國家的演變

巴爾干半島巴爾干半島歷來是國際關系中復雜、多事的地區,素有「火葯庫」之稱。在這里,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民族矛盾、宗教沖突、文化差異、邊界糾紛、政治分歧等棘手的問題既相互影響,盤根錯節,又大有水火不相容之勢。在這之中,南斯拉夫地區更是矛盾與沖突最為集中和激烈的區域。又因為巴爾乾地區地處交通要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歐洲各大國出於私利,一向關注這里的動態和變化,並積極插足各種矛盾與沖突。例如,發生於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原本是一場在歐洲常見的暗殺事件,起初,人們並沒有對此感到有什麼異常,但在事後的一個多星期後,歐洲列強居然把它炒作成一場沸沸揚揚的「七月外交危機」,進而又因此引發起第一次世界大戰。 南斯拉夫地處東南歐巴爾干半島的西北部。現南斯拉夫境內的最早居民是伊利里亞人、色雷斯人和克爾特人。6世紀,斯拉夫人的一支開始突破拜占廷帝國的多瑙河防線,侵襲巴爾干半島。7世紀,他們在巴爾干半島定居下來,逐漸同當地土著居民融為一體,統稱南部斯拉夫人。南斯拉夫境內的斯拉夫部落為了爭得生存和安居之地,先後同拜占廷人、阿瓦爾人、法蘭克人、匈牙利人、威尼斯人等進行了接連不斷的戰爭,曾建立起中世紀國家組織。但是,由於無力抵禦鄰國的擴張侵襲,這些國家存在的時間都不長。保加利亞位於巴爾干半島的中部和東部,中古時期最早居民是色雷斯人。希臘人和羅馬人曾在這一地區建立過奴隸社會。7世紀後半期,一支古保加利亞人進入今保加利亞東北部。在反對拜占廷帝國的共同斗爭中,古保加利亞人和定居巴爾干半島的斯拉夫人結盟,並於公元681年建立了斯拉夫-保加利亞王國。後古保加利亞人逐漸被斯拉夫人同化,成為斯拉夫國家,但仍沿用保加利亞這個名稱。阿爾巴尼亞位於東南歐巴爾干半島西部,阿爾巴尼亞人是巴爾干半島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從14世紀到16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征服了巴爾干半島,消滅了南斯拉夫境內的斯拉夫國家,在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建立了長達5個多世紀的軍事封建統治。巴爾干半島長期處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之下。這里民族關系復雜,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數。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羅馬尼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等國相繼擺脫了土耳其的統治,取得了獨立。不久,奧匈帝國吞並了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兩地。而當地人民想同塞爾維亞結合起來,共同組成一個大的南部斯拉夫人的國家。
巴爾干半島這時,俄國以南部斯拉夫人的解放者自居,插手巴爾幹事務,使那裡的矛盾更加激化;19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同奧匈和義大利建立了針對俄國和法國的三國同盟。1879年,在俾斯麥的推動下,《德奧同盟條約》首先締結。這個條約具有明顯的反俄性質。後來,由於義大利在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的斗爭中失敗,俾斯麥趁機拉攏義大利,共同對付法國。1882年《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簽字,三國同盟正式建立,德國成為三國同盟的核心。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經濟迅速發展,趕上和超過了英國。德國修建「三B鐵路」的計劃也表明向巴爾干半島擴張的意圖,從它的首都柏林開始,過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到達亞洲的巴格達。為了對付三國同盟,1892年法國和俄國締結了軍事協定,法俄同盟由此形成。英國也調整了同法國、俄國的關系,在20世紀初分別簽訂了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英法、英俄協約的簽訂,意味著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建立。這樣,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了。巴爾干半島成為歐洲戰爭的火葯庫。巴爾干半島國家分別被拖入兩次世界大戰。戰後,巴爾干半島國家先後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但是,一方面,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影響著巴爾干國家的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另一方面,一些國家,特別是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十分復雜,人數在50萬以上的民族有8個,最大的塞爾維亞族只佔人口的36%。這8個民族在歷史傳統、宗教信仰、文化習俗和經濟發達程度等方面差異很大。第一次世界大戰後,8個民族雖然統一進一個王國里,但由於這個王國實行大塞爾維亞主義,民族關系相當緊張。鐵托執政時期,在南斯拉夫實行了民族平等政策,各民族的存在得到承認,國家實行聯邦制。1980年鐵托總統去世,南斯拉夫失去了一位有權威的領袖,許多原來被掩蓋的民族問題開始表面化。
索非亞教堂
巴爾干半島1989年10月,南共聯盟第28次中央全會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的決議,宣布放棄「一黨壟斷」。1990年,有70年歷史的南共聯盟不解自散。與此同時,全國各地涌現了大約300個政黨,各政黨幾乎無一例外地打著維護本民族利益的旗號爭取選票,民族主義思潮泛濫。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在公民投票後,於1991年6月25日同時宣布獨立,這標志著南斯拉夫聯邦開始解體。南聯邦議會和政府為此連夜召開緊急會議,宣布斯、克兩共和國單方面的獨立決定為非法。南斯拉夫由此戰亂不已。1992年4月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共和國原則上取得一致意見,決定組成一個「保持南斯拉夫連續性的共同國家」。4月27日,南斯拉夫聯邦議會舉行會議,通過了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聯合組成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的憲法,宣告新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正式成立。然而,就在克羅埃西亞戰亂剛告平息之際,波黑共和國又發生了戰亂。這是一場規模更大、更加激烈而殘酷的混戰。波黑是一個信奉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混居的共和國,境內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族約150萬人,占人口31.3%,信奉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族約80萬人,佔17.7%,最大的民族集團是穆斯林族,約200萬人,占人口的43.7%,穆斯林族原本也是塞爾維亞人,但在奧斯曼帝國時被迫改宗伊斯蘭教,他們在風俗習慣上與塞爾維亞已大不相同,政治上也有不少矛盾。在沖突中,塞爾維亞族由於得到南人民軍的支持,在武器裝備、作戰經驗與兵力上都佔有很大的優勢,一直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前南斯拉夫戰亂不已,迫使大批人民流離失所,淪為難民。據估計,到1992年10月,滯留在前南斯拉夫境內的難民達180餘萬,其中克羅埃西亞和波黑兩共和國難民已分別占兩國人口的總數1/4。另外,還有40餘萬前南斯拉夫的難民湧向鄰近的歐洲國家,給這些歐洲國家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由於波黑戰亂愈演愈烈,國際社會調停的重點又轉到波黑沖突上。1992年,歐共體和聯合國先後通過了一系列原則決議,南沖突各方舉行了多次會談,但均無結果。
巴爾干之鑰——貝爾格萊德
巴爾干半島1996年美國介入波黑內戰,只是初試鋒芒;1999年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斯拉夫大動干戈。從本質上分析,蘇聯東歐劇變之後,美國朝野兩界謀求建立以美國領導的單極世界秩序的戰略目標成為主流。美國的世界戰略漸漸呈現出一種在全球范圍內的攻勢。其所以如此,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最近10年間就在歐洲經濟始終低迷,前蘇東地區經濟一蹶不振,東亞經濟在快速發展之後進入結構性調整並遭遇了金融危機的重創,以及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普遍疲弱,而美國經濟卻出現了連續9年的高增長,其強勁發展的勢頭至今未現衰跡。美國的這種發展不僅繼續拉大了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而且拉開了其與歐盟、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正是在此基礎上,美國得以在20世紀末在世界格局中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強勢地位。美國新世紀全球戰略既已輪廓初現,而無論是在波黑還是科索沃,盡管軍事介入都是以北約的名義實施的,但事實證明,冷戰以後歐洲政治家們所一直致力的「歐洲的事由歐洲人來做」的政治目標,已被美國在北約組織中無可置疑的政治—軍事領導地位所粉碎。在美國新世紀全球戰略中,聯合國維護國際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傳統機制被擱置一旁,美國及其北約盟國將隨時可將其軍事行動實施於北約政治空間之外任何他們認為適宜的地方。此次美國為首的北約在科索沃的所做所為,可以說是20世紀末有組織的國際犯罪、大規模踐踏人權的最新紀錄,可卻被冠冕堂皇地標榜為保護人權和制止所謂種族清洗。美國將藉科索沃危機為契機,試圖重新調整與各大國和各主要國際力量之間的關系,以確立自己在新世紀中的領導地位。巴爾干半島在20世紀末,雖然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發展是趨勢與潮流,但在巴爾干並沒有出現緩和與緩解的跡象,原有的矛盾依然存在,甚至在不斷惡化,新的沖突則又在發生,不利於穩定和平與發展的因素使這里的局勢仍處惡性循環中。1912~1913年和1913年兩次巴爾干戰爭。1912年3月至8月間,已經獨立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4國先後結成反土同盟,即巴爾干同盟。隨後帝國主義各國出於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進來。俄、英、法站在巴爾干同盟一邊,德、奧則支持土耳其。這樣巴爾乾的局勢更加復雜化。10月,同盟各國相繼對上宣戰,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爆發。戰爭結束,土耳其戰敗求和。同年12月巴爾干同盟四國與土耳其在倫敦舉行談判,由於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的插手,使交戰雙方的談判斷斷續續地拖了好幾個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簽訂了《倫敦和約》: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保留伊斯坦布爾及附近的一小塊地區外,其餘部分分割給巴爾干同盟各國;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對於巴爾干各國來說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是一次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

G. 巴爾干半島的薩拉熱窩事件

巴爾干半島歷來是國際關系中復雜、多事的地區,素有「火葯庫」之稱。在這里,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民族矛盾、宗教沖突、文化差異、邊界糾紛、政治分歧等棘手的問題既相互影響,盤根錯節,又大有水火不相容之勢。在這之中,南斯拉夫地區更是矛盾與沖突最為集中和激烈的區域。又因為巴爾乾地區地處交通要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歐洲各大國出於私利,一向關注這里的動態和變化,並積極插足各種矛盾與沖突。例如,發生於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原本是一場在歐洲常見的暗殺事件,起初,人們並沒有對此感到有什麼異常,但在事後的一個多星期後,歐洲列強居然把它炒作成一場沸沸揚揚的「七月外交危機」,進而又因此引發起第一次世界大戰。
南斯拉夫人
南斯拉夫地處東南歐巴爾干半島的西北部。現南斯拉夫境內的最早居民是伊利里亞人、色雷斯人和克爾特人。6世紀,斯拉夫人的一支開始突破拜占廷帝國的多瑙河防線,侵襲巴爾干半島。7世紀,他們在巴爾干半島定居下來,逐漸同當地土著居民融為一體,統稱南方斯拉夫人。南斯拉夫境內的斯拉夫部落為了爭得生存和安居之地,先後同拜占廷人、阿瓦爾人、法蘭克人、匈牙利人、威尼斯人等進行了接連不斷的戰爭,曾建立起中世紀國家組織。但是,由於無力抵禦鄰國的擴張侵襲,這些國家存在的時間都不長。
保加利亞位於巴爾干半島的中部和東部,中古時期最早居民是色雷斯人。希臘人和羅馬人曾在這一地區建立過奴隸社會。7世紀後半期,一支古保加利亞人進入今保加利亞東北部。在反對拜占廷帝國的共同斗爭中,古保加利亞人和定居巴爾干半島的斯拉夫人結盟,並於公元681年建立了斯拉夫-保加利亞王國。後古保加利亞人逐漸被斯拉夫人同化,成為斯拉夫國家,但仍沿用保加利亞這個名稱。阿爾巴尼亞位於東南歐巴爾干半島西部,阿爾巴尼亞人是巴爾干半島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獨立
從14世紀到16世紀,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神權穆斯林帝國——奧斯曼帝國從亞洲西部出發,征服了巴爾干半島,消滅了南斯拉夫境內的斯拉夫國家,在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建立了長達5個多世紀的軍事封建統治。巴爾干半島長期處於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這里民族關系復雜,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數。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羅馬尼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等國相繼擺脫了奧斯曼帝國(1299~1922)的統治,取得了獨立。不久,興起於歐洲中部的奧匈帝國吞並了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兩地。而當地人民想同塞爾維亞結合起來,共同組成一個大的南方斯拉夫人的國家。

《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
這時,俄國以南方斯拉夫人的解放者自居,插手巴爾幹事務,使那裡的矛盾更加激化;19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建立了針對俄國和法國的三國同盟。1879年,在德國宰相俾斯麥的推動下,《德奧同盟條約》首先締結。這個條約具有明顯的反俄性質。後來,由於義大利在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的斗爭中失敗,俾斯麥趁機拉攏義大利,共同對付法國。1882年《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簽字,三國同盟正式建立,德國成為三國同盟的核心。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經濟迅速發展,趕上和超過了英國。德國修建「三B鐵路」的計劃也表明向巴爾干半島擴張的意圖,從它的首都柏林開始,過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到達亞洲的巴格達。為了對付三國同盟,1892年法國和俄國締結了軍事協定,法俄同盟由此形成。英國也調整了同法國、俄國的關系,在20世紀初分別簽訂了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英法、英俄協約的簽訂,意味著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建立。這樣,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了。巴爾干半島成為歐洲戰爭的火葯庫。巴爾干半島國家分別被拖入兩次世界大戰。
戰後,巴爾干半島國家先後建立起蘇聯式的社會主義制度,但是,一方面,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影響著巴爾干國家的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另一方面,一些國家,特別是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十分復雜,人數在50萬以上的民族有8個,最大的塞爾維亞族只佔人口的36%。這8個民族在歷史傳統、宗教信仰、文化習俗和經濟發達程度等方面差異很大。第一次世界大戰後,8個民族雖然統一進一個王國里,但由於這個王國實行大塞爾維亞主義,民族關系相當緊張。鐵托執政時期,在南斯拉夫實行了民族平等政策,各民族的存在得到承認,國家實行聯邦制。1980年鐵托總統去世,南斯拉夫失去了一位有權威的領袖,許多原來被掩蓋的民族問題開始表面化。
19世紀末巴爾干半島之所以成為火葯桶,是因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首先,土耳其海峽位於巴爾干半島與小亞細亞半島之間,對於俄國來說,土耳其海峽是俄國南部重要的生命線,如果土耳其海峽被敵對國封閉,俄國南部的對外聯系將被斷絕,黑海艦隊將成為瓮中之鱉。巴爾干半島的控制對於俄國來說至關重要。巴爾干北部的奧匈帝國日益衰敗,面對北方的德國、西邊的法國、東面的俄國,奧匈帝國無力與任何一個國家對抗。它的發展只能往南方,將巴爾干半島作為自己的勢力范圍,一次進行最後的掙扎;而俄國勢力的入侵會讓原本就比較示弱的奧匈帝國受到敵對國的三面夾擊(東邊、南邊俄國,西邊法國),巴爾干半島的控制對於這個帝國來說也是生死攸關的。巴爾干半島民族成分復雜,加上其原來的統治者奧斯曼帝國更加沒落,為兩大集團在巴爾乾的爭奪提供了便利。兩國通過扶植和吞並巴爾干各小國來達到其控制巴爾乾的目的,巴爾干也成為歐洲矛盾之一,一戰便因為巴爾干問題開戰了。
索非亞教堂
1989年10月,南共聯盟第28次中央全會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的決議,宣布放棄「一黨壟斷」。1990年,有70年歷史的南共聯盟不解自散。與此同時,全國各地涌現了大約300個政黨,各政黨幾乎無一例外地打著維護本民族利益的旗號爭取選票,民族主義思潮泛濫。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在公民投票後,於1991年6月25日同時宣布獨立,這標志著南斯拉夫聯邦開始解體。南聯邦議會和政府為此連夜召開緊急會議,宣布斯、克兩共和國單方面的獨立決定為非法。南斯拉夫由此戰亂不已。1992年4月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共和國原則上取得一致意見,決定組成一個「保持南斯拉夫連續性的共同國家」。4月27日,南斯拉夫聯邦議會舉行會議,通過了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聯合組成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的憲法,宣告新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正式成立。然而,就在克羅埃西亞戰亂剛告平息之際,波黑共和國又發生了戰亂。這是一場規模更大、更加激烈而殘酷的混戰。波黑是一個信奉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混居的共和國,境內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族約150萬人,占人口31.3%,信奉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族約80萬人,佔17.7%,最大的民族集團是穆斯林族,約200萬人,占人口的43.7%,穆斯林族原本也是塞爾維亞人,但在奧斯曼帝國時被迫改宗伊斯蘭教,他們在風俗習慣上與塞爾維亞已大不相同,政治上也有不少矛盾。在沖突中,塞爾維亞族由於得到南人民軍的支持,在武器裝備、作戰經驗與兵力上都佔有很大的優勢,一直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前南斯拉夫戰亂不已,迫使大批人民流離失所,淪為難民。據估計,到1992年10月,滯留在前南斯拉夫境內的難民達180餘萬,其中克羅埃西亞和波黑兩共和國難民已分別占兩國人口的總數1/4。另外,還有40餘萬前南斯拉夫的難民湧向鄰近的歐洲國家,給這些歐洲國家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由於波黑戰亂愈演愈烈,國際社會調停的重點又轉到波黑沖突上。1992年,歐共體和聯合國先後通過了一系列原則決議,南沖突各方舉行了多次會談,但均無結果。
巴爾干同盟
1996年美國介入波黑內戰,只是初試鋒芒;1999年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斯拉夫大動干戈。從本質上分析,蘇聯東歐劇變之後,美國朝野兩界謀求建立以美國領導的單極世界秩序的戰略目標成為主流。美國的世界戰略漸漸呈現出一種在全球范圍內的攻勢。其所以如此,一個重要的原因是:21世紀頭10年間就在歐洲經濟始終低迷,前蘇東地區經濟一蹶不振,東亞經濟在快速發展之後進入結構性調整並遭遇了金融危機的重創,以及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普遍疲弱,而美國經濟卻出現了連續9年的高增長,其強勁發展的勢頭至今未現衰跡。美國的這種發展不僅繼續拉大了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而且拉開了其與歐盟、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正是在此基礎上,美國得以在20世紀末在世界格局中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強勢地位。美國新世紀全球戰略既已輪廓初現,而無論是在波黑還是科索沃,盡管軍事介入都是以北約的名義實施的,但事實證明,冷戰以後歐洲政治家們所一直致力的「歐洲的事由歐洲人來做」的政治目標,已被美國在北約組織中無可置疑的政治—軍事領導地位所粉碎。在美國新世紀全球戰略中,聯合國維護國際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傳統機制被擱置一旁,美國及其北約盟國將隨時可將其軍事行動實施於北約政治空間之外任何他們認為適宜的地方。此次美國為首的北約在科索沃的所做所為,可以說是20世紀末有組織的國際犯罪、大規模踐踏人權的最新紀錄,可卻被冠冕堂皇地標榜為保護人權和制止所謂種族清洗。美國將藉科索沃危機為契機,試圖重新調整與各大國和各主要國際力量之間的關系,以確立自己在新世紀中的領導地位。在20世紀末,雖然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發展是趨勢與潮流,但在巴爾干並沒有出現緩和與緩解的跡象,原有的矛盾依然存在,甚至在不斷惡化,新的沖突則又在發生,不利於穩定和平與發展的因素使這里的局勢仍處惡性循環中。1912~1913年和1913年兩次巴爾干戰爭。1912年3月至8月間,已經獨立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黑山4國先後結成反土同盟,即巴爾干同盟。隨後帝國主義各國出於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進來。俄、英、法站在巴爾干同盟一邊,德、奧則支持土耳其。這樣巴爾乾的局勢更加復雜化。10月,同盟各國相繼對上宣戰,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爆發。戰爭結束,奧斯曼帝國戰敗求和。同年12月巴爾干同盟四國與土耳其在倫敦舉行談判,由於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的插手,使交戰雙方的談判斷斷續續地拖了好幾個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簽訂了《倫敦和約》: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保留伊斯坦布爾及附近的一小塊地區外,其餘部分分割給巴爾干同盟各國;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對於巴爾干各國來說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是一次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

H. 歷史上巴爾干戰爭的背景

巴爾干半島的10個國家共有面積大約是154.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3億。其中,土耳其面積為78萬平方公里,人口6690萬;羅馬尼亞面積23.7萬平方公里,人口2320萬;南斯拉夫(包括塞爾維亞和黑山)面積10.2萬平方公里,人口1064萬;希臘面積13.1萬平方公里,人口1047萬;保加利亞面積11萬平方公里,人口843萬,克羅埃西亞面積5.6萬平方公里,人口469萬;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面積5.1萬平方公里,人口452萬;阿爾巴尼亞面積2.8萬平方公里,人口333萬;馬其頓面積2.5萬平方公里,人口203萬;斯洛維尼亞面積2萬平方公里,人口197萬。由於土耳其只有3%的領土位於巴爾干,所以一般不把土耳其包括進巴爾干國家的行列。除去土耳其,巴爾乾地區的面積近80萬平方公里,人口7000多萬。

巴爾乾地區位於歐亞兩洲的接壤處,是歐洲的下腹部,扼黑海、地中海的咽喉,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時,這里民族成份復雜,宗教多樣。自古以來,這里就是歐洲的火/葯桶。

巴爾乾地區長期是各大國覬/覦的對象,多次遭到大國的統治。14世紀下半期,奧斯曼帝國入/侵巴爾干;19世紀中期,奧匈帝國也開始將巴爾乾的西北部地區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俄國自從15世紀以來一直打著解放「斯拉夫人」的旗號在巴爾乾地區爭奪勢力范圍。在這些帝國的統治之下的巴爾干各國人民長期受到民族歧/視和宗教壓/迫,巴爾幹人民的解放事業往往與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聯系在一起。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在巴爾幹人民的爭取獨立的運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於錯綜復雜的歷史原因,巴爾乾地區的民族和宗教關系十分復雜,歷史遺留問題更是難以解決,特別是領土問題。各個民族都想建立單獨的民族國家,擴/大領土范圍。

I. 歷史上巴爾干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巴爾干半島位於歐洲的東南部,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匯合處,既控制著地中海和黑海的門戶,也控制著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自14世紀以來,這一地區一直處於土耳其殖民統治和奴/役之下。因而巴爾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擺脫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加上20世紀初,隨著土耳其帝國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統治下的巴爾干半島,成為帝國主義瓜/分的重要目標。所以這里一直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其中既有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也有巴爾干各族人民與帝國主義矛盾,還有巴爾幹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統治者的矛盾,以及巴爾干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所有這些矛盾、特別是列強之間的矛盾使巴爾干半島地區經常發生糾/紛、沖/突和戰爭。

1912年3月至8月間,已經獨立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4國先後結成反土同盟,即巴爾干同盟。隨後帝國主義各國出於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進來。俄、英、法站在巴爾干同盟一邊,德、奧則支持土耳其。這樣巴爾乾的局勢更加復雜化。10月,同盟各國相繼對上宣戰,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爆發。戰爭結束,土耳其戰敗求和。同年12月巴爾干同盟四國與土耳其在倫敦舉行談判,由於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的插手,使交戰雙方的談判斷斷續續地拖了好幾個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簽訂了《倫敦和約》: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保留伊斯坦布爾及附近的一小塊地區外,其餘部分分割給巴爾干同盟各國;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對於巴爾干各國來說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是一次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

歐洲的首腦們企圖壓下巴爾干危機,然而,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後,由於各帝國主義的挑撥,在分配戰果時巴爾干同盟內部產生於嚴重分歧。塞爾維亞和希臘對保加利亞獲得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滿,於是塞爾維亞和希臘於1913年6月1日簽訂了反保加利亞同盟條約,隨後羅馬尼亞也加入其中。俄國想利用這個同盟對抗德、奧,便對其表示支持。奧匈帝國為了對付俄國,便支持保加利亞。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亞在奧匈慫/恿下,先發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第二次巴爾於戰爭是一次非正義的爭奪領土的王朝戰爭。結果,保加利亞被塞、希、羅、門、土五國聯軍打敗。8月10日,雙方在布加勒斯特簽訂了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喪失了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中從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還喪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兩次巴爾干戰爭中,交戰雙方的背後都有帝國主義的支持,因此,巴爾於戰爭實際上反映了兩大帝國主義侵/略集團的矛盾斗爭。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後,保加利亞為了伺機「復仇」積極投靠德、奧集團;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則加強了同協約國的聯系。這樣,兩大侵略集團對巴爾乾的爭奪和巴爾干各國之間的矛盾更加劇烈和復雜,終於成為帝國主義矛盾的焦點和歐洲的火/葯庫。隨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由此而起。

J. 巴爾干半島至今仍動盪不安,其歷史原因是什麼

巴爾干半島位於歐亞兩洲的接壤處,是歐洲的下腹部,扼黑海、地中海的咽喉專,戰略位置十分重屬要。同時,這里民族成份復雜,宗教多樣。自古以來,這里就是歐洲的火.葯桶。

  1. 地理位置:巴爾干半島位於歐洲東南部,地處歐、亞、非三洲的交會處,控制著黑海和地中海的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歐洲列強爭奪的焦點。

  2. 民族關系、宗教信仰復雜:歷史上阿拉伯人、羅馬人、土耳其人都曾征服過那裡,形成了多民族、多宗教、多種族雜居的現象,矛盾重重。

  3. 大國爭奪--最主要原因:19世紀以後,列強插手、兩大軍事集團的爭奪,使巴爾干半島小規模戰爭不斷,成為歐洲的火葯桶。

閱讀全文

與巴爾干半島的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