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必修一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知識點

歷史必修一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知識點

發布時間:2021-03-02 02:36:32

Ⅰ 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

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
一、新中國的誕生(板書)
過渡:
三大戰役後,人民解放軍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奪取全國勝利
指日可待。中國共產黨為籌建新中國,做了大量的准備工作
1、新國中的籌備工作(板書)
(1)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這個會議是
在中國革命的轉折關頭召開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會議為中國革命由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論上做了准備。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
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新中國的成立問題。大會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確定國名、國旗、國徽、國歌等。共同綱領規定了新中國的國家性質,起到引臨時憲法的作用。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板書)
l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一致決議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綱領。下午2點55分,毛澤東和一代開國元勛經新華門來到天安門,軍樂隊奏響了《東方紅》樂曲,廣場上人群歡聲雷動。下午3時整,盛大而隆重的開國大典開始。毛澤東神情莊重,用力按動了通往電動旗桿的電鈕……第一面耀眼奪目的五星紅旗順著旗桿,冉冉升起。與此同時,54門禮炮齊鳴28響。這54門禮炮象徵著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中的54個民族;28響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英勇奮斗的28年。毛澤東用響亮的聲音宣讀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億中國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板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統治者長期壓迫剝削中
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中國成為真正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
②新中國是中國歷史上不曾有過的國家政權,是一個以工人階級為領導、
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政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③新中國的成立,為國家政治和經濟建設的逐步開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一個新紀元。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起草過程(板書)
①時機業已成熟
到1952年,全國范圍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已經結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國民經濟恢復的任務也順利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與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全面展開。在這種形勢下,在民主與法制建設方面,也開始了新的起步。實行我國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條件已經具備,制定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的時機業已成熟。
②1954年6月14日,憲法草案在全國公布,中央人民政府發出通知,號召全國人民對憲法草案進行討論。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開。1954年9月20日,與會代表1 197人全票通過憲法草案。
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板書)
(1)主要內容
它的內容包括序言、總綱、國家機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旗、國
徽、首都等5部分,計4章,106條。
①憲法明確規定了中國的國家性質和政治制度;
拓展:新中國的國體和政體
國體指國家的階級內容,說的是社會各階級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國家政權掌握在哪個階級手裡。政體說的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中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工人階級領導是中國國家性質的首要標志。工農聯盟是中國國家政權的階級基礎。中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
②規定人民行使權利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
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
③憲法把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用法律形式肯定下來,並規定了
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步驟和方針。
④憲法還規定了國家的職能、公民享有的廣泛的民主自由的權利以及應盡
的義務、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
(2)性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兩大原則,即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
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史稱1954年憲法,是第一部真正體現人民民主的憲法。
(3)意義
它的制定和頒布是中國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大事件。它記錄了100多年來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偉大勝利,也記錄了建國初期中國的政治、經濟上的偉大成就。它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對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向、道路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民主政權的基本原則和各項政治制度都做了具體而明確的規定。它是全國人民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斗的綱領,也是中國人民必須遵守的根本大法,是中國走向依法治國的重要標志和新的起點。

Ⅱ 新課標下歷史課新中國初期政治建設的核心素養是什麼

新課表寫的是課,新中國出席政治建設的核心素養是什麼?核心素養方面的話,就是要查看一下它的一些具體的類型,具體的內容是什麼。

Ⅲ 歷史必修一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分三個時期總結

一.新中國的民主建設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①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暫時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能。《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主席。③大會決定以北京為新中國的首都,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採用公元紀年。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但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
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我國的社會主義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根兩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民主法制受到嚴重踐踏。
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82年,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
三.祖國統一大業
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從此台灣與祖國大陸處於分離隔絕狀態。
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一國兩制」: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香港回到了偉大祖國的懷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正式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澳門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Ⅳ 高一歷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一個中國的前提;三項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就記得這些了

Ⅳ 高一歷史必修一政治文明歷程的每單元重點

第一單元:中國古代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過程,君主專制的演變
第二單元專:古屬代希臘的民主政治,羅馬的法制(優缺點,演變過程)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各國的政治體制特點與比較
第四單元:近代中國(戰爭的所有內容,民主政治發展)
第五單元:新中國政治發展(建國初期,三大制度確立,文革,新時期)
第六單元:現代世界(冷戰,多極化)

我09畢業,已經很久沒看書了,單元次序上有可能會錯。
不過你可以按照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過程,結果,影響,與同類事件的比較來復習。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Ⅵ 政治、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詳細點)謝啦

太懶了,
我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你,只有自己親自總結的才有用.
別人的你看都看不下去,而且很快忘記
不會可以問老師
或自己寫完後找老師幫你補充

Ⅶ 歷史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

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
分封的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諸侯的權利和義務:①服從周天子的命令 ②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 ③在自己的封疆內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響):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有利於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
2、西周的宗法制: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分封制(互為表裡)。
作用(影響):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神權與王權結合(史實:早期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史實: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史實:商代的各個宗族都是政治實體,西周的諸侯國對於周王室處於附屬地位,但也是政治實體,諸侯以嫡長子繼承享有世襲統治權)。
第二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1、郡縣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郡縣制的建立
①郡縣制的建立:春秋戰國時期,列國陸續出現了郡、縣等新的地方行政區劃形式。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採納了李斯推行郡縣制度的建議,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
②郡縣制的內容及特點:「郡」是直屬於中央的地方行政設置,設郡守、郡尉、監御史等職官,分掌行政、兵事、監察職責;「縣」隸屬於「郡」,設置於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同級地方行政機構稱為「道」,縣下有「鄉」、「里」兩級地方基層行政機構,此外還有負責地方治安的「亭」;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調動任命,不得世襲。 郡縣制的特點在於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③郡縣制建立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皇帝制度的建立
①皇帝制度的建立:秦始皇自以為功德超過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開始使用「皇帝」稱號,確立了「皇帝」制度。
②皇帝的地位及權力:皇帝有天下獨尊的地位,集行政權、司法權和軍事指揮權於一身。國家的法律、政策,都決定於皇帝一人的意志。
③皇帝制度建立的影響:皇帝制度的建立使君主主宰國家政治而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對他有所制約成為中國古代的政治定律,在這樣的政治體制下,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響著政治決策,影響著立法、行政和司法。國家是一個人的國家,政治是一個人的政治。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
(1)皇帝制度的創立:①皇帝獨尊 ②皇權至上(核心,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③皇位世襲
(2)建立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中央: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下達詔令、監察事務)、太尉(全國軍務)
注意:秦始皇時期,丞相和太尉地位一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3)郡縣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郡守;縣:郡的下級行政機構。縣的長官: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
(4)思想專制 挾書律和焚書坑儒
3、影響
(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2)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國力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4)強化皇帝的專制權威,激化階級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課 從漢至清政治制度的演變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1、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1、)漢初:在地方這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郡國並行制(漢景帝、漢武帝逐步削弱王國勢力)。郡設守,後稱太守,王國設丞相,分別作為郡和王國的最高行政長官。
(2、)唐朝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書省掌決策(草擬頒發皇帝詔令) 門下省掌審議(審核政令) 尚書省(執行政令)。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意義:三省的長官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
尚書省下設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戶部(戶籍、土地和賦稅)、禮部(禮儀、科舉)、兵部(軍政)、刑部(刑獄)、工部(國家工程建設)。
(3、)元朝的中書省和行中書省
行省制度(中國省制的開端):元朝為改變地方無權、人浮於事的局面,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中央機構)直接管理;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省的最高長官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貴族擔任。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
意義: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2、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變的特點
特點:相權日益分散削弱,君權日益加強。(中央日益集權於皇帝)
史實:①漢武帝從地位低微的士人中破格提拔選用人才,參與國家政治中樞的主要決策,皇帝親自任命和直接指揮的高級將領也往往參議機要,形成了與屬於丞相、御史大夫為首所構成的官僚機構「外朝」相對應的「中朝」,實際削弱了丞相權力。②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最高長官都是宰相,後凡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其他官員也等同於宰相,實際上分散了相權。③宋朝曾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相以分割相權。
地方管理制度演變:
特點:地方權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權力日益加強。(地方日益集權於中央)
史實:①西漢初地方實行郡國並行制,後逐步削弱王國勢力,解除諸侯王軍政大權;漢武帝後期分全國為13作為監察區,設刺史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②元朝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使權力受中央的節制(民政、軍政、稅收);行省官員要定期覲見皇帝,向皇帝述職;中央以監察機構進行監督,同時採取省官互遷等形式加以控制。
第四課 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1、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的史實
(1)明朝廢丞相、設內閣。
A、廢丞相,權歸六部(明太祖時期),中國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制度達到新高度。
B、明太祖時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時內閣制度正式形成。萬曆年間,首輔張居正「部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成了內閣的下屬機構。
宰相制與內閣制比較: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權,地位十分鞏固;內閣,只是皇帝的咨詢機構,無決策權,升降由皇帝決定,對皇權起不到制約作用
(2、)清朝設置軍機處
雍正帝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特點:簡、速、密
2、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積極、消極):
(1)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有利於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
(2)使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助長了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阻礙社會進步。
(3)明清之際,西方許多國家先後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或民主共和制,為資本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跨入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新時代。而清朝統治者卻繼承明制,把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第一課 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
列舉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1)鴉片戰爭的背景
①19世紀上半期,西方資本主義迅猛發展,急需開辟更大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②中國正值封建社會末期,國力減衰,內部危機嚴重,處在發生巨變的前夜。
(2)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主要侵華戰爭 1840—1842 英國發動的鴉片戰爭
1856—1860 英法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1883—1885 法國挑起的中法戰爭)
1894—1895 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戰爭
1900—1901 英法德俄美日意奧發動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3)《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危害

條約 主要內容 危害
《南京條約》 ①割香港島給英國。②賠款2100萬銀元。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④英國商人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①香港島的割讓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②賠款開創了列強勒索賠款的惡例,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③五口通商使中國東南沿海門戶洞開,便利了資本主義勢力的侵入。④協定關稅嚴重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便利了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
《馬關條約》 ①割遼東半島(後因俄國等干涉未能得逞)、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①台灣等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中國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②巨額的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債,便利列強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③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④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辛丑條約》 ①向侵華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②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③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④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台,允許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①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勒索;為支付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困難,社會經濟更加凋敝。②設立的「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列強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③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使清政府進一步成為帝國主義的幫凶。④列強控制京津地區使清政府完全處於外國軍隊的控制下,便於侵略者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
(4)列強侵華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①列強侵華戰爭嚴重踐踏了中國的國家主權。
a.列強無視中國人民的基本生存權,燒殺搶掠使無數百姓流離失所。
b.列強瘋狂掠奪中國人民的財產和國家財富、毀壞中華我們遺產。
c.政治上強迫清政府簽訂割地賠款條約,破壞中國領土、領海、司法等主權完整。
d.經濟上向中國瘋狂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同時通過政治借款、勒索賠款、在中國設廠築路等,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②在列強的槍炮下,中國國門洞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第二課 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1)三元里抗英 概況:鴉片戰爭中的1941年5月,三元里人民自發組織抵抗英國侵略。(《申諭英夷告示》:「不用官兵,不用國帑,自己出力,殺盡爾等豬狗,方消我各鄉慘毒之害也!」)
意義:三元里抗英斗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抵禦外侮的愛國精神。
(2)黃海海戰 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的一次決戰。
爆發時間:1894年9月
清軍愛國將領:海軍提督丁汝昌、「定遠」管帶劉步蟾、「致遠」管帶鄧世昌、「經遠」管帶林永升、「靖遠」管帶葉祖珪等。
結果:北洋水師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鴻章命令艦隊躲進威海衛軍港,「避戰保船」,從而失去了黃海海域的制海權,最終在威海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3)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
背景:1895年甲午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台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台灣人民「願人人戰死而失台,絕不願拱手而讓台」)
力量:邱逢甲、徐驤領導組成的義軍和劉永福的黑旗軍
意義:台灣軍民為維護祖國領土完整,以劣勢裝備與日軍血戰5個月,充分表現了台灣軍民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此後50年裡,台灣人民爭取回歸祖國的斗爭從未停息過。
第三課 偉大的抗日戰爭
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簡述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探討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1、 侵華日軍的罪行
屠殺中國人民,蹂躪中國婦女,研製細菌和化學武器,用活人試驗並實施細菌戰和毒氣戰。對淪陷區進行殖民統治、經濟掠奪和奴化教育等。
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建立的原因:日本大舉侵華,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建立的過程:①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共發表宣言,號召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帝出中國。②1935年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2月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③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④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布要抵抗暴力。⑤八一三事變後根據國共兩黨協議,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⑥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建立的意義:使抗日戰爭發展成為有工、農、兵、學、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共同參加的全民族抗戰。
3、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主要戰役
正面戰場:①凇滬會戰:1937年8-10月。堅守寶山縣城的姚子青營長率500官兵全部犧牲,謝晉元副團長堅守四行倉庫。②平型關伏擊戰:1937年太原會戰中八路軍115師開赴山西在平型關伏擊日軍,取得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③台兒庄戰役:1938年徐州會戰中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取得的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④棗宜會戰:1940年國民黨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在棗宜會戰中壯烈殉國。
敵後戰場:百團大戰:1940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發動,沉重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
(5)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抗戰勝利的意義:①國內: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國際: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勝利的原因:全民族抗戰是勝利的根本保證。
專題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第一課 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
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1、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
A、清政府的腐敗統治,階級矛盾激化B、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C、自然災害嚴重
D、西方基督教思想影響
2、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
A、標志:1851年金田起義 B、發展:1853年定都天京(標志太平天國正式建立與清王朝對峙的政權)C、轉折:1856年天京變亂D、失敗:1864夏,天京陷落,標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3、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特點、失敗原因及意義
性質:反封反侵略的農民戰爭
失敗原因:主觀上:戰略的失誤和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客觀上: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功績:深重打擊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
教訓:農民階級無法承擔中國民主革命的重任
4、治國方案

方案 《天朝田畝制度》 《資政新篇》
時間 1853年頒布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 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
目的 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振興太平天國
內容 土地分配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方法: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
產品分配原則: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方法: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 政治:中央集權,廣開言路
經濟: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
文教:獎勵技術發明,興辦學館
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來
評價 革命性:突出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
空想性:體現了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幻想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實行均貧富,無法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只是空想。 進步意義:它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局限性:不是農民革命斗爭實踐的產物,不能滿足農民的要求。迫於形勢,並未實行。
第二課 辛亥革命
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1、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1905年孫中山、日本東京。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執行部庶務。創辦機關報《民報》
三民主義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民族)
創立民國: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權)
平均地權:資本主義土地綱領(民生)
三民主義的評價:積極: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
消極:沒有明確的反帝要求,沒有觸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同盟會成立的意義: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2、武昌起義的爆發
時間:1911年10月10日。 參加力量:湖北新軍中的革命黨人。
結果:佔領武昌,成立湖北軍政府,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各省紛紛響應,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3、中華民國的成立
成立: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定都南京;五色旗為國旗;以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
政府:南京臨時政府,是革命派為主體的政府。
(4)《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目的:為限制袁世凱專權,1912年3月,孫中山頒布了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主要內容:內容: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體制、責任內閣制。
性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
意義:這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5)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沉重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③辛亥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提高了人民參政議政的意識,革命後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④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顯著的里程碑。
⑤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
⑥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廣泛影響
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據是: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失敗的依據是: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第三課 新民主主義革命
概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史實,認識其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1、五四運動
(1)直接原因: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導火線)
(2)過程:第一階段:5月4日—6月初 中心:北京 主力:學生。口號「外爭主權,內懲國賊」(具有反帝反封性質)、「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要求罷免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
第二階段:6月5日以後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工人階級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3)結果:取得初步勝利:釋放學生、罷免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7、五四運動對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①性質: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②各階層的作用:青年學生起了先鋒的作用,工人階級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
③顯示了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④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2、中國共產黨成立
(1)條件:經濟:辛亥革命後民族工業迅速發展。
政治:工人階級隊伍壯大並登上歷史舞台。
思想: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
組織:各地共產黨組織的建立。
(2)中共一大(標志著中共的誕生):1921年7月23日、上海、 嘉興
主要內容:①黨的名稱 ②黨的奮斗目標 ③中心任務 ④領導機構
(大會規定黨的任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階級差別,實現共產主義。會議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3)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
條件:對中國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性質(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分析。
最高綱領: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最低綱領(民主革命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意義:制定了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4)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意義:
①性質:新型工人階級政黨;
②特點:不僅代表工人階級利益,也代表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
③影響: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3、國民革命
(1)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1924年初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國民革命運動由此興起。
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新三民主義(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2)北伐目的: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 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過程:殲滅孫、吳主力,革命勢力發展到長江流域,遷都武漢
工農運動發展:農民建立農民政權;工人組織武裝舉行罷工;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
(3)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1927年):
失敗標志: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局部失敗)。汪精衛發動的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徹底失敗)。
失敗原因:國民革命的失敗是由於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客觀)和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對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主觀)。
國民革命運動的意義:國民革命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4、土地革命
(1)南昌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第一次工作重心轉移)
A、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南昌起義是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今年80周年紀念。
B、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毛澤東建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
(2) 紅軍長征主要史實(1934—1936)
長征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執行王明「左」傾教條主義路線致使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實行戰略轉移。
長征過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開始長征,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同在陝北的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長征意義:①紅軍長征粉碎了國民黨「圍剿」紅軍、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②紅軍長征為中國革命鍛煉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幹。③紅軍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播下了革命的火種。④長征中紅軍將士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百折不撓,所向無敵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艱苦奮斗、樂於吃苦的奉獻精神,為後人流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3) 遵義會議:(1935年1月)
內容:①糾正博古等人軍事上、組織上的「左」傾錯誤 ②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 ③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
意義: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5、解放戰爭
(1)挺進大別山和三大戰役
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戰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秋開始-1949年春結束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為解放全國奠定了基礎。
(2)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的召開: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展開(第二次工作重心轉移)
指出黨的工作中心轉移並提出了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
6、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國內:A、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B、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起一個統一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國家
國際: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
7、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經驗
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經過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
專題四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的統一
第一課 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
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實,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認識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

Ⅷ 高中歷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的知識點

這課的重點在"一法三制",就是一部憲法,以及每一段標題的那三個製版度。時間呀,性質呀權,簡單進行掌握就行。這課不難,記憶量也不大。至於開國大典那部分一般選擇題會出復合型選項,多熟悉一下教材就可以了。知道共同綱領在憲法頒布之前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

Ⅸ 高中歷史必修1-3知識點歸納

必修一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二 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
三 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四 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學習與探究之一 秦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專題二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一 列強入浸與民族危機
二 中國軍民維護舊家主權的斗爭
三 偉大的抗日戰爭
專題三 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一 太平天國運動
二 辛亥革命
三 新民主主義革命
專題四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一 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
二 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及其歷史性轉折
三 「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實踐
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一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二 外交關系的突破
三 新時期的外交政策與成就
專題六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
一 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
二 卓爾不群的雅典
三 羅馬人的法律
學習與探究之二 模擬古羅馬法庭
專題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
一 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
二 美國 1787 年憲法
三 民主政治的擴展
專題八 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
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二 國際工人運動的艱辛歷程
三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專題九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一 美蘇爭鋒
二 新興力量的崛起
三 走向多極化

必修二
專題一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
一 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二 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
三 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
四 古代中國的經濟制度
專題二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 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
二 民國年間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三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
專題三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一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二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三 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專題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步
三 大眾傳播媒介的更新
專題五 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
一 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
二 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
三 「蒸汽」的力量
四 走向整體的世界
專題六 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
一 「自由放任」的美國
二 羅斯福新政
三 當代美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四 戰後的西歐和日本
專題七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一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三 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
專題八 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一 歐洲的聯合
二 發展的亞太
三 經濟全球化的世界
學習與探究
圖說中國經濟的發展
對社區居民生活方式變遷的調查
為哥倫布領航

必修三
• 專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 1、百家爭鳴
• 2、儒學的興起
• 3、宋明理學
• 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
• 專題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 1、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
• 2、中國的古代藝術
• 3、中國古典文學的時代特
• 專題三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 1、「順乎世界之潮流」
• 2、新文化運動
• 3、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
• 專題四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 1、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 2、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
•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文化與科技
• 1、文化事業的曲折發展
• 2、人民教育事業的發展
• 3、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成就
• 專題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
• 1、「人是萬物的尺度」
• 2、人性的復甦
• 3、理性與自由的啟蒙
• 4、主權在民的政治啟蒙
• 專題七 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輝煌
• 1、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和
• 2、追尋生命的起源
• 3、人類文明的引擎
• 4、向「距離」挑戰
• 專題八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 1、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情
• 2、碰撞與沖突
• 3、打破隔離的堅冰
• 4、與時俱進的文學藝術
學習與探究
學習與探究之一:科舉制度的利與弊
學習與探究之二:「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訪談錄
學習與探究之三:藝術中的歷史

閱讀全文

與歷史必修一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知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