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興起的背景

歷史學興起的背景

發布時間:2021-03-02 02:31:09

Ⅰ 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

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

(1)政治方面:①帝國主義加緊侵略;②軍閥統治,日趨黑暗,必須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

(2)經濟方面:一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軍閥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觀念和尊孔復古逆流勢不兩立)。

2.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1)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

(2)代表: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

(3)前期思想:民權、平等思想和達爾文進化論。

(4)主要陣地:《新青年》。

(5)活動基地:北京大學。

3.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1)前期實質:資產階級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

(2)前期內容

(3)後期內容:宣傳十月革命,宣傳社會主義。五四以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主流。

4.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不過,新文化運動中的先進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緒,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這種看法一直影響到後來。

Ⅱ 歷史人類學產生的背景及其作用

1924年,法國歷史學家馬克,布洛克發表了《創造奇跡的國王們》,研究了法國民眾的風俗與信仰問題,引起了人類學家的注意。1929年,法國年鑒史學派興起,為開拓人類學這一新的研究領域創造了條件。1949年,「年鑒」學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布羅代爾提出了關於歷史發展的「長時段」理論,直接奠定了歷史人類學的理論基礎。他出版的《物質文明與資本主義》(1967),成為歷史人類學的代表作。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把結構主義運用於人類學。70年代以後,歷史人類學在歐美、蘇聯等國家都獲得迅速的發展。
歷史人類學著重於普通民眾日常生活的研究,社會亞文化(或稱俗文化)是其研究的中心。舉凡衣、食、住、行、人體、性愛、暇飾、恐懼、死亡、婚變、家庭、節日、禮儀、書籍、信仰、迷信、神話、傳說、民俗、想像,都可以成為它的研究對象。它在資料來源方面主要依據傳統史學所忽略的檔案、賬目、原始記錄、口述史料和考古發現。
歷史人類學是為了適應人類社會和歷史文化需要而產生並不斷發展壯大的,它試圖研究和說明存在於人類社會中的一種最為廣泛和普遍的關聯性。
第一,歷史人類學研究的主體是人,人既是歷史人類學研究的承受者,又是該研究的發起者和深化者。第二,歷史人類學的研究范圍包括自然和社會科學兩大領域,研究要點遍布文化的各個方面。第三, 歷史人類學體現了歷史學和人類學之間理論的對話和研究方法的借鑒。
基於以上三點共識,歷史人類學似乎可以這樣定義——歷史人類學的研究主體和載體都是人,它是在歷史學和人類學交織的時空觀中體察自然和社會兩大領域文化建構的學科,歷史學和人類學是其文化意識內涵的外在具像體現。這里所謂的「交織的時空觀」是指,歷史學希望利用人類學的「共時性」為歷史學增加學科的主體參與感;另一方面,人類學也期望藉助歷史研究的「歷時性」,以克服人類學單純地域研究帶來的瑣碎疏離感。這樣,二者積極對話的結果就使得歷史學和人類學有了共同的研究背景——時空;同時,二者的對話也使得「歷時性」和「共時性」在研究方向和步調方面達到了平衡與一致。可以說,歷史學和人類學相互對話的歷史傳統,終於匯合成為二者共同的學術取向,使歷史人類學成為歷史學和人類學之間關系的最終表達。

Ⅲ 理學興起的主要背景是什麼

1.宋明來理學興起的背景:三教合源一 社會的動盪不安,使得魏晉南北朝以來,儒學信仰出現危機感,而道教的修煉丹葯長生不老,佛教的因果報應輪回來世的思想在社會迅速傳播。隨著政治穩定三教相互滲透,彼此調和逐漸趨向合一。儒家強調人世,根本目標就是強國。個人的精力應該奉獻給國家。道家強調自由,目標就是超脫塵世而獲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強調解脫。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側重於人世間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礎。科舉產生的士大夫們,注重道德文化修養,注重氣節,對儒家經典大義的不斷探究成為時尚。

Ⅳ 後現代主義歷史學的產生背景

科技和理性的極端發展及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科技和理性的負面效應得以充分展現正是藉助了自然科學的建立,西方資本主義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並把科技推向了極端。資產階級一方面依靠科技建立了龐大的工業生產體系,推動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把科技和理性變成了獲得私利和殖民掠奪的工具。從而使國內的危機和矛盾不斷激化,也加深了各資本主義國家瓜分世界市場中的不平衡狀況,最終導致世界大戰的爆發。在兩次大戰中,被現代科技武器滅絕的生命達到7000多萬。不僅如此,科技和戰爭之間還陷入了一種惡性發展之中,把科技和理性、西方社會和西方人推向了更加片面化、極端化和畸形化的困境。
人淪落為理性和機器的奴隸:科技本是為人造福的,理性本是人高於動物的本質特徵之一,然而,社會歷史和現實卻使科技和理性走向了人的對立面:理性變成了純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變成了部分人掠奪他人的御用工具;人道和人權也服從於工具理性,人從理性的主體和人道主義服務的中心對象的位置淪落為工具理性和機器的奴隸。這使得人們不得不用懷疑的眼光重新審視科技理性。
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矛盾加劇,人們的生存狀態更加惡化:隨著西方社會的發展,管理和生產的高度機械化、科學化,社會生產和管理變成了更為龐大、嚴密和無情的機器體系,人成了這個龐大機器的一個部件,人們的生活、消費、思想觀念完全商業化了,並且為商業廣告、大眾傳媒所左右,人失去了主體性、選擇性,成為「單面人」(馬爾庫塞語),由工人和學生舉行的遊行示威時有發生,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和政治矛盾不斷激化。西方人在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之後,又不得不感嘆「人也死了」!
資本主義對自然的破壞越演越烈,威脅著人們生存的自然家園。:隨著工業的發展,一方面,人們受利益驅動大量開采自然,使很多非再生資源幾近枯竭;另一方面,大工業又產生大量有害物質和氣體,排放到自然界,進一步惡化了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生活環境。自然界是人類的家園,是人的「無機身體」(馬克思語)。環境的惡化直接威脅著人們的生存本身。這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和反思。
來源:等到滿山紅葉時的博客

Ⅳ 現代中國民間文學學科的興起的歷史背景

現代中國民間文學學科的興起的歷史背景:
(1) 五四新文化運動和啟蒙運專動所導致的對於傳統主流文化的屬批判, 對民間文化的關注。 (2) 新文學運動和白話文運動促使當時的學者和作家到民間文學中汲取靈感和資源,尤其體現於北大歌謠運動。
(3) 「到民間去」 教育運動: 民間文學在動員民眾、 喚醒民眾中具有重要作用。
(4) 古史辨學派與新史學對於民俗和民間口頭傳統的重視, 直接導致了民間故事的收集和研究。
(5) 此外, 中國民間文學興起還受到了 當時西方學術的影響。

Ⅵ 漢初有利於史學發展的社會背景

首先漢武帝霸來出百家獨尊儒術,儒學自的發展給了史學發展提供基礎。其次兩漢文景之治,社會穩定,國民經濟恢復發展,經濟的發展,給史學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岐山西漢初年,實行黃老無為的政治理念,不做過多干涉,給了史學發展以寬松的環境。

Ⅶ 漢代太學生興起的背景

當東漢光武復帝劉秀稱帝後,戎制馬未歇,即先興文教。東漢太學始創於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漢光武帝起營太學,訪雅儒,采求經典闕文,四方學士雲會京師洛陽,於是立五經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學講堂"長十(丈)丈,寬三丈"。永建六年(130),漢順帝詔修:趕學,"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達11.2萬人,營建規模達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漢質帝時,太學生人數已有3萬餘人。

Ⅷ 概括宋明理學興起的背景

背景:

南北朝時期佛、道盛行,儒學面臨挑戰。南北朝時期佛教徒提出佛為正,儒道為邪教,三教歸佛,又稱「三教合一,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唐朝時期統治者奉行以道為主的三教並行政策,儒學的地位受到挑戰。

北宋時,儒家學者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同時,他們又沖破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了道佛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產物(當時佛教已經大致完成融合儒道的進程)。

儒家思想汲取道家、玄學、道教、佛教的有益內容,並注入哲學因素,囊括天人關系的形成的更為理性化、思辨化的思想體系。

(8)歷史學興起的背景擴展閱讀

宋明理學是儒學的一種歷史表態,是繼魏晉把儒學玄學改造之後,宋明理學是對隋唐以來逐漸走向沒落的儒學的一種強有力的復興。

這個復興儒學的運動,由隋唐之際的王通發其先聲,由唐代中期以後的韓愈、李翱、柳宗元諸人繼其後續,而至兩宋時期蔚為大觀,形成一場聲勢浩大、波瀾壯闊而又影響久遠的儒學運動。

在時間上,這場儒學運動持續到明清之際,影響直至當代;在空間上,這場儒學運動不限於儒學的故鄉,還牽涉到受儒學影響的東亞諸國,以至於在這些國家,所謂的儒學主要就是理學(或稱性理學)。

宋明理學是當時中國有抱負有思想的學術群體對現實社會問題以及外來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戰的一種積極回應,他們在消化吸收道佛二教思想的基礎上,對佛道二教展開了一種與孟子「辟楊墨」相類似的所謂「闢佛老」的文化攻勢,力求解決漢末以來中國社會極為嚴重的信仰危機和道德危機。

宋明理學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有思想有見識的中國人在思考和解決現實社會問題與文化問題中所生出來的哲學智慧,它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後半期的社會發展和文明走勢,現代的中國人仍然不得不面對由它所造成的社會及文化後果。然而也正是這個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應佛老而使儒學重新走上正統地位。

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是儒、釋、道三教長期爭論和融合的果實,也是春秋戰國和漢代這一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儒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思想體系的完善過程。它以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形態呈現出來,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Ⅸ 宋代理學產生的歷史背景和主要內容

理學:理學又名為道學,兩宋時期產生的主要哲學流派。理學是中國古代最為精緻、最為完備的理論體系,其影響至深至巨。

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理學以儒家學說為中心,兼容佛道兩家的哲學理論,論證了封建綱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恆性,至南宋末期被採納為官方哲學。

形成的歷史背景:

宋初三先生胡瑗、孫復、石介的思想揭開了理學的序幕,而北宋中期的周敦頤、邵雍、張載從不同方面探討了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提出了理學的基本范疇,從而為理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胡瑗提倡「明體達用」,主張把儒家經典作為治理國家的根據;孫復作《春秋尊王發微》,為統一的封建國家作論證;石介倡言「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萬世常行不可易之道也」;他們的思想揭開了理學的序幕。


(9)歷史學興起的背景擴展閱讀

理學在宋朝的發展,到元朝時期正式被確立為官方思想領域上的統治地位,被官方所大力的弘揚「君臣大義」的思想已經超越「華夷之辯」成為當時社會的普世價值。

被包括漢人在內的知識分子所廣泛接受,大批的漢族色目地主糾集的「義兵」興起,也成為鎮壓紅巾軍的主力。

不過元朝消耗漢族世侯對於漢族知識分子的排斥,也使這個群體很大程度游離於元朝中央政權之外,使元朝的統治根基脆弱,最後崩潰。

從儒學自身發展來看,理學作為一種哲學思潮或者儒學復興運動,它所強調的義理之學,是對於漢唐儒學的一種反動,表現出一種想要擯棄漢唐訓詁之學而直接面向經典、回復聖人之道的氣勢。

頗有一點「文藝復興」的味道。理學家們標榜自己的學說為「實學」、「實說」,批評佛老的學說以及漢唐的章句之學和講求詩詞歌賦的詞章之學為「虛學」、「虛說」。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興起的背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