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認為歷史學有用的學者

認為歷史學有用的學者

發布時間:2021-03-02 02:27:30

① 當一個歷史學家需要具備什麼

歷史學研究是創新性的工作。歷史學家要創新,必須具備某些特定的素質。歷史學青年研究人員群體是否具備當代中國歷史學家的基本素質,是一個關繫到我國歷史學科未來發展,以及在國際歷史學界地位的大問題。筆者在結合今天的實際,學習、分析、總結老一輩史學大家的基本素質時體會到,對於我們這些後來者,也許主要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培養自己的基本素質。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這里又包括四個要素,缺一不可:一是系統地閱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著作;二是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精神實質;三是具有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是能夠正確處理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做到這四點,非常不容易,需要研究機構和學者本人長期不懈的努力。
二、豐富的知識積累。歷史學是一門特別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科,之所以許多歷史學家都是大器晚成,就是因為知識積累需要時間,需要漫長的時間。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對於一個希望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能夠成為史學大家的學者來說,需要積累的知識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歷史學知識。這里不僅僅是自己研究方向、研究領域的專門知識,比如秦漢史知識、英國中世紀史知識,而且應該包括整個歷史學研究領域的基本知識,比如中國史知識、外國史知識、考古學知識,等等。二是歷史學之外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這種跨學科知識,是構建歷史學家廣闊的思考平台,形成歷史學家開闊的學術視野的必要條件。三是當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實踐方面的知識。這要求歷史學家不要把自己鎖進象牙之塔,與世隔絕,而應該關心現實,關心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現實的發展和變化。古人雲:「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個優良的傳統。對現實的了解和關注,是歷史學家治史的不可缺少的動力之源、靈感之源,更是治史目的正確性的重要保障。
三、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歷史學家的工作是在兩個方面創新:一是新的重要史實的發現、梳理;二是對重要問題新的、有說服力的解釋。這要求歷史學傢具有下述基本素質:(1)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做學問,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確的概念、嚴謹的表述,這是基本要求。目前,我們的教育體系缺少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系統訓練。我們有些年輕學者在這方面很欠缺,說話、寫文章邏輯混亂。(2)較強的聯想能力。歷史的舞台無限廣闊,歷史現象之間的關系無比豐富復雜。缺乏聯想能力,就難以發現紛紜復雜的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與相異性,難以發現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難以產生很多靈感。知識面的寬廣,是聯想能力強的前提。(3)較強的批判精神。在學問方面,決沒有絕對的權威、絕對的正確,真理永遠是相對的。所以,歷史學家對任何已有的學術結論,在吸收其正確合理的成分的同時,還永遠應該抱批判精神,去尋找它們的不足之處。批判精神是歷史學家打破思維局限、眼界局限,確立自主意識、創新意識的前提。(4)較強的創新意識。這是學術研究最基本的意識,因為同科學技術發明一樣,學術研究的性質、目的就是創新。這一最基本、最起碼的認識,恰恰在一些人那裡被忽視了。目前,存在著大量重復勞動的學術產品。有些學者,甚至一輩子都沒有一項真正創新的成果。(5)較強的信息獲取能力。首先是善於利用各種手段,尤其是現代發達的通訊傳媒、電子網路手段查找資料的能力。其次是與國內、國際有關學者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這種學術交流是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在學術日益國際化的21世紀,與國外學者的交流能力,將是我國歷史學任何一個學科的學者所必備的能力。這兩種能力都對歷史學家的外語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應該說,比較熟練地運用一門外語進行專業研究和學術交流,是任何一位未來的歷史學家的基本功之一;而對於從事外國歷史研究的歷史學家來說,恐怕還需要掌握不止一門外語。
如果我們在以上五個方面加強對自己的培養和訓練,必將提高我們在史學研究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良好的學風。在學風方面,我國歷史學具有優良的傳統。其中最重要的,筆者認為是以下幾點:第一是勤奮。歷史學是一門聰明的學問,需要歷史學家有非常智慧的頭腦;歷史學又是一門「笨」學問,需要歷史學家有勤奮刻苦、吃苦耐勞的精神,不但要勤於動腦,而且要勤於動腿——到處去查找資料。在很多時候,勤奮比智慧更加重要。我們常常可以發現,一些特別優秀的歷史學文章,主要得益於作者在查找資料方面所下的「笨」功夫。第二是堅韌。我們都知道,坐冷板凳,而且一坐就是十年甚至一輩子,這種描述首先是來自歷史學科的。堅韌意味著甘於寂寞,有時候也意味著甘於清貧。堅韌對立於浮躁、急功近利、沽名釣譽。堅韌意味著學者的清高,學者內心世界的充實。第三是嚴謹。所謂嚴謹,就是實事求是、誠實踏實、一絲不苟。別人的有關成果要充分了解並且承認,決不能埋沒掩蓋,當然更不能竊為己有。自己的成果要做到:字字有據——決不說空話、說主觀臆斷的話;據必求全——就是一些歷史學家提出的「竭澤而漁」,把必需而且能夠找到的資料全部找到;據必求真——就是尊重史料,不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而使用似是而非的史料,或者經不起推敲的史料。
以上幾點看法,筆者主要是用來自勉,當然,也盼望能夠獲得其他年輕的歷史學工作者的認同。

② 我想專業學歷史,將來成為歷史學者

小弟弟或小妹妹,志向不錯嘛。姐姐也想大學考歷史系。
其實,你歲數小是好事的。學習歷史要求知識面很廣,所以課外就要自己學會看些這方面的書籍。當然,《史記》是首選。姐姐就是初中時喜歡看古代背景的電視劇或小說,所以高中學起歷史來才有優勢,但是,還是讀的書少了,悔之悔之。其實,真正的歷史不是那些愚弄大眾的庸俗歷史,而是有深度的,需要你有著豐富的學識來研究的一門課程。
所以,現在不要想自己歲數不夠或者學習歷史以後找工作不好找,認認真真依著自己的興趣去學習歷史,熱愛歷史吧。

推薦你看的書籍《史記》(你可以買文白版的,看不懂文言文就看註解,不要逃避或害怕看文言文,這對你以後的歷史學習受益會很大)
《唐詩》(要求你能背,這是學習歷史的基本素養)
其他的就全看你自己的愛好決定了。
祝你前程似錦,成為一名優秀的歷史學者。

③ 歷史學者請進

我說,樓主您的觀點太後現代了吧,直接否認了歷史學存在的意義。
「不能求得完全的真實」,這個觀點早就是歷史學界公認的基本觀點了。那又有這樣的問題:既然不能完全反應歷史全貌,那為什麼要研究歷史?
首先,求真的態度是要有的,即使不能完全,那也要努力去追尋。因為人有求真的本能。通過梳理材料,隱約看到了以前人的生活、思想、政治等等的時候,真的是一種很快樂的事情。會感嘆,啊,原來過去的人也會這樣啊。
其次,關於歷史有什麽用的問題?不是政客的注腳也不是反思社會的借口,只是一種興趣而已,很簡單。

樓主,看得出來啊,您估計不是特別了解歷史學啊。您說的「史料」范圍太狹窄了,您指的是政治制度文本和檔案一類的吧。其實,那些上諭現在沒有哪個搞歷史的會拿來直接用的。還有些下層和中層的材料,受當時政治影響小的。歷史研究的材料也很廣泛啊,報刊、時人論集、時人日記、甚至廣告、畫冊、影像等等。對於一個事件,一個人物,為防止出現您所說的片面的問題,所以要從多方、多角度、多階層的找材料啊,然後再對此做比較,分析哪些人是什麼樣的反應,他們又為什麼這樣反應,如此如此。得出的結論不敢說完全正確,但是也能略窺一二了。

再說,現在歷史學和別的學科交叉,也越來越減少這樣失誤了。比如對光緒的死因的探究就是一例。

是有些不負責任的傢伙,但是樓主您不能一棒子打死一群人啊

④ 研究中國歷史地理學的著名學者有哪些分別擅長的方向是什麼

作者:知乎用戶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19936693/answer/2894527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復旦歷史地理最強,所以學者雲集。周振鶴,歷史政治地理、歷史文化地理、中外交流史等;葛劍雄,人口史(含移民史);吳松弟,歷史經濟地理(港口—腹地),人口史(含移民史);安介生,人口史(含移民史),山西區域歷史地理,歷史民族地理;滿志敏,歷史自然地理(歷史時期氣候變化,歷史時期土地利用與覆被變化,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張偉然,歷史文化地理(尤其佛教地理);張曉虹,歷史城市地理、歷史文化地理;李曉傑,歷史政治(政區)地理;王振忠,歷史社會地理,徽學;侯楊方,人口史(含移民史),人口地理信息系統,側重清代。王建革,歷史農業地理,環境史,側重農學。韓昭慶,歷史自然地理,中國地圖學史,環境史。朱海濱,歷史文化地理。傅林祥,歷史政治(政區)地理。楊偉兵,中國歷史環境與社會變遷,清代沿革地理,明清西南區域史。楊煜達,中國歷史氣候變化,西南邊疆史地。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唐曉峰,古代地理思想、先秦地理、歷史城市地理;韓茂莉,歷史農業地理,歷史環境變遷等;鄧輝,歷史時期環境變遷。闕維民,世界遺產,現在不搞歷史地理了。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辛德勇,歷史文獻(不僅限於地理文獻),多研究漢唐地理問題兼及其他。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華林甫,擅長地名學、沿革地理、歷史地理學術史,目前主要研究清史地理問題(清史地圖集)。
中央民族大學:黃義軍,歷史城市地理;歷史瓷業地理(結合考古學方法)。

⑤ 對文學,史學的研究對社會有什麼意義具體些,舉著名學者為例,他們對社會發展做出了什麼方面的貢獻

胡適是抄哲學專業畢業,對文學,歷史均有開創性貢獻。發起白話文運動。
文學,史學的貢獻一般都是思想性和方法性的。
文學一方面是記錄,傳播。另一方面是人性的,直接提供人文關懷的。不僅作為載體,自己本身也構成一種審美。
無論是數學還是物理,一個人要是沒有開創新的思維,沒有人性,也就難有什麼開創新的成就。比如一台計算機,即便我們輸入所有已知的數學公式,計算機自己也沒有可能創造出新的數學理論。最終還是要靠人,這其中起作用的顯然就不是數學本身,開創新的思維,都最終來源於文史哲。
歷史不僅提供材料,也提供方法。
歷史一方面讓人知道本學科或者其他學科過去都有過什麼經歷,現在的學術思想都從何而來,以方便突破過去的舊學說。另一方面,歷史提供了一種歸納演繹的方法,通常無論是哪個學科,我們都天然地假設:過去適用的理論,將來還會繼續適用。直到發現新問題才會去改變這套理論。比如說牛頓力學,在歷史上從來沒發現特例之前,人們一直認為他是真理。
也就是說:不懂文史哲,任何學科都不會有突破性成就

⑥ 學者對歷史的定義

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

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歷史狹義上的史學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就其性質而言,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

(6)認為歷史學有用的學者擴展閱讀:

歷史和故事的聯系與區別:」歷史「的意思:」歷「就是經歷的意思,」史「就是過去的事情。歷史一詞,說白了就是」經歷的過去的事情「。故事的意思:』『故』『就是過去,」事「就是事情。故事是」過去的事情「。

從這兩個詞語的意義上來看,它們的聯系就是都是以往的、過去的事情。它們的區別就是」歷史「是」經歷過的事情「,所以歷史要求必須真實。而故事可以分為很多個種類,如寓言故事、童話故事、成語故事等等。從這可以看出,有些故事是可以虛構的,或者是根據人的想像力編造出來的。所以,故事不一定真實。

⑦ 對歷史事件,學者各執一辭,非專家型歷史愛好者何去何從

歷史問題就去問紀連海

閱讀全文

與認為歷史學有用的學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