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說苑作者是西漢歷史學家

說苑作者是西漢歷史學家

發布時間:2021-03-02 01:33:09

㈠ 《說苑》是一本什麼書主要寫什麼的

《說苑》,西漢劉向撰。向曾領校秘書,本書就是他校書時根據皇家藏書和民間圖籍,按類編輯的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並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

㈡ 說苑的詳細資料有嘛包括作者的。

說苑
《說苑》,西漢劉向撰。劉向曾領校秘書,本書就是他校書時根據皇家藏書和民間圖籍,按類編輯的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並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後僅存五卷,大部分已經散佚,後經宋曾鞏搜輯,復為二十卷,每卷各有標目。二十卷的標目依次為:君道、臣術、建本、立節、貴德、復恩、政理、尊賢、正諫、敬慎、善說、奉使、權謀、至公、指武、談叢、雜言、辨物、修文、反質。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史事傳說,雜以議論,藉以闡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倫理觀念。一般以第—則或前數則為一卷的大綱,雜引前人言論陳說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歷史上的實例加以證明。向又編有《新序》一書,性質與此類似。
由於書中取材廣泛,采獲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所以,給人們探討歷史提供了許多便利之處。書中記載的史事,有的可與現存典籍互相印證;有的記事與《史記》、《左傳》、《國語》、《戰國策》、《荀子》、《韓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相出入,對考尋歷史者足資參考。有些古籍已經散佚,但《說苑》中卻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為可貴。如《君道篇》載師曠言雲:「人君之道,清凈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於流欲,不拘系於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漢書·藝文志》小說家類有《師曠》六篇,早已散佚,師曠的這段議論,疑即出自《師曠》六篇。此類例子,還可找到不少。
《說苑》是一部富有文學意味的重要文獻,內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敘事意蘊諷喻,故事性頗強,又以對話體為主,《說苑》除卷十六《談叢》外,各卷的多數篇目都是獨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節,有人物對話,文字簡潔生動,清新雋永,有較高的文學欣賞價值,對魏晉乃至明清的筆記小說也有一定的影響。
《說苑》的注本,以今人趙善詒《說苑疏證》質量較優,可以參閱。

㈢ 以歷史人物為中心的傳記文學作家是西漢歷史學家,文學家和什麼

司馬遷嘛,難道是太史令?宮刑受害者?呵呵,開玩笑,其實是思想家

㈣ 忠臣不死君難的《說苑》簡介

《說苑》,西漢劉向撰。劉向,西漢時經學家,文學家,目錄學家,曾領專校秘書,屬本書就是他校書時根據皇家藏書和民間圖籍,按類編輯的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並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後僅存五卷,大部分已經散佚,後經宋曾鞏搜輯,復為二十卷,每卷各有標目。二十卷的標目依次為:君道、臣術、建本、立節、貴德、復恩、政理、尊賢、正諫、敬慎、善說、奉使、權謀、至公、指武、談叢、雜言、辨物、修文、反質。一般以第—則或前數則為一卷的大綱,雜引前人言論陳說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歷史上的實例加以證明。向又編有《新序》一書,性質與此類似。

㈤ 《說苑 雜言》翻譯

、《說苑 雜言》譯文:
孔子到宋國,匡簡子想要殺陽虎,孔子長得很像陽虎,甲士就因此把孔子的住處包圍了起來.,子路很憤怒,提起戟就要下去和他們搏鬥,孔子阻止他說:「多麼講究仁義的人也不能避免世俗習氣啊!.如果不學習《詩》《書》,不加強禮樂的修養,這是我孔丘的過錯.至於我長得像陽虎,那就不是我的過錯了,這是天命啊!你來唱歌,我來配合你。」於是子路唱起歌來,孔子跟著唱,唱完三遍,士兵就解散了。
2、《說苑 雜言》原文:
孔子之宋,匡簡子將殺陽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圍孔子之舍,子路怒,奮戟將下斗。孔子止之,曰:「何仁義之不免俗也?夫詩、書之不習,禮、樂之不修也,是丘之過也。若似陽虎,則非丘之罪也,命也夫。由,歌予和汝。」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終而甲罷。
3、《說苑 雜言》作者:
劉向(約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

㈥ 《說苑》、《新序》的作者

西漢劉向撰。劉向,西漢時經學家,文學家,目錄學家,曾領校秘書,本書就是他校書回時根據皇家答藏書和民間圖籍,按類編輯的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並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後僅存五卷,大部分已經散佚,後經宋曾鞏搜輯,復為二十卷,每卷各有標目。二十卷的標目依次為:君道、臣術、建本、立節、貴德、復恩、政理、尊賢、正諫、敬慎、善說、奉使、權謀、至公、指武、談叢、雜言、辨物、修文、反質。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史事傳說,雜以議論,藉以闡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倫理觀念。一般以第—則或前數則為一卷的大綱,雜引前人言論陳說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歷史上的實例加以證明。向又編有《新序》一書,性質與此類似。

㈦ 《說苑》這本書的資料

說苑
《說苑》,西漢劉向撰。劉向曾領校秘書,本書就是他校書時根據皇家藏書和民間圖籍,按類編輯的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並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後僅存五卷,大部分已經散佚,後經宋曾鞏搜輯,復為二十卷,每卷各有標目。二十卷的標目依次為:君道、臣術、建本、立節、貴德、復恩、政理、尊賢、正諫、敬慎、善說、奉使、權謀、至公、指武、談叢、雜言、辨物、修文、反質。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史事傳說,雜以議論,藉以闡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倫理觀念。一般以第—則或前數則為一卷的大綱,雜引前人言論陳說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歷史上的實例加以證明。向又編有《新序》一書,性質與此類似。
由於書中取材廣泛,采獲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所以,給人們探討歷史提供了許多便利之處。書中記載的史事,有的可與現存典籍互相印證;有的記事與《史記》、《左傳》、《國語》、《戰國策》、《荀子》、《韓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相出入,對考尋歷史者足資參考。有些古籍已經散佚,但《說苑》中卻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為可貴。如《君道篇》載師曠言雲:「人君之道,清凈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於流欲,不拘系於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漢書·藝文志》小說家類有《師曠》六篇,早已散佚,師曠的這段議論,疑即出自《師曠》六篇。此類例子,還可找到不少。
《說苑》是一部富有文學意味的重要文獻,內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敘事意蘊諷喻,故事性頗強,又以對話體為主,《說苑》除卷十六《談叢》外,各卷的多數篇目都是獨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節,有人物對話,文字簡潔生動,清新雋永,有較高的文學欣賞價值,對魏晉乃至明清的筆記小說也有一定的影響。
《說苑》的注本,以今人趙善詒《說苑疏證》質量較優,可以參閱。

㈧ 《說苑》曾子篇講述了什麼故事

說苑 《說苑》,西漢劉向撰。劉向,西漢時經學家,文學家,目錄學家,曾領校秘書,本書就是他校書時根據皇家藏書和民間圖籍,按類編輯的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並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後僅存五卷,大部分已經散佚,後經宋曾鞏搜輯,復為二十卷,每卷各有標目。二十卷的標目依次為:君道、臣術、建本、立節、貴德、復恩、政理、尊賢、正諫、敬慎、善說、奉使、權謀、至公、指武、談叢、雜言、辨物、修文、反質。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史事傳說,雜以議論,藉以闡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倫理觀念。一般以第—則或前數則為一卷的大綱,雜引前人言論陳說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歷史上的實例加以證明。向又編有《新序》一書,性質與此類似。
由於書中取材廣泛,采獲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所以,給人們探討歷史提供了許多便利之處。書中記載的史事,有的可與現存典籍互相印證;有的記事與《史記》、《左傳》、《國語》、《戰國策》、《荀子》、《韓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相出入,對考尋歷史者足資參考。有些古籍已經散佚,但《說苑》中卻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為可貴。如《君道篇》載師曠言雲:「人君之道,清凈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於流欲,不拘系於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漢書·藝文志》小說家類有《師曠》六篇,早已散佚,師曠的這段議論,疑即出自《師曠》六篇。此類例子,還可找到不少。
《說苑》是一部富有文學意味的重要文獻,內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敘事意蘊諷喻,故事性頗強,又以對話體為主,《說苑》除卷十六《談叢》外,各卷的多數篇目都是獨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節,有人物對話,文字簡潔生動,清新雋永,有較高的文學欣賞價值,對魏晉乃至明清的筆記小說也有一定的影響。
《說苑》的注本,以今人趙善詒《說苑疏證》質量較優,可以參閱。
向宗魯先生校點的《說苑校證》是《說苑》研究整理的集大成之作,1987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亦可參閱。
說 苑 粹 英 ( 第一篇 )
《說苑》為漢劉向所撰,全書凡二十卷。內容涉及廣泛,諸多義理,言簡意賅,饒富深遠意趣。謹錄其英華佳句,深盼能為大家所喜,並期於進德修業上能互共勉之。
◎ 婚姻之道廢,則男女之道悖,而淫佚之路興矣。 ——選自《政理48》
◎ 地廣而不平.人將平之;財聚而不散,人將爭之。 ——選自《政理37》
◎ 善言進,則不善無由入矣;不進善言,則善亦無由入矣。 ——選自《政理35》
◎ 聖王布德施惠,非求報於百姓;郊望褅嘗,非求報於鬼神。 ——選自《貴德3》
◎ 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隱行者,必有昭名。 ——選自《貴德3》
◎ 百姓不親,五品不遜。契教以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辨,長幼之序。 ——選自《貴德3》
◎ 君子博學,患其不習;既習之,患其不能行之;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讓也。 ——選自《談叢80》
◎ 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 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 ——選自《談叢71》
◎ 枝無忘其根,德無忘其報,見利必念害身。故君子留精神寄心於三者,吉祥及子孫矣。 ——選自《談叢75》
◎ 高山之巔無美木,傷於多陽也;大樹之下無美草,傷於多陰也。——選自《談叢69》
◎ 福生於微,禍生於忽,日夜恐懼,惟恐不卒。 ——選自《談叢32》
◎ 道以優游故能化,德以純厚故能豪。——選自《談叢34》
◎ 言人之善,澤於膏沐;言人之惡,痛於矛戟。——選自《談叢34》
◎ 為善不直,必終其曲;為丑不釋,必終其惡。——選自《談叢34》
◎ 恭以敬,可以攝勇;寬以正,可以容眾;恭以潔,可以親上。——選自《政理29》
◎ 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選自《敬慎24》
◎ 能忍恥者安,能忍辱者存。——選自《談叢33》
◎ 富在知足,貴在求退。——選自《談叢33》
◎ 聖人以心導耳目,小人以耳目導心。——選自《談叢41》
◎ 為上人者,患在不明;為下人者,患在不忠。——選自《談叢42》
◎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選自《談叢46》
◎ 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順道而行,循理而言,喜不加易,怒不加難。
——選自《談叢65》
◎ 君子之學也,入於耳,藏於心,行之以身。——選自《談叢62》
◎ 君子不羞學,不羞問。——選自《談叢81》
說 苑 粹 英 ( 第二篇 )
◎ 夫水出於山而入於海,稼生於田而藏於廩,聖人見所生,則知所歸矣。 ——選自《談叢6》
◎ 謀先事則昌,事先謀則亡。——選自《談叢22》
◎ 不修其身,求之於人,是謂失倫;不治其內,而修其外,是謂大廢。選自《談叢12》
◎ 積德無細,積怨無大,多少必報,固其勢也。——選自《談叢48》
◎ 口者關也,舌者機也,出言不當,四馬不能追也。——選自《談叢54》
◎ 夫言行者,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本也。可不慎乎!——選自《談叢54》
◎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道之所在,天下歸之;德之所在,天下貴之;仁之所在,天下愛之;義之所在,天下畏之。 ——選自《談叢18》
◎ 學問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誨不厭,所以治人也。——選自《談叢17》
◎ 好稱人惡,人亦道其惡;好憎人者,亦為人所憎。衣食足,知榮辱; 倉廩實,知禮節。江河之溢,不過三日;飄風暴雨,須臾而畢。——選自《談叢31》
◎ 力勝貧,謹勝禍,慎勝害,戒勝災。——選自《談叢29》
◎ 為善者天報以德,為不善者天報以禍。——選自《談叢29》
◎ 君子得時如水,小人得時如火。——選自《談叢29》
◎ 富必念貧,壯必念老;年雖幼少,慮之必早。——選自《談叢30》
◎ 知者始於悟,終於諧;愚者始於樂,終於哀。——選自《談叢30》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力雖不能,心必務為。——選自《談叢30》
◎ 慎終如始,常以為戒。戰戰慄慄,日慎其事。——選自《談叢30》
◎ 兩高不可重,兩大不可容,兩勢不可同,兩貴不可雙。夫重容同雙,必爭其功。故君子嗜欲,各守其足,乃能長久。——選自《談叢76》
說 苑 粹 英 ( 第三篇 )
◎ 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銖而稱之,至石必過。石稱丈量,徑而寡失;簡絲數米,煩而不察。故大較易為智,曲辯難為慧。 ——選自《談叢78》
◎ 天地之道,極則反,滿則損。五采耀眼,有時而渝;茂木豐草,有時而落。物有盛衰,安得自若。——選自《談叢82》
◎ 一言而適,可以卻敵;一言而得,可以保國。——選自《談叢58》
◎ 曾子曰:「狎甚則相簡也;庄甚則不親。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歡,庄足以成禮而已。」——選自《談叢52》
◎ 曾子曰:「君子苟不求利祿,則不害其身。」——選自《談叢51》
◎ 聖人之衣也,便體以安身;其食也,安於腹。適衣節食,不聽口目。
——選自《談叢50》
◎ 言善毋及身,言惡毋及人。——選自《談叢46》
◎ 財不如義高,勢不如德尊。——選自《談叢44》
◎ 君子行德以全其身,小人行貪以亡其身。——選自《談叢45》
◎ 上清而無欲,則下正而民朴。——選自《談叢46》
◎ 營於利者多患,輕諾者寡信。——選自《談叢43》
◎ 卑而正者可增,高而倚者且崩。——選自《談叢40》
◎ 江河大潰從蟻穴,山以小阤而大崩。——選自《談叢40》
◎ 禍福非從地中出,非從天上來,己自生之。——選自《談叢37》
◎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一浮一沒,交情乃出。 ——選自《談叢35》
◎ 敗軍之將不可言勇,亡國之臣不可言智。——選自《談叢35》
◎ 先憂事者後樂,先慠事者後憂。——選自《談叢33》
◎ 明鏡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選自《尊賢5》
◎ 《春秋》曰:「四民均則王道興而百姓寧,所謂四民者,士農工商也。 ——選自《政理47》
◎ 匿人之善者,是謂蔽賢也;揚人之惡者,是謂小人也。言人之善者,有所得而無所亡傷也;言人之惡者,無所得而有所傷也。故君子慎言語矣。——選自《政理30》
◎ 夫耳聞者,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 ——選自《政理22》
說 苑 粹 英 ( 第四篇 )
◎ 子路將行,辭於仲尼,曰:「贈汝以車乎?以言乎?」子路曰:「請以言。」仲尼曰:「不強不遠,不勞無功,不忠無親,不信無復,不恭無禮。慎此五者,可以長久矣。」——《說苑.雜言34》
◎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為勿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
以避其詭;非所爭勿爭,以避其聲。明者視於冥冥,謀於未形;
聰者聽於無聲;慮者戒於未成。世之溷濁而我獨淸,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說苑.談叢39》
◎ 顏回將西遊,問於孔子曰:「何以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為身。恭則免於眾,敬則人愛之,忠則人與之,信則人恃之。人所愛,人所與,人所恃,必免於患矣。可以臨國家,何況於身乎?故不比數而比疏,不亦遠乎?不修中而修外,不亦反乎?不先慮事,臨難乃謀,不亦晚乎?」——《說苑.敬慎30》
◎ 武王問於太公曰:「治國之道若何?」太公對曰:「治國之道,愛民而已。」曰:「愛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敗,生之勿殺,與之勿奪,樂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國之道,使民之義也,愛之而已矣。——《說苑.政理13》
說 苑 粹 英 ( 第五篇 )
◎ 存亡禍福,其要在身。聖人重戒,敬慎所忽。——《敬慎.1》
◎ 諺曰:「誡無詬,思無辱。」夫不誡不思而以存身全國者亦難矣。
《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此之謂也。——《敬慎.1》
◎ 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儉者,安;祿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聞多記而守以淺者,廣。此六守者皆謙德也。——《敬慎.2》
◎ 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
——《敬慎.2》
◎ 孔子曰:「高而能下,滿而能虛,富而能儉,貴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辯而能訥,博而能淺,明而能暗,是謂損而不極。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
——《敬慎.4》
◎ 桓公曰:「金剛則折,革剛則裂,人君剛則國家滅,人臣剛則交友絕。」夫剛則不和,不和則不可用。是故四馬不和,取道不長;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家室大凶。
《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由不剛也。——《敬慎.7》
◎ 人為善者,天報以福;人為不善者,天報以禍也。故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戒之慎之。——《敬慎.8》
◎ 夫上知天則不失時,下知地則不失財。日夜慎之,則無害災。——《敬慎.8》
◎ 夫福生於隱約,而禍生於得意。——《敬慎.13》
◎ 大功之效,在於用賢積道,浸章浸明;衰滅之過,在於得意而怠,浸蹇浸亡。
——《敬慎.14》
◎ 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
——《敬慎.17》
◎ 高上尊賢,無以驕人;聰明聖智,無以窮人;資給疾速,無以先人;剛毅勇猛,無以勝人。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智必質,然後辯之;雖能必讓,然後為之。故士雖聰明聖智,自守以愚;功被天下,自守以讓;勇力距世,自守以怯;富有天下,自守以廉。此所謂高而不危,滿而不溢者也。——《敬慎.20》
◎ 安樂必戒,無行所悔。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
勿謂何殘,其禍將然;勿謂莫聞,天妖伺人。熒熒不滅,炎炎奈何;
涓涓不壅,將成江河;綿綿不絕,將成網羅;青青不伐,將尋斧柯。
誠不能慎之,禍之根也。——《敬慎.24》
◎ 內藏我知,不與人論技;我雖尊高,人莫害我。夫江河長百穀者,以其卑下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敬慎.24》
◎ 樹欲靜乎風不定,子欲養乎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得再見
者,親也。——《敬慎.26》
◎ 孔子顧謂弟子曰:「君子慎所從,不得其人,則有羅網之患。」——《敬慎.28》
◎ 怨生於不報,禍生於多福;安危存於自處;不困在於早豫;存亡在於得人;慎終如始,乃能長久。——《敬慎.29》
說 苑 粹 英 ( 第六篇 )
◎ 孔子曰:「不知其子,視其所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又曰:「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故曰,丹之所藏者赤,烏之所藏者黑,君子慎所藏。
——《說苑.雜言45》
◎ 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觀焉爾也。」——《說苑.雜言46》
◎ 夫智者何以樂水也?曰:泉源潰潰,不釋晝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遺小間,其似持平者;動而之下,其似有禮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鮮潔而出,其似善化者;眾人取平,品類以正,萬物得之則生,失之則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淵淵,深不可測,其似聖者。通潤天地之間,國家以成。是知之所以樂水也。《詩》雲:「思樂泮水,薄采其茆,魯侯戾止,在泮飲酒。」樂水之謂也。——《說苑.雜言47》
◎ 夫仁者何以樂山也?曰:夫山巃嵸礧嶵,萬民之所觀仰。草木生焉,眾物立焉,飛禽萃焉,走獸休焉,寶藏殖焉,奇夫息焉,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並取而不限焉。出雲風,通氣於天地之間,國家以成。是仁者所以樂山也。《詩》曰:「太山岩岩,魯侯是瞻。」樂山之謂矣。——《說苑.雜言47》
說 苑 粹 英 ( 第七篇 )
◎ 謀有二端:上謀知命,其次知事。知命者預見存亡禍福之原,早知盛衰廢興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難於無形。——(說苑.權謀1 )
◎ 權謀有正有邪,君子之權謀正,小人之權謀邪。夫正者,其權謀公,故其為百姓盡心也誠;彼邪者,好私尚利,故其為百姓也詐。——(說苑.權謀.1 )
◎ 誠者隆至後世,詐者當身而滅。——(說苑.權謀1 )
◎ 夫智者舉事也,滿則慮溢,平則慮險,安則慮危,曲則慮直,由重其豫,惟恐不及,是以百舉而不陷也。——(說苑.權謀1 )
◎ 屠余曰:「臣聞國之興也,天遺之賢人,與之極諫之士;國之亡也,天與之亂人,與之善諛者。」——(說苑.權謀6)
◎ 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說苑.權謀12)
◎ 孔子曰:「奢者不遜。」夫不遜者,必侮上,侮上者,逆之道也。
——(說苑.權謀20)
◎ 孔子曰:「聖人轉禍為福,報怨以德。」——(說苑.權謀21)
◎ 焚林而田,得獸雖多,而明年無復也;干澤而漁,得魚雖多,而明年無復也;詐猶可以偷利,而後無報。——(說苑.權謀31)
說 苑 粹 英 ( 第八篇 )
◎ 孔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陭,始不盛者終必衰。
——(建本.1)
◎ 《易》曰:「建其本而萬物理,失之毫釐, 差以千里。」是故君子貴建本而重立始。——(建本.1)
◎ 人之道莫大乎父子之親,君臣之義。父道聖,子道仁;君道義,臣道忠。賢父子於子也,慈惠以生之,教誨以成之。養其義,藏其偽,時其節,慎其施。——(建本.4)
◎ 子年七歲以,上父為之擇明師,選良友,勿使見惡,少漸之以善,使之早化。
——(建本.4)
◎ 賢子之事親,發言陳辭,應對不悖乎耳;趣走進退,容貎不悖乎目;卑體賤身不悖乎心。君子之事親以積德。子者,親之本也,無所推而不從命者,惟害親者也。故親之所安,子皆供之。——(建本.4)
◎ 夫子雲:「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行成於內,而嘉號布於外。是謂建之於本,而榮華自茂矣。——(建本.4)
◎ 君以臣為本,臣以君為本,本父以子為本,子以父為本,棄其本者,榮華槁矣。
——(建本.4)
◎ 子路曰:「二親之壽,忽如過隙,草本欲長,霜露不使,賢者欲養,二親不待。」
——(建本.5)
◎ 大學之教也:時禁於其未發之曰預,因其可之曰時,相觀於善之曰磨,學不陵節而施之曰馴。——(建本.9)
◎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不馴;雜施而不遜,則壞亂而不治;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建本.9)
◎ 人之幼稚童蒙之時,非求師正本無以立身全性。——(建本.10)
◎ 今人誠能砥礪其材,自誠其神明,睹物之應,通道之要,觀始卒之端,覽無外之境,逍遙乎無方之內,彷徉乎塵埃之外,卓然獨立,超然絕世,此上聖之所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建本.10)
◎ 閑居心思,鼓琴讀書,追觀上古,友賢大夫,學問講辨,日以自虞;疏遠世事,分明利害,籌策得失,以觀禍福,設義立度,以為法式;窮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遺業,生有榮名。此皆人材之所能建也,然莫能為者,偷慢懈墮多暇日之故也。
——(建本.10)
◎ 騏驥雖疾,不遇伯樂,不致千里;干將雖利,非人力不能自斷焉;烏號之弓雖良,不得排檠,不能自在;人才雖高,不務學問,不能致聖。——(建本.10)
◎ 水積成川,則蛟龍生焉;土積成山,則豫樟生焉;學積成聖,則富貴尊顯至焉。
——(建本.10)
◎ 親賢學問,所以長德也;論交合友,以相致也。《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謂也。——(建本.10)
◎ 入知親其親,出知尊其君;內有男女之別,外有朋友之際;此聖人之德教,儒者受之傳之,以教誨於後世。——(建本.11)
◎ 子思曰:「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吾嘗幽處而深思,不若學之速;吾嘗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見。故順風而呼,聲不加疾而聞者眾;登丘而招,臂不加長而見者遠。故魚乘於水,鳥乘於風,草木乘於時。」——(建本.13)
◎ 孔子曰:「可以與人終日而不倦者,其惟學乎!其身體不足觀,也其勇力不足憚也,其先祖不足稱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然而可以聞四方而昭於諸侯者,其惟學乎!」《詩》曰:「不愆不亡,率由舊章。」夫學之謂也。——(建本.14)
◎ 孔子曰:「君子不可以不學,見人不可以不飾。不飾則無根,無根則失理,失理則不忠,不忠則失禮,失禮則不立。」——(建本.15)
◎ 生而尊者驕,生而富者傲。生而富貴又無鑒而自得者,鮮矣!——(建本.16)
◎ 師曠曰:「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 惟學問可以廣明德慧也.
◎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 孔子曰:「夫人君無諫臣則失政,士無教友則失德。狂馬不釋其策,操弓不返於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成?且近於刑。君子不可不學。」
——(建本.21)
◎ 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後,雖悔無及矣
◎ 管子稱: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

㈨ 《說苑》是採用什麼表達方式

《說苑》一書,最早見錄於《漢書?? 藝文志》,是西漢後期著名文獻目錄學家、文學家、史學家劉向編撰的一部雜以議論的歷史人物故事集。《說苑》一書的內容文字總體來說比較淺顯易懂,自問世以來,受重視程度遠遜於當時的經書史籍,注者寥寥,而對其所進行的專門研究也是姍姍來遲。歷來關於《說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獻方面和思想方面,而對其文學方面的成就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一缺陷古代學者尤甚,而近現代學者在長期的探索中慢慢意識到了《說苑》一書所具備的文學價值,如趙善詒在《說苑疏證?? 前言》中指出:「其中有不少故事生動,意味深長者。如師經援琴而撞魏文侯章(君道篇)、師曠對晉平公問學章(建本篇)、孔子拜受漁者獻魚章(貴德篇)……,均有相當之文學意味,是為魏晉小說之先聲。力屈守元《說苑校證?? 序》中認為:「從它的寫作形式看,頗具故事性,多為對話體,甚至還有些情節出於虛構,可以認為其中有些作品屬於古代短篇小說。一等等。鑒於這一情況,筆者欲從《說苑》中的材料加工方式入手,通過文獻研究法和比較研究法,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說苑》一書的文學價值進行深入分析,期望對《說苑》研究做出貢獻。除引言外,論文分為四個部分:引言:首先對《說苑》一書的一些基本問題,諸如成書時間、編撰體例等進行簡單介紹,然後就近年來關於《說苑》的研究情況進行較為詳細地梳理,最後闡述本文的研究特色。第一部分:《說苑》的材料來源及其加工方式。通過考察《說苑》文本,查閱相關典籍記錄指出:《說苑》中的材料來源於眾多前代經傳、史傳和諸子作品;然後,重點概括歸納出《說苑》中採用的三種主要的材料加工方式。第二部分:《說苑》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首先對人物在《說苑》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分析,然後對《說苑》中的眾多人物形象進行了分類,並對這些人物形象具備的特點進行了細致的闡述,最後,運用比較研究法對《說苑》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藝術手法進行了詳細分析。第三部分:《說苑》的文學藝術特色。《說苑》一書的主體是人物故事,本部分首先對這種故事說理形式及其文化淵源展開論述;然後就故事本身在編排運用方面和敘述技法方面的特色進行深入探討。第四部分:《說苑》文學價值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回歸本文題旨,對《說苑》一書文學價值的形成原因進行理性分析。

閱讀全文

與說苑作者是西漢歷史學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