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讀一本歷史著作,寫一篇600字的讀後感
我用了三個月讀了《史記》.
這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先談《史記》。讀它,我有一個感覺,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談話。司馬遷,好人。好人經常倒霉,我對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覺得他這一輩子沒有白活。 《史記》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書,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羅多德之於希臘,我們也是把司馬遷當「史學之父」。但此書之意義,我理解,卻並不在於它是開了紀傳體的頭。相反,它的意義在哪兒?我看,倒是在於它不是一部以朝代為斷限,乾巴巴羅列帝王將相,孳孳於一姓興亡的狹義史書,像晚於它又模仿它的其他二十多部現在稱為「正史」的書。我欣賞它,是因為它視野開闊,胸襟博大,早於它的事,它做了總結;晚於它的事,它開了頭。它是一部上起軒轅,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的「大歷史」。當時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當代史」,它都講到了。特別是他敘事生動,筆端熔鑄感情,讓人讀著不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 司馬遷作《史記》,利用材料很多。它們不僅有「石室金匱」(漢代的國家圖書館兼檔案館)收藏的圖書檔案,也有他調查采訪的故老傳聞,包含社會調查和口頭史學的成分。學者對《史記》引書做詳細查證,僅就明確可考者而言,已相當可觀。我們現在還能看得到的早期古書,它幾乎都看過。我們現在看不到的古書,即大家講的佚書,更是多了去。這些早期史料,按後世分類,主要屬於經、子二部,以及史部中的「古史」。經書,其中有不少是來自官書舊檔,年代最古老。它們經戰國思想過濾,同諸子傳記一起,積淀為漢代的「六藝之書」和「六家之學」。司馬遷「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是我們從漢代思想進窺先秦歷史的重要門徑。不僅如此,它還涉及詩賦、兵書、數術、方技,包含後世集部和子部中屬於專門之學的許多重要內容,同時又是網路全書式的知識總匯。它於四部僅居其一,但對研究其他三部實有承上啟下(承經、子,啟史、集)的關鍵作用。借用一句老話,就是「舉一隅而三隅反」。據我所知,有些老先生,不是科舉時代的老先生,而是風氣轉移後的老先生,他們就是拿《史記》當閱讀古書的門徑,甚至讓自己的孩子從這里入手。比如大家都知道,王國維和楊樹達,他們的古書底子就是《史》、《漢》。所以,我一直認為,這是讀古書的一把鑰匙,特別是對研究早期的學者,更是如此。讀《史記》,除史料依據,編纂體例也很重要。這本書的體例,按一般講法,是叫「紀傳體」,而有別於「編年體」(如魯《春秋》、《左傳》、《紀年》及後世的《通鑒》)和「紀事本末體」(如《國語》、《國策》和後人編的各種紀事本末)。但更准確地說,它卻是以「世系為經」,「編年」、「紀事」為緯,帶有綜合性,並不簡單是由傳記而構成,在形式上,是模仿早期貴族的譜牒。司馬遷作史,中心是「人」,框架是「族譜」。它是照《世本》和漢代保存的大量譜牒,按世系分衍,來講「空間」(國別、地域、郡望)和「時間」(朝代史、國別史和家族史),以及「空間」、「時間」下的「人物」和「事件」。它的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本紀」是講「本」,即族譜的「根」或「主幹」;「世家」是講「世」,即族譜的「分枝」;「列傳」是講「世」底下的人物,即族譜的「葉」。這是全書的主體。它的本紀、世家都是分國敘事、編年敘事,用以統攝後面的列傳。本紀、世家之外,還有「十表」互見,作全書的時空框架。其「紀傳五體」,其中只有「八書」是講典章制度,時空觀念較差,屬於結構性描述。原始人類有「尋根癖」,古代貴族有「血統論」,春秋戰國「禮壞樂崩」,但「擺譜」的風氣更盛(「世」在當時是貴族子弟的必修課),很多銅器銘文,都是一上來就「自報家門」,說我是「某某之子某某之孫」。司馬遷雖生於布衣可取卿相的漢代,但他是作「大歷史」。他要打通古今,保持聯貫,還是以這樣的體裁最方便。這是我們應該理解他的地方。 司馬遷作《史記》,其特點不僅是宏通博大,具有高度概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還能以「互文相足之法」,節省筆墨,存真闕疑,盡量保存史料的「鮮活」。比如初讀《史記》的人,誰都不難發現,它的記述往往自相矛盾,不但篇與篇之間會有這種問題,就是一篇之內也能擺好幾種說法,讓人覺得莫衷一是。但熟悉《史記》體例的人,他們都知道,這是作者「兼存異說」,故意如此。它講秦就以秦的史料為主,講楚就以楚的史料為主,盡量讓「角色」按「本色」講話。這非但不是《史記》的粗疏,反而是它的謹慎。如果吹毛求疵,給《史記》挑錯,當然會有大豐收,但找錯誤的前提,首先也是理解。
《史記》這部書偉大,它的作者更偉大。我們「讀其書而想見其為人」,一定要讀他的《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太史公自序》當然很重要,因為只有讀這篇東西,你才能了解他的學術背景和創作過程,知道他有家學淵源、名師傳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生老道,所以文筆也老道。但我們千萬不要忽略,他還有一封《報任安書》。如果我們說《太史公自序》是司馬遷的「學術史」,那麼《報任安書》就是他的「心靈史」。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將就死」之人的心靈對話,每句話都掏心窩子,裡面浸透著生之熱戀和死之痛苦。其輾轉於生死之際的羞辱、恐懼和悲憤,五內俱焚、汗發沾背的心理創傷,非身臨其境者,絕難體會。小時候讀《古文觀止》,我總以為這是最震撼人心、催人淚下的一篇。 司馬遷為「牆倒眾人推」的李將軍(李陵)打抱不平,慘遭宮刑,在我看來,正是屬於魯迅所說敢於「撫哭叛徒」的「脊樑」。他和李將軍,一個是文官,一個是武將,趣舍異路,素無杯酒交歡,竟能舍飯碗、性命不顧,仗義執言,已是諸、劌之勇不能當。而更難的是,他還能在這場「飛來橫禍」之後,從命運的泥潭中撐拄自拔,發憤著書,成就其名山事業。讀《報任安書》,我有一點感想:歷史並不僅僅是一種由死人積累的知識,也是一種由活人塑造的體驗。這種人生體驗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貫穿於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和歷史的共同精神。史家在此類「超越」中尤為重要。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盈虛有數」的眾多生命匯為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首先就在於,它是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射其中。我想,司馬遷之為司馬遷,《史記》之為《史記》,人有俠氣,書有俠氣,實與這種人生經歷有關。一帆風順,缺乏人生體驗,要當歷史學家,可以;但要當大歷史學家,難(我以為,「大歷史」的意義就在通古今,齊生死)。 以個人榮辱看歷史,固然易生偏見,但司馬遷講歷史,卻能保持清醒客觀,即使是寫當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膚之痛,也能控制情緒,頂多在贊語中發點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歷史,寫史和評史,絕不亂摻乎。 對司馬遷的贊語和文學性描寫,我很欣賞。因為恰好是在這樣的話語之中,我們才能窺見其個性,進而理解他的傳神之筆。例如,在他筆下,即使是「成者為王」的漢高祖也大有流氓氣,即使是「敗者為賊」的項羽也不失英雄相。就連當時的恐怖分子,他也會說「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就連李斯這樣的「大壞蛋」,他也會描寫其臨死之際,父子相哭,遙想當年,牽黃犬,逐狡兔的天倫之樂。很多「大人物」寫得就像「小人物」一樣。 同司馬遷的「發憤著書」有關,《李將軍傳》也值得一讀(有趣的是,它是放在《匈奴傳》和《衛將軍傳》的前邊)。他講李陵之禍,著墨不多,對比《漢書》,好像一筆帶過。這種省略是出於「不敢言」還是「不忍言」,我們很難猜測。但他在贊語中說: 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松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准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2. 有關中國古代歷史書籍讀後感 600字以內
《史記》讀後感 翻看《史記》,不知怎麼,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那些在歷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後,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此後的幾千年裡,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這個文人就是司馬遷,而這部無與倫比的史學著作就是《史記》。
司馬遷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樣,讀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然而命運的捉弄,使得他飽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備受屈辱。但值得贊嘆的是,在那般惡劣的境況下,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辱奮進,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數倍心血,終於出色的完成了作為一個史學家最頂尖的傑作——《史記》。單憑這一點,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馬遷先生,他的執著,他的毅力,他的韌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樣受人景仰。
在閱讀《史記》之時,有如穿越時空,遙望古老中國的風雨。而能夠有這樣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主要憑借著司馬遷在《史記》里傾注了豐厚的情感,融入了對英雄的謳歌,也有對封建帝王的批判,使它充滿了強烈的愛憎之情。本來一個史學家記述歷史,只要求客觀的,公正的記述,不要求抒發情感。然而讀著《史記》,你會很容易的跟著司馬遷的思緒,為那些淚滿襟的悲劇英雄感動,惋惜;又為那些奸佞的小人憤慨,汗顏。
而最讓我感慨的是,《史記》中有其他史學家想都不敢想,寫都不敢寫的內容——對開國皇帝劉邦和當朝皇帝漢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記錄當朝皇帝的歷史已經是一些史學家不敢恭維的事了,更何況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負面的事跡,這很容易就會招致殺身之禍。然而《史記》卻完完整整的將他們一一收入書中,犀利,深刻地把他們內心的隱秘剖析得十分清楚,讓我看到了最最真實的朝代,絕不帶半點阿諛奉承之味。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啊。這也許正是《史記》為何如此珍貴的原因所在。
所以讀像《史記》這類的經典史學著作,首先要學會領悟人生,領悟社會,領悟的越深刻,越能通過《史記》去體會司馬遷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這也正是我讀《史記》之時,最大的收獲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里曾多麼洶涌,多麼絢爛,我都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但他們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們將化為炎黃子孫心中亘古的傳說。 一切皆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在歷史的長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許這也是一種榮耀吧。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3. 學習古代歷史感想的作文
嗷嗷..咦?我想問一下,你是為了交作業嗎?呵呵,應該不是吧,我在金山讀書,累死我..~不好意思,我廢話太多
有些人對現實的分析往往是依據錯誤的經驗和理論,而這種經驗和理論往往是依據錯誤的歷史觀和史料作出的。要了解現實,就必須了解歷史,然而歷史並不是想我們理解的那樣:我們可以了解一個有絕對真實的歷史。歷史的真實是相對(當然不能落入絕對的相對主義的陷阱)。歷史是三極體系的,歷史真實,認識主體(即探索歷史的人),中介(就是歷史資料,歷史遺產),對於歷史真實,由於人類局限性和物質條件的局限性,是不可能重構真正的歷史真實的;而作為歷史的認識主體的人,有自己的主觀意志、利益驅使或者是偏見;而作為人們認識歷史的中介的歷史資料,也可能收集不全,真實性較差。我們能夠說,在這樣的一種無法改變的條件下,我們現在了解的歷史就是真正歷史嗎?在中國,歷史成為一種工具,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當然,歷史虛無主義也是錯誤的,歷史的真實的真實性是相對的,但如果把相對的真實當作絕對的真實當作判斷歷史發展進程的依據,將會得到一個荒謬的結論!
有的歷史往往是根據一個預設的真理來進行進行編輯的,就是說,這些歷史不是歷史的真相,而是一種觀念,價值取向的附庸;這些歷史陳述的可能都是真實的事實,但我們不能夠說,這就是歷史!因為歷史是不可能重現的,即使是真實的事實,也只是整個歷史的一部分。有一位歷史學者說過,歷史只是記載那些我們認為有價值的事實。而那些我們認為沒有價值的事實,往往是不會記錄下來,而是以實體的形式流傳下來,或者是其他方式,在歷史研究中,學者總是避免受到現存的思想的約束來研究歷史,以便盡可能地反映歷史。部分的真實代替歷史的整個真實,也是是一種最為卑鄙的篡改歷史的手段。我們在生活往往受騙卻不知道,我們是被那些說真話的騙子騙了。雖然騙子說的都是真的,但騙子是用真實來創造一個虛假的事實(這比那些滿口都是謊言的騙子,或者是以九句真話來掩護一句謊言的騙子要高明多了)。我們對日本與中國的歷史了解大體上沒有太多的歪曲,但有太多的掩飾,如果比較一下中國與俄羅斯的歷史關系,再看看蒙元,滿清屠殺漢人的歷史,你就明白了。同樣不可原諒的罪惡,我們對日本的罪惡很了解,而對俄羅斯呢?
我也是歷史的初學者,對歷史的真正了解也不是很多,也曾經走過一些彎路。我以往喜歡看一些歷史傳記,戰爭紀錄等,我不喜歡人物傳記,歷史小說,因為我認為這不真實。但到後來才發現自己和那些喜歡看人物傳記,歷史小說的人一樣犯了同樣的錯誤。如果對歷史僅僅是一般的興趣,把歷史作為一種知識,作為一種文化消遣,看人物傳記,歷史小說也許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對歷史很執著,把歷史作為一門職業,或者借鑒歷史,或者是在歷史中尊求歷史的歸宿感,僅僅看一些歷史資料時不夠的,還需要從歷史理論入手,進行專業的歷史學習。把不要以為看基本歷史傳記,人物傳記,歷史記錄,就以為了解歷史了,要學習歷史,還是從理論上入手,而這些理論的依據往往可以上升到哲學,而哲學的依據往往與一個人的信仰有關。我以前也是任憑自己的興趣,找一些歷史書籍看,完全不知道歷史的目的,本質。後來接觸到的資料和思想多了,原來的知識和思想的正確性受到自己懷疑,因為原來的知識體系和思想體系根本經不起專業的歷史理論,哲學理論的質疑。
在對歷史的學習中,我和許多學習歷史的人深切體會到,歷史是一門求真的學科,真實是歷史的生命線,是歷史的靈魂。沒有真實,歷史就淪為普通的藝術(在歐洲,在歷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之前,歷史是一門修辭學)。為了真實,史官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春秋戰國,魯國發生過許多起弒君的事件,一位魯國史官和他的兩各弟弟因為忠實紀錄而被殺,而被尊為聖人的孔子卻不敢提到。要維護歷史的靈魂,代價是高昂的,沒有多少人能夠情願作出這種犧牲,所以,歷史的靈魂往往是粘著灰塵的。我們不能把蒙灰的歷史當作真實的歷史,必須靠我們知識和才華,方法和努力,撫去歷史的塵灰。
4. 歷史故事讀後感,600字以下
1. 讀《狼牙山五壯士》有感
閱讀了《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後,我感覺到無比仇恨和對狼牙山五壯士的敬佩之情。
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福才、胡德林這五位壯士是
因為要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的任務而壯烈犧牲的。
五位壯士為了保護群眾和連隊主力堅定不移的新畏犧牲自己的精神,在文中, 一個「走」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有色,體現出了班長馬寶玉的態度之堅持,決定之果斷。「緊跟」一詞,也飽含了另外四位戰士的決心。他們明知道那時班長馬寶玉要把敵人引上絕路,不讓敵人找到群眾和連隊主力。還是全身熱血沸騰緊跟著班長。
在戰士們縱身跳下懸崖時,依然想到的不是自己或是自己的親人、家人,想到的而是自己祖國,喊著口號聲: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中國共產黨萬歲」
這種高尚的愛國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佩的,因為這是英雄的中國人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每當我想起他們抗日戰爭時期的辛苦艱難和奮不顧身,與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相比較,不由臉就紅了。我們生活在這和平富裕的年代,不要我們去殺敵,只要我們能努力去學習
學習五壯士的不被打倒的精神,爭做祖國有用的棟梁,為國爭光。
狼牙山五壯士》讀後感
讀完《狼牙山五壯士》,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想了很多很多.
《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敘述了1941的秋天,五位抗日英雄勝利地完成了阻擊敵人,掩護人民群眾和連隊轉移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在彈盡糧絕,就要被敵人俘虜時,毅然跳崖,以身殉國,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樂章.
文中這樣一個片斷令我最感動:五壯士高呼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中國共產黨萬歲"!然後昂首挺胸,邁開大步,相繼跳下懸崖.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喊出了中國人的肺腑之聲.多麼偉大的五壯士啊!他們毫不畏懼,不怕犧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每當回想起五壯士驚人的壯舉 我就感到非常慚愧.我作為一名少先隊員,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在學習上遇到難題就退卻,有時甚至就放棄了.而狼牙山五壯士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赴湯蹈火,為國捐軀.我遇到的這點困難與他們相比算得了什麼 再說正是因為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今天我在學習上遇到一點困難就打退堂鼓,那明天怎麼去為祖國做貢獻呢 我又怎麼能對得起先烈們的英靈呢 我羞愧萬分,不斷地責備自己.我們作為新中國的少先隊員應該以先烈們的精神為動力,勤奮學習,刻苦鑽研,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練就過硬的本領,做跨世紀的接班人,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
五壯士的英雄壯舉正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他們是中華兒女的楷模;他們的英雄氣概將浩氣長存,他們的英勇事跡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不知不覺,我心中聳立起一座雄偉而庄嚴的豐碑,上面鐫刻著狼牙山五壯士的名字: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
讓我們永遠記住1941年秋日的這一天吧.狼牙山五壯士向我們展示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將光照千秋
2. 《狼牙山五壯士》讀後感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這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讀完《狼牙山五壯士》這篇文章,我心中有一股說不出的感受。五壯士為了不讓敵人發現自己的部隊,跳崖身亡。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了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馬寶玉、 胡德林、宋學義、葛振林和胡福才五位英雄為掩護群眾和部隊撤退,毅然地把敵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盤陀峰頂絕路,子彈沒有了,他們就拿石頭砸。在敵人的主力部隊到來時,班長馬寶玉用盡力氣將最後一枚手榴彈投出去,頓時在敵人部隊中央炸開了花。可日偽軍發現了他們已經沒有子彈,蜂擁向山頂沖來,並叫到「捉活的,捉活的!」 馬寶玉等人為了不讓日偽軍捉活的,寧死不屈,砸碎槍後壯烈跳崖。敵眾我寡,他們從不在乎,僅五人卻幹掉了150多個敵人。他們永遠是我們祖國的驕傲,民族的自豪。後來,狼牙山五壯士的犧牲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受到聶榮臻司令員的高度評價,他說:「他們身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優秀品質,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是呀,這種寧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是我們的榜樣。
想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太姥爺。他當時是德高望重的村長,然而,就在這時,鬼子的「大掃盪」開始了。他們抓住我太爺爺的衣領,問道:「死老頭兒,八路藏哪兒?糧食藏哪兒?」太姥爺一搖頭,好像根本沒有怕他們的意思。這一搖頭不要緊,可激怒了小鬼子,大聲呵斥道:「說!不說就斃了你!」「哼!你們甭想從我嘴裡知道任何東西!我不會告訴你們的!」太爺爺的語氣中帶著點憤怒,說。小鬼子氣的跳起來,「活埋,活埋,我就不信他不說!」幾個士兵把他拖到事先挖好的坑裡,而太爺爺卻始終不肯透露半點消息,任憑鬼子怎樣折磨他。······土越積越多,太奶奶站在一旁看著干著急,不過她明白,太爺爺是為了共產主義事業而犧牲。這,值得······至今,我姥姥那裡還留有一張發黃的證書:我太姥爺的烈士證書。
五壯士和我太姥爺一樣,他們以大局為重,寧肯現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也要為中國共產黨的利益著想。那種民族氣節,犧牲精神讓我難忘,也讓我更加發憤圖強!假如我是小小的房子,那我也要頂天立地,不怕風吹雨淋;假如我是一株小樹苗,那我也要開花結果,成為成為國家的棟梁。我要從小事做起,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3. 《狼牙山五壯士》讀後感
《狼牙山五壯士》是五年級上學期課文里的一篇文章。文章敘述了1941年秋,五位抗日英雄為了掩護群眾和連隊的轉移,毅然把敵人引上了狼牙山,子彈沒有了,他們就用石頭砸;敵人近在眼前了,為了尊嚴,他們毅然跳崖,以身殉國,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樂章。
今天,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之際,我再次重溫這篇文章,深為勇士為了祖國、為了革命事業不怕困難大義凜然的革命精神所深深地感動,聯想到自己,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少先隊員,在學習在遇到的困難所採取的態度,真的好愧疚!
記得有一次,我在做數學題的時候,遇到了一道難題,想了半天,仍想不出來,那時,夜已很深了,我懶著再去想它,於是,我便把這題空著,心想:反正明天老師會評講,那時照老師說的抄進來不就得了?神不知,鬼不覺,輕松又省事。我為自己的小聰明盡沾沾自喜起來。但沒想到,我正把自己推進了一個深淵,一個一旦掉進去就上不來的深淵!遇到困難,我總是這樣一次又一次自圓其說,一次又一次地原諒自己。直到期末考的時候,我這個平時門門成績100的學習委員,各門平均成績才84分!甚至數學科才80分。那時,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定下心來,更不敢相信自己的小聰明盡如此不堪一擊!這就是面對困難退縮的結局!
回想起自己對待學習的態度,再看看五壯士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敢於赴湯蹈火的精神,覺得自己的做法是多麼不應該呀!無數革命先烈他們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才換來了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如果今天,我在學習上遇到一點困難就打退堂鼓,那明天怎麼去為祖國做貢獻呢?我又怎麼能對得起先烈們的英靈呢?
今天,當我重溫烈士的偉績時,我只覺自己的無知與渺小,只覺得手中那隻有幾十頁的書的分量是那樣沉重,我羞愧萬分!先烈們,你們放心吧,如今我已覺醒,我一定要以你們為榜樣,接過你們的槍,不怕困難,勤奮學習,刻苦鑽研,掌握科學文化知識,長大了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富強!
點評:這是一篇讀後感,小作者用那獨特細膩的筆調,寫出了自己在學習問題上的驕傲,通過與課文《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對比,深感自己的無知與渺小;也從此認識到只有不怕困難,勤奮學習,刻苦鑽研,才能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長大了才能參加祖國的建設。
《狼牙山五壯士》讀後感
讀完《狼牙山五壯士》,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想了很多很多.
《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敘述了1941的秋天,五位抗日英雄勝利地完成了阻擊敵人,掩護人民群眾和連隊轉移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在彈盡糧絕,就要被敵人俘虜時,毅然跳崖,以身殉國,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樂章.
文中這樣一個片斷令我最感動:五壯士高呼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中國共產黨萬歲"!然後昂首挺胸,邁開大步,相繼跳下懸崖.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喊出了中國人的肺腑之聲.多麼偉大的五壯士啊!他們毫不畏懼,不怕犧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每當回想起五壯士驚人的壯舉 我就感到非常慚愧.我作為一名少先隊員,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在學習上遇到難題就退卻,有時甚至就放棄了.而狼牙山五壯士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赴湯蹈火,為國捐軀.我遇到的這點困難與他們相比算得了什麼 再說正是因為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今天我在學習上遇到一點困難就打退堂鼓,那明天怎麼去為祖國做貢獻呢 我又怎麼能對得起先烈們的英靈呢 我羞愧萬分,不斷地責備自己.我們作為新中國的少先隊員應該以先烈們的精神為動力,勤奮學習,刻苦鑽研,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練就過硬的本領,做跨世紀的接班人,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
五壯士的英雄壯舉正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他們是中華兒女的楷模;他們的英雄氣概將浩氣長存,他們的英勇事跡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不知不覺,我心中聳立起一座雄偉而庄嚴的豐碑,上面鐫刻著狼牙山五壯士的名字: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
讓我們永遠記住1941年秋日的這一天吧.狼牙山五壯士向我們展示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將光照千秋.
5. 歷史讀後感500字。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6. 歷史人物傳記讀後感600字
一代風流的一代絕唱,壯麗國度的壯麗詩篇",曾經有人如此評價過毛澤東主席的詩詞。當時我感觸不深。今有幸拜讀《毛澤東詩篇》之後,想起這句話,我不禁為之喝彩--真好!毛澤東,偉大的無產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也是傑出的師人。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在我心中只是一位神聖的領袖,對於他的了解也僅有上述內容。可能這也是當代學生對於國家領袖的認識吧。可是當我讀完《毛澤東詩詞》後,我才發現毛主席是那樣堅毅,那樣豪放,那樣睿智,從他的詩詞中我感受到了一個偉人的人格魅力。在《毛澤東詩詞》中,不令"久有凌雲志,重在井岡山""不到長城非好漢""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這些歷覽名山大川的感慨,憂國憂民的毛主席,在攀登游覽時,也不曾放下心頭的凌雲壯志。"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江山如此多姣,引無數英雄盡折腰"又是毛澤東對於中國經歷磨難的深刻感悟。"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枝頭俏""雄關漫步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它們表現了毛主席不畏艱難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在慷慨激昂過後,毛主席有有了"揮手從茲去"的離情別意,"我失驕楊君夫柳"的款款深情,以及"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的殷切勉勵,使我感受到毛澤東詩詞的浪漫主義色彩。在往昔的崢嶸歲月中,毛主席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人民獲得解放與自主,在"一唱雄雞天下白"之後,他又操起了建設國家,強民富國的擔子,毛主席的人生是閃光的人生。今天的我們,在領略過毛主席的氣概之後,我知道了在那個年代的艱辛,知道了戰斗的殘酷,知道了當今生活的來之不易。學習、探索、鑽研就如曾經的"鏖戰"、需要我們拿出"上九天攬月"的精神和紅梅般的堅強意志,與困難作斗爭。須知"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在今後的日子中,我們也會牢記毛主席的教導"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這部傳記是美國人特里爾寫的,他將毛澤東放在一個普通農家子弟的歷史起點上來客觀地描述他的成長和成熟過程。毛澤東17歲才"出鄉關",與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產黨人比較起來,他接觸外部世界和新知識、新思想也許要晚一些。但是,從書中我們看到,他雖和同時代許多人一樣經過一段曲折後才走上馬克思主義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種更執著、更實在、更富於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業,達到前人未能達到的高度;這也就使得當許多和他同時代的曾經也是出類拔萃的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時候,而他卻一步步走向成熟,並帶領更多人取得成功。
這部傳記沒有把民主革命時期的毛澤東當做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來寫,而是把他放在一個個具體的歷史環境中,努力反映客觀的社會歷史環境對他的影響。對於中國革命,毛澤東也不是一開始便什麼都成竹在胸,而是順應歷史潮流,審時度勢,吸取全黨和群眾的智慧,逐漸形成他的文韜武略。在中國革命過程中,對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他也不是都有足夠的思想准備的。他自己還說過,在中央蘇區時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點,長征中他也指揮打過敗仗。這部傳記沒有迴避這些,而是一一做了客觀的敘述和評價,從而保持了全書的歷史真實性。
毛澤東是中華民族的驕子,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他身上集中了一個偉大民族和時代的精粹。這種境界,不是大家都能達到的。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人生經歷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啟示。因此可以說,這部傳記是一部毛澤東的啟示錄。
7. 中國通史,讀後感,不少於600字
]《中國通史》讀後感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歷劫不衰,必將復興的堅實基礎,並造就了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蘊。歷史蘊含著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著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個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然而關於中國歷史的書籍浩如煙海,如《史記》、《資治通鑒》、《二十四史》及各類野史可謂多如牛毛。但是宗史著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而《中國通史》則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節體」編纂為代表體裁。敘述內容的重點已由王朝轉向國家,由傳統「貴族精英」轉向社會民眾,由政治、制度擴展至文化、經濟、社會、宗教、美術,大都不再以「褒貶人物、臚列事狀為貴」。章節體裁的逐級分編、分章、分節列題形式,有利於敘述內容自由剪裁、有機編織的靈活優勢,較之傳統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內容敘述的內在邏輯聯系。
懂得中國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無愧為中國人,才能對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有信心,才能是我們擁有中國人應有的優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說,中國的歷史書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為主,對我們這些對古文向來不怎麼「感冒」的人來無疑是一味難咽的苦葯。《中國通史》以白話文的形式對中國歷史進行闡述,對我們來說無疑是送來了一場及時雨,滋潤我們那早已乾涸的歷史細胞。
我們不是搞歷史的,不許對中國的歷史有細致入微的理解與獨到的見解,然而我們卻不能容忍對我國歷史的無知,《中國通史》對中國歷史進行一簡要描述,對於增加我們的歷史文化素養還是很有幫助的,就我個人認為還是值得一看的。
學會寬容
----讀《中國通史》有感
寬容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美德。寬容不是膽小怕事,而是海納百川的大度。做人要學會寬容。
有句耳熟能詳的名句:「天空是廣闊的,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請用真摯的手,接過我手中的花。它,將在你心坎兒里散發出愛的芬芳。只要用熱情和希望去珍惜,這愛的芬芳就永遠在你的心房……寬容,在你身上嗎?
翻開《中國通史》,發現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秦穆公的一匹良馬被歧下三百多個鄉下人偷宰著吃了。秦國官吏捕捉到他們,打算嚴加懲處。秦穆公說,他不能因一條牲畜就使三百多人受到傷害。聽說吃了良馬肉,如果不喝酒,對身體會有害。賞他們酒喝,然後把他們全放了吧。後來,秦晉交戰,穆公的戰車陷入重圍,形勢十分險惡。這些鄉下人爭先恐後地沖上去與晉軍死戰,以報穆公的寬容之德。穆公脫險。
穆公的寬容,讓他在危急時刻救了自己。
容忍他人小的過失,他會以一技之長來感謝;釋放與你有大仇的人,他會以自己的性命來報答。只因報恩的情意在心底,總有一天會得到報答。由此看來,那些刻意尋找他人過錯,追尋仇人的人,豈不是太愚蠢了嗎?
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對與別人的過失,必要的指責無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懷去寬容別人,就會讓世界變得更精彩,以寬容之心度他人之過,做世上精彩之人。
因為寬容,紛繁的生活才變得純凈;因為寬容,單調的生活才顯得鮮麗。寬容賦予了生命多麼美麗的色彩!
天地如此寬廣,但還有比他更寬廣的東西——人心。讓我們學會寬容吧!
8. 寫一篇歷史題材的讀後感 600字左右 明天開學要交啊 急急急急急
1.
「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
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
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2.
我最崇敬的歷史人物——呂不韋
——我讀《尋秦記》7
昨天晚上看了一個貼子,問「你心中中國古代最偉大的五個人是誰?」我很想回復這個貼子。但是思考良久,覺得五個人太多了。能寫進歷史的人都是建立了豐功偉業的人,不管成功還是失敗都不是可以用排序這么簡單的方法把功過說清楚的。我只能談談自己最崇敬的歷史人物——呂不韋。
剛好前一段我看了一部歷史題材的小說《尋秦記》,呂不韋也是其中的一個人物。我之前寫的六篇感想里也有提到他。因此也把這篇文章並入之前的系列中。如果朋友們感興趣,可以到「我的專輯」中去找相關的文章。
我喜歡呂不韋有三個原因:
1)呂不韋具有超凡的遠見和過人的膽識。一提到呂不韋人們就會想到「奇貨可居」這個成語。似乎他只是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卻不曾意識到他是世界上最早的風險投資家。在戰國那個七雄並立的時代,從政的方式有很多種。而只有呂不韋選擇了回報率最高的「擁立國君」方式,眼光之遠、對形勢把握之准確無人能望其項背。有了正確的方案並不等於成功,呂不韋不顧其中的種種風險,把這個計劃付諸行動:傾其所有把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送上王位:其間子楚幾次差一點兒就被趙王殺掉而讓他的計劃功敗垂成,不過很幸運,子楚逃過了死劫。史書說是「吉人自有天相」但呂不韋所做的「努力」才是最關鍵的。後來,呂不韋也如願當上了相國,總攬大權。試問如果沒有過人的膽識和高超的政治手段他能做到這一切么?
2)執政與經商結合,懂得雙贏。這主要體現在他修建鄭國渠的問題上。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鄭國渠是韓國設的一條「疲秦計」,用心險惡。但呂不韋能在識破後不殺鄭國而讓他把水渠建完。而達到鄭國說的「韓延數歲之命,秦成萬世之功。」的「雙贏」效果不能不說是他商人政治理念在權衡利弊後做出的明智的決定。
3)提倡文教。秦代從商鞅變法之後,歷代君主都是以法家思想做為治國理政的准繩,「嚴刑峻法」,這雖然有利於國家管理,但百姓並沒有得到教化,反而人人自危。我不敢說呂不韋認識到了這些,但是在他主政時期確實赦免過一些犯人。並組織編寫《呂氏春秋》試圖改變秦國的治國思想。雖然並沒有成功,但是卻是一個不錯的嘗試。以至於有專家說如果能按書中所言,加以實施的話,秦帝國就不會二世而亡了。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人們普遍相信,呂不韋就是秦始皇的父親。這未必是史實。不過也難怪:按照一般性的簡單推理,子楚那麼一個庸碌無為的君主怎麼可能生出羸政這樣一位雄才大略的兒子呢?說呂不韋這位亂世中的奸雄是秦始皇的親老爸還差不多。「有其父必有其子」嘛。呂不韋泉下有知的話,聽後不知道該高興還是難過?
後人對呂不韋的非議也有很多。但這並不妨礙我崇拜他。因為:「偉人都是有爭議
9. 寫一篇中國古代史的學習心得體會,600字
為你奉上,請你考察:
授以魚,不如授以漁。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內泱泱微觀。古代所積存容的史書文獻更是浩如煙海。再加上當時技術不發達導致信息共享困難,使治史者特別是初學者彷徨苦悶,常有事倍功半之效。本書的主要功能本人認為即是打開史學寶藏的一把鑰匙,讓我們可以一覽史學史料的梗概。本人治學剛進三個年頭,三年來導師的耳提面命使我受益匪淺。而此書的貢獻不可忽視。本人治學明清史,以明史為主,只能對書中明清部分做一個體會介紹。首先我們知道明清時期時空觀念相對較近,史料史書的保存更是其它時代所不及,特別是內閣大庫的檔案資料歷經流離更是珍品,此書把檔案史料列為專題使我們如何利用這些史料治學。
書中基本史料更是詳細有加,讀者不妨細細研讀,我們會發現很多有用的史料。治史者往往不注意國外研究狀況,這是不好的,清史史料列為一個專題提示我們要注意中西結合,洋為中用還是要堅持的,「天朝上國」觀念坑害我們很深了,要引以為戒,接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我們要堅持「走出去」戰略。綜而化之,化而總之,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要有方法輔助,歷史概莫能外,我想本書早年是此領域的開拓者,歷經二十餘年的發展可謂之盡善盡美,願於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