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些歷史科學家沒經過實踐的錯誤真理有那些
歐洲的歷史學家19世紀一直推崇「白人至上論」,認為19世紀初在德、法等地發現的專尼安德特人和克羅屬馬農人(都是生活在距今2—5萬左右,相當於山頂洞人)是全人類的祖先。
但是事實證明人類的祖先極有可能來自被白人蹂躪了400多年的非洲大陸。
Ⅱ 初一歷史辨析題 (請寫出題目中錯誤的史實或觀點,並簡要說明理由。)
洛陽是歷代帝王建抄都立業之所,也是漢文化積淀深厚之地,遷都洛陽首先有利於鞏固前期改革的成果,其次有利於進一步推行深層次的改革。遷都洛陽是整個改革的關鍵和後期改革的前提,並不是根本保障。
前期改革在馮太後主持下進行,重點是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經濟制度,主要包括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和新的租調制。為遷都洛陽更深一步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Ⅲ 歷史課本中有哪些錯誤
試答首先定個位,中國歷史教科書在大的傾向性和選材廣泛性,對於爭議問題的定位,說相當不錯是沒問題的,至於有沒有錯誤,肯定會有,畢竟中國歷史是以書面記載為主,具體分析如下。 上古時代部分(原始人夏商西周) 這部分問題較大,這部分由於年代久遠,經常會隨著新發現而被推翻,比如中國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似乎有人發現更早的古人類化石,巫山人204萬年,此處有爭議) 以及研究而被推翻,比如初中課本最早的精確的時間是武王伐紂公元前1024年,現在已經推出夏朝歷史是公元前2070年了。 還有一部分隨著研究而改變,比如夏朝開國君主從以前的啟到現在的禹。這些部分都可以算是錯誤,如要一一列舉,還是有不少的。 除了這些,還有一些學術爭議,比如中國何時進入封建時代等等,就有諸多說法,從西周到魏晉都有,這些學術爭議,某種程度,也可以算是歷史課本的錯誤。 春秋戰國到清朝(1840以前) 這部分開始有明確的歷史記載,當然,人的記載,難免會帶有主觀性,雖然可能客觀性很高(尤其是春秋戰國),二十四史,給上個王朝修史這類不可信部分很多,而歷史課本的主要來源就是這些,有可能會帶有一定問題,就我個人而言,感覺比較明顯的是正史里對於農民起義描寫往往偏於負面,而歷史教科書往往偏向正面太多(很多農民起義遠沒有歷史課本描述那麼好),這種矯枉過正算是歷史課本的錯誤,其餘還有一些爭議內容的定位可能有失偏頗,比如岳飛是不是民族英雄的一些爭議(並非否定岳飛歷史地位,而是對岳飛戰爭性質的討論)。 清末民國到近當代 這部分開始,由於年代較進,至少個人覺得,在大的傾向性上並沒有太大錯誤; 而在一些定位上,往往有問題(不過提出問題的恰恰是網上某些非歷史學家的公知們) 比如說抗日戰爭該不該用孩子(小兵張嘎)和婦女作戰,還舉出美南北戰爭為例說這是不人道的行徑, 至於還有一些說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是合理的;汪精衛不是漢奸等等觀點,就不予列舉了。 而除了這部分非學術爭議,在一些小細節上,常常是各方有各方的說法,數據來源不同常常有不同結論,比如抗日戰爭日軍陣亡人數就有N多版本,這種情況下很難定義到底哪個錯哪個對(當然網上一群人鼓吹國軍是抗日中堅,共軍消極抗日,我只能說這些人真敢說,至少我身邊的歷史愛好者,無論左右,對於國軍抗日都基本當笑話看;至於誇民國多美好的,就不評價了),所以,很難定義為哪個對哪個錯。建國之後的一系列問題,寫的並不夠透,比如一個三年自然災害中國餓死多少人的敏感問題,並不感談,大躍進這部分錯誤,並沒有寫透;文革部分就很有意思了,課本的定位是全盤否定,這個確實寫得很透,但文革真的一無是處么,其實未必。 還有某個敏感時間,不得不說,早期歷史課本基本不提,最近的似乎寫進課本了,定性是政治風波,但也是略而不談,有失偏頗公允。
Ⅳ @#@ 急求科學史上的已被證實的錯誤理論或觀點
牛頓的蘋果。。。一個騙了我們幾百年的故事
Ⅳ 歷史論述題如果觀點正確 史論結合錯誤還有分嗎
一般而言,我習慣把論述題看成一個小論文。歷史論述題,首先就是抓版住史實,同時權真正的理解歷史對人類的意義吧。論述題的重點是你個人的見解,但它要對的上的論題。抄書不會不及格但也不會高分的,更重要的是少有人能背這么多文字。其實除了古文,中國的文學就是考文筆功夫和你的理解力,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很多在於領悟,這些是要靠閱讀積累的。個人建議讀讀魯迅的《且介亭雜文》,宗吾的《厚黑學》等,多是透析事物本質的論述。希望小生的文字能給您一點幫助,
Ⅵ 高考歷史多答了錯誤觀點有分嗎
高考改卷多寫不扣分。
Ⅶ 請闡述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的觀點,其對科學理論的發展有怎樣的啟示
卡爾·波普是一位英籍科學哲學家,批判理性主義的創始人.波普是在本世紀三十年代以《研究的邏輯》(後來的英譯本改名為《科學發現的邏輯》)一書躋身於國際學術界的.在這本書里,他系統地提出了一種科學觀.波普認為任何一種科學理論都不過是某種猜想或假設,其中必然潛藏著錯誤,即使它能夠暫時逃脫實驗的檢驗,但終有一天會暴露出來,從而遭到實驗的反駁或「證偽」.科學就是在這樣一個不斷地提出猜想、發現錯誤而遭到否證、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中向前發展的.科學也包含錯誤,要經受經驗的檢驗,這不是科學的缺點,而恰恰是它的優點,它的力量所在,或者說,「可證偽性」正是科學之為科學的標志.宗教神學和一切形而上學都不具備這一優點.這就是波普所提出的著名的「證偽主義」原則.在反對機械論和教條主義的熱潮中,波普的這一「嶄新」主張無疑深深地影響了一部分中國學者.而波普對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的攻擊在「證偽主義」的掩護下也滲透進一些中國學者的思想,造成歷史非決定論思潮在中國的泛起,已經在中國學界引起了一定的思想混亂,迫切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給予有力的回答. 波普是在批判實證主義的證實原則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證偽主義的.實證主義者認為一切科學陳述都是可證實的,不可證實的陳述是沒有意義的胡言亂語.波普反對這個原則,他認為表述科學定律的陳述都是關於無限個體的全稱斷定的,任何有限的關於個體的陳述都不足以證實一個科學定律,因此可證實性作為劃界標准勢必會使得真正的科學定律被排除到科學之外,所以他提出了與此相對的證偽主義.他認為一切科學理論都是科學家的自由猜測和假設,是針對問題的試探性理論,是可錯的,科學的標志就在於理論的可證偽性,理論在經驗的檢驗中終將被證偽.而科學知識是通過下面的途徑增長的: P1→TS→EE→P2 P1是初始問題,TS是試探性理論,EE是對嘗試性理論進行消錯的過程,P2是結果,新問題的產生.考慮到對一個問題會有多種理論嘗試,這一公式可表述為: TSa→EEa→P2a P1 TSb→EEb→P2b ┇ TSn→EEn→P2n 針對問題,提出試探性理論,並把理論交付經驗檢驗,理論在檢驗中遭到證偽進而被淘汰,然後用一個新的更好的理論來代替舊的理論.波普認為這樣的證偽主義原則同樣適用於歷史領域.「行為從而還有歷史,都可以解釋為解決問題,而我根據猜測和反駁的圖式所做的分析也適用之.」1我們怎麼評價波普的證偽主義呢?怎樣看待它在歷史領域的應用呢? 第一、辯證理解證實和證偽,證實有存在的價值,而證偽並不是每次都摧毀理論.根據波普的觀點,歸納推理就是從單稱陳述過渡到全稱陳述,形成假說或理論.而對全稱命題我們不能保證它永遠被證實.他說:「不管我們已經看到多少白天鵝,也不能證明這樣的結論: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2他把「歸納推理是否得到證明」稱作「歸納問題」這本來是正確的,恩格斯和列寧都看到了這一點.但是發現歸納法的不足之處是一回事,反歸納法又是另一回事.波普進而用「 證偽主義 "來代替「 歸納法 "更是另一回事.無疑,「證偽」有它一定的意義,每一理論都應受到經驗事實的檢驗,都應是開放和自我批判的.但是把理論的發展歸結為「證偽」則是不對的.因為很明顯,在科學中,不僅有表述一般規律的全稱命題,也有表述特殊規律的存在命題.比如:「至少存在一隻非白的天鵝」,對這樣的命題卻只能進行證實,而不能進行證偽.因為只要我們發現一隻天鵝是非白的就證實了它,而發現一萬只天鵝都不是非白的也沒有證偽它.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上,反證並不是每次都摧毀假說或理論,有時卻促使人們將假說或理論完善起來.比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說的時候,他並沒有掌握到任何新的觀測證據,在沒有慣性運動和萬有引力等概念的條件下他面臨的反證是不計其數的,地球為什麼不飛出軌道,地球為什麼不飛散,河流為什麼不倒流等等.這不計其數的反證在二千年前只是阻止了古代日心說的成長,但卻沒有消滅它.直到一個多世紀以後,牛頓力學把它從理論上完善起來了.又過了兩個世紀,天文學觀察才證實了它.而牛頓力學在統治科學界的二百多年間,同樣曾經不斷地遇到反證.比如,水星運動.但他並沒有因此而立即放棄自己的理論,而一直堅持到十九世紀末期.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發表後,最初的一批實驗也對它很不利.愛因斯坦甚至依靠某種類似「宗教感情」的對宇宙和諧的信念而緊守了陣地,結果不是反證否證了相對論,而是被相對論所解釋了.如果我們按照波普的證偽主義來辦事,一遇到反證就放棄理論,那麼結果將是可想而知的.任何真正的科學都不可能是脆而不堅的瓷器,一碰即碎.科學理論必然包含有一定的相對真理,我們必須想方設法使它在被新的更高的理論取代或包容之前充分發揮其內部所潛藏的一切生命力和積極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對任何理論都既抱著批判的態度,又要抱著利用的精神,這里的關鍵就是辯證地理解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關系.只承認絕對真理而否認真理的相對性,我們就會犯教條主義和保守主義的錯誤,而只看到理論的相對性,看不到其中包含的真理顆粒,則會導致否定一切,批判一切的相對主義、懷疑論、不可知論等等.馬克思的歷史哲學在這方面提供了光輝的典範,對前人的理論成果既繼承又批判,對自己的理論不作教條的解釋. 第二、唯物辯證地理解「觀察」與「問題」的關系.關於「歸納問題」,並不是波普首先發現的.十八世紀的休謨已經提出了對歸納法的懷疑:從已往經驗的歸納中無法邏輯地得出可適用於未來的必然性.因此波普正確地稱之為「休謨問題」.休謨否定了通過感覺經驗的歸納而不斷地從特殊上升到一般,從偶然上升到必然.但休謨的進一步回答是令人失望的,因為他認為,人們之相信歸納的真理,只不過是一種出於習慣的非理性信念.他把經驗科學建立在「習慣」基礎上了.康德不滿足於休謨對問題的解釋.康德為自己提出的問題是科學怎樣保證只能開始於經驗的知識具有普遍必然性呢?他對問題是這樣解決的.藉助於人的先天理智的創造能力把後天經驗加以整理、組合,把理智的可靠性傳輸給經驗,從而使經驗科學成為可能.波普指出:「康德極力以歸納原理(他稱作『普遍因果性原理』)是『先驗地正確』來擺脫這個困難.但是我認為他為綜合陳述提供一個先驗的證明這種機敏的企圖,並不是成功」.3波普面對「歸納問題」,他的態度很堅決,那就是徹底否定歸納概括的可能性.他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科學是從問題開始而不是從觀察開始.他說:「沒有觀點就沒有觀察.」在《科學發現的邏輯》中,波普作了這樣的工作,他「把設想一個新思想的過程同從邏輯上考查它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出的結果加以截然的區分.」4前者是認識心理學的任務,後者才是認識邏輯學的任務.在《歷史決定論的貧困》中,波普把這兩個任務用兩個問題表達:即「你最初是怎樣發現你的理論的呢?」和「你是怎樣檢驗你的理論的呢?」他認為只有後一個問題在科學上才是重要的,而前一個問題「從科學的觀點來看,是無關緊要的.」因為,它「只涉及純屬私人的事情.」5波普就是這樣克服休謨和康德的不足之處的,多麼輕松簡單!觀察和問題之間是個相互更替的鏈條,正如「實踐——認識——實踐」一樣,可是波普只抽出或截取一段,從問題到觀察,而對問題從何而來,他輕飄飄地說,那純屬私人的事情.這能說是科學的嚴肅認真的態度嗎?不過,對這個問題,無論在《科學發現的邏輯》還是在《歷史決定論的貧困》中,波普都不是沒有回答,實際上,對這樣一個重要的問題,波普是無法迴避的.他說:「一切科學發現都包含『非理性因素』,或柏格森意義上的『創造性直覺』.」6"沒有觀點就沒有歷史;歷史和自然科學一樣必定是有選擇的,否則歷史就由一大堆不相乾的乏味材料所塞滿.」7根據什麼選擇呢?這就是波普所說的「非理性因素」了,「寫我們感興趣的那種歷史,…… 對於與我們觀點無關因而我們不感興趣的那些事實,我們就不必多費心思了.」8寫歷史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啊!每個人都可以憑自己興趣,按自己的觀點在歷史的資料庫中擷取自己需要的東西,而把其它的一切當作廢物扔掉.這樣歷史就成了每個人手中的玩物了.「既然這種選擇性觀點或歷史興趣中心不能成為可檢驗的假說,所以我們就把它稱為歷史解釋.」沒有歷史科學也沒有歷史理論,有的只是「多如星星」的歷史解釋,那麼這不是歷史的相對主義,不是歷史不可知論又是什麼呢? 第三、證偽原則並沒有邏輯必然性.在《科學發現的邏輯》中,波普運用充分條件假言三段論中由否定後件推出否定前件證明證偽原則的必然性,其公式如下: ((T→P)·P))→T P是一個陳述系統的一個結論,T包括理論和初始條件.這個公式讀作如果P可以從T導出,而且如果P是假的,那麼T也是假的.這就是波普的一次性證偽的觀點.表面來看,這個證明是具有說服力的,但科學發展的事實卻表明證偽絕不是如此簡單.深入地分析理論的被檢驗過程,我們發現證偽並不具有邏輯的必然性. 波普並不否認一個理論只有和初始條件結合在一起才能導出一個結論,他只是認為這不影響必然證偽,因此沒有必要區分理論和初始條件.但問題的症結正出在這里.因為當推導出來的結論被證明為假時,若觀察證據是無誤的,那造成結論為假的原因有三種可能:待檢理論為假;初始條件為假;或者二者都為假.推理形式如下: ((T·C→P)·P))→T·C 如果是第二種情況,即初始條件為假,那麼只要修改初始條件,待檢理論就免於被證偽.科學史上就有這樣的例子.1781年發現了天王星後,人們根據牛頓的引力理論,推算了天王星的軌道.然而,實際觀察與根據理論所推算的軌道不符.這就是說,推算出來的軌道數據被否定.因此,天王星軌道成了萬有引力理論的「反常」,但這個反常並沒有證偽萬有引力定律.因為後來海王星的發現說明了導致推測錯誤的不是引力理論,而是當時所依據的背景知識.當時人們只知道太陽系中的七大行星,在推算時根本沒有把其它因素的影響考慮在內,而海王星的發現,補足了背景知識,理論推斷的正確性顯現出來了.所以不論從邏輯上還是從事實上來看,一次證偽都不具有必然性.這也就是作為波普全部思想觀點的支柱或核心的證偽主義本身是成問題的,那麼他的其他思想觀點的正確性也就成問題了. 最後,我們順便看一下在《歷史決定論的貧困》之後,波普怎樣「由於純粹的邏輯理由」,證明了歷史決定論是錯誤.波普把其對歷史決定論的反駁概括如下:「①人類歷史的進程受人類知識增長的強烈影響.②我們不可能用合理或科學的方法來預測我們的科學知識的增長.③所以我們不能預測人類歷史的未來進程.④……沒有一種科學的歷史發展理論能作為預測歷史的根據.⑤所以歷史決定論方法的基本目的是錯誤的;歷史決定論不能成立.」9這一論證的核心是,人類知識增長對歷史進程發生強烈影響,人類不能預測知識的增長,因而,不能對歷史發展做出預測. 這個論證從邏輯上講是無懈可擊的,但其基本觀點則是錯誤的.首先,在波普看來,知識就是猜想,就是假說.那麼試問,作為猜想和假說,沒有任何確定性可言的「科學知識」如何對社會歷史進程發生強烈影響?其次,退一步說,即使科學知識的增長對人類歷史的發展是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事實也正是如此),但無論這個作用如何重要,對歷史進程都不可能成為決定的作用.波普把科學進步的作用加以絕對化,把科學看作是脫離人,脫離人們的經濟關系,脫離物質生產及其他一切人類活動藉以實現的全部社會條件和政治條件的、社會發展的獨立因素,似乎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都依賴於科學的增長,這是錯誤的.其實,科學離不開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科學的發展與人們的生產關系也有極其密切的關系,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而不是相反. 1 《科學知識進化論》(波普爾科學哲學選集),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376頁. 2 同上書,第15-16頁. 3 同上書,第17頁. 4 同上書,第19頁. 5 《歷史決定論的貧困》,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頁. 6 《科學知識進化論》,第20頁. 7 《歷史決定論的貧困》,第119頁. 8 同上書,第120頁. 9 《歷史決定論的貧困》,第1頁.
Ⅷ 求助關於反駁歷史書的錯誤觀點的理由
完全沒法反駁因為中國的二十四史都是勝利者寫的失敗者寫的歷史只能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