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講紅軍長征歷史事件

講紅軍長征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01 21:36:16

❶ 紅軍長征的重要歷史事件

從瑞金出發開始長征、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會寧會師

❷ 《七律 長征》介紹了紅軍長征途中歷經過的那些歷史事件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長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福建出發,於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行程二萬五千餘里。該詩應該作於長征勝利結束之時。
【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南嶺),橫亘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逶迤】彎彎曲曲延續不絕的樣子。
【烏蒙】雲貴間金沙江南岸的山脈。
【走泥丸】《漢書·蒯通轉》「阪上走丸」,從斜坡滾下泥丸,形容跳動之快。
【鐵索】大渡河上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岷山】又稱大雪山,在四川和甘肅邊界,海拔五千米以上。一九三五年九月紅軍長征經此。

【鑒賞】萬里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偉大壯舉,《七律.長征》是詩歌創作史上不朽的傑作。

56個字,負載著長征路上的千種艱難險阻,飽含這中國共產黨的萬般豪情壯志。它是中國革命的壯烈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的燦爛明珠。無論對革命史而言,抑或對詩歌史而論,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首聯開門見山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是全詩精神的開端,也是全詩意境的結穴。「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只等閑」強化、重申了「不怕」;「遠征難」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萬水千山」則概寫了「難」的內外蘊涵。這一聯如高山墜石,滾滾而下,牽動著全篇,也籠罩著全詩。「只等閑」舉重若輕,顯示了詩人視自然之敵若梯米,玩社會之敵於鼓掌的統帥風度。「只」加強了堅定的語氣,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它對紅軍蔑視困難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強調,表現了紅軍在刀劍叢中從容不迫,應付自如,無往不勝的鐵軍風貌。收聯是全詩的總領,以下三聯則緊扣首聯展開。

從首聯開始,全詩就展開了兩條思維線,構造了兩個時空域,一個是客觀的、現實的:「遠征難」,有「萬水千山」之多之險;一個是主觀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閑」。這樣就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反襯,熔鑄了全詩浩大的物理空間和壯闊的心理空間,奠定了全詩雄渾博大的基調。

頷聯、頸聯四句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紅軍對困難的戰勝,它是承上文「千山」和「萬水」而來。詩人按照紅軍長征的路線,選取了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理名稱,它們都是著名的天險,高度地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的「萬水千山」。在毛澤東詩詞中,有很多直書地理名稱,且大多是用來表示行軍的路線。例如『清平樂.蔣桂戰爭』「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蝶戀花.從汀洲向長沙』有「百萬工農齊努力,席捲江西直搗湘和鄂」等等。這些都是工農紅軍軍事活動的真實記錄。那麼,由此可看出毛澤東詩詞是怎樣與中國革命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與其他詩詞相比,以地名入詩的作法在本篇更為集中,所顯示的空間距離也更大。尤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舉的四句詞,要強調的是紅軍行軍速度迅猛,氣勢不可阻擋,紅軍在畫面中具有強烈的動感;而在本詞中詩人則是圍繞「紅軍不怕遠征難」這個中心思想展開,強調紅軍對困難的蔑視,是紅軍指戰員內心世界的呈現,所以描寫紅軍是隱態的,借山水來反襯紅軍的壯舉。「騰」、「走」兩個動詞使山化靜為動,是紅軍精神的外顯。一般說來,以地名入詩很難,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現敗筆。但毛澤東卻運用得很成功,這不僅是他具備挫萬物於筆端的詩才,更具備吐磅礴於寸心的詩情,同時也反映出毛澤東對祖國語言文字錘煉的功底。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聯是寫山,也是寫紅軍對山的征服。五嶺、烏蒙本是客觀的存在物,但當它進入詩人的視野,也就成了審美的對象。所以它不再是單純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對象。「逶迤」、「磅礴」極言山之高大綿亘,這是紅軍也是詩人心中的山,極大和極小正是詩人對山的感知,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則愈顯紅軍長征之難;愈則愈縣紅軍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紅軍對困難的蔑視。通過兩組極大於極小的對立關系,詩人充分地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的英雄氣慨。從藝術手法上說,這是誇張和對比。寫山是明線,寫紅軍是暗線,動靜結合,明暗結合,反襯對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聯是寫水,也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金沙江寬闊而湍急,蔣介石夢想利用這一天險圍殲紅軍於川、滇、黔邊境。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如果說巧渡金沙江是紅軍戰略戰術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戰斗,那麼強渡大渡河則是紅軍表現最勇敢、最頑強的一次戰斗。大渡河的險惡也不亞於金沙江,且有敵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敵人還拆掉河上瀘定橋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鐵索。但是英勇的紅軍硬是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闖過了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企圖使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陰謀。所以這兩句所寫的戰斗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五嶺」「烏蒙」兩句通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慨,這兩句則是通過寫景來記事,通過記事來表現紅軍的英雄事跡。

頸聯中的「暖」和「寒」這一對反義詞,是詩人精心設計的兩個感情穴位。「暖」字溫馨喜悅,表現的是戰勝困難的歡快;「寒」字冷峻嚴酷,傳遞的是九死一生後的回味。兩個形容詞是精神的巨變,又是感情的裂變,含不盡之意於其中,顯無窮之趣於其外,搖曳多姿,起伏跌宕,張馳有致。

足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更喜」承上文而來,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紅軍過五嶺、越烏蒙、度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現在,紅軍又翻岷山,進陝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與前面的種種喜悅相比,它自然更勝一愁4 。「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兀現。
回答者: 林逸煙 - 狀元 十五級 9-2 10:46

一九三四年十月間,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甘肅、陝西等十一省,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這首詩和《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都是在長征取得勝利時所作。

〔五嶺逶迤(wēiyí威移)騰細浪〕大庾(yǔ宇)、騎田、萌渚(zhǔ煮)、都龐、越城等五嶺,綿延(「逶迤」)於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之間。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紅軍從福建、江西出發,沿這四省邊境的五嶺山道,越過敵人封鎖線,向西進軍。「騰細浪」是說險峻的五嶺綿延起伏,在紅軍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細小波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烏蒙山綿延在貴州、雲南兩省之間,氣勢雄偉(「磅礴」),在紅軍看來也只像滾動著的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金沙江,即長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樹縣至四川省宜賓縣之間的一段。江的兩岸,是高聳入雲的懸崖峭壁(「雲崖」)。中央紅軍在雲南省祿勸縣西北的絞車渡(又稱絞平渡)渡過金沙江的時候,是一九三五年五月,所以說「雲崖暖」。

本句「水拍」原作「浪拍」。作者自註:「水拍:改浪拍。這是一位不相識的朋友建議如此改的。他說不要一篇內有兩個浪字,是可以的。」《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發表時已改為「水拍」。

〔大渡橋橫鐵索寒〕大渡河源出青海、四川兩省交界處的果洛山。兩岸都是高山峻嶺,水勢陡急,曲折流至四川省樂山縣,入岷江。橋指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在四川省瀘定縣,形勢險要。橋長約三十丈左右,用十三根鐵索組成,上鋪木板。中央紅軍在一九三五年五月下旬到達瀘定橋,當時橋板已被敵人拆掉,紅軍先頭部隊的英雄戰士在對岸敵人的炮火中攀緣著橋的鐵索沖了過去,奪得此橋。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綿延於四川、甘肅兩省邊境。岷山的南支和北支,有幾十座山峰海拔超過四千五百米,山頂終年積雪,稱為大雪山。

〔三軍〕古時軍隊曾有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軍的,以後泛指整個軍隊。
回答者:愛虎先生 - 經理 五級 9-2 10:48

一九三四年十月間,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甘肅、陝西等十一省,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這首詩和《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都是在長征取得勝利時所作。
回答者:萬事通也 - 舉人 四級 9-2 10:49

七律 長征 1935.10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注釋】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

注釋

〔七律〕七言律詩的簡稱。七律是律詩的一種,每篇一般為八句,每句七個字;偶句末一字押平聲韻,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句內和句間要講平仄,中間四句按常規要用對仗。

〔長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間,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甘肅、陝西等十一省,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這首詩和《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都是在長征取得勝利時所作。

〔五嶺逶迤(wēiyí威移)騰細浪〕大庾(yǔ宇)、騎田、萌渚(zhǔ煮)、都龐、越城等五嶺,綿延(「逶迤」)於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之間。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紅軍從福建、江西出發,沿這四省邊境的五嶺山道,越過敵人封鎖線,向西進軍。「騰細浪」是說險峻的五嶺綿延起伏,在紅軍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細小波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烏蒙山綿延在貴州、雲南兩省之間,氣勢雄偉(「磅礴」),在紅軍看來也只像滾動著的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金沙江,即長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樹縣至四川省宜賓縣之間的一段。江的兩岸,是高聳入雲的懸崖峭壁(「雲崖」)。中央紅軍在雲南省祿勸縣西北的絞車渡(又稱絞平渡)渡過金沙江的時候,是一九三五年五月,所以說「雲崖暖」。

本句「水拍」原作「浪拍」。作者自註:「水拍:改浪拍。這是一位不相識的朋友建議如此改的。他說不要一篇內有兩個浪字,是可以的。」《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發表時已改為「水拍」。

〔大渡橋橫鐵索寒〕大渡河源出青海、四川兩省交界處的果洛山。兩岸都是高山峻嶺,水勢陡急,曲折流至四川省樂山縣,入岷江。橋指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在四川省瀘定縣,形勢險要。橋長約三十丈左右,用十三根鐵索組成,上鋪木板。中央紅軍在一九三五年五月下旬到達瀘定橋,當時橋板已被敵人拆掉,紅軍先頭部隊的英雄戰士在對岸敵人的炮火中攀緣著橋的鐵索沖了過去,奪得此橋。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綿延於四川、甘肅兩省邊境。岷山的南支和北支,有幾十座山峰海拔超過四千五百米,山頂終年積雪,稱為大雪山。

〔三軍〕古時軍隊曾有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軍的,以後泛指整個軍隊。
回答者:drex - 魔法師 四級 9-2 10:50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一九三四年十月間,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甘肅、陝西等十一省,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是在長征取得勝利時所作。
回答者:金牛山 - 童生 一級 9-2 14:19

創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一路上,紅軍戰士擊潰了敵軍無數次圍追堵截,他們跋山涉水,翻過連綿起伏的五嶺,突破了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最後翻過岷山,歷經十一個省,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總行程二萬余里。
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回答者:哈塞鴻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9-2 18:22

一九三四年十月間,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甘肅、陝西等十一省,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這首詩和《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都是在長征取得勝利時所作。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一路上,紅軍戰士擊潰了敵軍無數次圍追堵截,他們跋山涉水,翻過連綿起伏的五嶺,突破了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最後翻過岷山,歷經十一個省,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總行程二萬余里。
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回答者:你是誰2——2 - 魔法學徒 一級 9-5 20:29

❸ 紅軍長征經歷了哪些歷史事件

遵義會議、四度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度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版草地等等
四渡赤水權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在毛主席、周副主席、朱德等指揮下,中央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❹ 紅軍長征途中經歷了哪些歷史事件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紅軍過草地,湘江戰役等版等。
紅軍長征是指在1934年10月—權1936年10月,共產黨領導的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分別從各蘇區向陝甘蘇區的戰略撤退和轉移。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為二萬五千里,因此長征又常被稱作二萬五千里長征。國民黨稱此為「流竄」。1934年10月10日晚6點,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蘇維埃中央政機關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博古等領導人率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共八萬六千人從瑞金出發,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從而開始進行紅軍打敗國民黨的轉折點。
轉移時經過:江西瑞金出發——渡過於都河——挺進湘西——沖破四道封鎖線——改向貴州——渡過烏江——奪取遵義——四渡赤水河(意義:打亂敵人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到達陝北吳起鎮——甘肅會寧。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結束。長征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是一股不可戰勝的力量,長征是一部艱難的歷史斗爭。

❺ 長征途中六個重大歷史事件

瑞金→突破敵四來道防線→強源渡烏江→佔領遵義(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宣告長征的勝利結束。

❻ 紅軍長征的100個故事

(一)

紅軍在爬雪山、過草地以前,進入到一個崇山峻嶺的地帶。

那天晚上,下著傾盆大雨,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往北去的山路,崎嶇不平,又特別滑。

董必武和警衛員小王,沿著高低不平的羊腸小道,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前摸索著趕路。小王不小心踩翻了一塊石頭,重重地摔了一跤,當他爬起來的時候,滿身是泥,嘴裡也摔破了,流著血。

最倒霉的是,腳上穿的鞋子不見了,他沒有對任何人說,決定咬咬牙挺過去,只好光著腳丫子趕路。第二天清早,雨過天晴,大地像一座水晶宮一樣,雨珠在太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亮。

董必武發現小王的光腳丫上有幾條血口子,就知道他的鞋子丟了,便從馬褡褳里取出一雙自己的舊布鞋,遞給小王說:「要取得革命勝利,現在就要吃大苦。你光著腳,是走不出雪山草地的,快拿去穿上吧!」

小王堅決地說:「我不怕苦,就是打赤腳,也保證在長征路上不掉隊,走出雪山草地沒問題!」這是多麼好的戰士啊!董必武聽了心裡十分感動,仍舊把那雙鞋遞到小王手上,說:「這是命令,你拿著穿!」

小王說:「我知道首長只有這雙鞋,還是您自己留著穿吧。」

董必武把腳往上一蹺,得意地說:「這不還有一雙草鞋嗎?」小王說:「那雙草鞋已經很破了。」董必武笑了笑,說:「不要緊,我還准備了一批『特製布鞋』。」

小王十分疑惑,心想從長征開始,就一直跟隨著首長,這種鞋,別說沒有見過,連聽都沒有聽說過。小王望著董必武,眨眼問道:「什麼特製布鞋?我怎麼從來沒有聽說過。」「哈哈哈,」董必武笑了起來,然後指著馬背上的馬褡褳說,「那不就是嗎?」

小王知道,馬褡褳里,除了董必武的一些辦公用具和簡單的生活用品外,其餘的東西都是在行軍途中撿的破爛,像破布、破鞋、破襪子、破麻袋、破棕片等。平時,由於工作忙,董必武沒有給小王解釋。

今天,他親自從馬褡褳里取出幾塊棕片,在自己的腳上嚴嚴實實地包紮起來。包紮好以後,在地上走來走去,一邊走一邊說:「過去古人作戰,用鐵甲做衣服。我們把這些破爛撿來做鞋穿,用壞了一層,再包紮一層,不就是『特製布鞋』嗎?」說完又得意地笑起來。

從此以後,董必武又多了一個撿破爛的夥伴,就是警衛員小王。正是董必武發明的這些「特製布鞋」,在長征行軍中廣為流傳,陪伴紅軍爬過來雪山,走過了草地。

(二)

剛過大渡河,周恩來就病了。經常高燒不退,有時甚至處於昏迷狀態。

紅軍什麼葯品都沒有,平時普通戰士受傷了,也只能用鹽水給傷員洗洗傷口,這就是最好的治療了。

他的醫護人員劉江萍很著急,總是和其他醫護人員千方百計到各個部隊去找葯。

周恩來知道了這件事,就把劉江萍叫來,對她說:「戰士比我更需要葯品,決不能到部隊去找,我們有什麼就用什麼!」

每到一個宿營地,劉江萍第一件事就是趕緊到處買葯,偶爾能買到一點止痛退燒葯,就立即讓周恩來服用。有一次他們在一個集鎮上,買到了二兩木耳,劉江萍喜極而泣,這在整個長征途中可以算是最高級的補品了。

由於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周恩來整天高燒不退,經常處於半昏迷狀態,翻雪山前部隊專門為周恩來准備了擔架,可他堅持自己走路。最後,他實在走不動了,才躺到了擔架上。

周恩來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從來沒有把自己當領導看待,而是把自己當做普通戰士,別人能吃苦,他也能。而且他比別人操的心多,費的神多。

過草地時,醫護人員好不容易給周恩來煮了一碗粥,他嚴厲地問劉江萍:「部隊現在吃什麼你們不知道嗎?」劉江萍說:「怎麼不知道,吃草根、吃樹皮,可你病得這么重,還協助毛主席工作,分擔全軍的重擔,難道吃一小碗稀飯都不應該嗎?」

「小劉呀,我們是革命的隊伍,一定要官兵一致,好壞大家都要一樣。」周恩來最終也沒吃那珍貴的稀飯。

紅軍進入甘肅時,正是收獲的季節,隊伍經過一片梨園時,長途行軍的紅軍看到,樹上果實累累,黃瑩瑩的,看見了都忍不住流口水。可是誰也沒有上前去拿梨子吃。

房前屋後,梨子成堆。周恩來卻坐在梨樹下,一手端水喝,一手拿鉛筆,聚精會神地看地圖。劉江萍看到生病的周恩來沒吃老百姓一個梨子,睡在梨堆邊的他也一個梨都沒拿。

第二天,有戰士請求可不可以買點梨子,周恩來答應了。可當地群眾受國民政府的欺騙宣傳,沒人敢說價錢,只是說:「吃吧、你們吃吧!」梨農不接錢,戰士們就不吃梨。結果,在盛產梨的地方,紅軍沒吃上一個梨子就離開了。

(三)

一九四五年秋天,紅軍進入了草地。由於三個小同志得了腸胃病的關系,所以指導員就讓炊事班長照顧他們。

三個病號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營地,班長就到處挖草根,和著青稞面給他們做飯。不到半個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飢餓威脅著他們。雖然班長到處找野草、挖樹根,可光吃這些怎麼能吃飽呢?班長眼看著他們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攏眼。

有一天,班長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了一條魚躍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縫衣針,彎成了個鉤,讓三個同志吃上了新鮮的魚,喝上了魚湯。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們吃魚的時候,班長從來不吃東西。後來,這位小同志發現班長在吃他們吃剩下的食物,眼淚就禁不住流了下來。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長卻餓暈過去了,三個小同志急忙去釣魚,做湯,可班長還是為了他們而犧牲了。

(四)

一支長長的紅軍隊伍,在雲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頂著混沌迷濛的飛雪前進。嚴寒把雲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像狼似的嗥叫著,要征服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

將軍的馬,早已讓給了傷號騎。將軍和戰士們一道踏著冰雪行軍。他不時被寒風嗆得咳嗽著。他要率領這支隊伍向前挺進,為後續部隊開辟一條通道。

等待他們的將是十分惡劣的環境和十分殘酷的戰斗,可能三天兩頭吃不上飯,可能要睡雪窩,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幾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這支隊伍的素質怎麼樣呢?能不能經受住嚴峻的考驗?

將軍思索著……

前面的隊伍忽然放慢了行軍的速度,有許多人圍在一起,不知干什麼。

將軍邊走邊喊:不要停下來,快速前進!

將軍的警衛員回來告訴他:「……前面……凍死了一個人……」

將軍愣了愣,什麼話也沒說,朝那邊走去。風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蹌,眼睛有點迷離。

一個凍僵的老戰士,倚靠一棵光禿禿的樹干坐著,一動也不動,好似一尊塑像。他渾身都落滿了雪,可以看出鎮定、自然的神情,卻一時無法辨認面目,半截帶卷的旱煙還夾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間,煙火已被風雪打熄。

他微微向前伸出手來,好像要向戰友借火……「怎麼?他的衣服這么單薄、破舊?像樹葉,像箔片一樣薄薄地貼在身上……他的禦寒衣物呢?為什麼沒有發下來?

將軍的臉上頓時陰雲密布,嘴角邊的肌肉明顯地抽動了一下,驀然轉過頭向身邊的人吼道:「叫軍需處長來,老子要……」一陣風雪吞沒了他的話。他紅著眼睛,像一頭發怒的豹子,樣子十分可怕。

沒有人回答他,也沒有人走開……

「聽見沒有?警衛員!快叫軍需處長跑步上來!」將軍兩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動著,不知是由於冷,還是由於憤怒。

終於,有什麼人對將軍小聲地說了一聲:「這就是軍需處長……」

將軍就要發火的手勢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佇立了足有一分鍾。雪花無聲地落在他的臉上,溶化成閃爍的淚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了右手,舉至齊眉處,向那位與雲中山化為一體的犧牲者敬了一個庄嚴的軍禮……

雪更大了,風更狂了。大雪很快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變成了一座晶瑩的碑……

將軍什麼話也沒說,大步地鑽進了彌天的風雪之中,他聽見無數沉重而又堅定的腳步聲在說:「如果勝利不屬於這樣的隊伍,還會屬於誰呢?」

(五)

長征途中,有位女戰士叫小董,才13歲。爬雪山是每人發一個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沒帶辣椒。小董剛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發抖。

隊員一直喊:「同志們千萬別坐下,坐下就起不來啦。到了山腰,小董實在又冷又累,但還是堅持著,終於到了山頂,小董看隊員們都滾了下去,一滾就是幾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滾,100多丈。終於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❼ 回顧歷史,紅軍長征時幾個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是怎樣的

順序依次為過雪山、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紅軍過草地。

1、過雪山

1933年月至1934年夏天,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在中革軍委博古等領導人實行軍事冒險主義、軍事保守主義的戰略指導下,屢戰屢敗,中國工農紅軍根據地蘇區日益縮小,形勢日趨嚴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間,中共中央和中國工農紅軍總部悄然從瑞金出發,率領紅一、三、五、八、九軍團連同後方機關共8.6萬餘人進行戰略轉移,向湘西進發,開始了悲壯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紅軍好多人以前從未見過大雪山,更不用說爬了。一開始見到雪山,覺得非常壯觀。白雪皚皚,一片銀色,雪連天,天連雪,全是雪的世界。可真正爬起來,卻一點也不覺得美了。夾金山被當地老百姓叫做「神仙山」。他們告訴紅軍,只有神仙才能登越夾金山。

總之,夾金山是一座不可思議的山。鳥兒都飛不過去,人最好是別靠近它,但無畏的紅軍卻偏偏要與命運抗爭。

到了夾金山的跟前,從山下就可看到覆蓋山頂的大雪,而且看上去這一大片一大片的積雪並不遠。開始人們根本意識不到要爬這么高。數月行軍,糧食不足,人也筋疲力盡。

爬雪山起初似乎還很順利,後來突然進入了冰和雪的世界。風雪刺得紅軍睜不開眼睛,又沒有路,人們在冰上摔倒了,要站起來,渾身無力,有的就這樣永遠地躺倒在雪山的懷抱里了。

6月12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終於翻過幾座大雪山,在北進途中與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勝利會師。兩大主力紅軍會師後,總兵力達10萬餘人,士氣高昂。

但張國燾卻以種種借口延誤紅四方面軍主力北上,向中央索取更多權力。為維護紅軍的團結,黨中央於7月18日發出通知,任命張國燾為紅軍總政治委員,隨後又對紅軍序列進行了一系列調整。

2、四渡赤水

時間在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

在毛澤東主席、周、朱等指揮下,中央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三個月的時間六次穿越三條河流,轉戰川貴滇三省,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圍剿之間,不斷創造戰機,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紅軍長征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3、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於長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邊界的深山狹谷間,江面寬闊,水急浪大。如果紅軍過不去,就會被敵人壓進深山狹谷,遭致全軍覆滅的危險。

1935年5月3日,軍委幹部團的同志們接受了搶奪皎平渡的任務。他們二話不說,翻山越嶺180里,當天夜晚就來到了金沙江邊。在渡口,他們幸運地找到了兩條船。

然後,他們乘坐這兩條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敵人的哨兵以為探子回來了,不以為意。他們來了個突然襲擊,一舉消滅了一連正規軍和一個保安隊,控制了皎平渡兩岸渡口。後來,他們又找到了五條船,動員了36名艄公。

與此同時,紅一軍團趕到了龍街渡口,紅三軍團趕到了洪門渡口,但這兩個渡口都沒有船隻,加上江寬水急無法架橋。軍委命令他們迅速轉到皎平渡過江。

從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時間里,紅軍主力就靠這7隻小船從容地過了江。擔任後衛的9軍團在南渡烏江以後奉軍委命令一直繞圈子,忽南忽北,牽制了敵人部分兵力。

1935年5月6日,他們到了雲南東川與巧家縣之間,並於1935年5月9日在渡過了金沙江。兩天以後,敵人的追兵才趕到南岸。可紅軍早已毀船封江,無影無蹤地走了,體現出了將士們的機智與勇敢。

4、飛奪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

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240里,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

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東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5、紅軍過草地

1935年8月21日,紅軍開始過草地。行軍隊左右兩路,平行前進。右路軍由毛澤東、周恩來、徐向前等率領,自四川毛兒蓋出發,進入草地。

經過7天的艱苦努力,右路軍到達草地盡頭的班佑地區。左翼為林彪的紅一方面軍,先行;繼後是中央領導機關、紅軍大學學生等。右翼為徐向前、陳昌浩率領的紅三十軍和紅四軍。彭德懷率紅三軍團墊後,走左翼行軍路線。

紅軍過草地之艱難,是後人難以感受到的。首先是行難。茫茫草地,一望無涯,遍地是水草沼澤泥潭,根本沒有路。人和馬必須踏著草甸走,從一個草甸跨到另一個草甸跳躍前進。

或者拄著棍子探深淺,幾個人攙扶著走。這樣,一天下來,精疲力竭。過草地有三怕:一怕沒踩著草甸陷進泥沼。

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拚命往上掙扎,會越陷越深,來不及搶救就會被污泥吞噬。當年的紅軍,往往是一個人陷進去後,另一個人伸手去拉,用力過猛也會被帶著陷進去。

後來有了經驗才知道,要慢慢移動身子才能上得來,或者將綁腿帶纏在被陷進同志的腰間才能拉得上來。那個泥水不僅不能飲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腳泡過,還會紅腫甚至潰爛,一下子很難好。

二怕下雨。草甸本來就難走,天下著雨,腳底下更軟、更滑,稍不慎就摔倒,掉進泥沼里去。三怕過河。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水淺好過一點,有的河寬流急很難過,如果遇著下雨更難了。

身體虛弱,挨凍受餓,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幾乎每過一條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戰士倒下。

黃克誠在他的回憶錄中說:有一次,部隊正在淌水過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漲,激流滾滾,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沖走吞沒。就這樣,數不清的紅軍戰士陳屍草地。

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紅軍官兵懷著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著嚴明的優良紀律和樂觀的革命精神,發揚了令人感動的階級友愛,沒有垮掉,沒有散掉,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戰勝了自然界的困難,終於在死神的威脅下奪路而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征

❽ 紅軍長征時幾個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

依次順序為: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翻越皚皚雪山、穿越茫茫草地

總體路線:

瑞金→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宣告長征的勝利結束。

(8)講紅軍長征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長征: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

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歷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又名華夫,原名奧托·布勞恩,德國共產黨黨員),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1月,由紅一方面軍改稱)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

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命令紅軍第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

中革軍委派出兩個軍團分別北上、西征,意在調動國民黨「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但未能達到目的。

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佔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迴旋餘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

❾ 紅軍長征有哪五個重要的歷史事件

1、紅一方面軍

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領導人決定放棄中央蘇區,將中央紅軍主力及中共中央機構向西轉移至湖南西部與紅二、六軍團會合,這一決定未經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

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紅一、三、五、八、九軍團及機關直屬隊共七萬五千至八萬一千人,從長汀、古城向西轉移,由此開始了中央紅軍歷時兩年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紅二十四師和地方部隊共1.6萬餘人則被留下在項英、陳毅等人領導下進行游擊戰,開始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2、紅四方面軍

紅四方面軍是工農紅軍主力之一,由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領導,1931年11月7日成立於鄂豫皖蘇區。1932年5月遭受國民黨軍圍剿,於9月突圍西行五千里,於12月過大巴山入川北,1933年1月佔領通江,建立川陝根據地,這是第一支長征的紅軍。

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張國燾戰略配合紅一方面軍,發起嘉陵江戰役,令紅四方面軍放棄川陝根據地,強渡嘉陵江,向西挺進,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5月中旬佔領了茂縣、理番。6月,抵達岷江以西的懋功與紅一方面軍會師。

6月17日,張國燾、陳昌浩反對向東向北發展的川陝甘方針,復電中共中央,認為「北川一帶地形給養均不利大部隊行動」,「敵已有準備」、不宜過岷江東打。提出向西發展,「組織遠征軍,佔領青海、新疆」。

不久,張國燾率左路軍穿過松潘草地到達阿壩後,拒絕繼續北上,南下再過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創建根據地,但屢遭挫折,部隊損失嚴重。

3、紅二方面軍

紅2、紅6軍團長征,同缸四方面軍在甘孜地區會師1935年9月,國民黨軍130多個團對湘鄂川黔蘇區進行新的「圍剿」。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軍委分會決定,紅軍轉到外線尋求機動,創建新蘇區。11月19日,紅2、紅6軍團共1.7萬餘人從湖南省桑植地區出發,退出湘鄂川黔蘇區,開始長征,向南渡過澧水和沅江,於11月底進占淑浦、辰溪、新化、藍田地區。

1935年11月19日南下湖南桑植劉家坪開始展開長征,於1936年4月在雲南麗江渡過金沙江,翻越玉龍雪山。1936年7月2日到達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1936年7月5日,奉中央軍委指示,紅二軍團、紅六軍團與紅三十二軍組成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在紅四方面軍左縱隊之後跟進,1936年10月22日在甘肅靜寧縣將台堡(今屬寧夏)與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會師,行程近兩萬里。

4、紅二十五軍

紅二十五軍1931年10月成立於鄂豫皖蘇區,1934年10月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紅二十五軍主力和鄂豫皖省委從河南省羅山縣向西轉移,進入陝南,11月創建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此時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參謀長戴季英、政治委員吳煥先、政治部主任鄭位三。

1935年7月,為策應中央紅軍,西進甘肅東部,9月到達陝甘蘇區,與劉志丹陝北紅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會師會於延安附近,成立第十五軍團,共約七千人。在紅一、三軍團到達陝甘蘇區後,與之合編為紅一方面軍。

5、三大主力會師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保存了力量約3萬人。

同年年底,紅四方面軍部分主力(約一半)加上紅一方面軍紅五軍團組成「西路軍」,約兩萬人,在虎豹口度過黃河之後,向甘肅河西地區前進,打通對蘇聯的國際交通線失敗,全軍僅剩四百餘人,在李先念等人的帶領下,到達新疆星星峽,被新疆軍閥盛世才繳械投降。

中共中央對紅二、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表示極大的欣慰和關懷。7月22日,中共中央指示紅二、紅四方面軍,「以迅速出至甘南為有利」,「取得三個方面軍的完全會台,開展西北偉大局面」。

27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任命張國燾為書記,任弼時為副書記,統一領導紅二、紅四方面軍的北上行動。

8月5日,紅二、紅四方面軍先後從包座地區出發繼續北上,通過臘子口,擊潰國民黨軍的攔阻進入甘南,於9月中旬控制了漳縣、洮州、淚源、通渭、成縣、徽縣、兩當、康縣_8座縣城及附近廣大地區。這時,紅一方面軍主力由寧夏的豫旺堡地區南下,接應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

9月21日,張國燾違背中共中央關於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會師,爾後向寧夏發展的決定,命令紅四方面軍撤離通渭等地西進,擬從蘭州以西之永靖、循化間渡過黃河,單獨向甘北發展。27日,中共中央電令張國燾率紅四方面軍北上,迅速實現3個方面軍會師。

30日,紅四方面軍折返北進,10月9日在會寧同紅一方面軍會師。10月4日,紅二方面軍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從兩當、徽縣、成縣、康縣地區開始北移,22日在靜寧以北的將台堡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長征勝利結束。

(9)講紅軍長征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又名華夫,原名奧托·布勞恩,德國共產黨黨員),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1月,由紅一方面軍改稱)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

命令紅軍第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中革軍委派出兩個軍團分別北上、西征,意在調動國民黨「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但未能達到目的。

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佔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迴旋餘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

❿ 紅軍長征途中有哪些歷史事件

1934年10月10日,江西瑞金,四渡赤水--飛奪盧定橋--巧渡金沙江--雪山草地--甘肅會寧會師1936.10結束

閱讀全文

與講紅軍長征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