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作為歷史學家,在錢穆看來史學研究有哪些重要的意義
錢穆先生讓為史學有益於現實,特別有助於增自信、強中華。他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場上,基於民族危機的刺激而產生的救亡意識是他文化民族主義思想產生的現實動因。在國難方殷的抗戰時期,當失敗主義氣氛一度彌漫,國人迫切需要從民族的歷史記憶中找回自尊和自信之時,《國史大綱》所闡發的文化民族主義思想在當時激發民族意識和喚醒國魂方面,的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誠如牟潤孫在評論《國史大綱》時所言:
「錢氏此書中愛國家、愛民族思想洋溢滿紙,於世之持自卑自賤之論者,痛加針砭,立論極足使人感動。讀錢氏之書,當使懦夫有立志,病夫有生氣,熱血沸騰,奮然而思有所以自存矣。此為讀史之大用,亦即史學家所貢獻於世者也。《國史大綱》所可貴者在此。」
錢穆的史學方法論思想是由其獨特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觀決定的。由於他堅決主張以中國傳統史學為本源復興和建立中國現代新史學,輕視西方史學,反對中國近現代史學研究方法的西化趨向和風氣,所以他的史學方法論思想既有濃厚的傳統性,又有強烈的現實性。
②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中講到「漢宰相是採取領袖制的,而唐代宰相採用委員會...
B。
唐代初期,沿襲隋制,高祖武德三年(公元六二○),改納言為侍中,改內書省專曰中屬書省,內史令曰中書令,以左、右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並為宰相。 中書掌定旨出命,門下掌審議封駁,尚書主執行政令,權責分明,然中書門下既一主出命、一主審議,不免時有各持已見之事發生太宗乃設「政事堂」,以為議政之所,由是政事堂乃成為實際決策的中樞所在於是中書令和門下侍中為真宰相,代政事堂議事,而尚書左右僕射要兼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同中書門下三品」等職亦即獲真宰相身份,於政事堂會議.唐代除三省長官為當然宰相外,凡加「同三品」,「同平章事」,皆為宰相,並無軒輊。唐代宰相制度三省六部制其實是皇權逐漸增強的產物:眾多宰相集體議事,分工明確的三省互相牽制,使個別宰相難以擅權專斷。
③ 請問:國學大師、著名歷史學家-錢穆 的事跡問題......
建議你去看《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這本書有介紹 大學老師就給我推薦過這本書
④ 誰有歷史學家錢穆的資料
http://ke..com/view/2036.htm
⑤ 歷史學家錢穆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國史新論》的序言里有一段話:「余幼孤失學,本不知所以治史。增知識,開見解,內首賴容報章雜志。適當『新文化運動』驟起,如言自秦以下為帝皇專制政治,為封建社會等;余每循此求之往籍,而頗見其不然。故余之所論每若守舊,而余持論之出發點則實求維新。亦可謂為余治史之發蹤指示者,則皆當前維新派之意見」。
這一段關鍵在「求之往籍,而頗見其不然」。先生是認為當時流行的維新派和革命者的歷史觀點,多是對傳統的批評和否定,這些批評是有些過頭了的,需要糾偏。這是先生治史重要的出發點,了解了這個事實再去讀先生的著作,更容易理解其文章背後的一番精神。
認定中國自秦以下皆為封建社會、帝王專制的觀點,在大陸至今仍是主流,讀先生的文章就更見其珍貴處。
⑥ 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如何看待洋務運動等一系列清末的新政
歷史學家錢穆先生評價新文化運動時說:「一時風氣,人人提倡新學,又人人版自期為新人權。舊的接不上氣,譬如一老樹,把來腰斬了,生機不續。若要接枝,也須接在老根上。現在卻是狠心在做掘根工作。」說明錢穆對清末一系列新政全盤否定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持反對態度~
⑦ 求詳細解答:著名歷史學家錢穆曾說
C |
⑧ 急求! 大學選修《走近毛澤東》課快結束了 老師讓寫對這個課程的看法 不少於800字 跪求各位大哥大姐幫忙啊
《走近毛澤東》觀後感
毛澤東,一個偉大而又神聖的名字,有人說:「他是詩人,也是革命家;他指揮千軍萬馬,自己卻從未開過一槍。」所以,又有人說:「毛澤東是用筆桿子打天下的。」
前段日子,我觀看了一部描寫毛澤東的影片——《走近毛澤東》。這部影片講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戰斗經歷,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傳奇經歷,毛主席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為了全中國人民的新生,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在充滿荊棘的革命路上走過了無數的風風雨雨。
《走進毛澤東》這部影片里處處都在散發著毛主席思想的光輝,偉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後己的高尚情操。有一次,當會議結束時,主持人請毛主席離席,毛主席因腳下有毛病而無法站起來,這時,大家都不願離開了。毛主席說了一句使人心沸騰的話:「你們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話,使在座的委員們的心裡都在流淚……
從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沒有做過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員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勸他換件新衣服,他說:「我們國家窮,發的布票少,你不也穿著補丁的衣服嗎?我為什麼就不能穿?因為我是主席?我看還是應該節省點,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補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領子全換過了,衣袖、前頁,下擺等處補丁連補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細一數,整件睡衣竟有73個補丁。
我看了這一系列關於毛主席的故事,他的「做事果斷,善於分析,目光長遠,用兵如神」使我一直不能忘懷。想想自己,真是感到慚愧:自己平時做事猶豫決,目光短淺,只顧眼前一時之快······
毛主席的一生是不斷學習的一生,他酷愛讀書,至死方休。毛主席幼年時期就在先生的引導下,開始讀《三字經》,繼而讀《孟子》、《論語》……成年之後,在辛勤工作之餘,毛主席還喜歡寫毛筆字,作詩賦詞等。他在生病的時候,還堅持看書學習,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學到老,可見毛主席是多麼有毅力啊!
毛澤東是一代偉人,他擁有淵博的才學,這與他青年時期的刻苦學習是分不開的。如今我們的學習條件已經很好了,所以我們更應該加倍努力,把握哈每分每秒,做時間的主人,利用現在的大好光陰,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正像一首詩詞那樣說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存光陰。我們要真這寶貴的時間,不能虛度光陰。因為時間就像汩汩流淌的河水,是可以流出去卻無法流回來的。魯迅先生說過一句話:「哪裡有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了。」這句話時間都在提醒我們要刻苦學習。據科學研究:,人在青少年時期大腦最活躍,不論學什麼,記得都特別快,而過了這個時期,就恰恰相反,不管怎麼努力都比較難趕上去,所以我們應該趁現在加倍努力,只有學得很扎實,將來才可以像毛澤東一樣為祖國獻出自己應盡的力量,這樣祖國就能更加昌盛。
毛澤東——一個偉大而又平凡的名字,我們永遠銘記他! 贊同0| 評論 檢舉 | 2011-5-9 23:54 第二天堂GJ | 三級
《走近毛澤東》觀後感
在毛概課上斷斷續續地看完本片後仍感意猶未盡,後來又回寢室看了一遍,有頗多的感觸,一時間有道不出來的感覺,很感性,很零碎,不是很有邏輯很有條理,只是記錄下看完後的所思所想。
歷史學家錢穆在《國史大綱》前言中這樣說到,「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另一位歷史學家也說過:「在歷史發生的時候,你站在那個點上是看不清的,時間是試金石。當你回過頭來看的時候,才發現很多事情的必然性,合理性,還有它在整個事件中所起的作用」。
我認為在毛主席的英明之處在於能觸摸時代脈搏,在亂世中給中國指明方向。在絕大多數人還看不清的時候,他看清了,並領導人民為之奮斗,這就是偉人的偉大之處。
對毛主席最初的印象是在小時候,因為自己家以及很多鄰居家的神龕上都掛著毛主席的畫像,那時候就感覺這肯定是個很厲害的人。在自己逐漸長大並能夠與長輩交流的時候,常常會聽爺爺講述毛主席,講述那個逝去的時代,在爺爺的講述中始終流露出對毛主席對那個時代的懷念與嚮往,這一點讓我很不解,不管是物質生活條件還是精神文化生活,現在都遠遠超過從前,爺爺會什麼還會懷念那個艱苦、動亂的年代呢?由此我越發地對毛主席感到神秘和好奇,他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能「俘獲」幾代人心。
在之後的學習中有意識地去了解了一下有關毛主席的書、文章、詩詞,比如羅斯•特里爾寫的《毛主席傳》。對毛主席有了更深層次更全面的了解。同時也會聽到一些尖銳的批評,對於這樣的批評和職責,一開始在聽到會感到很不舒服,甚至憤怒,但是冷靜下來覺得我不應該憤怒,而是應該用事實來證明他們的評價是有失偏頗的甚至是錯誤的。不是批評不得,而是更應該更理性更客觀,毛主席也是鼓勵批評的,我還記得這樣一段話,毛主席說:「我們有些同志聽不得相反的意見,批評不得,這是很不對的。有了錯,一定要自我批評,要讓人家講話,讓人批評。不負責任,怕負責任,不許人講話,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採取這種態度的人,十個就要十個失敗。人總是要講的,你老虎屁股摸不得嗎?偏要摸。」這樣看來,毛主席是不怕批評的。但是作為我們這些後來人,沒有經歷過革命的艱苦就很難了解他們的心理,難以感受他們的切膚之痛,我們這些後來人對待歷史應該有錢穆先生所說的「溫情與敬意」。我們也應該能想像「在歷史發生的時候,你站在那個點上是看不清的」對待歷史和歷史人物應該要有一種寬容。
過去了的解毛主席的資料都是文字、圖片之類的靜態的描述,更多的是毛主席在打仗時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在重大歷史時刻決策時的英明果敢等形象,絕少有生活場景的描述,在文字中對毛主席的描述也僅僅是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詩人之類的很概念化的東西。在《走進毛主席》的紀錄片中我看到了中大量生活場景和考察的畫面,讓我了解了另一個視角的毛主席,一個更生活化的毛主席,而不是神龕上的毛主席。了解了他的灑脫、幽默、堅毅,並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感受到一種難以名狀的親切感。影片中的一些場景也深深地打動我。
毛主席離開家鄉時,他對父親寫下「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那是怎樣一種豪邁,一個17歲的少年背負著夢想出去闖盪,可能那時候的毛主席也不誰想到他的這個決定足以改變整個中國。
1959年毛主席重回韶山沖時寫下「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毛主席三十二年重回故園,父母都已不在,獨自面對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已經成為景點的家該是何等的心情啊,是否也會有古詩中「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悲涼的感受,這一走一回就是大半個人生。
毛主席在接見尼克松的女兒女婿的時候已經體力不支,不得不將頭靠在沙發上;在一次會議上毛主席因為腿疾無法起身,只好目送各位代表離場。在這些場景中我看到歲月催人老的無奈和感慨,主席為了人民奔波一生終也將離我們而去。
毛主席的一生是為理想奮斗的一生,在前期,他和一批革命先烈為建立一個富強民主的國家而奮斗,後期一直領導全國人民做一個造天堂(著名學者李敖先生曾經將中國共產黨的任務和理想描述為「造天堂」)的運動, 由於急於想看到天堂,為了想保住革命成果做了一些急於求成的事,但毛主席的一生始終朝著理想的方向邁進。
毛主席的一生是操勞的一生,從一開始參加革命,到革命的勝利,到建設新中國,毛主席一刻也沒有停歇,始終用自己的熱情在奮斗,盡管在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刻也沒有實現「造天堂」的夢想。
毛主席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他親臨戰場而不懼,面對危機而不亂,憑著一支筆桿子指揮千軍萬馬,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總攬全局,作出了「誰解決了土地問題,誰贏的了農民,誰就回贏得全中國」的英明決斷。帶領中國人民建設一個富強民主的國家。
影片中不僅揮灑出偉大領袖毛主席的雄才偉略及其思想境界,同時又盡現他平凡的一面。它以珍貴的鏡頭再現偉人的真性情,以平凡的視角塑造更加親切的毛主席,使我這樣的普通觀眾對主席的仰視轉為對一個真實可信形象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