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湖南歷史上的事件和故事
1、芷江受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侵華日軍正式投降之前,派出今井武夫作為受降使節,在此地與中國陸軍人員,商定日軍向中國投降的所有事宜,並在日本投降時注意事項備忘錄上簽字。「芷江受降」,標志侵華日軍開始同中國接觸討論投降的具體細節。
隨後的9月9日,中國戰區范圍內的日軍,在南京大禮堂正式無條件投降。因洽降地點位於湖南省芷江縣城東的七里橋村磨溪口,史稱「芷江受降」,時間為1945年8月21日下午4時。
2、彭德懷等發動平江起義
1927年7月22日,駐湖南平江等地的國民黨一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舉行了起義,即平江起義。1928年春,共產黨在國民黨湖南獨立第五師中秘密建立了自己的組織,該師第一團團長彭德懷也在這時參加了共產黨。不久,獨立第五師調到平江地區擔負「清剿」任務。
平江處於湘鄂贛三省交界地,具有革命斗爭的傳統。早在大革命時期,平江的工農運動就風起雲涌,是全省有名的革命地區之一。大革命失敗後,這里的斗爭仍然沒有停止,群眾在縣委的領導下,組織了臨時政府和義勇軍,與反動派進行堅決的斗爭。
3、四次湘北會戰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了武漢,為確保武漢周圍地區安全,日軍於11月初繼續向鄂南、湘北進攻,11日攻佔岳陽,即停止南進,與中國軍隊在新牆河南北隔水對峙,從此,中國的抗日戰爭開始進入最艱苦的戰略相持階段,湖南也就成為了中國抗日戰場的重要主體。
為了攻下長沙,日軍差不多准備了一年時間。湘北是會戰的正面戰場,是日軍的主攻方向。而新牆河兩岸作為中國守軍阻止日軍進犯的第一道屏障,成為了中日兩軍激戰的重要關隘。震驚世界的三次湘北大會戰,都是從湘北新牆河發起的。
9月18日早晨,日軍主力約5萬多人由岡村寧茨指揮,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向新牆河以北的中國守軍五十二軍發起攻擊。中國守軍奮起抗擊,堅守金龍山、斗篷山和草鞋嶺陣地。他們採取肉搏和白刃戰前赴後繼,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日軍的反撲,最後與敵人同歸於盡。
趙公武部的胡春華營,與敵人激戰了兩晝夜,除七名重傷士兵事先轉移外,胡春華和其餘官兵全部壯烈殉國。
4、鍾相楊么起義
南宋王朝一面對金朝屈辱求和,一面加緊對人民剝削,加重稅捐,使老百姓遭到重重災難。公元1130年,金兵攻佔了潭州,搶掠了一陣走了。接著,有一個被金兵打敗的宋朝團練使孔彥舟,帶著一批敗兵殘卒在那裡趁火打劫,催糧逼租。
當地百姓忍無可忍,在鍾相帶領下舉行了起義。鍾相是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在金兵南下的時候,他曾經組織過抗金民兵,沒得到朝廷的支持,就回家鄉組織農民自衛。他用宗教的形式在農民中宣傳,自稱「天大聖」,能夠解救人民疾苦。
他說:「現在朝廷的法把人分成貴賤貧富,這不是好法。我行的法,就是要不分貧富貴賤,人人平等。」一些受盡官府、地主壓迫的農民,聽到這些話,怎麼不高興?大家把鍾相稱做「老爺」,要求入「法」的人就越來越多。
當孔彥舟的騷亂激起民憤的時候,鍾相就宣布起義。他自稱楚王,建立政權。附近各縣的農民紛紛參加起義軍,鍾相分派起義軍攻佔城池,焚燒官府,打擊豪強大戶,不出一個月,起義軍就佔領了洞庭湖周圍十九個縣。
南宋朝廷十分恐慌,任命孔彥舟擔任捉殺使,鎮壓起義軍。孔彥舟知道正面攻打敵不過鍾相,就先派一批奸細,假扮成貧民,混進鍾相起義軍隊伍。公元1130年三月,孔彥舟發起進攻,埋伏在內部的奸細里應外合,起義軍措手不及,打了敗仗,鍾相和他的兒子鍾子昂被捕,遭到殺害。
鍾相被害後,起義軍推楊么當首領,繼續和官軍作戰。楊么原來名叫楊太,因為他年紀輕,當地群眾親密地稱他叫楊么(么音yāo,「幼小」的意思)。起義軍在楊么領導下,在洞庭湖沿岸建立營寨,又在湖裡和各個港汊上集中了大批船隻,平時生產,戰時打仗,隊伍越來越壯大。
南宋王朝又派程昌寓(音yù)擔任鎮撫使,鎮壓起義。程昌寓到了鼎州,不惜工本製造了大批車船,每船可裝載水軍一千人,由人踏車就可以使船進退。有一次,程昌寓指揮水軍使用車船攻打起義軍水寨,水寨灘頭水淺,車船開進港汊,擱在淺灘里動彈不得。
5、紅軍二萬五千里的長征大幕,在大湘南的桂東縣開啟。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在嚴峻形勢面前,為保存革命力量,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進行戰略大轉移。7月23日,中共中央書記處、中央軍委向湘贛蘇區發出訓令,「命令紅十七師、紅十八師組成紅六軍團,離開湘贛蘇區,轉移到湖南中部去發展游擊戰爭,創立新的蘇區。」
1934年8月7日,紅軍長征先遣部隊——由任弼時、蕭克、王震率領的紅六軍團9700多人臨危受命,從江西省遂川縣開始突圍。8月12日,在湖南省郴州市桂東縣的寨前圩河灘上,紅六軍團舉行了西征誓師大會——長征開始。
這是中央紅軍和紅六軍團西征史上的一件重大歷史事件。時任紅六軍團軍團長的蕭克在後來的回憶錄中說:「紅六軍團突圍西征,比中央紅軍早兩個月,為中央紅軍長征起到了偵察、探路的先遣隊作用。」
1934年,這里建立了紅軍長征後湖南的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如今,一些村中還有紅軍留下的標語、戰壕、堡壘。土橋鎮黃家村有毛主席住過的房子、濠頭鄉紅軍樓、延壽阻擊戰舊址,村中流傳著「讓出擔架」、「半床棉被」的故事。
❷ 湖南過去的一個地名樓寓
找不到啊!僅提供一些資料供你參考。關鍵是:你的「湖廣省衡州府衡陽縣樓寓」這個稱呼是什麼朝代的稱呼,否則很難找到,因為歷史跨度太大。不過我的感覺應該是清朝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衡陽為楚南重鎮,漢代衡陽設鍾武侯國。漢末三國設衡陽郡,轄蒸陽(今衡陽縣)、重安(今衡南縣)、湘南、湘西(今衡山、衡東、南嶽區)、湘鄉、益陽等縣。西晉置衡州,治衡陽。東晉、南北朝設湘東郡、衡陽王國(今衡陽市、婁底市、湘鄉縣、韶山、益陽等地)、湘東王國(今衡陽市、茶陵、炎陵、攸縣、雙峰、安仁等地),首府設衡陽,同時在衡陽王國南設衡州(南北朝時期,州是地方政權中級別最高的行政機構。衡州是今廣東境內歷史上繼廣州之後出現的第二州,在粵北地區則屬第一州。衡州不僅設置的時間早於廣州以外的諸州,而且轄境也遠遠大於它們。衡州初置時,領轄今廣東境內的清遠、陽山、始興三郡和今湖南境內的桂陽(今郴州市東部諸縣)、平陽(今郴州市西部諸縣)二郡,地跨騎田嶺南北,版圖相當於今廣東清遠市、韶關市和湖南郴州市面積之和,地域闊達5.7萬平公里。 公元589年,隋滅陳並改郡為州,改湘東、衡陽兩郡為衡州、臨蒸為衡陽縣,州、縣城均設在衡陽江東區。唐天寶年間又將衡州改稱衡陽郡,唐乾元元年復用衡州。肅宗至德二年置衡州防禦使,領衡、涪、岳、潭、郴、邵、永、道八州。公元764年,唐王朝為了加強對湖南地區的控制,設置湖南觀察使。這是歷史上最早出現「湖南」之名,湖南觀察使駐衡州。宋置衡州衡陽郡。元朝確定行省制度,省下設路,置衡州路,屬湖廣行省(治武昌,今武漢)。元貞元年(1295) 衡永郴桂諸路人民抗糧、抗丁,起義頻繁,朝廷於衡州設行樞密院。 明朝置衡州府轄衡陽縣(衡陽市區、衡陽縣、衡南縣)、衡山縣(南嶽區、衡山縣、衡東縣)、耒陽縣(耒陽市、安仁縣)、常寧縣(常寧市)、茶陵州(茶陵縣、攸縣、炎陵縣、安仁縣)、桂陽州(桂陽縣、臨武縣、藍山縣、嘉禾縣),明朝中後期設桂王藩國,都衡陽。清代湖廣行省分為左、右布政使司,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分為湖南、湖北兩省。置衡永郴道,駐衡州府,領衡州府(衡陽縣、清泉縣、衡山縣、耒陽縣、常寧縣、安仁縣、酃縣、桂陽州、臨武縣、藍山縣、嘉禾縣)、永州府(零陵縣、祁陽縣、東安縣、道州、寧遠縣、永明縣、江華縣、新田縣)、郴州(永興縣、宜章縣、興寧縣、桂東縣),雍正十年(1732)增領桂陽州,更名衡永郴桂道。公元1676年,吳三桂在衡陽稱帝,國號周。衡陽稱應天府(國都)。 民國三年(1914年),廢府存道,改衡永郴桂道為衡陽道,俞壽璋任道尹。衡陽道(全省三道:衡陽道、湘江道、辰沅道)所轄縣仍如清代衡永郴桂道,治所衡陽,直轄湘南36縣。1936年,衡陽設立粵漢、湘桂鐵路局,管轄湘、桂、粵、鄂四省鐵路。1937年,全省分十個行政督察區,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衡陽,轄衡陽、衡山、常寧、耒陽、攸縣、安仁、酃縣、茶陵。1939年春自湖南省政府沅陵遷至耒陽。省政府設在水東江至竹市一帶,秘書廳設於杜陵書院(今耒陽一中校址)。抗戰爆發後,隨著國民政府政治、經濟、文化重心的西移,衡陽的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和演進,不僅是南方交通樞紐,而且成為大後方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工商業中心,人口急劇增加到60萬。因此,1941年1月,湖南省政府決定將衡陽縣東華、雁峰、西湖、石鼓、江東5鎮和城郊的廣福、奇罡、酃湖3鄉區域設置衡陽市,直屬湖南省政府,衡陽縣治所仍駐市內。1942年1月1日,國民政府設衡陽市,屬省轄,市長朱玖瑩。1943年為國民政府第二大工商業城市,人口近100萬。1944年二戰中國歷史最長的戰役——衡陽保衛戰致使全城被毀,全城僅剩三棟建築。 1949年設立衡陽鐵路局,為中南鐵路總局,管轄中南六省鐵路(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江西、海南)。衡陽市、長沙市為湖南兩大省轄市,建國初至80年代衡陽為中南三大工商業中心(衡陽、武漢、廣州)。1952年11月置湘南行署,行署駐衡陽市,轄衡陽市、衡陽專區、郴州專區、永州專區、茶陵縣、攸縣、炎陵縣等湘南40餘市、縣。1980年,湖南省5個省轄市、10地區、1自治州,衡陽有省轄衡陽市和衡陽地區。 中華三大魁寶衡陽有禹王碑,中國四大發明衡陽有蔡倫造紙,中國四大書院衡陽有石鼓書院,中華五嶽衡陽有南嶽衡山,中國十大元帥衡陽有羅榮桓,世界百大名人衡陽有蔡倫,中國百大名人衡陽有蔡倫、王夫之,湖南歷代有十二大狀元衡陽有元代狀元何克明、清代狀元彭浚。衡陽為全國唯一抗戰紀念城,南嶽衡山忠烈祠為全國唯一大型抗戰紀念陵園。陶鑄曾申請中央政治局中南局遷衡陽,在武漢和廣州中間,缺少一座特大城市,應該是衡陽。據說,中國正在研究省的布局,有可能把現在的32個省劃成50餘個省。京廣線上北京以下的省會城市有: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廣州,其中以長沙至廣州的距離最遠。長沙至南寧的距離更遠。由此可以看出,湖南到兩廣有大片面積沒有中心城市,這片土地比一個省的面積更大,需要一個省會城市來統領。這座城市就是衡陽。 如果省管縣在全國推行,全國省級行政區劃將調整,2008年全國兩會就有專家提出將衡陽、深圳、大連、青島等城市建為副省級中央直轄市,希望我市與其他副省級非省會城市聯合爭取。歷史上湖南地域用衡州做湘中、湘南乃至湖南區域行政中心長達1500年(從西晉到民國建立),所以籌建衡州省,轄衡陽、邵陽、郴州、永州、株洲南三縣(攸縣、茶陵、炎陵)、婁底雙峰縣、懷化南三縣(會同、靖州、通道)、桂林全州縣、吉安井岡山縣等,幾千年來此區域都曾隸屬於衡陽管轄范圍,面積8萬多平方公里,面積略小於江蘇、浙江省,與抗戰時期全國第一大工商業城市重慶現在管轄面積大體相同,大於寧夏、台灣、海南等省,人口3500萬,與福建省齊平,高於山西、重慶、吉林、甘肅、內蒙古、新疆、海南、寧夏、青海、西藏等省,湖南歷來形成以衡陽為中心的湘南政治經濟文化區和以長沙為中心的湘北政治經濟文化區都升格為省,與清朝初年將湖廣行省分湖南、湖北一樣,有利於衡州省與湖南省、廣東省、廣西省、江西省、貴州省的經濟發展。衡州省省會衡陽與貴州省省會貴陽一樣名正言順,且除了貴陽目前市區人口多餘衡陽以外,其他都與衡陽相差甚遠。衡陽機場開建,衡陽市區三所本科院校等都使衡陽具備省會硬體軟體實力,衡陽錯過建國成為省會(衡陽與長沙為湖南唯一兩市、南寧與桂林、鄭州與開封、保定與石家莊、長春與吉林、哈爾濱與齊齊哈爾、合肥與安慶、成都與重慶等省會之爭),不能再次錯過千載難逢的機會。 加快衡陽高新區與西渡經濟開發區\三塘工業區、白沙(深圳)工業園與雲集工業園\車江工業區、松木-茶山工業園與大浦工業園、衡陽酃湖經濟開發區與泉溪\咸塘工業小區對接、融合步伐,構建衡陽四大核心工業園區,提高衡陽中心城區競爭力和輻射力,增強大區域性中心城市衡陽的招商引資吸引力和聚集力,促進衡陽城鄉經濟一體化進程及融城的提速,構建衡陽大都市. 衡陽成為衡州省會,構建以大衡陽為核心,以株洲、湘潭、婁底、邵陽、懷化、永州、郴州、桂林、賀州、韶關、贛州、吉安、萍鄉等市為次中心的大衡陽都市圈(衡陽目前為該區域最大的城市和唯一的特大城市、最大的經濟中心、商業文化中心、國家老工業基地和國家公路鐵路交通樞紐,與衡陽的耒陽市一樣大的山東小城市濟寧都構建濟寧都市圈),帶動整個華南地區北部和湘中南地區發展,實現珠三角都市圈與長衡都市圈融合,與珠三角都市圈、廈門都市圈、海口都市圈共同組成大華南都市圈,改變珠三角只有粵南地區單一格局,促使大華南都市圈成為全國唯一能與長三角並駕齊驅成為世界級大城市群。與珠三角都市圈、武(漢)長(沙)都市圈、海峽西岸都市圈、長三角都市圈構建大南方都市圈,促進中國南方整體崛起。 望衡陽大都市早日形成,籌建衡州省,省會設衡陽,轄衡陽、邵陽、郴州、永州、株洲南三縣(攸縣、茶陵、炎陵)、婁底雙峰縣、懷化南三縣(會同、靖州、通道)、桂林全州縣、吉安井岡山等地,引領華南北部地區(湘南、湘中、粵北、桂北、贛南)在中西部早日崛起! 古代的 衡陽 (縣治):在今湖南省衡陽市區東部。
❸ 湖南有什麼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
一、故事:蘇仙傳說
「蘇仙傳說」是歷史悠久的地方民間傳說故事。蘇仙,名耽,桂陽人。蘇耽早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一年瘟疫流行,他與母親用桔葉、根、井水配馬嶺山桃石熬制湯劑,救治了病人。後隨道士出遊,民間傳說他已跨鶴成仙。
2014年11月11日,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申報的蘇仙傳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中國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風俗習慣:
1、湖南方言
湖南方言,包括湘方言、西南官話、贛方言、客家方言,另外,還有湘南土話、鄉話這一些尚未確定歸屬的方言。湖南是一個方言復雜的地區。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許多人既能說本民族語言,又能用漢語方言進行交際。
2、湖南戲曲
湖南省現有地方戲曲19種,藝術表演團體近100個,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湖南花鼓戲。花鼓戲《老表軼事》入選2007——2008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劇目,實現了在國家級精品劇目評選零的突破。大型山水實景節目《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成功上演。
3、湖南小吃
長沙火宮殿臭豆腐,口味蝦,水煮魚頭,鴨脖子,唆螺、魚頭豆腐、豆腐乾、津市牛肉粉、耒陽壇子菜、荷葉包飯、臘魚、臘肉、臘腸、剁辣椒、三角乾子、龍脂豬血、岳陽燒烤、瀏陽蒸菜。
(3)湖南地名所包含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湖南的一些風景名勝:
1、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西北部,東經110°20'30"~110°41'15"、北緯29°16'25"~29°24'25"之間。由張家界市的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慈利縣的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和桑植縣的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合而成,後又發現了楊家界新景區。方圓369平方公里,奇山異峰3000多座,其中海拔在千米以上的有243座。
2、韶山風景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著名革命紀念地,國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韶山位於湖南省湘潭縣境內,距長沙市108千米,是長株潭城市群中一顆美麗的明珠,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的故鄉,也是他青少年時期生活、學習、勞動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
❹ 求湖南關於地名,山名的傳說
衡山(Mount Heng),又名南嶽、壽岳、南山,為中國「五嶽」之一,位於中國湖南省中部偏東南部
「南嶽」一詞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慎到所著《慎子外篇》:「(舜)遂南巡,五月至於南嶽;又西巡,八月至於西嶽;又北巡,十有一月至於北嶽。其禮皆如宗。歸,反舍於外,次三日齋,親告於祖禰,用特。命有司告郡廟、社稷及折內名山大川,而後聽朝」,此處出現的「南嶽」,與東岳、西嶽、北嶽並立,是帝王巡狩的對象。且這里列舉「四岳」,「南嶽」是「四岳」之一。由「南巡……至於南嶽,又西巡……至於西嶽,又北巡……至於北嶽」可知,此時的「四岳」是按「帝」所在國中的東、南、西、北的方位所區分劃定的。後期出現的「五嶽」之說當是在這「東、南、西、北四岳」基礎上加了一個中間的方位一一中嶽。盡管後期有如「五色」、「五行」之說等諸多解釋「五嶽」之「五」的由來,這「五方」之說卻可以認為是其肇始或主因。
「四岳」或「五嶽」之岳」在古即岳」,其義在今人字典中釋為「高峻的大山」,在古人詞典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釋為:「岳:東仿、南霍、西華、北恆、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此處「岳」特指「五嶽」,除明確「五嶽」之具體所指外,還告訴我們「岳」是王者「巡狩所至」,即巡狩的對象。在孔穎達的《春秋正義》中還可見:《釋山》雲:河南華、河東、河北恆、江南衡。「李巡日:華西嶽華山也;東岳泰山也;恆,北嶽恆山也;衡,南嶽衡山也。「《釋例土地名》雲:東岳,泰山,奉高縣泰山也;南嶽長沙湘南山也;西嶽弘農華陰縣西南華山也;北嶽中山曲陽縣西北恆山也。「郭撲注恆山名常山,辟漢文帝諱耳。
《爾雅》於《釋山》發首言此四山,明其即是四岳,故注者皆以岳解之且諸書、史、傳、纖諱皆以、衡、華、恆為四岳,四岳必是此四山也。《釋山》又雲:泰山為東岳華山為西嶽,霍山為南嶽恆山為北嶽。泰、衡霍二文不同者,此二岳者皆一山而二名也。「由上可知,古人之「岳」,即是「山」,且是有特指的、分布於國土之四方的名山。「岳」是古之帝王巡狩的位於國土之內東、南、西、北四方或是東、南、西、北、中五方的「山」。《說文》雲:「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象形也。」與今人之「岳」釋為「高峻的大山」同義。又有應邵《風俗通》雲:「岳者,桷考功德點涉也。然則四方方有一大山,天子巡守至其下,桷考諸侯功德而點涉之,故謂之岳。」《白虎通》中見:「岳者何?桷也,桷考功德也。」又在《尚書正義》中見:岳者,四方之大山,今王朝大臣皆號稱四岳,是與羲、和所掌其事為一。以此知四岳即上羲、和之四子也。又解謂之岳者以其分掌四岳之諸侯故稱焉,雲諸侯各朝於方岳之下,是四方諸侯分屬四岳也。由此可見,「岳」或可指掌四方之官,或可指在四方之岳對諸侯進行考核點涉之事,然都是由四方大山引申而來。
「南嶽」是國土治域內南方的大山,在歷史上或是「四岳」之一,或是後之「五嶽」之一,同其他三岳或四岳一起,最初是古代政治地理的范疇,是中原民族以其視角確定的政治國土邊界氣。
❺ 安溪地名的來歷,地名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典故等
每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的歷史和文化。
這些歷史和文化應當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❻ 安溪地名的來歷,地名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典故等
唐咸通五年(864)析南安縣西北部2鄉置小溪場。
大順年間(890~891)小溪場長官廖內儼招集流民,開發藍溪沿岸容。五代後周顯德二年(955)升場為縣,設清溪縣,取溪小清澈意。
宋宣和三年(1121)改名安溪縣:因睦州清溪洞「盜」起,吏惡其名,故改稱安溪,反其意為 鳳城鎮「溪水安流」,希望此地平安。
歷屬清源軍(下轄今泉州、莆田)、平海軍(下轄今泉州、莆田)、泉州、泉州路、泉州府,興泉永道(下轄莆田(興化)、泉州府、永春州)、廈門道、南路道(轄同安、晉江、南安、金門、安溪、莆田、仙游、永春、德化、惠安、十縣,駐同安,第四行政督察區,第五行政督察區(轄同安、晉江、南安、金門、安溪、莆田、仙游、永春、德化、惠安、十縣,駐同安,)。1949年9月3日解放,屬泉州專區(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門、同安九縣,後又改名為晉江專區)、晉江專區(地區)、泉州市。
2005年,安溪縣轄鳳城、湖頭、蓬萊、官橋、劍斗、城廂、魁斗、金谷、龍門、西坪、虎邱、感德、蘆田13個鎮,湖上、尚卿、大坪、龍涓、長坑、藍田、祥華、桃舟、參內、白瀨、福田11個鄉,共有19個社區、3個居委會、435個行政村。
❼ 急..湖南的地名..
我本身是湖南常德人,而且住洞庭湖,強烈推薦到這里來。
關於常德
1、國家衛生城市
2、國家文明城市
3、國家優秀旅遊城市
4、國家園林城市
5、國家詩詞城市
6、國家交通模範城市
7、與長沙「長沙沙水水無沙」的白沙井齊名的「常德德山山有德」的德山
8、城市中的花園、亞洲皮劃艇錦標賽賽場、全國汽車短道拉力賽終點站——柳葉湖
9、沅水有芷兮澧水蘭
10、全省GDP總量第二
11、常德卷煙廠——芙蓉王
12、德山大麴&武陵酒
13、石門雲霧山茶
14、津市斑馬蚊香
15、恆安集團——心相印紙巾
16、金健米業的優質大米
17、陽光乳業——金健系列奶品
18、湖南省重點高新技術企業——華南光電
19、豐富的礦藏—金剛石砂礦、雄磺礦、石煤礦蘊藏量居全國第一位;磷礦、石膏礦、石英砂岩礦、膨潤土礦蘊藏量居全省第一位。
20、湖南屋脊(2100米)——壺瓶山
21、人間仙境——桃花源
22、闖王李自成歸隱處、日本茶道起源——唐代古剎夾山寺
23、白鷺王國——花岩溪
24、林伯渠、宋教仁、蔣羽武、丁玲等
25、桃花源飛機場(通航北京、海口、深圳、廣州)
26、飛速的城市化建設
27、全省第一豪華的長途汽車總站
28、有肯得基和麥當勞
29、全省第一條步行街、中南地區最大的步行城
30、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2270多年的歷史
31、舊石器時代即有人類活動,故有「文物之邦」和「人文淵藪」之稱
32、堯時善卷讓王位而隱居德山
33、春申君有門客三千而相楚屈原流放期間垂釣於柳葉湖
34、劉禹錫十載旅居六上太陽山
35、楊幺起義在柳葉湖設置水寨
36、袁宏道迷戀山水樂而忘返等
37、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常德曾留下了眾多的名人足跡。如有馬援、沈括、孟浩然、李白、寇準、王安石、林則徐等;近代著名革命家秋瑾、向警予、愛國將領馮玉祥;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林伯渠、劉復基、滕代遠、粟裕、廖漢生等;著名作家郭沫若、聞一多、丁玲、沈從文等;著名學者華羅庚、翦伯贊等。或在常德居住過、或在常德任職、或游歷過,他們的活動給常德的歷史增添了光彩,豐富了常德文化的底蘊。
38、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遺址——城頭山
39、中華一絕、世界基尼斯世界記錄、詩國長城——常德詩牆
40、魚米之鄉、糧倉、紡城、煙都、酒鄉
41、劉海砍樵的花山,鍾相起義的天子崗
42、中南五省之首的物資集貿中心—規模宏大的「大橋南」市場
43、國人啤酒,浦沅吊車,起重機,邦樂客車
44、中國柑橘之鄉——石門
45、漢壽:中華甲魚之鄉
46、漢壽:中華黑楊之鄉
47、能賣到2萬元一兩的夾山禪茶
48、常德米粉
49、常紡,桃紡,通用機械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陶淵明寫的絕世美景——「桃花源」、芙蓉王、西洞庭風光、常德詩牆、日本茶道起源——唐代古剎夾山寺、湖南屋脊等自然和人文景觀。歡迎你的到來!
❽ 湖南地名的來歷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❾ 地名的故事·那些歷史那些鄉愁包括哪些地名
站在荊州古城牆上,憑牆遠眺,整座古城沐浴在落日余暉之中,愈發顯得古樸肅穆。
荊州,這個具有千年歷史的城市,就在二十年前,它卻一度被「荊沙」取代,消匿於人們的視野中。雖然「荊州」之名後又恢復,但改名之痛仍令人難以忘懷。「由於多年來對地名文化缺乏認知,地名隨意更改和廢止現象屢禁不止,致使很多意蘊豐富的地名不斷消失。」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會長劉保全痛心地說。
大意豈獨失「荊州」
「最初的地名僅僅是一種用以區別個體地理實體的語言,隨著歷史演進,我國地名數量越來越多,地名的文化內涵也越來越豐富。」劉保全說,老地名保存著人們對特定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有認識和思考方式,記錄著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和審美理念,「比如從『贊皇』可以聯想到公元前968年周穆王曾在贊山戰勝犬戎。」
而「荊州」這個地名,在戰國時期《尚書·禹貢》中就有記載:「荊及衡陽惟荊州」。三國時期,荊州成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有七十餘回提到荊州,尤其是關羽「大意失荊州」曾讓人扼腕嘆息。英雄已去,但留古城令後人撫今追昔。
荊州,承載了無數人的歷史記憶,但在上世紀90年代與沙市合並建市時,卻被一個新組合的名字「荊沙」所代替。
「一個千百年歷史形成的地名,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地名,居然如此輕易地消失?」作家李輝當時聽到更名消息極為震驚。
其實,荊州地名的消失只是地名更名現狀的一個縮影,我國很多歷史文化名城都沒逃脫改名的命運。
同以「三國」歷史而聞名的襄陽,上世紀50年代與樊城合並起名為「襄樊」,從此,詩人王維的「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只能見於典籍之中;而以「徽文化」著稱的徽州,上世紀80年代更名為「黃山」,劇作家湯顯祖的「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也只能在夢里追尋。
「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義,也就是有著和生命一樣豐富和深刻的含義。如果這個地方有其獨有的歷史與命運,地名便是這歷史命運的容器。如果這些城市隨隨便便換去了名字,你說它失去的是什麼?」著名民俗學家馮驥才說。
真正的風光不是靠改名來實現
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地名浩如煙海。資料顯示,甲骨文中記載的地名有500餘個,《山海經》記載的地名有1100多個,全文只有1000多字的《禹貢》就記載了130多個地名。宋元以來,僅地方誌涉及的地名就有500多萬個。
然而,近年來當城市建設的推土機轟鳴駛過,大量古建築遭到毀壞,很多地名也隨之被遺棄或更改。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約有6萬個鄉鎮名稱、40多萬個建制村名稱被廢棄,僅北京胡同名稱就減少近一半。
地名記錄了時代變遷,見證了滄海桑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卻為何屢遭遺棄?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指出:「由於我國地名眾多,免不了會出現同名的情況,必定會造成很大麻煩,因此需要更改。但現在改地名卻多是出於其他原因,如招商引資、發展旅遊等。」
很多地方改名都熱衷於以景點作為城市名,大打旅遊牌,如湖南大庸更名為張家界市,雲南中甸縣改名香格里拉縣等。
「從表面看,有些地方在改名後遊客的確增加了,旅遊收入的確提高了,但這是旅遊產業本身發展的結果,並不能說明究竟有多少效益是來自改名,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一份有說服力的分析報告。」葛劍雄表示。
李輝認為,真正的自然風光不是靠更改地名來實現,主要還是靠豐富的文化內涵。地名這樣一種特殊的語言形象,它有其相應的穩定性、豐富性,不只是教科書上幾個簡單的概念定義,更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尊重歷史,尊重文化,首先就在於珍愛歷史的賜予,而非忽視它們,甚至無所謂地拋棄。
讓地名更改不再任性
今年春節前夕,一篇《地名改動大盤點》的帖子在網上熱傳,該帖羅列了近年來遭到改名的城市。有網友留言:「那個念茲在茲的家鄉,一夜之間換了稱呼,我已經無法還鄉。」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如何在城鎮化浪潮中留住地名,記住鄉愁?
我國於1986年頒布《地名管理條例》,這是第一個地名管理的重要法規性文件。此外,民政部又先後出台了《關於加強地名文化建設的意見》《全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施方案》等政策措施,有力促進了地名文化的保護工作。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副所長宋久成指出:「總體上來說,近年來地名文化保護成效顯著,但各地仍存在一些地名文化亂象和地名管理的薄弱環節,地名遭到破壞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當務之急要加強頂層設計,出台保護地名的法律,為地名套牢法律和制度的『金箍』,讓地名更改不再任性。」
2014年,我國正式啟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對地名文化遺產進行分類、分級、分層調查,以凈化地名環境,規范地名亂象。
令人欣慰的是,1996年12月,荊州的名字又被重新改回。「亡羊補牢也罷,事後諸葛也罷,荊州去而復來,表明人們越來越重視歷史賜予,尊重傳統文化。」李輝得此消息後感慨不已。
暮色降臨,華燈初上,荊州城此時更加靜謐安詳。城牆之下護城河邊,仍有遊客久久不願離去,似在靜靜聆聽千年歷史的回聲。
❿ 誰知道湖南明末清初各地的地名
有,廣東省星子蓮洲府陽山縣(註:今廣東省清遠市連州市)石山背地名鳳凰橋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