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百家爭鳴的知識點總結
百家爭鳴的知識點總結
我來答
處女座噴塗
LV.8 2018-11-12
一、百家爭鳴 1、儒家、道家回、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答想主張 學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張儒家 孔子 ⑴提出「仁」與「禮」的學說;⑵政治思想:主張「德治」(含民本思想);⑶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敬而遠之;⑷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孟子 ⑴「仁政」學說;⑵君輕民貴。荀子 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義);⑵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道家 老子 哲學思想:⑴「道」是世界的根本;⑵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轉化的規律(樸素辯證法)。政治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莊子 「齊物」、「逍遙」。法家 韓非 ⑴「法」、「術」、「勢」結合;⑵加強君主集權;⑶主張變法。墨家 墨子 「兼愛」,「非攻」。 2、孔子、孟子和荀子對儒家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貢獻: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荀子廣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內容。 3、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⑴「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⑵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基礎。
②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知識結構:1.夏:出現公共權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點。2.商: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3.西周:
分封制
定義:目的:鞏固周的統治(奴隸主的統治)主體:同姓親族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長子繼承製內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作用: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工具:禮樂制度第2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知識結構:1.統一(1)群雄割據
A.春秋爭霸
B.戰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2)統
一:
時間:前221年;人物:贏政。2、中央集權的確立(1)確
立:
A.
「皇帝制」:皇權至上、皇位繼承製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
郡縣制(地方)(2)加強皇權的措施: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細苛、嚴密的法律。(3)影
響: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而且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現在也不是太難找。關於找具體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我建議你到這里看看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之所以這里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比較全,其他地方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網,可能不如這里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全面,確定是哪兒都能找到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原因是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很容易找的,而且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現在也不是太難找。
③ 高中歷史每個時間知識點總結。例如夏:夏朝的政治,經濟,思想等等
詳細點說:中國古代政治史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和發展趨勢
秦朝————漢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確立 鞏固 完善 強化 加強 頂峰
集權 專制
↓ ↓
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 | → 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維護國家統一,有積極意義 加強專制,消極作用多
發展趨勢:不斷加強,從集權到專制
二、分裂與統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佔主導地位)
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政治腐敗)
⑶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激化矛盾)
⑷各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2、統一的原因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原因:
⑴秦漢以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⑵從思想上看,中華民族很早就產生了統一的思想要求,經儒家發展為「大一統」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加強。
⑷中原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強大吸引力,使少數民族嚮往中原。(被征服)
3、評價:
⑴分裂是歷史發展的支流,處於短暫的、次要的地位。
①從時間看,封建社會分裂時間不超過幾百年。
②從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統一的王朝,影響巨大、深遠。
③從分裂時期看,分裂孕育著統一,出現局部統一。
⑵對分裂與統一要具體分析,尤其是國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對分裂簡單地加以否定。
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處於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國家統一的歷史進步作用。
三、治亂興衰
1、產生治世的原因
⑴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
在長期戰亂、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後,統治者一般都能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而調整統治政策,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採取修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出現治世。
⑵統一的局面下,政局穩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開元盛世)
⑶在社會出現嚴重危機之後,經改革調整而出現中興局面。(光武中興)
⑷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友好交往。(貞觀之治)
⑸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出現亂世的原因
⑴統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專權的現象。(漢、唐、明)
⑵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或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割據勢力膨脹的現象。ex:東漢、唐末
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矛盾激化。ex:西晉
⑶農民戰爭的作用。地主大量兼並土地,造成農民流亡,引起農民起義。
⑷自然災害。
3、認識
⑴對治世肯定其進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階級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這一社會基本矛盾沒有改變,正是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使社會出現治世。
⑵亂世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處於亂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爭,有利於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統一地區,統治者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強恢復和發展經濟,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七國之亂和安史之亂,雖然都是叛亂,但結果不同。七國之亂之後,中央集權加強;安史之亂之後,中央集權被削弱。
四、調整和改革
1、相同點
⑴背景相同。都發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後,統治者都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2、措施(相同與不同)
⑴經濟:
①解放生產力。
前期-解放勞動者本身和釋放奴婢;後期-放鬆人身依附關系、
②減輕人民負擔——從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緊密結合起來——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約束統治者,生活節儉,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減輕刑罰,緩和階級矛盾
③加強中央集權,解決內部矛盾
3、評價
⑴調整或改革後,從經濟上看,推動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國力富強(不同朝代富強的程度不同,東漢較差),多出現治世。
⑵從政治上看,調整或改革後穩定統治秩序,保證社會安定,完善封建統治制度,推動封建社會的發展。
⑶從文化上,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4、歷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隸社會富國強兵的改革
⑵商鞅變法——地主階級封建化的****
⑶王安石變法——封建社會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
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分裂與統一、治亂興衰、調整和改革之間的關系
⑴中央集權的加強、調整和改革與分裂統一、治亂興衰是密切相關的。聯系起來認識:分裂時期多亂世,說明改革或調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亂世。統一時期多為盛世,說明改革或調整成功;反過來,成功的改革促使統一、盛世出現。
⑵調整和改革、分裂統一、治亂興衰與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削弱密切聯系。
⑶體現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順應了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反映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發展進化因素的歷史觀,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改革舊制的進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被後世沿襲了兩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嚴刑苛法,不利於長治久安,加之統治者濫用民力,超出了農民階級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階級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實踐證明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是統治階級實行的一種寬松的政策。
⑴它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起到促進生產恢復與發展的作用,出現治世。秦漢以後,每逢大亂,人民貧困時,統治者多採用「修養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國之策。如漢、唐、明等朝。
⑵在社會穩定,生產發展以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適應政治、經濟的發展,如漢朝「文景之治」時出現了王國問題、匈奴問題等,西漢政治思想從無為到有為,從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貴君輕→董仲舒「大一統」思想
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巨大。它客觀上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及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4、政治(統治)思想發展的趨勢
百家爭鳴→一家專制(秦)→獨尊儒術
5、統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獄。
⑵利用宗教(西漢以後,統治者利用宗教加強思想控制)
中國古代經濟史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2、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3、大規模農民戰爭的推動。
4、中原人民的遷移,使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傳播,使所到之處經濟發展。
5、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學技術的發展。
7、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二、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一般表現
1、農業
農業發展一般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水利工程的興修、治河工程、農作物的引種、開墾土地的畝數(增加多少)、產量數(增加)、人口數(增加)。
2、手工業
手工業發展表現為:⑴手工業部門的多少:紡織、冶鐵、制瓷、造紙等。⑵分工擴大、花色品種的增加。⑶產量的提高,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質量的提高。
書上講到的手工業的發展包括:西漢開始用煤冶鐵;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鐵中心;明朝用焦炭煉鐵(佛山)。
3、商業
商業發展的表現為:商品種類的增加、商品質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現和擴大、對外貿易的發展和貨幣的變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靈渠。⑵漢武帝治河。⑶隋朝大運河。⑷唐朝大面積治河。
⑸五代錢塘江海塘。⑹元朝漕運修建運河。
三、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階段特徵
1、奴隸社會——匹馬束絲。
2、封建社會
⑴戰國、秦漢時期的階段特點
①商品種類繁多;②中原市場形成;③封建城市興起。
⑵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城市繁榮,唐中期後商業日益發達;
②政府對商業市場在時間、地點上有嚴格限制;
③對外貿易發達,政府設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北,南宋商品經濟發展及特點;
②城市經濟繁榮,打破時、空限制;
③出現新型貨幣——紙幣;
④設置邊貿易市場——榷場;
⑤糧食、農副產品(茶等)和手工業原料(絲等)大量進入市場;
⑥海外貿易發達。
⑦元大都、漕運、海運和海外貿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出現專業性的城市
②明初對外貿易發達——鄭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資本主義萌芽。
⑤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四、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1、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⑴征稅依據的變化:
人頭稅→土地財產稅→田畝為主
(漢) (唐) (清)
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鬆,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⑵徵收物的變化:實物+勞役→貨幣地租。用銀兩收稅,說明商品經濟發展。
⑶稅種的變化:稅種繁多→逐漸減少。征稅手續簡便。
⑷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為標志。
⑸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徵收重稅。
2、與政治聯系
歷代經濟政策,都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當這種調整適應當時生產力水平時,就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反之就會阻礙經濟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五、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評價:
①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在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就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
六、江南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1、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及勞動力),體現了當時勞動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趨勢在國家處於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期最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對經濟中心南移有一定影響。
2、歷史的啟示
⑴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來勞動力、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⑶經濟發展必須得到領導者的重視。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一、民族關系的基本特點
1、漢族與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呈現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2、由於各民族經濟發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農業民族與周邊游牧民族之間存在矛盾,有時發生戰爭。
二、民族關系的主要類型
1、同一國家內部的民族之間的關系
2、不同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
三、民族關系的表現形態
1、和平
和親——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見,促進經濟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互市場所一般在邊境地區。
會盟——兩個民族政權以締結「和約」或「和議」的辦法來約束雙方的行動。
2、民族關系的主流、總趨勢是友好交往、和平共處。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的文化,共同開發祖國。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學習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勞動中,共同反抗斗爭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四、民族融合的概況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初步發展時期。兼並戰爭加強了華夏族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民族融合。
2、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確立、發展時期。在統一的國家范圍內,各民族之間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漢族形成。秦北與匈奴、南與越族、西與西域各族的關系及開發西南,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政治、經濟上的聯系。
3、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
①處於封建經濟發展時期,民族融合的過程主要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
②五族內遷,出現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數民族無長期的、穩定的政權,說明這時少數民族的發展程度較為落後;
④孝文帝改革,縮小南北差距,出現統一趨勢。
4、隋唐時期的民族融合(統一時期的民族融合 )
特點:
①各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關系密切、友好,戰爭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建立都護府、都督府直接統治邊疆地區,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
5、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①多個民族政權先後並立;
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深入擴展,如設太學、創造文字、仿漢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元統一後北方的「漢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現了新的民族——回族。
④ 必修三歷史知識點歸納
專題一:中國古代的思想
本單元主題: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儒家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歷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現 戰國孟子荀子發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書坑儒 西漢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 魏晉南北朝儒學危機 唐宋
後三教合一 宋明理學 明清對傳統儒學的批判
一、孔子與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魯國人,「三家一創」;《詩》《書》《禮》《易》《春秋》和《樂》
2、學說:
①政治學說:A、「仁」(仁者愛人 ) B、「禮」(「克己復禮」) C、「為政以德」
②哲學觀點(天命觀,畏天命):「敬鬼神而遠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仁不讓於師」
3、歷史地位:
①所倡導的儒家思想被後人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
③後人整理孔子言行為《論語》,尊孔子為聖人,歷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學派創始人;《道德經》
2、學說:
①哲學思想:
A、「道」是萬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辯證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對立的,並可互相轉化;
②政治學說:「無為而治」
3、歷史地位:
①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 ②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
1、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出現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會變革時代,造成思想和言論的空前自由
3、私學興起,教育相對普及,培養了大批人才
4、動盪的兼並局勢,各國君主都想稱霸爭雄,所以竟相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學說 B性善說 C義利觀:養浩然之氣;先義後利、捨生取義;
②歷史地位:A《孟子》成為四書之一 B他被稱為「亞聖」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惡論 C 政治思想:「以禮為主,禮法並施」
②荀子思想的歷史地位
A、被視作儒家異端 B、唯物思想在中國哲學上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愛 ②非攻 ③尚賢、尚同 尚力、節用、節儉
3、墨家思想歷史地位
①代表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
②戰國一度成為顯學,之後不被重視
(四)道家
1、莊子與道家
2、莊子的思想: 「齊物」 「逍遙」 天與人「不相勝」(天命觀)
(五)法家
1、韓非與《韓非子》
2、韓非的思想:
①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
②今必勝古、主張變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歷史地位
①在當時適應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②在後世與儒家思想互為表裡,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兵家
1、《孫子兵法》
2、孫臏與《孫臏兵法》:重視戰爭規律
(七)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歷史意義
1、儒家學說: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則
2、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思想
3、法家學說:其中的變革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三、漢代思想的大一統
(一)漢初的黃老之學
1、出現的社會背景:經濟殘敗,百業待興,休養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內容:
①黃帝的學說:治身(養生) ②老子的學說:治國(無為而無不為,積極無為)
3、特點:兼采眾家、積極無為
4、作用:西漢初年的指導思想,使漢初社會迅速恢復元氣,但到漢武帝時被新儒學取代.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原因:漢武帝大一統事業的需要.
2、新儒學理論來源: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陰陽、黃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學內容:天人感應學說;君權神授;大一統 ;
4、新儒學的影響:
有利於君主統治和鞏固國家統一; 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作用.
5、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及其影響:
①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
②使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學
(一)理學興起的社會背景:
1、 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道教廣泛傳播使儒學的統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2、 魏晉南北朝以來,到唐宋達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滲透.
3、 儒學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討匡時濟世的新儒學體系.
(二)宋明理學:
1、程朱理學(開創:程顥、程頤;集大成者:朱熹)
(1)內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滅人慾
(2)歷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為「偽學」. ②明初確立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2、陸王心學
(1)內容:
陸九淵: ①「心即理也」 ②通過「發明本心」以求理
王陽明: ③「致良知」 ④知行合一
(2)歷史地位:重視個體的主動作用,反對束縛,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學的評價:
①壓抑人性,扼殺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視主觀意志力、崇尚氣節強調社會責任感等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
五 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一)異端思想家李贄
1、李贄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舊; ②商品經濟沖擊下人們競相逐利;
③士人強烈追求個性和發展經濟的要求.
2、李贄思想主要內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學的虛偽,倡導個性的自由發展.
②萬物源於陰陽二氣,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張:
(1)經世致用思想:提倡務實學風和行為;振興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專制的批判:批判君主專制,提出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評價:
①對君主專制統治造成了強烈沖擊; ②給後世民眾以深刻啟迪.
③構成中國早期啟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六 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實踐
(一)天文學
①戰國:《甘石星經》中《石氏星表》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東漢:張衡:水運渾象儀;地圓說早1000多年;地動儀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黃道游儀;世界首次測量子午線長度;水運渾象儀.
④元:郭守敬:簡儀早300年;《授時歷》我國古代最精確的歷法
(二)數學: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籌算
②西漢:《周髀算經》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東漢:《九章算術》
④南朝:祖沖之圓周率點後七位,早1000年
(三)四大農書:
①南北朝《齊民要術》: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②元:王禎《農書》介紹工具改進
③明:徐光啟《農政全書》「中國近代科學先驅」
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國17世紀工藝網路全書」
(四)醫學:
①西漢:《黃帝內經》奠定中醫學理論基礎;
②東漢:「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介紹四診法;華佗發明麻沸散,創立「五禽戲」
③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創立世界最先進分類法
(五)四大發明:
1、造紙術:西漢植物纖維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2、印刷術:
①唐:現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
②北宋畢升,活字印刷術
③13世紀後傳入朝鮮、歐洲
3、火葯:
①唐:發明火葯,孫思邈《丹經》記載,唐末用於軍事.
②五代、宋:廣泛應用.火炮、火箭、突火槍等
③14世紀: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4、指南針:
①戰國: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針用於航海
③13世紀:傳入歐洲
專題二:中國古代的文藝
一、書法藝術
1 漢字起源和演變:
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統一小篆-漢隸書-三國楷書(鍾繇)
2 書法藝術發展
1、秦漢小篆、隸書
2、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書法藝術:王羲之 《蘭亭序》
3、隋唐達到新高峰:張旭、懷素狂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楷書;書法理論
4、兩宋: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態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強調個性:祝枝山、文徵明
二、繪畫藝術
1、起源:新石器時代
2、戰國:帛畫(《人物龍鳳圖》)
3、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
4、唐代: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5、宋代:山水畫興起;民間風情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6、明清:八大山人 木刻版畫、年畫等
三、文學
(一)詩歌
1、《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2、楚辭:戰國屈原新體詩歌《離騷》
3、漢賦:司馬相如
4、唐詩: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詞:蘇軾、李清照、辛棄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視,常用散曲抒發愁悶情懷.關漢卿《竇娥冤》
(四)小說
1、唐代:傳奇《柳毅傳》《南柯太守傳》
2、宋代:話本
3、明清 原因:商品經濟的發達和市民階層的崛起;
代表作品:四大奇書、「三言二拍」、《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史》
(五)戲曲
1、原始-漢唐:儺舞
2、兩宋:南戲
3、元代:雜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為元曲四大家)
4、清代:京劇
太長了發不了,參考這個http://www.zybang.com/question/.html
⑤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單元一 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第1課 孔子與老子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實課標
一、孔子(前551——前479年)
1、「仁」的思想:
①含義:「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義是「愛人」,即體貼別人、關心別人、尊重別人,是美德的總合。②實現方法: 「忠恕」之道。「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忠恕」的關鍵是自我修養。③對統治階級來講,「愛人」就要「為政以德」, 反對苛政嚴刑,實行仁政,體貼民情,愛惜民力。對普通人來講,要做君子,不當小人,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而修仁的標準是「禮」。
2、「禮」的思想
①含義:孔子所講的禮是周禮,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級制度為核心的各種典章制度。從廣義上可以理解為社會准則和政治制度。②實踐方法:一是「正名」:面對春秋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各階層要貴賤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復社會秩序。其二是「克己復禮」:每個人都要剋制自己,不能為所欲為,這實際上還是講自我修養。③仁與禮的關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禮是社會的規范;仁是內在自覺和自律,禮是外在約束和他律。孔子試圖以仁愛為根本,藉助倫理道德的作用,化解個人與他人、與家庭、與社會的種種矛盾,按照禮制,重新建立起充滿人情味的倫理關系,最終治國安民,使社會由亂變治。而把握仁與禮兩者關系的方法論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
「中庸」是「執其兩端而用乎中」,既不過分,也不走極端,不偏不倚,謙和持中,恰到好處。中庸既是為人處事的方法論,也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
孔子主張理性,反對迷信,把探討和解決實際問題放到首位,而對「鬼神」則「敬而遠之」,這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傳統。
5、孔子思想不被統治者重視的原因:
①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分裂割據,缺乏一個實行禮制的強有力的中央政權;② 當時各諸侯國熱衷於兼並戰爭和改革古制,以圖自強,對孔子恢復周禮和仁政愛民的主張不符合他們的需要。
6、教育思想:①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等;②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③教學對象:有教無類;④教學方法:因材施教、舉一反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
7、孔子的教育地位:
①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教育家,被後世稱為「第一位老師」、「萬世師表」;②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有教無類,打破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擴大教育范圍,使學術下移等;③總結出一套很好的教學方法;④整理六經,保存了典籍,傳播了文化。
8、孔子的歷史地位
①孔子的思想在當時雖未受到重視,但經歷代學者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成為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對我國的政治、倫理、文化和民族性格產生深淵遠影響;②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產生重要影響;③孔子本人被推崇為聖人,受到後人景仰。
二、老子
1、「道」的思想:「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道」既是自然的規律,又是世界的本原。在天命論盛行的春秋時期,這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2、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世界是運動和變化的,事物都會向著它的對立面轉化:比如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前和後、生和死、貴和賤等等。
3、政治思想:①他認為世間萬物的發展都有規律,人們遵道而行,順其自然。所以主張「無為而治」、「無事取天下」、「治大國如烹小鮮」等;②面對春秋亂世,老子消極避世,知其不可為而不為。
4、老子的歷史地位:
①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原的哲學家。②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對中國的哲學、論理學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孔子與老子思想的主要區別
1、孔子的思想是積極入世,甚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體現的是一種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執著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為而不為」,是避世思想,是一種看破規律、尊重規律的超脫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會人際關系,對「天道」避而不談;而老子思想則研究「天道」,用「道」來解釋宇宙的起源和演變;對現實社會則恰恰消極避之。
第2課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第1課相同)
落實課標
一、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條件
1、社會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面臨劇烈的社會大變革,舊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帶來思想的大解放,
2、物質基礎:鐵器和牛耕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起;
3、階級條件:社會變革導致階級關系變動,不同階級的思想家分別對各種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4、政治條件,王室衰微,諸侯紛爭,沒有一統的思想形態,各國基於爭霸戰爭和政治需要,紛紛網路人才,養士成風,寬松的局面為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創造了環境;
5、文化條件:私學興起,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局面,培養出大批知識分子,士人階層壯大、活躍。
6、科技條件:自然科學領域成就突出,人們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這為古代的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創造和夏商周文化發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與儒家
1、孟子:①4個思想要點:仁政學說——思想核心;人性本善 ——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養浩然之氣和重義輕利的精神品格。②評價: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為「亞聖」;《孟子》一書在唐代被當作經典,在南宋被列為四書,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2、荀子:①4個思想要點:「明天人之分」與「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惡論」;禮法並施與王霸兼用治國思想;民水君舟思想。②評價:綜合了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戰國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長時期被視為儒家異端;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點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尚力、上天、節用、節葬。
2、評價: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在戰國時期成為顯學;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取徵引;戰國之後趨於沒落。
四.莊子和道家
1、3個思想要點:①哲學觀點:齊物(任何事物本質相同);②人生態度:逍遙(旁觀、超然,無所恃);③天人關系:不相勝(人必然順從自然)。
2、評價:①不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貢獻,在文學和美學方面也很有建樹;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蘊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風格,對後世文風有深遠影響。
五.韓非和法家
1、5個思想要點:①法、術、勢相結合;②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③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今必勝古;④主張變法革新;⑤以法為本,主張法治。
2、影響:①韓非的主張符合社會發展潮流,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②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互為表裡,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兵家
1、吳起:文德與武備兼重的戰略思想
2、孫臏:①強調把握戰爭規律,取得桂陵之戰勝利;②重視人的作用;③創造利己形勢;④著有《孫臏兵法》,軍事思想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七、「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1、「百家爭鳴」 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有力的推動了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繁榮;
2、「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後世思想文化的基礎,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則,道家構成了傳統哲學的基礎,法家變革的精神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因而,百家爭鳴對當時和後來的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斷作用。
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課標要求
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落實課標
一、西漢初年的黃老之學
1、 原因:①西漢初年,社會經濟殘破,百廢待興,社會經濟需要恢復和發展;②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③黃老之學適應了當時的統治者的需要。
2、 內容:①是道家學說中黃帝和老子的學派,以早期道家理論為基礎,又兼采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國兩個主要內容;②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③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3、 作用:使漢初政治寬松,社會迅速恢復發展。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 原因:
①漢朝面臨王國問題和匈奴威脅,道家無為思想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②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統治者要求加強中央集權,開拓大一統事業;③儒家學說經過調整,整合出了一套為中央集權服務的新的理論體系,宣揚「有為」而治、積極進取,適應了社會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陰陽、黃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統思想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③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神化皇權,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實行仁政;④三綱五常學說;⑤針對土地兼並嚴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現實,提出限田、薄賦、省役等主張
3、鞏固措施:
①漢武帝起用文學儒者數百人參政;②中央設太學、地方建立完備的教育系統,學習儒家經典,傳播儒家思想。
4、歷史影響:
①有利於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打擊地方割據勢力,更有利於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揚的「天人感應」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目的;③是中國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學從此在政治上占據正統地位,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興辦學校,有利於教育的發展;④消極影響是禁錮了思想,扼殺了才智。
第4課 宋明理學
課標要求
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落實課標
一、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佛、道傳播,儒學出現危機;
2、唐朝:調和之風興盛,「三教合一」彌漫各個領域;
3、儒學豐富、更新深受佛道影響。
二、程朱理學
1、概念:理學是宋代出現的新儒學體系,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產物,完成了更為理論化、思辯化的過程,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宗、服務於治理國家的學說,理或天理為其核心觀念。
2、代表:程顥、程頤、朱熹
3、主張:①世界觀:理,在世界是本原,在社會是儒家道德倫理,在個人是人性;②方法論:格物致知;
4、影響:①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元朝成為科舉考試內容;②明初程朱理學確定了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③流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產生很大影響。
三、陸王心學
1、南宋陸九淵:
①世界觀:心是萬物淵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方法論:發明本心以求理,內心反省。
2、明朝王守仁:
①學術流弊導致道德淪喪和社會動盪,主張以心學代替理學;②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四、理學影響:
1、理學從哲學上發展了儒學,是宋明時期儒學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會教化方面影響深遠
2、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強調尊卑等級觀念,重男輕女,因循守舊,片面地重義輕利,壓制和扼殺人的自然欲求;
3、積極:重視主觀意志,注重氣節品德,講求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具有和諧意識、憂患意識、崇尚道德、強調力行,強調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其了積極作用。
第5課 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課標要求
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
落實課標
一、歷史背景
1、政治: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封建社會漸趨衰落;
2、經濟:商品經濟迅猛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3、文化:程朱理學走向極端,八股科舉使思想界出現陳腐習氣,士人試圖跳出四書五經窠臼,沖破傳統儒學束縛。
二、李贄主張
1、有《焚書》和《藏書》等多種著作;
2、鞭韃程朱理學,批判綱常倫理,反對絕對權威,人人都有權做出自己的判斷;
3、認為人皆有私,追求物質享受,尊重個性解放;
4、萬物的本原是陰陽二氣,根本否定天理,搖撼了理學的理論基礎。
三、經世致用
1、背景:
①明王朝內外交困,危機四伏;②士大夫面對危局,尋求改革方案,提倡以史為鑒,提倡研究與現實結合,形成經世致用思想。
2、代表:顧炎武、黃宗羲、顧炎開
3、主張:①為學應求務實,關乎國計民生,致力社會變革,並身體力行;②提出拯救時弊主張;③主張工商皆本(黃宗羲)。
4、影響:
①實事求是、博學考據的治學方法開清代考據學術之風;
②立足現實、學以致用的觀念為後世提供了思想源泉。
四、批判君主專制
1、主張:
①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君主專制是社會許多弊端的根源(黃宗羲);②區分亡國與亡天下(顧炎武);③提出限制君權的設想:倡導言論自由、建立監督機構、保證清正廉潔等;
2、影響:
①對君主專製造成強烈沖擊;②對後世民主思想具有深刻的啟蒙和啟迪作用。
五、整體認識
1、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是商品經濟發展、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映;
2、批判思想繼承批判了傳統儒家思想,批判君主專制,抨擊綱常倫理;
3、提倡經世致用,追求個性解放,構建起富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開啟了近代思想啟蒙的先河,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但在當時沒有形成主流,影響有限。
第6課 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與實踐
課標要求
概述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成就,認識中國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落實課標
一、天文學
1、天象觀測:
戰國《甘石星經》是我國最早的天文還著作,其中《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2、天體測量:
①秦漢:發明渾儀;②東漢:張衡發明水運渾象儀,證明渾天說,其地圓見解比歐洲早1000年,發明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③ 唐朝:僧一行與梁令瓚制黃道游儀,世界首次發現恆星位置變動;實測子午線;制水運渾象儀;④元朝:郭守敬制簡儀;測定黃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學推崇。
3、歷法:郭守敬編制《授時歷》是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歷法。
4、中國古代的天文學領先的原因:
①滿足農業生產「授農以時「的需要;②為封建王朝統一天下提供「授命於天「的依據,宣示政權統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③朝廷集中人力對天文歷法乾地觀測和研究,取得顯著的成就。
二、數學
1、計算方法:
①春秋出現九九乘法口訣;②春秋時發明度量;③春秋戰國出現算籌
2、數學專著:
東漢《九章算術》總結周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有面積、容積、正負、數加減、一元二次方程等世界最先進的成就),標志著解決實際問題為內容、以算籌為工具、以十制位計算的數學體系形成。
3、圓周率:
三國劉徽精確到3.1416;南朝祖沖之精確到七位,領先世界1000餘年。
4、數學思想:
明朱載育提出「理由數顯,數由理出」,以計算為基礎,構築韻律體系。
三、農學----四大農書
1、《齊民要術》:南北朝賈思勰,介紹北方生產經驗,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
2、《農桑輯要》:由元代大司農司主編,最早官修農書;
3、《農書》:
元朝王禎,綜合南北經驗,涉及農林牧副漁,附有《農器圖譜》(有水排、 木活字等記載)
4、《農政全書》:明代徐光啟總結歷代農業、手工業經驗,吸收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創作,達到傳統農業科學頂峰。
四、醫學
1、《黃帝內經》:編於戰國,提出陰陽五行、臟象、經絡、形神、天人五大核心理論,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2、《傷寒雜病論》:東漢張仲景撰寫,論述「望、聞、問、切」四診法,是臨床經典,張仲景被稱為醫聖。
3、《神農本草經》:東漢出現,較早的葯物學著作。
4、《本草綱目》:明李時珍著,創立世界最先進的分類法,體現了生物進化的思想。
五、四大發明
1、造紙:
西漢發明植物纖維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魏晉成為主要書寫材料;
2、印刷:
最早有明確時間的印刷品是唐代《金剛經》;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13世紀中期傳到朝鮮,後從西域傳到歐洲。
3、火葯:
最早記載於唐孫思邈的《丹經》;唐末用於戰爭;五代和宋廣泛使用;14世紀阿拉伯人傳往歐洲。
4、指南針:
戰國司南;北宋航海;13世紀傳入西歐,促進地理大發現。
六、中國古代科技小結
1、主要特點:
①在內容上,實用性很強,對事物的發展規律探討不夠,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和學科體系;
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用傳統的典籍整理和經驗總結,具有較強的經驗性,缺少觀察實驗和歸納推理的研究方法;
③在應用上,主要服務於封建農業的需要,缺乏將科技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的意識,缺乏進一步促進科技發展的動力。
2、 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於世界的原因:
①經濟:封建生產關系的確立,促進了農耕經濟的迅速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②政治:國家統一,疆域遼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發展,統治者出於鞏固統治的需要,重視和支持科技發展; ③對外、民族:民族融合和對外開放促進了民族間、地區間的文化交流,吸取我國少數民族和外來的優秀文化;④古代教育的發展,為科技進步培養了大量人才;⑤人民:古代人民在與自然界長期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經驗;⑥科學家:古代科學家們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個人努力。
內容太多,如果你確實想要,麻煩發QQ或郵箱過來吧。
⑥ 高二歷史知識點
1. 西歐各國開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影響
(1)原因:① 經濟根源是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對貨幣的需求量增加。② 社會根源是《馬可•波羅游記》的流傳,刺激了歐洲人到東方去實現黃金夢。③ 奧斯曼土耳其控制東西方商路,造成商業危機(2)影響:① 引起「商業上的革命」:世界各地區擴大了經濟文化和貿易往來,商路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② 引起「價格革命」:新興資產階級獲得暴利,封建主衰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③ 西歐殖民者對亞、非、美三洲進行殖民掠奪,將大量財富運往歐洲,轉化為資本,造成了殖民地人民的貧困和落後。④ 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性
2. 葡萄牙、西班牙兩國在新航路開辟方面走在前面的原因分析
(1)兩國都在大西洋沿岸,這一地理位置有利於他們向海外發展。(2)兩個國家都掌握航海技術,特別是葡萄牙在航海技術上比較先進。(3)兩國都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有力量支持和供應遠航所必需的裝備。(4)新航路的開辟也同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宗教情緒有關,他們在對外擴張時也把傳播基督教作為自己的精神動力。3. 15~16世紀殖民活動的基本特點及影響
(1)最主要的殖民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2)殖民活動區域:重點區域是美洲地區,特別是南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該地區的殖民分割。其次是東南亞和太平洋諸島嶼和印度沿海地區。葡萄牙在印度建立了一些殖民據點,控制了馬六甲,在東南亞一些地方建立了商站,竊據中國澳門;西班牙佔領了菲律賓。第三,葡萄牙佔領非洲沿海一些地區。總之,新航路開辟到哪裡,殖民擴張活動就延伸到哪裡。(3)殖民活動的內容和特點:第一,奴役和屠殺殖民地居民。第二,掠奪殖民地財富。第三,奴隸貿易。奴隸貿易一方面滿足殖民者對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販賣奴隸活動本身也給殖民者帶來了巨額的利潤。第四,葡萄牙因國小、經濟落後而侵略對象大多是人口密集的大國,因此採取以侵佔軍事據點為主,同時又採取壟斷商路、建立商站、進行欺詐性貿易的辦法掠取大量財富。而西班牙除了掠奪金銀和進行奴隸貿易外,還發展大種植園,生產單一農作物,這成為16世紀西班牙的三大財源。(4)影響:第一,早期殖民掠奪給殖民地帶來的只有貧窮和災難,並沒有帶去先進的生產方式。第二,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掠奪的財富用於購買義大利、法國、荷蘭、英國的商品,結果西、葡衰落下去,而在荷、英、法等國轉化為資本,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起來;同時,殖民國家的爭奪商業和霸權的斗爭也激烈起來。
4.「資本原始積累」
(1)含義:資本的原始積累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前,通過暴力使小生產者同生產資料分離和貨幣積累的過程。
此中包含二層意思,一是形成龐大的僱用工人隊伍,一是財富的積累。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起點。(2)方式:主要通過對農民土地的掠奪(如英國的圈地運動)、掠奪殖民地、販賣奴隸、發行國家公債等方式實現。這樣使大量生產資料和貨幣集中在資本家手裡,轉化為資本,又造成龐大的雇傭工人隊伍,加速了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在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中雖然充滿血腥和暴力,但這是符合世界歷史發展潮流的進步現象。
(3)資本原始積累分為兩個階段:14、15世紀的歐洲,由於自然經濟的解體和小商品生產者的分化,結果在威尼斯等城市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15世紀末新航路的開辟至19世紀初,新興資產階級通過暴力手段來加速這種原始積累過程,結果不僅使手工工場在西歐廣泛建立,還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准備了條件。
7. 簡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必然性,並簡述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確立的情況。
(1)必然性:
① 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的中心。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圈地運動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了資本,英國具備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經濟基礎。
②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金融家、銀行家、大商人和工場主,形成了新興的資產階級。那些在農村僱工經營牧場或農場的農牧場主,有的經營工業和商業,被稱為新貴族。新貴族同其它資產階級成員有共同的利益。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形成,使英國具備了革命的領導階級。
③ 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厲行專制,經常觸犯資產階級的利益;又實行宗教專制,特別是迫害「清教徒」,由此造成了政治上的緊張局面。這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成為歷史的必然。
(2)確立的情況:
① 從1640年到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斗爭,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
② 1688年「光榮革命」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在議會中的權勢,通過一系列法案來限制王權。1689年,議會通過《權利法案》,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大權,「君主立 憲制」在英國出現。
③ 此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和發展。18世紀初,英國的內閣制開始形成。
8.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具體使命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掌握:
(1)政治上:推翻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由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國會立法治理國家。
(2)經濟上:廢除各種封建特權,尤其是商品專賣制度,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條件。
(3)宗教上:反對宗教專制,既反對原來英國國教中的天主教殘余,反對斯圖亞特王朝恢復天主教的政策。
英國革命的進程圍繞著這些方面的矛盾展開,英國革命的成果實質上是這些使命的完成。
9.英國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與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都鐸王朝時期是英國資本主義開始產生,封建制度解體的時代。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需要在強大王權的支持下發展自己,面對封建割據勢力,都鐸王朝要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加強王權。面對強大的封建割據勢力,國王只能依靠新興的資產階級的支持,王權與封建割據勢力的矛盾成為當時的主要矛盾。王權與資產階級建立了同盟,都鐸王朝在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同時,實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以加強國家實力和滿足資產階級要求。因此,都鐸王朝的專制統治,客觀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斯圖亞特王朝統治時期,王權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已基本解決,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專制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因此,斯圖亞特王朝對資產階級實行各種限制,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10.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用清教作為反封建斗爭思想武器的原因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所以披著宗教的外衣進行,是由當時社會和歷史條件所決定的:
(1)中世紀的歐洲,政教合一,意識形態主要依靠「宗教神學」。17世紀英國群眾的宗教情感依然十分濃厚,信仰清教的不僅有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還有手工業者、農民和平民。資產階級與新貴族利用清教來號召、發動和組織群眾。
(2)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還比較弱小,他們在政治上還不夠成熟,在理論上還不能用明確的語言提出非宗教的政治綱領,在組織上還未能形成自己的政黨來發動和組織群眾,因而也需要採用宗教異端的形式。
(3)加爾文教宣揚商業活動是「神聖」的使命,廢除「偶像崇拜」的華美儀式及討厭的教會勒索,主張建立民主教會,這一切都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信仰和傳播清教在英國成為一場非常廣泛的社會思想運動。
11. 結合史實說明早期殖民擴張的特點
(1)早期的殖民擴張形成了商業資本主義的殖民高潮,從16世紀開始,英、法、荷等國為拓展海外貿易,積極搶占海外殖民地。
(2)殖民擴張的手段野蠻、殘暴、原始,歐洲殖民者所到之處都進行大肆屠殺、搶劫和掠奪,他們進行罪惡的奴隸貿易,在殖民地犯下了滔天罪行。
(3)早期殖民擴張的積極結果是撒下了資本主義的羅網,把美洲未被開發的地區,大洋彼岸缺乏中央集權的自我保護的民族國家納入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12. 殖民帝國興衰的歷史教訓
(1)國內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的實力強弱決定了殖民戰爭的勝敗。葡萄牙衰落的主要原因在於本國沒有雄厚的工業基礎,也就沒有軍事實力保衛自己的殖民利益。西班牙對外戰爭的失敗也主要是因為國內工商業的衰落。而荷蘭之所以敗給英國,是因為荷蘭是商業國家,沒有工業基礎,而英國則是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工農業資本主義有了相當的發展。勝利屬於經濟實力雄厚的國家。
(2)資本主義制度比封建制度強大,資產階級統治比封建專制統治強大。葡、西退出歷史舞台,法國在七年戰爭中的失敗,英國的稱雄,正好說明了先進制度的勝利。
(3)國內文化思想的進步、思想意識的解放,也是決定殖民戰爭勝利的因素。經過宗教改革的英國,清教徒開始移民海外。他們所具有的那種個人奮斗、樂觀進取的精神必然在殖民戰爭中取得勝利。
13. 啟蒙運動起源於哪個國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是什麼?比較他們觀點的異同點。
起源:英國霍布斯:代表作《利維坦》觀點:社會契約、不反對君主專制、無神論但又主張藉助宗教維持社會秩序洛克觀點:社會契約、三權分立相同點:都主張社會契約不同點:霍布斯不反對君主專制;洛克提倡君主立憲制
14. 啟蒙運動出現高潮的背景是什麼?列舉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指出他們思想的共同點。
(1)背景:18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高,資產階級力量增強。但同時,法國又是歐洲大陸封建勢力的堡壘,專制主義、等級制度盛行。作為第三等級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無權。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許多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開始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對舊體制發起了猛烈沖擊,從而進一步完善了啟蒙思想。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① 伏爾泰:抨擊天主教會、反對君主專制,主張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
② 孟德斯鳩:猛烈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弊端;明確提出三權分立學說共同點:反對封建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制(都代表法國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③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政治觀點: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說
④ 狄德羅:主編《網路全書》,其書內容反映啟蒙思想的特徵:宣揚科學和理性,反對迷信和專制。網路全書派形成了法國啟蒙運動的高潮。
(3)共同點:用理性主義反對黑暗的現實,集中力量批判專制主義、政權主義、號召消滅專制主權、貴族特權和等級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
延伸•拓展
15. 比較盧梭與伏爾泰、孟德斯鳩思想的不同點及其產生不同的根源。
盧梭:出身貧寒,代表了法國中、小資產階級的利益,他們在政治上無權,經濟活動又與封建制度相沖突。因此,他們強烈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實行民主政治。所以盧梭主張「人民主權」,提倡人民直接擁有國家主權和立法權的民主共和制度。伏爾泰、孟德斯鳩:出身富裕家庭,生活於法國的上流社會,代表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在法國的等級制度下,大資產階級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但在政治上無權,經濟活動與封建勢力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他們反對君主專制但不一定要推翻君主統治,政治主張:社會契約、君主立憲。
16. 啟蒙思想為什麼最早發源於英國?法國為什麼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
(1)發源於英國的原因:17世紀,英國資本主義最發達,在此經濟基礎之上,英國最早出現啟蒙運動;17世紀中期,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的啟蒙思想由此產生了。
(2)法國成為中心的原因:18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高,封建專制制度更加腐朽,封建統治陷於全面危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許多資產階級代表人物開始在思想文化領域對舊體制發起沖擊,眾多的啟蒙思想家把歐洲的啟蒙運動推向高潮,法國因而成為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
17. 比較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不同點
① 時代背景不同:文藝復興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物,啟蒙運動是17~18世紀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產物。② 基本思想不同:文藝復興把斗爭矛頭主要指向天主教會,針對天主教會以神為中心,主張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的利益的思想。強調「人性」,主要反對的是天主教神學思想,歌頌人生的價值和提倡人的尊嚴,所追求的是以「人性」為中心的現世幸福;啟蒙運動把斗爭矛頭既指向天主教會,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強調「理性」。主張的核心是反封建制度,斗爭的目的既要消滅專制王權和天主教的世俗權利,又要建立保證他們所要求的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的新制度。
18. 為什麼說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之後,歐洲發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1)從時代背景上看:文藝復興發生在14~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為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首先要在意識形態領域展開反封建斗爭,當時資產階級還沒有一套成熟的理論,於是他們借用古典文化來表達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啟蒙運動發生至17~18世紀,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愈加受到封建專制的阻礙,因而,資產階級提出了反封建的,完整的思想體系。
(2)從基本理想上看:文藝復興把斗爭矛頭主要指向教會,強調人性。啟蒙運動的核心主張是反封建專制主義、教權主義,啟蒙運動是對文藝復興運動的繼承、發展,它的思想主張更系統,更全面。
(3)從影響上看:二者都是近代兩大思想解放運動,都對新興資產階級取得政治上、經濟上的統治地位作了思想上的准備,文藝復興對後來的啟蒙運動有直接的影響作用,啟蒙運動不僅反對封建專制,而且為新制度的建立勾畫了藍圖,極大地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潮流的發展。
19. 法國大革命期間,各派是如何改造法國的?
(1)君主立憲制的統治:初步改造法國政治上:宣布廢除封建制度,包括取消教會和世俗的封建特權。經濟上:沒收教會和逃亡貴族財產,取消關卡,規定一切公民和財產都應納稅;取消一些農民的一些封建義務,但沒有廢除封建地租,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法律上:頒布《人權宣言》(1789)頒布《1791年憲法》。
(2)吉倫特派的統治:進一步改造法國軍事上:瓦爾密戰役——制止外敵入侵政治上:宣布實行「普選制」,召開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處死路易十六經濟上:頒布新的土地法,進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
(3)雅各賓派的統治:革命激進措施頒布法令,摧毀封建制度。實行恐怖政策(政治恐怖、經濟恐怖)發布總動員令,宣布處於緊急狀態
20. 法國大革命的主要成果及其鞏固
(1)法國大革命取得的成果主要有:① 制憲會議在君主立憲派的領導下,運用立法手段,對法國進行了初步的改造:通過廢除封建制度的法令,對封建土地所有制進行改造;發布《人權宣言》,對封建等級制度進行改造;頒布《1791年憲法》,對國家體制進行改造。② 吉倫特派執政時期,廢除了君主制,成立了法蘭西共和國,處死了國王。③ 雅各賓派專政時期,頒布法令,摧毀了封建制度,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實行恐怖政策,挽救了革命和共和國。
(2)成果的鞏固:① 熱月黨人時期,維護了共和制,保護了革命成果。② 拿破崙時期進行財政改革;頒布《拿破崙法典》等法律;同反法同盟國家進行戰爭,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大革命的成果。
21. 拿破崙是如何統治法國的?
(1)對內政策背景:督政府的統治導致法國革命成果危在旦夕。內容:① 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 ② 經濟上:改革財政,建立法蘭西銀行,鼓勵工商業發展 ③ 法律上:重視法制建設,注重依法治國。公布《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 ④ 文教上:重視科學研究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建立公立中學和法蘭西大學
(2)對外政策:不斷的對外戰爭早期戰爭:拿破崙帝國與反法聯盟的多次戰爭後期戰爭:拿破崙力圖建立一個歐洲大陸體系,擴大戰爭,進攻西班牙、俄國等國。
22. 法國大革命中對封建土地所有制進行了怎樣的改造,試作簡要評價,從中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1)君主立憲派:取消教會、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取消關卡,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封建制度,但農民的土地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2)雅各賓派:宣布把逃亡貴族的土地分成小塊出售,地價在10年內付清,農村公有土地可按當地人口分配,無條件地廢除一切封建權利。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鞏固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成果,但由於把土地分成小塊賣給農民,使法國小農經濟長期占優勢,造成法國農業的落後和農民的貧困,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嚴重影響了法國工業化的進程。結論:資產階級革命是以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為目的,評價的標准應放在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基點上,而不應以是否滿足農民無償得到土地的要求為標准。
23. 比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同點
歷史背景不同:法國是當時歐洲大陸上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最發達的國家,不僅有規模巨大的手工工場,而且有的工場技術水平達到了工業革命開始時的水平。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英國革命前,資產階級思想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法國的啟蒙運動不僅包含反封建的戰斗精神,而且從理論高度闡述了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思想、法制思想。其政治學說論及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思想。
領導階級不同:法國資產階級獨立領導了這場革命,資產階級一開始就提出了以制定憲法來限制王權的政治綱領。隨著革命的不斷深入,各階級相繼表現了自己的意志,使法國革命的激烈程度超過了同一時期的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其影響也是難以估量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領導,最後通過政變建立起了資產階級專政。法國大革命遭到歐洲許多君主制國家的聯合武裝干涉,因此,革命中出現了違反資本主義的原則,限制資產階級的現象。而英國革命爆發時,歐洲大陸正在進行30年戰爭,英國革命遇到了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在法國大革命中,人民群眾的三次起義,把革命不斷推向深入。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資產階級就無法戰勝國內外封建勢力。
24. 評價雅各賓派的統治政策
(1)雅各賓派的土地政策,使數十萬法國農民變成了小塊土地私有者,徹底摧毀了法國封建制度的基礎,它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入新高潮的標志。雖然這一措施沒有滿足農民無償分配土地的要求,不能完全解決農村的土地問題,但在爭取農民對雅各賓派的支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打擊了反對法國革命的國內外敵人。
(2)恐怖政策是雅各賓派在內憂外患空前嚴重的情況下被迫採取的措施。積極作用:它以暫時犧牲資產階級的某些利益為代價,滿足了群眾的某些要求:在經濟上使囤積居奇和哄抬物價的投機行為得到遏制,經濟混亂的局面得到一定的克服;在政治上叛亂被平息,基本上趕走了外國干涉軍,穩定了法國社會秩序,使共和國的危機得以解除。負面作用:在經濟上存在負面作用,經濟問題必須用經濟方法才能解決,行政手段只能起輔助作用,單一的行政手段不能解決經濟問題;在政治上打擊面過寬,造成人人自危;危機過後,雅各賓派以恐怖政策排除異己、維護權力,最終喪失民心。
25. 北美獨立戰爭爆發的歷史背景和條件
革命背景和條件:物質基礎: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民族基礎:美利堅民族的形成思想基礎:啟蒙思想的影響階級基礎: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和壯大根本原因:英國的殖民統治嚴重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6. 如何正確看待美國1787年憲法
(1)從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看:通過1787年憲法,美國率先建立了聯邦制、三權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聯邦制賦予聯邦政府強有力的權力,鞏固了國家政權;三權分立制度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個權力機構互相牽制,對於防止專制獨裁、保障資產階級民主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2)從對美國的影響看:憲法調整了大州與小州之間的矛盾、南方與北方的矛盾,使美國在政治上獲得了長期穩定的發展;一系列治國原則的確立,使美國完成了廣泛的政治改革,建立了相對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為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3)從其局限性來看:憲法允許奴隸制的存在,不承認黑人和廣大印第安人具有與白人相同的利力。這就違背了《人權宣言》中有關人人平等的原則,深深地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暴露出資產階級的局限性。
27. 北美獨立戰爭的性質
美國獨立戰爭是近代早期的民族獨立運動,是北美人民為掙脫英國的殖民統治、求得民族獨立與解放進行的戰爭。戰爭的對象是英國殖民統治者,戰爭的目的是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因此,這場戰爭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質。
美國獨立戰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第一,北方的工業資產階級和南方的種植園主階級充當了革命的領導階級;
第二,導致這場戰爭的根本原因是北方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英國殖民統治之間矛盾激化的結果;
第三,戰爭結局打破了殖民統治的桎梏,為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殊性是:其中心任務是反對殖民統治,爭取政治上的獨立。這是由於英屬北美殖民地基本上是英國資本主義的移植,社會經濟基本上是資本主義的經濟,阻礙其發展的最大障礙是英國的殖民統治。所以,資產階級革命的最本質特性是清除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英屬北美殖民地沒有經歷過封建主義階段,並不是說該社會沒有封建因素。在其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大量封建意識形態的殘余,歐洲移民也不可避免地把種種封建殘余帶到新大陸。
28. 北美獨立戰爭的特點
(1)沒有經歷過封建制度階段,革命的主題是反對英國殖民統治。(2)資產階級和種植園奴隸主是這場革命的領導階級。(3)革命沒有經歷過重大反復,這有利於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完善和鞏固,也有利於社會生活的安定。(4)是近代早期第一個取得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而其本質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29. 美國1787年憲法和法國《人權宣言》都以資產階級啟蒙思想作為基本指導思想,但兩個文件在國家、人民的權利方面又有明顯的區別,試分析導致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
美國1787年憲法根據啟蒙思想家關於國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約的原則,規定了美國總統、國會、最高法院的職責與權利,但卻忽視了人民的基本權利。法國的《人權宣言》詳細闡述了天賦人權等道理,體現了要求摧毀君主專制和等級制度的思想,卻沒有提出如何解決當時尚未清除的封建特權問題。美國是剛剛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既要建立強有力的政權以確保獨立;又要防止政權走向獨裁,防止危害資產階級利益,故突出三權分立的原則。掌權的資產階級、種植園主為了自身利益,不給印第安人公民權,黑奴只按3/5的人口折算,種族歧視明顯,所以沒有真正解決人權問題。法國是封建勢力十分強大的國家,強調人權有利於摧毀君主專制、等級制度,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兩國掌權的資產階級為維護切身利益,在制訂法律時各自選用啟蒙思想中對自己最有利的部分。
30.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是指發生於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18世紀的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都屬於這一范疇。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是推翻封建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具有如下特點:
(1)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屬於完全意義上的反封建革命,此外並不負擔別的什麼任務。
(2)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曲折復雜,既有前進甚至超前,又有退縮甚至退得過分,隨著再引起新的斗爭。
(3)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階級關系的總特點,就是在資產階級領導下,一切反封建的階級、階層結成了聯盟。
31. 比較北美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異同點
(1)北美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相同點:① 背景:南北美洲人民都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和剝削;經濟發展促使南北美洲人民都要求打破宗主國束縛;隨著啟蒙思想的傳播,南北美洲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日益強烈;歐洲列強之間的戰爭為南北美洲人民的獨立戰爭創造了條件。② 目的:都要求擺脫殖民統治,爭取國家獨立。美國在於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發展資本主義;拉丁美洲人民要擺脫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統治,贏得國家獨立。③ 結果:推翻了殖民統治,贏得了國家獨立,打擊了歐洲列強,促進和配合了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獨立後的美洲國家大都建立了資產階級國家;獨立以後都沒有廢除奴隸制。④ 性質:都是以獨立戰爭為形式的資產階級革命。
(2)北美獨立戰爭與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不同之處。
① 背景:北美13州的資本主義經濟比拉丁美洲發達,因此北美的主要任務是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而拉美經濟不發達,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推翻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統治,贏得國家獨立。北美13州形成了統一的民族,拉美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
② 領導者:北美獨立戰爭中,資產階級和種植園奴隸主形成聯盟,起了領導作用;而拉美的資產階級力量薄弱,只作為一股力量參加革命,運動領導權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手中。
③ 結果:北美獨立後,制定了1787年憲法,建立了相對穩定的民主的資本主義制度,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而拉美獨立後,封建主庄園經濟仍然存在,政治上又處在獨裁統治之下,很大程度上只是完成了民族獨立的任務。
⑦ 高中歷史必修Ⅲ百家爭鳴重點歸納
一、百家爭鳴
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專
學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張
儒家 孔屬子 ⑴提出「仁」與「禮」的學說;⑵政治思想:主張「德治」(含民本思想);⑶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敬而遠之;⑷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孟子 ⑴「仁政」學說;⑵君輕民貴。
荀子 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義);⑵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
道家 老子 哲學思想:⑴「道」是世界的根本;⑵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轉化的規律(樸素辯證法)。政治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莊子 「齊物」、「逍遙」。
法家 韓非 ⑴「法」、「術」、「勢」結合;⑵加強君主集權;⑶主張變法。
墨家 墨子 「兼愛」,「非攻」。
2、孔子、孟子和荀子對儒家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貢獻: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荀子廣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內容。
3、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⑴「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⑵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基礎。
⑧ 跪求高二歷史百家爭鳴順口溜
\1、思想 百家爭鳴
東周劇變百家鳴,思想流派多紛呈。 (春秋時期)
①老 子 老子著書《道德經》,春秋道家創始人。 a哲學主張 萬物本源「道」永存,唯心辯證兩分明。 萬物變化互依存,禍福轉化最典型。 b政治主張 政治主張說「無為」,反對嚴刑影響深。 ②孔 子 春秋孔子稱「聖人」,儒家學派創始人。 a思想方面 思想體系核心「仁」,人際關系重調整。 貴賤有序護周禮,思想保守亦革新。 取信於民惜民力,以德治民反苛政。 b教育方面 「有教無類」辦私學,「學在官府」局變更。 平民子弟受教育,發展教育功德深。 c編訂典籍 孔子晚年編「五經」,春秋書易禮詩經。 儒家思想成正統,傳統文化為核心。
戰國百家齊爭鳴,儒墨道家各顯能。 (戰國時期)
①墨子 戰國墨子多才能,創立墨家為平民。
主張「兼愛」求平等,反對戰爭圖安定。
反對王公世襲制,主張「尚賢」用賢能。 ②孟子 戰國孟子稱「亞聖」,主張「仁政」反苛政。 「民貴君輕」新思想,「政在得民」反暴政。 予民土地國安穩,寬刑薄稅影響深。 ③荀子 荀子唯物最典型,自然現象多風雲。 制服「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為國人。 ④莊子 莊子唯心較典型,世界為「我」而產生。 鄙視富貴說諸侯,痛恨社會不公平。 ⑤韓非子 韓非代表新階層,法家思想集大成。 歷史發展今勝古,與時俱進求革新。 「以法為本」來治國,打擊貴族觀念新。 中央集權反割據,秦朝採用影響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