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課標對學生學習的歷史內容提出哪幾個層次的要求:
內容標准對學生學習的歷史內容提出了三個層次的要求: 第一層次為識記專層次,這是學習初中歷屬史課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學生能正確寫出或說出這類歷史內容的基本史實。對這類歷史內容,《標准》在陳述中使用了「列舉」「知道」「了解」「說出」「講述」「簡述」「復述」等行為動詞。這類歷史內容約佔全部內容的70%左右。 第二層次為理解層次,它要求學生在達到第一層次要求的基礎上,能對所學的歷史內容進行歸納和整理,形成對歷史問題的初步認識。對這類歷史內容,《標准》在陳述中使用了「概述」「理解」「說明」「闡明」「歸納」等行為動詞。這類歷史內容約佔全部內容的20%左右。 第三層次為運用層次,它要求學生能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因果關系、利弊得失及作用影響,並能做出自己的解釋和判斷。對這類歷史內容,《標准》在陳述中使用了「分析」「評價」「比較」「探討」「討論」等行為動詞。這類歷史內容約佔全部內容的10%左右。 上述三種層次的規定,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目標要求一目瞭然,同時也有利於教師教學的實施。
❷ 新課標對歷史教學提出了哪些建議
一、 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
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歷史唯物主義觀,要堅信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培養學生良好的愛國情懷如教育引導學生學唱《國際歌》的教學建議。
二、 充分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知識、語言、表情、動作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化解學習中的困惑、壓力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成長。如結合《開國大典》一課內容新課標要求組織學生觀看《開國大典》等影片,學唱《我的祖國》等歌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激發愛國情感,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三、 注重對基本史實進行必要的講述 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正確的理解,對史實進行正確的判斷。
四、 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思考,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
五、 注意歷史知識多領域、多層次的聯系
歷史知識要注重時間脈絡,既要注重縱向聯系,又要考慮橫向聯系,掌握每一歷史知識
六、 提倡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樣化 可以開展課堂討論、小組探究、課外實踐等多種有益於教學的活動,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如《鴉片戰爭》一課新課標要求觀看《林則徐》電影,收集林則徐有關的資料等。
七、 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引導學生參加校外的歷史考察和社會調查,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十一屆三中全會》新課標指出要組織學生開展課外社會調查活動,了解家鄉變化。
❸ 如何把握新課標下歷史課堂教學重點
新課程標准要求,學生的學習方式以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與合作學習、體驗學習為主,新課程標准下的歷史課堂教學是為學生服務的課堂,是學生的成長、發展為目標的課堂。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教學策略無疑是重要的。
一、師生互動策略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曾說:「如果你是教歷史的,你的教學任務首先要注意,在你的課堂上,聽講的不是什麼抽象的學生,你應該看到,你面前是具體的活生生的,獨特的人們„這些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抱負和干勁。這一點極為重要。因為只有當人們有了活生生的個性時,思想的熱血才能沸騰起來。」這要求教師破除師道尊嚴的舊俗,與學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關系,走下高高的講台,走到學生身邊,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要求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和探索,鼓勵他們主動自由地思考、發問、選擇,努力當學生的顧問;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從學生的知識狀況和生活實際出發,靈活變換角色用「童眼」來看問題,懷「童心」來想問題,以「童趣」來解問題,共同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學習夥伴;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使學生感到教師是他們的親密朋友,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
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要樹立整體意識策略
不少人感覺歷史難學主要是由於把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孤立地看待,形成了支離破碎、殘缺不全的認識。這是歷史學習之大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缺乏粘連性的知識最難記憶,猶如在鬆散的沙上蓋不起高樓大廈一樣。
認知心理學曾提出平行分配加工學習模式。這種模式認為在人腦中知識的結構不是直線形的層次結構,而是圍繞一些關鍵概念所形成的網路。網路的重要性就在於學習者可以從網路上的任何一點進入或開始學習知識結構,而不是必須從直線層的最低開始。譬如,學習明朝一條鞭法,這條鞭法是1581年張居正實行的一種新的征稅辦法,是把原來的賦稅和雜稅合並,統一折成銀兩征稅。這些都是應當理解記憶的小處。僅僅掌握這些小處是遠遠不夠的,學習這段歷史的目的是掌握系統的明朝經濟政策和各個歷史時期賦稅制度的演變。為此,需要縱橫交錯構建網路體系。從縱的角度看,北魏的租調制,唐朝的租庸調制和兩稅法,北宋的方田均稅法和明朝的一條鞭法等上下一串,便可以構成各個歷史時期賦稅制度系列;從橫的角度來看,明朝的屯田,植棉和一條鞭法等左右一連,便可以構成明朝經濟政策系列。以一條鞭法作為網路上的一點進入,可牽引出很多相關概念,勾勒出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
三、激趣策略
1、直觀激趣
歷史知識的特點之一,就是它具有過去性。要學生去認知,理解這些距他們生活遙遠的知識,只靠文字和語言,往往難於理解或感到枯燥。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回溯歷史。教師可以通過實在的情景(教學媒體):如照片、幻燈、錄像、電影等,創設歷史情境,打破時空的界限,為學生再現歷史畫卷,縮小學生與歷史的時代距離,使之目睹「歷史的真實」,變被動的「聽」、「記」為主動的「看」。這樣就能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本身產生一種積極的注意傾向,並激起熱烈、持久的情緒。這種情緒鼓舞著學生主動而愉快地學習,從而使課堂教學充滿魅力。例如:在講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利用投影機顯示長征過程,把靜態的地圖變成動態的地圖;用錄像機結合教學內容,放映《閃閃紅星》、《金沙江畔》、《四渡赤水》等電影中的生動鏡頭;用錄音機播放《長征組歌》和朗誦毛澤東關於長征意義的一段論述。這樣多種教學媒體緊密配合,能夠始終抓住學生的心,使學生在感受、視覺、聽覺的交叉感應中輕松愉快地掌握了歷史知識。
2、詩歌激趣
古人常用詩歌來吟詠王朝興替,世事變遷。可見詩歌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資料,其不僅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歷史教學的重要材料。因此如何利用好詩歌來進行古代史的教學,以詩正史,以史辨詩,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是每位歷史教師必須探討的問題。
古詩能生動地解釋補充教材的基本史實,讓學生把握歷史的真實,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如杜甫的「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這首詩是對「開元盛世」景象的寫照。詩史相證相得益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個「破」字使學生對安史之亂,長安淪陷,人民困苦,北方生產遭到破壞留下深刻印象。從而理解「安史之亂」是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形成「安史之亂」這一歷史概念。又如,皮日休的「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既道出隋亡的原因之一,又充分地肯定了大運河的作用。把這首詩與教材有關大運河的作用的內容結合起來教學,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大運河的作用。再如,胡曾詩:「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破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把隋的滅亡歸於大運河的開鑿,看不到隋亡的根本原因在隋煬帝的暴政。通過引進這首詩,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中文人觀點的理解,必須結合歷史背景,以史學知識去認識而不是依據文人的標准這一綜合能力。
3、問題激趣
「教師的藝術就是使學生喜歡你所講的內容」,要想使歷史課生動活潑,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與熱情,就必須區別高中歷史與初中歷史的特點來設計問題。一般說來,高中歷史重分析,理性化多一些,初中歷史重過程,感性化多一些。要改變高中歷史對初中歷史的重復,課堂提問設計就大膽引入新材料,新情境,誘導新的遐想,產生新的沖動;也可以舊材料,新角度,即「舊瓶裝新酒」。如對「洋務運動」一課教學,對初中生問題可設計為:(1)洋務運動的目的是什麼?(2)為什麼說洋務運動不能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對高中生則可設計為:(1)閱讀課文引文中曾國潘說的一段話,概括洋務運動的目的是什麼?(2)洋務運動的理論基礎是什麼?據此分析洋務運動不能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的原因?區別對待高中與初中內容,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思考,設計問題刺激學生擴散思維,使其以新視角去對舊材料進行多角度多層次思考,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同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還可以引入新的歷史觀點,新的信息,可使其不斷釋出歷史常新的魅力,引導學生對問題爭議~
❹ 新課標對歷史教學提出哪些建議
一、 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
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歷史唯物主義觀,要堅信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培養學生良好的愛國情懷如教育引導學生學唱《國際歌》的教學建議。
二、 充分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知識、語言、表情、動作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化解學習中的困惑、壓力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成長。如結合《開國大典》一課內容新課標要求組織學生觀看《開國大典》等影片,學唱《我的祖國》等歌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激發愛國情感,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三、 注重對基本史實進行必要的講述 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正確的理解,對史實進行正確的判斷。
四、 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思考,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
五、 注意歷史知識多領域、多層次的聯系
歷史知識要注重時間脈絡,既要注重縱向聯系,又要考慮橫向聯系,掌握每一歷史知識
六、 提倡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樣化 可以開展課堂討論、小組探究、課外實踐等多種有益於教學的活動,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如《鴉片戰爭》一課新課標要求觀看《林則徐》電影,收集林則徐有關的資料等。
七、 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引導學生參加校外的歷史考察和社會調查,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❺ 新課標高考歷史12分的根據材料論述觀點題 該怎麼做 如何備考
該題型在2009——2011年新課程文綜卷連續出現三年12分,希望同學們和積極訓練、認真備考,在高考時專一定不屬能空,只要經過訓練,認真做答,都會得到比較滿意的分數。
觀點論述題解題方法:
1、亮明觀點。用詞一定要確定。比如我認為……正確、我認為……錯誤等。正確、錯誤之後一定要用明確的語句把你的觀點表述清楚。要對材料進行提練概括,盡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關鍵詞可以抄下來)
2、用史實來論證這個觀點。史實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社會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國際因素、國內因素。
思路四:與該事件有關聯的多個主體(國家或組織)等。
不同的問題適用不同的思路,在審題時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寫答案,千萬不能想一句寫一句。
史實與觀點要緊密結合,要准確運用所學的知識,表述要准確,層次要清晰。
3、用理論來論證這個觀點或寫總結性語言。(這個結論一定要結合這道題目的內容寫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課所學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課上所學原理為思路、為依據,用歷史的語言來表達。)
❻ 如何學習好初中歷史新課標
1、學習中抄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記憶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速讀記憶的練習見《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閱讀、學習、記憶效率。
3、實際做題訓練,在做題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哪些知識點掌握的還不夠,從而挑出來鞏固記憶。而且在實際做題運用中學習、記憶,效率會提高不少。
❼ 新課標歷史高考 根據什麼教材命題
命題人以來大學老師為源主,沒人看教材。
他們只看當年的高考大綱、
4套教材學好一套就行了。
我們是人教的(4套歷史教材里最爛的),但課上老師會給我們補充其他課本的。
題外話:
而且新課標歷史強調對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相信通過做題您也發現了),
基礎知識固然重要,但1輪過後應該去重點通過做題培養能力了。
❽ 如何破解新課程下歷史高考備考的困惑
新課程下高考歷史復習存在的主要困惑
1、備考復習是仍然按模塊進行,還是打破模塊按專題方式復習
第一輪復習時,是按模塊進行的,但在復習中老師感覺費力,學生掌握得不理想,不利於達到高三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全面系統掌握,對學生歷史成績的迅速提升產生了很大影響。於是我立即進行了調整,打破了模塊結構,按專題方式進行整合。例如,將必修1的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選修1的商鞅變法整合為一個板塊;必修1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與選修1索倫改革整合為一個板塊;等等。結果發現,事功參半。
2、新課程的實施,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和教學水平是一個必須正視和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新的教學理念真正內化為我們教師自己的教學行為需要一個過程,歷史新課程的實施無疑把對教師的要求提到了一個很高的理想的高度,這樣的要求對於剛從傳統教育轉型過來或還沒來得及轉型的老師而言難免有些勉強和底氣不足。知識積累中常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情況出現,一桶水不足以應對一碗水的感覺。
第一,大多數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還很模糊,還不深入甚至不正確。單憑幾次短期的培訓難以徹底轉變根深蒂固的傳統教學理念和習慣。
第二,新課程對老師的知識儲備和文化底蘊有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在新課程歷史教學要求使學生體會、經歷科學知識的發現與探究過程,事實上很多教師對某些知識的探究自己都不甚明了,這又如何能科學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呢?
第四,如何科學地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這本身就是一個涉及到師生雙方面素質前提的難題,要求老師有很高的教學藝術。引導得不好,不僅技能難以鍛煉,過程與方法難以正確形成,甚至連基本的知識也難以掌握。
3、考試與新課標理念如何緊密結合
當前,社會對學校的評價、學校對老師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幾乎都還是以學生成績與升學率為主,考試仍然是教學的導向和指揮棒。現在的考試方式也只停留在課改前的那種考試方式,新的考試方案還沒有出台,為了確保評價不至於落後,老師情願回到舊的圈子裡。這導致教師們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卻又回到了應試教育的老路子上,我們知道,應試教育訓練扎實有效,學生的學習緊張嚴密有序,師生缺少的是個性的張揚;新課程關注的是學生的個性、學習興趣和學習過程中的合作等,學生活躍積極主動,但不能靜下心來扎實訓練,也很難有訓練的時間,所以,新課程與「應試教育」的長處有效結合是教師們最為困惑和關注的問題,如何把考試與新課標理念緊密結合,體現考試目標的多元性,如何做到?
4、一維目標向三維目標轉化,讓我們教師感到難以把握,到底應該怎麼把握,把握到什麼程度,心裡沒底
起初我們擺脫不了原來歷史教學大綱對我們多年的影響,因為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的規定是硬性的,它嚴
格規定了知識點及各知識點的准確的分層次要求,對於沒有達到大綱要求和超綱有十分明確的界限,而課程標准對科學內容的規定則比較寬泛,很多情況下對知識的學習沒有給出硬性的規定,給教師留下了更多的自主空間,讓不同的教師根據各自的不同特點去開展歷史教學,同時由以往重一維目標向三維目標轉化,讓我們教師感到難以把握,到底應該怎麼把握,把握到什麼程度,心裡沒底?如何做到關注全體又關注差異,如何讓60多人都有效的參
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如何在這樣的大班額中充分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自己的課堂活起來,怎麼才能做到活而不亂,收放有度,至今扔困擾著我們教師。
5、以專題方式學習,時間和空間的跨度大,而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普遍較差,這給高中歷史教學帶來很多困難。而且以專題方式教學復習,這就人為地割裂了歷史之間的相互聯系,如政治事件的形成往往與經濟事件、文化事件緊密聯系,單獨學習政治史是無法深入理解和掌握的。
6、新課標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要掌握大量的史料,必須收集整理有關資料,而學生負擔比較重,時間很有限。
7、高考試題與課標內容的差距,老師在銜接上很難把握一個「度」。
但我想:迷茫歸迷茫,書照樣要教,而且還要教好,並且還要確保所教學生在2013年夏季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怎麼解決呢?這便是擺在歷史教師面前的一個最現實的課題,辦法只有一個:摸著石頭過河,邊想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