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江蘇如皋有多少年歷史了
從公元411年(東晉義熙七年)正式置縣算起,如皋已經有1600年的歷史。
Ⅱ 如皋名勝古跡有哪些
在如皋古城區內,有內外兩條城河環繞,人稱"雙環河"。城市格局極為獨特。
內城河,又名玉帶河、市河,始建於隋代,原為從運鹽河疏浚出的一條支流,目前的內城河除北部己成平陸外,仍成半環形。東起東水關,至古玉蓮池,經泮池南閘橋至嚴家灣,折而向北迄北yx水關,總長2381米,最寬處在古玉蓮池和泮池,最窄處在冒家橋至文德橋段。
外城河,又名濠河,為明代所開鑿修建,河四面環城,北段與通揚、如泰兩河同道。
冒家巷處原為古集賢里,因宋代王氏連中進士、狀元得名。並建有王學士祠。同時有胡公(安定)祠、范公(仲淹)祠。入明以後有天啟五才子之一李之椿(吏部侍郎、抗清英雄)、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等,如清以後有兵部沿書戴聯奎等。現存建築群多為明清建築,建築結構基本完整,門首風格各異,門堂、敞廳、穿堂、堂屋四進坐落分明,庭院水井、花圃等布局有致,磚雕、磨砝牆、金磚鋪地以及風洞的建築工藝多處可見,製作精細、講究。
東大街始建於民國初年,為地主兼工商業者居式,其前面是店房,後面是花園和居室,對外有三個出口,保留了木質礎鋪磚等明代構築風格。
別具風韻的名勝古跡
名勝古跡是一個地區文化和經濟傳統的歷史積淀。自古以來,如皋交通發達,人文薈萃,經濟繁華,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眾多別具風韻的名勝古跡。
古代遺跡何其多
如皋市政府所在地如城鎮是歷史悠久的古城鎮,如皋建縣前為如皋村,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11年)如皋建縣後為縣治所在地。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置如皋鎮。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恢復如皋縣,此後如皋鎮一直為縣治所在地。
北宋慶歷年間,初建譙門(即城門樓),元末毀於兵燹。明朝初年,重新修築。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改建為三間譙樓,在縣衙前面。譙樓上設鍾鼓,晨昏敲鍾擊鼓報時辰。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 ,知縣劉永准劃定了城池,建起六座城門:東門叫先春門,在迎春橋西堍;西門叫豐樂門,在豐樂橋東堍;南門叫宣化門,在閘橋北堍;北門叫北極門,在西惠政橋 (後改名范家橋)南堍;東南門叫集賢門,在集賢橋(今名冒家橋)北堍;東北門叫拱辰門,在東惠政橋(後改名賈家橋)南堍。那時,只有城門沒有城牆,僅有一條玉帶過河環繞。河上建有眾多石橋、磚橋,除以上六座城門外的橋梁外,有名的還有玉帶橋、太平橋、沙家虹橋、望月橋、曹家橋、燕橋、雁橋、文定橋、武定橋等。
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為抗擊倭寇,修築新城,辟城門四座,均建有譙樓。東門名靖海門,西門名錢日門,南門名澄江門,北門名拱極門。門外各設吊橋一座,東邊和北邊各建水關一座,城外環以寬闊的濠河。
古城如皋,是蘇北著名的文化古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如皋人民建造了大量的廟宇、道觀、園林、書院、會館、磚木石橋,反映了如皋豐厚的文化歷史。據不完全統計,解放前,僅如城就有寺、廟、庵、觀七十多座,著名的有定慧寺、中禪寺、海月寺、廣福寺(又名大寺)、伏海寺(即泰山廟)、大覺寺(又名大覺禪院)、菩堤社(又名菩提禪院)、舍桴庵(又名舍缽庵)、崇善庵、文昌宮(又名文峰閣)、福成庵、十家庵(又名神真庵、石家庵)、玉皇殿、靈威觀、關岳廟(又名關帝廟、武廟)、城隍廟、葯王廟、火星廟、都天廟、財神廟(又名增福財神廟)、孔廟(即文廟)等。著名的古園林建築有水繪園、逸園、匿峰廬、壺領園、古澹園、朴巢、深翠山房、水明樓、霽峰園、露香園、三瑞園、指樹園、古柏園等。
古城如皋向以水多、橋多、廟宇多、園林多聞名於世。由於歷史的變遷,如皋城牆已被拆毀,大量的名聞皋邑的古建築。古園林已不復存在,保留下來的為數很少,主要有水繪園、定慧寺、孔廟大成殿、靈威觀、東水關等。
Ⅲ 關於如皋的資料和歷史有哪些
如皋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北翼,北緯32°00′~32°30′、東經120°20′~120°50′,南臨長江,與張家港市隔江相望,北與海安縣、東與如東縣、東南與南通市通州區毗鄰,西與泰興市、西南與靖江市接壤。全市總面積1477平方公里(不含長江水面),人口142.26萬人(2012年)[1]
;其中市區面積80平方公里,港區城市面積30平方公里。境內擁有長江岸線48公里,通揚運河、如海運河、如泰運河、焦港船閘等主要河流縱橫全境,總長180.8公里。[2]
如皋市被國際自然醫學會評為世界六大長壽鄉之一。截至2011年底,如皋145.28萬人中百歲老人高達270多人,其總數位居中國縣(市)之首,此外,如皋市90歲以上的老人有4000多人,80歲以上的老人有40000多人。
地名來源
「如皋」之名可追溯到《禮記》的木牘和《左傳》的竹簡。據《太平寰宇記》載:「縣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側有如皋村,縣因以為名。」
如皋港、如皋村的得名取自《春秋左傳》:「昔賈大夫惡,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始笑而言。」《十三經註疏》:「是皋為澤也,如,往也,為妻御車以往澤也。」西晉潘岳、唐代杜甫、北宋蘇軾等曾以此為題材吟詩作賦。
「如皋」的意思是:到水邊的高地。「如」:往也,「皋」:水邊的高地。
如皋別稱雉皋、雉水、東皋,前兩名源於射雉說,後者出自西晉潘岳《秋興賦》「耕東皋沃壤兮」句。
簡稱別稱
「如皋」之名源於春秋時期。歷史上如皋還有一些別稱、簡稱,茲一並輯考如下:
「如」,如皋的簡稱之一,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春秋史料中不乏「如棠」、「如齊」、「如莒」等辭,戰國列禦寇《列子、夭瑞》中也有「望其壙,皋如也」之句。如,古作「往」訓,是動詞,今用作如皋的簡稱已是名詞。[5]
「皋」,如皋的簡稱之一,最早亦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戰國荀況《荀子大略》中有「望其壙,皋如也」之句。據1990年新版《辭海》釋義:皋:通「高」,指沼澤,亦指近水處的高地。如皋的地理為「鍋背形」,據史載:「1931年黃淮大水,泛濫成災,蘇北里下河各縣一片汪洋,唯如皋憑借地勢較高而安然無恙」。「皋」作為如皋的簡稱亦常見於本邑的地名、單位和產品名稱中,如「新皋橋」等,解放前如皋曾出版過《皋報》、《皋鳴報》等。「皋」也是該市機關團體行文的約定簡稱。[5]
「雉皋」,源出《左氏春秋》所載「賈大夫如皋射雉」的傳說。明《嘉靖維揚志》載:「春秋傳賈大夫娶妻三年不言不笑,御從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始笑,即此地,故名如皋、雉皋。」「雉皋」作為如皋的別稱常見於本邑歷代文人的書畫作品的落款中,如皋才子冒襄,在其詩詞書畫上都署以「雉皋冒襄辟疆」,與冒辟疆同時代的吳偉業等人在和冒的詩書往來中亦稱其為「雉皋公子」。[5]
「雉水」,與「雉皋」同源。《太平寰宇記》載:「縣西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側有如皋村,今易名為秀水港矣。」如皋歷史上曾是一片沼澤地,河湖港汊密布,其中著名的如龍遊河、車馬湖、牟尼湖、芹湖、秀水港、高陽盪等。名水出名雉,如皋的雉雞在歷史上是頗有名氣的,常見於古典文學作品中,如在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女秀才移花接木》一文中有詩雲:「聞得羅敷未有夫,支機肯許問津無?他年得射如皋雉,珍重今朝僕射姑。」「雉水」通常被用於書畫作品的落款中,有時也用作地名和學校名,清邑人劉鍾愉《王學士宅碑記略》中有「在雉水之東阡,有龍圖之舊宅」句,又如舊時如城太邑同仁堂的堂聯為「情聯雉水,誼篤仙源。」今如城安定小學的前身即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知縣趙廷健創辦的「雉水書院」,清邑人劉枝芬專門作有《雉水書院賦》。[5]
「澤雉」,是由「雉水」演變面來的,偶見於詩文書畫中,例1926年曾任民國江蘇省長的韓國鈞(紫石)在《五月丁堰道中書感》一詩中雲:「竟叫澤雉畜樊中」。當然這個別稱有點貶意。[5]
「東皋」,源出西晉潘岳《秋興賦》中「耕東皋之沃壤兮」之句。唐江都人李善《文選注》註:「水田曰皋,東者取其春意。」《辭海》釋義:「東皋,泛指田野或高地。」故潘岳的這句詩是描寫春天在肥沃的水田中耕作的春耕景象,意境當然是十分優美的。又唐代如皋與江都同屬揚州所轄,而如皋在江都之東,因此,如皋的歷代文人,就借用帶有詩意且方位明確的「東皋」一詞來比喻美好的家鄉。一說春秋時長江以北屬吳地淮夷(古代的東方人),如皋地處其東南隅故別名「東皋」。「東皋」常見於本邑的地名、商號、流派名、住宅名。[5]
「金城」,源出蘇北民謠:「金如皋,銀泰興。」1984年9月14日原揚州地委宣傳部長鄭鐸同志在《游如皋》一詩中雲:「古說如皋一片金,相鄰泰興只稱銀。」如皋是江海平原上最早成陸的地區之一,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如皋人民在長江「金三角」上辛勤耕耘,贏得了「金如皋」的美稱。「金城」常見於商號中。[5]
「海陽」,為如皋古縣名之沿襲,源於本縣地理位置。如皋稱海陽最早始於西周,當時如皋為海陽地,隸揚州。西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傳》載:「楚東有夏州海陽。」後來戰國、秦時如皋亦為海陽地。晉武帝泰康元年(公元280年)正式定名為海陽縣,至東晉安帝義熙七年改置如皋縣止,凡一百三十一年。[5]
「寧海」,為如皋古縣名之沿襲,今海安。古代既曾領轄如皋,又曾為如皋的一部分。如城的寧海路即源於此。
「鄖」,源於如皋古地名。春秋時國內有三處地方名「鄖」,分別位於鄖、衛、吳三國,其中屬吳國的鄖地即在今天的如皋東。杜預註:「鄖,發陽也。」《羅泌路史》:「海陵東南有陽口,今皋北四十五里力乏橋即其地。」《如皋力發橋石碑》碑雲:「日惟立發,古稱發陽,魯衛今鄖,雲是斯地,春秋時有也。」據清乾隆《一統志》記載:「力乏橋即立發橋,又稱發繇口,發繇亭,立發口等。今已劃屬海安縣。」[5]
「海陵」,為如皋古縣名之沿襲。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206年),封其侄劉濞為吳王,如皋屬吳王所轄,改海陽名為海陵。清嘉慶《維揚志》載:「因其地並海而高,故名海陵。」《辭海》載:「海陵,古縣名,西漢置,以其地高阜而又傍海得名,治今江蘇泰州市。」漢武帝元狩六年,正式設置臨淮郡海陵縣。東漢、三國(時海陵縣曾幾經興廢,最終由吳國大司馬邑人呂岱重置)、南北朝、唐、宋、元等朝代,如皋都曾屬海陵地域。明太祖洪武元年,省海陵縣入州,領如皋一縣。[5]
此外,如皋歷史上尚有「嵋山」等的別稱,台北市如皋同鄉會出版的《如皋文獻》第一輯中所載的柯新民《全國第一大縣——故鄉如皋》一文中雲:「如皋別稱有三:『曰臏山、曰嵋山、曰雉皋』」。[5]
建制沿革
如皋已有1600多年建縣史,有文字記載歷史約2500年。[3]
如皋在夏時屬揚州之域。
周時如皋為海陽地。
春秋時如皋為吳國海陽鄖地,吳亡歸越。
戰國時如皋屬楚,稱九夷海陽。
秦時,如皋先後歸九江郡、東陽郡,漢稱海陵縣。[2]
東晉時期,屬廣陵郡海陽縣。義熙七年(411年),分廣陵郡而設置建陵、寧海、臨江、蒲濤、如皋五縣。
北周時,廢蒲濤縣,並臨江縣入寧海縣。如皋縣隸屬於海陵郡。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如皋縣並入寧海縣,隸屬於揚州總管府(605年改為江都郡)。
唐朝,大和五年(831年)設置如皋場,隸屬於海陵縣。
南唐
如皋市風光(12張)
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升如皋場為如皋縣,隸屬於泰州。
北宋初,如皋縣隸屬於淮南東路泰州軍,為中下縣。
元代,如皋縣隸屬於揚州路泰州府,升為上等縣。
明代,如皋屬於揚州府泰州。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置江蘇省,如皋屬江蘇省泰州。清雍正二年(1724)劃歸通州。
民國初年,如皋縣先後隸屬於蘇常道和淮揚道。1927 年,廢道存縣。1933年,屬江蘇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時如皋為一等縣,與湖南邵陽同被列為全國最大的縣。[6]
1938 年3 月19 日,日軍占如皋城,如皋縣政府先後遷往李堡、豐利、馬塘。
1940年8月,新四軍東進至如皋西鄉,在盧港建立如皋縣政府。10月,縣隨軍繼續東進至如皋東鄉接管國民黨如皋縣政府。11月下旬,於馬塘鎮和平接管國民政府如皋縣政府,並分縣,東部為如皋縣(如皋東鄉),西部為如皋西南行政公署,1941年3月,在如皋西鄉升為如西縣。至此,原如皋縣以通揚運河為界劃分為兩個縣。1941年起,如西縣隸屬蘇中第四行政區專員公署。
1945年9月21日,新四軍收復如皋城,如西縣復名如皋縣,原設於如皋東鄉的如皋縣更名如東縣。同年12月1日,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於如城成立,轄如皋縣、如東縣、紫石縣(今海安縣)、泰縣(今泰州市區)、泰興縣、東台縣、台北縣(今鹽城市大豐區)、南通縣、海門縣、啟東縣、崇明縣、靖江縣等12縣。[7]
1949年1月28日,如皋全境解放。5月12日,第一行政專員公署改稱蘇中泰州行政區專員公署,如皋屬其管轄,為一等縣。[6]
1950年1月,劃歸蘇南南通行政區專員公署,上升為特等縣。1953 年後,隸屬江蘇省南通專區。1955年12月,如皋縣人民政府改稱如皋縣人民委員會,隸屬江蘇省南通專員公署。1968 年後,改稱江蘇省南通地區如皋縣,建立如皋縣革命委員會,1981年復名如皋縣人民政府。1983 年,江蘇省南通地區與南通市合並,如皋縣隸屬於江蘇省南通市。1988年3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如皋縣如城地區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後全縣鄉陸續被批准對外開放。[6]
1991年2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如皋撤縣建市,實行計劃單列,由省直轄,並暫由南通市人民政府管理[4]
,同年6月1日舉行建市儀式。[6]
古城城門
如皋古城分內城和外城,外圓內方,形似古錢。內城有玉帶河(市河,內城河)無城牆,設六座城門(先春、集賢、宣化、豐樂、北極、拱辰);外城有濠河(城河,外城河)及城牆,設城門四座(靖海門、澄江門、餞日門、拱極門)及二水關(東水關、北水關)。[8]
如皋古城池(8張)
1951年因城牆多處傾塌、城門狹窄而拆除,僅有東水關完整留存至今。為進一步弘揚歷史文化,保持古城特色,挖掘旅遊資源,逐在原址重新恢復修建了靖海門。
Ⅳ 如皋的歷史
千年古城如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城市名片很多,江蘇歷史文化名城、華東紅色革命搖籃、中國花木盆景之都、世界長壽養生福地等。這一張張獨具特色的城市名片,無不充滿著濃郁的文化氣息。而如皋最值得關注和挖掘的重要特色文化之一,就是「龍鳳文化」。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龍鳳呈祥」是中華和諧文化的精髓,她昭示著一種祥瑞之氣。龍飛鳳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龍鳳文化」的地位是極高的。
在如皋,說到「龍」,必須提到被稱為「九十九灣」的龍遊河,這是一條自然形成的歷史河流,相傳龍游而成。它好似巨龍縱貫如皋大地,且支系眾多,被譽為如皋的「母親河」。以龍遊河為代表的「龍文化」無疑是如皋的標志性文化符號之一。而說到「鳳」,當從如皋的地名來由說起。如皋之名,源於《春秋》中「賈大夫射雉」這一典故。與之對應,如皋又有著「雉水」、「雉皋」等雅稱。據專家考證,「雉」,就是鳳凰的原型。在如皋,也有不少以「鳳」為名的地名,比如老城區中的「鳳凰池」等。如此可見,「鳳文化」也是深植於如皋大地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
「龍鳳兼居」的如皋自古繁華,人才輩出,曾被譽為「中華第一大縣」。擁有如此珍貴文化資源的如皋,在擦亮四張城市名片的同時,也完全可以亮出頗具吸引力的「龍鳳文化」。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園林、城雕、路名等載體,著力打響「龍鳳古城,享壽如皋」等特色旅遊文化品牌,為如皋這一自古祥和之地再添人文內涵和瑰麗色彩,引領如皋旅遊業在九天雲端自由翱翔。
龍游江海到如皋,鳳舞九天映雉水。
Ⅳ 如皋有哪些歷史名人生活過在這里
三國時期吳國復大將呂岱,制 字定公,東漢海陵如皋人。[42]
北宋著名教育學家胡安定,又名胡瑗,字翼之,最早提出文理分科教學理念,比西方早800年。[42]
宋初著名詞人王觀,其作品中以《卜運算元·送鮑浩然之浙東》最為公眾熟知。[42]
明末文學家冒襄,字辟疆,號巢民,一號朴庵,又號朴巢,私謚潛孝先生,明末清初的文學家。[42]
明末清初著名才女董小宛:「秦淮八艷」之一,冒襄之妾。[42]
清初戲劇理論家李漁,原名仙侶,字笠鴻,號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戲曲家。祖籍浙江蘭溪。[42]
戴聯奎字紫垣,如皋縣城人。《清史稿》有傳。
Ⅵ 有沒有人知道如皋抗戰歷史的七戰七捷
七戰七捷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國民黨集中了五個整編師(相當於軍) 約12萬人向蘇中解放區進犯。 我華中野戰軍主力3萬餘人,在司令員粟裕、政委譚震林的領導下,根據軍委「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的指示,決定先在蘇中地區痛殲國民黨軍。在蘇中人民的支持下,我軍在一個月內,發揚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作風,七戰七捷,殲敵5萬3千餘人。這一勝利,對於扭轉整個華中解放區南線戰局的形勢起了重大作用。歷史上稱為「蘇中七戰七捷」。其中在我縣境內就有三次戰斗,即皋南戰斗、丁堰、林梓戰斗和如黃線戰斗。
在華中野戰軍取得宣家堡、泰興戰斗的重大勝利後,國民黨發覺我軍主力集結在宣、泰地區, 便急令整編49師北返白蒲,企圖乘虛佔領如皋。7月17日,敵左路一個旅進抵宋家橋、 楊花橋地區,右路由師部率1個旅進駐鬼頭街新莊地區,准備在第二天合擊如皋城。我華中野戰軍結束了宣泰戰斗的當天傍晚,揮師東進,一夜強行軍50多千米,於18日拂曉到達白蒲、林梓地區,截斷了敵人的退路;隨後分別向鬼頭街、田肚裡、宋家橋、楊花橋地區發起攻擊。18日,我軍攻擊敵左路軍,把敵人圍困在宋家橋、楊花橋地區。19日晚,我軍全殲敵右路軍一個旅和師部的大部於田肚裡,僅師長鐵漢率百餘人逃往楊花橋地區。到20日,敵左路軍也大部分被殲。由於東援敵軍已與該旅部靠攏,我軍決定撤出戰斗。這次戰斗,我軍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共殲敵1萬餘人。
當海安、李堡戰斗結束後,我軍調整,就根據中央軍委「蘇中分散之敵利於各個擊
破」的指示清神,決定集中優勢兵力,深入敵後腹地,對敵軍兵力較薄弱的丁堰、林
發起攻勢, 以此打開缺口,誘敵出援,於運動中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8月21日晚,我軍攻打丁堰,敵軍1300餘人以街南紗廠為核心,以東頭及西北角的廟宇為支撐點,負隅頑抗。我軍從東北、西北兩面展開攻擊。經過激戰,首先攻下東頭大廟,至23日10時,全殲了守敵。林梓方面,我軍於21日晚向守敵交警第11總隊的兩個大隊發起猛攻。敵軍憑著地形險要,依仗整編49師一個步兵營的兵力,拚命頑抗。我軍在第一天未能得手的情況下,及時調整部署,集中優勢兵力,配備強大的火力,於第二天再次發起攻擊,到下午7時,全殲守敵。
我軍攻佔丁堰、林梓後,還對據守東陳的兩個交警大隊發起進攻。當我軍突破鎮內河北街道後,敵軍放棄陣地向如皋方向逃竄。我軍另一部還佔領了敵軍棄守的立發橋。這次戰斗共殲敵3000餘人,確保了李堡與富安之間的交通線,打開了我軍的西進通道。
在西堰、林梓戰斗即將結束之際,國民黨整編25師從揚州仙女廟、宜陵出發北上,對我華中解放區首府淮陰的南大門邵伯鎮發起攻勢。 從8月23日至26日,我邵伯地區守軍堅守陣地,多次擊退敵人的猛撲,創造了解放戰爭初期陣地防禦戰的範例。就在這時,國民黨錯誤地判斷我主力在丁堰、林梓戰斗後,必將進攻如皋,便急調黃橋守軍整19師1個旅增援如皋, 同時命令如皋守軍分三路西出接應。 對於上述敵情, 我軍決定採用「圍魏救趙」的戰術,以策應我軍邵伯的戰斗。25日,國民黨軍一個旅從黃橋東竄,進入我縣分界和芹湖地區,同時如皋方面西出接應的敵軍先頭部隊也抵達加力北部。我軍抓住這一有利戰機,一面側擊分界敵軍,迫其停止前進;一面迂迴敵軍後,切斷其向黃橋逃竄的退路,從而完成了對西線敵軍的包圍。經過一夜的激戰,將敵軍壓縮到東分界和盪里一線。同一天,我軍也完成了對東線敵軍的合圍。為了分割殲敵,我軍在合圍後立即調整兵力,決定先集中10個團兵力對東分界之敵發起攻擊。26日發起總攻,在我軍的凌厲攻勢下,經過兩小時激戰,全殲該敵。隨後我軍連夜東進,集中了15個團的兵力向加力、謝家甸發起總攻。次日晨,加力敵軍在如皋方面出兵接應的情況下,分路向東突圍。我軍迅即全線出擊,將敵人殲滅於謝家甸以東地區,逃回如皋的殘敵不足萬人。而如皋方面派出的救援部隊也被我軍擊潰,半數被殲。我軍乘勝擴大戰果,一舉收復黃橋、曲橋、白米等地。這次戰斗共殲敵1萬7千餘人。
Ⅶ 南通有哪些歷史典故
人傑地靈,歷史悠久。據古文化遺址考證,遠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境內海安青墩地區就有原始氏族部落繁衍生息。今市區一帶,五代設郡,稱靜海。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築城,定名通州。宋天聖元年(1023年)改稱崇州,又名崇川。辛亥革命後,廢州設縣,稱南通縣,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後,劃城區、狼山、天生港一帶建南通市,先後為蘇北行署、南通地區專署所轄,1962年改為省轄市。1983年南通地區與南通市合並,實行市管縣體制。
人文薈萃,名賢輩出。范仲淹、王安石、米芾、文天祥等諸多名家在南通留下傳世之作和軼聞逸事。三國名臣呂岱、宋代傑出教育家胡瑗、明代名醫陳實功、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狀元張謇等名人為南通歷史增色添彩。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以創辦第一所師范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綉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所氣象站等「七個第一」,而佔有重要地位。江海大地還孕育了當代表演藝術家趙丹、國畫大師王個簃、著名數學家楊樂及20多位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
江風海韻,風光綺麗。市中心的濠河風景區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名勝區,30華里的濠河環抱古城,被國內外遊人譽為「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項鏈」,正在規劃、開發的沿濠河博物館群將賦予通城更深的文化內涵。位於市區南郊的狼山風景區同樣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名勝區,是江蘇省六大自然風景區之一,狼山列全國佛教八小名山之首,自初唐擴建廣教寺以來,一直香火旺盛,聲名遠播。位於狼山兩側的劍山、軍山、馬鞍山、黃泥山經過近幾年的開發建設,新添了不少景點。百里縣區不乏尋幽探勝之地。海安的青墩文化遺址,如皋的水繪園和定慧寺,通州的文天祥南歸渡海亭,如東的「海上迪斯科」(踩文蛤)和「空中交響樂」(海濱放風箏),啟東的圓陀角觀日亭等名聞遐邇。
雖然南通只有一千多年的建城史,但鹽業厚利卻促進了城市繁榮,城市規模也日益擴大,至明代時已成為蘇北的重要城市,後因隨著海灘淤漲,海岸線東移,海鹽業才開始衰落,但代之而起的植棉業的發展和家庭手工土布業的興盛,又使此地很快成了大宗棉花土布的集散中心,逐步成為一個重要的商業城市。1895年,清末狀元張謇回家鄉興辦大生紡織廠和大生企業集團,南通又成為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發祥地之一,成為聞名遐邇的紡織城。現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家紡城!
南通現有我國最早創辦的師范學校(1902年)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通博物館(1905年),城周濠河環繞,狼山風景區主要由狼山、軍山、劍山等五山組成,沿江綿延近4公里,是中國八小佛教名山之一,是江蘇著名的旅遊觀光、休閑度假之地。名勝古跡有通州三塔、水繪園等。
南通風景名勝精選:
>>>狼山風景區<<<
在長江入海口的北岸邊,在一馬平川的江海平原上,狼山、劍山、軍山、馬鞍山、黃泥山濱江而立,五山秀麗多姿。站在五山之首的狼山上,舉目眺望,莽莽長江,霧靄茫茫,此為長江最寬處,北岸至南岸,江水寬約八九公里,宛如浩瀚大海,無邊無際。狼山,東西走向,北幽南暢,北麓沿邊懸崖峻壁,難以攀登;南坡平緩,易於上行。
古代,狼山原是長江入海口江水中的一個孤島,長年的泥沙淤積,便與江北岸連為一體。但山腳下依然留存下一條環山的清澈的「護山河」,並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玉帶河」,為狼山增添了一景。山上寺廟里有一副對聯:「江束四圍圓,潮平兩岸闊」。這有力地證實了此山原為「江心島」。古人巧喻此江心島之狼山為「美女梳頭」、「老衲坐禪」。真是詩韻優美,寓意深遠……
狼山景區有個迎客宗旨:先照遠,後照近。即先盛迎遠方貴客,爾後接待近處嘉賓。可見,狼山胸懷天下,先人後己,乃有聖賢之心。
寬大為懷的狼山,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古代,此山有一隻白狼精,佔山為王,無惡不作,把個風光優美的青山糟蹋成荒山野嶺。一天,一位遠方雲游的年輕和尚累了,想藉此地歇歇。「這有何難?」白狼精心想,一個座位之地能有多大,便輕狂地瞟了和尚一眼,「你要借多大地方?」「不大,不大。有個袈裟大小的地方就可以。」「無妨,無妨。」白狼精見那袈裟不過三五尺大小,便爽快答應了。「老衲這里有禮,謝謝施主。」只見那雲游和尚揮起袈裟,往天上一撒,不料,那袈裟頓時飄飄灑灑散擴開去。如同一張無邊無際的大網,從天而降,把整個山全都罩在網內……白狼精見,慌了手腳,知道遇到法力無邊的仙人了,立即拜倒在地:「聖賢在上,受小人一拜!」白狼精算是知趣,自個兒捲起鋪蓋,讓出狼山。臨走,白狼精跪求道:「能否將此山叫狼山,也算給小人留個思念?」「老衲答應你。」
這位慈悲為懷的和尚,便是後來讓狼山興盛起來的大聖菩薩。由此,當地便留下了一句幽默有趣的後話:「大聖菩薩借狼山,有借無還。」
狼山頂上的廣教寺,寺門兩邊粗大的黑色圓柱上,書寫了一副氣吞山河的對聯:「長嘯一聲山鳴谷應,舉頭四顧海闊天空」。可見狼山氣勢之非凡。
步入寺院,登上大聖寶殿。大聖菩薩端坐堂上。大殿黑亮的圓柱上,可讀到詩聯一對:開門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無所不容。大聖菩薩胸襟之大,如汪洋,似蒼穹……
千年古剎的廣教寺,殿宇雄麗,氣勢恢弘。環繞廣教寺的眾多景點,更是多姿多彩。北麓園內,山石奇絕,峰、岩、洞、石,頗負盛名。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墓、鑒真和尚遇難紀念塔、清康熙御書亭、摩崖石刻、平倭碑亭、軍山飛瀑、張謇銅像、三仙祠、關帝廟……風景萬千,令人心馳神往。怪不得,千百年來,文人墨客於狼山留連忘返。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贊嘆道:「遨遊半是江湖裡,始覺今朝眼界開。」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游罷狼山,心潮澎湃,欣然揮毫:第一山。
這個聞名於世的狼山,其實高度並不高,只有海拔106.94米。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中國有四座佛教聖山:五台山、九華山、峨眉山、普陀山;另有八座佛象小名山,狼山即為八大佛教小名山之首,可與四大佛教聖山比名……站在狼山峰巔,眺望南通市。陽光下,城池璀璨耀眼,熠熠閃光。南通市不僅擁有「江海第一山」,還擁有「中國近代第一城」的美譽。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南通籍的清朝狀元張謇激於義憤,為挽救於危難中的中國,滿懷抱負,返回故里,興辦實業,創建學校;大搞文化、水利、交通建設,為今天的南通留下了近現代城市建設的科學格局。為此,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吳良鏞驚嘆南通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濠河風景區<<<
環繞南通城的濠河,被譽為「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項鏈」,是南通的驕傲。南通人民為有這一條歷史悠久、風景優美、國內現已罕見的濠河而自豪。
濠河 即古護城河、位於市區中心。濠河曲水回環,繞城而流,水面70萬平方米,景觀豐富,林木蔥郁。亭台橋榭掩映其間,畫舫遊艇盪漾水中。濠河周圍景緻薈萃。東南之濱有中國最早的博物館:南通博物苑,還有南通三塔之冠文峰塔,登其高眺遠,可俯瞰南通全城。文峰塔院是市文聯,書畫院,藝術館所在地。與塔院毗鄰有南通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專業研製刺綉等民間工藝品。與文峰塔一河之隔有我國第一座紡織專業博物館:紡織大觀園。三元橋畔新建的文峰公園,以自然風光與天然野趣倍受遊客青睞。西南濠河風景區,以原五公園為基礎興建,這里河面寬闊,碧波盪漾,是南通市的文化娛樂區。北首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天寧寺、光孝塔。民謠"南通有三塔,角分四六八;兩塔平地起,一塔雲中插",所稱八角之塔即光孝塔。
>>>濱江公園風景區<<<
濱江公園總投入達1.8億元。南接龍爪園,緊靠長江,總佔地面積約375畝,是長江岸線上不可多得的天然景觀帶。根據規劃,整個公園由港口風情區、沿江風光區、休閑新天地、市井傳統文化區等四個區域組成。經過拋石護岸吹填土,將形成200畝腹地,向東南延伸至黃泥山、馬鞍山,與「山水間」體育公園接壤,形成壯闊的沿江新景觀。濱江公園是一處集觀光、游覽、休憩的臨江生態公園,遊客在此可以充分親近江水,體驗長江雄姿,觀賞山水田園風光。此處景點增強了五山風景區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創造了景區中央核心廣場和綠色活動走廊,同時,還增強了「生態原貌」資源,使得這一景區地帶形成為一個整體的臨江生態公園保護區。該公園包括港口風情區、江岸風光區、碧水金灘區、休閑新天地、濕地生態區、龍爪礁石區等
>>>蠣岈山<<<
座落在東灶港東北側的蠣岈山是一個天然兩棲生物島,因盛產牡蠣而聞名,據中科院、南師大科學家考察後認為淤泥質海岸出現如此規模生物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實屬罕見,為研究近二萬年以來中緯度古海洋提供了難得的,甚至是地球上唯一的觀照體。地理專家對其體表牡蠣殼測定證實它已有1540—1946年的歷史,其固著基及造礁可達數千年,甚至上萬年。整個蠣岈山似山非山,似島非島,由黃泥灶、泓西堆、大馬鞍、扁擔頭、十八跳等大小不等的60餘個牡蠣堆坨積而成,方圓6600畝,沙丘起伏,島上資源豐富,別有天地,整個蠣岈山奇觀可謂世上一奇。蠣岈山真奇妙,可謂:是山非山潮落登山天下奇景撲面來,有島無島汐潮離島海上壯觀踏浪去。在島上你可盡情飽覽大海風光,和大海零距離對話,任你在金沙灘上奔跑;若你躺在沙灘上休閑觀海、悠然自得、盡享自然風光,漁港觀光、海上休閑、蠣山探密、快艇擊浪、海上日出、灘塗采蛤、騾馬彩車等無不令你心馳神往。
>>>水繪園<<<
繪園位於如皋城東北隅,是國內著名的古園林之一。其特色「南北東西皆水繪其中,秋巒葩卉,一一掩映,若繪畫然」。加之明末才子冒襄(字辟疆)與金陵名妓董小宛的愛情故事在海內外廣為流傳,水繪園亦名聲遠播。1981年,我國著名古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來如皋水繪園游覽,即興填了《憶江南》詞一首「如皋好,信步冒家橋,流水幾灣縈客夢,樓台隔院似聞簫,往事溯前朝。」
>>>文峰公園<<<
三元橋東,文峰塔南,有一座以田園神韻取勝的公園,這就是1989年建成的文峰公園(原名長春園)。此園三面臨水,東邊與紡織博物館相連。佔地近10公頃,除園畔流過的濠河外,園內與濠河相通的河面就有3.3公頃,可謂「水包園,園包水」。文峰公園受人喜愛,不但是由於地理位置正處於「半村半廓」的濠河東南風景區,而且它本身造園藝術具有魅力,故而能吸引四方遊人,給人以美的享受。
>>>南通「園博園」<<<
「園博園」位於狼山與馬鞍山、黃泥山之間的長江邊,佔地達49公頃,總投資4.2億元,分江海風景區、靈山聖景區、西山懷古區、梅嶺攬勝區和園藝集萃區。第五屆省園博會於2007年9月20日在南通「園博園」開幕,本屆省園博會的主題為:「山水神韻江海風」,將展示13個省轄市經典景觀,包括南京的「梅林花雨」、南通的「映山澤鏡」、無錫的「泉月賞心」、常州的「聞香尋芳」、蘇州的「楓橋夜泊」、揚州的「三月煙花」、徐州的「西溪探源」、宿遷的「林靄秋雨」、淮安的「桑田村廬」、連雲港的「松石水灘」、鎮江的「西山徑幽」、鹽城的「澤地仙灘」和泰州的「翠園綠坡」,大多以各市知名景點為原型,結合「園博園」的地型地貌而構思建造的。
>>>體育會展中心<<<
南通體育會展中心工程是南通市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設計功能最全、建設標准最高的現代化體育會展設施,總佔地6000畝,建築面積達150萬平方米。建成後,它將成為一座集各類競技體育比賽、全民健身休閑、商貿旅遊會展、大型文藝演出於一體的多功能體育會展中心。
該中心工程位於南通市新城區中心軸線南端、工農南路與平嗇園路交接處,緊鄰狼山風景區與在建的南通大學城。工程包括國內第一個可開閉頂體育場、具備體育比賽與會展雙重功能的體育館以及現代化的游泳館。
據悉,由日本全日新設計公司和同濟大學共同設計的開閉頂體育場擁有3萬個座位,所開啟面積為105米×1900米,這比2108年北京奧運會主會場「鳥巢方案」所開啟面積還要大三分之一,堪稱全國第一。同時擁有60000個座位和10000個展位的體育館,採用具有飄逸感的多曲線屋面,更增添了體育中心的現代氣息。位於體育館東側的游泳館共800個座位,可承擔國內國際的各類大型比賽。
南通名人簡介:
歷代人文薈萃,名賢輩出。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等文學家在南通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和軼聞逸事。
三國名臣呂岱、明代名醫陳實功、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狀元張謇等歷史名人均為南通籍人士。
當代表演藝術家趙丹、國畫大師王個簃、蛇葯專家季德勝以及數學家楊樂等20多位兩院院士也出自南通。
體育事業備受矚目,先後為國家輸送了林莉、趙劍華、張潔雲、周天華、葛菲、李菊、黃旭等一批體育名將,被國家體育總局譽為"世界冠軍的搖籃"。
今天,在全國中型城市中,南通更有許許多多的「第一」:二十多位院士、好幾位聞名的大畫家(袁運生、袁運甫兄弟等等)、二十多個世界冠軍、主跨橋長達1088米的世界最大最長的鋼索斜拉橋――蘇通大橋……屈指一數,在全國地縣級市中,在各個行業里,南通居然擁有70多個全國第一,有的甚至是世界第一。真是奇跡的「故鄉」!尤其令人振奮的是「百歲老人之最」。據說,全國有4000多位百歲老人,南通居然擁有400多人。
南通為長江金三角的北角。南通大橋通車後,可與大上海連為一體,只需一個多小時便可到達。如今,上海與崇明島之間,已在長江江底開鑿江底隧道。而南通與崇明島之間也正在計劃架設長江大橋……明天,這個流金淌銀的南通市,將是座開掘不盡的金山……
南通江海交匯的壯觀,長壽健身的神奇,花園城市的幽雅,江海河鮮的美味,無不傳遞著春的信息;南通近期推出了「江海之旅、文博之旅、冠軍之旅、教育之旅、長壽之旅」五條特色旅遊線路,歡迎您來品味南通。
Ⅷ 如皋歷史最悠久的地方是哪裡
如皋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歷史悠久,環境優雅。「七十多來西,八十小弟弟,九十不稀奇」———到過江蘇如皋的人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在這個有著145萬人口的縣級市,擁有200多位百歲老人,4000多位90歲以上老人,4萬多位80歲以上老人,500多個家庭「五世同堂」。在如皋「五世同堂」也是小巫見大巫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崇尚道德情操,成為如皋人「長壽基因」之一。據說,在如皋癌症患者很少。當然,這與如皋的土質也有關,如皋土質「硒」的含量恰到好處,這片土地上的農產品自然受益。緊接著,主人又為我們每人舀上一小碗稀飯,它是用粳米、玉米面、大麥糝等煮成,這又讓筆者想起一句俗話:「玉米糝打個底,活到九十底」。一盆盆蒼古拙樸、風姿雋永的松柏盆景,令人駐足凝視、流連忘返。我們看到兩盆五針松大盆景,已有180年樹齡,造型雍容華貴,雲片錯落有致,1985年獲我國第一屆盆景評比展覽二等獎,它的另外兩盆姐妹樹,已被送到北京,陳設在毛主席紀念堂。如派盆景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世界盆景的百花園中獨占鰲頭、藝壓群芳。據說在世界盆景藝術的評選專家中,唯一的華人評委花先生就來自如皋。如皋的朋友介紹說,這里人與樹、人與竹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也是如皋人長壽的要素之一。
Ⅸ 如皋為什麼稱為"歷史文化古城〃
千年古城如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城市名片很多,江蘇歷史文化名城、華東紅色革命搖籃、中國花木盆景之都、世界長壽養生福地等。這一張張獨具特色的城市名片,無不充滿著濃郁的文化氣息。而如皋最值得關注和挖掘的重要特色文化之一,就是「龍鳳文化」。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龍鳳呈祥」是中華和諧文化的精髓,她昭示著一種祥瑞之氣。龍飛鳳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龍鳳文化」的地位是極高的。
在如皋,說到「龍」,必須提到被稱為「九十九灣」的龍遊河,這是一條自然形成的歷史河流,相傳龍游而成。它好似巨龍縱貫如皋大地,且支系眾多,被譽為如皋的「母親河」。以龍遊河為代表的「龍文化」無疑是如皋的標志性文化符號之一。而說到「鳳」,當從如皋的地名來由說起。如皋之名,源於《春秋》中「賈大夫射雉」這一典故。與之對應,如皋又有著「雉水」、「雉皋」等雅稱。據專家考證,「雉」,就是鳳凰的原型。在如皋,也有不少以「鳳」為名的地名,比如老城區中的「鳳凰池」等。如此可見,「鳳文化」也是深植於如皋大地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
「龍鳳兼居」的如皋自古繁華,人才輩出,曾被譽為「中華第一大縣」。擁有如此珍貴文化資源的如皋,在擦亮四張城市名片的同時,也完全可以亮出頗具吸引力的「龍鳳文化」。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園林、城雕、路名等載體,著力打響「龍鳳古城,享壽如皋」等特色旅遊文化品牌,為如皋這一自古祥和之地再添人文內涵和瑰麗色彩,引領如皋旅遊業在九天雲端自由翱翔。
龍游江海到如皋,鳳舞九天映雉水。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