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文獻資料有哪些
《尚書》現存史書中最古者。
《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
《秦會要》[清]孫楷
文學名篇《六國論》也可作為輔助
《史記》司馬遷
比較,首先足一個時間概念 -切文獻都是各種知識的記錄。時間就好似一個鏈條,它以「現在」為線索.前於此時謂之「過去」,後乎此音謂之「將來」:時間即歷史,過去時間中產生的文獻叫歷史文獻;現在即當今的文獻叫當代文獻。而「現在」,這個時間鏈條,是極不穩定且稍縱即逝的。當文獻學家著手對某種當代文獻進行整理研究的時候,它實際已經成為歷史的存在物。所以本書使用的「歷史文獻」的時間概念。從屬於的文獻都是歷史文獻」的命題,在收羅文獻時、盡可能予延至現在,從古代至建國以來的五十年,均淪述之。
其次,從學科體系來看,廣義歷史學包括自然界的變遷以及最初人類會活動發展的過程。內容涵蓋十分廣泛,廣義的歷史文獻。它包括世界上的一切著作,我們通常所說的歷史文學專指人類社會史,即所謂狹義歷史學。歷史學典籍則指古代各個階段分類分錄中的史部典籍,以及現代文。史、哲、經等分類中的文學著作、任何目錄分類,都是相對的。因此,史部以外各部其實多屬於史學文獻,古今學考早有論說。章學誠《報孫淵如書》稱.「承詢《史籍考》事、取多用宏,包經而兼子集,不特如所詢地理之類已也。」可見串氏所著《史籍考>,已不限於四部分類的史部典籍;章氏又有」六經皆史」的論題、這是指《六經》皆為史料。早在兩千年前.司馬遷作《史記》,就以《六經》為史料。他提出了「頒協《六經》異傳,整齊自家雜語」的命題,廣泛取材。但是,如果把四部典籍都視為歷史文獻.則是廣義歷史文獻,它與一切文獻沒合區別,而失之於混淆;如果固守史部類日,必又失之於偏狹c「混而合之則不清.拘而守之則已隘」(章學誠:燭考釋例女),即所謂「過猶不及」,太廣大狹都是弊病。本書考察的歷史文獻,以狹義的支部典籍為主體,而概述廣義的四部文獻,別擇其中的歷史學史料文獻.主次分明。
② 歷史學科計劃
一、加大教研組的建設力度,共建文明教研組。充分利用教研組例會時間,組織全組教師學習、領會並貫徹、落實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及時把例會精神傳達給全組教師。加強常規管理,規范各項教學活動。總結教研組工作情況,提出新的目標要求。嚴格作息制度。利用平時、例會、各項教研活動增進組員之間的溝通,關注、培養年輕教師的成長,使教研組成員都能心往一處使,勁往一處用,相互關愛,相互理解,相互幫助,攜手共創一個教研氛圍濃厚健康向上的優良的教研組。
二、加強集體教研力度,構建集體備課新模式,促進本組教師整體教研水平的提高。
1、 充分發揮教研組、備課組集體教研的作用,提倡資源共享備課法,嚴把集體備課關。要求每個年級備課組在認真研讀新課標﹑教材的基礎上,按照新課程理念,對教材進行科學的構思﹑創意,並設計出最佳教學方案,精心備好、上好每一節課,向45分鍾要效益、要質量。鼓勵每位教師通過集體備課能博採、會提煉、善創新,成為新時代的科研型的教師。教研組備課力求把說課—講課—聽課—評課四個環節有機的結合起來,力求把新課改-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三位一體有機整合,提高全組老師的整體教研教學水平。
2、 師徒結隊,加大聽課力度,以老帶新,共圖提高。為盡快提高教研組年輕教師的教學水平,我們提倡以相互聽課,以老帶新,師徒結隊等方式,達到博採眾長,補己之短。倡導全組老師經常展開跨組聽課、組內議課、說課、聽課、評課,全組參與,發揮集體的優勢,拿出最佳教學方案。
三 、堅持政治、業務學習,提高政治、業務素質。「名師出高徒」,為了提高全組教師的業務理論水平,按照區教研中心和學校的要求,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政治、業務學習培訓,研究有關歷史著作,關注歷史發展的新動向,注意學科之間的相互兼容,注重知識的長期學習和積累。通過學習,拓寬知識,夯實基礎,提高了每位教師的自身素質。
四、繼續堅持新課改和教改課題的探究與實驗。本學期繼續推廣研究性學習、分組學導自主探究等實驗課題。每位實驗教師要結合實際在課堂、課後、假期有計劃的開展實驗。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索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通過發現問題、探索學習、總結交流、成果展示等,不斷超越自己。在合作交流、思想碰撞中點燃智慧的火花,「師導生」,「生促師」,共同體驗、分享創造的喜悅,實現教學相長。教研組和備課組將定期召開不同形式與內容的研討活動,交流推廣好的經驗和做法,提出研究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
五、學區教研活動與校本課程有機整合。本學期我們繼續依照區教研中心的精神,開展好學區教研活動。同時我們將繼續完善《走進威海》校本課程,以校本課程為突破口,拓寬課程資源。並將校本課程與學區教研活動有機整合。我們本照的宗旨是:經驗共享,優勢互補,攜手共進,共求發展,共同提高學區教師的教研教改水平。主要活動內容:梳理教材;隨堂聽課、評課;研討、解決教學課改中遇到的疑難問題;研討交流如何開展開好歷史校本課程等。
六、反思—總結—提高—收獲。提倡每位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不斷反思,總結每節課的成功與缺憾,揭示教學中存在的困惑,把一些優秀的課改案例.心得.論文等按時向教改論壇匯稿。
③ 歷史學科課外實踐活動報告五百字左右
要500個字左右的有很多,看你要哪個方面的,稍後我寫給你。
④ 如何開展初中歷史課外活動課
很多年來,歷史學科在初中階段是一門不被重視的學科,由於在中考中所佔的分值只有30 分(還要看是否被抽考),與生物、地理一起被當成了「被抽考」的學科,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其實歷史不應成為「副科」,歷史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有著不可低估的社會價值,列寧同志說過:「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充分體現了歷史的社會重要性。但是由於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許多學生的學習帶有強烈的功利性:中考要考的就學,不考的就不感興趣。為了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也為了學生終生發展,為了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我們必須努力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非智力因素,但對智力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學生對某一學科興趣如何,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各學科教師都很注意學生興趣的培養和發展問題。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希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想方設法啟動學生的內驅力。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了興趣,形成了內在的需要和動機時,教學目標的實現才有保證。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分析和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採取各種措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怎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我在歷史教學中,除了精心准備每一次的課堂教學,採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外,還開展了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參與活動,置身於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背景和事件中,把抽象地傳授變成直觀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中去感受、去體會、去發現,使歷史知識的抽象學習成為一種實際嘗試或「模擬」。為了參與活動並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表現自我,學生會主動通過各種途徑去收集活動所需的歷史材料,這樣就極大在增強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學習歷史的興趣會十分高漲。下面是我開展歷史課外活動的幾點做法,請老師們指正:
1、活動安排要緊扣現行歷史教材,為歷史課的學習服務
開展歷史課活動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其主要目的是為教學服務的,活動的安排不能脫離現行歷史教材。我對教材進行認真的分析,找出教材中適合開展活動的內容,精心制定活動計劃和時間安排。例如:初一階段除教材上已經有的活動課以外,我還安排了以下活動內容: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相互走訪(目的是掌握農耕文明的主要內容),商鞅舌戰群儒(目的是掌握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秦始皇功過的辯論會(目的是掌握秦始皇統一的功績和鞏固統一的措施以及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另外還有學期末的歷史人物表演(目的是對全學期所學的歷史人物及主要歷史事件進行復習)等……;初二階段我安排了以下活動內容:火燒圓明園歷史電影觀看(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一課的內容並適當在情感價值觀方面拓展),長征組歌演唱(目的是掌握紅軍不怕遠征難及配合活動課「重走長征路」),參觀「八一起義」紀念館(目的是掌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及培養學生愛熱愛南昌),家庭相片展(目的是充分認識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等,……;初三安排了古代文明之光小報編輯活動(鞏固中外古代文明成就方面的知識),近代世界藝術作品欣賞課等;組織學生進行以慶祝建國六十周年為主題編寫手抄報等……。
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活動准備中充分學習課標要求的有關歷史知識,學習興趣較濃,對提高學生初中歷史課的學習效果是很有幫助的。
2、活動要充分考慮初中學生的特點,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
初中生的觀察、記憶、邏輯思維等能力進一步發展,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的能力和抽象地表達事物本質特徵的能力,他們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興趣廣泛、思想活躍、敏感,與成人相比較少有保守性,他們喜歡進行奇特的幻想,在許多方面都都有創新的見解並且願意和渴望以一定的方式表現自己,自我實現的慾望強烈,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為此,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活動方案的設計,採用了多種活動方式:如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舉行歷史故事會,舉辦歷史講座,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和遺跡,采訪歷史見證人,編演歷史劇,撰寫歷史小論文,寫家庭簡史、社區簡史和歷史人物小傳,編輯歷史題材的小報,觀看影視劇、舉辦小型歷史專題展覽等活動,我力求活動進行得豐富多彩。如「商鞅舌戰群儒」活動中,讓一位學生扮演商鞅,再找幾位學生扮演反對他的守舊大臣,一場商鞅舌戰群儒的場面就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就會有身臨其境之感,活動有聲有色,學生對有關歷史知識的理解也會更深刻;再如,歷史人物表演活動中,我精心布置會場,讓學生置身於一個良好的表演環境中,感受到老師對表演活動的重視和對表演者的尊重,他們會認真地對待這次活動。活動中,學生做了充分的准備,自己製作了道具、服裝,還查閱大量資料收集所扮演的人物的故事、言行等,編寫台詞,甚至把頭發做成古人模樣,表演栩栩如生,令人嘆服。我還給活動全程錄相,活動後回放給學生看,大家歡聲笑語,興趣盎然。又如,在「我的家庭影展」活動中,同學們紛紛拿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自己的相片,按時間先後排序,有的同學還認真編寫了相片說明,標注拍攝時間、地點、人物及當時的歷史背景等,活動讓學生切實認識到幾十年來我們國家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從枯燥的「背歷史」中解放出來,能更好地保持學生學習興趣,對歷史學習極為有利。
3、活動一定要注重實際效果,避免只有形式而無內容
一次有效的歷史課外活動的結束,並不意味著教育活動的結束,必須及時鞏固和深化活動的成果。在這方面,我們通過讓學生寫日記,做作文、開座談會、辦壁報等方式,幫助他們從思想上總結自己的感受。總之,要把學生在歷史課外活動上引發的感情沖動、形象的感染,上升為歷史的反思、理論的思維,逐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和覺悟程度,達到深化教育效果的根本目的,真正為歷史教學服務。歷史課外活動課要促使每一個學生提高歷史素質,必須確保每一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興趣,積極地參加歷史課外活動,為此,在安排活動時,我力爭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活動,決不是僅僅讓一部分學生在「活動」,而大部分學生袖手旁觀。如:歷史人物表演中,我要求大家盡量扮演不同的歷史人物,既提高了參與率,又豐富了內容,增強了活動的實效性。觀看了歷史記錄片《南京》後,我讓學生寫出觀後感,學生紛紛表達了觀看影片後的感受,大家對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犯下的累累罪行義憤填膺,都表示要好好學習,為建設一個強大的中國而努力。……
歷史課外活動既要生動活潑,又切實有效。歷史課外活動無疑應該做到具體形象、活潑有趣,讓學生喜聞樂見,學得輕松愉快,但又決不能因此而片面追求活動形式的趣味性、生動性,而忽略了切實有效的指導形式。進行扎實的歷史學習,教師特別要考慮什麼樣的歷史教學內容適宜採用什麼樣的活動形式、怎樣的活動過程對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有促進作用,使活動課既有聲有色,又實實在在,讓每個學生既樂意參加,又都各有收獲。
總之,開展好歷史課外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加強了對教材的理解,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通過歷史課外活動,廣大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古代文明,我們為自己是龍的傳人而自豪,從近代中華民族屈辱與抗爭中,領悟到落後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訓,要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抓住機遇,加快改革,迎接世界的挑戰;有利於提高歷史教師的整體素質,歷史課外活動中教師起主導作用,每次活動中要求教師要參閱大量的資料,要在如電腦、音像、美術等多方面進行准備,必定會提高歷史教師的整體素質;有利於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學生在活動中,要自主查閱資料,整理出對活動有用的信息,有時,還需要幾位同學一起完成活動 ,這對學生收集、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及團隊合作意識都有極大的提高。
⑤ 利用一節課能開展什麼活動呢要有關歷史這門學科的活動
歷史話題的辯論和有關歷史事實的結論討論以及有關歷史上偶然事回件的假想。比如:為何亂世出答英雄呢?假如晚晴政府順應民意進行整治改革,那麼還會有後來的革命么?歷史有時候掌握在某些人的手中。你們不妨假設,聯想一下。
⑥ 歷史的學科
以歷史為認識對象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歷史學的本質其實是把實際發生的事件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過程和方法。關於歷史學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討,在西方屬於歷史哲學的范疇,歷史哲學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歷史學從單純的歷史紀錄發展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和對歷史規律的探求階段。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由於人主觀的局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這種歷史學稱為「歷史科學」。
1.中國
中國歷史是華夏大地各個民族組成,中華民族誕育和發展的歷史。中華文明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至於現代社會,綿延五千年不斷延續發展,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影響的文明之一。中國古代曾依靠先進文化和發達的生產力建立諸多鼎盛強大的王朝,文化波及歐亞大陸,尤其對東亞各國具有很大影響。西方工業革命後,由於社會制度和生產力的停滯不前,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國家。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國開始步入現代社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振興中華的道路。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完備的國家之一,其對歷史的記錄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精確詳細。中國歷史自古傳說中的黃帝以來已經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來歷史記錄精確到年,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以來則精確到月日。中國的歷史記錄(史書)還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不同體裁。與歷史學不在西方文明中佔主流地位相反,中國將「史」列為四種基本學科分類「經、史、子、集」之一([清]紀曉嵐等,《四庫全書》)。魁奈說:「歷史學是中國人一直以其無與匹倫的熱情予以研習的一門學問。沒有什麼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麼國家這樣悉心地保存自己的歷史典籍。」
原始社會中人類通過諸如結繩記事和口傳等方法記錄歷史,例如中國上古傳說「黃帝戰蚩尤」、「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國家出現後,則開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們同時擔任記錄時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書等工作,可以說是最早的史官。之後才出現了獨立職能的史官,專門記錄歷史事件。在這個時期,中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史書《尚書》,內容是歷代政治文件匯編,並無特定的歷史記錄體裁。從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起,中國有了按年記載的編年史,從此有了連續不斷的歷史紀錄,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這在世界各國范圍內也是極其罕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學家如孔子(編訂《春秋》)和左丘明(著《左傳》)等重視人類社會活動,從而使歷史基本擺脫了神學和宗教的影響。
西漢時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撰寫了《史記》,創建了紀傳體的歷史記錄體裁,《史記》的規模在當時世界范圍內是空前的,之後東漢時班固著《漢書》,延續發展了《史記》的體例,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這兩部歷史著作,奠定了中國古典史學的基礎,後來的歷史學家沿用《史記》和《漢書》的體裁,將各個朝代的歷史匯編成書,組成了「二十四史」,對應了各個朝代(從秦統一開始,一直到唐、宋、元、明、最後清朝結束,組成了完整的中國歷史朝代表 )。除斷代史之外,唐宋期間中國還出現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其中《資治通鑒》是敘事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編年體通史,是中國史學史上的傳奇。
2.西方
西方的歷史學開始於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在《歷史》(又名《希波戰爭史》)一書中記錄了希臘與波斯之間的希波戰爭,歷史從此自神話和文學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希羅多德也因此被羅馬哲學家西塞洛(Cicero)稱為「史學之父」。但希羅多德的記錄中真實事件與虛構事件混雜,並不是純粹的歷史。20多年後古希臘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治學態度嚴謹,歷史記載翔實,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紀,希臘歷史學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羅馬史》)中記錄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間羅馬帝國周圍地中海沿岸各國、各民族的歷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歷史作為反映過去事實的工具,其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從而為人類整個階段的發展進程奠定基礎。因此,合情合理的歷史應具有以下特點: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
歷史學是現代科學。它的科學性的一般根據有二:一是它的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歷史學研究的對象——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歷史運動事實和過程,——作為歷史存在,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它不以歷史認識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具有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一是它所承擔的任務。歷史學的任務在於揭示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歷史研究是一種旨在探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特殊規律的認識活動。僅憑這兩條,歷史學就具有了一般科學所具有的科學性。一門學科的科學性的一般判斷根據是:(1)「研究的對象必須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因為只要客觀實在的東西,才可能有它內在的發展規律」;(2)它「必須是旨在探討對象發展規律的認識活動」。[20]歷史學顯然符合這兩層要求。但是,這樣的歷史學還不能稱為真正的歷史科學,因為它只是具備了成為一門科學的必要前提,還不具備成為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所應有的充分前提。一門學科要成為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還需要同時符合第三層要求:「必須以揭示出事物的規律為前提,然後按照事物本身的規律(即它的內在聯系)去說明事物的原因,是為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21]
這樣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意義上的真正科學的歷史學,迄今為止,只有馬克思主義歷史學。「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產生,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為前提的。這種歷史觀為歷史學提供了一種科學的理論指導,使它顯示出區別於以往其他史學的頑強特徵,顯示出它的鮮明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在思想方法上的重要特徵,是它僅僅從歷史本身去認識歷史,而不是從天上的雲霧中或是從人們的心靈、頭腦中去認識歷史。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首先確定了史學研究對象的客觀性質,把人類社會的一切歷史都當成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去研究,從而在歷史研究的出發點上實現了深刻的變革。「它堅信,只要從頑強的事實出發,才能如實地揭示歷史的真相。」其次,「馬克思主義史學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實際應用,獲得了研究歷史現象之間必然聯系的方法論指導,從而使歷史學真正成為研究事物規律性並依其規律展現描述真實歷史過程的實證科學。」「使歷史學成為科學的最重要的根據,是對人類社會歷史運動規律的探討。然而,至今的哲學發展史表明,到目前為止,還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說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真正揭示了人類歷史運動的基本規律。於是,問題就簡化成這樣,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作指導,歷史學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22]
據此,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除它具備了一門學科的科學性所必須符合的一般性要求以外,根本的依據就在於它是歸屬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范疇的一門學科。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科學性,根本地決定了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
我們可以給歷史學——中國特色的歷史學——的定義作如下確定和簡要說明:
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是歷史研究主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提供的一般規律指導下,運用一定的思維認識方式和手段,在與歷史客體發生互動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客體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規律和特點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歷史知識。研究歷史的意義,就是在於借鑒過去,更好更科學地投身到革新與創造的過程中去。
在這一史學定義中:「整合型的社會科學」的含義是,歷史學是一門以科學性和真實性為基礎,內在地或是以「外加的」方式融合了特殊性、綜合性(或整體性)、實證性、抽象性(或哲學性)、價值性、藝術性的整合型社會科學,因此它不同於一般的哲學、其他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歷史研究主體」即歷史學家,而不是一般民眾或其他社群;「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來說,是歷史唯物主義,主要是指馬克思和恩格斯「特別強調的」、「特別堅持的」辯證的、歷史的、唯物的觀察事物的思想方法,而不是它的具體歷史結論[23];「歷史客體」,是指首先作為一種歷史客觀實在而存在(「自在之物」)、然後才進入歷史學家認識視野而轉化成為認識客體而存在(「為我之物」)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無數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客觀歷史事實和過程,是歷史學的對象領域,因而它不是哲學研究對象之一的一般人類社會的客觀歷史過程;「特殊規律和特點」,是指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而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
歷史學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政治性的記事活動、附屬於政治而以文化積累為主的綜合性活動、學問或學術、知識體系、哲學、科學等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發展環節,在認識方式上經歷了價值的、考實的、藝術的、科學的、哲學的等等不同形式的認識方式。歷史學發展到了今天,雖然它必然地要包含先前出現過的一切表現形式或發展環節,並把它們當做自己的不可或缺的構成因素或部分;就個別的或特殊的史學現象而言,今天的歷史學亦可以其先前曾經擁有過的某種表現形式而存在。
可是,在一般意義上,今天的歷史學絕不可以歸結為其中的任何一種形式或環節,或者依據其中的某一種表現形式或發展環節來確定歷史學的一般定義。今天的歷史學,只能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如果否認這一點,那麼在認識論、方法論和哲學傾向上,就要麼表現為歷史觀念的缺失,要麼表現為對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庸俗化和作為這種庸俗化的必然歸宿的相對主義、懷疑論或折衷主義。列寧在闡述「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的原理時說:「辯證法,正如黑格爾早已說明的那樣,包含著相對主義、否定、懷疑論的因素,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這就是說,它不是在否定客觀真理的意義上,而是在我們的知識向客觀真理接近的界限受歷史條件制約的意義上,承認我們一切知識的相對性。」[24]列寧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與相對主義之間的關系原理,對於我們今天確定歷史學的定義、分析現有關於歷史學的定義的價值、理解「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乃至考察其他觀念形態的事物,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意義。 歷史學:對歷史的研究和記錄
考古學:通過實物分析鑒定和研究歷史
歷史哲學:對歷史學方法、目的、規律的研究和探討
年代學:確定歷史事件發生時間的學科
文獻學:對資料文獻的管理和檢索等的研究
古文字學:研究古代的文字、手稿的學科
新聞學:報告事件發生,社會現象,政治時局等的學科
社會學:研究現代(當代)人類社會與社會生活的學科
考古學:發掘和調查古代遺物和文獻
心理史學:研究歷史事件背後的心理激勵作用
家譜學:研究家庭及其歷史淵源
未來學:對未來的預測和研究
古代天文學:對太空的觀察,計算星象
歷史地理學:研究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對於考古學等提供借鑒 (1)按地域分:世界歷史 、 亞洲史 、 歐洲史 、 非洲史 、 大洋洲歷史 、 美洲歷史、中國歷史等
(2)按時代分:史前史 、 古代史、 近代史 、 現代史等
(3)按學科分:哲學史 、 宗教史 、 思想史 、 史學史藝術史 、 電影史 、美術史 、 建築史 、 廣告史、文化史 、 文學史 、 教育史 、 博物館史、經濟史、農業史、自然科學史 、 數學史 、醫學史、交通史等
(4)按種類分:人類歷史、動物歷史、植物歷史、地球歷史等
(5)按研究對象分:個人歷史(即傳記)、畫家歷史、國王歷史等
(6)按歷史的可靠性分:正史、野史、傳說、故事等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統,商周繼之,春秋戰國之亂;秦一統,兩漢繼之,三國魏晉南北之亂;隋一統,大唐繼之,五代十國宋遼金之亂;元一統,明清繼之,民之亂,中華人民共和國立之。
2、內憂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後宮;中憂官場腐敗,官逼必然民反;外憂民族矛盾,異族虎視眈眈。
歷朝歷代之滅亡,無不由此三者起。
3、勝者王侯敗者賊。
歷史即是:為勝者歌功頌德、敗者落井下石的虛假陳述
勝即是劉邦,敗即是項羽;勝即是李世民,敗即是竇建德;勝即是朱元璋,敗即是張士誠;勝是一國之君,敗是流賊草寇。
4、矯枉總是過正,其實過猶不及。
秦尚法,漢即尚儒;唐重武輕文,宋即重文輕武;唐宋尚詩詞,明清即尚八股。
5、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亂,思想越光輝燦爛;越是大一統,政治穩定,思想越停滯不前。
前者如春秋戰國之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後者如秦之焚書坑儒,漢之獨尊儒術,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獄。
6、地域環境左右命運,西強東弱,北強南弱。
中國自古東臨太平洋,北接荒蕪人煙的西伯利亞,西北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南為喜馬拉雅山,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之內生存,養成了國人含蓄內斂、保守中庸、消極忍耐的農耕性格。故歷朝政府皆重農抑商,重倫理文采,輕科技實用;如夏政權在河南、商政權在河南;西周政權在陝西、東周政權在河南;秦、西漢政權在陝西、東漢政權在河南;隋、唐政權在陝西、北宋政權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歷史皆在農耕最發達的中原地區上演,由此可見,中國一直都是以農耕為主的黃色文明。直到異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權才隨之坐落於此,中國的農耕地位才逐漸為之動搖。
當政權東西對峙時,西強而東弱;南北對峙時,北強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於西和北更接近於游牧民族,兩種文化的交融,自然比東南單純的農耕文化多了一些強悍。然而,每一次異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會被漢文化迅速的同化。
西方和北方割據勢力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完成統一。這一點也很清楚,秦打敗六國完成統一,隋打敗南陳完成統一,宋打敗南唐完成統一,元消滅南宋完成統一,共產黨打敗國民黨完成統一,都是西方或者北方的勢力統一南方。從地理形勢來看,中國地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據高臨下,自然對南方形成壓力,加上北方只有向南發展才能得於較好經濟條件,所以會激起統治者的進取心。
7、朝代之初,君強臣弱;朝代之中,君強臣強,朝代之末,君弱臣強。
如漢之初,君有高祖,臣有三傑;漢之中,君有光武,臣為鄧禹、寇恂之流;漢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卻為虎狼之臣,如曹操之輩。歷朝歷代,莫不如此,豈有他哉!
8、單以武治,剛且易折;單以文治,軟弱可欺;文武結合,剛柔兼濟,方能長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卻迅速灰飛湮滅,兩宋文化鼎盛,卻屢被異族欺凌。惟漢、唐重文韜武略,方綿延三四百載,號稱盛世,今已不再矣。
9、向北防禦,向南發展.
這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定律.在中國歷史上,北方始終都是我們防禦的重點方向。從秦國建長城以抗強匈奴,到六十年代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北方的游牧民族始終是我們防禦的重點。同時,我們由於受到北方強敵的壓力,再加上南方的良好自然地理條件,使得經濟重心不斷南移。當北方的強敵暫時不對我構成威脅,但向南發展的趨勢仍在繼續。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並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局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理解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盡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⑦ 中國的歷史課學些什麼
中國大學歷史專業學生的主要課程: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史學導論、中國史版、西方史學史、考古權學通論、歷史地理學、古代漢語、中外歷史文化原典導讀與選讀、中國斷代史等。
中學生的話一般,都是學中國古代史,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近現代史等一些比較基礎的知識。
你剛剛起步的話,建議你先讀《上下五千年》這本通俗讀物,然後再去中國通史,之後再根據你自己的興趣,細讀某個時間段的中國歷史吧。
⑧ 關於歷史知識的社團可以舉辦哪些活動
一)報告會、故事會
歷史報告會或故事會的內容很多,如,結合教材某一部分內容或
歷史上的某一重大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的紀念日及根據國內、國際形勢的需要,都可以舉行專題報告會或故事會。報合或故事的中心可以歷史事件為主,穿插人物活動,如舉行「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太平天國」專題報告會,報告的內容是以近代中國歷史上兩次革命高潮為主題,並於其中穿插孫中山、黃興、洪秀全、楊秀清等一大批歷史人物的事跡,這樣既交待了這兩次歷史事件的基本過程,又能使事件與人物生動具體,有血有肉。報告或故事也可以歷史人物為主,帶出歷史事件的過程或當時時代的概貌。如以「抗金愛國名將岳飛」為主題的故事會,便以南宋著名的抗金將領岳飛的生平事跡為主題,帶出了南宋社會的政治形勢以及宋金的和戰關系;再如,在毛澤東同志、周恩來同志、劉少奇同志、朱德同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誕辰紀念日,組織介紹他們革命活動和事跡的報告會、故事會,不僅能夠使學生深刻了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革命業績,還可以進一步掌握中國革命發展進程中的某些重要內容,這樣,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又使其受到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 (二)課外閱讀
歷史課外讀物也是學生歷史知識的重要來源之一。供學生課外閱讀的歷史讀物主要有歷史通俗讀物和歷史文學作品等。歷史通俗讀物,如吳晗同志主編的《歷史小叢書》,林漢達同志編著的《中國歷史故事集》,中國青年
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史常識》、《中國近代史常識》、《中國現代史常識》等等。歷史文學,如中國古典歷史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中國現代歷史文學作品《李自成》、《戊戌喋血記》,世界歷史文學作品《雙城記》、《戰爭與和平》、《九三年》,等等。 (三)編輯歷史牆報
編輯歷史牆報也是一項經常性的歷史課外活動。通過出刊歷史牆報,不但可以鞏固、加深和擴大學生課堂學習的知識,而且能夠鍛煉、發展他們對歷史知識的文字表達能力,提高其學習興趣和端正學習態度。歷史牆報的內容有歷史專題論述、歷史常識介紹、歷史資料簡輯、歷史小故事,等等。除去文字部分,還可以配以歷史照片、圖畫、地圖、剪報和圖表,取得圖文並茂之功。就其形式看,也是生動活潑、多種多樣的,如有「歷史園地」、「歷史之窗」、「歷史傢俱樂部」等等。歷史牆報可以配合重要紀念日出專刊,也可以經常結合教學進度,而不斷更換其刊出內容。教師還可以把歷史牆報作為日常刊登學生歷史作業、學習心得及優秀試卷等交流學生學習體會、成績的園地。
(四)觀看歷史電影、歷史電視節目和歷史戲劇
觀看歷史電影、歷史電視節目和歷史戲劇是學生喜愛的一項課外活動。由於電影、電視節目和戲劇的直觀性很強,學生看後,彷彿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起到打破時間限制,直接回到過去歷史時代的效果。它不但有益於學生直觀地認識歷史,而且往往能夠對其思想感情起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作用。目前,我國拍攝和上演的歷史題材電影、電視節目(電視片、電視劇等)和戲劇很多,電影中如《成吉思汗》、《甲午風雲》、《林則徐》、《火
燒圓明園》、《垂簾聽政》、《非常大總統》、《孫中山》、《風雨下鍾山》、《中國革命之歌》等;電影節目中如電視片《中州大觀》、《古城西安》、《絲綢之路》等;電視劇《努爾哈赤》、《黃興》、《少帥傳奇》等;戲劇中如話劇《蔡文姬》、《王昭君》、《大風歌》以及一些歷史題材的京戲、地方戲等等。,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電影、電視節目和戲劇的內容,在觀看之前,教師要向學生介紹影視片或戲劇的時代背景、主要內容及其所反映的歷史基本史實,還可以根據其內容,給學生提出幾個思考問題。觀看後,教師也要注意總結,幫助學生把從歷史影片和歷史戲劇中獲得的形象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抓住其中心思想,把影視和戲劇內容與學習過的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在總結時,教師還應該指出影視片或戲劇中,屬於藝術誇張、虛構與不符合歷史史實的地方。教師這方面的指導,往往很重要,它可以避免學生把歷史影視片和戲劇中的藝術虛構與歷史真相相混淆,產生錯誤的認識,以提高觀看效果。 (五)歷史知識競賽
歷史教師擬定歷史知識競賽題後,可以讓學生筆答或口頭搶答;可以組織一個班的學生進行競賽,也可以由各班選出代表在全年級范圍內進行競賽。歷史知識競賽可以單獨進行,也可以與其它學科混合在一起進行,如「史地知識競賽」、「文史知識競賽」等。進行競賽的題,應該包括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和歷史教科書以外的歷史知識。難易程度要適中,避免太偏太難的題,應該在一個班或一個年級中,經過學生努力,大多數題目可以回答出來。歷史知識競賽如果組織得好,可以鞏固、擴大學生的歷史知識,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望採納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