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幫我把政治必修四分類,如:那幾課屬於歷史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認識論)
一 第一部分:辯證唯物專論
包括物質和意識、規律和主觀屬能動性三大知識類群
1世界的物質性原理(或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
2物質決定意識原理
3意識能動作用原理(或意識反作用於物質原理)
二 第二部分:唯物辯證法,
包括聯系、發展、矛盾三大知識群類
1聯系的觀點
2發展的觀點
3矛盾的觀點
三、第三部分:認識論
包括實踐觀和真理觀
1實踐和認識辯證關系原理
2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原理
3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原理
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和人生價值觀)
「歷史唯物主義」圍繞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展開,涉及歷史觀、價值觀與人生觀。社會發展的規律、社會歷史的主體、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是本專題的核心內容
重要知識點主要有以下幾個: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3.階級斗爭與改革
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5. 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衡量標准
6.人生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⑵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當中唯物辯證法,辯證唯物論,歷史唯物主義,矛盾分析法這些太多,有點搞不
(一)唯物辯證法 記四個點 包括第
七課 聯系觀,
第八課 發展觀,
第九課 矛盾觀,
第十回課 辯證否定觀(創新) 這答4個內容。
(二)辯證唯物論 記3個點
主要在第5課,主要包括物質(與意識),運動(與靜止),規律 ,
一般我就記物質是運動的 運動是有規律的。
(三)歷史唯物主義
兩個點 1 唯物史觀 2人生價值觀
你說的矛盾分析法在唯物辯證法 之中,矛盾分析法的原理又主要包括4個點
1同一性與斗爭性 2矛盾的普遍性 3矛盾的特殊性 4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 5主次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清楚點沒 有問題可以繼續問
⑶ 政治必修四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導圖
歷史唯物主義來可分為社會歷史觀自(第11課)和人生價值觀(第12課)
第11課可分為社會發展的規律和社會歷史的主體兩部分。
社會發展的規律又可分為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基本矛盾,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三個小部分。
社會歷史的主體又可分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兩個小部分。
第 12課可分為價值與價值觀,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價值的創造與實現三個部分
價值與價值觀可分為人的價值,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兩個小部分。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可分為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兩個小部分。
價值的創造與實現可分為在勞動和貢獻中創造價值和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和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三個小部分。
最後再從每個小部分中找到重要的句子
⑷ 高中政治歷史唯物主義哪些知識點
一、基本概念:
1.社會存在——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生產方式,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2.社會意識——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類社會中各種精神生活現象的總稱。它既包括各種風俗習慣和社會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等各種社會意識形式。
3.經濟基礎——指生產關系的總和。
4.上層建築——指一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該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
※5.人民群眾:
A.含義: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傑出人物。 B.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具有不同的內涵),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
6.價值: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
7.價值觀:指人們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8.價值判斷: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作出判斷,稱為價值判斷。 9.價值選擇: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進一步作出的選擇,稱為價值選擇。
10.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特徵: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二、基本框架
(一)社會發展的規律: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2.社會生活的本質——實踐(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3.人類社會基本矛盾和基本規律: 4.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是什麼: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2)實現方式: ①總的來說:
②具體來說:A.在階級社會里: B. 社會主義社會:(我國的改革:①性質: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②根本目的: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③總體作用: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二)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第一,勞動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第二,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第一,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第二,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第三,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 第一,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 第二,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7.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1)基本內容
①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是: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②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2)意義: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並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三)價值與價值觀
1.人的價值
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3.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基本要求(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基本要求)
①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②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我們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准,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 4.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社會歷史性
(1)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社會歷史性特徵的內涵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這就是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特徵。
(2)把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的意義:
①有助於我們正確評價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價值觀念,防止簡單化和片面化傾向;
②有助於我們的價值觀念與時俱進,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
⑸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學與生活: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都具體包含哪些知識點
馬哲的每一部分涉及三個概念
辯證唯物論:物質、意識、規律
辯證認識論:實踐、認識、真理
唯物辯證法:聯系觀、發展觀、矛盾觀
歷史唯物主義:歷史觀、群眾觀、價值觀
思想政治學科《生活與哲學》核心知識
(一)辯證唯物論
①物質決定意識,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②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要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③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人的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即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心理和精神狀態)
④規律具有客觀性,要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人們在規律面前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世界,造福於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要與尊重客觀規律相結合(或: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二)唯物辯證法
兩大總特徵: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 實質與核心:矛盾的觀點
1.聯系的觀點
①聯系的含義(要處理好事物間,各環節、各個部分的聯系)
②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不能割裂事物的聯系,不能主觀臆造虛假的聯系);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建立新的具體聯系(修橋、路,網路,貿易等);聯系具有條件性和多樣性,要分析條件(或者積極主動創造條件),把握事物的聯系。
③整體居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要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影響整體,(關鍵部分對整體性能狀態的變化起決定作用),要搞好局部,以推動整體的發展。
④系統和要素的關系要求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統籌考慮,優化組合。(例:優化經濟結構)
2.發展的觀點
①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問題
②發展的實質是前進的、上升的,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要有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③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時又要作好准備,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挫折
④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重視量的積累
3.矛盾的觀點
①矛盾就是對立統一,要堅持「一分為二」法,全面看問題。
②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例:居安思危,物極必反)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對「一刀切」)
理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並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即針對不同情況、不同問題,採用不同的解決辦法。
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即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復雜事物的諸多矛盾、同一矛盾雙方各有其特殊性。
之所以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因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④要堅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關於矛盾問題的精髓)
⑤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居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辦事情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好次要矛盾。(體現主要矛盾的常見詞有:重點、中心、關鍵、重中之重、核心,主線,以……為主,首要、第一、根本舉措(任務)、著重、更加註重、優先,突出(最突出)問題、首位等)(著重於做事情)
⑥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決定的,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事物的本質;次要方面也會影響事物的性質,不能忽視支流。(體現矛盾主要方面的常見詞有:主流、方向、性質或本質、主體、優劣、總的來說(看)、總趨勢、潮流等)(側重於看問題)
⑦辨證否定觀要求我們要有革命的批判精神,樹立創新意識,立足實踐,解放思想,與時俱進。
⑤⑥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三)辯證認識論
1.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方法論】要求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注意:理解並能結合實例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基礎、目的。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3.真理是客觀的,人們對既定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對於特定的過程、條件和范圍才是真理,否則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4.人的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上升性,要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補充:(注意:一般不當哲學觀點來用) 創新的社會作用:① 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 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③ 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④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創新是時代的引擎,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注意:樹立創新意識的哲學依據
唯物論依據:創新意識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體現了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
辯證法依據:創新意識體現了發展的觀點,要於時俱進,開拓創新;體現了辯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要樹立創新意識,有革命的批判精神。
認識論依據:創新意識體現了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人的認識是不斷深化、擴展、向前推移的。
(四) 歷史唯物主義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注意:注意區分物質和意識、實踐和認識、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不同。並能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分析社會現象如:網路名詞的出現,以及繼承和發揚傳統美德的重要性。
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兩大基本矛盾、兩大基本規律)
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一。
②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這就是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二。
3.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要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
注意:能結合具體事例說明,如以人為本、重視民生的重要性等。
(1)堅持群眾觀點
①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②群眾觀點的要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2)堅持群眾路線
①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②群眾路線的地位:它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實踐意義:我們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成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4.人生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5.價值觀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以及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注意:能結合原理分析如低碳理念對經濟和人們生活的影響。
6.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1)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2)自覺地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准。
補充理解:(1)價值沖突的原因: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對其價值的評價也會不同。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就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2)評價標准: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准。
(3)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關系。
①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並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
②當個人的利益同人民群眾的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當個人的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善於從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當個人的利益與社會、集體和他人沒有沖突時,要把個人、集體、社會三者的統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准。
注意;運用這一考點分析長江大學學生手拉著手組成人梯救人英勇獻身值不值得?
7.人生價值的實現
①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根本途徑);
②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③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觀條件:實現人生價值,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補充理解: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第一: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第二:人的價值包括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二者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第三:對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
附:人的價值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和責任(即社會價值),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即自我價值)。對一個人價值的評價主要是看他貢獻了什麼,主要看他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
注意:能結合 「雙百「的評選、感動中國任務分析說明人生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
⑹ 高中政治,歷史唯物主義包括哪些知識點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1、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
2、社會存在(即社會的系統與架構,與組成社會的各個要素)決定社會意識(即伴隨體系架構產生的意識,訴求,思想等等),社會意識又可以塑造與改變社會存在;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要素所有者與生產力提供者之間的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及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揭示的經濟組織形式)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可以作為研究社會發展的出發點;
4、如果以階級的觀點看待社會組織,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不同階層的人不同利益訴求的博弈,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5、階級斗爭可能會引發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
(6)政治必修四歷史唯物主義知識擴展閱讀:
唯物史觀為人們提供了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路線,它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觀點提供了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科學依據,從而糾正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僅僅從抽象的理性原則出發遣責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
它揭示了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糾正了空想社會義者寄希望於統治者發善心,以和平方式實現社會變革藍圖的幻想。
它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克服了空想社會主義者把無產階級僅僅看成一個受苦受難的階級,而把歷史進步和社會更替的希望寄託於少數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觀是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基石。
⑺ 高中政治中歷史唯物主義包括哪些知識
歷史唯物主義、人生價值觀
一、常考原理及方法論適用表述
(一)歷史觀(唯物史觀)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
2、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原理: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要求我們改革和調整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部分,使之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從而促進我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這是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要求我們改革和調整上層建築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使之與經濟基礎狀況相適應,從而更好地為經濟基礎服務.
3、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二)價值觀、人生觀
4、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價值觀):
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5、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自覺地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准.
6、人的價值及其實現(價值觀與人生觀):
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對一個人價值的評價主要看他對社會的貢獻),要求我們(1)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積極地投身到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去;(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充分利用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3)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②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③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的價值觀的指導,需要克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想和社會消極因素的沖擊.
⑻ 以高中政治必修四課本為范圍,請解釋,歸納辯證唯物法,唯物辯證法,歷史唯物論,認識論等
《生活與哲學》這本書是這樣分布的:
辯證唯物論:、5課
認識論:6課
唯物辯證法:7、8、9、10課
歷史唯物論:11課
價值觀:12課
如果還不懂,到我的博客詢問吧:林老師高中政治教學博客
唯物論
一、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一)物質決定意識: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達到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這一原理與方法論要求我們注意以下幾點:
(1)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事實)作為根本出發點。即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決定我們的主觀思想,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反對從主觀出發的錯誤觀點與做法。
(2)如何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不是輕而易舉的。既需要我們堅持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反對主觀主義,又必須堅持唯物辯證法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反對形而上學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同時還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自覺地用科學理論來指導我們的行動,分析和處理我們所遇到的一切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達到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從而有效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主觀與客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具體的統一是從靜態講的,歷史的統一是從動態來講的。因此,我們既要實現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統一,又要隨著客觀事物的發展,實現主觀與客觀的歷史的統一。
(二)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意識不僅能正確地反映事物的現象、本質和規律,而且能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改造世界,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這一原理要求我們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這一原理及方法論要求我們注意以下幾點:
(1)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意識不僅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正確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世界上沒有不可以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但是,由於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受實踐的限制,受客觀事物自身的限制,每一時期的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總是有限的,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實踐的發展,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總是在擴展、在加深。
(2)從主觀方面來看,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人生觀不同、思維方法不同、知識構成不同,這些因素制約著意識能否正確的反映客觀事物。
(3)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改造世界,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二、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辯證關系
(一)客觀規律制約著人的主觀能動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的客觀性,集中表現為它的不可抗拒性。因此,客觀規律始終制約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要正確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人們是否按規律辦事,決定著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否收到積極的效果;人們按規律辦事的程度,決定著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收到積極效果的程度。
(二)按客觀規律辦事,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規律是客觀的,不等於說人們在客觀規律面前無能為力。人們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人們能夠利用對規律的認識,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指導實踐活動,改造客觀世界;人們也可以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改變或創造條件,限制某些規律發生破壞作用的范圍,使人們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變害為利,為人類造福。
辯證法
一、堅持聯系的觀點:根據2005年的高考考試大綱,這一部分內容要求把握以下幾點。
(一)聯系的普遍性: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系是指事物之間以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聯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其中沒有任何一個事物孤立地存在,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觀察和分析問題時必須堅持聯系的觀點,既要看到事物與事物之間的橫向聯系,又要看到任何事物的內部聯系,反對形而上學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二)聯系的客觀性: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配製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就要求我們:(1)既不能否認事物的聯系,也不能把主觀的聯系強加給事物。(2)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的聯系。(3)人們要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真實聯系,就必須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
(三)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現象都會引起其他現象的產生,任何現象的產生都是由其他現象所引起的,這種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叫做因果關系。因果聯系是普遍的,同時又是客觀的。這一原理要求我們科學地認識事物和有效地進行實踐活動時必須認識和掌握客觀事物的因果聯系。根據2005年的高考考試大綱,要求考生重點掌握把握因果聯系的重要性:(1)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因果聯系是普遍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這就要求我們在認識一事物時,既要看到客觀存在的產生是有客觀原因的,即它一定是由某種現象所引起,又要看到它還會引起一定的結果。(2)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所謂「自覺性」 就是要求們從結果中分析原因,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以利於發揚成績,避免重犯同類性質的錯誤。所謂「預見性」就是要求我們預見某一現象可能產生的後果。只有對後果進行科學預見,才能正確指導自己的具體行動,促使事物向人們所期望的結果發展。「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體現的就是這一哲學道理。
(四)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整體和部分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1)整體和部分是相互區別的。一是二者的內涵不同。不能把事物及其過程與構成它的部分等同起來。二是二者的地位與功能不同。整體居於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當各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體的功能就會大於各個部分功能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2)整體和部分是相互聯系的。一是二者不可分割,整體由部分組成,沒有部分就沒有整體;部分是整體的部分,沒有整體也無所謂部分。二是二者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性能狀態及其變化,在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中,整體處於統帥的決定地位;反之,部分也制約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起決定作用。三是整體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
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正確處理整體和部分的關系。首先,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即要求我們應該有全局觀念和整體觀念。其次,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即在強調局部要服從整體的前提下,必須十分重視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達到整體的功能大於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結果。根據2005年的文綜考試大綱,刪除了「必須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內部聯系」 這一知識點。
二、堅持發展的觀點。根據2005年的高考考試大綱,這一部分內容要求掌握以下兩點。(一)堅持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發展就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即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這一原理要求我們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1)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2)要弄清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所處的階段和地位。(3)要有創新精神,與時俱進,學會創造性思維,促進新事物的成長。根據2005年文綜高考考試大綱,這一部分知識點刪除了「區分新舊事物的根本標准」這一知識點,同時增加了「正確理解發展的實質」這一知識點。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即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發展是一種運動變化,但決非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進步的運動變化趨向才是發展。
(二)按客觀規律辦事。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而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具有不可抗拒性。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反對不講科學,不顧客觀規律的冒險蠻乾的主觀主義。根據2005年文綜高考考試大綱,這部分內容增加了「科學發展觀」這一知識點。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新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理論創新的偉大成果,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要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科學發展觀的主旨在於更好地發展。國家的發展首先是經濟發展,要集中力量把經濟搞上去。本世紀頭20年,我們要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實現這個目標,發展要有新思路,必須更好地把握和運用現代化建設規律。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著眼點,就在於用新的發展思路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辯證地認識和處理與發展相聯系的各方面重大關系,我們才能緊緊抓住和充分用好戰略機遇期,順利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
三、堅持矛盾分析法。根據2005年文綜考試大綱,這一部分知識必須掌握以下幾點。
(一)堅持兩分法。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叫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即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徹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同時,矛盾又是客觀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首先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這是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其次要善於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即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事物矛盾的雙方也各有其特點。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反對形而上學不管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千篇一律地用一種方法去解決不同事物的矛盾。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系的,一方面,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沒有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又是可以變化的。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必須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的統一起來,既要從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導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
(四)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唯物辯證法認為,復雜事物發展過程包含許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種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決定或影響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這種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雖然主要矛盾處於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過來會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和解決;同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絕對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於抓住重點(抓中心、抓關鍵),又要學會統籌兼顧,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五)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唯物辯證法認為,在每一個矛盾中,矛盾的雙方也有主次之分。客觀事物內部的雙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在事物內部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它們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是事物發展不可缺少的因素。這一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時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四、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根據2005年文綜考試大綱,這部分內容要求掌握以下四點。
(一)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包括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內部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外部原因。在事物的發展中,內因和外因同時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但是,內因和外因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必須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二)量變、質變及其二者的關系。這一部分要求考生掌握以下知識。(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泊統一。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狀態。量變是指事物在數量和程度上的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顯著的、根本性質的變化。在量變階段,事物的根本性質沒有改變,而質變則是事物根本性質的改變,是由一種性質的事物向另一種性質的事物的根本轉變。(2)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從量變開始的,沒有量變作準備,就不會質變發生。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條件。要特別注意量變引起質變的另一種形式,即事物在總體上數量不變,只是由於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3)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又必然會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把握適度原則,防止和克服不顧分寸、盲目亂乾的思想和行為。(4)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會引起質變。但是,一次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並不等於事物發展變化的終結。新出現的事物會在新的質變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再一次引起質變。事物不斷地經過量變和質變這兩種狀態,永不停息地變化,永不停息地向前發展。
(三)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發展是指前進的、上升的運動和變化,即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是符合客觀發展規律的、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發展前途的,新事物必然代替舊事物。但新事物的成長是一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過程,其間必然經歷艱難曲折,甚至遭受失敗。要支持新事物,培養創新精神。
(四)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否認矛盾,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看問題。
認識論
主要是認識與實踐的關系問題
⑼ 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分別是什麼
辯證唯復物主義、歷史唯制物主義、唯物辯證法是比較概況的說法 不知道你的教材和我用的是不是一樣
我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
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和 第五課——把握思維的奧妙屬於唯物論
第七 八 九 十課(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屬於辯證法
第十一 十二課(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屬於歷史唯物主義
在大題中比較常出現這幾個詞 要特別注意 它限制提示了要答哪部分內容
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
⑽ 求高中政治歷史唯物主義的提綱 (必修四的歷史唯物主義)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原理內容: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方法論:要求我們注意形成科學的社會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原理(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原理內容:(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原理內容: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方法論:要求我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五)價值觀、人生觀(4個)(歷史唯物主義)
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原理內容: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具體體現在: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導向作用。
方法論:我們一定要樹立和堅持正確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就必須
⑴堅持真理,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⑵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准,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人生價值的實現原理。
原理內容:人要在勞動和奉獻中體現和創造價值,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後兩句還可以表述為:人生價值的實現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社會為人們實現人生價值提供客觀條件;個人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堅定理想信念和正確價值觀的指引等等。)
方法論:要求我們要在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個人的價值,同時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個人素質,埋頭苦幹,要有頑強奮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觀條件。
個人和社會相統一的原理。
原理內容:社會發展是個人發展的基礎,社會發展也離不開個人的發展。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
方法論:要求我們要在與社會統一中實現個人的價值,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集體、社會的關系還可以參考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