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必修1第一課知識點

歷史必修1第一課知識點

發布時間:2021-03-01 10:21:51

A. 給我份高一歷史必修1的復習重點提綱

你是找對人了。。。。。。
我們星期二考試。
對你有幫助的。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單元: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第一課考點

重點:鴉片戰爭與中英《南京條約》;甲午中日戰爭與

《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

1、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的是:英國;

2、鴉片戰爭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在於把中國變成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決意打開中國市場)

直接原因:林則徐的虎門銷煙

3、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於: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中國人民自發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爭;

5、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中英《南京條約》,

6、《南京條約》中「五口通商」「關稅協定」等反映了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鴉片戰爭對中國影響表現在三個變化:

(1)社會性質變化:由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矛盾開始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前者成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質變化:由農民革命轉變為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

7、鴉片戰爭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8、焚燒圓明園的事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19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時

9、中國社會性質的演變過程:

(1)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同樣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標志著外國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1901年被迫簽訂《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0、台灣問題整理:1895年《馬關條約》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歸中國,1949年蔣介石盤據台灣,1950年美國侵朝戰爭把第七艦隊開進中國台灣海峽,1979年全國人大提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方針,八十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解決台灣問題。1990年和1991年海峽兩岸分別建立了兩岸授權的民間團體(海基會、海協會)實行經濟政治對話。1995年江總書記提出解決台灣問題的八項主張,是解決台灣問題的綱領性文件。

第二課考點

重點:全民族的抗戰

1、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的開始,是中國全國性抗日戰爭的開始。

2、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的全民族抗日戰爭。統一戰線的建立是由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的,是符合中華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戰爭始終存在著兩個戰場和兩條路線,即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和片面抗戰路線;由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和全面抗戰路線。

兩個戰場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國民黨在抗戰初期認真抗日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

5、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說明了國共兩黨軍隊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製造的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30多萬同胞被日本鬼子殺害。南京大屠殺是日軍對中國軍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實確鑿,鐵證如山。

7、1940年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8、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 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增強了全國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戰。

10、全民族抗戰的表現——國民黨正面戰場和中共敵後戰場的配合抗日。

第三單元: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第一課考點

重點:太平天國的興起和發展、《天朝田畝制度》

難點:《天朝田畝制度》的評價、

太平天國運動的作用

1、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等創立的拜上帝教結合了:西方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思想、農民平均主義;

3、1851年,金田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諸王)標志著太平天國初步建立政權。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國形成和清朝對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組織了北伐、西征、東征

7、太平天國革命綱領:早期有《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建國綱領,是幾千年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也是無法實行的空想;後期有《資政新編》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8、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標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10、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作用: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幾千年農民戰爭的最高峰;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中國人向西方學習資本主義的最早的探索;對後來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評價辛亥革命

難點:三民主義、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東京成為中國革命 知識分子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個資產階級的革命團體——興中會(1894年)3、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國同盟會(1905年):政治綱領:驅除達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歷史意義: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新階段;

中國同盟會的性質: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5、辛亥革命爆發的標志和時間: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7、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是: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8、辛亥革命的結局:

失敗:(1)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

(2)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9、辛亥革命的性質: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歷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國。

(2)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3)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沖擊了幾千年的陳規陋俗,推動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識。

(5)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影響了亞洲革命和表現了亞洲的覺醒。

(6)開始了比較完整意義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國20世紀三次巨變之一。

第三課考點

重點:五四風雷;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紅軍的長征

難點: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

26、中國近代史第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五四運動;

27、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是:陳獨秀建立的上海共產黨組織;

28、中共一大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綱領;中共三大決定國共合作;

30、標志國共合作形成是: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31、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是:南昌起義;

32、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包括: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

33、成為黨和紅軍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的會議是:遵義會議;

第四課考點

34、制定全面抗戰路線的會議是:洛川會議

35、八路軍創立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是:聶榮臻建立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36、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的三大戰役是: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第四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 與祖國統一
第一課考點:

37、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是: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

38、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9、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40、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屆人大周恩來提出的;41、中共領導下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愛國統一戰線;

42、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

第二課考點

43、新中國歷史上最大冤案是:劉少奇冤案

第三課考點

44、香港澳門回歸日分別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5、1990年和1991年台灣與大陸分別成立民間團體進行對話,他們是:台灣的海基會,會長辜振甫,大陸的海協會,會長汪道涵;

第五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一課考點

46、為廢除舊中國屈辱的外交新中國奉行的外交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47、標志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是: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8、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是:1954年瑞士日內瓦會議;

49、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是:1955年萬隆會議;

第二課考點

50、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席位是:1971年10月聯大26屆會議;

51、打開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門的事件是:美國乒乓球隊訪華;

52、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惟一合法政府是:1978年底中美發表《中美建交公報》;

53、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標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54、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是: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後鄧小平訪問美國;

55、日本與中國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

第三課考點

56、1985年,鄧小平明確提出當代世界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57、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具體表現為:不結盟政策;

58、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主要是加強了: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政治與經濟聯系;

第六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59、人類早期主要文明多發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和興盛則以:海洋為依託;

60、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經歷過三個重要改革時期,依次分別是:公元前6世紀初的梭倫改革;公元前6世紀未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改

61、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在什麼改革時期:伯利克里改革時期;

? 第二課考點

62、羅馬成文法誕生的標志是:《十二銅表法》;

63、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形成是: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纂的《民法大全》;

64、羅馬法從形式上可分為:成文法和習慣法;

65:羅馬法從整體結構上可分為:公民法、萬民法等;

第七單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第一課考點

66、17世紀初統治英國的國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屬於什麼王朝:斯圖亞特王朝;

67、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起迄時間為:1640年、1688年;

68、光榮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國了君主立憲制;

69、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標志是: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

70、英國政治制度的顯著特點是:責任制內閣;

71、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哪三位一體的混合物: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

72、英國君主立憲制主要特點是:保留君主,議會掌權;

第二課考點

73、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時間是: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是:美國1787年憲法;

75、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的原則是:「分權與制衡」;

76、美國1787年憲法的理論基礎源於:18世紀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孟德思鳩的三權分立思想;

77、美國聯邦政府機構與權力分別為: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行政權,聯邦法院掌握司法權;

78、美國政體特點是:總統共和制,簡稱總統制;

? 第三課考點

79、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於:1789年;

80、法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於:法國大革命時期;

81、法國共和制度確立標志:1875年國民議會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82、十九世紀中期德國的政治特點是:分裂;

83、德意志統一過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國是:普魯士邦國;

84、提出「鐵血政策」採用王朝戰爭方式統一德意志的是:普魯士邦國宰相俾斯麥;

? 第八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一課考點

85、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次經濟危機發生在:1825年英國;

86、19世紀英法空想社會主義三個代表人物是:傅立葉、歐文、聖西門;

87、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馬克思主義三大來源是: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

88、馬克思主義誕生標志是: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

89、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的是:《共產黨宣言》;54、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嘗試是:巴黎公社的建立;

第二課考點

91、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56、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俄國羅曼諾夫王朝;

92、1917年11月俄國爆發的「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93、提出俄國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任務的是:列寧發表的《四月提綱》;

94、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是:十月革命以後建立的蘇俄;

95、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是:十月革命;

第三課考點

96、建國初鞏固政權的三大事件是:基本解放全國領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97、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的標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98、一五計劃的特點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

99、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00、農業基本實行合作化的時間是:1955年底;

第九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一課考點

101、奠定二戰後世界兩極格局框架的是:雅爾塔體系;

102、冷戰內容包括:政治上的杜魯門主義,經濟上的馬歇爾計劃,軍事上的北約的建立;

103、二戰後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表現在:政治上社會主義政權的擴展,經濟上的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成立,軍事上的華約組織的建立;

第二課考點

104、歐共體包括: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105、二戰後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是在:1956年到1973年;

106、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於:1961年;70、新中國建立後出現三個經濟振興時期是:1949到1957年,1956年到1966年,改革開放以來;

第三課考點

107、東歐劇變發生時間:1989年;

108、蘇聯解體發生時間:1991年;

109、第一個發生劇變的東歐國家是:波蘭;

110、標志蘇聯國家政權性質發生根本性變化,蘇共被排擠出政權的事件是:「八一九」事件;

111、歐洲聯盟建立於:1993年底;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表現是:一超多強,一超是美國,多強包括了歐洲、日本、中國、俄羅斯;

B. 高一歷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識點歸納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一、西安事變

1、發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張學良、楊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的感召和影響。

2、時間:1936年12月12日

3、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4、結果:在中共的調解下,和平解決。

【分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原因

(1)根本原因:當時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2)重要原因:為了逼蔣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5、意義: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終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礎,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二、國共合作抗日

1、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2)實現過程:《八一宣言》(中共提出建立統一戰線)——《西安事變》(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日軍開始全面侵華,中國全面抗戰開始)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標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3)標志: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 標志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要點

解放戰爭

1、兩種命運(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面臨民主與專制、和平與內戰兩種命運)

(1)中國共產黨 1945年召開七大 主張廢止國民黨一黨獨裁,建立民主聯合政府。

(2)中國國民黨 1945年召開六大 主張准備發動內戰、堅持一黨專政和拒絕成立聯合政府。

(3)為了實現和平民主建國的目標,共產黨和國民黨進行了一系列的斗爭

①1945年8月,「重慶談判」——1945年10月10日,簽訂《雙十協定》,確立了和平民主建國方針。

②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舉行,分定了國民黨內戰獨裁方針。

2、解放戰爭的過程

(1)中國共產黨戰略防禦階段

①解放戰爭開始的標志:1946年6月底,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全國規模的內戰開始。 ②國民黨重點進攻陝北與山東解放區,國民黨由全民進攻轉入重點進攻。

【注意】與山東有關的重點戰役: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

(2)中國共產黨的戰略進攻階段

1947年夏,依照毛澤東確立的「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部署,劉伯承、鄧小平千里挺進大別山。

中國共產黨轉入戰略反攻。

(3)雙方決戰

①背景:解放軍的力量已經超過國民黨軍;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

②時間和戰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

③結果:中國共產黨勝利。整個東北全部解放,華北及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除少數據點外也全部解放。

(4)解放戰爭的結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結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一、開國大典

1、《共同綱領》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我們書上把這次政協會議稱之為「新政協」是相對於1946年1月重慶政治協商會議而言的。從時間背景上來看,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成功,所以這次政協的主要任務是討論建國問題。在這次會議上制定了一個重要文獻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1)《共同綱領》的作用:「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2)《共同綱領》體現的原則:人民民主原則。

(解析:注意一個問題,這個時期中國是不是社會主義社會呢?這是時期中國不是社會主義社會,還處於新民主主義社會,這主要是由當時社會經濟成分所決定的,從這一點上大家應該可以得出《共同綱領》之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

2、新中國成立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成立的歷史意義:

①新中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中國進入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②新中國的成立,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勝利。

③新中國的成了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

二、1954年憲法(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

1、頒布背景:

①政治上:為了保障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②經濟上:為了給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條件。需要制訂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2、內容:

①確立了我國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府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 ②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

③制定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針政策。

④將過渡時期總路線寫入了憲法。

3、特點: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4、意義:①它的頒布加強了人民民主專政,鞏固了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成果。

②反映了國家在過渡時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共同願望。

③它的頒布極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推動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

C. 急!新課改高一歷史必修一每課知識點重點歸納、

高一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第1課:
分封制實施的目的、受封對象,諸侯對天子的義務與在封國內享有和權利;分封制實施的影響(包括積極與消極)
宗法制:含義、目的、特點、作用。
第2課:
秦滅六國統一全國的時間、意義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與意義。
第3課:
漢武帝、宋太祖為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分別採取了哪些措施?
隋唐實施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什麼?三省各自具有怎樣的職責?三省六部制的實施有作用?
元朝實施行省制度的原因、目的與意義。
漢朝、魏晉南北朝、隋唐分別實行怎樣的選官制度,其選官標准又有何不同?隋唐的選官制度實施有何歷史意義?
第4課
清朝前期為加強君主專制,幾代皇帝分別採取了哪些措施?(重點是軍機處的理解掌握)
第二單元第課:
希臘地理環境有何特點,對其政治制度形成產生了什麼影響?
簡述梭倫改革的背景、內容與意義。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有何特點?產生了什麼影響?
第6課
羅馬法包括哪些內容?羅馬法由公民法發展到萬民法的原因是什麼?羅馬法對羅馬及後世產生了哪些重大影響?
第三單元 第7課
英國《權利法案》制定的目的、主要內容和意義。
英國議會、內閣、首相、國王的各自權利與相互關系如何?
第8課
美國1787年憲法制定的背景、主要內容、作用。
美國聯邦政府組織結構有何特點?國會、總統之間是如何實現權力的制衡的?
第9課
法蘭西共和之路漫長而艱難說明了什麼?共和制能在法國最終確立起來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德國君主立憲制建立的背景是怎樣的?德國的君主立憲制與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相比有何區別?造成這種區別的原因主要是什麼?
19世紀70年代,法、德兩國都確立了資產階級政治制度,其各自背景各是什麼?兩國為何會建立起不同的政治體制?

21. 結合背景分析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必然性,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22. 理解掌握《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並掌握它們對中國社會造成的主要影響。
23. 掌握太平天國興起、失敗時間,定都天京意義、理解掌握《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的內容及評價。
24. 辛亥革命:掌握同盟會的成立背景、時間、地點、領導人、理解其綱領。武昌起義、中華民國的成立、《臨時約法》內容及意義,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25. 五四運動時間、斗爭對象、主力、初步勝利的成果,意義。
26. 中共成立的條件、時間、一大主要內容、中共成立的意義。
27. 中共八七會議、遵義會議的背景、主要內容、意義。
28.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概況與意義。土地革命的內容、工農武裝割據的內容和意義。
29. 紅軍長征的原因、時間、長征勝利的偉大意義。
30. 抗日戰爭:由局部抗戰到全民族抗戰。抗戰初期國民政府正面戰場的抗戰(四大會戰)、百團大戰、日軍的暴行。抗戰勝利的偉大意義。
31. 解放戰爭:重慶談判和政協會議。全面內戰爆發。戰略反攻與戰略決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及意義。
32.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條件、標志和意義。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時間、意義。
33. 新中國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的成就。(兩個會議、三大制度)新時期是如何逐步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
34. 祖國統一大業:香港問題的由來:香港問題能順利解決的原因、過程、意義。
35. 台灣問題是怎樣造成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政府為解決台灣問題進行了哪些努力?當今台灣問題解決的主要障礙是什麼?(國共兩次合作分別給中國社會進步起了怎樣的推動作用?兩次內戰又給中國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由此可以得出怎樣的啟示?)
36.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奉行怎樣的外交方針?具體表現為什麼?到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我國外交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70年代我國外交又取得了了怎樣的新突破?新時期我國外交政策作了怎樣的調整?為世界和平發展進行了哪些努力?
37. 什麼叫冷戰?美國冷戰政策的主要表現有哪些?美蘇冷戰給世界帶來哪些影響?
38. 美蘇兩極格局下多極化趨勢是如何出現的?
日本從戰敗國迅速發展成世界大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近代史上發生在南京的大事,幾乎濃縮了一部中國近代史。請舉出近代發生在南京的大事並答出每件大事所產生的影響。

D.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課的歸納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 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裡。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暴政,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頒布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築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八、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九、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後世影響深遠。
十、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 代 制度
漢代 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舉制
十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
一、希臘的政治制度
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① 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小國寡民的國情;② 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達。
城邦的基本特徵是: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歷程: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頂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實行民主政治,社會相對公正一些,有利於社會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為後來歐美資產階級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消極方面:①婦女、奴隸和外邦移民沒有政治權力,真正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人,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②過於泛濫的民主,容易導致無政府主義的泛濫。
二、羅馬法
1、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成文法誕生標志是《十二銅表法》的頒布。
公民法: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的羅馬法律,被稱為公民法
萬民法:在古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
6世紀,《民法大全》標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維系了帝國的統治,穩定了社會秩序。②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極大影響了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維護奴隸制度。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一、英國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過程: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期間,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但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標志英國革命的完成。
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特點:①保留國王,實際上 「統而不治」的地位,作為國家的象徵而存在。②國家的最高權力在議會,實行代議制。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
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是正式確立的標志。18世紀責任制內閣逐步形成。
三、美國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美國誕生。獨立之初的美國實際上是13個州的鬆散聯盟(即邦聯)。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19世紀中期,美國形成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政的格局
四、美國1787年憲法:
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
評價: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②加強了國家權力,實踐了三權分立原則,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精神。 局限性:承認黑人奴隸制,印第安人沒有公民權,婦女地位低下。
五、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國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875年初,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意義: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制共和國),標志著法蘭西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七、德意志的統一:
俾斯麥領導下,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國統一。1871年,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特點:皇帝不是虛位,而是握有實權。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大權。議會對政府沒有監督權。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兩次鴉片戰爭
鴉片走私與虎門銷煙: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1839年6月,虎門銷煙。
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要求擴大海外市場和大量掠奪原料
兩次鴉片戰爭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時間及其內容:1842年。《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協定關稅。
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和焚毀圓明園
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十口通商、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條約》規定了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等
沙俄侵佔我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英國侵佔我國領土香港地區(條約及地圖)經過: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割佔香港島;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割佔九龍司地方一區;1898年強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國運動
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權,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正式建立與清廷對峙的政權。通過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
1856年發生天京內訌。1864年曾國藩指揮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洪仁玕著《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
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內容及其評價
內容:①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的原則,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②關於產品的分配,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評價:①它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②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③但它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三、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主要戰役有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鄧世昌犧牲)、遼東戰役、威海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危害:
①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在《馬關條約》刺激下,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辛丑條約》1901年簽訂。內容之一是賠款4.5億兩白銀。
總之,《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的工具,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五、辛亥革命
中國國同盟會的成立(時間、地點、性質、綱領):1905年在東京成立。是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其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孫中山把它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時間、性質:1912年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分析其體現的民主精神:主權在民;確立公民的基本權利;三權分立;建立責任內閣,確立議會共和制政體)
1912年2月12日清朝結束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失敗的標志
辛亥革命的功績:①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③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④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五四運動的爆發時間、口號、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第一階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第二階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指導作用。③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①領導階級不同(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領導);指導思想不同:(三民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前途不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走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歷史條件: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 階級基礎;②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同工人運動相結合——思想基礎;③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④陳獨秀、李大釗開展早期建黨活動——組織基礎
標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同國民黨合作;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形成。
廣州國民政府北伐的開始時間、主要對象:1926年;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大革命失敗的原因: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②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③陳獨秀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七、國共的十年對峙
南昌起義:時間:1927年8月1日;領導人:周恩來、賀龍;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1927年「八七會議」結束陳獨秀右傾錯誤領導
1927年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紅軍長征的起止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義會議:1935年召開,意義: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八、抗日戰爭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
1937年盧溝橋事變標志著全國抗日戰爭開始。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威脅,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多次重大戰役。
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日寇在南京屠殺中國軍民30多萬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戰取得勝利。
抗戰勝利原因:(1)日本發動的是侵略的、非正義的法西斯戰爭;(2)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實行了全民族抗戰(根本原因);(3)中共及領導的人民軍隊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國民黨愛國官兵的抗戰;(5)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配合支持。
九、解放戰爭
重慶談判:1945年8月底,毛澤東赴重慶談判,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雙十協定》。但人民軍隊、解放區的合法地位未達成協議。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
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與國民黨的戰略決戰: 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促使社會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開始的周期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法國、英國和德意志爆發了大規模工人運動,工人階級開始獨立的政治斗爭,登上政治舞台。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彭勃地發展起來。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發。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二.俄國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國發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二月革命後,俄國出現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在列寧的領導下,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推翻臨時政府,全部政權轉歸蘇維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第六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一.新中國的民主建設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①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暫時代行全國人民代表 大 會的職能。《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主席。③大會決定以北京為新中國的首都,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採用公元紀年。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但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
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我國的社會主義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根兩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民主法制受到嚴重踐踏。
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82年,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
三.祖國統一大業
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從此台灣與祖國大陸處於分離隔絕狀態。
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一國兩制」: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香港回到了偉大祖國的懷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正式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澳門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一.新中國的外交
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1953年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准則。
1954年,中國以五大國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內瓦會議。
1955年,中國參加了亞非國家萬隆會議。
二.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闡述了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個中國的原則。這樣,中美兩國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提出「遏制共產主義」主張,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冷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稱為「冷戰」。
「冷戰」的主要表現:
(1)「杜魯門主義」——標志美蘇「冷戰」的開始。
(2)「馬歇爾計劃」是遏制共產主義,穩定資本主義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1955年,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組成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歐洲出現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蘇的主宰下,德國被分裂為東德、西德兩個國家。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 1961年,美國發動越南戰爭。1973年美軍從越南撤軍。
蘇共黨領袖戈爾巴喬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使蘇聯改革走入了誤區。
1989年,東歐國家發生劇變。
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也隨之瓦解。
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1993年,歐洲聯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E.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總結(按朝代)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宗法制;神權和王權的密切結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鞏固西周統治

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後代

分封制的作用: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後期諸侯割據爭霸,社會動盪。

4、西周的宗法制

內容:是一種繼承和分配製度,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系政治聯系的制度。

特點: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對性;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相結合;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關系:宗法制是維系分封制的血緣紐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的政治性質的制度。在家中族內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國家就是分封制根據大宗小宗而形成嚴格的等級制。

6、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神權與王權的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六國。

秦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數百年的割據混亂局面,擴大了統一帝國的規模,推動了中華民族國家一體格局的形成。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中央:皇帝制度(表現)

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職能)

地方:郡縣制

郡縣制實施的意義: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3、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區別:

一、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的。

二、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並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三、諸侯國擁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承秦制」,有所變化:漢武帝時,重用尚書令、侍中等,以丞相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演化為執行機構

② 三省六部制: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隋朝時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唐朝時三省分工明確,既合作,又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立的六部,則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使此後歷朝都基本沿襲了這種制度。

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分化事權):三省六部有名無實,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權利,後又樞密使分割軍權,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相權,三司掌管財政削弱相權;

④ 元朝:廢三省,行一省制——中書省,六部歸其下;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代:漢初郡、國制並行,「七國之亂」後王國開始削弱;武帝實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王國名存實亡。武帝分全國為13州,設刺史監察地方。東漢末年,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成為州郡縣三級制。

③宋代:軍事上,把兵權收歸中央,又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設通判監察,削減節度使權力。

財政上,地方財賦除自留小部分,其餘轉運中央或指定地點,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④元代:創立實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設置行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之下設路、府或州、 縣,對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進行管理。

意義:行省制度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 在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跡。

② 在中央政權中,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君權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廢除丞相。

③ 在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系中,中央都不斷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④ 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和治理日趨完善。

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內閣制

目的: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 設立:明成祖

影響: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加強了專制統治。

2、軍機處 設置時間:雍正年間

作用:提高中央集權政府的行政效率,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II.【要點歸納透析】

一、如何認識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①作用:在我國這種制度延續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在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其積極作用是主流,①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③防止分裂割據,抵禦外來侵略,鎮壓人民起義,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使社會環境和平穩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③保證了中外經濟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動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在封建社會發展後期,專制主義已經發展到極限,以消積作用為主,這主要表現在:①對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壓迫十分殘酷。②束縛了商品經濟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③導致思想禁銅和文化專制,嚴重阻礙科技文化發展,因而只有消滅這種制度,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④兩大矛盾:①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兩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勢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在中央集權過程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日益強化

⑤發展趨勢:從專制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其發展總趨勢有三:①是不斷改革中央行政機構,特別是削弱相權,加強皇帝對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斷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③是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

二、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過程

①秦形成確立:秦朝統一後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縣制,這成為以後封建王朝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

②西漢鞏固:西漢政治的重要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武帝頒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行,加強了中央集權,

③隋唐完善:隋朝採用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

④宋朝加強:中央集中行政權,將宰相權力一分為三,使於皇帝直接控制。

⑤元朝新發展:元朝加強中央集權最突出的是實行行省制度,另外對邊疆地區也加強了管轄。

⑥明清強化:明清時期封建制度開始走向衰落,需要強權加以維持。朱元璋廢除丞相,權歸六部,集皇權、相權於一身。清朝封建專制主義達到頂峰,增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由皇帝裁決。

III.【典型例題解析】

一、閱讀下列圖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請回答:

(1)根據左圖有關信息回答分封制的主要特點。

(2)根據右圖有關信息回答秦朝官僚機構的特點,它與分封制有何相似之處。

(3)簡要分析秦建立郡縣制的影響。

參考答案:

(1)周天子將王族和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後代分封到各地為諸侯,諸侯還要按宗法制對下屬的卿大夫進行再分封,這樣層層分封形成森嚴的等級。

(2)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地方設郡縣。相似點:統治體制呈金字塔形,都體現了集權和等級制度。

(3)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權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准。

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新唐書)概述漢、唐、北宋、明朝統治者分別採取了怎樣的辦法來防範相權過重的威脅?

參考答案:

漢武帝:頻繁任免丞相,實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權。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權。

北宋在宰相之下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政權。

明太祖則廢了丞相制度,把中央政權分屬六部.

F. 跪求!!!高一歷史必修一(全本書)每課的知識點歸納!!!!

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專制制度)
一、 奴隸社會 需要了解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
1、 世襲制 公天下 家天下
2、 宗法制和分封制
二者的區別:宗法制強調血緣關系,分封制強調諸侯國的建立
宗法制 (大宗和小宗的劃分,劃分的依據嫡長子繼承製,作用:確立奴隸社會的等級關系)
分封制(分封制的對象,內容和作用)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關系:雙方互為表裡,分封制以宗法制為前提展開
二 封建社會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
1、定義、變化的趨勢:中央集權指的是地方權力收歸中央,專制主義指的是相權收歸皇帝。總之權力最後全收歸到皇帝手中
2、權力集中的方法:分權
3、兩對基本矛盾 地方與中央的矛盾(宋朝解決)
相權與皇權的矛盾(明朝廢丞相的解決)
4、作用、目的: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封建統治(積極作用)
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具體措施
1、秦朝的三公九卿、皇帝制度和地方上的郡縣制
2、漢朝的內外朝和郡國制(問題的解決方法:漢武帝的推恩令)
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名稱,職能,作用),
4、宋朝的地方制度(軍事、行政、財權)
5、元朝的行省制度(中書省的職能),
6、明朝的廢丞相(作用:),設內閣
7、清朝的軍機處(作用:————)
四、古代的用人制度
漢 察舉制(標准:孝和廉)
三國 九品中正制(標准:門第高低)
隋唐 科舉制
作用:加強專制皇權。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古代的民主)
第一課 雅典民主政治
一、民主制度形成的原因
原因: 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的影響
城邦制度的影響
二、民主形成的過程
1、梭倫改革:按財產多少劃分社會等級。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
2、克利斯提尼改革:①以地域部落取代血緣部落,削弱氏族貴族勢力。②標志雅典民主政治確立。
3、伯里克利改革
A、除十將軍外,所有官職向公民開放B、三大主要權力機關是①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五百人會議是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②十將軍委員會③陪審法庭C、為參政公民發放津貼。
三、民主的實質和影響
1、雅典民主政治的實質:維護雅典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2、作用: 推動了希臘文化的繁榮
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民主基礎
3、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 奴隸制度是城邦體制衰落的根源
直接原因是亞歷山大滅亡了希臘
第二課 羅馬法
一、習慣法、成文法、公民法和萬民法
1、《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成文法開始標志,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平民的權利。
2、公民法:指公元前三世紀中期前的羅馬法律,僅適用於羅馬公民。
3、萬民法:在羅馬對外擴張過程中公民法演變為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境內一切各族自由民的法律。《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二、認識羅馬法極其作用。
1、羅馬法的內容:保護私有財產、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羅馬法的實質: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3、羅馬法的作用:羅馬法維護帝國統治。對近代歐美各國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三單元 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近代的民主)
本章需要掌握的 A、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封建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革命的目的:推動資本主義的發展 B、各國的政體 君主立憲制(英國和德國)共和制(美國和法國) C、民主制的核心:立法權和行政權的關系
第一課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資產階級統治確立:1688年的光榮革命
2、君主立憲制度確立的標志:《權利法案》 1689年頒布,以法律條文約束王權,議會的權力超過王權。
3、內閣制 內閣、首相和議會的關系
議會選舉首相,首相任命內閣,內閣和首相均對議會負責。
第二課 美國的總統共和制——美國1787年憲法
1、該憲法體現分權與制衡原則,行政、立法和司法相對獨立,互相制約。
2、美國聯邦的權力結構:立法權歸國會,行政權歸總統,司法權歸聯邦法院。必須了解三者之間是如何相互制約
3、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促進美國資本主義發展。
4、美國1787年憲法局限性:留下種族歧視的烙印。
第三課 民主政治在歐洲大陸的發展
一、法國
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了共和制度
憲法的內容:了解總統的權力。理解總統和議會的關系:總統由議會選出,對議會負責。
二、德國
1、德意志憲法規定統一後的德國為君主立憲制國。
2、憲法內容:憲法授予皇帝巨大權力。首相由皇帝任命,對皇帝負責。帝國設立兩院制的議會,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聯邦議會實際上是帝國最高權力機構(上議院),帝國議會名義是立法機構,實際上是下議院,權力較小。
3、德意志憲法內容決定了實行是不徹底的代議制(不徹底:保留了軍事性和封建性)。但仍有歷史進步性。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列強的侵略
時間 侵略國 大事 條約 主要內容 影響
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1842 英國 三元里抗英 《南京條約》 割地:香港島賠款開放:五口通商關稅:商定關稅 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 英法聯軍 火燒圓明園 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中日甲午戰爭 1894-1895 日本 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 《馬關條約》 割地: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永許日本在華開工廠 大大加深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八國聯軍侵略 1900-1901 英法俄德奧意美日 《辛丑條約》 賠款最多。清政府禁止中國人民反帝,成為帝國主義的工具 標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境地
列強的侵略過程和方法: 商品輸出(鴉片戰爭)-----資本輸出(中日甲午戰爭)----扶植代理人(八國聯軍侵略)
二、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黃海海戰、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的事跡。
二、革命(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太平天國運動
民主革命 舊民主主義革命(1840—1919)
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
新舊民主主義革命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判斷的依據是從革命任務上看,二者都進行反帝反封斗爭
一、太平天國運動
1、起義的原因 (清政府的腐敗)
2、起義的經過 定都天京
天京變亂,太平天國衰落的標志(發生的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1864年8月,天京陷落,標志太平天國失敗。
3、理解《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A、《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建國綱領,它突出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但體現絕對平均主義思想,無法調動人們勞動積極性,是無法實現的空想。
內容:平均分地和進行產品分配,構建理想社會
B、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編》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原因:由於缺乏實施的社會基礎未能起到作用)
三、失敗的原因:主觀上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客觀上是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客觀原因)
二、 辛亥革命
A、了解同盟會成立、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的史實
1、革命團體和政黨 同盟會: 是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興中會是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團體
2、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由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策劃,熊秉坤、金兆龍率領起義。
3、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成立。
4、分析革命爆發的原因:政治基礎、經濟基礎、階級基礎、思想基礎、組織基礎和軍事基礎
B、理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①規定主權屬於全體國民,②民族平等,③國民有政治自由和選舉被選舉的權利、④確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⑤規定責任內閣制。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頒布的目的:維護辛亥革命果實,防止袁世凱獨裁
C、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和結局
1意義、是中國近代史第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2、推翻清王朝,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3、沉重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侵略勢力。4、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條件。5、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2結局 失敗 未改變中國社會性質
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3失敗的原因: 主觀: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客觀: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
第三課 新民主主義革命
一、了解五四運動的主要史實
1、原因: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線。
北洋軍閥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階級矛盾五四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
2、經過: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遊行示威講演,遭反動軍閥政府鎮壓。6月初,上海工人階級登上歷史系舞台,發展成為全國愛國運動。
3、結果:五四運動初步勝利。(釋放學生、免除三賊職務、拒絕簽約)
4.影響: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
二、了解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主要史實
時間 史實
中共一大 1921年 確定名稱、制定黨綱、中心工作是組織領導工人運動宣告中共誕生,中國革命煥然一新。
中共二大 1922年 建立最高與最低革命綱領。中共第一次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綱領(新民主主義的革命綱領)
三、國民大革命(1924-1927)
講述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和北伐戰爭
1、1923年中共「三大」確定與國民黨合作。
2、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形成。新三民主義奠定國共合作基礎。
3、為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北伐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大軍閥。
4、國民大革命的失敗標志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汪精衛發動「七、一五」 反革命政變
失敗的原因:中共的不成熟,導致大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任務
四、國共十年對峙(1927-1936)
(1)、了解南昌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1、1927年周恩來朱德領導八一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
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秋收起義後毛澤東領導建立的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即農村包圍城市,奪取全國革命勝利的道路
(2)、了解紅軍長征的主要史實
1、1934年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中共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
2、理解遵義會議 1935年,貴州遵義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獨立自主的解決黨內問題)。
3、長征的經過 關注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包圍計劃)和巧渡金沙江(逃出了敵人包圍圈)
五、解放戰爭
簡單理解戰爭的經過 戰略防禦---戰略反攻——戰略決戰——渡江戰役
1、奪取全國革命勝利的方法:和平談判(重慶談判和北平和談)以及解放戰爭
2、挺進大別山: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同時它也是解放戰爭走向勝利的轉折。
3、三大戰役: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
六、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來屈辱歷史的結束,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一課 馬克思主義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1、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誕生。
2。馬克思思想的內容 三個組成部分及其來源
3.分析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原因:經濟、階級、思想和個人四個因素(尤其注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是其誕生的根源)
二、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
1、1871年巴黎革命爆發,它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第一次嘗試(判斷政權性質主要是看政治和經濟措施)。了解巴黎公社起義的原因(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作用的產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發展不成熟
第二課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了解二月革命、四月提綱、十月革命和革命爆發的原因
1、俄國二月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封建的羅曼諾夫王朝。完成民主革命任務。二月革命後,出現兩個政權並存的現象。資產階級的臨時政府和工農代表蘇維埃。
2、四月提綱:俄國十月革命的革命綱領,列寧發表,提出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任務
3、十月革命:是俄國社會主義性質的革命。革命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4、原因分析:政治因素(俄國是一個落後的帝國主義國家,它是革命爆發的主要原因)階級因素、思想因素和國際因素(一戰激化了俄國社會矛盾)。
第六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第一課 新中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設
1、1949年制定的《共同綱領》是新中國的臨時憲法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它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原則。
2 、中國三大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中國人民政治生活中進一步民主化的標志。是人民行使最高權力的機關。
2、共產黨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949年建立的新政協初步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954年一屆人大召開後,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存在,參政議政。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949年《共同綱領》明確規定「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區域自治」,1954年憲法正式確認民族區域自治是根本制度。民族區域自治滿足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願望。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富裕三原則
第二課 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 了解文革的破壞和政治建設方向
破壞民主的事件:文化大革命
教訓:加強法制建設和加強社會主義基層民主建設(基層機構:村和社區)
第三課 祖國統一大業
一、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
1、1979.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發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呼籲
2、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
3、「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首先是針對台灣問題提出的。首先在香港、然後在澳門成功地實踐。
4、「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的提出是在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條件下出台的
二、香港回歸(1997.7.1)、澳門回歸(1999.12.20)
三、「九二共識」:1992年,兩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重要共識
台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1990)和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1991)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外交指的是政府間的對外交往,展開外交活動的目的:維護國家利益
第一課 新中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
1、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在請客,一邊倒
2、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意義: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獨立自主的正確解決問題)。成為世界上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准則。
3、1954年日內瓦國際會議: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大國地位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成功解決了印度支那的和平問題
4、萬隆會議:1955年,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家會議。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為會議成功作出重要貢獻
第二課 20世紀70年代中國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
1、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大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原因: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幫助)
2、1972年,尼克松訪華,雙方在上海簽定《中美聯合公報》美國承認一個中國原則。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兩國關系正常化。(中美關系改善是我國外交的重點,要求學生能分析中美改善外交的原因和影響)
3、1972年,日本當時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建交。日本早於美國與中國建交。
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重要的外交活動
①、中國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②、積極參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活動。
③、2001年中國領導推動的「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立,對加強中俄及中亞區域性多邊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一課 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一、了解雅爾塔體制
二戰後期,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系,奠定了戰後世界兩極框架。
二、兩極格局的形成
1、原因:美蘇兩國在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方面的分歧導致兩國走向對立。
2.形成的過程:美國推行冷戰政策、蘇聯建立華約進行反擊(華約的建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
3、美國的冷戰政策
①、杜魯門主義: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標志著美蘇「冷戰」開始。
冷戰的定義:尤其注意冷戰是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採取的除軍事進攻以外的一切敵對行為,以遏制共產主義。
②、馬歇爾計劃:美國國務卿提出援助歐洲計劃,以經濟手段扶持控制西歐,幫助美國實現世界霸主地位的重要步驟,是「冷戰」政策在經濟方面表現。
③、北約:1949年,美英法等12國在華盛頓簽訂《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以美國為軍事政治集團,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4、了解德國、朝鮮的分裂、越南戰爭和古巴導彈危機(注意越南戰爭不屬於冷戰)
5、兩極格局的結束: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
第二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一、了解歐洲共同體形成和擴大
1、1951年西歐六國(法德意比荷盧)建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1958年六國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三個共同體合並為一個,統稱歐洲共同體。
2、歐盟的發展趨勢:經濟一體化向政治一體化過度。
3、歐洲走向聯合的原因:思想、政治、經濟因素和德法兩國的和解,其中經濟因素最為重要
二、了解日本崛起為世界經濟大國的表現
1、經濟發展的表現:20世紀八十年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2、日本現在發展的方向: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轉變。
3、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 (日本的民主改革和美國的幫助)
4、日本發展的經驗:根據國情指定經濟發展戰略
三、了解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不結盟運動的定義:不與大國結盟
2、不結盟運動的興起的原因:擺脫美蘇的控制和維護自身的安全
3、斗爭目標:反對美蘇的霸權主義到現在要求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四、了解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
1、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的實質:共產黨喪失執政地位,國家社會性質發生改變
2、1991年《阿拉木圖宣言》標志著蘇聯完全解體,兩極格局就此瓦解和冷戰結束。
蘇聯解體的原因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改革;
歷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出現嚴重的弊端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變」;
2、當今世界形式:和平與緊張並存,但以和平為主 (影響世界緊張的因素:一些地區和國家沖突的加劇、美國推行霸權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的泛濫)
五、國際格局的相關理解
國際格局的變化根本原因是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
各國的外交政策受國家利益和國家實力的影響。
國際政治格局:強調誰主宰世界

G.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的重要知識點有哪些

知識點總結 也就是課文中的重點知識和現階段關繫到社會的熱點問題 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宗法制;神權和王權的密切結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鞏固西周統治

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後代

分封制的作用: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後期諸侯割據爭霸,社會動盪。

4、西周的宗法制

內容:是一種繼承和分配製度,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系政治聯系的制度。

特點: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對性;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相結合;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關系:宗法制是維系分封制的血緣紐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的政治性質的制度。在家中族內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國家就是分封制根據大宗小宗而形成嚴格的等級制。

6、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神權與王權的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六國。

秦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數百年的割據混亂局面,擴大了統一帝國的規模,推動了中華民族國家一體格局的形成。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中央:皇帝制度(表現)

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職能)

地方:郡縣制

郡縣制實施的意義: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3、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區別:

一、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的。

二、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並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三、諸侯國擁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承秦制」,有所變化:漢武帝時,重用尚書令、侍中等,以丞相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演化為執行機構

② 三省六部制: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隋朝時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唐朝時三省分工明確,既合作,又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立的六部,則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使此後歷朝都基本沿襲了這種制度。

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分化事權):三省六部有名無實,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權利,後又樞密使分割軍權,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相權,三司掌管財政削弱相權;

④ 元朝:廢三省,行一省制——中書省,六部歸其下;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代:漢初郡、國制並行,「七國之亂」後王國開始削弱;武帝實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王國名存實亡。武帝分全國為13州,設刺史監察地方。東漢末年,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成為州郡縣三級制。

③宋代:軍事上,把兵權收歸中央,又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設通判監察,削減節度使權力。

財政上,地方財賦除自留小部分,其餘轉運中央或指定地點,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④元代:創立實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設置行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之下設路、府或州、 縣,對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進行管理。

意義:行省制度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 在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跡。

② 在中央政權中,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君權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廢除丞相。

③ 在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系中,中央都不斷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④ 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和治理日趨完善。

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內閣制

目的: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 設立:明成祖

影響: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加強了專制統治。

2、軍機處 設置時間:雍正年間

作用:提高中央集權政府的行政效率,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II.【要點歸納透析】

一、如何認識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①作用:在我國這種制度延續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在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其積極作用是主流,①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③防止分裂割據,抵禦外來侵略,鎮壓人民起義,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使社會環境和平穩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③保證了中外經濟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動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在封建社會發展後期,專制主義已經發展到極限,以消積作用為主,這主要表現在:①對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壓迫十分殘酷。②束縛了商品經濟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③導致思想禁銅和文化專制,嚴重阻礙科技文化發展,因而只有消滅這種制度,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④兩大矛盾:①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兩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勢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在中央集權過程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日益強化

⑤發展趨勢:從專制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其發展總趨勢有三:①是不斷改革中央行政機構,特別是削弱相權,加強皇帝對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斷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③是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

二、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過程

①秦形成確立:秦朝統一後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縣制,這成為以後封建王朝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

②西漢鞏固:西漢政治的重要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武帝頒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行,加強了中央集權,

③隋唐完善:隋朝採用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

④宋朝加強:中央集中行政權,將宰相權力一分為三,使於皇帝直接控制。

⑤元朝新發展:元朝加強中央集權最突出的是實行行省制度,另外對邊疆地區也加強了管轄。

⑥明清強化:明清時期封建制度開始走向衰落,需要強權加以維持。朱元璋廢除丞相,權歸六部,集皇權、相權於一身。清朝封建專制主義達到頂峰,增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由皇帝裁決。

III.【典型例題解析】

一、閱讀下列圖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請回答:

(1)根據左圖有關信息回答分封制的主要特點。

(2)根據右圖有關信息回答秦朝官僚機構的特點,它與分封制有何相似之處。

(3)簡要分析秦建立郡縣制的影響。

參考答案:

(1)周天子將王族和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後代分封到各地為諸侯,諸侯還要按宗法制對下屬的卿大夫進行再分封,這樣層層分封形成森嚴的等級。

(2)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地方設郡縣。相似點:統治體制呈金字塔形,都體現了集權和等級制度。

(3)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權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准。

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新唐書)概述漢、唐、北宋、明朝統治者分別採取了怎樣的辦法來防範相權過重的威脅?

參考答案:

漢武帝:頻繁任免丞相,實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權。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權。

北宋在宰相之下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政權。

明太祖則廢了丞相制度,把中央政權分屬六部.

閱讀全文

與歷史必修1第一課知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