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劉備身世歷史學家

劉備身世歷史學家

發布時間:2021-03-01 10:00:25

㈠ 歷史上的劉備家世真的很窮么

《三國志》來「年十五,母使行學源,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故九江太守盧植,曾師事馬融,而馬融又是外戚豪家。能通古今學,好研精而不守章句。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建寧中,被征為博士,可謂士之楷模,國之楨干也。這樣的人會收一個貧賤子弟為徒??更何況尚有一個劉備同宗的劉德然??而另一個同門公孫瓚,《後漢書》「家世二千石」既貴族世家,先是為涿郡門下書佐,得到太守劉候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成為太守女婿。可見公孫瓚無論家世身份在當地都不是無名之輩。從此更可見劉備和劉德然,必然不可能身份太過於低微。

㈡ 劉備一生主要事跡

1、早年經歷

公元175年(漢靈帝熹平四年),劉備十五歲,母親讓他外出行學,劉備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一起拜原九江太守同郡盧植為師學習,劉德然的父親劉元起常常資助劉備,將他和劉德然同等對待,但遭到劉元起妻子的不滿,劉元起說:「我們宗中有這樣一個孩子,不是個平常人。」

公元184年(漢靈帝中平元年),爆發黃巾起義,23歲的劉備因鎮壓起義軍有功被封為安喜縣縣尉,後來,朝廷有令:如因軍功而成為官吏的人,都要被精選淘汰,該郡督郵要遣散劉備,劉備知道消息後,到督郵入住的驛站求見,督郵稱疾不肯見劉備,劉備懷恨在心,將督郵捆綁督起來鞭打兩百下後,與關羽、張飛棄官逃亡。

後來,大將軍何進派毌丘毅到丹楊募兵,劉備也在途中加入,到下邳時與盜賊力戰立功,任為下密縣丞,不久又辭官。

後來又任高唐尉、高唐令等職,不久高唐縣被盜賊攻破,劉備於是往奔公孫瓚,被表為別部司馬。

2、入主徐州

公元194年(興平元年),曹操以為父報仇為名再度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謙不能抵擋,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與劉備一起前往救援,劉備自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又略得飢民數千人。

到徐州後,陶謙又給劉備增丹楊兵四千,劉備於是又歸屬陶謙。而此時張邈、陳宮叛迎呂布,攻打曹操,曹操根據地失陷,於是回兵兗州,陶謙表劉備為豫州刺史,叫他駐軍在小沛。

公元195年(興平二年),陶謙病重,對別駕麋竺說:「非劉備不能使徐州安定。」陶謙死後,麋竺率徐州人民迎接劉備做太守,劉備不敢接受,在陳登、孔融的再三勸說下,劉備遂領徐州。

3、依附劉表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秋七月,汝南黃巾軍首領劉辟等叛歸袁紹,袁紹使劉備領兵與劉辟寇略許都以南,關羽得知後從曹操處亡歸至劉備處助之,曹操派遣曹仁來攻擊劉備,劉備戰不利於是回到袁紹處,想要離開袁紹,以連結劉表為由,帶兵復到汝南,聯合黃巾余黨龔都,眾有數千人,曹操派遣蔡陽前來攻打,被劉備所殺。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曹操親自討伐劉備,劉備往投劉表,劉表親自到郊外迎接劉備,待以上賓之禮,遂屯於新野,荊州豪傑都前往歸附劉備,引起劉表的猜疑,劉表暗裡提防劉備。

劉備在荊州數年,自覺老之將至而功業未建,遂有「髀肉之嘆」,劉備向劉表提出趁曹操進攻烏桓時偷襲許都的建議,劉表沒有採納。

4、對抗曹操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劉備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向劉備獻上了隆中對。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親率大軍南下,而此時劉表病死,劉表次子劉琮代立,遣使者投降曹操,劉備屯兵於樊城,不知道曹操軍的突然到來,到了宛城才知道狀況,隨即率軍離開,路經襄陽時,諸葛亮建議劉備攻打劉琮,可占據荊州,但劉備因和劉表同宗,不忍相奪。

5、大業初成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劉備聯合孫權,與周瑜率領聯軍大敗曹操於赤壁,又南收荊州四郡,劉備從孫權手中借的荊州江陵(南郡),占據荊州五郡。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劉璋聽從張松建議,派法正邀請劉備入川襄助自己對付張魯,法正、龐統在此時勸劉備圖取益州,劉備遂留諸葛亮、關羽等守荊州,自將數萬步卒入蜀。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張松事情敗露被殺,劉備於是與劉璋反目,劉備依龐統提出的計謀,召白水軍的楊懷到來並將其斬殺,吞並其部隊,派黃忠、卓膺率軍南下進攻劉璋,佔領涪城。

龐統率軍攻打雒城時為流矢所中戰死城下。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雒城被圍近一年才被攻克,劉備乃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共圍成都,時劉備派建寧督郵李恢說降馬超,馬超來到成都,劉備命他率軍屯城北,一時城中震怖,劉備於是派簡雍勸降了劉璋,遂領益州牧,啟用蜀中諸多人才。

6、漢中之戰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孫權認為劉備已經占據益州,想要要回荊州,劉備回應說:「等得了涼州,就把荊州給你。」孫權忿怒,於是派遣呂蒙襲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於是率兵五萬下公安,讓關羽入益陽。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放棄陽平關,南渡沔水,於定軍山扎營,夏侯淵率軍前來爭取定軍山,被黃忠所殺,而後曹操親提大軍來爭漢中。

劉備聽說後說:「曹操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曹操到漢中之後,劉備斂眾拒險,黃忠、趙雲又在漢水截取曹軍糧草,曹軍奔走逃亡的越來越多,不得已退軍,劉備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並派遣劉封、孟達等佔領上庸,同年,劉備進位漢中王。

7、白帝城託孤

然而,佔領漢中不久,關羽孤軍北伐,雖然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於樊城,但東吳呂蒙以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劉備在曹丕篡漢建魏後,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同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

公元222年(章武二年)春,劉備派遣黃權督江北水軍,自率陸軍進軍,秋七月,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將軍馮習、張南等戰死,劉備退至永安,孫權聽聞劉備駐扎白帝,非常害怕,派遣使者請和,劉備同意。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三月,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夏四月,劉備病逝,享年63歲,謚號為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2)劉備身世歷史學家擴展閱讀:

軼事典故:

1、求田問舍

求田問捨出自《三國志·陳登傳》,本意是指只知道購置房田產業,沒有遠大的志向。

許汜和劉備一起在荊州牧劉表處坐,劉表與劉備一起品論天下人。許汜說:「陳登是個江湖之士,豪橫之氣不加檢點。」劉備問劉表:「許汜君說的對不對啊?」劉表說:「要說不對,許汜君是個善士,不會說虛假的話;要說他對,陳元龍可是名重天下呀。」

劉備問許汜:「你說他豪橫,難道有什麼事例嗎?」許汜說:「我曾經遭遇戰亂路過下邳,我去見陳登。他沒有招待客人的意思,很長時間不跟我說話,他自顧自地上大床睡卧,讓我這個客人睡下床。」

劉備說:「您有國士的名聲,現在天下大亂,帝主不能執政,希望您憂國忘家,有一點救世的念頭。可是您呢,整天忙著求購土地,到處詢問房產價格,說的話沒有能采為良言的,這是元龍所忌諱的做派,他憑什麼跟您說話呢?如果是當時是在下,我會自己睡在百尺樓上,讓您睡地板,怎麼會只是上下床之間呢?」

2、以德服人

以德服人是指以良好的德行使人佩服。劉備雖然在機權幹略上略有不足,但是卻有著高尚的道德情操,並曾以此感化了刺殺他的刺客。劉備臨死前還以此來教育他的兒子劉禪,即「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㈢ 劉備真是皇室後裔嗎

劉備是皇室後裔。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准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3)劉備身世歷史學家擴展閱讀: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劉備雖有皇家的血脈,但卻經歷了家道中落、幼年喪父的人生悲劇,兒時為生活所迫便隨母「販履織席為業」,始嘗人生的艱辛。這段為生活所迫的人生逆境磨礪了劉備的心志,也鑄就了他與人為善的品格。劉備母親是一個很有見識的人,盡管窮,也要送劉備讀書。

在劉備十五歲時,他與公孫瓚、劉德然師從著名學者九江太守盧植,少年劉備在為人處事及社會見識方面的不同凡響,令他的同宗劉德然的父親大為贊賞,當時劉德然的父親每次給兒子學習費用時都要給劉備一份,倆人待遇相同,以至於德然之母少不了有些怨言。

德然之父卻說「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看來這位蜀漢先主在少年時代所體現出來的精神氣質便有過人之處。

盧植是一位文武雙全很有學問的儒學學者,劉備投在他的門下自然長了不少見識。師從盧植讀完書後,劉備有過一段失業的時光,他的家鄉河北涿郡是一個四通八達、流動人口很多的地方,在這段時光里,青年劉備喜歡交遊。

由於劉備得到過著名學者盧植的親傳親授,獲得了不少知識包括對當時天下形勢的把握,加之他喜歡結交天下豪傑、平易近人的精神氣質,使得他的人緣極佳。

許多青年人常圍繞在他的周圍,這些青年人當中有怒誅地方惡霸而逃亡在外的關羽,有為人豪爽、以屠宰為業而頗有資財的張飛,有為人幽默滑稽、善於辯論、性格耿直的簡雍……「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了當時的情景。

㈣ 劉備的人物簡介

劉備(公元161年7月16日—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謚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

根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備雖然是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但是他父親早死,家境貧寒,與母親賴販草鞋、織草席度日,生活非常艱苦。

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贊,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

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佔有今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

公元223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謚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4)劉備身世歷史學家擴展閱讀

劉備創業之初,勢單力薄,顛沛流離。雖然兩次占據徐州,但都最終失敗,但是他注意收買人心,不論什麼情況,他都以民為先。後來,三顧茅廬得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對」,形成自己的立國綱要。他一生重用諸葛亮,如魚得水,共謀大業。他在鄉黨之中得到後來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鎮守了漢中這個戰略重地……從另一方面說明劉備知人善任的本色,很會籠絡人心。

劉備禮賢下士,慧眼識才。在愛才、用才上,盡管劉備、曹操、孫權三人有共同的特點,但劉備比他們兩人更勝一籌,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對人評價:「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夷陵之戰中,劉備大軍潰敗,部將黃權再不得已的情況下,率軍投降曹魏,當時大臣們都勸劉備將黃權全家滿門抄斬,劉備卻說,黃權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舉動,還說:「黃權並沒有辜負我,是我辜負了黃權!」,身居高位,有如此廣闊的胸襟,實為難得,所以後世人都以寬以待人評價劉備。

㈤ 劉備的祖上是誰

劉備的祖上是劉雄,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根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陳壽本志的記回載答:劉備的先祖是漢景帝第九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勝的兒子劉貞被封為涿縣陸城亭侯,劉備便是他的子孫。

劉雄的先祖、劉勝之子劉貞於元狩六年被封為涿縣陸城亭侯,因為獻於宗廟助祭的酎金成色不足而被免去侯位,因而定居在涿縣。傳至劉雄及其子劉弘,祖祖輩輩有很多人出仕於州郡。



(5)劉備身世歷史學家擴展閱讀

劉備的祖父劉雄被舉為孝廉,官至東郡范令。劉備的父親劉弘早亡,少年劉備與母親以織席販履為業,生活非常艱苦。熹平四年,劉備與同宗劉德然、遼西人公孫瓚一起拜原九江太守、同郡人盧植為師學習。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㈥ 劉備自稱是皇叔,真實歷史上的身份真是這樣嗎

究其原因,我覺得,這個身份很可能是摻了酒的水,或者是以酒為名的醋。
這就產生了一件很奇怪又是很耐人尋味的事。
正統史書《三國志》上,對劉備的皇族身份,大書特書一筆「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在他人的傳記中也有提及到這一特殊身份,本應是板上定釘的事,很多史學家卻認為這是不確切的,沒影子的事,一筆未提到身世的劉表,卻被眾多人坐實了「皇家血脈」。
有為無,無為有。
歷史總是迷霧重重,留下一個又一個謎團,有可解,有不可解,有可知,有不可知,就算是可知又可解,也只能是後人的可知與可解,是不是真正的可知與可解,也只有當事人可知與可解。
據於某種不可告人的原因,真相總是被掩蓋著,我能做的,只是推測出自己認為的最合理的真相,也許會離真相很遠,也許離真相很近,也許你們會接受,也你們會反對,這都不是我所能控制的。
我能給予你們的,就是這樣的「一家之言。」
這就要兩個數學公式來證明,並用到一點小小的推理,從而得出結論,正如那句名言所說:
「真相永遠只有一個。

㈦ 歷史上真實的劉備的為人

歷史上真實的劉備的為人富有魅力、富於韜略。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准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7)劉備身世歷史學家擴展閱讀:

劉備雖有皇家的血脈,但卻經歷了家道中落、幼年喪父的人生悲劇,兒時為生活所迫便隨母「販履織席為業」,始嘗人生的艱辛。這段為生活所迫的人生逆境磨礪了劉備的心志,也鑄就了他與人為善的品格。

劉備母親是一個很有見識的人,盡管窮,也要送劉備讀書。在劉備十五歲時,他與公孫瓚、劉德然師從著名學者九江太守盧植,少年劉備在為人處事及社會見識方面的不同凡響,令他的同宗劉德然的父親大為贊賞。

當時劉德然的父親每次給兒子學習費用時都要給劉備一份,倆人待遇相同,以至於德然之母少不了有些怨言,德然之父卻說「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看來這位蜀漢先主在少年時代所體現出來的精神氣質便有過人之處。

盧植是一位文武雙全很有學問的儒學學者,劉備投在他的門下自然長了不少見識。師從盧植讀完書後,劉備有過一段失業的時光,他的家鄉河北涿郡是一個四通八達、流動人口很多的地方,在這段時光里,青年劉備喜歡交遊。

由於劉備得到過著名學者盧植的親傳親授,獲得了不少知識包括對當時天下形勢的把握,加之他喜歡結交天下豪傑、平易近人的精神氣質,使得他的人緣極佳,許多青年人常圍繞在他的周圍。

這些青年人當中有怒誅地方惡霸而逃亡在外的關羽,有為人豪爽、以屠宰為業而頗有資財的張飛,有為人幽默滑稽、善於辯論、性格耿直的簡雍。

㈧ 劉備的生平簡介

漢高祖劉邦是一個起自底層的流氓。劉邦從小沒讀過書,也看不起讀書人,看到讀書人戴著端正的帽子,就叫人取下來,往裡撒尿。他沒有名也沒有字,兄弟四人中他行三,所以人家叫他季,就是「劉老三」的意思。他從小游手好閑,不事家人生產作業。成年後,做了小吏,成天和那些衙役勾肩搭背,「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又沒錢,便跑到酒鋪賴酒喝。年近四十,還沒成家立業,只不過在朋友幫助下混到了個小小的泗水亭長。亭長主要職掌「逐捕盜賊」,維持地方治安。用今天的話來說,相當於鄉派出所所長。這個位置倒十分適合劉邦的流氓脾氣。


項羽之敗,說明在一個惡化的生存環境中,流氓精神當然更有競爭力。項羽的死,象徵著貴族精神的失敗。劉邦的勝利證明,隨機應變、不擇手段能脫穎而出。

㈨ 劉備的出身和史跡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
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陳壽評劉備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自己也曾說過,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佔有今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一說太宗),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這里首先討論的是,劉備的個人性格,以及在政治和軍事上,當時人們對他是如何看的。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載周瑜上疏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同書《魯肅傳》又載魯肅同樣進說:「劉備天下『梟雄』,與(曹)操有隙,寄寓於(劉)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周瑜、魯肅是其時的傑出人物,當他們為孫權畫策時,認為劉備是一名「梟雄」,「必非久屈為人用者」。同書<蜀志)的<黃權傳)也說:「(黃)權諫(劉璋)曰:『左將軍(劉備)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意在言外,與周瑜、魯肅的看法相同。這里的「驍名」,《後漢書·劉焉傳》作「梟名」,李賢註:「梟,即驍也。」「梟雄」的具體含義是什麼?當然,如李賢注所說,「梟」、「驍」二字是通用的,有勇健之義,並非眨義詞。問題在於,劉備被認為「梟雄」,是否可以作如此解釋。
當官渡之戰前夕,袁紹聲討曹操的檄文中,其罪名為:「(曹)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除忠害善,專為『梟雄』。」這里根據的是《後漢書·袁紹傳》。這篇檄文又收入《文選》卷四四陳孔璋(陳琳)《為袁紹檄豫州》,僅「除忠害善」作「除滅忠正」,其他與《後漢書》同。對「梟雄」的解釋,五臣注說:「(張)銑曰:『梟,惡鳥也;雄,強也,言曹操如惡鳥之強也。」,Bp使不根據張銑的註解,從聲討曹操的檄文本身來看,顯然,「梟雄」是一個嚴重的貶義詞。檄文斥責曹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主要指曹操曾得袁紹大力支持,卻反而企圖消滅袁紹。這為人們提供了一把鑰匙,可以用來正確解釋當時為什麼稱劉備為「梟雄」。這里不妨舉例宋考察這個問題。其一,當劉備在徐州為呂布所逐,投奔曹操,不但得到重視,並有一個為人們所熟知的故事:「是時,曹公(曹操)從容謂先主(劉備)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袁紹)之徒,不足數也。」』曹操認為,劉備與他才是當代「英雄」,甚至連割據河北的袁紹也不放在眼裡。正當曹操如此稱譽劉備之際,而在背後,劉備卻正與車騎將軍董承等人合謀,企圖發動政變,除去曹操(《三國志·蜀志·劉備傳》)。其二,當割據益州的劉璋迎來劉備,「使討張魯」,但是,劉備卻回軍成都,迫使劉璋「開城出降」,自領益州牧(《三國志·蜀志·劉璋傳》)。僅據這兩個事例,如前引《文選》五臣注所說,「梟」是「惡鳥」,「梟雄」是「惡鳥之強」,劉備所以被看作「梟雄」,其正確解釋應該如此。《三國志,蜀志·劉備傳》注引《魏書》說過:「諸將謂(呂)布曰:『(劉)備反覆難養,宜早圖之。』」所謂「反覆難養」,指劉備生性反覆,難於馴養,如不早除,將遭反噬之禍,也應該是「梟雄」一詞的最好註解。
在東漢末年這個戰亂時代,曾流行過「英雄」一詞。據劉劭《人物誌》卷中的解釋:「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概括起來,即是「文武茂異」,具有文武兩方面的卓越才能。但是,當時對這個詞的使用比較廣泛,有的不盡符合這個標准。如前所說,劉備曾被曹操稱為「英雄」,《三國志·魏志·郭嘉傳》注引《魏書》也說過,「(劉)備有英雄名」。實際上,劉備即不完全具備「英雄」的條件,僅是一般的泛稱。據《三國志·魏志·武帝紀》,程昱認為「劉備有雄才」。再據同書《賈詡傳》,賈詡在與曹丕的對話中,也說過同樣的話。程昱、賈詡都是曹操的重要謀士,也是當時才華出眾的人物,雖然時隔多年,他們對劉備所作的評價卻如此一致,這不是偶然的。不但程昱、賈詡二人,曹操的另一重要謀士、英年早逝的郭嘉,據同書《郭嘉傳》注引《傅子》:「(郭)嘉言於太祖(曹操)曰:『(劉)備有雄才。」』說明看法同樣如此。曹操手下這三個非同一般的智謀之士,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場合,都強調劉備的「雄才」,即是在「文武茂異」兩方面,僅具有「膽力過人」的「雄」,所缺少的是「聰明秀出」的「英」,因而,劉備並不是一名嚴格意義的「英雄」,從他一生經歷來看正是如此。
表現在政治上,劉備屬於「惡鳥之強」的「梟雄」,在軍事上,劉備也不是特別突出的軍事家。當作戰之際,劉備盡管「親當矢石」(《三國志·蜀志,黃權傳》),但這僅是「膽力過人」的匹夫之勇。至於運籌帷幄,作為一軍統帥來說,劉備所缺少的正是這種「聰明秀出」的才能。曹操的謀士趙戩曾對劉備作過如下評論:「(劉備)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三國志·蜀志·劉備傳》注引《傅子》)孫權的大將陸遜也有過類似意見:「尋劉備前後行軍,多敗少成,推此論之,不足為戚。」(《三國志·吳志,陸遜傳》)「拙於用兵」,「多敗少成,』,這是來自曹操、孫權兩方面對劉備所作的評語,是從劉備以往的戰爭經歷得出來的。甚至在劉備的最後一戰——吳蜀夷陵之戰,當曹丕觀察到劉備的戰爭部署時,曾加以輕視,據《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說:「初,帝(曹丕)聞(劉)備兵東下,與(孫)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里,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曹丕不是軍事家,僅由於在曹操身邊多年,對軍事有所知曉,戰爭的結果如曹丕所預料,劉備是以大敗告終的。「拙於用兵」,「備不曉兵」,「每戰則敗」,「多敗少成」,這不但是當時人們在軍事上對劉備所作的評語,也是歷史為劉備所作的結論。
所有這些,說明無論在政治或軍事上,劉備都不是當時特別突出的人物,為什麼在鼎足三分中,卻可以成為一國之主?當然,劉備自有他的長處,如「甚得眾心」即是其一(《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同時,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即是劉備從荊州開始與諸葛亮的合作,因而,不是劉備開創了,而是此後諸葛亮開創了蜀國的歷史。
在劉備統治下的徐州,矛盾繼續存在,僅是矛盾雙方的地位有所轉化而已。以外部矛盾而論,威脅不再是來自北面的兗州,而是東面的淮南,即是說,這時對徐州虎視眈眈的是袁術,而不再是曹操。至於內部,這時徐州豪族勢力已居於統治地位,但是,原陶謙一方的力量仍然存在。因此,從內外兩方面來看,徐州雖然經過這次變動,矛盾的日趨激化仍是必然的。
在袁紹支持下,劉備被當地豪族推戴為徐州牧,這一行動當然激怒了袁術。「術生年已來,不聞天下有劉備」(《三國志·魏志·呂布傳》注引《英雄記》),出身四世三公家族的袁術,對於劉備這個「賣履織席」的小人物,所吐露出的這種極端蔑視的語言,表達了當時的憤怒心情。一場不可避免的「爭盟淮隅」的戰爭終於爆發,這是外部矛盾激化的結果。在內部,劉備出任徐州牧這一行動,也必然導致原陶謙一方與當地豪族一方矛盾的激化。《三國志·蜀志·劉備傳》說:「袁術來攻先主(劉備),先主拒之於盱眙、淮陰」,「先主與術相持經月,呂布乘虛襲下邳。下邳守將曹豹反,間迎布。布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海西。」這一段記載雖較為簡略,仍可看出,劉備所以失敗,這是徐州內外矛盾同時激化的結果。對此,這里有詳為分析的必要。
《三國志·魏志·呂布傳》注引《英雄記》說:「(呂)布水陸東下,軍到下邳西四十里。(劉)備中郎將丹陽許耽夜遣司馬章誑來詣布,言:『張益德(張飛)與下邳相曹豹共爭,益德殺豹,城中大亂,不相信。「丹陽兵」有千人屯西白門城內,聞將軍(呂布)來東,大小踴躍,如復更生。將軍兵向城西門,丹陽軍便開門內將軍矣。』布遂夜進,晨到城下。天明,「丹陽兵」悉開門內布兵。布於門上坐,步騎放火,大破益德兵,獲備妻子、軍資及部曲將吏士家口。」(《後漢書·呂布傳》說:「時劉備領徐州,居下邳,與袁術相拒於淮上,術欲引(呂)布擊備,乃與布書曰……布得書大悅,即勒兵襲下邳,獲備妻子,備敗。」這里以呂布襲下邳出於袁術的勾引,與當時情勢不合,且與袁術的書信矛盾,本文不採此說。)對勾結呂布,反對劉備的許耽、章誑、曹豹三人,這里有必要加以考察。中郎將許耽是丹陽人,與陶謙同鄉,顯然屬於陶謙親信,這里稱之為「(劉)備中郎將」,指的是劉備一方,而不是屬於劉備的。下邳守將曹豹本來是「陶謙故將」(見後),這時任下邳相,顯然出於陶謙所任命;作為陶謙的「故將」,如上所說,曹豹曾奉命與劉備率軍抵禦過曹操。據上引《英雄記》,當曹豹被張飛所殺以後,守衛下邳西門的「丹陽兵」,知道呂布率軍前來,「大小踴躍,如復更生」,並開城門迎接呂布軍隊,顯然,這支「丹陽兵」即是曹豹的部曲。至於章誑,其人為許耽軍中的司馬,也應該屬於陶謙親信。許耽、曹豹、章誑三人應該都是「丹陽兵」的統率者。這里說明一個問題,即陶謙所賴以統治的「丹陽兵」,當徐州易牧之後,並未轉到劉備手裡,其統率者仍舊是陶謙的「故將」。許耽、曹豹等人以及「丹陽兵」的背叛,終於成為劉備在徐州失敗的主要原因。
《三國志·蜀志·劉備傳》注引《英雄記》說:「(劉)備留張飛守下邳,引兵與袁術戰於淮陰石亭,更有勝負。陶謙故將曹豹在下邳,張飛欲殺之。豹眾堅營自守,使人招呂布。布取下邳,張飛敗走。備聞之,引兵還,比至下邳,兵潰。收散卒,東取廣陵,與袁術戰,又敗。」這段記載與上引《英雄記》可以相互補充。當與袁術激戰之際,劉備所派與曹豹共守下邳要地的,卻是張飛。盡管張飛「雄壯威猛」,僅是一員戰將,對如何守衛下邳,以及如何處理與曹豹等人的矛盾,據《英雄記》所反映,是十分粗暴的。曹豹一方面憑借「丹陽兵」「堅營自守」,一方招引呂布。其後果是,張飛為呂布所大敗,失守下邳,劉備回救「兵潰」,又為袁術所敗,徐州終於落到呂布手裡。
徐州的得與失,其間不過一年有餘。但是,在劉備一生中,既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而「爭盟淮隅」,又典型的反映了劉備的性格和才能(政治上和軍事上)。首先,從依靠陶謙到取代陶謙的徐州牧高位,躋身於群雄之列,所有這些,都表現了劉備的「梟雄」性格,前面論述已多,這里不再重復。其次,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劉備與糜竺、陳登等豪族勢力拉攏,雖然得以據有徐州,但是,劉備卻被迫讓許耽、曹豹等人繼續身居高位,掌握兵權。再次,下邳是徐州州治,既是政治上也是軍事上的要地,而任下邳相的,卻是「陶謙故將」曹豹,作為劉備代表守衛下邳的又是張飛,如前所說,張飛對曹豹勢如水火,必欲殺之而後快,終於導致徐州的喪失。在強敵壓境的嚴峻時刻,為什麼仍以「陶謙故將」曹豹擔任下邳相的重任,又為什麼以張飛這樣粗暴的人物與曹豹共守下邳?答案只能是,盡管出於被迫,劉備政治和軍事上都缺乏必要的才能,這不但不能緩和矛盾,相反,卻促使矛盾迅速激化,造成最壞的惡果。
《三國志·魏志·呂布傳》說:「太祖(曹操)乃盡收復(兗州)諸城,擊破(呂)布於巨野。布東奔劉備」,「備東擊袁術,布襲取下邳。」當曹操收復兗州之後,呂布即投奔劉備,屯軍於下邳之西(《資治通鑒》卷六二「布大喜引軍水陸東下」胡三省注),因而得與許耽、曹豹等人合謀,乘機襲取下邳。對呂布其人,當時曹操曾評為「狼子野心,誠難久養」(《三國志·魏志·呂布傳》),也是一個「梟雄」型的人物。劉備為什麼將呂布收留在徐州,而屯駐之地即在下邳附近?在與袁術激戰之際,又為什麼對呂布不加提防?因此,呂布得以充當襲取下邳這樣重要的角色,並進而據有徐州,這是劉備自己在給呂布製造時機,同樣是在政治和軍事上缺乏必要才能的表現。
此後,從投降呂布到被呂布逐出徐州,劉備「爭盟淮隅」的宏圖從此落下帷幕,僅為後世探討劉備的性格和才能,提供了典型事例。
作為「梟雄」的劉備後來終於取得荊、益兩州,建立蜀國,這完全是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策畫。其間,關羽喪失荊州,以及劉備在夷陵之戰的慘敗,都是違背了這個策畫中「結好孫權」的結果。至於三國鼎立的蜀國,更是諸葛亮所寫的歷史,與劉備完全無關。
當時益州是安定富庶的地區,諸葛亮《隆中對》指出:「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法正對劉備的「獻策」說:「資益州之殷富,憑天府之險阻。」(《法正傳》)龐統游說劉備時也說:「今益州國富民強,戶門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龐統傳》注引《九州春秋》)號稱「天府」的益州,除「殷富」外,更為重要的是,其地具有自然地理上的特殊條件,即所謂「險塞」、「險阻」,四周群山環繞,外敵不易攻入。當然,劉備對此更不可能是一無所知的,不但劉備,孫權及其大將周瑜、甘寧同樣看中了益州。《三國志·蜀志·劉備傳》引《獻帝春秋》說:「孫權欲與劉備共取蜀,遣使報(劉)備曰:『米賊張魯居王巴、漢,為曹操耳目,規圖益州。劉璋不武,不能自守。若操得蜀,則荊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進討張魯,首尾相連,一統吳、楚,雖有曹操,無所憂也。』備欲自圖蜀,拒答不聽,曰:『益州民富強,土地險阻,劉璋雖弱,足以自守。張魯虛偽,未必盡忠於操。今暴師於蜀漢,轉運於萬里,欲使戰克攻取,舉不失利,今同盟無故自相攻伐,借樞於操,使敵承其隙,非長計也。』權不聽,遣孫瑜率水軍住夏口。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發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郡,諸葛亮拒南郡,備自住夷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三國志·吳志·魯肅傳》也說:「先是,益州牧劉璋綱維頹弛,周瑜、甘寧並勸(孫)權取蜀,故以咨(劉)備。備內欲自規,乃偽報曰:『備與璋托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於山林。』後備西圖璋,留關羽守,權曰:『猾虜乃敢挾詐。」從劉備拒絕孫權取蜀的言詞中可以看出,除益州的富強外,劉備也重視這個地區的「土地險阻」,「足以自守」。相對之下,如龐統對劉備的說詞所指出:「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孫吳,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三國志·蜀志·龐統傳》注引《九州春秋》)龐統是劉備入蜀的主要謀士,對此,劉備應該是首肯的。龐統所謂「鼎足之計,難以得志」,這是明顯的對《隆中對)的挑戰,不但顯示了龐統與諸葛亮的分歧,更顯示了劉備與諸葛亮的分歧。
重視益州的「土地險阻」,所謂「劉璋雖弱,足以自守」,實際上這是劉備當時的心態。以「荒殘」的荊州與「富強」的益州對比,以「用武之國」(《隆中對》語)的荊州,與「土地險阻」的益州對比,在劉備的天平上,益州是大大超過荊州的。既然「鼎足之計,難以得志」,因而劉備首肯龐統的策劃,主要正是看中「足以自守」的益州,並擬步劉焉、劉璋父子後塵,在這里稱王,甚至稱帝,建立自己的小朝廷,如同前此王莽末年的公孫述。
《三國志·蜀志·劉備傳》說:「(建安)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劉備)已得益州,遣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是歲,曹公(曹操)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聯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
這條史料十分重要。由於劉備心目中荊州已處於次要地位,可以將荊州給與孫權,但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即須在劉備取得涼州之後。所謂「須得涼州」,從地理條件來看,益州與涼州的關系十分密切,而且作為蜀地咽喉的漢中與涼州接壤,可以直接威脅漢中,進而更可以威協益州。涼州尚未到手,孫權即派呂蒙襲取長沙等三郡,劉備當然不惜以兵戎相見。待曹操定漢中,「蜀中一日數十驚」,權衡輕重,劉備思想中,益州安危當然遠超過荊州,重新劃定荊州的勢力范圍,與孫權「聯和」,必然提上日程。對此,劉備與諸葛亮的看法應該是一致的。
一旦從曹操手裡奪取漢中之後,劉備志滿意得,即自稱漢中王。據《三國志·蜀志·劉備傳》所載群下上劉備為漢中王的表,僅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為什麼漢中王「為國」不包括荊州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呢?是不是荊州將給與孫權,這三郡已無足輕重呢?這種可能是完全存在的,即是說,劉備准備放棄荊州,在益州「自守」。自從龐統提出「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孫吳,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繼而取得益州之後,諸葛亮《隆中對》所提「跨有荊益」的策劃,早被劉備置諸腦後了。這是劉備與諸葛亮的最大的分歧。
既然荊州已無足輕重,為什麼被孫權襲取、關羽被殺之後,劉備卻大舉出蜀發動夷陵之戰呢?對這次行動,如果僅從政治軍事方面著眼,將十分難於理解。但是,一個歷史人物的活動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內心活動,因而不能忽視某一時期的個人心態。如果從這個角度加以考察,劉備為什麼挑起夷陵之戰,則是可以理解的。
劉備發動這次戰爭,蜀中群起反對。《三國志·蜀志·法正傳》說:「先主(劉備)既稱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在諫阻的「群臣」中,包括追隨劉備多年的趙雲在內。同書《趙雲傳》注引《趙雲別傳》說:「孫權襲荊州,先主(劉備)大怒,欲討權。(趙)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
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聽,遂東征。」趙雲所諫,從政治上說「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從軍事上說更「兵勢一交,不得卒解」,顯然趙雲反對東征孫權的戰爭。「群臣多諫」的具體內容不詳,僅同書《秦宓傳》說:「先主既稱尊號,將東征吳,宓陳天時必無其利,坐下獄幽閉,然後貸出。」總之,群臣都是從政治、軍事上考慮反對與孫吳作戰的。對這些諫阻,為什麼劉備不聽,仍一意孤行?因而這里有必要不從政治軍事上的利害,而從另一角度加以考察。
勸說放棄荊州的,如前所說,出於龐統的獻策,為劉備所採納。此外,劉備內心深處還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章太炎曾說過:「關羽世之虎臣,……功多而無罪狀,除之則不足,不除則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荊州之全土,假手於吳人,以隕關羽之命。」(《檢論·思葛》)這很有見地。對鎮守荊州的關羽,劉備極不放心,而關羽對劉備也心懷不滿,不但易代(即劉備死後)將難於控制,即劉備健在之時也感到沒有把握。如章太炎所說,假手吳人將關羽除掉,應該是劉備所思考的問題。關於此點,已另有評論,可參看。
《三國志·蜀志·法正傳》說:「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諸葛)亮嘆曰:『法孝直(法正)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對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如果說諸葛亮不加諫阻,這是不可能的,其諫阻之詞也應該僅是從政治、軍事上著眼,與趙雲相同。從所謂「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諸葛亮認為,劉備對法正的信任遠超過自己之上。法正背叛劉璋來歸,劉備得以取蜀,因而獲得高度信任,這是人所共知的,問題還不在這里,必然有其另外一面,即法正洞曉劉備的心態和隱情,敢於在劉備面前說他人不敢說或不願說的話。
劉備對荊州之失,尤其是對關羽之死負有責任,但為了掩蓋,有必要故作姿態,打出「以復關羽之恥」的旗號,顯然這是在欲蓋彌彰,也為當時所了解,前引趙雲的諫阻之詞即僅從政治、軍事的利害方面立論,不及觸及所謂為關羽復仇的問題,當然不為劉備採納。從劉備的心態來說,人們愈是不願說「以復關羽之恥」,他愈要顯示他與關羽之間「恩若兄弟」的情誼;反之,如果有人順應劉備心態,指責關羽之過,再轉而陳說伐吳的利害,劉備是可能自行轉彎的,法正即是具備這樣條件的人物。首先,法正是中途投奔劉備的,不像諸葛亮或趙雲那樣很早即與劉備結合,並深悉關羽的功績。其次,法正本來是見利忘義,而且如《法正傳》所說,更是「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的殘酷無情的人物,對劉備有意除滅關羽,不可能如諸葛亮、趙雲那樣耿耿於懷。最後則是,法正是當時唯一敢於在劉備面說私房話的人。諸葛亮所嘆息的「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原因很可能即在這里。

㈩ 歷史真的有劉備這個人嗎

有的 劉備(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專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屬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

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陳壽評劉備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自己也曾說過,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佔有今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一說太宗),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閱讀全文

與劉備身世歷史學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