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一歷史人教版第三課知識點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貳』 誰有七年級下冊歷史(人教版)第三課(「開元盛世」)的知識結構圖
開元盛世一般講的是唐玄宗早期,唐朝的轉折點是「安史之亂」。開元盛世一般只要了解就行。「貞觀之治」才是考試重點
『叄』 初一上冊歷史第三課春秋五霸的重點
知識與能力 了解春秋戰國的起止時間,掌握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晉分三家,合縱連橫的歷史事實,從地圖中找出春秋五霸及戰國七雄的具體地理位置,學習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收集、閱讀、講解有關爭霸的故事。 過程與方法(1)通過收集歷史故事,培養學生檢索資料的能力與集體協作的精神。 [](2)通過講述有關爭霸的故事,如老馬識途、卧薪嘗膽、圍魏救趙、朝秦暮楚等歷史故事,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利用豐富的歷史材料,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2)通過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的爭霸過程,使學生明白變革是最先稱霸的主因,培養學生勇於創新、大膽設疑的優秀品格。 (3)通過退避三舍、卧薪嘗膽等故事,培養學生立志、勤奮、持之以恆的優良品質。 本課重點 學生通過對稱霸過程的分析,了解到諸侯爭霸的實質認識到齊桓公稱霸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管仲相齊後,對齊國進行了成功的改革。從而培養學生的理解、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
『肆』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下冊知識點
初一歷史(上冊)復習題
第一單元
第一課 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1、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距今約170萬年的 。
2、距今約 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類被稱為「北京人」。
3、 還保留著猿的一些體質特徵,但他們已經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備了現代人的特點。
4、 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5、 ,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取得的重大進步。
6、北京人已經使用 。 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促進了體質的發展和腦的進化。
7、人類最原始的社會組織形式是:原始人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 ,過著群居的生活。
第二課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1、距今約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華大地星力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黃河流域的 和長江流域的 。
2、距今約 年的半坡聚落位於 ,現存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半坡聚落居民已種植 、 、 ,飼養 、 ,還經常去 、 。他們開墾耕地用 、 ,收割莊稼用 、 ,加工穀物用 、 等。
3、 是半坡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4、我國是最早種植 和 的國家之一。其中,最早種植 的是半坡居民;最早種植 的是河姆渡居民。
5、距今約 年的河姆渡聚落位於 ,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河姆渡居民種植 ,飼養 、 、 等家畜。
6、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還用動物骨骼製作工具,他們在這些工具上 , ,這是工具製作技術的又一進步。
7、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 式的。幾千年來, 一直是江南地區的主要建築形式之一。
8、大汶口居民時期,出現了私有財產,聚落的成員之間產生了貧富分化。
第三課 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1、相傳 改進農具,教人農耕,嘗遍百草,發明醫葯,是中化原始農業和醫葯學的創始人,因此號稱 。他還發明 ,開辟 ,使人們互通有無。
2、相傳 造出宮室、車船、兵器、衣裳,還讓下屬官員發明文字、歷法、算術和音樂。他的妻子 發明了 。
3、距今約 多年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已經出現部落聯盟。
4、 和 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5、黃帝之後過了很久, 、 、 先後成為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
6、通過推舉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後人稱之為「 」。
7、 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他採用 的方法,把洶涌的洪水引入大海;又領導人民 , ,化水害為水利,發展農業生產。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公元前21世紀,王位世襲制的實行及國家機構的設置,標志著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的出現。
夏商西周時期,燦爛的青銅文明是以 、 和
為代表。
夏朝開始進入奴隸制階段。西周實行宗法分封制。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進入鐵器時代。也開始確立了封建生產關系。在思想方面形成了學術繁榮、百家爭鳴的局面。
5、四大文明古國的有 、 、 和 。
第5課 夏商西周的更迭
1、約 年, 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 ,定都 。並組建 ,制定 ,設置 ,建立起 。
2、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 。夏朝滅亡的原因是:夏桀施行暴政;商部落日益強大。
3、約 年,商部落首領 ,聯合周邊各部落起兵打敗了桀,建立 ,建都在 。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4、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 把都城遷到 ,此後商朝的統治穩定下來。因此,後代又把商朝稱為 。
5、商代, 已經具備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文字。
6、公元前1046年, 擊敗商朝軍隊,建立 ,定都 ,史稱西周。
7、西周的經濟進一步發展,各級貴族和平民可以從周王那裡分到土地,只有使用權,但不能轉讓和買賣。農業上已有人工灌溉。手工業分工較細,原始瓷器製作比較普遍,建築物上開始使用瓦。
8、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公元前770年, 遷都 ,歷史上稱為東周。
第6課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1、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是 ,稱為「授民授疆土」, 。
2、分封制規定了受封者的義務,即必須 , ,
。
3、西周實行分封制的意義在於:(1)諸侯國是周設在各地的據點,起著 的作用。(2)加強了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3)密切了同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
4、夏商西周社會以 區分尊卑等級。
5、夏商西周時期, 是農業和手工業生產部門的主要勞動者;王和大小貴族擁有很多奴隸,奴隸主要來源於
和 。
6、為了對外征戰和對內鎮壓反抗,夏商西周國家都建立了強大的 ,制定了嚴酷的 。
7、 配合暴力鎮壓,是統治人民的另一種手段,起著調節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統治階級通過
的禮儀活動,教育感化民眾,起到維護等級制度和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
第7課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1、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國歷史上的 時期。當時出現了 、 、 、 、 等五個霸主,史稱「春秋五霸」。其中最先稱霸的是 。
2、 穩定內政以後,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積極開展對外活動。公元前651年,在葵丘舉行的諸侯盟會上,周天子派代表參加,正式承認 在中原霸主地位。
3、楚軍在 打敗晉國,楚莊王跌升為霸主。
4、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歷史上的 時期。晉國分裂成 、 、 三個國家,與原有的 、 、 、 並稱「戰國七雄」。
5、 稱為「合縱」; 稱為「連橫」。
第8課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
1、人們通常在貴族的田地中集體耕作,古書中把這種大規模的集體耕作描寫為「 」。
2、鐵器的廣泛使用,極大地促進了 的發展。鐵梨鏵的出現,是耕作技術的一大進步。
3、 ,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個全生產成為可能。
4、「 」、「 」,反映個體生產取代大規模強制性集體耕作,個體小農逐漸成為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
5、公元前356年, 開始變法。
簡述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以及意義。
第9課 甲骨文與青銅器
1、甲骨文是指 。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 開始的。
3、 是銅、錫、鉛的合金。
4、 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第10課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1、 是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 」、「 」兩部分。
2、「 」就是要愛人,要廣泛地理解和體貼別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應強加於人。
3、「 」就是要求人們能夠約束自己,加強個人修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范。
4、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 」,主張以「 」教化人民,以「 」治國。
5、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教學時採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學生的潛能教得到發展的是 ,他的弟子們把他的言 論整理成《 》一書。
6、請簡述「百家爭鳴」。
7、儒家主張教化百姓,以「 」治國;法家強調用「 」加強統治;道家既反對「 」治,也反對「 」治,他們提出「 」。
第11課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1、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 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2、兩千年前的都江堰的作用在於灌溉、分洪,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效益最好、歷時最久的水利工程;他代表了我國當時水利工程的先進水平,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3、 稱為編鍾。
4、編鍾的出現表明 。
請簡述為什麼都江堰能夠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第三單元 大一統的秦漢帝國
1、公元前221年, 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2、世界范圍內,與秦漢帝國先後並存的主要有歐洲的 、西亞的 等古代國家。 與 的文明最為輝煌。
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秦國能兼並六國實現統一的原因是:(1)統一成為大勢所趨;(2)人們苦於戰爭,渴望和平;(3)秦國變法比較徹底,實力最強;(4)秦採取正確的軍事方針,長平之戰後,六國皆無力御秦。
公元前260年,秦在 大破東方六國中實力最強的趙國軍隊。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國先後兼並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 國家,定都 ,秦王贏政自稱始皇帝。
請簡述秦的統一有什麼意義。
公元前209年夏, 、 率先發起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它 。
第14課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
什麼是中央集權制度?
請簡述秦始皇做一些什麼來發展經濟?
秦始皇規定以小篆作為標准文字,頒行天下,後來又推行一種新的字體——「隸書」。請簡述統一文字的意義。
4、秦國以貨幣圓形方孔錢為標准樣式。
5、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是加強思想統治。
第15課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
1、公元前 年, 稱帝,建立漢朝,定都 ,歷史上稱為西漢。 就是漢高祖。
2、漢武帝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是 ,他建議漢武帝排斥和抑制其他學說,把儒家學說定為治國的指導思想。
請簡述什麼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5、漢武帝通過頒布「 」的方法削弱封國勢力,其巧妙之處在於漢武帝不費一兵,不損寸土,就削弱了諸侯王封國的勢力。
6、漢武帝大力加強監察制度的措施是,在中央設立 ;在地方將全國分為 ,稱為「十三州部」。
7、 時期,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大一統帝國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第16課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
1、公元前 年,漢武帝為了聯合西域的大月氏夾擊匈奴,派 出使西域。公元前 年,漢武帝為了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再次派其出使西域。
2、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是以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為開始的。
3、「絲綢之路」是從長安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至歐洲的交通線,因
而得名。
4、請簡述「絲綢之路」的開辟有什麼意義。
第17課 先進的科學技術
1、西漢前期,人們從「 」中得到啟示,發明了紙。
2、東漢時期, 在前人造紙經驗的基礎上,改進造紙術,後人將他改進的紙稱為「 紙」。
4、公元 世紀,紙的使用在我國就已經相當普遍。
5、 是東漢時期傑出的醫學家,他著有《 》一書,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後世尊稱他為「 」。
6、 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並研製成全身麻醉葯劑「 」,這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後人尊稱其為「 」。
7、《 》成書於東漢時期,它總結了周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其中 等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學運算方法。其出現標志著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第18課 昌盛的文化
1、佛教起源於 ,自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佛教教義有利於 ,對「來世天國」的期待,也在貧苦民眾中產生了極大的引力。佛教的傳播為中國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道教產生於 ,他是 與
的結合。道教的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關注現實、重現世的特點。
3、東漢以後,思想領域逐漸形成了以 為主, 三家並立互補的局面。
4、 撰寫的《 》,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130篇,52萬多字,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約3000年的主要史事。它體例完備,史料翔實,敘事簡潔,文筆生動,成為後世編寫史書的典範。
5、秦漢時期, 是我國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
6、氣勢恢弘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反映出 ,生動展現出 。
第四單元 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
第20課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1、東漢末年,政局混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實行屯田。200年,曹操打敗袁紹,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後曹操率軍北渡黃河,消滅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
2、 年,曹軍與孫權、劉備聯軍決戰,爆發了著名的 。
3、填表題
戰役名稱 時間 交 戰 雙 方 結 果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4、三國鼎立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第21課 南方經濟的發展
1、東漢末年,北方人口開始南遷; ,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形成了南遷浪潮。
2、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 ,而且 ,使本來自然條件十分優越的江南地區迅速發展起來。
3、請簡述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給江南地區帶來了哪些進步。(你認為東晉南朝時江南經濟為什麼會得到發展?)
第22課 北方的民族匯聚
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你怎樣看待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第23課 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
填表題
項目 人 物 成 就 意 義
祖沖之
賈思勰
酈道元
第24課 異彩紛呈的藝術成就
1、請簡述王羲之的書法成就與藝術特點。
2、王羲之的書法代表作品是 。為什麼王羲之被後人尊稱為「書聖」?
4、東晉時期繪畫藝術成就最高的是 。其代表作是 。
5、請說一說顧愷之的繪畫風格。
6、石窟藝術綜合了雕塑和繪畫的特點,體現了
;是 而發展起來的。其中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 、河南洛陽的 等。
『伍』 初三上歷史 每一課的知識點【人教版】
1、公元前3500年,埃及出現奴隸制小國;初步統一的古代埃及國家約在公元前3000年建立。到公元前15世紀國王圖特摩斯三世在位時,埃及成為地跨亞非兩洲的軍事帝國。 2、新月沃地地處亞洲西部,公元前 3500年這里居住過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希伯來人和腓尼基人,其中腓尼基人擅長經商和航海,還在海外建了殖民地。 3、公元18前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 4、為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6、世界三大宗教情況一覽
宗 教 創 始 人 時 間 地 點
佛教 釋迦牟尼 公元前6世紀 印度
基督教 耶穌 1世紀 中東的巴勒斯坦地區
伊斯蘭教 穆罕默德 7世紀初 阿拉伯半島(麥加)
7、古代亞非文明
文明
名稱 發生
區域 國家出
現時間 文字、文學 數學、
天文學 建築
與醫學
古代埃及文明 非洲東北部(尼羅河) 公元前3500年 象形文字 太陽歷 木乃伊卡爾納克神廟
古代西亞文明 亞洲西部(兩河流域) 公元前3500年 楔形文字 太陰歷星期制度十進位六十進位 空中花園
古代印度文明 南亞南部(印度河和恆河) 公元前2500年 〈〈羅摩衍那〉〉〈〈摩訶破羅多〉〉 0---10在內的阿拉伯數字 佛塔
8、公元前8世紀,希臘出現一些城邦國家,比較著名的有斯巴達(尚武)、雅典(尚文)。雅典在伯利克里當政時處於全盛時期 9、①、公元前509年,羅馬成為共和國; ②、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的霸主; ③、公元前49年,愷撒奪取羅馬政權; ④、公元前27年,屋大維成為羅馬的 ⑤、2世紀,羅馬成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 ⑥、395年,羅馬分裂為東西羅馬; ⑦、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
國 家 神 話 歷 史 建 築 自 然 科 學 字 母
希 臘 〈〈荷馬史詩〉〉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歷史〉〉 雅典衛城 畢達哥拉斯定理 亞里士多德
羅 馬 〈〈伊尼特〉〉 李維與〈〈羅馬史〉〉 羅馬劇場萬神殿高架引水橋 普林尼與〈〈自然史〉〉 拉丁字母
11、5世紀末,法蘭克王國成為歐洲的一個大國,8世紀後期,法蘭克王國出現了一位較有作為的國王查里曼。
12、843年,查里曼帝國一分為三,即法蘭西、德意志和義大利。
13、約9世紀,西歐封建制度逐漸形成。
14、公元前後,朝鮮半島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即高句麗、百濟、新羅。676年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10世紀,王建建立高麗王朝。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定都漢城,改國號為朝鮮。
15、1世紀前後,日本出現奴隸制小國,5世紀大和統一日本,其統治者稱為大王,後改為天皇。
16、646年,日本進行''大化改新'',標志著日本從奴隸社會進入了封建社會。
17、12世紀末,武士集團首領將軍控制大權,天皇成為傀儡,從此,日本進入幕府統治時代。
18、622年,穆罕默德離開麥加,到了麥地那,不久在那裡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
19、14--15世紀時,歐洲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20、
姓 名 時 間 事 跡
迪亞士 1487--1488年 發現好望角
達伽馬 1497--1498年 繞過非洲南端,到達印度
哥倫布 1492年 到達美洲
麥哲倫 1519--1522年 船隊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
21 、15--16世紀,最熱衷於航海的兩個歐洲國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22、文藝復興運動首先在義大利興起,此時義大利取得的最大成就主要是在文學和美術兩個方面:
代表人物 作品
文學 但丁 《神曲》
彼特拉克 人文主義之父
美術 達芬奇 《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
米開朗琪羅 《大衛》《創世紀》
拉斐爾 聖母畫像
24、文藝復興時,歐洲其他國家在文學方面的貢獻:
①法國作家 拉伯雷 《巨人傳》
②西班牙作家 塞萬提斯 《堂吉訶德》
③英國戲劇家和詩人 莎士比亞 〈〈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
25、文藝復興時,許多科學家為推動自然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太陽中心說"; 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 英國科學家哈維探明了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
26、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同年,英國成立共和國。
27、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標志著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
28、繼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後,英國、荷蘭、和法國成為新興的殖民國家;16世紀晚期,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取得海上霸權,開始在海外殖民;最後,英國打敗了荷蘭和法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
29、1775年4月,來剋星頓的槍聲,標志著北美獨立戰爭的開始;1775年5月,第二屆大陸會議召開,任命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了《獨立宣言》,宣告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美國戰勝英國,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1783年,約克鎮戰役英國戰敗,承認美國獨立。
30、1787年,美國指定了憲法,史稱1787年憲法;根據美國憲法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華盛頓當選為第一任總統。
31、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標志著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
32、法國革命後,奧地利和普魯士要以武力進行干涉,1792年9月法國人民將外國軍隊趕出國境,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年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台,雅各賓派登上統治舞台,羅伯斯庇爾掌握了實際領導權。
33、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奪取了政權;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並頒布了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法典》;1812年,法國遠征俄國失敗,181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覆亡,拿破崙被流放。
34、1804年,海地擺脫法國的殖民統治,成為拉美第一個獨立國家;墨西哥獨立革命的領導人是伊達爾哥;玻利瓦爾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1826年,整個拉美基本上實現了獨立,到19世紀20年代還有古巴沒有取得獨立。
35、19世紀30--40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的名稱是: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
36、1848年2月馬恩合著的《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37、美國內戰前,南北矛盾尖銳,北方主張解放黑人奴隸,南方卻主張將奴隸制擴張到西部新增加的土地上。1860年,當共和黨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後,南方叛亂,1861年4月,南方軍隊挑起內戰,史稱"南北戰爭"。
38、為了扭轉戰局,1862年,聯邦政府(北方)通過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這兩個法令提高了人民群眾和黑人奴隸的革命熱情,戰爭形勢開始有利於北方。
39、1865年,美國內戰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林肯遇刺身亡。美國內戰廢除了奴隸制度,為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40、1689年,彼得大帝掌握實權,推行改革,使得俄國成為近代強國。
41、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制度的法令。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俄國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其主要內容是: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不許買賣;農民出錢贖買份地。
42、彼得大帝和他的繼任者,都渴望打通"朝向歐洲的窗戶",他們從瑞典手裡奪取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從土耳其取得了黑海的出海口。
43、19世紀中期,日本還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國家,天皇、將軍、大名和武士都是統治階級,當時掌握實權的是德川幕府。
44、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政府實行了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史稱''明治維新"。這場改革使得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擺脫了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
45、1862年,普魯士國王任命俾斯麥(鐵血宰相)為首相,在5年內發動了3次對外戰爭,相繼打敗丹麥(1864年)、奧地利(1866年普奧戰爭)和法國(1870年普法戰爭),1871年1月,德意志帝國成立,完成統一大業。
46、在義大利的統一運動中,首相加富爾和''紅衫軍''首領民族英雄加里波第作出了巨大貢獻。
姐姐,認識我不?嘿嘿……你可能忘了吧。
那什麼,我是復制的。可能不太好。給你捧個場啊啊啊~!
(ps:不是要套分數= =)
姐姐好好學習吶
哇咔咔
『陸』 人教版高一歷史第一單元第三課的免費課件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皇帝制度;中朝與外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中書省和樞密院、宣政院。 君權與相權矛盾的發展變化與當時中央政權的強弱盛衰密不可分。 1.通過對中國古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及其對中國歷史發展影響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引導學生了解漢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過程,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培養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 1.聯系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並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2.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3.引導學生運用圖表法加強對主幹知識的理解,形成本課的知識框架與結構。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形成了阻礙。 2.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作出過自己的貢獻。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郡、國並行制;州縣兩級制;觀察使;節度使;行省;宣慰司。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新課標: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及其主要特點。 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教學提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下存在兩對基本矛盾: (1)中央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其斗爭趨勢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割據勢力不斷削弱 (2)中央內部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其斗爭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最後被取消。 教學過程 導入: 引言,宋太祖與宰相議事坐站跪變化。 提問:同學們想想看,從坐到跪,這中間說明了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呢? 實際反映了皇權與相權爭奪。 秦始皇確立了皇帝制度,開創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此後,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君權與相權的斗爭長期延續,成為中國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 知識結構:(由學生自己先進行整理制度沿革)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朝: 漢承秦制,有所變化。 完善皇帝制 漢初三公制,丞相位高權重 漢武帝中朝(決策機構),外朝(執行機構) 東漢光武尚書台(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體制(尚書省 中書省 門下省) 隋:以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 中書省---決策機構,草擬頒發皇帝詔令 隋唐六部制 唐: 門下省---審議機構,掌審議,審核政令 尚書省---執行機構,下設六部 中書門下(最高行政機構)宰相 宋朝:二府制 樞密院 (最高軍政機構)樞密使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 (分割宰相財權)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元朝: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構) 加強皇權新發展 宣政院(統領宗教與西藏)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朝:郡國並行制演變為州郡縣三級制 漢初---郡(太守)、國(丞相)二制並行,後封國名存實亡(景帝---武帝) 漢武帝後期---分十三州,設刺史,監察地方官員 東漢末年---州成地方行政區,州牧為州最高長官,形成三級制 隋朝:州縣兩級制 隋初---地方行政機構重疊,官多民少 隋文帝時---減郡並州,裁汰冗官 唐朝:道州縣三級制、藩鎮制度 唐地方行政制度與隋同 唐太宗時---分十道,為監察區 唐肅宗時---將道級監察長官固定,形成道州縣三級 唐中後期---地方軍鎮節度使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北宋:路州縣三級制 文臣作地方官---使地方節度使徒有虛名 將唐時的道改為路,在州縣之上 元朝: 中書省(直轄三省區) 評價:行省制加強中央 行省制度 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 家統一,是地方行政制 行中書省(下設路府州縣) 度重大變革,省制開端。 宣慰司(管邊遠地區) 二、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1、總體上,從漢至元中國政治制度屢經變化,不斷發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2、中央政權中,不斷削弱相權,加強君權。 3、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地方服從中央,不允許有獨立行政體系存在。 4、地方對中央和君主絕對依賴,難以實施有效治理。 理解提示: 從以上知識整理中,我們進一步思考,可以發現,本節內容理解主要圍繞三個重點。 一、皇帝制度的繼續完善發展, 漢初皇帝名號、禮儀、皇位世襲等制度成為完整體系。 皇權加強的根本原因在於要把地方權收歸中央,中央權力最終集中於一人之手。由此產生了皇帝與權臣的權力斗爭、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二、帝相之爭,權歸皇帝。 1、轉移相權:如起用布衣為相、分中朝、外朝、重用尚書令,皇帝可以總攬大權,(尚書令地位低賤,又是皇帝親信)。但尚書台權力擴大,如果皇帝本人軟弱,權力容易落入尚書台。看來只是權力轉移還是不解決問題。魏晉南北朝後,主要是從增加機構角度來分散相權。 2、分散相權:如魏晉形成的三省體制,隋唐時確立的三省六部體制,政事堂設置,北宋實行二府制,增設參知政事、三司,皇權獨攬。元朝時加強皇權的新發展。都是從機構設置上分散相權。 三、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斗爭,權歸中央。 1、郡國並行制,相互監督,牽制。起因是西漢初統治者錯誤認識秦滅亡原因,搞分封而產生的問題的補救措施。後果嚴重,產生大動亂。 2、設置監察區並把監察區發展成行政實體。目的是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後果是州演變成行政實體後,兼有了地方行政權與軍權,與中央分權。東漢末年混亂主要原因一是皇權過重後,皇帝昏庸幼小,外戚宦官代行天威,引起動亂。二是州的刺史兼有行政權與軍權,監察實體化。唐朝中後期混亂局面的原因有三點,皇權削弱、監察區實體化、藩鎮割據。
『柒』 人教版八年級上歷史第三課
太平天國運動嚴重危害到清朝的統治,幾乎形成一個與之對立的政權,這是腐朽的清政府絕對不允許的,另外,腐朽的清政府十分的懦弱,外國勢力可以從清廷獲得更多的利益。
『捌』 人教版九上歷史一到三課知識的歸納
歷史上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世界古代史部分
第一單元:人類起源與上古文明
一:史前時期的人類:
1、原始人類的出現:
(1)、迄今為止最古老的人類化石出土於非洲。
(2)、南方古猿是人類巳知的直系祖先。
(3)、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4)、最早的猿人化石是印度尼西亞的爪哇人化石。
2、三大人種的形成:
(1)、世界三大人種是: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
(2)三大人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那種「白種人是天然的優等民族,而有色人種是天然的劣等民族」的觀點是錯誤的。
3、氏族社會:
(1)、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進入氏族社會。
(2)、氏族社會分為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在母系氏族社會中,婦女在生產和生活中起著主導作用,人們的血緣按母親來維系,人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3)、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轉變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使婦女在生產中取代男子佔主導地位。父系氏族社會晚期,出現了私有財產,貧富分化,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原始社會走向解體。
二: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
1、金字塔:
(1)、亞非上古四大文明:埃及、兩河流域、印度、中國。(四大文明古國是:中國、印度、巴比倫、埃及)。
(2)、古埃及奴隸制國家出現於前3100年,是世界上最早進入階級社會的地區之一。
(3)、金字塔:是古埃及國王法老為自己修建的陵墓,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徵,是古埃及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2、《漢謨拉比法典》:
(1)、兩河流域文明的開始:前3000年興起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後古巴比倫王國的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
(2)、《漢謨拉比法典》:①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制定。②是一部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法典。③是迄今所知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3、種姓制度:(1)、古印度文明最早起源於印度河流域,後擴展至恆河流域。(2)、雅利安人南侵入印度並建立眾多的雅利安人國家。
(3)、古印度的種姓制度:①分為第一種姓婆羅門(祭司貴族,掌握宗教大權,是精神統治階級);第二種姓剎帝利(國王、武士和官吏,掌握軍事大權,是世俗統治階級);第三種姓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和商人);第四種姓首陀羅(被征服地區的居民)。②實質:是古印度的社會等級制度。
4、佛教的產生:
(1)、原因:人們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不滿,社會矛盾尖銳。
(2)、①時間:前6世紀;②地點:古印度;③創始人:喬答摩·悉達多,又名釋迦牟尼。④早期教義:倡導眾生平等。作用:有利於打破四大種姓間的嚴格界限;但極樂世界的平等,也產生了麻醉民眾的消極作用。⑤對外傳播:前3世紀,主要向東亞和東南亞傳播。小結:1、教材P15課外學史:《漢謨拉比法典》體現了自由民(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其目的是保護奴隸主貴族的權勢和私有財產,調整自由民的內部關系。從法理的角度看:它雖然保留了同態復仇的陋習,但強調了證據的重要性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為何亞非四大上古文明會誕生於大河流域?這給我們留下什麼啟示?(這是因為大河流域氣候濕潤、水源充足、土地平整肥沃,灌溉便利、交通運輸便利,為以農業和畜牧業為基礎的上古文明的產生提供了有利條件。啟示:人類的活動離不開自然環境的影響,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我們應保護環境,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三、希臘羅馬的上古文明:
1、雅典的民主政治:
(1)、希臘文明的起源:前2000年左右,以克里特島和邁錫尼為中心的愛琴文明。
(2)、奴隸制城邦的興起:前8—6世紀,典型代表是雅典(奴隸主階級的民主政治著名)和斯巴達(崇尚武力)。
(3)、雅典的民主政治:①在伯里克里時代發展至全盛時期。②核心:廣大公民直接參與。③作用:為公民創造了廣泛的參政機會,激發了公民的自由、開拓精神,推動了雅典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對後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演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④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僅限於成年男性自由公民。2、羅馬的興衰:
(1)、羅馬共和國的建立:前509年,由奴隸主貴族元老院選舉執政官執政,實質是實行奴隸主民主政治的共和國。
(2)、布匿戰爭:前3—2世紀羅馬共和國同迦太基帝國之間的戰爭。
(3)、羅馬帝國的建立:時間:前30年;建立者:屋大維。
(4)、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前2世紀,地中海成為羅馬的內海。
(5)、羅馬帝國的分裂:395年,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又名拜占廷帝國)和西羅馬帝國。
(6)、西羅馬帝國的滅亡:476年,標志著西歐奴隸制和上古歷史的結束。
(7)、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廷帝國)於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滅亡,存在了1058年。
3、早期基督教:
(1)、時間:1世紀;地點:巴勒斯坦地區;人物:耶穌。
(2)、教義: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信徒間衣食互濟,患難相恤,正義必勝;逆來順受,精神懺悔,希冀來世等宿命論思想。
(3)、392年被羅馬帝國定為國教。
第二單元:中古歐亞文明
五、中古時代的東亞和西亞:
1、大化改新:
(1)、原因:
①內因:社會階級矛盾尖銳,統治階級內訌和下層平民的反抗。
②外因:受到中國隋唐先進文化的影響。
(2)、時間、領導人物:646年;孝德天皇。
(3)、仿效中國隋唐的先進制度。
(4)、作用: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為日本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道路。這場改革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
2、伊斯蘭教的興起:
(1)、原因:①七世紀阿拉伯半島處於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交替時期,社會階級矛盾尖銳。②外族長期入侵,社會秩序動盪。
(2)、時間:7世紀。地點:阿拉伯半島。創始人:穆罕默德。經典:《古蘭經》。
2、阿拉伯帝國:形成於8世紀中期,是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1258年被蒙古騎兵滅亡。小結:大化改新後的日本與中國隋唐時代的行政體系有何異同之處?(相同點:都設有處理日常事務的中央行政管理機構,即中國的六部和日本的八省;地方行政實行分級管理,中國的為州、縣,日本的為國、郡、里。不同點:中國的中央行政機構由三省組成,且各有分工,而日本只有太政宮總理政務;日本另設神祗宮,管宗教祭祀和彈下台專職監察,而中國無。
六、中古時代的歐洲:
1、西歐的封建等級制度:
(1)、西歐封建制度的特點是:封建等級制度。
(2)、封建等級制度形成的時間、標志:8世紀初;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的「采邑改革」。
(3)、等級名稱:國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各封建主只能依次從屬,不能直接管轄。即「我的領主的領主,不是我的領主」。「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2、羅馬的天主教廷:
(1)、教皇國的形成:時間:8世紀中期。標志:丕平獻土。
(2)、在西歐的封建社會中,羅馬天主教皇處於封建制度的中心地位。因為:在西歐封建社會中,教皇既是宗教領袖又獲得世俗權力。他扮演著仲裁者的角色,任意干涉各國內政;佔有大量土地;控制了西歐的思想文化。
3、西歐城市的復興:
(1)興起的時間、原因:11世紀。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工商業的發展。
(2)影響:經濟方面:促進了手工業、商業貿易、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政治方面:城市居民展開了爭取自治權的斗爭,如法國的琅城;教育文化方面:推動了學校教育和文化交流,誕生了最早的一批大學。
4、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拜占廷帝國即東羅馬帝國,是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它存在的時間為476—1453年。
(2)、拜占廷帝國衰落的原因:①自身的守舊和固步自封。②周邊民族的軍事進攻。③統治集團內部的斗爭激烈。主要原因是①。對我們的啟示:一個國家、一種文明只有豁達開放,保持進取,才會不斷繁榮。若封閉守舊,就會落伍、衰敗。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不斷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借鑒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為我所用,建設創新型國家。
(3)、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滅亡。其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更名為伊斯坦布爾。
第三單元:文明的沖撞與融合
七:戰爭與民族交往:
1、希波戰爭:
(1)、戰爭雙方:希臘和波斯。時間:前5世紀。人物:大流士一世。
(2)、結果:希臘聯軍取勝。
(3)、奧林匹克運動之重要項目馬拉松長跑來歷於希波戰爭中的馬拉松戰役。(4)、影響:希波戰爭的勝利,促進了希臘社會經濟的文化藝術的發展,使雅曲成為地中海地區最大的手工業和商業中心,其民主政治也得以充分發展。
2、亞歷山大東征:
(1)、馬其頓王國的興起:前4世紀。
(2)、亞歷山大東征:前334—前324。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其疆域包括今希臘、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約旦、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塔吉克、烏茲別克、巴基斯坦等。
(3)、影響: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使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獲得了直接交流與融合的機會。
3、羅馬征服地中海:
(1)、前3—2世紀羅馬征服了義大利半島、迦太基、馬其頓、西班牙、希臘和西亞的部分地區,成為地中海的霸主。
(2)、影響:促進了羅馬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海外貿易的進一步擴大;羅馬境內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活躍起來;羅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傳播開來。小結:如何認識古代世界的戰爭?(古代世界大規模的戰爭一方面給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破壞,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另一方面也促使一些大帝國的形成,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戰爭也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特別是東西方文明之間的交融。
八、交流與文化傳播:
1、馬可·波羅來華:
(1)、馬可·波羅:義大利威尼斯人,於13世紀來到中國的元朝。馬可·波羅元朝時歐亞之旅得以成行的原因:
①之前聯系歐亞之間的陸路通道—絲綢之路巳暢通。
②連接東亞、東南亞、西亞之間的海上絲綢之路也安全暢通。
③橫貫歐亞大陸的蒙古大汗國實行開放政策,有利於東西方人員的往來。
(2)、《馬可·波羅行紀》記載了馬可·波羅在東方奇異的經歷和廣博的見聞,被譽為「世界奇觀之書」。影響:該書向西方社會展現了瑰麗迷人的東方文明,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大大開闊了歐洲人的地理視野,對後來開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們也曾有所啟示。
2、中國四大發明的外傳:
(1)、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指: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印刷術。指南針的西傳有利於航海事業的發展,為西歐航海家們的遠洋航行和開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條件;造紙術和印刷術的西傳促進了歐洲科技文化的發展;火葯的西傳,引起軍事作戰方式的變革,為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起了重要作用。
(2)、造紙術的開始西傳:唐朝同阿拉伯帝國751年的怛邏斯之戰。
(3)、火葯的外傳:蒙古遠征的過程中傳至中亞、西亞和歐洲。
(4)、指南針:於12世紀後期由阿拉伯人傳至歐洲。
(5)、印刷術的外傳:10世紀後。
(6)、四大發明外傳的作用:對人類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3、(1)、阿拉伯數字:指0—9的十年數字元號,它由古印度人發明,經阿拉伯人的吸收與改進,並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後由歐洲傳至世界各地,故稱為阿拉伯數字。
(2)、它大大便利了商業貿易活動,直接促進了數學和整個自然科學的進步。
小結:對照唐、元時期中國造紙術和火葯等西傳(東學西傳)和晚清時期西學東漸、列強挾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大門的歷史。你有何感想?(唐元時我國的科技文化居於世界領先地位,而歐洲相對落後,東學主要以和平交往的方式傳至歐洲。而明清以來,由於社會制度的腐朽落後和長期的閉關政策,使中國落後於世界,列強用戰爭的方式打開中國大門,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中,客觀上也促使西學東漸。這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落後就必須向先進學習。新時期我們要不斷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善於學習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並加以創新,發展,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