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高中物理歷史常識基礎知識

高中物理歷史常識基礎知識

發布時間:2021-03-01 08:53:06

1. 高中歷史必修1-3知識點歸納

必修一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二 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
三 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四 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學習與探究之一 秦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專題二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一 列強入浸與民族危機
二 中國軍民維護舊家主權的斗爭
三 偉大的抗日戰爭
專題三 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一 太平天國運動
二 辛亥革命
三 新民主主義革命
專題四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一 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
二 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及其歷史性轉折
三 「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實踐
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一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二 外交關系的突破
三 新時期的外交政策與成就
專題六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
一 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
二 卓爾不群的雅典
三 羅馬人的法律
學習與探究之二 模擬古羅馬法庭
專題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
一 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
二 美國 1787 年憲法
三 民主政治的擴展
專題八 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
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二 國際工人運動的艱辛歷程
三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專題九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一 美蘇爭鋒
二 新興力量的崛起
三 走向多極化

必修二
專題一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
一 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二 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
三 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
四 古代中國的經濟制度
專題二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 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
二 民國年間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三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
專題三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一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二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三 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專題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步
三 大眾傳播媒介的更新
專題五 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
一 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
二 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
三 「蒸汽」的力量
四 走向整體的世界
專題六 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
一 「自由放任」的美國
二 羅斯福新政
三 當代美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四 戰後的西歐和日本
專題七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一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三 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
專題八 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一 歐洲的聯合
二 發展的亞太
三 經濟全球化的世界
學習與探究
圖說中國經濟的發展
對社區居民生活方式變遷的調查
為哥倫布領航

必修三
• 專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 1、百家爭鳴
• 2、儒學的興起
• 3、宋明理學
• 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
• 專題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 1、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
• 2、中國的古代藝術
• 3、中國古典文學的時代特
• 專題三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 1、「順乎世界之潮流」
• 2、新文化運動
• 3、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
• 專題四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 1、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 2、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
•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文化與科技
• 1、文化事業的曲折發展
• 2、人民教育事業的發展
• 3、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成就
• 專題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
• 1、「人是萬物的尺度」
• 2、人性的復甦
• 3、理性與自由的啟蒙
• 4、主權在民的政治啟蒙
• 專題七 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輝煌
• 1、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和
• 2、追尋生命的起源
• 3、人類文明的引擎
• 4、向「距離」挑戰
• 專題八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 1、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情
• 2、碰撞與沖突
• 3、打破隔離的堅冰
• 4、與時俱進的文學藝術
學習與探究
學習與探究之一:科舉制度的利與弊
學習與探究之二:「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訪談錄
學習與探究之三:藝術中的歷史

2. 高中歷史所有知識點總結歸納(不是小條的知識點)

1840--1842年 鴉片戰爭
1856---年1860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900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844年 中關《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簽訂
1858年 中俄《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英
《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簽訂
1860年 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
俄《北京條約》簽訂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世紀40—50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9世紀60—70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9世紀60—90年代 洋務運動
1851—1864年 太平天國運動
1898—1900年 義和團運動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
1911年lO月10日 武昌起義
1912年(民國元年) 中華民國成立 清帝退位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5年 新文化運動開始
1919年5月4日 五四愛國運動爆發
1921年7月23日 中共一大,標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綱領
1923年 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統一戰線策略
1945年 中共七大,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1949年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城市
1956年 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會主義建設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1982年 中共十二大,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1987年 中共十三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7年 中共十五大,確定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1924年 國民黨一大、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實現,革命統一戰線形成
1936年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1937年9月 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25年 孫中山逝世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
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ge命政變
1927年7月15日 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ge命政變
國民革命失敗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
1927年9月 秋收起義
1927年8月7日 八七會議
1935年1月 遵義會議
1935年 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
1935年底 中共召開瓦窯堡會議
1937年秋 中共召開洛川會議
1931—1933年粉碎國民黨四次反ge命「圍剿」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中央紅軍長征
1942年 中國共產黨開始整風
1957年 中國g共產黨進行整風,反右派斗爭開始
1945年8月—10月10日 重慶談判 雙十協定簽字
1949年4月 北平談判
1946年初 重慶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1949年9月北平中國人民政協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開幕
1946年6月 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戰爭開始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軍開始全國規模的反攻
1948—1949年 遼沈、淮海、平津戰役勝利結束
1949年4月 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國民政府覆亡
1931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運動
1950—1953年 抗關援朝戰爭
1950年 鎮壓反革命運動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
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年 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
完成,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
1957年 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反右傾」斗爭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
1967年 二月抗爭
1976年 四五運動
1973年 周恩來主持中央工作,國民經濟復甦
1975年 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國民經濟迅速回升
1971年9月13日 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1976年10月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革」結束
1971年10月 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常化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4—17世紀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17—18世紀 歐洲啟蒙運動
18世紀60年代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
1765年 「珍妮紡紗機」發明,揭開工業革命序幕
1785年 瓦特的改良蒸汽機投入使用
1807年 富爾敦製成汽船
1814年 史蒂芬孫發明火車
1866年 西門子製成發電機
1867年 諾貝爾發明炸葯
19世紀70年代 貝爾發明電話
19世紀80年代 卡爾•本茨研製汽車
19世紀90年代 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成功
17世紀後半期 牛頓力學體系確立,標志近代科學形成
19世紀30年代 法拉第證明了電磁感應現象,為電的時代創造條件
19世紀初 道爾頓原子論標志近代化學的開始
17世紀早期 哈維血液循環學說奠定近代生理學基礎
19世紀 細胞學說、進化論、能量守衡定律並稱三大發現
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奠定現代物理學基礎
1840年前後 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19世紀末20世紀初 美國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成為
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家
14—15世紀 新航路開辟,為世界市場形成創造條件
19世紀中後期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19世紀末20世紀初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世界殖民體系
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1825年 英國爆發第一次經濟危機
1857年 資本主義爆發世界性經濟危機
1929—1933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3年初 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行「新政」,開創
國家干預經濟發展新模式
20世紀50—70年代初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
時期」
20世紀60年代初 聯邦德國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
大國
20世紀60年代末 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1973年 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
1973年 資本主義世界引發戰後最嚴重經濟危機
1967年 歐洲共同體成立
20世紀七八十年代 亞洲新加坡、韓國成為世界經濟
發展最快地區
1995年 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成立
1997年 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
20世紀90年代 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
經濟合作組織形成
20世紀90年代 知識經濟首先在美國出現
1992年 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
可持續發展戰略形成
2001年12月11日 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640年—1688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775—1783年 北美獨立戰爭
1789年7月—1794年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1810—1826年 拉丁關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
獨立運動
1861—1865年 美國內戰
1861年 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8年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1年 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1640年 查理一世被迫召開議會,英國資產階級
革命開始
1775年 來剋星頓槍聲,北美獨立戰爭開始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
開始
1804年 海地宣布獨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開始
1688年 英國「光榮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
治確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1783年 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94年 法國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結束
1689年 英國通過《權利法案》
1776年 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獨立
1789年 法國發布《人權宣言》
1804年 拿破崙頒布《民法典》
1862年 美國通過《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792年9月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799年 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
1804年 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1882年 德、意、奧三國同盟正式建立
1907年 英、法、俄三國協約最後形成
1922年10月 墨索里尼在義大利上台,建立法西斯專政
1933年初 希特勒在德國上台,開始建立法西斯專政
1936年 廣田弘毅內閣上台,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28日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1938年9月 慕尼黑會議
1939年9月1日 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
1941年6月22日 德國閃擊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7日 日本突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初 《聯合國家宣言》簽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正式形成
1943年11—12月 蘇、美、英舉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2月 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4年6月 美英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年2月 蘇、美、英舉行雅爾塔會議
1945年7—8月 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
1942年6月 中途島戰役——太平洋戰場轉折
1942年7月—l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戰役——二戰轉折
1942年10月 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轉折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
1932年 偽滿洲國成立
1935年 華北事變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開始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變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殺
1940年 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3年9月 義大利投降,法西斯軸心集團開始瓦解
1945年5月8日 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場結束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9月2日 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二戰結束
1919年1—6月 巴黎和會,凡爾賽體系建立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華盛頓會議,華盛頓體系建立
二戰後—1991年底 雅爾塔體系
20世紀90年代以來 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
1920年 國際聯盟成立
1945年10月 聯合國建立
1949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1955 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發表 馬克思主義誕生
1903年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列寧主義誕生
1864年 第一國際在倫敦成立
1889年 第二國際在巴黎建立
1919年3月 共產國際在莫斯科成立
1871年3月—5月 巴黎公社
1917年11月7日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35年 共產國際七大制定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策略
1925年 聯共(布)「十四大」--工業化方針
1927年 聯共(布)「十五大」--農業集體工業化方針
1936年 蘇聯新憲法頒布,標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在蘇聯確立,標志斯大林創建的高度集中
的經濟政治體制形成
1956 蘇共「二十大」,波蘭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1968 蘇聯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20世紀80年代末 東歐劇變
1922年 蘇聯成立
1991年底 蘇聯解體
19世紀上半期 亞洲革命風暴
1848—1852 伊朗巴布教徒起義
1851—1864年 太平天國運動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大起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 亞洲的覺醒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
1911年 辛亥革命
1905—1908年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3. 高中物理常識大集合。

劉叔博客

1、伽利略

(1)通過理想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力是維持運動的原因」的觀點

(2)推翻了亞里士多德「重的物體比輕物體下落得快」的觀點

2、開普勒:提出開普勒行星運動三定律;

3、牛頓

(1)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

(2)發現表萬有引力定律;

4、卡文迪許:利用扭秤裝置比較准確地測出了引力常量G

5、愛因斯坦

(1)提出的狹義相對論(經典力學不適用於微觀粒子和高速運動物體)

(2)提出光子說,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規律,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3)提出質能方程,為核能利用提出理論基礎。

6、庫侖:利用扭秤實驗發現了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庫侖定律。

7、焦耳和楞次

先後獨立發現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熱效應的規律,稱為焦耳——楞次定律(這個很冷門!以教材為主!)

8、奧斯特

發現南北放置的通電直導線可以使周圍的磁針偏轉,稱為電流的磁效應。

9、安培:研究電流在磁場中受力的規律(安培定則),分子電流假說,磁場能對電流產生作用

10、洛侖茲:提出運動電荷產生了磁場和磁場對運動電荷有作用力(洛侖茲力)的觀點。

11、法拉第

(1)發現了由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和規律——電磁感應現象(教材上是這樣的,實際不是有一定歷史原因,以教材為主!)

(2)提出電荷周圍有電場,提出可用電場描述電場,提出電磁場、磁感線、電場線的概念

12、楞次: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律,愣次定律:感應電流具有這樣的方向,即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

13、亨利:發現自感現象(這個也比較冷門)。

14、麥克斯韋: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為光的電磁理論奠定了基礎。

15、赫茲:

(1)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並測定了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等於光速。

(2)證實了電磁理的存在。

16、普朗克

提出「能量量子假說」——解釋物體熱輻射(黑體輻射)規律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即量子理論

17玻爾:提出了原子結構假說,成功地解釋和預言了氫原子的輻射電磁波譜。

18、德布羅意:預言了實物粒子的波動性,提出波粒二象性,物質波。德布羅意波,任何一種運動的物體都有一種波與之對應。

19、湯姆生(遜)

利用陰極射線管發現了電子,說明原子可分,有復雜內部結構,並提出原子的棗糕模型(葡萄乾布丁模型)。

20、盧瑟福

4. 高中物理基本知識是什麼以及在高考中所佔分值是多少

高中物理基本知識以及高考中所佔分值分配:

分值分布:力學占物理高考總分值內的50%、電磁學占容30%、光熱佔20%。

每個省所佔分值不同。以浙江為例:

浙江物理包括力學、電學、光學、以及動量守恆、能量守恆、天體運動、以及基本的原子結構質量虧損等,在高考中的理綜考試中佔120分,是理綜中佔分最大的一塊。在浙江高考,如果你要考一本,還要選擇1B的自選模塊。自選模塊共9大知識塊(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政治),每個知識塊兩個小題,各10分。

每個考生必須選6個小題作答,總分60分,如果你選物理,則這里還有20分,自選模塊的物理主要是熱力學定理。不過這是2011年時候的設置,據說明年高考的那屆每小題要改成20分,這樣考生的自選成績和總分又會拉開了。

5. 高中物理文學常識

愛因斯坦(1921) 美國 提出電磁輻射本身是不連續的,解釋了光電效應;提出光子具有能量
密立根(1923) 美國 通過實驗測量普朗克常數並與黑體輻射的普朗克常數比較,從而證明了愛因斯坦學說的正確性;油滴實驗測定了電子電量
康普頓(1927) 美國 解釋了光的散射現象中有大於原來波長的光的成分(康普頓效應),證明了光子具有動量。
德布羅意(1929) 提出實物粒子也具有波動性(德布羅意波,物質波)
勞厄 德國 用晶體縫隙作為衍射光柵驗證倫琴射線的波動性
戴維孫(1937) 利用晶體進行了電子衍射實驗,證明了電子的衍射圖樣
GP湯姆生(1937)
玻恩 德國 提出了光是一種概率波
海森伯(1932) 德國 提出了不確定性關系,矩陣力學
N玻爾(1922) 丹麥 建立了前期量子論;創建了玻爾原子模型
玻爾理論的三個假設
⑴定態假設:原子只能處於一系列不連續的能量狀態中,在這些狀態中,電子雖做變速運動,但並不向外輻射電磁波,這樣相對穩定的狀態稱為定態。
⑵躍遷假設:電子繞核轉動處於定態時不輻射電磁波,但電子在兩個不同定態間發生躍遷時,卻要輻射(或吸收)電磁波(光子),其頻率由兩個定態的能量差值決定 hν=△E
⑶軌道量子化假設:由於能量狀態的不連續,因此電子繞核運動的軌道半徑也不能任意取值,必須滿足mvr=(nh/2π)(n=1,2,3……)
將普朗克的量子論引入了原子模型,成功的解釋了氫原子和類氫原子的光譜;但是保留了過多的經典理論成分,故其理論對稍微復雜一點的原子就無能為力。
薛定諤 波動力學,薛定諤方程
普呂克爾,戈德斯坦 德國 發現了陰極射線
舒斯特,考夫曼 比湯姆生更早測定電子的比荷,考夫曼發現比荷隨著電子速度而改變
盧瑟福 英國 α粒子散射實驗,提出了核式結構模型;用α粒子轟擊氮核,生成了O-17和質子,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的原子核人工轉變。
夫琅和費 德國 發現了太陽光譜(連續譜上的暗線)
基爾霍夫 德國 開創了光譜分析法
弗蘭克,G.赫茲 弗蘭克-赫茲試驗:用電子轟擊汞原子,證明了汞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貝可勒爾(1903) 法國 發現鈾能發出看不見的射線,可以穿透黑紙使照相底版感光,是第一個發現放射性元素的人
瑪麗居里(1903,1911),皮埃爾居里(1903)夫婦 波蘭 對放射性的研究(1903);發現了釙Po,鐳Ra(1911)
蓋革,米勒 德國 G-M計數器,可以用於檢測射線
約里奧居里夫婦(1935) 用α粒子轟擊鋁核合成了P-30,第一次合成了人工放射性元素的
溫伯格,薩拉姆,格拉肖(1967) 溫伯格,薩拉姆在格拉肖的電弱統一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電弱統一的完善理論,將四種相互作用納入統一的理論中

6. 高中常考物理歷史常識

1
高中常考物理學史
一、力學:
1、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體運動中用科學推理論證重物體不會比輕物體下落得快。
2、英國科學家牛頓,1683年,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1687年,發表萬有引力定律。 3、伽利略理想實驗法指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若沒有摩擦,將保持這個速度一直運動下去。
4、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表明經典力學不適用於微觀粒子和高速運動物體。 5、17世紀,天文學家開普勒提出開普勒三定律;牛頓於1687年發表萬有引力定律。 6、1798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利用扭秤裝置比較准確地測出了引力常量;1846年,科學家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並觀測到海王星。 二、熱學:
7、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發現懸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現象——布朗運動。
8、1850年,克勞修斯提出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熱從低溫物體傳到高溫物體而不產生其他影響,稱為克勞修斯表述。次年開爾文提出另一種表述: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取熱,使之完全變為有用的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稱為開爾文表述。 9、1848年,開爾文提出熱力學溫標,指出絕對零度是溫度的下限。 三、電磁學:
10、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利用扭秤實驗發現了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庫侖定律。
11、1826年德國物理學家歐姆(1787-1854)通過實驗得出歐姆定律。
12、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電流可以使周圍的磁針偏轉的效應,稱為電流的磁效應。
13、安培發現兩根通有同向電流的平行導線相吸,反向電流的平行導線則相斥。
14、荷蘭物理學家洛侖茲提出運動電荷產生了磁場和磁場對運動電荷有作用力(洛侖茲力)的觀點。 15、湯姆生的學生阿斯頓設計的質譜儀可用來測量帶電粒子的質量和分析同位素;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勞倫茲發明了迴旋加速器能在實驗室中產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16、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了由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和規律——電磁感應現象;1834年楞次發表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律。 四、近代物理:
17、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為解釋物體熱輻射規律提出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學帶進了量子世界; 18、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子說,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規律。光電效應方程:Ek= hν -W 19、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原子結構假說,成功地解釋和預言了氫原子的輻射電磁波譜。 五、原子物理學:
20、湯姆生利用陰極射線管發現了電子,說明原子可分,並提出原子的棗糕模型。 21、1909年-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和助手們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並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由實驗結果估計原子核直徑數量級為10 -15 m 。
22、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天然放射現象,說明原子核也有復雜的內部結構。 23、1919年,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第一次實現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並發現了質子,預言原子核內還有另一種粒子。
24、查德威克在α粒子轟擊鈹核時發現,由此人們認識到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

7. 急求高中歷史所有知識點

知識點的話還是根據時間表自己整理比較有用、

1840--1842年 鴉片戰爭
1856---年1860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900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844年 中關《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簽訂
1858年 中俄《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英
《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簽訂
1860年 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
俄《北京條約》簽訂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世紀40—50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9世紀60—70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9世紀60—90年代 洋務運動
1851—1864年 太平天國運動
1898—1900年 義和團運動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
1911年lO月10日 武昌起義
1912年(民國元年) 中華民國成立 清帝退位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5年 新文化運動開始

1919年5月4日 五四愛國運動爆發
1921年7月23日 中共一大,標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綱領
1923年 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統一戰線策略
1945年 中共七大,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1949年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城市
1956年 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會主義建設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1982年 中共十二大,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1987年 中共十三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7年 中共十五大,確定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1924年 國民黨一大、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實現,革命統一戰線形成
1936年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1937年9月 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25年 孫中山逝世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
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ge命政變
1927年7月15日 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ge命政變
國民革命失敗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
1927年9月 秋收起義
1927年8月7日 八七會議
1935年1月 遵義會議
1935年 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
1935年底 中共召開瓦窯堡會議
1937年秋 中共召開洛川會議
1931—1933年粉碎國民黨四次反ge命「圍剿」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中央紅軍長征
1942年 中國共產黨開始整風
1957年 中國g共產黨進行整風,反右派斗爭開始
1945年8月—10月10日 重慶談判 雙十協定簽字
1949年4月 北平談判
1946年初 重慶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1949年9月北平中國人民政協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開幕

1946年6月 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戰爭開始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軍開始全國規模的反攻
1948—1949年 遼沈、淮海、平津戰役勝利結束
1949年4月 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國民政府覆亡
1931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運動
1950—1953年 抗關援朝戰爭
1950年 鎮壓反革命運動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
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年 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
完成,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
1957年 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反右傾」斗爭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
1967年 二月抗爭
1976年 四五運動
1973年 周恩來主持中央工作,國民經濟復甦
1975年 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國民經濟迅速回升
1971年9月13日 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1976年10月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革」結束
1971年10月 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常化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4—17世紀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17—18世紀 歐洲啟蒙運動
18世紀60年代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
1765年 「珍妮紡紗機」發明,揭開工業革命序幕
1785年 瓦特的改良蒸汽機投入使用
1807年 富爾敦製成汽船
1814年 史蒂芬孫發明火車
1866年 西門子製成發電機
1867年 諾貝爾發明炸葯
19世紀70年代 貝爾發明電話
19世紀80年代 卡爾·本茨研製汽車
19世紀90年代 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成功
17世紀後半期 牛頓力學體系確立,標志近代科學形成
19世紀30年代 法拉第證明了電磁感應現象,為電的時代創造條件

19世紀初 道爾頓原子論標志近代化學的開始
17世紀早期 哈維血液循環學說奠定近代生理學基礎
19世紀 細胞學說、進化論、能量守衡定律並稱三大發現
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奠定現代物理學基礎
1840年前後 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19世紀末20世紀初 美國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成為
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家
14—15世紀 新航路開辟,為世界市場形成創造條件
19世紀中後期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19世紀末20世紀初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世界殖民體系
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1825年 英國爆發第一次經濟危機
1857年 資本主義爆發世界性經濟危機
1929—1933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3年初 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行「新政」,開創
國家干預經濟發展新模式
20世紀50—70年代初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
時期」
20世紀60年代初 聯邦德國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
大國
20世紀60年代末 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1973年 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
1973年 資本主義世界引發戰後最嚴重經濟危機
1967年 歐洲共同體成立
20世紀七八十年代 亞洲新加坡、韓國成為世界經濟
發展最快地區
1995年 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成立
1997年 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
20世紀90年代 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
經濟合作組織形成
20世紀90年代 知識經濟首先在美國出現
1992年 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
可持續發展戰略形成
2001年12月11日 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640年—1688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775—1783年 北美獨立戰爭
1789年7月—1794年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1810—1826年 拉丁關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
獨立運動
1861—1865年 美國內戰
1861年 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8年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1年 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1640年 查理一世被迫召開議會,英國資產階級
革命開始
1775年 來剋星頓槍聲,北美獨立戰爭開始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
開始
1804年 海地宣布獨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開始
1688年 英國「光榮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
治確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1783年 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94年 法國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結束
1689年 英國通過《權利法案》
1776年 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獨立
1789年 法國發布《人權宣言》
1804年 拿破崙頒布《民法典》
1862年 美國通過《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792年9月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799年 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
1804年 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1882年 德、意、奧三國同盟正式建立
1907年 英、法、俄三國協約最後形成
1922年10月 墨索里尼在義大利上台,建立法西斯專政
1933年初 希特勒在德國上台,開始建立法西斯專政
1936年 廣田弘毅內閣上台,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28日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1938年9月 慕尼黑會議

1939年9月1日 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
1941年6月22日 德國閃擊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7日 日本突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初 《聯合國家宣言》簽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正式形成
1943年11—12月 蘇、美、英舉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2月 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4年6月 美英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年2月 蘇、美、英舉行雅爾塔會議
1945年7—8月 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
1942年6月 中途島戰役——太平洋戰場轉折
1942年7月—l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戰役——二戰轉折
1942年10月 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轉折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
1932年 偽滿洲國成立
1935年 華北事變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開始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變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殺
1940年 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3年9月 義大利投降,法西斯軸心集團開始瓦解
1945年5月8日 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場結束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9月2日 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二戰結束
1919年1—6月 巴黎和會,凡爾賽體系建立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華盛頓會議,華盛頓體系建立
二戰後—1991年底 雅爾塔體系
20世紀90年代以來 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

1920年 國際聯盟成立
1945年10月 聯合國建立
1949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1955 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發表 馬克思主義誕生
1903年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列寧主義誕生
1864年 第一國際在倫敦成立
1889年 第二國際在巴黎建立
1919年3月 共產國際在莫斯科成立
1871年3月—5月 巴黎公社
1917年11月7日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35年 共產國際七大制定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策略
1925年 聯共(布)「十四大」--工業化方針
1927年 聯共(布)「十五大」--農業集體工業化方針

1936年 蘇聯新憲法頒布,標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在蘇聯確立,標志斯大林創建的高度集中
的經濟政治體制形成
1956 蘇共「二十大」,波蘭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1968 蘇聯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20世紀80年代末 東歐劇變
1922年 蘇聯成立
1991年底 蘇聯解體
19世紀上半期 亞洲革命風暴
1848—1852 伊朗巴布教徒起義
1851—1864年 太平天國運動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大起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 亞洲的覺醒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
1911年 辛亥革命
1905—1908年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8. 高中物理基本知識以及高考中所佔分值

高中物理基本知識以及高考中所佔分值分配:
分值分布:力學占物理高考總分值的50%、電磁學佔30%、光熱佔20%。
運動的描述、幾種力、幾種運動
一 基本的力(前期力的分析是基礎)
1 重力
2 彈力
3 摩擦力
4安培力
5洛倫茲力
6 萬有引力
二 物體的平衡 (正交分解、三角形法則)
共點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對力的分析要到位)
三 運動的描述(基礎)
1 質點參考系和坐標系
2 時間和位移,速度 ,加速度
4 實驗:用打點計時器測速度
四 牛頓運動定律 (三大定律)
1 牛頓第一定律
2 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
3 牛頓第二定律
4 牛頓第三定律
5用牛頓定律解決問題(一)
6 用牛頓定律解決問題(二)
(牛頓三定律是研究力與運動的基礎)
五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 (特殊運動)
1 實驗: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
2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
3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時間的關系
4 自由落體運動
六 曲線運動 (特殊運動)
1 曲線運動
2 運動的合成與分解
3 探究平拋運動的規律
4 拋體運動的規律
5 圓周運動
6 向心加速度
7 向心力
(會用到力的分解和合成,進而求向心力)
七 萬有引力與航天
1 行星的運動
2 太陽與行星間的引力
3 萬有引力定律
(一般會考察1個選擇題,主要是和同步衛星相比較,大約佔分值4分)
八 機械能及其守恆定律
1 追尋守恆量
2 功
3 功率
4 重力勢能
5 探究彈性勢能的表達式
6 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
7 動能和動能定理
(力,電,磁中功能關系都會用到,作為工具)
九 動量守恆定律 (IB模塊)
1 實驗:探究碰撞中的不變數
2 動量守恆定律(一)
3 動量守恆定律(二)
4 碰撞
5 反沖運動 火箭
6 用動量概念表示牛頓的第二定律
(選修中會有一個動量守恆的大題8分,雖然知識點較難,但考察形式和難度較簡單)
電場、磁 場--基礎知識
十 靜電場 (出1個選擇題,佔4分)
1 電荷及其守恆定律
2 庫侖定律
3 電場強度
4 電勢能和電勢
5 電勢差
6 電勢差與電場強度的關系
7 電容器與電容
8 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
(和磁場相結合,出一個綜合大題,大約18分)
十一 恆定電流
1 導體中的電場和電流
2 電動勢
3 歐姆定律
4 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
5 焦耳定律
6 電阻定律
7 閉合電路歐姆定律
(在實驗題與計算題,相關內容大約佔6分)
8 多用電表
9 實驗:伏安法測電阻
10 實驗:測定電池的電動勢和內阻
11 實驗:小燈泡的伏安特性曲線
(必考實驗題,相關內容大約佔10分)
十二 電磁波及其應用
1、電磁波的發現
2、電磁光譜
3、電磁波的發射和接收
(有時會出選擇題大約佔4分)
十三 電磁感應
1、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2、楞次定律
3、感生電動勢和動生電動勢
4、磁場對通電導線的作用
5、磁聲對運動電荷的作用
(一般會有1選擇和1大題,主要考察電磁學及產生的運動,大約佔22分)
十四 交變電流
1 交變電流
2 描述交變電流的物理量
3 電感和電容對交變電流的影響
4 變壓器
5 電能的輸送,高壓輸電,
(一般會有1個選擇題目,大約佔4分)(比如2011第20題)
內部結構與能量關系(IB模塊)
十五 分子動理論、內能
1、分子及其熱運動
2、物體的內能
3、固體和液體
4、氣體
十六 熱力學定律
1 功和內能
2 熱和內能
3 熱力學第一定律 能量守恆定律
4 熱力學第二定律
5 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微觀解釋
6 能源和可持續發展
(有時候會考個選擇題,大約佔4分但是會出1個關於氣體運動及內能的選做題,佔8分)
光學
一 光的折射
1、 光的折射 折射率
2、 全反射 光導纖維
3、 棱鏡和透鏡
4、 透鏡成像規律
5、 透鏡成像公式

二 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
1、 機械波的稍微和干涉
2、 光的干涉
3、 光的衍射
4、 光的偏振
(這兩章一般會在選做題中出現,大約佔4分)

三 放射性與原子核 (IB模塊)
1、 天然放射現象 原子結構
2、 原子核衰變
3、 放射性同位素的應用
4、 射線的探測和防護
四 核能與反應堆技術 (IB模塊)
1、 核反應和核能
2、 核列變和裂變反應堆
3、 核聚變和受控熱核反應
(裂變、衰變有時在選擇題或選修中,佔4分)
五 機械振動
1 簡諧運動
2 簡諧運動的描述
3 簡諧運動的回復力和能量
4 單擺
5 外力作用下的振動
六 機械波
1 波的形成和傳播
2 波的圖象
3 波長、頻率和波速
4 波的反射和折射
5 波的衍射
6 波的干涉
7 多普勒效應
(簡諧運動、機械波一般會考一個選擇題或選修中的一問,大約佔4分,和交變電流相聯系)

9. 高中物理常識總結

http://ke..com/view/2218.htm

http://ke..com/view/4578.htm

http://www.ts49z.com/grzy/jiahongwei/jhw/aosite.htm

二.熱力學第一定律理論探討
2.1.產生的歷史背景 2.2.第一類永動機 2.3.原子論與唯能論的爭論 能量是否守恆的爭論

2.1.產生的歷史背景

17世紀末,惠更斯研製火葯爆炸的燃氣,推動活塞在缸筒中運動。
1783年,瓦特為了確定它的蒸汽機的性能,提出「馬力」這個概念。
1802年,特里維西克(Richard Trevithick)製成「高壓蒸汽機」。
19世紀20年代初,卡諾深入研究蒸汽機原理,從熱素說的觀念探討熱與熱機作功和熱效率。
1834年,克拉佩隆運用彭西列提出的功概念表示卡諾所說的動力,把卡諾的理想熱機可逆循環過程中熱與功的關系,繪成兩個絕熱過程和兩個定溫過程形成的封閉熱功可逆循環曲線,即後來所說的示功圖,因而形成理想熱機的熱功可逆循環。
1842年,邁爾在發表的第一篇論文中提到計算熱功當量的原理和結果。
1843年,焦耳宣讀第一次發表熱功當量實驗結果的論文。
熱力學第一定律的發現,是在當時工程技術的迫切需要下出現的。在1798-1849年間熱動說取代了熱素說和熱功當量的發現與精確確定的基礎上,由於研究熱機原理和能量轉化守恆關系的迫切需要,在理論和實踐條件基本成熟後,應運而生。

2.2.第一類永動機

真正可以稱之為近代意義上的永動機,最早的應是帕萊格林努斯(Peter Peregrinnus)於1256年把磁力轉化為動能的扭軸羅盤,他稱之為「永動機」。1518年茲馬拉 (Zimara)利用阿基米德螺旋製造的抽水機將水提升,並且使其餘力驅動上沖式水輪,以推動磨旋轉。在美國專利局現存的檔案中,發現英國的第一個永動機專利是在1635年申請的,期限為14年。18世紀60年代倫敦鍾表匠科克斯(James Cox)和他的助手梅爾林(Joseph Merlin)利用氣壓機的壓力變化,推動鍾運轉,直至19世紀30年代永未停過,十分著名。
在水輪機和蒸汽機在生產上的作用日益增大的情況下,使一些能工巧匠企圖研製不需再供給能量而能工作的機器,並不奇怪。面臨「永動機」發明申請逐漸增多的情況,法國科學院於1775年宣布不再接受關於永動機發明的專利申請。但是,永動機在美國仍在盛行。
據統計,美國至1904年有600個以上的永動機發明專利許可證 。英國從1855年之後有575個永動機專利。熱力學第一定律在理論上得出第一類永動機不可能製成的結論。本世紀以來,雖然能量守恆定律和熱力學第一、第二定律已深入人心,但是永動機的設想並未完全停止。甚至在70年代還出現過永動機的設計 。但是,至今的科學發展已使永動機的設想一個個成為泡影。

2.3.原子論與唯能論的爭論

隨著熱力學的不斷發展和物質組成層次的深入研究,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初,出現了圍繞能是否是萬物的本原,在原子論學派和唯能論學派之間展開了爭論,曾經引起學術界的很大關注。
以奧斯特瓦爾德為首的唯能論學派,和以玻爾茲曼為代表的原子論學派,在德國醞釀的激烈斗爭,在1895年在呂貝克舉行的第67屆年會上達到了高潮。唯能論的鬥士是海爾姆,奧斯特瓦爾德的干將還有杜恆等人,杜恆的得意學生和助手能斯特在唯能論的問題上,傾向於相信原子論。普朗克在1893年以前傾向於馬赫和奧斯特瓦爾德的觀點,一年後他對熱力學第二定律和熵的解釋不再從任何特殊假設出發,而是從不可逆的經驗進行考慮,因而反對唯能論並轉向原子論的觀點。年輕的數學家全站在玻爾茲曼一邊。
奧斯特瓦爾德在1902年發表的「自然哲學講演錄」一書中指出:「如果把物質和精神這兩個概念包含在能量概念之中,就會簡單地,自然而然地排除掉那種使這兩個概念結合在一起的困難,那是一個很大的收獲」。他又寫道:「一切外界現象都可以說是能量之間的過程,其原因非常簡單:我們的意識本身就是能量的過程,它把自己的這種特性傳給一切外界現象」。他認為從唯能論觀點出發,存在兩個唯能論定律,熱力學第一、二定律是由這兩個定律得出。並從唯能論的這兩個定律,可以了解意識或精神現象。
普朗克曾指出,擺在未停時在平衡點附近左右擺動,電火花在正負電體間振動,而熱卻不可能在不同溫度的導體之間傳遞。他認為:「唯能論學派認為上述根本區別是無關緊要的,而置之不理」。
1910年之後,原子論由於電子和原子的發現,以及量子論的出現和發展,居於統治地位。但是,原子論和唯能論的斗爭,同時也提出了能是否是萬物本原的問題。這個問題並沒有因奧斯特瓦爾德企圖用唯能論方程和他的唯能論第一、二定律取代熱力學第一、二定律等觀點的失敗,而真正得到解決。愛因斯坦、海森堡等相當數量的科學家,仍持質量是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和能是萬物本原的觀點。這個問題既是一個科學問題,也是一個哲學問題,它有待自然哲學家們,根據科學的不斷發現,做出更深刻的概括。

.4.能量是否守恆的爭論

圍繞能量守恆定律是否正確而出現的第一次爭論,是鐳放射的巨大能量的來源和如何解釋的問題。彭加勒在1906年發表的《科學的價值》一書中,提出鐳放射的能量「推翻了能量守恆定律」和發現電子的靜質量為0「推翻了質量守恆定律」,因而使19世紀末的物理學遇到了嚴重的危機。在維護能量守恆原理的科學家之中,又分為兩種。一種認為放射性的巨大能量是放射性物質從外部空間中的以太、氣體或其他射線中長期吸收和積聚起自己的能量。開爾文在1903年就提出鐳的放射性能來自於其原子長期吸收空間的以太形成的,並在1904年召開的大英科學促進會上與瑞利打賭。也有科學家主張能量守恆定律在放射性過程中仍然正確,並從原子內部自發分裂方面尋找輻射的根源。

關於能量守恆是否正確的第二次爭論,是B衰變過程中能量是否守恆問題。由於問題的實質關繫到能量守恆定律在核物理中是否適用的原則問題,並且又是由玻爾這樣的物理權威提出和由鮑利加以反對,自然引起物理學家的極大關注。

關於能量守恆定律的爭論,盡管學術界出現過這樣或那樣的看法和評價,但是應該說它們都從正反兩個方面使科學家和哲學家得到很深的教益。其共同的結果是證明了能量守恆定律在微觀和宏觀世界兩方面都是正確的。已成為自然科學和自然哲學上的一個牢固的基石。

2005年10月16日20:10 熱力學第二定律理論探討 [補記]
三.熱力學第二定律理論探討
3.1.說法的產生和演變 3.2.熱寂說的起源 3.3.關於熱寂說的爭論 3.4.負絕對溫度

3.1.說法的產生和演變

在科學史上,公認克勞修斯最早提出了熱力學第二定律。克勞修斯、開爾文和朗肯在1850-1851年間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說法和論證。
馬赫作為一個具有哲學頭腦的重要的科學史學家評價克氏說法和開氏說法實際上是等價的。
王竹溪教授曾說:「熱力學第二定律通常是指開爾文說法,這個提法非常深刻。」
熱力學第二定律既然是一個經驗性很強的定律,那麼它的發現必然首先從宏觀的大量存在的熱和機械功轉化現象,特別是熱機作功過程開始的。克氏說法和開氏說法雖然都從熱機作功的基本假設出發,但沒有明確提出「孤立的系統」的前提條件;他們沒有也不可能從微觀的分子運動觀點深入探討這個定律的含義和作用,以及對這個定律的熵增原理說法作深入和細致的探討,甚至把它無限推廣到宇宙,得出後來引起激烈爭論的結論。由於這些原因,熱力學第二定律在提出之後,出現了許多深入而更嚴格的探討、爭論和說法的演化過程。
麥克斯韋、玻爾茲曼、奧斯特瓦爾德、馬赫和普朗克等著名科學家,都一致指出,熱力學第二定律只有在一個孤立系統條件下才成立。
關於熱力學第二定律在微觀方面的解釋和說法,主要是由玻爾茲曼提出的,他是在克勞修斯和麥克斯韋工作的基礎上,用分子運動的統計觀點對熵增原理進行新的表述。玻爾茲曼提出的H定理或克勞修斯提出的熵增原理,與牛頓力學和能量守恆定律不考慮時間的方向性是矛盾的,這使大多數科學家難以接受。先後出現「可逆佯謬」和「循環佯謬」來反對分子運動理論.玻爾茲曼對此進行了有力的反駁.關於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幾率說法,經過19世紀末的爭論後,很快得到國際科學界的公認.今天,它已作為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更加深刻和准確的新說法,在科學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3.2.熱寂說的起源
熱寂說是開爾文和克勞修斯從機械能的不斷耗散觀點出發,認為各種形態的能量最終都會在與機械能的轉化過程中,以熱量的形式趨於平衡。開爾文認為機械能等於各種能,都要以熱的形式最終耗散掉,這種能量轉化在自然界中是不可逆的。這是他在1852年之後至1862年之間,逐步形成的一種看法,至1862年正式作為一種科學假說提出來的。克勞修根據類似的考慮,於1865年將熱力學第二定律推廣到宇宙,得出宇宙熵趨於極大值,並於1867年正式提出熱寂說。認為:
「在一切自然現象中,熵的總值永遠只能增加而不能減少。於是到處不斷進行的變化過程,可以下面的定律簡短地表述:宇宙的熵趨於極大。宇宙越是接近於這個熵是極大的極限狀態,那就任何進一步的變化都不會發生了,這時宇宙就會進入一個死寂的永恆狀態」。

3.3.關於熱寂說的爭論
宇宙熱寂說是自然哲學史上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科學上無法用觀測和驗證作出最後判決的學術問題,它的出現註定會引起國際科學界和哲學界的極大關注和爭論。這種爭論雖然因種種原因而時起時落,但至今已延續120多年,首先對熱寂說提出異議的,是麥克斯韋在它出現不久後提出的「麥克斯韋妖」。
麥克斯韋提出了他的著名的理想實驗--「麥克斯韋妖」:
「現在讓我們假定這一容器被一個帶有一個小孔的間隔分成兩部分,A和B,並且能看見單個分子的一個小生物打開和關閉這個小孔,以至於僅僅允許較快的分子從A通到B,和僅僅允許較慢的分子從B通到A。於是,它將不消耗功便能提高B的溫度和降低A的溫度,而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矛盾。」
「麥克斯韋妖」的提出,大大促進了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正確程度和應用范圍的研究。
「麥克斯韋妖」曾困惑了人們達半多世紀,直到1929年西拉德把信息和熵聯系起來研究「麥克斯韋妖」之後,才逐漸進入比較明朗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許多人先後作出了努力,但是被認為基本上予以解決的則是布里淵。
布里淵在1949-1956年間深入研究了信息和熵的關系,認為麥克斯韋理想實驗的熵減過程,是由於信息對小妖的作用引起的。信息應該看作系統的熵的負項,即信息是負的熵。「麥克斯韋妖」假想實驗只能而且必須是一個可從外部引入負熵的開放系統,正因為這樣,它並不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
雖然很多人認為布里淵基本上解決了「麥克斯韋妖」問題,但是關於宇宙熱寂問題的研究還有很長的道路。

3.4.負絕對溫度
工程熱力學中提到的絕對溫度,都是絕對溫度零度以上的正絕對溫度。但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在核磁共振和激光效應的研究,發現核自旋系統和激光系統中,粒子只具有基態和激發態兩種能量形態。在正絕對溫度條件下,激發態的粒子數多於基態的粒子數。但是,在核自旋系統和激光系統中則相反,基態的粒子數卻超過了激發態的粒子數。根據玻爾茲曼的粒子分布函數表示式,如果基態粒子(原子或分子)數大於激發態的粒子數,則絕對溫度應該為負值,即能夠出現負的絕對溫度。
既然近幾十年的科學發展已經證明,負絕對溫度是確實存在的,那麼至今沿用的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克氏說法和開氏說法是否仍然適用呢?
克氏說法在負絕對溫度情況下,仍然適用,並且熵增原理也是適用的。
在負絕對溫度條件下,開氏說法必須改為:
「不可能從一個正絕對溫度熱源取熱,使之完全變為有用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
這是由於根據玻爾茲曼的粒子分布函數表達式,當絕對溫度高於無窮大時,才能實現激發態粒子數超過基態的粒子數,才能出現負絕對溫度。也就是說,負絕對溫度系統的能量大於無窮大絕對溫度的能量,導致負絕對溫度實際上高於正絕對溫度。

閱讀全文

與高中物理歷史常識基礎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