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八下歷史學考

八下歷史學考

發布時間:2021-02-05 03:25:46

① 新課標八年級下歷史學考名師卷嶽麓書社第一單元答案

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 、鄧世昌、《辛丑條約》、 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 三、材料分析題(共計48分)

21、(1)英國、林則徐,虎門銷煙、虎門銷煙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勇氣,

振奮了民族精神,維護了民族尊嚴。(6分)

(2)使白銀大量外流,造成政府財政危機和加重人民負擔,嚴重危害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等。 (3分)

(3)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認識.自覺抵制吸毒、販毒行為.遠離毒品,珍愛生命(2分).

22、1)第二次鴉片戰爭 圓明園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北京城 (2)美國 (3)英、法

(4)通過簽訂條約割佔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23、(1)鴉片戰爭 、 《南京條約》 、《辛丑條約》

(2)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3)略(中國人民不畏強暴、富於反抗精神;落後就要挨打)

24(1)圖一中的人物鄧世昌在黃海大戰中,他率致遠艦沖鋒在前,沉著應戰,最後開足馬力,朝

日艦「吉野」號撞去,不幸中魚雷,鄧世昌與二百餘名戰士壯烈犧牲。

(2)圖二中的人物是左宗棠,他收復了新疆。阿古柏。他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戰術。

結果打敗了阿古柏,收回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區。

(3)第二次鴉片戰爭。感想:可從英法聯軍摧殘中華文明的罪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落後就

要挨打以及民族崛起呼喚創新等方面來談

25、(1)唐朝 (2)甲午中日戰爭

(3)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 (4)台灣 釣魚島

② 八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考試重點知識急需

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第1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課標:講述開國大典的史實,認識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簡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實。
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1949,北平)
①制定了《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②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確定了首都(北平→北京)、國旗(五星紅旗)、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 這次會議為新中國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備。
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⑴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宣布就職。會議接受《共同綱領》為政府施政方針,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朱德為人民解放軍總司令。⑵開國大典: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開國大典標志著新中國的誕生。
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中國百年來任人宰割的屈辱歷史,國家贏得了獨立,人民當家作了主人,中國從此進入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新中國的成立是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09年中考已考)
3、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代表與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團在北京簽訂《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國大陸全部獲得解放。

第2課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課標:講述黃繼光、邱少雲等英雄事跡,體會志願軍戰士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⒈原因:美國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美國入侵朝鮮並越過中朝邊境,轟炸中國東北邊境的地區,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了解)。
⒉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目的),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英雄人物:在上甘嶺戰役中用胸膛堵住敵人機槍口,用生命掩護部隊完成收復高地的黃繼光;為了不暴露目標,被烈火燒死的邱少雲(他們發揚了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被譽為「最可愛的人)。
⒊結果:抗美援朝戰爭的取得勝利(標志:《朝鮮停戰協定》的簽訂)。
⒋意義: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為新中國的建設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第3課封建土地制度的廢除
課標: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理解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義。
⒈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決定在新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①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即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②土改總政策是: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③基本內容: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和財產,分配給農民。④意義:徹底廢除了中國2000多年來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進一步鞏固了新中國的政權。
⒉國民經濟的恢復:①背景: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原因:長期戰亂、帝國主義的掠奪、國民黨反動派的搜刮)。②政策措施: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打擊投機倒把,穩定物價;統一財政,實現國家財政收支平衡;合理調整現有工商業;大量節減國家機構所需經費等。③結果:到1952年底,工農業生產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初步發展。

第5課 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建立
課標:了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知道1954年頒布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知道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志。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
⑴背景:①人民政權得到鞏固。②國家經濟情況有了根本的好轉。黨和政府參照蘇聯的建設經驗,有計劃地發展國民經濟。
⑵從1953年開始,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
⑶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繼續進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⑷成就: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一批現代工業企業建成投產,獨立的工業體系初步建立;以鐵路為中心的交通運輸業大為改觀;糧、棉連年增產。
二、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頒布:(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⑴制定憲法: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它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憲法貫穿著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充分反映了人民群眾的願望,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基礎。
⑵第一屆全國人大選舉毛澤東為國家主席、劉少奇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經毛澤東提名,決定任命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權力機關。
三、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1953年,黨和國家開始對農業、手工業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引導農民和手工業者通過農業合作社和手工業合作社的形式走集體化道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是通過贖買等多種形式進行的。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的基本建立,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09中考已考)

第6課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
課標: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嚴重失誤。講述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等先進人物艱苦創業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事跡。
一、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⑴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嚴重失誤:①大躍進:是以追求建設的高速度為目標,以大煉鋼鐵為中心的運動。口號:「以鋼為綱,全面躍進」。結果: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國民經濟比例失調。②人民公社化運動:特點:「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結果:嚴重脫離了農村生產力水平,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左」傾錯誤,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困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原因還有:三年自然災害和蘇聯背信棄義的行為)
⑵失誤原因:違背客觀經濟規律;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對國情沒有認識清楚;急於求成。
⑶教訓:正確認識國情,實事求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遵循客觀經濟規律。
⑷左傾錯誤的糾正:①對國民經濟實行全面調整。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②結果:從1962年開始,國民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二、10年經濟建設的成就:1957—1966年黨領導全國人民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盡管發生了嚴重失誤,但仍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大慶油田、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等)。
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出了許多無私奉獻,頑強拼搏的英雄模範人物:「鐵人」王進喜、解放軍好戰士雷鋒、黨的好乾部焦裕祿。他們艱苦創業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事跡,激勵著人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奮勇前進。

第10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課標:認識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轉折。
一、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
二、十一屆三中全會
⒈1978年,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中,鄧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實際成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
⒉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978年12月底,北京。
⒊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重新確定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②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了改革開放的總方針;③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
⒋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第11課 農村和城市的改革
課標:知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基本原則。知道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農村和城市改革
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發展商品經濟。
⒉農村的改革:①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安徽鳳陽縣等地農民率先進行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嘗試,實行包產到戶。之後,包產到戶逐步完善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②意義:它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極大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農村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為鄉鎮企業的崛起提供了條件。此後農村改革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方向發展。
⒊鄉鎮企業的崛起: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解放了農村勞動力,各地辦起了大批鄉鎮企業,改變了農村單一的產業結構,推動了城鎮的發展,促進了國家的工業化進程。
⒋城市的改革:①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論斷,為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②1985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國有企業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擴大企業自主權,加強企業責任制,將企業推向市場。目標:是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企業效益。作用:這些改革增強了國有企業的活力,提高了企業的效益。
⒌民營企業的勃興:壯大國民經濟、改善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12課 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課標:以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為例,探討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一、經濟特區的建立
對外開放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決策。在推進對外開放的過程中,興建經濟特區是一個重大突破。1980年,國家首先在廣東、福建設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深圳尤為典型)。1988年海南省建立,海南島建成經濟特區。作用和影響:有力地促進了對外開放,促進了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二、對外開放格局形成:
⒈(1984年)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台、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等。
⒉(1985年)三個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區(廈門、漳州、泉州三角地區)。⒊20世紀90年代,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的長江沿岸城市開放。
⒋新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
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①2001年世貿組織多哈會議批准中國加入。②加入世貿組織,將進一步推進我國經濟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參與國際經濟競爭。這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第13課民主與法制建設的成就
課標:說出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大進展。
一、法制建設的成就
⒈法制建設的任務:維護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保護改革成果,切實保證人民行使民主權利。
⒉1982年新憲法,規定了實行改革開放的總方針,其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⒊1986年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了民事活動中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和誠實信用的原則。
⒋1979年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1997年作較大修訂。(有效地保證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二、社會主義民主的推進
⒈新中國成立後,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並發展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
⒉1956年中共提出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1982年又提出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
⒊新時期又制定了愛國統一戰線的政策(包括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
⒋實行政治體制改革:改革重點是改變現行政治體制中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在改革中實行政企分開,同時廢除了領導幹部終身制。

第15課民族團結的加強
課標:了解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實。
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①民族政策: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②管理: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由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
⒉各民族共同繁榮:①新中國成立後,實行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各族人民先後跨入社會主義社會。②在經濟文化發展方面:實行因地制宜、放寬政策、搞活經濟的方針,給予人力、物力、財力支持。③為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縮小東西部地區之間的差距,擴大內需,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第16課祖國統一大業的推進
課標:簡述香港、澳門回歸的史實,說明「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了解祖國大陸與台灣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⒈一國兩制的構想與實踐:⑴構想:1984年,鄧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國兩制」解決台灣和香港問題,後得到全國人大通過,正式成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基本國策。⑵實踐:①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②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③港澳回歸洗雪了港澳分別被英、葡長期侵佔的歷史恥辱,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重大步驟,港澳的發展進入了新時代。(也為台灣問題的解決樹立了典範,推動了兩岸關系的新發展。也標志著中國人民為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事業作出了新的貢獻。)
⒉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一國兩制」為台灣問題的解決開辟了新途徑,台灣海峽兩岸關系有了新的發展,學術、文化、體育等交流日益增多。

第18課國防建設
課標:了解人民海軍和人民空軍建立的史實。以人民解放軍導彈部隊的建立和發展為例,說明科技強軍的重要性。
⒈人民海軍和人民空軍的建立(1949年)。建立目的:鞏固國家政權,保衛祖國領土和主權不受侵犯,保護人民的和平生活,加強部隊的革命化、正規化和現代建設。
⒉科技強軍:①1956年,根據中央和毛澤東的決策,聶榮臻主管國防尖端武器的研究和生產,尖端武器取得突出成就。②60年代以來,先後研製出導彈、原子彈、氫彈、人造地球衛星。③1966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創建。10月,首次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④80年代以來,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實現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成為抵抗侵略、保衛祖國的堅強柱石。
第19課獨立自主走向國際舞台
課標:知道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簡述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的史實。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⒈新中國成立後的國際形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採取政治孤立、經濟封鎖、軍事包圍等手段,企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
⒉新中國的外交政策: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新中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願意與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系。在建國的第一年裡,新中國就與蘇聯,印度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
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①1953年底,周恩來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1954年6月,周恩來總理應邀訪問了印度和緬甸,中、印、緬三國總理發表聲明,共同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准則。②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③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意義: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後,獲得了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贊同,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我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體現,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二、中國出席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
⒈日內瓦會議:1954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出席了日內瓦會議,這是中國政府代表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亮相,並對會議做出了積極貢獻。
⒉萬隆會議(亞非會議):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會議。萬隆會議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內容:討論亞非主權國家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和亞非國家的發展問題。中國派出了以周恩來為首的代表團出席會議。周恩來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及與會國之間因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而產生的矛盾和分歧,鮮明地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亞非會議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了解和友誼。會後,我國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第20課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
課標:講述我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實。以我國參與「亞太經合組織」的活動等史實為例,說明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
一、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美國極力阻撓中國在聯合國席位的恢復。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家要求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
⒉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了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提案。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建交
⒈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同毛澤東會見,與周恩來會談。後來,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中美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⒉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公報》發表,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三、新時期的外交成就:
①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發展和完善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靈活務實地開展外交活動,開創了外交新局面。改善了同西方發達國家的關系,改善和發展了同周邊國家的關系,密切和加強了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
②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積極參加聯合國和亞太經合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活動,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經濟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③中國的外交不僅在國際斗爭中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尊嚴,而且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了和平有利的國際環境。祝期中考試好成績。望採納。謝謝

③ 八年級下冊歷史主要考哪幾課,主要考那種(比如性質,影響之類的),還有要怎麼背呀,我們過幾天就考試了。

華東師大版:
俄、抄德、日改革的方式、影響
兩次世界大戰的起因、經過、結果
美蘇冷戰
新能源的應用
科技革命
PS:本人強烈不建議你背歷史,那你就「被學史」,這沒意思,學的知識也不扎實。情願平日積累,多看書。現在你是來不及了,只能稍微找些相關內容,和書本對照起來看

④ 八年級下冊歷史考試重點

樓上的貌似說的是九年級的歷史要點吧,樓下的居然也是,暈……

額,我們這邊(武漢)八年級下冊的歷史很重要的,
我是初三的學生,今年剛剛中考完。

主要有這些:
1.手工工場的興起(資本主義萌芽)
2.文藝復興
3.宗教改革
4.啟蒙運動
5.近代科學的誕生
6.新航路的開辟(這個比較重要)
7.英 美 法 資產階級革命
8.明清時期中國的經濟、民族關系、政治、外交情況(這個不是很重要)
9.工業革命(非常重要)
10.整個世界形成正題(這個裡面許多概念容易弄混,要注意總結)
11.日本明治維新
12.海地黑人奴隸起義(重要性,一般)
13.虎門硝煙、第一次鴉片戰爭
14.南京條約
15.北京條約
16.馬關條約
17.關天培、鄧世昌、太平天國農民軍運動(不是很重要)
18.洋務運動
19.戊戌變法
20.辛亥革命、武昌起義(18-19都很重要)
21.工業化和城市化,即進入工業文明時期(不是很重要,但一定要把知識點弄清楚)
22.婦女社會地位提高(同上)
23.社會兩極分化,工人三大起義(同上)
24.馬克思、恩格斯與《共產黨宣言》(很重要)
25.第一次世界大戰
26.經濟危機
27.第二次世界大戰
28.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29.土耳其凱末爾改革
30.美國羅斯福新政
31.新文化運動
32.五四運動
33.中國共產黨成立
34.中共一大、二大、三大
35.國共合作
36.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建立農村根據地井岡山、遵義會議(25-36都很重要)
37.長征(沒有上面這些革命什麼的重要)
38.跨入20二十世紀的中國物質和思想上的轉變(同上)
39.九一八事變
40.七七事變
41.南京大屠殺、細菌戰、「三光」政策
42.西安事變
43.國共第二次合作
44.台兒庄保衛戰(了解就可以了)
45.日本投降
46.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兩黨代表的不同的政治方向
47.雙十協定
47.解放戰爭中的四(書上具體講了三大戰役)大戰役
48.新政治協商會議
49.新中國的誕生

應該就這些吧,我是按照歷史書的目錄總結的,打得我累死了……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重大歷史事件不僅要記住它們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還有記住它們的意義,
比如,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革命第一槍
一定要把有聯系的知識點放在一起記。

不過,如果你是初三的,
最後還要以《考試說明》上的為主。
以上只是歷年來的要點,
況且我也不是歷史老師。
祝你歷史考個好成績,O(∩_∩)O~

⑤ 八年級下冊歷史學習方法有哪些

• 一、讀——是解答的前提
讀懂、讀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題的第一步。
1.先讀問題,後讀材料。
不少人認為要先讀材料,後看題目設問。事實上這樣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讀材料比較陌生,如遇到難懂的古文和外來材料甚至障礙更大,易於產生懼怕心理,影響答題;且在不了解答題要求和方向的情況下閱讀材料,針對性不強、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讀幾遍方可。所以,先讀題目設問,給材料內容定位,明確答題方向、目標,帶著問題閱讀材料更顯思路清晰明確。
• 2.閱讀材料的基本原則:
①看兩頭,找信息。材料的首尾兩頭,一般是命題者對材料的出處和內容作簡要介紹的地方,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時間、國別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個或多個信息。這些說明性文字,往往給解題者某種暗示和引導,有可能埋伏著解題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不可漏讀。
②讀懂、讀透材料。對材料的閱讀,一般情況下應讀三遍:第一遍粗讀,找到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第二遍細讀,正確理解材料的觀點,獲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題的毛病。第三遍重點讀,帶著設問有重點地閱讀,提取有效信息,擱置無效信息,並確定材料與相關知識的聯系,破解命題能力的考查方向。
二、找——是解答的關鍵
「找」就是從材料和有關知識中,找取解題的信息點、信息源,它往往是與「讀」交織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無需將兩者截然分開。
1.從材料內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義時,要注意抓取關鍵詞語,不論題目所給的材料文字多少,無效信息和虛假信息的干擾程度多強,材料的含義往往就在幾個關鍵詞語上,它們是信息的集中表現,是解題時所要用的重點。當然,也別忘了有時關鍵信息還可能出現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紹和出處上,它有時會給解題以一定的暗示和啟發。
2.從材料與課本的關聯——找取相似點。
試題雖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設問,但迄今為止,任何一道材料題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與課本有不可分割的關聯,「貌離神合」於課本知識。這里的關聯一是指試題以課本知識為背景或依託,二是指試題的一兩處設問需用課本知識來回答或確定大方向。確定了材料與課本的某個或某方面重要知識的關聯,這樣材料便與課本聯系在一起,回答問題就不難了,甚至有的設問可以在課本中「對號入座」。
3.從材料內容與設問角度——找取相關點。
材料解析題,顧名思義是要求把對問題的回答建立在對材料的分析應用上,突出運用材料論證,說明問題的特徵和堅持「論從史出」的原則,以充分發揮材料本身在解題中的價值。所以讀材料時要處處想著設問,把設問放到材料中互相對照,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信息,或從設問的行文中重新獲得讀材料時忽略了的重要之處,以糾正在答題時拋開材料或設問,隨

意發揮、答非所問的錯誤傾向。
• 三、答——是解答的落點
材料解析題的讀、找只是為最後的解答作準備,答才是最終的落點。這個落點是否准確、恰當、完美,是否能夠充分體現命題的意圖,還要做到「六個注意」:
1.注意答好第一問。除了材料小論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題基本上有多個設問,設問間往往是相互緊密聯系著的,而第一個設問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確、完整,直接影響著下一問的作答。因此,第一問作答一定要細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確。對起點設問的錯認,將會誤及後面的答案。
• 2.注意審准設問。在好多設問中,都有一些引導性、限制性詞語對問題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據材料概括提煉」,「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據材料……談談認識」,「綜合材料……得出結論」,「比較材料……」,「如何評價材料的觀點」等。這些限制詞語大體上代表了設問內容的本質含義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給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轅北轍」,造成「勁沒使到點子上去」的局面。
3.注意設問分值。每個設問後的括弧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詳盡一點;分值小,回答要簡省一點;不能置分值於不顧,自己熟悉的問題雖分值小也大肆鋪張,不熟悉的問題雖分值大卻片言只語。
•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層次性。
• 材料題解答的完整性和層次性如何,直接決定著得分差別。
• 5.注意史學觀點的運用。
運用基本的史學理論觀點分析材料的本質和規律,這是歷史闡釋能力的最高要求,在高考題中的考查呈上升趨勢。要從具體材料中得出這一基本觀點,那就必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思考問題。同時,運用史學觀點進行材料分析,還可以有效辨別觀點錯誤的材料,增強對歷史事物的主觀判斷能力,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場、意圖、所處的時代背景,有利於對材料進行辯證、歷史的分析、解決。
• 6.注意答案的簡明扼要。對於材料解析題的文字表達能力,歷年高考試題的要求都是很高的,通過每年的參考答案的評分說明是不難看出這一點的。材料解析題的答案要求言簡意賅,條理清楚,邏輯嚴謹問什麼答什麼,不必展開。另外,答案用語要規范,准確使用「應試語言」,不能濫用文學性的修飾語,歷史卷不能當成語文卷。

⑥ 八年級下冊歷史練考通全優卷答案

抄歷史:漢語詞語,含義襲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⑦ 八年級下歷史考試重點必考大題是什麼 謝謝了,請有經驗的都進來看看.

二 、 中國近代史
八年級(上) 第一單元 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
1.▲1839年6月3日林則徐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1840年6月,中英鴉片戰爭正式開始。1842年8月,英國侵略者強迫清政府的代表簽定了中英《南京條約》。主要內容: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賠款2100萬銀元;割香港島給英國;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英法侵略者火燒圓明園。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佔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150多萬平方千米。
3.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1862年太平軍在上海地區痛擊洋槍隊。
4.1876年左宗棠率軍進入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正式收復新疆。
5.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黃海海戰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英勇作戰,壯烈犧牲。▲1895年4月,李鴻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談判,被迫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條約主要內容:清政府割遼東半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通商口岸深入內地最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
6.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佔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奧等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主要內容是: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保;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艱難起步
7.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
洋務派起初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了一批軍事工業。如李鴻章在上海設立江南製造總局 。19世紀70年代,洋務派又提出「求富」的口號,創辦民用工業。★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了一些抵製作用。
8.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和梁啟超聯合各省參加會試的舉人1300多名,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歷史上稱這次上書為「公車上書」,揭開了戊戌變法的序幕。
1898年6月光緒頒布詔書,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開始。法令主要內容有:發展農工商業;訓練新式陸海軍;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興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等。▲影響: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但不可能實現救亡圖存的願望,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9. 1905年孫中山在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孫中山把同盟會的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稱為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義爆發。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由於資產階級政治上的軟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發動廣大群眾,這次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10.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激進民主主義者,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掀起了新文化運動。內容: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把斗爭鋒芒指向維護封建制度的禮教。
意義: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激發了廣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熱情,促使人們沖破封建思想的羅網,探索救國救民的新出路。

第三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11.▲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一致要求懲辦親日派賣國賊。五四愛國運動的導火線:巴黎和會拒絕中國的正義要求;領導:先進知識分子。中心:前期在北京,後期在上海。主力:前期是青年學生,後期是工人階級。意義: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指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精神。
12. 1921年,在上海舉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了!★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13. 1924年5月,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創辦了「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又稱黃埔軍校。
14.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正式出師北伐,北伐的主要對象是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派軍閥。5月,以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為骨乾的第四軍葉挺獨立團,奉命作為北伐先鋒,首先開赴湖南前線。
15.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反動統治。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失敗了。
16. 1927年8月,周恩來等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舉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1927年10月毛澤東創建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這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正確革命道路的開始。1928年4月,朱德和毛澤東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兩支部隊合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17.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8萬餘人,被迫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1935年1月,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
長征路線: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1935. 10吳起會師——1936.10甘肅會寧會師,長征結束
18.孫中山的革命活動:⑴1894年建立興中會;⑵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⑶1911年領導辛亥革命;⑷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就任臨時大總統;⑸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⑹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⑺創辦了黃埔軍校

第四單元 偉大的抗日戰爭
19.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的一段路軌,以此為借口,炮轟東北軍駐地北大營,佔領沈陽城。九•一八事變後中國開始了局部抗戰。
20.▲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扣押蔣介石,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世局轉變的關鍵。它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預示了團結抗日新局面的到來。
21.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向盧溝橋進攻,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全國性抗日戰爭爆發。「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
▲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達30萬人以上。
22.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兩黨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戰。1938年春國民黨李宗仁將軍率軍血戰台兒庄。1940年8月,八路軍在彭德懷等指揮下發動「百團大戰」,給敵人以沉重打擊。百團大戰是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
23.1945年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內容:毛澤東在大會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大會指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大會通過的新黨章規定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24.★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的勝利,扭轉了100多年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屢敗局面,洗刷了近代以來的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
第五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25.▲重慶談判1945年8月毛澤東在周恩來、王若飛的陪同下,同國民黨談判。簽訂了《會談紀要》,也就是著名的《雙十協定》。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
26.1947年底,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在山東西南強渡黃河,直插敵人心臟——大別山地區,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序幕。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林彪、羅榮桓)、淮海戰役(劉伯承、鄧小平、粟裕、陳毅、譚震林 )、平津戰役(東北解放軍、華北解放軍)。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和朱德向中國人民解放軍下達進軍的命令(渡江戰役),23日,南京解放,統治人民達22年之久的國民黨政權垮台了。

第六單元 經濟、科技、思想、文化、教育
27.魏源編著《海國圖志》,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
28.狀元張謇抱著實業救國的志向,創辦了大生紗廠。詹天佑1909年建成了京張鐵路,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和修築的第一條鐵路干線。
29. 1898年光緒帝頒布詔書,設立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也是百日維新留下的唯一成果。
31.嚴復譯述《天演論》,把西方進化論學說介紹到中國。震動了中國的思想界,推進了維新運動的發展,他是中國近代的啟蒙思想家。
32.▲魯迅發表的《狂人日記》是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樹立了新文學的典範。
33.▲聶耳,九一八事變後創作《義勇軍進行曲》,成為抗日救亡的進軍號角。
34.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創作的《黃河大合唱》在抗日戰爭中迅速傳遍全國。徐悲鴻的著作:《愚公移山》表示了中國人民抗戰的決心;。侯德榜發明聯合制鹼法,使中國的制鹼化學工業躍居世界前列。

三.中國現代史 八年級(下)
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時期 ( 1949年新中國建立-1956年 三 大改造完成)
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時期(1956年八大—1978年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前)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1956年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 )

第一單元 走向社會主義之路
1.▲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偉大勝利,標志著中國人民受奴役受壓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已經過去。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中國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篇章。
2.1951年10月人民解放軍勝利進抵拉薩,西藏獲得和平解放。
新中國建立初,政府為鞏固新中國政權的措施:②1950年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運動在全國農村展開。到1952年底,全國的土地改革運動基本完成。③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彭德懷司令員率領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第二單元 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4.1953-1957第一個五年計劃
5.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確立了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
6.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7.大躍進運動的主要標志是盲目求快,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特點是「一大二公」。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嚴重失誤。失誤的原因是違背客觀規律辦事。後果是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等錯誤泛濫,工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國家和人民遇到建國後未曾有過的經濟困難。
8.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
第三單元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1.▲1978年12月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的歷史轉折。我國從此走上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全會內容:①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②做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③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12.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農民創造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意義:明確了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關系,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空前地調動了農民地生產積極性,解放、推動了農村生產力地發展,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13.★1980年建立第一批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開始,引發了第一次沿海開放的高潮,並進而促進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4.國有企業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戰。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行了有益探索。
16.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上首次使用了「鄧小平理論」這個科學稱謂。鄧小平理論成為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光輝旗幟。
17.★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8.▲「一國兩制」:鄧小平提出,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是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我們國家的主體部分堅持社會主義,香港、澳門和台灣作為特別行政區仍然保持資本主義制度。此構想首先是針對台灣問題提了出來,後成功地運用於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香港終於於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懷抱,澳門於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
▲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
19.1985年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1991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APEC)。

閱讀全文

與八下歷史學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