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恢復重建的時間

歷史學恢復重建的時間

發布時間:2021-03-01 06:10:07

⑴ 行政管理學的發展歷程

行政管理學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工業革命帶來了社會化大生產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為行政管理學的產生奠
定了物質基礎;行政管理的實踐為行政管理學的產生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材料;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的發展為行政管理學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礎。行政管理學概念最早由德國學者L.von施泰因提出,他於1865年撰寫的《行政管理學》一書,用行政法的觀點闡述行政問題。1887年美國學者T.W.威爾遜發表了《行政管理學之研究》一文,主張政治與行政分離,建立一門獨立的行政管理學科。威爾遜因此被譽為行政管理學的奠基人。1893年美國學者F.J.古德諾出版了《比較行政法》,此書成為美國的第一部行政管理學教科書。1900年他出版了《政治與行政》一書,提出行政與政治分離的理論。此後,愈來愈多的學者把行政管理學作為單獨學科加以研究。1926年美國學者L.D.懷特撰寫了《行政管理學導論》一書,論述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講求效率的必要性,以及對行政管理進行科學研究的可能性。1927年美國學者W.F.威洛比發表了《行政管理學原理》,比較系統地闡述了行政管理學理論體系。行政管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已基本形成。
行政管理學的產生和形成受到當時工商企業科學管理的影響,並從中吸收了許多原理、方法。1911年美國管理學家F.W.泰勒根據長期實踐經驗,撰寫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提出一套企業科學管理的理論。法國管理學家H.法約爾提出了組織管理功能理論,並在實踐基礎上總結出14條管理原則,對改進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和發展行政管理學起了積極作用。這個時期,通常被稱為科學管理時期或傳統理論時期。其理論的主要缺陷表現在過分重視機械效率,忽視社會效益;把行政組織視為封閉式組織系統,忽視組織外部環境的影響;片面強調人的物質利益,忽視人的精神因素,缺乏對人的尊重。
20世紀3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工人運動的發展,使傳統理論受到很大沖擊。1927~1932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G.E.梅奧等人通過霍桑實驗,提出人際關系理論。美國學者C.I.巴納德在《執行者的職能》中提出均衡理論。20世紀40年代以後,美國學者А.Н.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美國學者F.赫茨伯格在《工作的動機》提出雙因素理論,美國學者D.麥克格雷戈提出X理論和Y理論。與此同時,美國學者H.A.西蒙開創了以行政決策為重點的行政管理學研究的新領域。他從人的有限理性出發,把決策理論、數學方法、計算機學融為一個新的研究體系。美國組織學家J.G.馬奇提出理性與組織融合理論;美國政治經濟學家C.E.林德布洛姆提出漸進決策理論。他們把行為科學和決策理論用於行政研究,對行政管理學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這個時期通常被稱為行為科學時期。
行為科學推動了行政管理學的發展。
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從只注重行政組織結構、法令、規章制度及權責分配,到同時重視組織成員意見的溝通、個人慾望的滿足、非正式組織的作用;從只重視監督制裁到重視激發人的積極性;由專斷領導到民主管理;由「重事」到「重人」。這些都表現出行政管理學的飛躍。但是,這個時期又出現了新的片面性,如過分強調人的行為因素;過分注重人的理性作用,忽視了組織結構、法制的作用,忽視了環境的影響作用等。60年代,行政管理學理論有了新的突破,進入了系統科學階段。主要特點是廣泛應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的新成就來研究行政管理,特別是重視運用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管理理論認為,行政組織是由許多相互依存的不同要素所構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統,各個部分彼此獨立,但又相互依存和制約。因此,行政管理既要重視行政系統與外界環境、外部系統之間的關系,又要重視行政系統內在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既要強調行政組織結構、工作程序等因素,又要強調人的因素。還認為管理活動中內外環境復雜多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的價值日益受到重視,要尋求唯一最佳管理方式是困難的。所以主張隨環境變遷來選擇管理方式。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提倡生態系統理論的美國學者F.W.雷格斯;主張社會系統理論的美國學者T.帕森斯;研究環境系統理論的美國學者F.E.卡斯特;以及提出Z理論的美籍日本學者威廉·大內等。系統管理理論已被普遍接受,成為當代研究行政管理的一種值得重視的理論。 行政管理學誕生於美國。美國的學者和改革家對此作出了重要貢獻。1887年,威爾遜發表的《行政研究》,1900年,古德諾出版《政治與行政》以及1926年懷特(Leonard D?White 1891~1958)出版的《行政學導論》,對行政管理學的主要內容作了論述,使行政管理學成為一個獨立的重要學科。
西方國家公共行政學的階段有的學者把西方國家公共行政學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傳統的行政管理階段(大致期間為1900年以後);人性的行政管理階段(大致期間為1930年以後);系統權變的行政管理階段(大致期間為1960年以後)。有的學者把它分為形成階段——傳統管理階段;成長階段——科學階段;科學化階段——現代化管理時期。
西方國家公共行政學產生的條件:行政管理學於19世紀末萌芽到20世紀初誕生於美國,是有歷史必然性的。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美國經濟發展到更高階段,上層建築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就政府行政活動的變化而言,主要有:
⒈政府職能由政治統治擴大到對經濟和社會事務的管理,由消極放任「守夜人」變成積極干預社會生活的「行政國家」。
⒉行政職能加強和行政活動范圍擴大,使行政機構迅速增加,行政人員隊伍日益壯大;而「功績制」的實施和「政治中立」原則的確立,更促使行政成為「非政治化」的管理領域。
⒊行政機構臃腫所造成的龐大的財政開支和效率極低的官僚作風,妨礙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
上述客觀條件,推動了行政管理學產生於當時的美國。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說,行政管理學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到更高階段的產物,威爾遜等人則是順應這一時代需要並進行了理論創造的著名代表。
同時,學科發展也為行政管理學能獲得長足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行政管理學在西方
行政管理學在西方各國的發展演變有如下情形:由政治與行政分離的研究,到政治與行政配合的研究;由靜態的研究到動態的研究;由以事為中心的研究,到以人為中心的研究;由法規的研究到行為的研究;由機械的效率觀到社會的效率觀;由單科的研究到科際的研究等。發展趨勢表現為:
(一)研究領域的拓寬和加深
(二)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更結合實際
(三)不同學派之間的爭鳴和交流
行政管理學在中國
行政管理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研究,始於20世紀30年代前後。但在當時的年代,未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也未造成學科研究的強勢;雖是新生學科,但發育不全,步履維艱。
20世紀50年代初,由於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和學科建設認識上的偏頗,行政管理學的有關專業和課程被取消,該學科的研究和傳播也隨之中斷。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行政改革的迫切性日益鮮明地擺在人們的面前,也因此而推動人們對行政管理學的重新認識。1984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和勞動人事部召開了新中國建國以來由政府主持的第一個研究行政管理學的會議——「行政科學研討會」。會議從理論和實踐上探討了開展行政學研究的必要性,提出建立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科學體系的任務及發展中國行政學應遵循的基本原則。這次研討會的成功,標志著行政管理學在中國的重建,並成為它進一步發展的新起點。
在往後的20多年裡,中國行政管理學在恢復重建的同時獲得迅速和健康的發展。
中國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形成了一套嚴密的封建行政管理體系:實行大一統的國家行政組織體制;實行封建官僚制度;在中央集權制內部實行等級尊卑主從制度;建立嚴格的監察制度;建立嚴格的行政管理法規,如中國最早的成文法典《周禮》、《秦律》、《唐六典》、《元典章》、《明會典》、《清會典》等;建立周密的官吏管理制度,包括官吏的選拔、任用、察舉、獎懲、迴避、俸祿、致仕等。
當行政管理學在西方國家產生之後,中國學者很快就予以重視,加以引進和研究。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翻譯出版了美國學者所著的《行海要術》、《行政綱目》,日本學者蠟山政道所著的《行政管理學總論》、美濃部達吉所著的《行政法撮要》。孫中山參考國外行政管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結合中國傳統提出五權分立思想,中央與地方均權的思想,公開考試、擇優選官的思想等。同時,中國的一些高等院校也開始設立行政管理學課程。從30年代起,中國學者撰寫的行政管理學著作陸續問世。其中最早、最系統的行政管理學專著是1935年出版的張金鑒所撰的《行政管理學之理論與實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2年高等教育院系調整後,行政管理學雖然沒有作為獨立學科進行系統研究,但相關學科從不同角度對國家行政卻作了有益的探討。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社會科學的研究進入新的階段。1980年12月中國政治學會成立,廣泛恢復了政治學的研究活動,其中包括行政管理學的研究。1984年國務院辦公廳、勞動人事部發起召開行政管理科學研討會,同年11月勞動人事部成立行政管理科學研究所。1988年夏正式建立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此後,中國社會科學院、高等院校、中國共產黨各級黨校、成人教育組織均成立了行政管理學研究或教學機構。同時,還出版了一批行政管理學著作和教材。

歷史學考研復習時間的合理規劃

考研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半年到一年不等。但是,相對於我們要復習的內容,卻好像又是時間不夠的。因此只有做到忙而不盲,有條不紊,腳踏實地的復習,才能成功。所以一個有效的復習計劃至關重要。
相對於中國古代史來說,中國近現代史的考試命題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考研大綱在不斷變化,每一年新大綱中的措辭和提法,與前一年的大綱都有所區別,因此,注重變化也是備考歷史學統考尤其是中國近現代史的一個省時省力、直擊重點的好方法。
有很多師弟師妹來問考研的經驗方法,其實所謂的經驗是只有走過之後才能知道的東西,而方法也是因人而異,所以今天在這里僅就一點點心得跟大家做一下分享。分享一點歷史學考研復習方法一、明確考研的目的大多數選擇考研的師弟師妹都是即將畢業的應屆生,對於應屆生考研我認為,如果你們是出於對專業的喜愛或者對更高層次知識和能力的追求那是非常可取的。反之如果僅僅是因為就業難或者從眾的心理而選擇考研那是不明智的。因為以我的經歷,本科畢業後的工作經驗是非常重要的。個人認為我能夠成功的最大資本就是畢業後這幾年的工作經驗,它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在面試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淡定和自信,更多的是它有益於我在整個復習過程中的心態調節,而且現在很多導師非常看重未來研究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如果在本科畢業後有一段時間的工作實踐是非常好的。
二、時間,科目分大塊,宏觀把握考研的時間分配從來都是考生們最關注的問題, 其實我想說的備考並不是越早准備越好,因為如果開始時間太早,復習戰線拉的太長就容易疲勞。當進入 11 月份,是沖刺的最佳時機別人都是復習備考正酣,而你在這個時候正好進入了疲勞期,很難提高。如果你真的已經下定決心目的明確的要考研的那麼從 7 月份左右開始准備是恰到好處的。 當然我並不是說在這之前就不需要看書了,我的建議是在 7 月份之前,英語可以選擇一些夯實基礎的書來讀,其實我當時復習的時候就是選擇的後者,感覺收獲還是不小的。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候就心浮氣躁的開始抱著真題啃。 專業課可以選擇和你報考方向相關的專業書籍來看, 適當的關注一下期刊和雜志。如果你所考的科目有英文原版的教材,此時正是閱讀的最佳時機,一來可以熏陶一下專業素養二來可以藉此提高英語能力, 一舉兩得。對於政治個人覺得在大綱出來之前完全不需要去理他。進入七月份,就必須綳緊弦子好好把握了。但在這之前你可是適當的放鬆的一下,比如出去旅旅遊,但是時間不宜過長,盡量控制在一個禮拜左右。這樣一來可以替你放鬆一下相對疲憊的身心,二來你也可以稱這個時機整理一下思緒為今後更為關鍵的復習打好腹稿。 復習計劃是這樣做的:1 月份為考試月不算在計劃內,從 7 月到 12 月共 6 個月,總計劃是每門課程都復習四輪。每一個月再制定較為詳細的月計劃,每周訂份周計劃,然後嚴格執行,靈活調整。我的復習過程基本上是這樣過來的,沒有覺得有多死板、多壓抑反而相對嚴格的督促了自己, 即便有時候無法絕對的完成,但是也要比不做計劃隨心所欲的看要好的多。
希望幫到你

⑶ 求個學習歷史的好方法,怎樣記年份,怎樣記事件意義等

將易錯的 重點的 寫紙上
每天都背
每天 睜開眼睛 和 閉上眼睛 時 復述一遍

意義可以和下面版所講內容聯系起權來
可以試著分一下 從哪些角度 談的
比如:對世界 對殖民國家 對殖民地人民。。。
對生產力 對社會結構。。。
還可以從消極和積極兩方面看
有些句子有遞進關系,善於把握
大多都是套話 像什麼:維系和穩定了政權,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對後世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問題 做下來發現 材料題很多,就是很多問題的答案從材料中概括,
一些要結合所學知識, 做問題 首先最重要的是審清題目,確定
所問內容是那幾章所教內容,關鍵的還要從時間上去把握、分析,
綜合性強的題目還要從 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多重分析。

⑷ 歷史學是什麼:新時期幾種史學定義簡議

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常識教育篇。

⑸ 汶川地震之後多長時間大概能重建大原來水平求大神幫助

中新網7月12日電 四川汶川八級特大地震發生已整整兩個月。據悉,將於不久後報國務院審批的《四川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提出,力爭用三年左右時間完成四川省災後恢復重建的主要任務,使災區群眾的基本生活生產條件達到和超過災前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恢復重建規劃強調民生優先 據《四川日報》報道,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省「512」抗震救災指揮部副指揮長蔣巨峰昨天主持會議,對《四川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初審稿)》(以下簡稱《規劃》)進行審議。 《規劃》確定的四川省恢復重建基本原則是: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尊重自然,科學布局;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創新機制,協作共建。圍繞恢復重建城鄉居民住房、公共服務及城鎮、基礎設施、產業、生態環境和改善災區群眾生活等主要目標,《規劃》明確了四川省災後恢復重建的總體布局、主要任務、政策措施和實施機制等。四川省級相關部門負責人就進一步完善《規劃》內容提出了修改意見。 蔣巨峰對《規劃》編制工作給予肯定,認為文本框架已比較成熟,接下來要結合剛剛出台的新政策和恢復重建中出現的新情況,繼續修訂和完善,盡快形成正式文本。他並要求《規劃》要加強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鎮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規劃和災後重建9個專項規劃的銜接,並對重建目標、政策措施等重大問題作進一步細化研究。 減征五至九成個人所得稅 據《華西都市報》報道,為了支持企業吸納就業,近日出台的《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支持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中規定,受災嚴重地區的企業在新增加的就業崗位中,招用當地因災失去工作的城鎮職工,經縣級勞動保障部門認定,按實際招用人數予以定額依次扣減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企業所得稅,定額標准為每人每年4800元。該《意見》還調整了重災縣營業稅起征點。三年恢復重建期間,重災縣(市)按期繳納營業稅的起征點調整為月營業額5000元。 該《意見》還規定,對因災造成重大損失的個人,可在3年內減征五至九成個人所得稅。「五至九成」的減征標准,省政府授權給各災區縣(市)級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確定。 地震傷殘人員康復情況良好 另據四川日報報道,留在四川省內治療的因地震致殘傷員有400多人,其餘傷殘人員轉入外地治療。留守傷員中第一批57人轉入該省肢體傷殘康復中心,已裝配假肢24具,目前恢復情況良好。 四川迎來震後最大旅遊考察團 四川新聞網報道說,由台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總會理事長姚大光率領的台灣旅行商考察團一行九十餘人,已經澳門輾轉抵達成都,開始對四川旅遊資源震後恢復情況,組團可行性等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調研。這是地震之後,四川迎來的最大旅遊考察團。

麻煩採納,謝謝!

⑹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是哪一年

1979年3月15日,「社會學座談會」在京召開,胡喬木同志代表黨中央為社會學正名,開始了社會學的恢復和重建。

⑺ 距今 時間 歷史學中常提到距今多少年,究竟截止時間是哪一年

歷史復學不會提到距今多少制年,更不會經常提到距今多少年.
你看到的不是歷史學的學術著作
歷史學作為一門嚴謹的學術和人文學科不會經常的出現如此不嚴謹的言語
在能以公元紀年或者其他紀年表達的時候還有什麼必要說距今多少年這樣的話
你看的是有關歷史的日常讀物
截止時間當然不是樓上所說的今年
而是文章或者書籍撰寫的當年

⑻ 把中國歷史學通需要多長時間

只是學通的話,看一遍二十五史就行了. 這就要看你看書的速度了. 你看一本比較厚的書需要多長時間, 再乘以25.

⑼ 關於歷史的資料問題

作為考試,你需要盡量弄懂以下問題:
1、為什麼鴉片戰爭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起點?

2、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基本特徵和主要矛盾是什麼?近代中國人民面臨的兩大任務及其關系是什麼?

3、資本-帝國主義是怎樣對中國進行侵略的?近代歷次反對侵略斗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經驗教訓是什麼?

4、太平天國革命的綱領、意義、失敗原因是什麼?

5、了解洋務運動的基本內容、歷史作用和失敗原因

6、你如何認識維新變法運動的意義、失敗的原因、教訓

7、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同盟會的綱領是什麼?

8、為什麼南京臨時政府是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革命政權?

9、為什麼說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國的歷史性變化?對舊三民主義內容做何理解?辛亥革命為什麼會失敗?它的失敗說明了什麼?

10、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口號、歷史意義是什麼?中國知識分子為什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11、十月革命對中國產生了哪些影響?怎樣推動中國先進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

12、為什麼說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件?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國革命呈現了哪些新面貌?

13、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說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4、中國共產黨二大的歷史功績是什麼?

15、怎樣理解毛澤東關於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基本思想?其思想是怎樣形成的?

16、遵義會議的主要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17、王明左傾錯誤的主要特徵和嚴重危害是什麼?

18、延安整風對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偉大意義和作用。

19、毛澤東思想的形成過程

20、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的基本原則是什麼?游擊戰爭的地位和作用?

21、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怎樣形成的?統一戰線的方針和政策是什麼?為什麼說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是扭轉時局的關鍵?如何理解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戰?

22、抗日戰爭是如何解決土地問題的?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實行什麼樣的土地改革政策?

23、毛澤東《論持久戰》中怎樣論述抗日戰爭的規律的?

24、黨的七大的歷史意義和功績

25、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的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26、七屆二中全會的基本內容

27、了解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和《共同綱領》的制定對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意義和作用

28、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是什麼?

2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立一個怎樣的社會?

30、為什麼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過渡性的社會?

31、了解中國共產黨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針和政策。

然後根據這些問題,看看下面擬的資料,希望能對樓主有所幫助……

重點整理

1.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主要矛盾和歷史任務

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歷史任務是:1.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2.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

2.如何認識近代中國社會的落伍

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生產結構是自給經濟,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這種小農經濟限制生產力的發展,對新的生產方式具有較強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國封建政府還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在社會內部,缺乏促使工業迅速發展和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的有效機制,造成封建經濟發展的遲滯。

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的基本特徵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生機和活力。

中國封建社會的社會結構的特點是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強,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思想體系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實行文化專制統治。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結構是社會前進緩慢甚至遲滯,並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經濟危機。

18世紀的中國走到了封建社會的末世,危機四伏,而且閉關鎖國,固步自封,而工業革命使許多西方國家迅速強大,因此中國與新興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拉開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國社會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過程

列強通過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侵佔中國領土,勒索巨額戰爭賠款,並享有一系列的特權,使中國喪失了主權,進而在中國形成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局面,使中國社會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狀態:

《南京條約》割佔香港,勒索白銀2100萬銀元,規定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5個港口城市為通商口岸,規定英國商人進出口貨物的稅率,要有中英兩國「秉公議定則例,是使中國喪失了海關自主權;《天津條約》又開放了10個口岸,規定外國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轉口,而不需要重新課稅,允許外國公使常駐北京;《北京條約》割九龍半島南端的九龍司,開放天津;《中葡會議草約》規定葡萄牙「永駐管理澳門」。《馬關條約》割去中國台灣和澎湖列島,勒索白銀2億兩,規定允許外國人在中國辦工廠。中俄《愛暉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中俄改定條約》以及以後五個勘界議定書等共侵佔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辛丑條約》規定,外國軍隊有權在北京使館區和北京至大沽、山海關一線包括天津、唐山等12處「留兵駐守」,勒索到4.5億兩白銀,強迫清政府做出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對它們的組織的承諾,並規定清政府各級官員如對人民反抗斗爭「彈壓懲辦」不力,「即行革職,永不敘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美《望廈條約》取得並擴大了領事裁判權的范圍。

這些條約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使資本帝國主義滲透入中國社會,使中國社會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和局限

意義:

(1)太平天國起義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強烈撼動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2)它建立了政權,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分配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措施;《資政新篇》主張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主張,提出發展資本主義,具有了不同於以往農民戰爭的新的歷史特點。

(3)太平天國拒絕承認不平等條約,嚴禁鴉片貿易,還有力地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4)太平天國起義還沖擊了孔子和儒家經典的正統權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

(5)在19世紀中葉的亞洲民族解放運動中,太平天國起義是其中時間最久、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亞洲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匯合在一起,沖擊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在亞洲的統治。

局限:

(1)無法克服小生產者所固有的階級局限性,因而無法從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確的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

(2)無法制止和克服領導集團自身腐敗現象的滋長。

(3) 太平天國領導者不團結導致自相殘殺,以及腐朽昏庸、鼠目寸光使起義軍在起義過程中四面樹敵。

(4)太平天國起義的理論基礎是破碎的神學理論,並不代表時代潮流。

(5)太平天國對知識分子大加排斥,使其缺乏知識分子為其出謀劃策、制定綱領。

(6)這場農民起義事件,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江南由於地處風暴中心,更是一派劫灰,生靈塗炭。甚至在狂飆過去許多年之後,依然滿目瘡痍,遍地瓦礫。

(7)對於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認識。

(8) 太平天國革命的失敗表明,農民階級不是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雖有巨大的革命潛力,但註定不能成為近代革命的領導階級,單純的農民戰爭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實現現代化的歷史任務。

5.洋務運動的歷史意義與局限

意義:

(1)開辦了一批新式學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學生,開始了中國近代教育。翻譯了一批西學書籍,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新的知識,使人們打開了眼界。

(2)沖擊了社會風氣和價值觀念,使工商業者的地位上升,人們開始學習和模仿西方的各種技術和器物。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風氣的改變。

局限:

(1)具有封建性。指導思想是在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條件下發展新的生產力,註定了失敗的結局。

(2)對外國具有依賴性。企圖依賴外國來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這根本不可能辦到。

(3)洋務企業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務派所創辦的企業雖然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但在封建衙門式的管理方式下,無法維持企業的運行。
6.戊戌維新的意義和局限

意義: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它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擴大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符合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趨勢,因此也是一次進步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良運動。它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它也為我們揭示了必須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腐朽的社會制度,促進了後來者走上革命道路。

局限:

(1)不敢否定封建主義。在政治上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經濟上不敢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無法擺脫封建思想。

(2)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雖然反對帝國主義,但幻想帝國主義能幫助自己變法維新,而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3)懼怕人民群眾。維新運動局限於具有資產階級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的狹小圈子裡,維新派脫離不但脫離人民群眾,而且懼怕甚至仇視人民群眾,因而未能獲得深厚的階級基礎,使自身得階級相當軟弱。

7.《資政新篇》

內容:

政治上,主張「以法治國」、輿論監督和直接選舉政府官員,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經濟上,它鼓勵發展工商業,獎勵技術發明,提倡保險事業;文化思想上,它反對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張自由往來、平等互利。幻想通過這套方案來建設一個「新天、新地、新世界」。

影響:

思想先進、超前,是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或者說是中國第一個現代化綱領;從世界范圍來看,《資政新篇》的核心是要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這是當時亞洲最早的近代化方案,與西方國家相比,仍是比較先進的。

但太平天國後期嚴峻的軍事形勢,內部的腐化墮落、民心喪失,洪秀全對他的不信任等一系列因素導致《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施,使得影響相當有限。

8.辛亥革命的綱領、意義、失敗的原因及啟示

綱領:

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

民族主義:包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兩項內容。一是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變它一貫推行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二是追求獨立,建立「民族獨立的國家」。

民權主義:「建立民國」。即推翻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即通過平均地權的辦法,避免貧富懸殊,預防將來的社會革命。其核心是解決土地問題。

意義: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勢力的政治代表、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統治,沉重地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為中國人民斗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打開了思想進步的閘門。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積極變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而且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失敗的原因:

1、客觀上,帝國主義不容許中國建立一個獨立、富強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從而用各種手段破壞、干涉中國革命,與國內的反革命派勾結,絞殺了這場革命。

2、主觀上,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它的領導者資產階級革命派本身存在著許多弱點和錯誤。

第一,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第二,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

第三,不能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作為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

啟示:

揭示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沒能救中國,先進的中國人需要進行新的探索,為中國謀求新的出路。

9.新文化運動的兩階段及內容

第一階段:1915年9月到1919年五四前的新文化運動

內容: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新文化反對封建主義的舊文化的斗爭。

基本口號——「民主」與「科學」

當時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

當時提倡的科學:一是指科學思想、科學精神以及認識和判斷事物的科學方法;二是指具體的科學技術、科學知識。

主要武器:進化論觀點和個性解放思想

基本內容: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五四以前新文化運動把批判的矛頭集中指向封建主義的正統思想—孔學,因而排孔、反孔成為觀念形態革命的起點。

第二階段:五四以後的新文化運動

內 容: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馬克思主義開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發揮指導作用了。民主不再是指狹隘的資產階級民主,而是指多數人的民主、勞動階級的民主。科學指除自然科學外,就社會科學而言,主要是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傳播逐步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流。繼續並發展了反封建的啟蒙運動。

10.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工人階級相結合的產物

在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以後,著重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 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主張中國必須建立工人政黨來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

(2) 到工人中去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使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成了知識分子與工人相結合的運動,使工人的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在馬克思主義領導的斗爭中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3) 進行關於建黨問題的討論和實際組織工作。

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進行的這些活動,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在這個過程中,初步確立了共產主義信念的知識分子,其思想感情進一步轉變到工人階級方面來;同時,一部分工人由於受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育而提高了階級覺悟。這樣,就形成了一批工人階級的先進分子,為黨的成立作了幹部上的准備。

這種結合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五四運動到共產主義小組成立為初步結合。第二階段,從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到黨的成立為進一步結合階段。

正是有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工人階級的這種結合,才有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1.五四運動的性質及意義

性質:五四運動是有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參加的全國范圍的革命運動。它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群眾性、及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性質。

意義:在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顯示了偉大的力量,並給予先進的知識分子以真切的教育,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五四運動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學生、工人和廣大市民發動的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不僅規模之大遍及全國,而且斗爭方式是嶄新的。在五四運動中,愛國的青年起到了先鋒作用。在五四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

12.中國共產黨產生的客觀必然性及對中國革命的影響

客觀必然性:中國共產黨的產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

第一,中國革命的敵人異常強大,為了戰勝這個敵人,革命營壘需要有堅強的領導者、組織者。

第二,面對異常強大的敵人,軟弱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及其政黨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正因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及其政黨不行,中國革命要勝利,中國社會要有光明的前途,就不能依靠資產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而必須依靠新的革命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中國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正是適應中國革命的這種要求而成立的。

對中國革命的影響:

(1)制定革命綱領,發動工農運動;

(2)實行國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為把中國革命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土地革命戰爭階段准備了必要的條件。

13.毛澤東思想形成標志

1930年1月,毛澤東寫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標志著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理論的基本形成。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提出,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

14.遵義會議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佔領黔北重鎮遵義後於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這里召開了擴大會議,史稱「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解決了當時最迫切的軍事問題,又在組織上結束了「左」傾領導在中共中央的統治。會議的一系列重大決策,是在中國共產黨同共產國際的聯系中斷的情況下,獨立自主地做出的。

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從而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中國工農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遵義會議表明:作為一個嚴肅的、對人民負責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是敢於正視自己的錯誤,並注意從自己所犯的錯誤中學習並汲取教訓的。

15.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啟示意義)

在革命中必須端正思想路線,反對教條主義,實行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相結合的原則。必須達到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或「右」的錯誤思想。

綱領:

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

民族主義:包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兩項內容。一是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變它一貫推行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二是追求獨立,建立「民族獨立的國家」。

民權主義:「建立民國」。即推翻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即通過平均地權的辦法,避免貧富懸殊,預防將來的社會革命。其核心是解決土地問題。

意義: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勢力的政治代表、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統治,沉重地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為中國人民斗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打開了思想進步的閘門。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積極變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而且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失敗的原因:

1、客觀上,帝國主義不容許中國建立一個獨立、富強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從而用各種手段破壞、干涉中國革命,與國內的反革命派勾結,絞殺了這場革命。

2、主觀上,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它的領導者資產階級革命派本身存在著許多弱點和錯誤。

第一,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第二,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

第三,不能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作為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

啟示:

揭示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沒能救中國,先進的中國人需要進行新的探索,為中國謀求新的出路。

16.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黨內連續出現左傾錯誤的原因

(1)八七會議後黨內一直存在著的濃厚的「左」傾情緒始終沒有得到認真的清理,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內部事務的錯誤敢於和瞎指揮;

(2)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准備不足,理論素養不高,實踐經驗也很缺乏,對於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中國革命的規律不了解,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沒有統一的理解,即不善於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全面地、正確地結合起來。

(3)王明等人破壞黨的民主集中制、壓制黨內民主,大搞宗派主義,對堅持正確意見的貨不對他們隨聲附和的同志,採取「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方針,使「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無法及時地得到糾正。

17.民主革命時期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線、方針、政策

路線:堅定地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

方針: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礎上,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

具體過程:1928年12月,毛澤東在井岡山主持制定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廣大農民以革命的手段獲得土地的權利。1929年4月,毛澤東在興國主持制訂第二個土地法,將「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保護了中農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1931年2月,毛澤東進一步總結根據地土地革命的經驗,要求各地各級工農民主政府發布公告,明確規定農民已經分得的田地歸農民個人私有,可以自主租借買賣,別人不得侵犯;生產的產品,除向政府繳納土地稅外,均歸農民個人私有,任憑自由買賣。

18.抗戰中中共對中間勢力的策略

中間勢力主要是指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和地方實力派。中共對地方實力派採取爭取的策略。具體的方式是:(1)發展壯大共產黨,使之有充足的力量;(2)尊重他們的利益;(3)要同頑固派作堅決的斗爭,並能一步一步取得勝利。

19.國民黨軍隊在對日抗戰中的積極作用

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中國抗日戰爭處於戰略防禦階段。在此階段,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擔負了抗擊日軍戰略進攻的主要任務,先後組織了淞滬、忻口、徐州、武漢會戰等一系列大戰役。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是比較積極的,對日寇造成了一定的消耗。

在戰略相持階段,也進行過幾次較大的戰役,大體上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後方地區。

20.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在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漲之際,中國共產黨及時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6年上半年,中國共產黨對駐扎在西北地區的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軍和以楊虎城為首的國民黨第十七路軍的統一戰線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雙方停止敵對性行動。1936年5月,中共中央發布《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放棄了反蔣抗日的口號,第一次公開把蔣介石作為聯合的對象。9月日,中共中央發出黨內指示,明確提出黨的總方針是「逼蔣抗日」。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蔣介石發表實際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進而全國各界民眾以不同形式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投入了全民族抗戰。

中國共產黨確信,只有動員和依靠群眾,才能堅持抗戰,並使抗戰的勝利成為人民的勝利,所以一開始就主張實行人民戰爭的全面抗戰路線,並強調必須堅持統一戰線中無產階級的領導權。

在統一戰線中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既統一,又獨立。這樣做的目的,實質上就是力爭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權,使自己成為團結全民族抗戰的中堅力量。這是把抗日戰爭引向勝利的中心一環。

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持、擴大和鞏固,中國共產黨總結反「摩擦」斗爭的經驗,制定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

中國共產黨上述原則和方針的提出和貫徹實施,對於堅持全民族抗戰到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21.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中國的抗戰牽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貿然北進,從而使蘇聯得以集中兵力對付德國,避免東西兩面作戰;同時也推遲了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時間,並使之在發動和進行戰爭時由於兵力不足而不能全力南進,從而減輕了美、英軍隊受到的壓力。

中國堅持持久抗戰,抗擊和牽制著日本陸軍主力,大大減輕了其他反法西斯戰場的壓力,為同盟國軍隊實施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阿洲大陸上反對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國家啊。中國作為亞洲太平洋地區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後方記得,還為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

總之,中國是全世界參加反法西斯戰爭的五個最大的國家之一,是在亞洲大陸上反對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國家。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為了自己的解放,為了幫助各同盟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http://www.sharej.com/topic/7495(字數所限,請樓主參照引文出處,還有幾個問題的提綱)

⑽ 怎樣才能在一年時間內學好歷史呢

我是江蘇考生,剛高考完,說實話,歷史成績實在出乎我的意料,本來以為只能得B,結果得了A+。真的出乎意外。在此簡單說點吧!

其實呢,有些人本身對歷史就有感覺,這種人,上課聽完,下課不背書,照樣考得很好。如果你不是這種人,那麼背書是絕對必要的!

基本上很多歷史大題,只要你語文理解力夠好,有些答案是可以從題中找出來的。重要的是你會提煉題目給你的信息,你可以多找點歷年真題,從中積累經驗。

知識梳理本是對基礎的一種鞏固。如果你沒有弄筆記的習慣,強迫自己弄得話,只會事倍功半。不如,照著書本來背。其實書本才是最基礎的,我們老師總是要求我們考前將書看一遍,這樣你才不會遺漏。當然,並不是說一個勁的背書,還是要學會提煉重點,我想作為一名高中生,這項能力你必須要有。牢牢記住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最最重要的是影響和性質,這個一定要記住!我建議你可以自己根據時間或其他列個大綱,然後自己根據時間慢慢說出發生了什麼事,產生了什麼影響等等,如果你能說出來,那會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錯題本是提醒我們不能再犯同樣錯誤的工具。我同學曾介紹過一個方法,我覺得不錯。你可以把錯題剪下來,裝在信封里,有空的時候,拿出來再做,如果再做的時候做對的話就可以把那個錯題丟掉,這樣做可以節省時間去抄題。我們班上大部分同學都是把題目剪下來貼本子上,總之,異曲同工啦。不過,你要捨得剪你的練習冊啊,我的練習冊已經不成樣子了,呵呵~~~

高考是對綜合能力的測試,不是說你把書背好就可以的,它考察的是你的分析理解力,所以你也不要太過心急。學好一門功課是長遠的事,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慢慢的你會發現一些竅門的。

只要有心,積極進取,不管以前如何,你一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恢復重建的時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