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康熙皇帝的歷史評價。
【歷史評價】: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復經濟,清朝成為當專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屬眾多、經濟最富庶的帝國。清初人口從明末的五、六千萬急劇下降,1661年(順治十八年),全國人丁數字是1913萬,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為2462萬。這只是丁數,不是人口總數。
此外,根據官方統計數字,康熙六十年,也就是1721年,墾田面積從1651年順治時期的2,90億畝增加到了7,30億畝。像拋荒嚴重的兩淮地區,至康熙中期已「無尺寸之荒蕪」。因遭三藩叛亂而更加殘破的雲南、貴州、廣西、四川等省,到康熙晚年也開墾無遺。相應的是糧食價格從順治時期的斗米二錢(銀) 在康熙年間降到了0.5到0.6錢(銀) 。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內亂,將台灣收回,使中國的疆土進一步擴大。當時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至蔥嶺,南到曾母暗沙,北達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面積為1300萬平方公里。
B. 如何正確評價康熙帝
康熙大帝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優秀的儒學家、書法家、詩人,一生文治專武功卓著,歷史功績斐然屬,在中國歷史上的三百多位皇帝中,堪稱佼佼者。但康熙晚年的墨守陳規,缺乏創新,還有兩大缺點,一是在傳位問題上,始終猶豫不決;二是「好名」,而且好與臣下爭名。
C. 如何評價康熙帝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康,安寧;熙,興盛--取萬回民答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從1662年至1722年,共六十一年,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台灣的明鄭政權;三征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歷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聖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
D. 請根據高二歷史教材簡要評價康熙帝
削平三藩,鞏固統一;統一台灣,開府設縣;抵禦外侵,締結和約;親征朔漠,善治蒙古;重農治河,興修水利;移天縮地,興建園林;興文重教,編纂典籍;吸納西學,學習科技。
E. 對康熙帝的正確評價
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統一台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並抵抗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定了中俄《尼布楚條約》,維持了東北邊境一百五十多年的邊界和平。在雅克薩戰役,康熙派遣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成功驅逐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此戰清兵三千多人,在中國東北與遠離後方的俄羅斯數百哥薩克作戰,然而久戰不下,最後以圍困戰術迫使沙皇同意和談,一定意義上顯示出了清朝在軍事科技上與西方的差距),收復了雅克薩城(現俄羅斯聯邦斯科沃羅丁諾)和尼布楚城。
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將其作為蒙古、西藏、哈薩克等部王公貴族覲見的場所,但是也為清朝大規模的修建皇家園林開了先河,增加了人民的痛苦。
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歷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歷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歷法和地圖。康熙帝還褒封道教白雲觀方丈王常月,並依於門下。
康熙向來華傳教士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 ,並頗有著述。對基督教也很有好感,後來康熙逐漸發現羅馬教廷試圖過多的干預清朝的政治,並且皇子皈依基督後以此作為爭權奪利的工具,遂開始有所抵制基督教,但是,康熙在推廣西方學術上無所作為,從而使中國科技遠落後於西方。
康熙在收復台灣後在開放了海禁但是不久沒有繼續,後來此政策持續了整個清朝歷史(利用「文字獄」這種殘酷的方式打擊了江南一帶的文化學者, 例如康熙五十年發生過戴名世的南山案文字獄事件。
4、親征朔漠,和善蒙古
准噶爾的噶爾丹率領軍隊南進威脅了中央王朝。康熙決定親征,打敗了噶爾丹。漠北蒙古,康熙通過一系列的籠絡的措施全完解決了喀爾喀蒙古也就是外蒙古。所以康熙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成,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中國從秦漢時的匈奴到明朝,蒙古這個歷史難題兩千年來沒有解決,康熙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這是一個很大歷史貢獻。
5、重農治河,興修水利
明未清初經過長期的戰亂,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康熙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他下命停止圈地,他六次下江南巡察黃河和水利,修黃河、淮河、永定河。康熙的重農治河,興修水利,取得了前無古人的成就。
6、移天縮地,興修園林
康熙修建了暢春園、承德避暑山莊、熱河木蘭圍場,他的孫子乾隆又繼續興修三山五園(三山:香山、玉泉山、萬壽山 五園:暢春園、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清漪園也就是頤和園)這樣就把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推到了一個最高峰,清朝園林的興修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的遺產。
7、興文重教,編纂典籍
康熙重視文化教育]。。親自主持編纂了許多重要的典籍譬如說《康熙字典》《佩文韻府》《清文鑒》《康熙全覽圖》《古今圖書集成》康熙主持編纂的典籍有六十多種,大約有二萬卷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精神財富。康熙朝使清帝國屹立於世界東方。當時俄國有彼得大帝,法國有路易十四,康熙與他們比有偉大過人之處,康熙時候人口最眾多,經濟最富裕,文化最繁榮,疆域最開闊,國力最為強盛。康熙時候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到蔥嶺,南至曾母暗少,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么湖,東北到庫葉島,總的面積大約有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
8、對自己講學習,對朝政講勤慎
在帝王當中,他是最勤奮學習的一個,康熙對朝政講勤慎,康熙的親政就是從他14歲的時候開始的,當時親政叫「御門聽政」什麼叫御門聽政呢?就是皇帝親自主持朝廷會議,議商和決定軍國大事。御門聽政在乾清門前,參加御門聽政的主要是:九卿(禮、吏、戶、兵、刑、工)六部的尚書,和左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還有大學士,參加御門聽政的還有起居注官。什麼時候開始呢?就是早上晨時開始(七點-九點)晨時是八點,每天早上晨時開始與大臣們討論奏報,議商一些軍國的大事,無論寒暑無一例外。北京的冬天是很冷很冷的,就在乾清門前,舉行最高朝廷會議,這個實在是不容易。而且清朝的皇帝御門聽政從康熙一直到光緒堅持下來,以上這時康熙勤政的「勤」,底下就說以下,康熙第二個就是「慎」, 康熙這個人在處理軍國大事的時候非常的謹慎,可以說慎之又慎。
康熙是清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文武雙全,既精通傳統文化,又涉獵西方科學;既能上馬左右開弓,御駕親征擊退噶爾丹,又能治國安邦善於管理。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收復台灣,顯示了康熙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有著過人的政治眼光和手腕。康熙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以條約確保了國家在黑龍江的領土不被侵犯;康熙還特別重視教育,包括自己子女,奠定了持續100多年的「康乾盛世」。
但是有專家指出,清朝中後期國力開始遠遠落後於西方,這跟康熙晚年的墨守陳規,缺乏創新,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1]史學家史景遷批評康熙有三:一是皇位繼位的糾葛有點進退失據;二是康熙雖喜愛西學,任用耶穌會士,並允傳教,但對西方並不信任,因而有禮儀之爭以及導致雍正的禁教;三是康熙以輕徭薄賦自豪,以此彰顯盛世,但其永不加賦的政策按耕地面積繳固定稅金,與人口無關,於是人口雖增,亦不加賦,為康熙的繼承者造成財政困難.
梁啟超、邵力子等人認為,康熙在位時對西方科技很感興趣並且還掌握了很多,但他卻嚴禁自己之外的人學習,因為他擔心先進的西方科技一旦傳開,將會極大的動搖以騎射起家的滿清的統治[3],據傳教士張誠(J. F. Gerbillon)的日記,康熙不準傳教士在有漢人和蒙人的衙門里翻譯任何科學文獻。而此舉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以漢族為代表的中華文明的衰落。梁啟超說,康熙的科學是用來打擊他人的一個工具,「就算他不是有心窒塞民智,也不能不算他失策」。
歷史小說家高陽則說康熙有兩大缺點,一是在傳位問題上,始終猶豫不決;二是「好名」,而且好與臣下爭名。
F. 對康熙帝的評價(從多個方面,要詳細)
1、康熙帝的自我評價
晚年的康熙帝曾對自己的一生作過評價,他引用諸葛亮的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2、後人對康熙的評價
關於康熙學習繼承漢族文化的評價
人們常把康熙學習繼承漢族封建文化作為其政績來肯定。但作為封建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對立統一體,其中民主與專制、發展與靜止、開放與封閉、唯心與唯物並存。他學習漢文化的目的是為了重建封建秩序,維護封建專制統治。他在學習漢文化的過程中,忽視了法隨時移、民貴君輕、天下大同等學說,大興文字獄,造成了思想上的禁錮;更是抵制了外來先進的政治思想的影響和壓制了本國的民主思想。
3、關於康熙帝的經濟決策及其評價
①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固守農本思想
實行「更名田」。更名田又叫「更名地」「更明地」,明朝藩王田莊遍布各地,明末農民戰爭中,明代諸王宗室大都被殺被逐,喪亡殆盡。清初許多農民繼續耕種藩王田莊的土地,也有部分土地因無人耕種而拋荒。康熙八年(1669年)政府下令「將前明廢藩田產給予原種之人,改為民產,號為更名地,永為世業」,更名田的實施,對於鼓勵農民從事農業生產,開發荒地起了一定的作用。
攤丁入畝。又稱「攤丁入地」,是將丁銀並入田賦徵收。為了保證丁稅徵收,掌握人口實數,清廷實行地丁合一、攤丁入畝的政策。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廷規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稅額數作為定額,以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這一措施為人口的繁衍提供了有利條件;丁銀和田賦以田畝為征稅對象,簡化了稅種,是稅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生產的發展,順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鼓勵墾荒,修治黃河。有力的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②嚴格限制手工工場和對外貿易的發展。
康熙二十三年(1684)收復台灣後,雖然放寬了順治時期海禁,但還是嚴格限制了外貿地點、進出口數量及種類。這種限制使誕生時間並不比歐洲晚多少年的資本主義萌芽總是不能成長起來。
4、後人對康熙帝的評價問題
兩種不同的評價觀點
(1)一種觀點是對康熙的稱頌——是一位傑出的封建帝王。
①機智果敢。八歲即位,十六歲智擒螯拜,穩定了朝廷秩序。
②維護並鞏固了國家統一。平定三藩之亂和准葛爾貴族葛爾丹的叛亂,派兵攻入台灣設立台 灣府;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統治;組織雅克薩之戰,迫使俄國簽定《尼不楚條約》維護了國家的領土主權。
③學識淵博,弘揚了中國古代文化。一生苦研儒學,推崇程朱理學,開博學鴻儒科,編撰《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康熙字典》。
④重視農業發展。實行更名田制度和攤丁入畝制度,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⑤拉開了長達150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
(2)另一種觀點是對康熙的重新評價——延誤了歷史的進程
①認為康熙帝有才無識,沒有把握住歷史的機遇,因循誤國。所謂的「康乾盛世」只能說是落日的余輝。
②認為中國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為他處在一個巨變時代,卻拒絕了重大的變革,其一生的功業只是在人為的延長已經衰落的封建社會,使中國失去了向資本主義邁進的最佳時機,給中國近代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苦難.
③從康熙所處的時代來看,康熙即位前後,中國和世界都處於新舊交替的緊急關頭.英國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歐洲列強的殖民擴張已經達到了中國的鄰邦,俄國勢力已經深入到我國的黑龍江流域,正中形勢對於清王朝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如果能借機了解西方,加快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進行社會改革,率先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強國,就可以避免近代中國的厄運.
④從當時中國的情況看,資本主義萌芽在明朝中後期已經出現,到康熙時,正在逐漸滋長,這為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一定的條件,也說明中國具備了社會變革的一定的經濟條件.其次,當時中國的封建政治思想體系也面臨者前所未有的質疑與挑戰:一方面清朝入主中原使」華夷有別」\」以夏變夷」論不攻自破;另一方面以顧炎武\李贄等人為代表,中國出現了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民主思想,這些思想與歐洲的啟蒙思想不謀而合,說明中國已經具備了社會改革的思想基礎。
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號稱英明好學、文武全才的康熙帝,是抓住時代發展的機遇,厲行變革,還是「撥亂反正」,使業已落後的封建社會復甦呢?從他的思想行為看,他選擇了後者。
5、如何評價康熙帝
★功績:
①管理邊疆:平定噶爾丹叛亂,冊封五世班禪,平息「三藩之亂」,收復台灣並設台灣府
②抗擊沙俄:雅克薩反擊戰;劃定邊界
③發展經濟:治理黃河,獎勵墾荒,厲行節儉等
★消極:
①興文字獄
②對外輕視西方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所創盛世,是封建社會最後的盛世。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
G. 如何評價歷史上的康熙
評價古代皇帝,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我們要學會用歷史的眼光回來評價歷史人物,康熙作為封答建王朝的皇帝,應該說是一位機智果斷,非常傑出的封建帝王,他作為皇帝最大的貢獻就是維護並鞏固了國家統一,使唐朝的疆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
H. 試結合史實評價康熙帝的歷史作用
擒鰲拜,提前親政。
平三番加強中央權力。
收復台灣,使國家統一。打敗葛爾丹,穩固蒙古。
兩次打敗沙俄,反擊外來侵略。
是一個開疆拓土的皇帝。
I. 如何評價康熙皇帝從根本上說,他究竟是推動了社會進步還是阻礙了社會進步
康熙這個人從官方說法來說維護領土完整是唯一功績。
其他來說,我們不得內不說,和同時代俄國容的彼得大帝來比,康熙僅有小聰明,缺乏智慧,而且對科學和社會進步,康熙是起反作用的。康熙在極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國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而且讓中國社會出現了300年左右的停滯和倒退。(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其實也是整個統治集團的問題)。
康熙對文化的摧殘,也是不得不說的一面,可以對比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四庫全書起了非常惡劣的作用,凡是保留的書都做了篡改,其他的禁毀的書幾乎摧毀了中國文明。
其他的劣跡不勝枚舉,對經濟、文化、傳統的惡劣影響。。。。
康熙本人曾經學習過西方文化,他也能認識到西方文化的長處和優點,但康熙目光短淺,西方文化對他來說僅僅是休閑小品,康熙要維護和發揚的文化,其實僅僅是儒學中的糟粕發展而來的奴才文化而已,看看今天電視上的劉羅鍋、紀曉嵐、微服私訪記等粉墨登場、招搖過市,你就明白,什麼是流毒深遠。
J. 客觀評價康熙帝
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後第二內位皇帝。首先,無容論是平定三藩的戰爭,還是平定噶爾丹,或者是收復台灣的戰爭,康熙都是以一國之力對付一個地方力量,雖然勝利也來之不易,但並沒有改變宏觀的歷史格局;而在雅克薩戰役中擊敗的也只是沙俄一個具有冒險性質的團體,遠不是沙俄的主力。其次,康熙的國內政策促進了國家的繁榮,但他的政策缺乏創新,基本上都是沿用前人的做法,「康熙之治」的出現,也與他所處的王朝第二代帝王的有利位置有關,具有戰後恢復性發展的性質。而且,康熙本人熱愛數學、自然科學、西方技術,卻沒有將之向全國推廣的熱情,使中國喪失了一個大規模接受西方文明的良機。
總的來說,康熙是一個有成就的帝王,但並非一個改變了歷史發展大勢的人物。他對歷史的實際影響可能略遜色於他的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