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台灣歷史學家洛陽兩千年前大唐

台灣歷史學家洛陽兩千年前大唐

發布時間:2021-03-01 00:41:33

㈠ 台灣有哪些知名的歷史學

以下僅列部分中華民國籍在台、去台的歷史研究有成之學家、學者(包括去世在世者):
B
柏楊(河南人,作家、思想家及歷史評論家,著中國人史綱、中國歷史年表等)
C
陳永發(四川人,著中.共七十年、紅.太.陽下的罌.粟.花等,現任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所長)
陳荊和(台中人,華僑與越南歷史專家,著國史遺編、大越史記全書等)
陳鵬仁(台南人,前國民黨黨史會主任委員,著中日外交史、從甲午戰爭到中日戰爭等)
蔡哲茂(台北人,古文字與古代史專家,以甲骨綴合聞名於古文字學界,著甲骨綴合全集、續集等)
D
杜正勝(高雄縣人,中國上古史學者,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周代城邦、古代社會與國家等)
F
傅斯年(山東人,早年五四運動領袖之一,著東北史綱、民族與古代中國史等)
傅樂成(山東人,傅斯年之侄,隋唐史專家,著中國通史等)
G
郭廷以(河南人,中國近代史學的開拓者,著近代中國史綱、太平天國史事日誌等)
H
胡適(安徽人,倡導新文化運動,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著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等)
胡秋原(湖北人,美國傳記學會《國際著名領袖人名錄》之一,著有古代中國文化與中國知識分子、在唐三藏與浮士德之間等)
黃彰健(湖南人,主要研究明清政治史與法制史、中國上古史、經學與宋明理學和二二八事件真.相,著明實錄校勘記、周公孔子研究、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證稿等)
J
蔣永敬(安徽人,著抗戰史論等)
K
孔德成(曲阜人,孔子後裔,前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著孔子世家譜、明清散文選注等)
康樂(台南人,主要研究魏晉南北朝史與佛教史,著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等)
L
羅家倫(浙江人,早年五四運動領袖之一,著新人生觀、耕雲集等)
連橫(台南人,享有「有節操的台灣史作者」之譽,著台灣通史、台灣語典等)
劉維開(台灣人,中國近代史研究者,著蔣中正的一九四九、羅家倫先生年譜等)
N
南懷瑾(浙江人,國學學者,積極傳播中國古代文化,著易經雜說、中國道教發展史略等)
鈕先鍾(江西人,戰史專家,著孫子三論、中國戰略思想史等)
P
彭國棟(湖南人,主編《清史》聞名,著藝文掌故等)
Q
錢穆(無錫人,國學大師,著國史大綱、古史地理論叢、中國思想史等)
R
阮銘(上海人,中.共胡.耀.邦文膽,1988年出走大陸,成為中.共黨.史專家,2002年入籍中華民國,著有歷史轉折點上的胡.耀.邦、鄧.小.平帝國等)
W
吳相湘(湖南人,著孫逸仙傳、第二次中日戰爭史、晚清宮廷實紀等)
X
許倬雲(無錫人,專長中國文化史、社會史和中國上古史,嫻熟西方歷史,著求古編、西周史等)
Y
余英時(安徽人,師從國學大師錢穆,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著史學與傳統、朱熹的歷史世界等)
嚴耕望(安徽人,師從國學大師錢穆,享有「中國史學界的朴實楷模」之譽,著唐史研究叢稿、治史答問等)
Z
張玉法(山東人,中央研究院院士,近代史專家,著中國現代史、中華民國史稿等)
另外還有諸多如郭華倫、王健民、王泛森等歷史學者,不一一贅述。

㈡ 簡單說一下大唐歷史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發動晉陽兵變,次年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之後武則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龍革命後恢復大唐國號。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開創了經濟繁榮、四夷賓服、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上下。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又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
唐朝是版圖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唐代國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現代中國的疆界范圍。唐朝自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又借羈縻制度征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並讓南詔、新羅、渤海國、日本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政治制度。
唐代科技、文化、經濟、藝術具有多元化特點,在詩、書、畫各方面涌現了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顏筋柳骨的顏真卿、柳公權,畫聖吳道子、李思訓,音樂家李龜年等。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海內外各國民族進行交流學習,形成開放的國際文化。
唐朝與當時阿拉伯帝國並列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聲譽遠揚海外,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㈢ 台灣歷史學家有哪些

台狗的歷史學家都是從大陸過去的
你要想一想,台狗有什麼歷史
他的歷史就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㈣ 歷史上,洛陽是不是做過唐朝的國都

首先,唐朝擁有天下,李家的關隴軍事集團主要依靠的是關東( 今天的晉冀魯豫一帶)的豪強武力,如瓦崗軍之類,而關東的士人、 民眾的政治信仰在洛陽,因為自東漢起,魏晉皆建都洛陽, 經歷五胡亂華,由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實現了北方的一統, 人心所向在於「天下之中」的洛陽城。從南方講, 南渡的士人多是司馬氏西晉朝的達官後裔, 他們的政治信仰也在洛陽。 其次,經濟上,西安的農耕條件次於洛陽, 而且洛陽是大運河的中心,商貿繁華也非西安偏處關西所能比擬的。 唐朝天子常常因為漕運不濟和關中歉收, 而將整個政府機構遷到洛陽,名曰「就食東都」,人稱「逐食天子」 。 再次,文化上洛陽的地位極其崇高。從語言上看,唐詩的用韻依照《 切韻》,而《切韻》正是依據洛陽語音為標准制定的, 而不是關西的方言。為了籠絡關東的文人學士, 唐王朝在東都洛陽設考場,舉行全國規模的科舉考試。 總的來講,洛陽在唐代的地位比今天的上海有過之而無不及。 具體的過程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陽城,號稱洛陽宮。 曾三次來洛陽處理政務及外事,在洛陽宮居住二年之久。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則天自立為帝, 尊號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以洛陽為都城,將東都改為神都, 歷時15年。 唐玄宗開元之治29年,以洛陽為都城10年。 公元904年,唐昭宗遷都洛陽, 唐哀宗於公元907年被朱溫廢掉。

㈤ 評價唐代崛起是哪個歷史學家

唐代史學,有比較重大的發展,一為官修史書制度的確立,二為史學著作中出現新的創作。
中國早在奴隸社會即已設立史官,以後帝王敕令修史的事也屢見不鮮,但史官職守甚雜,到隋唐時所保存的史書,大都是私家著作,只是經政府審定認可而已。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下詔說:「人間有撰集國史,臧否(zōngPǐ)人物者,皆令禁絕。」明令禁止私人撰寫國史,評論人物,表明中央集權的政府日益看重歷史著作的作用,要將國史的編纂工作集中在封建政府手中,以便從中吸取統治理論和經驗,樹立統一的歷史文化觀點,以加強和鞏固思想統治。這一禁令成為封建政府即將實行官修史書的信號,為唐朝官修史書創造了條件。貞觀三年(629),唐太宗別置史館於禁中,專修國史,而由宰相監修,自此,南北朝以來掌修國史的著作郎罷史職。史館由宰相監修國史,下設史館修撰、直館,從事編述。這一措施是中國中世紀史書編纂工作中一個重要變化,從此所謂紀傳體的正史都由封建政府掌修,私家著述越來越少。宰相監修國史也成為以後各封建王朝的定製。唐初專設史館,多人合修。由宰相監修的情況下,修成了二十四史中的八部紀傳體史書,即唐太宗御撰房玄齡監修的《晉書》(實為史官多人共同撰寫,唐太宗只為宣、武二帝的紀和陸機、王羲之二人的傳寫了論)、姚思廉所修《梁書》、《陳書》、李百葯等所修《北齊書》、令狐德菜等所修《周書》、魏徵監修《隋書》、長孫無忌等監修《五代史志》(後並入《隋書》)、李延壽等所修《南史》和《北史》。
除官修紀傳體史書外,唐朝出現了兩部私家著述的重要史學著作,一為劉知幾的《史通》,一為杜佑的《通典》。
劉知幾(661-721),字子玄,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史學家。他祖父是史官,父曾任侍御史,他幼年即對史學產生濃厚興趣。「年十二,父藏器為授古文尚書,業不進,父怒楚督之。及聞為諸兄講春秋左氏,冒往聽,退則辨析所疑,嘆曰:『書如是,兒何怠。』父奇其意。許授左氏,逾年遂通覽群史」,十七歲時讀完唐以前的主要史書,二十歲中進士,他用畢生精力研究歷史,武則天長安二年(702)開始擔任史官,撰起居注,歷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書少監、太子左庶子、左散騎常侍等職,兼修國史。長安三年與朱敬則等撰《唐書》80卷;神龍(705-707)時與徐堅等撰《武後實錄》;玄宗先天元年(712),與譜學家柳沖等改修《氏族志》;至開元二年(714)撰成《氏族系錄))200卷;四年與吳兢撰成《睿宗實錄》20卷;重修《則天實錄》30卷、《中宗實錄》20卷。

㈥ 歷史帝進來!

你好:在這我很高興為你解答問題
,這是我所知道的,希望能夠幫助
到你。

我就是學歷史學的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時期,當時,我國的綜合國力是世界第一強國

唐朝全盛時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當時世界的強國之一。那時的新羅、高句麗、百濟、渤海國和日本等周邊屬國在其政治體制與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響[2]。在唐朝的前半葉,社會經濟處於上升階段,文化先進,是歷史上中國向周邊國家文化與技術的一個大輸出時期,兼容並蓄的社會風氣,也給五胡十六國以來進居塞內的各個民族提供一個空前的交流融合環境,在過程中亦從外族文明汲取諸多。唐朝的後半葉,處於中國歷史的轉型期,土地、鹽鐵、賦稅制度的改革標志著社會的緩慢變化,藩鎮割據勢力的壯大與周邊諸民族國家的形成,對此後近千年的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國號「唐」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北周八柱國之一,被封為「唐國公」,其後,爵位傳至李淵。李淵,隋朝時行宮居晉陽( 今山西太原)留守,起兵尊隋,每戰必克,直入長安,在隋恭帝楊侑禪讓帝位後便以「唐」為國號。因國君姓李,故又稱李唐,設京師於長安。唐朝是一個強大而繁榮的時代。其鼎盛時期,天寶年間,全國人口達8000萬之多。唐朝也是秦漢、隋朝以來,第一個不築長城的統一王朝。[1]唐朝的文化、制度、社會特點幾乎全部承襲隋朝,

史學家常把它和隋朝合並成「隋唐」。唐王李淵於618年6月逼隋恭帝禪位,取代隋朝,建國唐朝,設京師為長安(今陝西西安),唐高宗顯慶六年後設東都洛陽,武後光宅元年(684年)改東都為神都並設北都太原,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恢復舊制。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禪位,降為濟陰王,改國號「梁」,唐朝滅亡。[1]唐朝全盛時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當時世界的強國之一。那時的新羅、高句麗、百濟、渤海國和日本等周邊屬國在其政治體制與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響[2]。在唐朝的前半葉,社會經濟處於上升階段,文化先進,是歷史上中國向周邊國家文化與技術的一個大輸出時期,兼容並蓄的社會風氣,也給五胡十六國以來進居塞內的各個民族提供一個空前的交流融合環境,在過程中亦從外族文明汲取諸多。唐朝的後半葉,處於中國歷史的轉型期,土地、鹽鐵、賦稅制度的改革標志著社會的緩慢變化,藩鎮割據勢力的壯大與周邊諸民族國家的形成,對此後近千年的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3]。

謝謝,請採納。 如果你還有什麼
疑問的話,請追問我,我會盡我所
能幫助你,謝謝。你看我寫了這么
多,能否加點分給我啊,哈哈,謝
謝啦

不懂,請追問,謝謝

㈦ 唐朝時西行天竺的洛陽籍僧人是誰他僎寫的著作是什麼

玄奘:(來602年~664年),唐代源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 ,俗家姓名「陳禕(yī)」,「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玄奘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㈧ 請介紹一下唐朝以前(包括唐朝)的洛陽!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城,也是中國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它像一顆輝燦爛的明珠閃爍在世界的東方。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洛陽則是這個搖籃的中心。洛陽因它居天下之中,易守難攻。所以,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眾多的王朝先後在此建都。洛陽素以「九朝古都」聞名中外。

所謂「九朝」有兩種含義:一是指眾多的王朝。中國古代,「九」為最大、最多。二是指九個王朝。第一種說法不確切。第二種說法不符合歷史事實。究竟有多少個王朝建都洛陽呢?本人依據史實和考古發現,認為有夏、商、西周、東周、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十五個王朝在洛陽建都,現分別說明。

一、夏都斟(尋卩)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王朝。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時間在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之間,有470多年的歷史,歷經17帝王。

洛陽一帶是夏民族建邦立國的腹地。夏朝的第一個國王禹,始都陽城,後遷陽翟。陽城在登封,陽翟在禹縣,均離洛陽不遠。夏王朝的第在個帝王太康(啟之子)都斟(尋卩)。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尋卩)。」今本《竹書紀年》又載:「仲康即帝位,據斟(尋卩)。」《史記·夏本記》雲:「太康居斟(尋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後羿,為東方夷族的一個首領,他乘太康無道、夏民怨憤,入居斟(尋卩),執政,拒太康於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尋卩),後被其親信寒浞殺死。 斟(尋卩)在何處?目前說法不一。《國語·周語上》載:「昔伊、洛竭,而夏亡。」證明斟(尋卩)在伊洛區內。《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洛陽正處在這個位置。 1959年,中國考古研究所在洛陽轄區偃師二里頭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二里頭一帶是一座大型都城遺址,定名為「二里頭文化」。經碳14測定,其絕對年代,相當於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遺址。總面積為3.75方平公里。內有大型宮殿遺址。考古學家認定,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夏都斟(尋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於此。《帝王世紀》記載:太康在位29年。《通鑒外紀》記載: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基(尋卩)94年。

二、商都西毫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商本是黃河下游的一個古老的部落,為東夷族的一支。夏朝時屬於夏王朝的一個諸侯國。商部族經常遷徙。從契至湯十四世,共遷徙八次。商部族活動的主要地區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東的西南部,湯最後的定居地是河南東部的商丘、史稱南毫。

約公元前16世紀夏亡商立。商湯攻開夏都斟(尋卩)之後,決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後,商湯從南毫遷此,史稱西毫。

商都西毫在何處?這是數千年來歷史上的一個疑。「河南偃師為西毫,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這西毫在洛陽偃師屍鄉。

1983年,中國社科院在洛陽偃師屍鄉溝、大槐樹、塔庄一帶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這座商城遺址。從此揭開了西毫的秘密,結束了數千年來關於西毫的歷史疑案,這是國內外史學界的一件重大發現。商城總面積為190萬平方米。城內南中部有宮殿遺址。宮城成正方形。大殿之後,有幾座宮殿建築,東西對峙,系王宮所在地。城內道路縱橫,井然有條。城外有環城馬路。這座規模宏大的商志願,顯然是按照都城的規格建造的。據碳14測定的絕對年代,是商朝早期的城池。再次,洛陽偃師屍鄉的商文化遺址,就是商都西毫的所在地。 《竹書紀年》載:「湯居西毫,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毫遷於囂。」《史記·殷本紀》又載:「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又雲「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復去毫徙河北。」從此可以看出,商朝曾兩次都西毫。第一次商都西毫,約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計230年,歷經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毫,約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計170年,經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稟辛、庚丁、武乙九帝王。凋明兩次都西毫,共 19帝,四百餘年。

商朝自盤庚始實行雙都制,既有南都西毫城,又有北都殷城。洛陽與安陽成了商殷時期的姊妹城。

三、西周都洛陽周族原是我國西部的一個歷史悠久的部落,與夏、商兩族同稱為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三大部族。夏、商兩朝時期,周是它們的屬國。

商朝末年,紂王昏庸無道,武王時,周的勢力已很強大,決心滅商。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乘機率眾東下,經洛陽北部孟津渡河,一舉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商亡周興。史稱西周。武王滅商後想在洛陽建都。《左傳·宣公三年》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九鼎乃國家重器,遷在哪裡,就意味著在哪裡建都。武王滅商後先來到洛陽,決定立即在此建一座城邑,名曰:洛邑。其址在今日白馬寺東南。九鼎即遷在此邑。《史記·周本紀》載:「武王營周居洛邑而後去。」在營城之間,武王曾去嵩山祭天。這武王克商後並沒有馬上回鎬。而是居洛陽察看地形,營建周人之居、嵩山祭天、遷九鼎等。同時也,在周公營建洛邑之前,洛陽的名字已稱洛邑,這個洛邑城估計不大。武王雖想定都洛邑但並未遷都,到了城王之後才遷都洛邑。

武王滅商後的第二年便在鎬京病故,成王即位。因成王所幼,由其叔父周公輔佐代政。成王執政的那年,「使召公復營洛邑」便派召公,周公先後來到洛邑,經過實測,開始了大規模的營建工程。從三月到十二月完成了洛陽這座城池的建設。從此,西周有兩座都城。西方的鎬京稱為宗周,東方的洛邑稱為成周。成周又分為王城與下都。下都後來又稱成周。周時洛陽的名稱眾多,又常變換。洛陽邑建成後,「成王定鼎於郟(辱卩)」。郟(辱卩)即周王城。成王執政五年即遷都成周的王城。《何尊》銘文中記載:「惟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惟王五祀。」西周自成王始,諸王均來成周居位、施政。這在周器銘文中有所記載。其中記載成王的有8器、昭王的7器、穆王的1器、恭王的14器、懿王的4器、孝王的3 器、夷王的1器、厲王的15器、宣、幽二王的各2器,康王未發現銘文記載。其他諸王經常居洛處理國事。洛、鎬二都均沒有中央最高官署卿事察,周公居洛、召公居鎬。周公死後,他的兒子君陳又承襲周公的職位,繼續鎮守在這里。洛陽作為西周的東都城,從成王五年至平王二年,歷時295年。歷經成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幽 王10帝王。西周時期,實行的是一國兩都制。

四、東周都洛陽周宣王死、周幽王立。關中發生大的地震,災難嚴重。《詩小雅·十月之交》雲:「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騰、山冢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加之內政腐敗,社會黑暗,宮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殺,西都鎬京被搶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決定廢西都全遷東都,史稱東周。東周只有洛陽一個都城。

東周時期,是仍有兩座城:一為王城,擊公所建,時為帝王所居。一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復營,時為軍事要地。王城人秋東局都城有310年,從周平王開始,歷經桓王、庄王、厘王、惠王、襄王、頃王、匡王、定王、簡王、靈王、景王、悼王、赧王14帝。成周作為東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歷經周敬王、元王、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顯王、慎靚王11帝王。洛陽作為東周都城有515年,歷經25帝。

五、西漢初都洛陽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劉邦在定陶稱帝,史稱西漢或前漢。劉邦稱帝的當月,從定陶來到洛陽《資治通鑒》記載:「帝置酒洛陽南宮。」評功論賞,文臣武將,皆大歡喜,遂定都洛陽。五月間,齊人婁敬路過洛陽,勸說劉邦遷都長安。劉邦的文武大臣,多系關東人,不願意西遷。經過一場辯論,劉邦才決定將都城西遷至長安。

六、東漢都洛陽洛陽25年,劉秀在河北柏鄉稱帝,是為漢光武皇帝,同年攻開洛陽,定洛陽為都城。史稱東漢或後漢。光武劉秀又經過十多年的征戰,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東漢時期的洛陽,為天下名都,洛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都市。其城址在現今白馬寺東側即漢魏故城遺址。東漢人公元26年劉秀始創,至公元220年協帝至,經歷了196 年。東漢有洛陽、許昌、長安三個都城。其中以洛陽為都的有165年,以許昌為都的有26年,以長安為都的有5年。在洛陽的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少帝殤帝、安帝、少帝(劉懿)、順帝、沖帝、質帝、桓帝、靈帝、(劉辨)、獻帝14帝。

七、曹魏都洛陽漢獻帝初平元年之後,天下分崩離析,軍閥割據,連年混戰,東漢王朝名存實亡。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在逐漸形成。曹操在軍閥混戰和鎮壓起義軍時,勢力逐漸壯大,最後掌握了東漢的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07年,曹操基本上統一了中國的北方。公元213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公元216年,又封曹操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在洛陽,其子曹丕繼位。不久,曹丕廢漢獻帝為山陽公,自立為帝,是為魏文帝,改漢為魏,定都洛陽。史稱曹魏。曹魏從公元220年至公元265年司馬炎滅魏為止,以洛陽為都46年之久。歷經魏文帝、魏明帝、齊王、高貴鄉公、元帝共5帝。

八、西晉都洛陽曹魏後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公元265年司馬炎繼晉王位,接著重演曹丕代漢的把戲,迫使遭奐讓位,自立為帝,是為晉武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西晉仍都洛陽。西晉都洛51年,歷經晉武帝、惠帝、懷帝、愍帝4帝。城址在白馬寺東的漢魏故城遺址處。

九、北魏遷都洛陽西晉統一人國後,社會上出現了一度的穩定,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物質財富有所增加。但統治者極端腐敗,晉武帝有姬妾萬餘人,花天酒地。賈皇後姿意淫樂,竟在大街上搶拉男子入宮為男妃。外戚王愷與大貴族石崇比富,令人吃驚。如此等等,終於釀成了「八王之亂」,歷時16年之久。洛陽遇到了嚴重的破壞。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北魏佔領中原,統一北方,遷都洛陽。北魏孝文帝是個大有作為的皇帝,他堅持改革,整頓吏治,嚴懲貪宮污吏,恢復經濟,發展生產。提倡學漢文、說漢話、穿漢服,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被破壞了洛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北魏都洛陽41年,歷經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長廣王、節閔帝、安定王、孝武帝8個帝王。

十、隋朝建東都公元604年,楊廣在長安即位,是為隋煬帝。楊廣即位當年的年底,親自來到洛陽,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認為邙山之南,伊闕之北,(氵廛)水之西,澗河之東是絕好的軍事要地,他決定在此營建東都城。公元605年3月,他命尚書楊素為營建東都太監,納言楊達為副監、宇文愷為將作大匠,每月征工匠「役丁二百萬人展開了大規模的營建東都洛陽的工程。第二年的正月東都建成。正在江南巡遊的隋煬帝聽說之後,即速從江都出發,四月到達東都洛陽。接著六宮百官也遷居洛陽。洛陽遂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過百萬,富商數萬家,城西的西苑是全國最大最美的花軒。公元618年,隋將宇文化及在楊州屐兵變,打入宮中,殺死隋煬帝。越王楊侗在洛陽稱帝,王世充為太尉,獨攬朝政。義寧二年 (公元619年)四月,王世充廢楊侗為潞國公,自立為帝,國號鄭。後被唐所滅。隋朝都洛15 年,2帝。

十一、唐朝移都洛陽公元618年,李淵建唐,都是長安,唐太宗李世民是,下令修葺洛陽城,號稱洛陽宮。他曾三次來洛陽處理政務及外事,在洛陽宮居住二年之久。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高宗李治即位。永徽六年(公元657年)一同來到洛陽,在此處理國家大事,以洛陽為東都。實際上唐朝的都城已從長安徙至洛陽了。唐玄宗在位44年,都洛陽10年。安史之亂之後,唐中央的權力大大削弱,節度使的權勢越來越大。公元904年,宣武節度使朱溫,發兵長安,挾持唐帝(昭宗)遷都洛陽。公元907年,朱溫廢掉唐帝(哀宗),唐亡。此後,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唐朝時期,東西洋並重,洛陽與長安都是世界上的名都。唐朝都洛陽的有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宗6帝,前後30餘年。

十二、武周都洛陽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以美貌聞名,14歲入宮,立為才人。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封為皇後。李治患高血壓病,武後參政決事。群臣並稱帝後為「二聖」。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則天降李旦為皇嗣,自立為帝,尊號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將東都改為神都。神龍元年(公元705年),82歲的武則天,在病中被迫讓位給唐中宗李顯,恢復國號唐。武則天執政50年,居皇帝位15年,以洛陽為都城。

㈨ 洛陽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觀音婢

㈩ 歷史上,洛陽是不是做過唐朝的國都,我鬧不清了,後來才遷到了長安,誰能幫我確定一下。

首先,唐朝擁有天下,李家的關隴軍事集團主要依靠的是關東(今天的晉冀魯豫一帶)的豪強武力,如瓦崗軍之類,而關東的士人、民眾的政治信仰在洛陽,因為自東漢起,魏晉皆建都洛陽,經歷五胡亂華,由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實現了北方的一統,人心所向在於「天下之中」的洛陽城。從南方講,南渡的士人多是司馬氏西晉朝的達官後裔,他們的政治信仰也在洛陽。
其次,經濟上,西安的農耕條件次於洛陽,而且洛陽是大運河的中心,商貿繁華也非西安偏處關西所能比擬的。唐朝天子常常因為漕運不濟和關中歉收,而將整個政府機構遷到洛陽,名曰「就食東都」,人稱「逐食天子」。
再次,文化上洛陽的地位極其崇高。從語言上看,唐詩的用韻依照《切韻》,而《切韻》正是依據洛陽語音為標准制定的,而不是關西的方言。為了籠絡關東的文人學士,唐王朝在東都洛陽設考場,舉行全國規模的科舉考試。

總的來講,洛陽在唐代的地位比今天的上海有過之而無不及。

具體的過程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陽城,號稱洛陽宮。曾三次來洛陽處理政務及外事,在洛陽宮居住二年之久。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則天自立為帝,尊號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以洛陽為都城,將東都改為神都,歷時15年。

唐玄宗開元之治29年,以洛陽為都城10年。

公元904年,唐昭宗遷都洛陽,唐哀宗於公元907年被朱溫廢掉。

閱讀全文

與台灣歷史學家洛陽兩千年前大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