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知識問題化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知識問題化

發布時間:2021-02-28 23:13:42

❶ 談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一、我國現階段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
對於農村初中來說,很多學生從初一才真正開始學習歷史,知識積累非常薄弱,對於初中歷史老師的教學來說帶來的挑戰巨大。當前時期很多農村初中現代化教學設備還比較落後,多媒體教學設備嚴重缺乏。經濟落後,教育資源貧乏,歷史教學情況更是極其落後。
二、培養初中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在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初中歷史老師要結合課堂教學的情況和課堂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的特點採取最為恰當的方式,對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引導進行培養。
1. 創造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進行引導。對初中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必須要創造出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初中生的精神和心理都更加放鬆,因此也就更加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也更能激發初中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初中生當作教學活動的主體,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提升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2. 通過鍛煉初中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來激發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初中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是培養初中生自主學習能力最為關鍵的部分。初中歷史老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多種方式鼓勵初中生進行獨立思考,將思考的成果做出一個總結。如,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可以形成一條時間軸,通過時間軸幫助初中生記憶每個時間點所發生的歷史事件,由歷史事件聯想到發生的原因、經過、結局及其歷史意義,以此,促使學生鍛煉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鍛煉自主學習能力。
3. 鼓勵初中生敢於對權威提出質疑。初中歷史老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要多鼓勵學生用於探索,勇於對權威提出質疑。學生根據老師的引導或者自己的判斷對某些問題提出質疑之後,勢必要去尋找相關的材料來支撐自己的質疑,這就需要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探索,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逐漸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 推薦初中生多閱讀一些課外史書。歷史學科相對於其他學科是一門非常有趣,能夠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學科。有很多歷史故事都能夠讓學生充滿探索的沖動。其實,學習歷史知識不僅僅在課堂上,在課堂外學生也要多讀一些歷史書籍,來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提高歷史的綜合素養。通過長時間在閱讀課外書籍方面的積累,學生也逐漸養成了獨立自主學習的意識,被一些書中的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吸引之後能夠獨立自主的去探索與該段歷史比較符合的背景故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夠漸漸的得到提高。
5. 多組織小組形式的學習。當今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不僅要有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也要有團體合作的意識。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通過組織學生就某一歷史問題分組討論學習,可以同時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團隊合作意識的雙重目的。在小組討論中,每個學生都要真切地參與其中,通過小組的分組討論,讓大家都獨立進行思考,他們也都能看到與其他學生的差距所在,通過團隊合作達成教學目標。

❷ 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

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而「創設問題情境」是開展探究教學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個人覺察到一種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達到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當已有知識不能解決新問題時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對學生而言,「問題」就是矛盾,好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我發現,在課堂實踐中,情境創設的實效性主要存在著下列問題:(1)情境運用延伸不夠。目前一些教師創設情境僅僅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是新課引入時創設情境,為導入而導入,情境的設計沒有貫穿於全堂課。在整個過程中,不知如何創設情境,在導入結束時(以致於課外)情境不能繼續為教學過程服務。(2)注重認知激情不夠。情境教學應處理好認知與情感的關系,教學過程中認知的發展應該始終有情感發展相伴隨,教學過程應是認知和情感相統一的過程。遺憾的是,我們所看到的不少課,注重的是認知,缺少的是情感的伴隨和推動。(3)情境例子選擇不當。如何選擇恰當和有用的情境例子,是個頗為棘手的問題。情境例子最後是否成功,關繫到學習目標是否能順利達成。我們的老師為了應用情境而常常選用了不合適或不恰當的例子,常常適得其反。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善於創設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使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最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聯系時事熱點,創設問題情境時事熱點常常蘊涵著復雜的歷史因素,或是歷史的繼續,或是歷史對今天的影響。因此,加強時事熱點與史實的鏈接整合,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教師應不失時機地藉助時事熱點,創設問題情境,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熱點問題的認識,又能加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海峽兩岸的關系發展一直是時事熱點。在講到八年級下冊《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一課時,我緊密結合時事熱點,展示海峽兩岸交流的圖片(首屆兩岸經貿論壇在北京隆重開幕;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長沙隆重開幕;兩岸順利實現直航;首屆海峽論壇等)。通過對時事熱點與史實的整合,我設計以下四個問題進行探討:(1)你能用史實說明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嗎?(2)我國政府對發展兩岸關系、解決台灣問題的原則、基礎、最佳方式、立場、基本方針分別是什麼?(3)你知道目前我們解決台灣問題有哪些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嗎?(4)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有何重要意義?這樣將學習的重點與時事的熱點有機結合,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認識,而且可以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今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通過對事件深層次的探究,促進學生的理性思維,提高運用歷史知識分析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 利用學科聯系,創設問題情境「文史不分家」,這句話說明歷史與語文學科的緊密聯系。古代詩歌大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全景,內容豐富,風格多樣,至今仍廣為人們喜愛,所以應利用詩歌等材料引導學生透過教材表面枯燥的文字發掘其深層內涵,加深對教材理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在講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第十六課《繁榮的宋元文化》時,我曾引用了這首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在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這樣分析:(1)這首詞是我國哪一位著名詞人所作,詞名是什麼?(2)「周郎」指的是誰?詞中為何把周郎和赤壁聯系在一起?史稱此事為什麼?(3)這位詞人對詞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突出的貢獻?(4)這位詞人與哪一位詞人的詞風一致?這樣,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也感受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文化,從而使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祖國的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巧用圖片材料,創設問題情境直觀性教學是歷史教學中使用的一種重要手段,大量豐富的圖片材料為直觀性教學提供了資源。在歷史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圖片資源,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如,在講七年級歷史下冊《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中的「炎帝和黃帝」時,可以利用炎、黃二帝的畫像,引導學生思考:(1)炎、黃二帝生活在我國什麼時期?(2)中華兒女為什麼說自己是炎黃子孫?你能舉例進行說明嗎?(3)炎、黃二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如何?通過設計這樣形象直觀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有利於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既培養搜集與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又培養探究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問題情境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求知探索的內驅力。盡管歷史無法像物理、化學實驗那樣再次讓我們去經歷和體驗,但我們可以利用現有的歷史圖片、或遺址等,根據教學的需要,採用現代技術使文本、圖片、動畫、聲音、視頻等信息,加工編輯成多媒體課件。在歷史教學中利用這些多媒體課件,可以形象地再現已消逝的歷史現象,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八年級上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課中「紅軍不怕遠征難」內容時,先用多媒體課件播放flash革命歌曲《十送紅軍 》,創設問題情境:(1)這首歌反映了哪一歷史時期的什麼歷史事件?(2)紅軍為什麼長征?(3)你知道長征途中哪些英雄故事?(4)為什麼說遵義會議是一次具有轉折意義的會議?然後,我再播放電視劇《長征》中的「飛奪盧定橋」和「過草地」片段等,通過這些多媒體課件,形象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情境,讓學生既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以前的被動學習變成主動、愉快的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說:「當學生體驗到一種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教師如能在講授中有針對性地創設問題情境,一則可以把學生引入「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境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二則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誘發思維,引導思維,教給學生如何思維的策略和方法,使學生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在歷史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就必須著眼於如何設計問題,如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從而產生「一石擊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今後,我的改進方向是:創設歷史問題情境應處理好幾種關系1.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現代教學特別強調師生合作與平等的關系,這是創造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的前提。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而不應成為指手畫腳、高高在上、漠不關心學生的權威和旁觀者。在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中,教師與學生應平等相待,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創造願望,積極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認真對待學生所提的每個問題,哪怕是幼稚可笑,甚至是錯誤的問題,也要做到誨人不倦,耐心細致,有問必答,不厭其煩。教師要創設寬松的問題探究的學習氛圍,平等地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不作簡單的是非判斷,更不能將自己的觀點、認識強加於學生。教師應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態度,不能為面子掩飾自己的知識缺陷,應成為學生學習中的一員,建立真摯的師生感情,做到教學相長。2.教師講授與學生探究的關系歷史問題應建立在學生知識儲備的基礎上,沒有知識,也談不上問題。接受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學習的兩種不同形式,不能因強調後者而排斥前者,而是應將兩者優勢互補。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是憑空發生的,而是建立在新知與未知的矛盾轉化的結合點上。教師生動具體的講授有助於再現歷史情境,使學生形成鮮明的歷史表象,認識歷史本質。而學生自主探究問題,是學生認知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對歷史問題主動探究的過程中,他們的歷史思維、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將進一步提高和發展。所以,必須將教師對知識的講授和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有機地統一於歷史問題情境之中。3.史實材料與歷史解釋的關系歷史認識是建立在認識主體對史實材料解釋的基礎上。歷史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但它又是歷史學家主觀解釋的產物,他們在闡釋歷史時,不可避免地受到階級、時代、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個性特徵等方面的限制,因而他們選擇的立場、觀點、角度、方法也不盡相同,最終導致對歷史解釋的不同。 在過去,由於過分強調以綱(大綱)為綱,以本(教材)為本,形成了教師教教材,學生記教材,教材被神聖化,教師與學生都被剝奪了對歷史的解釋權。今天,我們必須更新觀念,將歷史的解釋權交給教師與學生,特別是學生對歷史的解釋尤為重要。所以,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應在學生掌握基本史實材料的基礎上,將歷史解釋權交給學生,培養他們不唯書、不唯上,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精神。要培養他們「證由史出」「史論結合」的科學態度和方法。當學生認為所謂歷史,就是「我」自己根據史實材料對過去事情的探究和解釋時,學生「我能學」的學習主體意識將大大加強,歷史教學才具有生命力。4.認知與體驗的關系認知是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組織和重新組織,屬於智力因素范疇,它是學生歷史學習的基礎和結果。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是促使學生在問題發現、探究、解決的過程中認知得到發展。而學生對歷史的體驗,是指由歷史事實的認知而產生的歷史情感和歷史意識,屬於非智力因素范疇。何謂歷史意識?史學家瞿林東認為,它是「人類在文明發展過程中產生出來的對自身歷史的記憶和描述,並在求真求實的基礎上從中總結經驗,汲取智慧,進而把它用於現實生活的一種觀念和要求」。[1](13)作為歷史問題,若僅僅引導學生認知卻缺乏相應的體驗,歷史將是無生命的、游離於學生之外的知識,而這種知識難以形成他們的歷史認同感、責任感和歷史意識。因此,有必要把學生對歷史的體驗、情感、意志引入歷史問題情境,在這個過程中,歷史的學習不再是單純的認知,而是已滲透到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層面。只有如此,學生的發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發展。所以,教師要在歷史問題情境中努力尋找學生認知與體驗的契合點。5.過程與結果的關系傳統的歷史提問,重結果,輕過程,導致學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死記硬背歷史結論。而今天我們強調的創設歷史問題情境,不是僅僅引導學生尋找問題的答案,而是注重學生在對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習態度、方法、策略、結果的整體培養,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歷史教師應創造條件,讓學生模擬史學家的研究過程,懂得如何提出問題;如何去搜集、整理歷史資料;如何利用有效的歷史信息去分析、解決問題。學生在「研」中學,從「做」中學,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因此,對歷史問題情境創設的評價應定位於過程而不是結果。在這個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在歷史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參與程度;要關注學生在歷史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習策略和研究方法的養成;要觀察學生歷史問題解決過程中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變化及歷史意識、歷史責任感的形成情況;要掌握學生在歷史問題解決過程中思維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變化與發展情況。可見,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離不開學生對問題的探究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參與歷史問題的提出與設計,進行歷史資料的搜集整理,建構歷史問題的分析、假設、論證,從中了解史學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增強問題意識、研究意識和創造意識,嘗試體驗與合作的樂趣,分享問題解決的愉快。從這個意義上講,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應重在過程。新課改的亮點之一就在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即學生由被動接受式學習向主動探究式學習轉變,而這種轉變就是建立在學生對歷史問題探究解決的過程之中,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無疑是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前提與關鍵,是學生思維創新的源泉。令人遺憾的是,以應試為目標,以知識傳授為中心,「唯分數」論的教學理念,仍不同程度影響部分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他們不是積極主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盡管也提出問題,但指導思想仍要求學生以教材中現成的知識和結論來完成問題,這種問題教學僅僅是知識的變形和搬家,從本質上看,仍屬於被動接受式學習,如不加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革難以落在實處,新課程的推進也將成為一句空話。面對這種嚴峻的挑戰,歷史教師必須更新理念,推陳出新,時不我待,主動變革,使自己的教學方式適應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而歷史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正是歷史教師教學方式變革的有益嘗試和探索,這一點更有待於在今後不斷研究與完善。 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而「創設問題情境」是開展探究教學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個人覺察到一種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達到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當已有知識不能解決新問題時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對學生而言,「問題」就是矛盾,好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我發現,在課堂實踐中,情境創設的實效性主要存在著下列問題:(1)情境運用延伸不夠。目前一些教師創設情境僅僅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是新課引入時創設情境,為導入而導入,情境的設計沒有貫穿於全堂課。在整個過程中,不知如何創設情境,在導入結束時(以致於課外)情境不能繼續為教學過程服務。(2)注重認知激情不夠。情境教學應處理好認知與情感的關系,教學過程中認知的發展應該始終有情感發展相伴隨,教學過程應是認知和情感相統一的過程。遺憾的是,我們所看到的不少課,注重的是認知,缺少的是情感的伴隨和推動。(3)情境例子選擇不當。如何選擇恰當和有用的情境例子,是個頗為棘手的問題。情境例子最後是否成功,關繫到學習目標是否能順利達成。我們的老師為了應用情境而常常選用了不合適或不恰當的例子,常常適得其反。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善於創設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使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最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聯系時事熱點,創設問題情境時事熱點常常蘊涵著復雜的歷史因素,或是歷史的繼續,或是歷史對今天的影響。因此,加強時事熱點與史實的鏈接整合,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教師應不失時機地藉助時事熱點,創設問題情境,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熱點問題的認識,又能加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海峽兩岸的關系發展一直是時事熱點。在講到八年級下冊《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一課時,我緊密結合時事熱點,展示海峽兩岸交流的圖片(首屆兩岸經貿論壇在北京隆重開幕;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長沙隆重開幕;兩岸順利實現直航;首屆海峽論壇等)。通過對時事熱點與史實的整合,我設計以下四個問題進行探討:(1)你能用史實說明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嗎?(2)我國政府對發展兩岸關系、解決台灣問題的原則、基礎、最佳方式、立場、基本方針分別是什麼?(3)你知道目前我們解決台灣問題有哪些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嗎?(4)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有何重要意義?這樣將學習的重點與時事的熱點有機結合,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認識,而且可以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今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通過對事件深層次的探究,促進學生的理性思維,提高運用歷史知識分析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 利用學科聯系,創設問題情境「文史不分家」,這句話說明歷史與語文學科的緊密聯系。古代詩歌大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全景,內容豐富,風格多樣,至今仍廣為人們喜愛,所以應利用詩歌等材料引導學生透過教材表面枯燥的文字發掘其深層內涵,加深對教材理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在講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第十六課《繁榮的宋元文化》時,我曾引用了這首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在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這樣分析:(1)這首詞是我國哪一位著名詞人所作,詞名是什麼?(2)「周郎」指的是誰?詞中為何把周郎和赤壁聯系在一起?史稱此事為什麼?(3)這位詞人對詞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突出的貢獻?(4)這位詞人與哪一位詞人的詞風一致?這樣,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也感受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文化,從而使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祖國的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巧用圖片材料,創設問題情境直觀性教學是歷史教學中使用的一種重要手段,大量豐富的圖片材料為直觀性教學提供了資源。在歷史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圖片資源,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如,在講七年級歷史下冊《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中的「炎帝和黃帝」時,可以利用炎、黃二帝的畫像,引導學生思考:(1)炎、黃二帝生活在我國什麼時期?(2)中華兒女為什麼說自己是炎黃子孫?你能舉例進行說明嗎?(3)炎、黃二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如何?通過設計這樣形象直觀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有利於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既培養搜集與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又培養探究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問題情境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求知探索的內驅力。盡管歷史無法像物理、化學實驗那樣再次讓我們去經歷和體驗,但我們可以利用現有的歷史圖片、或遺址等,根據教學的需要,採用現代技術使文本、圖片、動畫、聲音、視頻等信息,加工編輯成多媒體課件。在歷史教學中利用這些多媒體課件,可以形象地再現已消逝的歷史現象,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八年級上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課中「紅軍不怕遠征難」內容時,先用多媒體課件播放flash革命歌曲《十送紅軍 》,創設問題情境:(1)這首歌反映了哪一歷史時期的什麼歷史事件?(2)紅軍為什麼長征?(3)你知道長征途中哪些英雄故事?(4)為什麼說遵義會議是一次具有轉折意義的會議?然後,我再播放電視劇《長征》中的「飛奪盧定橋」和「過草地」片段等,通過這些多媒體課件,形象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情境,讓學生既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以前的被動學習變成主動、愉快的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說:「當學生體驗到一種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教師如能在講授中有針對性地創設問題情境,一則可以把學生引入「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境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二則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誘發思維,引導思維,教給學生如何思維的策略和方法,使學生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在歷史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就必須著眼於如何設計問題,如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從而產生「一石擊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今後,我的改進方向是:創設歷史問題情境應處理好幾種關系1.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現代教學特別強調師生合作與平等的關系,這是創造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的前提。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而不應成為指手畫腳、高高在上、漠不關心學生的權威和旁觀者。在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中,教師與學生應平等相待,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創造願望,積極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認真對待學生所提的每個問題,哪怕是幼稚可笑,甚至是錯誤的問題,也要做到誨人不倦,耐心細致,有問必答,不厭其煩。教師要創設寬松的問題探究的學習氛圍,平等地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不作簡單的是非判斷,更不能將自己的觀點、認識強加於學生。教師應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態度,不能為面子掩飾自己的知識缺陷,應成為學生學習中的一員,建立真摯的師生感情,做到教學相長。2.教師講授與學生探究的關系歷史問題應建立在學生知識儲備的基礎上,沒有知識,也談不上問題。接受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學習的兩種不同形式,不能因強調後者而排斥前者,而是應將兩者優勢互補。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是憑空發生的,而是建立在新知與未知的矛盾轉化的結合點上。教師生動具體的講授有助於再現歷史情境,使學生形成鮮明的歷史表象,認識歷史本質。而學生自主探究問題,是學生認知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對歷史問題主動探究的過程中,他們的歷史思維、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將進一步提高和發展。所以,必須將教師對知識的講授和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有機地統一於歷史問題情境之中。3.史實材料與歷史解釋的關系歷史認識是建立在認識主體對史實材料解釋的基礎上。歷史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但它又是歷史學家主觀解釋的產物,他們在闡釋歷史時,不可避免地受到階級、時代、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個性特徵等方面的限制,因而他們選擇的立場、觀點、角度、方法也不盡相同,最終導致對歷史解釋的不同。 在過去,由於過分強調以綱(大綱)為綱,以本(教材)為本,形成了教師教教材,學生記教材,教材被神聖化,教師與學生都被剝奪了對歷史的解釋權。今天,我們必須更新觀念,將歷史的解釋權交給教師與學生,特別是學生對歷史的解釋尤為重要。所以,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應在學生掌握基本史實材料的基礎上,將歷史解釋權交給學生,培養他們不唯書、不唯上,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精神。要培養他們「證由史出」「史論結合」的科學態度和方法。當學生認為所謂歷史,就是「我」自己根據史實材料對過去事情的探究和解釋時,學生「我能學」的學習主體意識將大大加強,歷史教學才具有生命力。4.認知與體驗的關系認知是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組織和重新組織,屬於智力因素范疇,它是學生歷史學習的基礎和結果。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是促使學生在問題發現、探究、解決的過程中認知得到發展。而學生對歷史的體驗,是指由歷史事實的認知而產生的歷史情感和歷史意識,屬於非智力因素范疇。何謂歷史意識?史學家瞿林東認為,它是「人類在文明發展過程中產生出來的對自身歷史的記憶和描述,並在求真求實的基礎上從中總結經驗,汲取智慧,進而把它用於現實生活的一種觀念和要求」。[1](13)作為歷史問題,若僅僅引導學生認知卻缺乏相應的體驗,歷史將是無生命的、游離於學生之外的知識,而這種知識難以形成他們的歷史認同感、責任感和歷史意識。因此,有必要把學生對歷史的體驗、情感、意志引入歷史問題情境,在這個過程中,歷史的學習不再是單純的認知,而是已滲透到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層面。只有如此,學生的發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發展。所以,教師要在歷史問題情境中努力尋找學生認知與體驗的契合點。5.過程與結果的關系傳統的歷史提問,重結果,輕過程,導致學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死記硬背歷史結論。而今天我們強調的創設歷史問題情境,不是僅僅引導學生尋找問題的答案,而是注重學生在對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習態度、方法、策略、結果的整體培養,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歷史教師應創造條件,讓學生模擬史學家的研究過程,懂得如何提出問題;如何去搜集、整理歷史資料;如何利用有效的歷史信息去分析、解決問題。學生在「研」中學,從「做」中學,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因此,對歷史問題情境創設的評價應定位於過程而不是結果。在這個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在歷史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參與程度;要關注學生在歷史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習策略和研究方法的養成;要觀察學生歷史問題解決過程中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變化及歷史意識、歷史責任感的形成情況;要掌握學生在歷史問題解決過程中思維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變化與發展情況。可見,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離不開學生對問題的探究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參與歷史問題的提出與設計,進行歷史資料的搜集整理,建構歷史問題的分析、假設、論證,從中了解史學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增強問題意識、研究意識和創造意識,嘗試體驗與合作的樂趣,分享問題解決的愉快。從這個意義上講,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應重在過程。新課改的亮點之一就在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即學生由被動接受式學習向主動探究式學習轉變,而這種轉變就是建立在學生對歷史問題探究解決的過程之中,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無疑是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前提與關鍵,是學生思維創新的源泉。令人遺憾的是,以應試為目標,以知識傳授為中心,「唯分數」論的教學理念,仍不同程度影響部分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他們不是積極主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盡管也提出問題,但指導思想仍要求學生以教材中現成的知識和結論來完成問題,這種問題教學僅僅是知識的變形和搬家,從本質上看,仍屬於被動接受式學習,如不加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革難以落在實處,新課程的推進也將成為一句空話。面對這種嚴峻的挑戰,歷史教師必須更新理念,推陳出新,時不我待,主動變革,使自己的教學方式適應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而歷史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正是歷史教師教學方式變革的有益嘗試和探索,這一點更有待於在今後不斷研究與完善。

❸ 如何創設初中歷史教學中問題情境

就歷史學科而言,所有的歷史知識都是在具體的情境下產生的,可以說,歷史學科是一門天生就跟情境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學科,在歷史學科中開展情境教學本不需要刻意而為。但從目前中學歷史教學的現狀來看,情境教學反而成為一個問題:一方面,中學歷史教學長期存在去情境化的現象;另一方面,現行的情境教學存在諸多誤區。因此,創設有效情境,開展情境教學的實踐和研究,對中學歷史教學尤為必要。
一、審視歷史情境教學的概念
什麼是情境?什麼是情境教學?請看下面的案例:
美國的一堂歷史課。上課開始,教師宣布考試分數後,發現不少學生垂頭喪氣,便說:「如果想要加分數,就給我10美元。但是,只能是白種人學生。」學生一聽便都憤怒喊叫,拚命跺腳,把課本、書包扔向教師,表示抗議。教師則像變魔術一樣,拿出早已准備好的盾牌來抵擋,並用水槍向學生掃射。學生的情緒達到了憤怒的頂點。這時,教師才對他們嚴肅地說:剛才就是當年美國黑人領袖馬丁 路德 金反對種族歧視,組織示威遊行而遭到白人警察阻撓的情境。他倒在了統治者的真槍實彈之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卻給我們留下了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今天我們就來走近這位令人肅然起敬的歷史偉人並學習他的這篇演講……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高明地創設、引導,學生自然地參與,教學過程在一個近似真實的環境中展開,這就是情境教學。
所謂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促進心智發展的教學方法。這里的情境,從詞義上看,就是事情發生的環境。創設這一環境的目的是提供便於學生理解的條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所以,情境就像一座橋梁,引導著學生從此岸到達彼岸,由已知探索未知。
情境既然是為教學服務的,它就必然地具備這樣的特徵:基於生活,便於學生接受新知;形象具體,利於學生融入其中;內含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探究;融入情感,激起學生情感共鳴。對於歷史教學而言,情境要能有助於再現歷史、培養能力、建構認識。那些不符合史實、牽強附會、不夠典型和沒有意義的教學情境,在歷史教學中要盡力避免,否則,只能幹擾或破壞教學,導致教學低效甚至是無效。
二、透析歷史情境教學的困境
歷史學科的情境教學主要是指如何從情境化的角度去理解歷史上發生過的人和事,但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一方面,歷史具有過去性的特點,逝去的便不會回頭,很難復原;另一方面,受制約的因素還有很多:首先是受以理性主義為傳統構建起來的學科體系的制約。在理性主義基礎上構建起來的學科體系,過分追求理論性、概念化和符號化,追求對事物本質的探究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概括,雖然在邏輯上顯得嚴密完整,卻不可避免地削弱了歷史過程的豐富多彩和驚心動魄,給人一種僵化和干癟的印象。其次是受現行中學課程教材的制約。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教材為例,受傳統學科體系和觀念的影響以及篇幅限制,大量類似如「標志」「開端」「轉折」「高峰」等符號化的詞語充斥其中,過分追求事物的本質,忽略了對大量歷史細節的關注,呈現出抽象多、形象少,結論多、過程少,深度多、廣度少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學。第三是受史學觀念和研究方法的制約。看看現代化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等這些專業名詞,就知道中學歷史受高校、專家和專業化的影響之深,歷史學要走向大眾任重而道遠。第四是受目前高考命題方式的制約。雖然近年來情境化的命題在高考試題中漸漸多了起來,對中學歷史情境教學產生了一定推動,但還遠遠不夠。
三、考量不同情境案例的效度
什麼樣的情境是有效的?怎樣創設有效的歷史教學情境?下面結合幾個教學案例,看看不同的創設所帶來的不同效果。
1.再現事件。
美國作家內森 米勒這樣描述美國「大蕭條」的景象:
1500多萬美國人――佔全部勞動大軍的1/4強――絕望地從一家工廠躑躅到另一家工廠,去尋求已不復存在的工作。統計的數字不靈了,失業的人數可能高達1700萬。
驚恐的儲戶包圍著銀行,徒勞地試圖在銀行關閉或破產前提取一生的儲蓄。
在邊遠的高原上,一群群臉色憂郁、緘默不語的人們持槍保護自己的農場和家園,以防被受押人沒收或被地方司法長官賣掉。
失業的匹茲堡鋼鐵工人打發自己的孩子到麵包店去討些吃的;在紐約市的工廠里,女工們為每天掙20美分而沒命地工作。
衣阿華州的農場主將賣不出去的牛奶潑在公路上,把玉米和小麥當燃料燒掉;而在芝加哥,飢餓的人群在垃圾堆里覓食。一個寡婦在拾取臭肉時特意取下眼鏡,以免看到蛆蟲。
到處可見到美國人的極度痛苦。它顯示在婦女憂郁的目光中,因為愛和笑已經從她們的生活中消失了;它顯示在巴爾的摩食品商的臉上,因為他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設

❹ 有效教學----初中歷史教學問題與對策

我們依據課程標准對作文教學的主要要求教學:1、寫作文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2、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地表達.3、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像,豐富表達的內容.4、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
須根據教育部對課改區中考命題指導意見精神教學:作文題目的設置應貼近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有利於學生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還應減少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有利於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能夠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構思立意,表達出自己的獨特感悟、體驗和理解;另外,文題應簡明扼要,不設審題障礙.
2000年以來,我省與全國一樣加快了中考改革步伐.縱觀近6年的我省中考作文,形式有三:一是命題+半命題式;二是話題作文;三是材料作文.如:2000年為可以壓力為題,也可在壓力前邊或後邊加詞,或前後分別加詞.2001年為發現要求同2000年.這種命題具有在限制的前提下的開放性,頗能考出學生的水平,因而頗受廣大師生的歡迎.2002年、2003年分別以把握感動為話題作文,這種形式更具開放性.2004年以據母鷹讓雛鷹學飛的材料作文,2005年以據教師教育學生容易發現別人的錯誤,而忽略別人的正確的材料作文,這種形式防止了學生作文宿構,更能多角度地考察學生的作文水平.我認為這三大樣式,以及半命題作文,是我們目前中考命題與作文教學的走向,同時,還應注重這四種形式下的選題作文,因為這樣做更符合從學生實際出發的人本、人文觀念.但是不管用哪種形式作文,我認為考查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是一定的,甚至可以說就是要考查學生的成長,我們看一看,想一想省內外的文題就不難發現這點.總之,文題自擬,文意自定,文體自選,寫真情實感,這是中考作文和作文教學的走向,充分體現了自主創新精神.
總起來說,我認為作文教學應持這樣的理念:不寫不行,只多寫不指導不行,只寫沒有閱讀和生活保障不行,不喚起學生的內驅力不行,教師不提高設計、指導水平不行.要科學訓練.要體現新課程標準的三個維度:注重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人為本,和諧發展.要師生互動,一起成長.要實際·實踐·實在·實效.作文要真情流露,個性表達.
有人說,只干不研不反思是瞎干,只研不幹是白乾,我說:又干又思又研是實干是巧幹,我們的語文教學,我們的作文何嘗不是如此呢?我認為:只要我們大家齊心協力,有信心有恆心會用心,就會創造出我們作文教學的一招鮮、幾招鮮,就會涌現出許許多多的行家裡手,我們初中作文教學的春天一定會到來,明天也一定會更美好!

❺ 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巧妙設計問題——劉金庫

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巧妙設計問題 劉金庫 一堂成功的歷史課,要有明確而又科學的教學目標,內容完整形式豐富的教學過程,更要有有效的目標達成。要完成教學目標,需要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更需要師生的雙邊互動。教師的引導就是要求老師對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自主學習與探究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思考與動手能力,這樣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中學歷史教學的任務是知識的教學、職能的發展與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知識教學是基本,智能培養是核心,思想教育是靈魂。我們從知識入手,培養和發展學生智能,使其受到思想教育。故而提高學生智能、加強思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是我們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任務與責任。而職能的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師的對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設計、方法的引導、探究式的啟發與歸納。問題的設計極其重要,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能力與合作探究學習的興趣。筆者從事教育21年,而從事歷史教學11年了,下面我僅就自己10多年的歷史教學中如何巧妙設計課堂問題與大家交流與探討,如有不妥,敬請指正。一.導語設計問題 從導語開始設計問題,給學生留下懸念,激發學習興趣。導語是有著過渡、承上啟下的作用,過渡要自然、流暢,而不是牽強附會。怎樣由上一節(前面)學習內容很自然過渡到新學內容,並且能留下懸念,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例一:七年級(上) 第九課 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學完以後,緊接著學習:第十課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 我的導語是這樣的:前面我們學習了秦末農民大起義,了解由於秦的暴政引起陳勝吳廣起義並推翻了秦的統治,那麼秦的滅亡將會有哪個政權建立?面對農民戰爭後的經濟蕭條,新的統治者將會採取怎樣措施恢復社會經濟發展?結果會如何?要想解決這三大問題,請同學們和我一起學習第十課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三個問題相互關聯,懸念迭起,學生會有極大興趣的。例二:九年級(下) 第十一課 西方世界社會秩序的調整與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下一課羅斯福新政與德意日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我的導語是: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西方世界社會的秩序調整與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了解通 過巴黎和會 與華盛頓會議暫時調整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西亞、北非以及亞太地區的矛盾,形成了戰後的世界格局,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924---1929年是世界相對穩定時期,也是帝國主義國家經濟在戰後發展「繁榮時期」,但繁榮的背後隱藏這危機,很快爆發了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有三大特點,損失最大的是美國和德國,面對這場經濟大危機,美國和德國會採取怎樣的措施擺脫經濟呢?今天我 們就一起學習第十二課羅斯福新政與德意日法西斯專政的建立。二.課題是設計問題 從學習的課題入手提出問題,直入要害,緊扣重點,突出重點,每一課的題目就是本課的核心、重點,開門見山突破重點,可以事半功倍,會有更好效果。例一:七年級(上)第八課 秦的統一 今天我們學習秦的統一,請同學們探討以下問題:1.秦統一的條件 2. 秦統一了哪些方面?又有哪些具體措施?你最欣賞哪項措施?並說明理由。3.秦統一的各項措施有怎樣的作用,又有哪些措施現在還在起作用? 例二:九年級(上)第二課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 從題目可以提出一下問題: 1,大河流域有幾大河流?共有幾大文明古國?並從東向西依次說出其名稱。2.上古文明為哪個社會的文明,這些文明的共性是什麼?三.鏈條式設計問題: 一環緊扣一環,環環相扣,使問題緊湊,拓展學生思維,也更能集中學生的學習精力。 例一: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 1.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是什麼關系?西漢初年實施休養生息的背景什麼? 2.休養生息重點解決了發展農業方面的什麼問題?休養生息的作用是什麼?對西漢又怎樣的影響?漢高祖、文帝、景帝治理國家的措施對於我們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有哪些借鑒? 例二: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1.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經歷幾代皇帝?這幾代皇帝的共同作為是什麼?2.隋唐是我國封建社會最繁榮時期,請你分析其繁榮的原因有哪些?一個國家強盛的基本條件是什麼?四.圖片式設計問題 借用圖片設計問題,比較直觀,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把知識與圖片結合起來,其實也是知識的運用與聯想。 例一:仔細觀察下面兩幅圖,並回答問題: 圖一 田納西河水利工程 圖二 藍鷹遊行在紐約舉行 1.圖一是羅斯福新政中解決什麼問題?他還採取什麼措施解決該問題? 2.圖二有事羅斯福新政中解決什麼問題的?其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麼,你是如何評價其新政的?2007年以來的經濟危機還未過去,各國借鑒了羅斯福的哪項措施來擺脫危機? 例二:仔細觀察下面兩幅圖,並回答問題: 1.由兩幅圖,看出日本軍隊前後有何變化?這種變化給日本、中國各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2.這兩幅圖與日本歷史上哪一事件有關?你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例三: 圖一 攻打冬宮 圖二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 圖三 秋收起義 圖四 井岡山會師 仔細觀察下面兩幅圖,並回答問題: 1.列寧說「在帝國主義最薄弱的環節爆發革命」與圖一圖二有關,是什麼事件?其性質是什麼? 2.圖三圖四是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所走的路,兩國革命道路有何不同?給你有何啟示?五.綜合歸納式設計問題: 就是把相同或相近幾個事件放在一起,找出共同點,進行歸納,拓展提升,得出一種感想或認識、啟示。 例如:1.從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的事件中,他們幾位身上有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請問這種精神是什麼? 2.由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你的感想是什麼? 3.由百家爭鳴、新文化運動到文藝復興再到啟蒙思想運動給你的認識什麼? 4.由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你的到怎樣的感悟? 總之,設計問題要有針對性、啟發性、靈活性、歸納性和提升拓展性,方可起到將智能培養與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同時要注意語言精練、簡潔,通俗易懂,也需要教師對教材非常熟悉,要有深挖教材、駕馭教材的能力,自成一體,駕輕就熟,靈活運用,縮短歷史與現實的距離,用歷史知識解釋現實的問題,使學生對歷史有一種親切感,歷史的人和事好像就發生在昨天,培養學生的歷史興趣,在輕松中學習歷史,在歷史中尋找知識與快樂。 作者工作單位:安康市漢濱區初級中學

❻ 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問題式教學法

新的教學大復綱的實施使問題式制教學方法逐漸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問題式教學法現在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問題式教學法逐漸應用到高中教學中來,這就需要教師將問題式教學法與實際教學課堂聯合起來,發揮其最大作用,能夠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夠讓學生學到知識的同時,還能夠培養其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閱讀全文

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知識問題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