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必修三知識框架第一課

歷史必修三知識框架第一課

發布時間:2021-02-28 22:49:37

① 歷史必修3第一課重點及筆記

要點精析
要點一: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社會原因和歷史意義
【高清課堂:「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00:02:25~00:12:38
1.「百家爭鳴」的含義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
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漢書·藝文志》上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
所謂「爭鳴」,是指當時代表各階級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做出解釋。於是,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
2.「百家爭鳴」出現的社會原因
(1)經濟上,井田制瓦解。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產生,封建經濟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代,各種力量爭衡,對現實的社會變革發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時弊的各種方案。加上新的統治階級還未建立起絕對的權威,人們的思想還沒有受條框的約束和制約,可以暢所欲言,社會環境相對寬松。
(3)階級關繫上,「士」階層活躍和受到重用。「士」指當時的知識分子。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兼並他國,取代周天子的地位,特別地禮賢下士。「士」們也希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4)思想文化上,從「學在官府」發展為學在民間。私學的興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繁榮的局面,是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階級關系劇烈變化,奴隸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
規律:一定的思想觀念是一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是在它的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創造和構成的。
3.「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1)「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沒有當時的「百家爭鳴」就沒有中國後來思想文化的五彩繽紛。
(2)在「百家爭鳴」過程中,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並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並在日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後來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要點二:孔子和戰國時期的儒家代表
【高清課堂:「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00:12:39~00:30:52
孔子開創了儒家學說,儒家思想經過孟子、荀子的豐富和發展,到戰國後期時已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對於該知識點主要掌握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
(1)孔子的生活經歷:出生於春秋魯國沒落貴族家庭,從小勤奮好學;年輕時做過下級官吏,政績顯著,成為四方效法的榜樣;五十多歲時擔任司寇,後周遊列國,企望推行自己的主張,但遭到冷落;晚年潛心辦學和著述,整理出「六經」。
(2)孔子的思想: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克己復禮」「已所不欲,勿施於人」;②政治思想上主張「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使百姓「足食」,國家「足兵」,取得「民信」;③教育思想上主張「有教無類」,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資格;興辦私學,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
(3)孟子:戰國中期人,被尊稱為「亞聖」。①把孔子「仁」的思想發展成為更加系統的「仁政」思想,主張「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賦斂」;②發揮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認為人民、國家比國君更重要;③在倫理觀上主張「性本善」,認為人的本質是善的。
(4)荀子:戰國末期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①主張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②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論斷;③主張「性惡論」,但認為通過學習禮樂和法制,可以使小人變為君子,普通人變成聖人。
要點三:比較孟子、荀子對孔子思想的發展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時期
春秋
戰國中期
戰國末期

仁的思想
愛人
仁政
仁義
民本思想
以德治民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貴君輕)
君舟民水

人性論
性相近
性善論
性惡論
作用
奠定基礎
體系完整,成為大宗
思考:孔子、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做了怎樣的貢獻?
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孟子、荀子發展了儒家思想。
(1)治國策略:孔子提出「仁」的思想,主張「為政以德」。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進一步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張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論斷,強調人民群眾的力量巨大。
(2)社會倫理道德觀念: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孟子主張「性本善」,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實行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荀子認為「性本惡」,認為人生來本性是惡的,強調用禮樂來規范人的行為,使人向善。

思維拓展:古為今用
1、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異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國」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國」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質教育、職業教育等
墨家的兼愛、非攻——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反對戰爭
2、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對現代中國仍具有借鑒意義
(1)儒家:仁義、禮節、誠信、忠孝、以德治國、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
教育理論:有教無類、學思結合、因材施教等。
倫理道德:孝、仁義、誠信、義利觀等(社會主義榮辱觀、和諧社會)。
維護社會穩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農業稅)。
維護國家統一:大一統思想(統一祖國)。
個人修養: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
(2)道家:人與自然和諧、辯證地看問題、淡泊名利、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等。
(3)法家:以法治國、與時俱進等。
(4)墨家: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反對戰爭、提倡節儉、重視人才、嚴於律己等。
3、 古代民本與社會主義民主思想比較
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
社會主義民主思想
本質
以君為本
人民當家作主
前提
封建君主專制
社會主義人民當家作主
目的
維護君主制統治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維護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實現手段
與民恆產、輕徭薄賦
黨的領導、建立健全相關制度、依法治國
官民關系
君臣、主僕
公僕(民主官仆)

課外拓展
名言欣賞
人文修養
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此言「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文與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論語》——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的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已不義手段佔有的財富與官位,對於我如同天際的浮雲。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論語》——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不因某人之言中聽而舉薦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棄之言。

歷史詞典
克己復禮
《左傳·昭公十三年》:「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孔子對此稱引,並將其具體化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非禮勿言」(《論語·顏淵》)。即要求人們克制自己之情慾,使思想言行均符合禮之要求。唯有如此,才能達到人倫儀軌之最高典範即「仁」之境界。
——鄭天挺等編:《中國歷史大辭典·上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表格復制不好,我這里有資料,要的話留郵箱給你發過去,北京四中的資源】

②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課的歸納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 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裡。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暴政,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頒布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築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八、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九、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後世影響深遠。
十、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 代 制度
漢代 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舉制
十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
一、希臘的政治制度
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① 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小國寡民的國情;② 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達。
城邦的基本特徵是: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歷程: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頂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實行民主政治,社會相對公正一些,有利於社會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為後來歐美資產階級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消極方面:①婦女、奴隸和外邦移民沒有政治權力,真正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人,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②過於泛濫的民主,容易導致無政府主義的泛濫。
二、羅馬法
1、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成文法誕生標志是《十二銅表法》的頒布。
公民法: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的羅馬法律,被稱為公民法
萬民法:在古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
6世紀,《民法大全》標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維系了帝國的統治,穩定了社會秩序。②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極大影響了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維護奴隸制度。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一、英國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過程: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期間,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但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標志英國革命的完成。
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特點:①保留國王,實際上 「統而不治」的地位,作為國家的象徵而存在。②國家的最高權力在議會,實行代議制。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
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是正式確立的標志。18世紀責任制內閣逐步形成。
三、美國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美國誕生。獨立之初的美國實際上是13個州的鬆散聯盟(即邦聯)。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19世紀中期,美國形成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政的格局
四、美國1787年憲法:
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
評價: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②加強了國家權力,實踐了三權分立原則,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精神。 局限性:承認黑人奴隸制,印第安人沒有公民權,婦女地位低下。
五、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國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875年初,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意義: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制共和國),標志著法蘭西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七、德意志的統一:
俾斯麥領導下,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國統一。1871年,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特點:皇帝不是虛位,而是握有實權。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大權。議會對政府沒有監督權。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兩次鴉片戰爭
鴉片走私與虎門銷煙: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1839年6月,虎門銷煙。
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要求擴大海外市場和大量掠奪原料
兩次鴉片戰爭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時間及其內容:1842年。《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協定關稅。
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和焚毀圓明園
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十口通商、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條約》規定了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等
沙俄侵佔我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英國侵佔我國領土香港地區(條約及地圖)經過: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割佔香港島;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割佔九龍司地方一區;1898年強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國運動
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權,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正式建立與清廷對峙的政權。通過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
1856年發生天京內訌。1864年曾國藩指揮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洪仁玕著《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
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內容及其評價
內容:①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的原則,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②關於產品的分配,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評價:①它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②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③但它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三、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主要戰役有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鄧世昌犧牲)、遼東戰役、威海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危害:
①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在《馬關條約》刺激下,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辛丑條約》1901年簽訂。內容之一是賠款4.5億兩白銀。
總之,《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的工具,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五、辛亥革命
中國國同盟會的成立(時間、地點、性質、綱領):1905年在東京成立。是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其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孫中山把它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時間、性質:1912年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分析其體現的民主精神:主權在民;確立公民的基本權利;三權分立;建立責任內閣,確立議會共和制政體)
1912年2月12日清朝結束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失敗的標志
辛亥革命的功績:①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③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④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五四運動的爆發時間、口號、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第一階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第二階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指導作用。③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①領導階級不同(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領導);指導思想不同:(三民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前途不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走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歷史條件: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 階級基礎;②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同工人運動相結合——思想基礎;③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④陳獨秀、李大釗開展早期建黨活動——組織基礎
標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同國民黨合作;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形成。
廣州國民政府北伐的開始時間、主要對象:1926年;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大革命失敗的原因: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②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③陳獨秀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七、國共的十年對峙
南昌起義:時間:1927年8月1日;領導人:周恩來、賀龍;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1927年「八七會議」結束陳獨秀右傾錯誤領導
1927年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紅軍長征的起止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義會議:1935年召開,意義: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八、抗日戰爭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
1937年盧溝橋事變標志著全國抗日戰爭開始。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威脅,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多次重大戰役。
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日寇在南京屠殺中國軍民30多萬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戰取得勝利。
抗戰勝利原因:(1)日本發動的是侵略的、非正義的法西斯戰爭;(2)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實行了全民族抗戰(根本原因);(3)中共及領導的人民軍隊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國民黨愛國官兵的抗戰;(5)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配合支持。
九、解放戰爭
重慶談判:1945年8月底,毛澤東赴重慶談判,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雙十協定》。但人民軍隊、解放區的合法地位未達成協議。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
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與國民黨的戰略決戰: 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促使社會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開始的周期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法國、英國和德意志爆發了大規模工人運動,工人階級開始獨立的政治斗爭,登上政治舞台。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彭勃地發展起來。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發。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二.俄國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國發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二月革命後,俄國出現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在列寧的領導下,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推翻臨時政府,全部政權轉歸蘇維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第六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一.新中國的民主建設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①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暫時代行全國人民代表 大 會的職能。《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主席。③大會決定以北京為新中國的首都,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採用公元紀年。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但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
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我國的社會主義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根兩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民主法制受到嚴重踐踏。
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82年,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
三.祖國統一大業
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從此台灣與祖國大陸處於分離隔絕狀態。
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一國兩制」: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香港回到了偉大祖國的懷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正式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澳門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一.新中國的外交
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1953年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准則。
1954年,中國以五大國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內瓦會議。
1955年,中國參加了亞非國家萬隆會議。
二.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闡述了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個中國的原則。這樣,中美兩國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提出「遏制共產主義」主張,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冷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稱為「冷戰」。
「冷戰」的主要表現:
(1)「杜魯門主義」——標志美蘇「冷戰」的開始。
(2)「馬歇爾計劃」是遏制共產主義,穩定資本主義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1955年,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組成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歐洲出現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蘇的主宰下,德國被分裂為東德、西德兩個國家。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 1961年,美國發動越南戰爭。1973年美軍從越南撤軍。
蘇共黨領袖戈爾巴喬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使蘇聯改革走入了誤區。
1989年,東歐國家發生劇變。
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也隨之瓦解。
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1993年,歐洲聯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③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單元一 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第1課 孔子與老子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實課標
一、孔子(前551——前479年)
1、「仁」的思想:
①含義:「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義是「愛人」,即體貼別人、關心別人、尊重別人,是美德的總合。②實現方法: 「忠恕」之道。「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忠恕」的關鍵是自我修養。③對統治階級來講,「愛人」就要「為政以德」, 反對苛政嚴刑,實行仁政,體貼民情,愛惜民力。對普通人來講,要做君子,不當小人,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而修仁的標準是「禮」。
2、「禮」的思想
①含義:孔子所講的禮是周禮,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級制度為核心的各種典章制度。從廣義上可以理解為社會准則和政治制度。②實踐方法:一是「正名」:面對春秋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各階層要貴賤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復社會秩序。其二是「克己復禮」:每個人都要剋制自己,不能為所欲為,這實際上還是講自我修養。③仁與禮的關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禮是社會的規范;仁是內在自覺和自律,禮是外在約束和他律。孔子試圖以仁愛為根本,藉助倫理道德的作用,化解個人與他人、與家庭、與社會的種種矛盾,按照禮制,重新建立起充滿人情味的倫理關系,最終治國安民,使社會由亂變治。而把握仁與禮兩者關系的方法論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
「中庸」是「執其兩端而用乎中」,既不過分,也不走極端,不偏不倚,謙和持中,恰到好處。中庸既是為人處事的方法論,也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
孔子主張理性,反對迷信,把探討和解決實際問題放到首位,而對「鬼神」則「敬而遠之」,這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傳統。
5、孔子思想不被統治者重視的原因:
①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分裂割據,缺乏一個實行禮制的強有力的中央政權;② 當時各諸侯國熱衷於兼並戰爭和改革古制,以圖自強,對孔子恢復周禮和仁政愛民的主張不符合他們的需要。
6、教育思想:①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等;②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③教學對象:有教無類;④教學方法:因材施教、舉一反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
7、孔子的教育地位:
①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教育家,被後世稱為「第一位老師」、「萬世師表」;②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有教無類,打破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擴大教育范圍,使學術下移等;③總結出一套很好的教學方法;④整理六經,保存了典籍,傳播了文化。
8、孔子的歷史地位
①孔子的思想在當時雖未受到重視,但經歷代學者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成為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對我國的政治、倫理、文化和民族性格產生深淵遠影響;②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產生重要影響;③孔子本人被推崇為聖人,受到後人景仰。
二、老子
1、「道」的思想:「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道」既是自然的規律,又是世界的本原。在天命論盛行的春秋時期,這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2、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世界是運動和變化的,事物都會向著它的對立面轉化:比如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前和後、生和死、貴和賤等等。
3、政治思想:①他認為世間萬物的發展都有規律,人們遵道而行,順其自然。所以主張「無為而治」、「無事取天下」、「治大國如烹小鮮」等;②面對春秋亂世,老子消極避世,知其不可為而不為。
4、老子的歷史地位:
①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原的哲學家。②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對中國的哲學、論理學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孔子與老子思想的主要區別
1、孔子的思想是積極入世,甚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體現的是一種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執著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為而不為」,是避世思想,是一種看破規律、尊重規律的超脫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會人際關系,對「天道」避而不談;而老子思想則研究「天道」,用「道」來解釋宇宙的起源和演變;對現實社會則恰恰消極避之。

第2課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第1課相同)
落實課標
一、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條件
1、社會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面臨劇烈的社會大變革,舊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帶來思想的大解放,
2、物質基礎:鐵器和牛耕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起;
3、階級條件:社會變革導致階級關系變動,不同階級的思想家分別對各種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4、政治條件,王室衰微,諸侯紛爭,沒有一統的思想形態,各國基於爭霸戰爭和政治需要,紛紛網路人才,養士成風,寬松的局面為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創造了環境;
5、文化條件:私學興起,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局面,培養出大批知識分子,士人階層壯大、活躍。
6、科技條件:自然科學領域成就突出,人們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這為古代的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創造和夏商周文化發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與儒家
1、孟子:①4個思想要點:仁政學說——思想核心;人性本善 ——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養浩然之氣和重義輕利的精神品格。②評價: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為「亞聖」;《孟子》一書在唐代被當作經典,在南宋被列為四書,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2、荀子:①4個思想要點:「明天人之分」與「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惡論」;禮法並施與王霸兼用治國思想;民水君舟思想。②評價:綜合了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戰國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長時期被視為儒家異端;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點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尚力、上天、節用、節葬。
2、評價: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在戰國時期成為顯學;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取徵引;戰國之後趨於沒落。
四.莊子和道家
1、3個思想要點:①哲學觀點:齊物(任何事物本質相同);②人生態度:逍遙(旁觀、超然,無所恃);③天人關系:不相勝(人必然順從自然)。
2、評價:①不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貢獻,在文學和美學方面也很有建樹;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蘊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風格,對後世文風有深遠影響。
五.韓非和法家
1、5個思想要點:①法、術、勢相結合;②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③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今必勝古;④主張變法革新;⑤以法為本,主張法治。
2、影響:①韓非的主張符合社會發展潮流,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②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互為表裡,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兵家
1、吳起:文德與武備兼重的戰略思想
2、孫臏:①強調把握戰爭規律,取得桂陵之戰勝利;②重視人的作用;③創造利己形勢;④著有《孫臏兵法》,軍事思想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七、「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1、「百家爭鳴」 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有力的推動了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繁榮;
2、「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後世思想文化的基礎,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則,道家構成了傳統哲學的基礎,法家變革的精神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因而,百家爭鳴對當時和後來的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斷作用。

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課標要求
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落實課標
一、西漢初年的黃老之學
1、 原因:①西漢初年,社會經濟殘破,百廢待興,社會經濟需要恢復和發展;②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③黃老之學適應了當時的統治者的需要。
2、 內容:①是道家學說中黃帝和老子的學派,以早期道家理論為基礎,又兼采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國兩個主要內容;②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③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3、 作用:使漢初政治寬松,社會迅速恢復發展。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 原因:
①漢朝面臨王國問題和匈奴威脅,道家無為思想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②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統治者要求加強中央集權,開拓大一統事業;③儒家學說經過調整,整合出了一套為中央集權服務的新的理論體系,宣揚「有為」而治、積極進取,適應了社會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陰陽、黃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統思想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③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神化皇權,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實行仁政;④三綱五常學說;⑤針對土地兼並嚴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現實,提出限田、薄賦、省役等主張
3、鞏固措施:
①漢武帝起用文學儒者數百人參政;②中央設太學、地方建立完備的教育系統,學習儒家經典,傳播儒家思想。
4、歷史影響:
①有利於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打擊地方割據勢力,更有利於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揚的「天人感應」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目的;③是中國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學從此在政治上占據正統地位,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興辦學校,有利於教育的發展;④消極影響是禁錮了思想,扼殺了才智。

第4課 宋明理學
課標要求
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落實課標
一、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佛、道傳播,儒學出現危機;
2、唐朝:調和之風興盛,「三教合一」彌漫各個領域;
3、儒學豐富、更新深受佛道影響。
二、程朱理學
1、概念:理學是宋代出現的新儒學體系,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產物,完成了更為理論化、思辯化的過程,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宗、服務於治理國家的學說,理或天理為其核心觀念。
2、代表:程顥、程頤、朱熹
3、主張:①世界觀:理,在世界是本原,在社會是儒家道德倫理,在個人是人性;②方法論:格物致知;
4、影響:①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元朝成為科舉考試內容;②明初程朱理學確定了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③流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產生很大影響。
三、陸王心學
1、南宋陸九淵:
①世界觀:心是萬物淵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方法論:發明本心以求理,內心反省。
2、明朝王守仁:
①學術流弊導致道德淪喪和社會動盪,主張以心學代替理學;②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四、理學影響:
1、理學從哲學上發展了儒學,是宋明時期儒學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會教化方面影響深遠
2、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強調尊卑等級觀念,重男輕女,因循守舊,片面地重義輕利,壓制和扼殺人的自然欲求;
3、積極:重視主觀意志,注重氣節品德,講求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具有和諧意識、憂患意識、崇尚道德、強調力行,強調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其了積極作用。

第5課 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課標要求
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
落實課標
一、歷史背景
1、政治: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封建社會漸趨衰落;
2、經濟:商品經濟迅猛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3、文化:程朱理學走向極端,八股科舉使思想界出現陳腐習氣,士人試圖跳出四書五經窠臼,沖破傳統儒學束縛。
二、李贄主張
1、有《焚書》和《藏書》等多種著作;
2、鞭韃程朱理學,批判綱常倫理,反對絕對權威,人人都有權做出自己的判斷;
3、認為人皆有私,追求物質享受,尊重個性解放;
4、萬物的本原是陰陽二氣,根本否定天理,搖撼了理學的理論基礎。
三、經世致用
1、背景:
①明王朝內外交困,危機四伏;②士大夫面對危局,尋求改革方案,提倡以史為鑒,提倡研究與現實結合,形成經世致用思想。
2、代表:顧炎武、黃宗羲、顧炎開
3、主張:①為學應求務實,關乎國計民生,致力社會變革,並身體力行;②提出拯救時弊主張;③主張工商皆本(黃宗羲)。
4、影響:
①實事求是、博學考據的治學方法開清代考據學術之風;
②立足現實、學以致用的觀念為後世提供了思想源泉。
四、批判君主專制
1、主張:
①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君主專制是社會許多弊端的根源(黃宗羲);②區分亡國與亡天下(顧炎武);③提出限制君權的設想:倡導言論自由、建立監督機構、保證清正廉潔等;
2、影響:
①對君主專製造成強烈沖擊;②對後世民主思想具有深刻的啟蒙和啟迪作用。
五、整體認識
1、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是商品經濟發展、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映;
2、批判思想繼承批判了傳統儒家思想,批判君主專制,抨擊綱常倫理;
3、提倡經世致用,追求個性解放,構建起富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開啟了近代思想啟蒙的先河,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但在當時沒有形成主流,影響有限。

第6課 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與實踐
課標要求
概述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成就,認識中國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落實課標
一、天文學
1、天象觀測:
戰國《甘石星經》是我國最早的天文還著作,其中《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2、天體測量:
①秦漢:發明渾儀;②東漢:張衡發明水運渾象儀,證明渾天說,其地圓見解比歐洲早1000年,發明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③ 唐朝:僧一行與梁令瓚制黃道游儀,世界首次發現恆星位置變動;實測子午線;制水運渾象儀;④元朝:郭守敬制簡儀;測定黃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學推崇。
3、歷法:郭守敬編制《授時歷》是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歷法。
4、中國古代的天文學領先的原因:
①滿足農業生產「授農以時「的需要;②為封建王朝統一天下提供「授命於天「的依據,宣示政權統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③朝廷集中人力對天文歷法乾地觀測和研究,取得顯著的成就。
二、數學
1、計算方法:
①春秋出現九九乘法口訣;②春秋時發明度量;③春秋戰國出現算籌
2、數學專著:
東漢《九章算術》總結周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有面積、容積、正負、數加減、一元二次方程等世界最先進的成就),標志著解決實際問題為內容、以算籌為工具、以十制位計算的數學體系形成。
3、圓周率:
三國劉徽精確到3.1416;南朝祖沖之精確到七位,領先世界1000餘年。
4、數學思想:
明朱載育提出「理由數顯,數由理出」,以計算為基礎,構築韻律體系。
三、農學----四大農書
1、《齊民要術》:南北朝賈思勰,介紹北方生產經驗,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
2、《農桑輯要》:由元代大司農司主編,最早官修農書;
3、《農書》:
元朝王禎,綜合南北經驗,涉及農林牧副漁,附有《農器圖譜》(有水排、 木活字等記載)
4、《農政全書》:明代徐光啟總結歷代農業、手工業經驗,吸收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創作,達到傳統農業科學頂峰。
四、醫學
1、《黃帝內經》:編於戰國,提出陰陽五行、臟象、經絡、形神、天人五大核心理論,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2、《傷寒雜病論》:東漢張仲景撰寫,論述「望、聞、問、切」四診法,是臨床經典,張仲景被稱為醫聖。
3、《神農本草經》:東漢出現,較早的葯物學著作。
4、《本草綱目》:明李時珍著,創立世界最先進的分類法,體現了生物進化的思想。
五、四大發明
1、造紙:
西漢發明植物纖維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魏晉成為主要書寫材料;
2、印刷:
最早有明確時間的印刷品是唐代《金剛經》;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13世紀中期傳到朝鮮,後從西域傳到歐洲。
3、火葯:
最早記載於唐孫思邈的《丹經》;唐末用於戰爭;五代和宋廣泛使用;14世紀阿拉伯人傳往歐洲。
4、指南針:
戰國司南;北宋航海;13世紀傳入西歐,促進地理大發現。
六、中國古代科技小結
1、主要特點:
①在內容上,實用性很強,對事物的發展規律探討不夠,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和學科體系;
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用傳統的典籍整理和經驗總結,具有較強的經驗性,缺少觀察實驗和歸納推理的研究方法;
③在應用上,主要服務於封建農業的需要,缺乏將科技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的意識,缺乏進一步促進科技發展的動力。
2、 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於世界的原因:
①經濟:封建生產關系的確立,促進了農耕經濟的迅速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②政治:國家統一,疆域遼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發展,統治者出於鞏固統治的需要,重視和支持科技發展; ③對外、民族:民族融合和對外開放促進了民族間、地區間的文化交流,吸取我國少數民族和外來的優秀文化;④古代教育的發展,為科技進步培養了大量人才;⑤人民:古代人民在與自然界長期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經驗;⑥科學家:古代科學家們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個人努力。

內容太多,如果你確實想要,麻煩發QQ或郵箱過來吧。

④ 人教版歷史必修三分單元列知識框架(前三單元)

我是高三的,單元列知識框架 每專題最後一面那個 專題學習小結與測評 就不錯,不過你自己列一遍比較好

⑤ 求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17.18課的內容結構圖

第17課 毛澤東思想
【知識梳理】
一、發展階段、內容及著作
發展階段 時間 內容 主要著作
醞釀
五四運動時期 創辦《湘江評論》,轉為共產主義者;參加中共一大,成為黨的締造者之一。
國民革命時期 提出堅持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和依靠農民進行革命斗爭的主張。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初步形成
土地革命時期 創造性地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思想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論。 《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
走向成熟
抗日戰爭時期 創造性地提出中國革命的「兩步走」戰略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 形成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中共七大上, 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論持久戰》《〈共產黨人〉發刊詞》《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
豐富發展
新中國成立前後 七屆二中全會報告中,確定了黨的工作重心、工作中心、方針、基本政策和總任務。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豐富發展了馬克思國家學說,為新中國做了政治理論准備。 《論人民民主專政》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方針;提出兩類矛盾學說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
其他
對軍隊建設和軍事戰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黨的建設和統一戰線等方面, 提出了獨創性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二、影響:
(l) 理論方面: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 是中國共產黨全黨智慧的結晶。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 實踐方面: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 ,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根源,它指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學習探究】
1.如何理解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
(1)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又是中國的。
(2) 毛澤東思想同馬克思主義是一脈相承的科學體系, 它們在立場、觀點、方法、基本原理上是一致的。
(3) 毛澤東思想又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化、民族化, 它不僅在內容上為馬克思主義增添了許多新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 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而且在形式上也有所創新, 使馬克思主義以中國自己的民族形式表現出來。
2.歸納毛澤東思想的特點。
提示:(1)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2)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3)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第18課 新時期的理論探索
【知識梳理】
一、鄧小平理論
l. 產生背景:1978年底, 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 鄧小平發表講話, 沖破「兩個凡是」的禁錮, 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
2. 形成發展:
①1978年底, 十一屆三中全會, 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決定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實行改革開放。
②1982年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路, 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
③1987 年十三大:系統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規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④1992年「南方談話」:指出社會主義本質和判斷各方面工作的「三個有利於」是非標准。
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用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 明確下一步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⑥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人黨章。
⑦80年代後,還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闡述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等思想。
3. 評價:鄧小平理論解決了「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向何處發展的關鍵問題,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 是引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余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1. 背景:20世紀末21世紀初,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許多新變化。
2. 內容:
①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②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③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地位:
①是一個完整、科學的思想體系, 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的強大思想武器。
②2002年, 中共十六大上,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寫入黨章。
【學習探究】近現代中國的四大理論成果
思想理論 三民主義 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思想
標志性會議同盟會成立 中共七大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核心或精髓
民權主義 群眾路線、實事求是、獨立自主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執政為民、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解決的問題
民族獨立、民主共和、民眾生存,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
發展
1924年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過渡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 社會主義本質的新概括 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理論
地位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使中國人民醒過來 指導革命和建設,使中國人民站起來 指導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富起來 新時期的指導思想,引領中國邁向小康社會
認識 這四個理論都是為解決中國社會進步所面臨的問題而提出的,都與時俱進,符合當時的時代潮流;都是救國、建國、強國之路,是振興中華、振興民族的道路
詳見:http://wenku..com/view/593c93f8941ea76e58fa04c0.html

⑥ 歷史必修三知識框架 記住是框架 不是知識點

保證全是框架啊 優點是較為簡潔 嗯...有一些太簡潔,你適當補充一下就行了。不過全部要點裡面都有了,還算全吧。望採納!

專題一

⑦ 高二歷史必修三孔子與老子的知識框架

知道儒家和來道家,了解孔子和老源子兩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課孔子和老子的主張及其地位
第二課介紹了百家爭鳴出現的社會背景,以及戰國時期主要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
一介紹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張及其地位
二介紹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著重講述「中國古代主流思想的演變」
理解孔子的主張;結合現實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運用,認識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價值。
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內在關系。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歷史圖片的解讀和對《論語》《道德經》摘錄的閱讀分析,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過模擬孔子和弟子、國君的問答,體會孔子的主張;通過對今天城市管理問題的思考和對1987年美國國情咨文引用老子話語的分析,領會孔子、老子的思想對社會現實的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儒家的仁愛思想和以德治國主張,領會道家的智慧,認識孔子和老子兩位思想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培養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現實意義。
難點:理解「仁」、「禮」、「道」等概念;體會老子思想的智慧。

⑧ 高中歷史必修一每一課的知識結構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中央:

1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

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西周的分封:

1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2影響:

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暑期列國紛爭

3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權

3、西周的宗法制:

1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2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2.走向大一統的秦漢1、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特點:一人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積極作用:

1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第3課君主專制政體的演變與強化

漢朝漢承秦制

有所變化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決策機構

外朝執行機構

尚書台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

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

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宋二府中書門下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三司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元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構

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漢初,郡國並行制;漢武帝後期:設刺史制度

隋唐唐中後期,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越設越多,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宋文臣做地方官;州縣兩級制

元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邊遠民族地區高寒宣政院進行管理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特點: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增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增強。

第4課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1、明朝:君主專制強化,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設置軍機處,由皇帝挑選新任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全

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第一課太平天國運
1、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等創立的拜上帝教結合了:西方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思想、農民平均主義;

3、1851年,金田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諸王)標志著太平天國初步建立政權。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國形成和清朝對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組織了北伐、西征、東征

7、太平天國革命綱領:早期有《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建國綱領,是幾千年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也是無法實行的空想;後期有《資政新編》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8、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標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10、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作用: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幾千年農民戰爭的最高峰;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中國人向西方學習資本主義的最早的探索;對後來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響。


第二課

辛亥革命
1、上海和日本東京成為中國革命 知識分子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個資產階級的革命團體——興中會(1894年)3、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國同盟會(1905年):政治綱領:驅除達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歷史意義: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新階段;

中國同盟會的性質: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5、辛亥革命爆發的標志和時間: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7、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是: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8、辛亥革命的結局:

失敗:(1)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

(2)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9、辛亥革命的性質: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歷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國。

(2)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3)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沖擊了幾千年的陳規陋俗,推動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識。

(5)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影響了亞洲革命和表現了亞洲的覺醒。

(6)開始了比較完整意義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國20世紀三次巨變之一。

第三課

中國近代史第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五四運動;
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是:陳獨秀建立的上海共產黨組織;
中共一大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綱領;中共三大決定國共合作;
標志國共合作形成是: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是:南昌起義;

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包括: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
成為黨和紅軍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的會議是:遵義會議;

第四課考點

34、制定全面抗戰路線的會議是:洛川會議

35、八路軍創立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是:聶榮臻建立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36、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的三大戰役是: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第四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 與祖國統一
第一課考點:

37、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是: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

38、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9、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40、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屆人大周恩來提出的;41、中共領導下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愛國統一戰線;

42、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

第二課考點

43、新中國歷史上最大冤案是:劉少奇冤案

第三課考點

44、香港澳門回歸日分別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5、1990年和1991年台灣與大陸分別成立民間團體進行對話,他們是:台灣的海基會,會長辜振甫,大陸的海協會,會長汪道涵;

第五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一課考點

46、為廢除舊中國屈辱的外交新中國奉行的外交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47、標志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是: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8、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是:1954年瑞士日內瓦會議;

49、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是:1955年萬隆會議;

第二課考點

50、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席位是:1971年10月聯大26屆會議;

51、打開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門的事件是:美國乒乓球隊訪華;

52、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惟一合法政府是:1978年底中美發表《中美建交公報》;

53、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標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54、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是: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後鄧小平訪問美國;

55、日本與中國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

第三課考點

56、1985年,鄧小平明確提出當代世界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57、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具體表現為:不結盟政策;

58、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主要是加強了: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政治與經濟聯系;

第六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59、人類早期主要文明多發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和興盛則以:海洋為依託;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經歷過三個重要改革時期,依次分別是:公元前6世紀初的梭倫改革;公元前6世紀未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改

61、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在什麼改革時期:伯利克里改革時期;

第二課考點

62、羅馬成文法誕生的標志是:《十二銅表法》;

63、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形成是: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纂的《民法大全》;

64、羅馬法從形式上可分為:成文法和習慣法;

65:羅馬法從整體結構上可分為:公民法、萬民法等;

第七單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第一課考點

66、17世紀初統治英國的國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屬於什麼王朝:斯圖亞特王朝;

67、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起迄時間為:1640年、1688年;

68、光榮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國了君主立憲制;

69、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標志是: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

70、英國政治制度的顯著特點是:責任制內閣;

71、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哪三位一體的混合物: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

72、英國君主立憲制主要特點是:保留君主,議會掌權;

第二課考點

73、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時間是: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是:美國1787年憲法;

75、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的原則是:「分權與制衡」;

76、美國1787年憲法的理論基礎源於:18世紀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孟德思鳩的三權分立思想;

77、美國聯邦政府機構與權力分別為: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行政權,聯邦法院掌握司法權;

78、美國政體特點是:總統共和制,簡稱總統制;

第三課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於:1789年;

80、法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於:法國大革命時期;

81、法國共和制度確立標志:1875年國民議會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82、十九世紀中期德國的政治特點是:分裂;

83、德意志統一過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國是:普魯士邦國;

84、提出「鐵血政策」採用王朝戰爭方式統一德意志的是:普魯士邦國宰相俾斯麥;

? 第八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一課考點

85、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次經濟危機發生在:1825年英國;

86、19世紀英法空想社會主義三個代表人物是:傅立葉、歐文、聖西門;

87、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馬克思主義三大來源是: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

88、馬克思主義誕生標志是: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

89、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的是:《共產黨宣言》;54、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嘗試是:巴黎公社的建立;

第二課考點

91、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56、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俄國羅曼諾夫王朝;

92、1917年11月俄國爆發的「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93、提出俄國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任務的是:列寧發表的《四月提綱》;

94、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是:十月革命以後建立的蘇俄;

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是:十月革命;

第三課考點

建國初鞏固政權的三大事件是:基本解放全國領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的標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一五計劃的特點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

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農業基本實行合作化的時間是:1955年底;

第九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一課考點
奠定二戰後世界兩極格局框架的是:雅爾塔體系;

冷戰內容包括:政治上的杜魯門主義,經濟上的馬歇爾計劃,軍事上的北約的建立;

二戰後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表現在:政治上社會主義政權的擴展,經濟上的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成立,軍事上的華約組織的建立;

第二課

歐共體包括: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二戰後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是在:1956年到1973年;

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於:1961年;70、新中國建立後出現三個經濟振興時期是:1949到1957年,1956年到1966年,改革開放以來; 東歐劇變發生時間:1989年;

蘇聯解體發生時間:1991年;

第一個發生劇變的東歐國家是:波蘭;

標志蘇聯國家政權性質發生根本性變化,蘇共被排擠出政權的事件是:「八一九」事件;

歐洲聯盟建立於:1993年底;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表現是:一超多強,一超是美國,多強包括了歐洲、日本、中國、俄羅斯;

閱讀全文

與歷史必修三知識框架第一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