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夏商西周到南北朝的興亡和重大歷史事件
按照《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結果,夏朝建立的准確時間是公元前年。
1、前2070年 禹建夏朝,都陽翟。
2、前1600年 湯滅夏,都於亳。
3、前1298年 盤庚遷都於殷,故稱商朝為殷商。
4、前1046年 周滅商,建都於鎬京,史稱西周。
5、前841年 國人暴動 周厲王本於彘,召公和周公共管朝政,史稱「共和行政」,這也是中國歷史有明確紀年的開始。
6、前771年,犬戎入鎬京,西周滅亡,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7、前772年,《春秋》編年開始。
8、前651年,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史稱「春秋首霸」。
9、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晉國完勝,晉文公遂稱霸。
10、前597年,晉楚邲之戰,晉國完敗,楚莊王問鼎中原。
11、前473年,越滅吳,勾踐稱霸,即春秋五霸的最後一霸。
12、前403年,周烈王承認韓魏趙三國,晉國滅亡。
13、前359年,秦穆公任用商鞅變法。
14、前341年,齊魏「馬陵之戰」,龐涓死於樹下。
15、前286年,六國伐齊。
16、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秦國完勝。
17、前256年,秦滅西周。周朝結束。
18、前249年,秦滅東周。當時的東周小朝廷,僅洛陽附近200里土地,居然分成東西二周。
19、前230年-前221年 秦滅韓趙魏楚燕齊,一統天下。
20、前221年,秦始皇稱帝,史稱「千古一帝」。封建制結束,郡縣制開始。
21、前213年,焚書。
22、前212年,坑儒。
23、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沙丘,趙高矯詔胡亥繼位,史稱秦二世。
24、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
25、前202年,項羽自刎烏江,劉邦一統天下,漢朝開始。
26、前154年,西漢政府平定「七國之亂」。
27、前140年,中國歷史年號紀元正是開始。以前沒有年號。
28、8年,王莽稱帝,建立新朝,西漢結束。
29、25年,劉秀在洛陽稱帝,東漢開始。
30、166年,黨錮之禍。
31、184年,黃巾起義。
32、200年,曹袁官渡之戰,曹操奠定統一北方基礎。
33、208年,曹孫劉赤壁之戰,曹操失去統一天下最好良機。
34、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稱帝,曹魏建立,漢朝滅亡。
35、221年,劉備稱帝,史稱蜀漢。
36、229年,孫權稱帝,史稱東吳或孫吳。
37、263年,魏滅蜀。
38、265年,司馬炎稱帝,晉朝建立,史稱西晉,曹魏滅亡。
39、280年,晉滅吳,一統天下。
40、291年,賈南風誘司馬瑋殺楊駿等,八王之亂開始。
41、306年,司馬越毒殺晉惠帝,八王之亂結束。
42、317年,司馬鄴出降,長安失陷,西晉滅亡。
43、317年,司馬睿在建康稱王,東晉建立。次年,稱帝。
44、382年,前秦苻堅統一北方。
45、383年,秦晉淝水之戰,前秦完敗,北方隨即再次分裂。
46、386年,鮮卑族拓跋珪建立魏國,史稱北魏、拓跋魏、元魏。
47、420年,劉裕代晉,晉朝滅亡,南朝宋建立,南朝開始。
48、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
49、471年,北魏孝文帝登基,在其外祖母馮太後的主持下,偉大與非議並存的孝文改革開始。
50、479年,蕭道成建立南齊,劉宋滅亡。
51、494年,北魏遷都洛陽。
52、502年,蕭衍入建康,南齊滅亡,南梁建立。
53、523年,北魏「六鎮起義」,北朝自此天翻地覆。
54、534年,北魏孝武帝殞命於關中,北魏滅亡。高歡扶持元善見登基,史稱東魏。
55、535年,宇文泰扶持元寶炬為帝,史稱西魏。
56、550年,高洋建立北齊,東魏滅亡。
57、557年,陳霸先在建康稱帝,陳朝建立,南梁滅亡。宇文覺稱帝,北周建立,西魏滅亡。
58、577年,北周武帝滅齊,統一北方,加之先前占據的川蜀和襄北,北朝統一天下的趨勢已不可阻擋。
59、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北周滅亡。
60、589年,隋朝樓船下揚州,金陵王氣黯然收。隋滅陳,南北朝結束,隋朝一統天下。
⑵ 誰可以列出魏晉南北朝的重要事件年事表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在從魏至隋的三百六十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的結果,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歷史地位等問題也趨於復雜化。
漢魏之際,曹操崛起於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採取的政治措施皆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節,從而影響了整個時代。在思想理論上,體現道法結合的刑名之學曾一度占據主導地位。
魏晉之際,道法的結合逐漸趨於破裂,以道家思想為骨架的玄學思潮開始揚棄魏晉早期的名法思想,轉而批評儒法之士。這樣,魏初在道法結合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玄學進一步得到強化。
西晉後期,玄學思潮同極端發展,至此,玄學所主張的放達,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行為上,都對封建政權構成破壞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學內部及儒家學者的不滿,從而掀起對道家和玄學的批判思潮。
東晉時期,佛教的流行,特別是般若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藉助於道家、玄學的思想、語言及方法,故出現玄佛合流的趨向。因此,這一時期的儒家學者,除繼續批判道家、玄學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義和人文傳統批評佛教。他們站在維護儒家名教的立場上,分別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倫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響,力圖恢復儒學的正統地位,但都缺乏足夠的理論系統和創造性。
南北朝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不同於兩晉時期的新形勢,玄學思潮歸於沉寂,佛道二教繼續發展。佛教大量譯經,廣泛流行,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民俗及文化的各個層面。儒學面臨嚴峻挑戰。由於佛教的急劇膨脹,使原來儒、玄、佛、道的相互關系及其歷史格局發生新的變化。儒家學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評焦點,由老莊玄學轉向佛教,出現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盡管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趨於復雜化,但儒學不但沒有中斷,相反,卻有較大發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學說經過玄、佛、道的猛烈沖擊,脫去了由於兩漢造神運動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學外衣,開始表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晉南北朝的學術思潮和玄學思潮來說,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改革、發展和補充儒學的願望。他們不滿意把儒學凝固化、教條化和神學化,故提出有無、體用、本末等哲學概念來論證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們雖然倡導玄學,實際上卻在玄談中不斷滲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於老莊,名教符合自然。此時期雖然出現儒佛之爭,但由於儒學與政權結合,使儒不始終處於正統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倫理作認同,逐漸形成以儒學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趨勢。
所謂的「魏晉南北朝」,它是一個朝代名稱的復合詞,雖然只有五個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國家,可以多達幾十個。
我們不妨就先從「魏晉南北朝」一詞開始,「魏」指的是三國里的曹魏,「晉」主要指的是司馬氏所建上的西晉與東晉(此時北方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南北朝」則指當時南北對峙的幾個朝代,南方包括宋、齊、梁、陳四朝,北方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及最後統一全國的隋朝。
除了魏晉南北朝一詞外,也有以「六朝」來指稱這個時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孫吳、東晉、宋、齊、梁、陳,這幾個朝代的時間基本上與魏晉南北朝相當,它的特點是這六個朝代都立國於江東地區,而且國都都在建康(或稱建業、建鄴,即今日之南京)。
三國包括了魏、蜀、吳,分別是曹操父子、劉備父子及孫權父子所建立。
曹魏的年代始於西元220年,曹丕篡漢,建都洛陽,史稱魏或曹魏。統治范圍有整個黃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長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肅、陝西、遼寧的大部分地區。亡於西元265年,共歷五帝、46年。
蜀漢為劉備所建立的國家,西元221年,劉備稱帝於成都,國號曰漢,史稱蜀或蜀漢。統治區域有今四州、雲南、貴州全部和陝西的一部分。西元263年為曹魏所滅,共歷二帝、43年。
孫吳為孫權所建立的國家,西元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國號吳,建都於建業,史稱孫吳或東吳。統治區域有今長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兩廣地區。西元280年為晉朝所滅,共歷四帝、59年。
晉朝分為西晉與東晉。西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晉武帝),國號曰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西元280年滅吳,統一全國,秦漢以來的分裂,至此再度統一。統治疆域東、南至海,西至蔥嶺,西南至雲南、廣西,北至大漠,東至遼東。
但晉武帝死後不久,宗室之間爆發「八王之亂」,曹魏以來入徙塞內的游牧民族也乘機起兵稱帝,全國又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
匈奴人劉淵建立漢政權(後改國號曰趙,史稱前趙),西元316年,劉淵族子劉曜攻佔長安,俘晉愍帝,西晉亡國,共歷四帝、52年,北方從此進入所謂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晉朝宗室司馬睿在南方重建晉王朝,佔有今長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於建康,史稱東晉。西元420年,劉裕代晉,改國號曰宋,東晉亡,共歷十一帝、104年。兩晉共歷十五帝、156年。
五胡十六國,自西元304年劉淵稱王起,北方各民族紛紛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國,直到西元439年被鮮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統一北方為止,共歷135年。在此期間,共有六個種族各自建立王國,包括.運、
匈奴、鮮卑、氐、羌、羯;這些王國的統治區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帶,共計有成漢(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連氏)、前趙(匈奴劉氏)、後趙(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後秦(羌族姚氏)、西秦(鮮卑族乞伏氏)、前燕(鮮卑族慕容氏)、後燕(鮮卑族慕容氏)、南燕(鮮卑族慕容氏)、北燕(漢族馮氏)、前涼(漢族張氏)、後涼 (氏族呂氏)、西涼(漢族李氏)、南涼(鮮卑族禿發氏)、北涼(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國。但另外還有漢人冉閔的魏、鮮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國等不被計算在內,此即史稱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這時諸國彼此混戰,僅有前秦苻堅時,曾經一度統一北方,但為時不久。
南朝分為宋、齊、梁、陳四代。宋乃劉裕於西元420年奪取東晉政權後所建立,國號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劉,故史稱劉宋。
犟盛時統治區域有今黃河以南、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朝當中疆域最大者,後來河南、淮北漸為北魏所奪。西元479年為蕭道成所篡,共歷八帝、60年。
齊,西元479年蕭道成所建,國號曰齊,建都建康,為了與北朝的北齊加以區別,史稱「南齊」,也因皇室姓蕭而稱「蕭齊」。
統治區域有今長江抭域和珠江流域各省,東昏侯時國內大亂,西元502年為蕭衍所篡,共歷七帝、24年。
梁,西元502年蕭衍所建,國號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蕭,故稱蕭梁」。梁武帝時國力頗盛,統治區域有今長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漢中。西元557年為陳霸先所奪,共歷八帝、56年。
陳,西元557年陳霸先代梁稱帝,國號陳,建都建康。統治區域有今長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當中版圖罪小者,589年為隋所滅,共歷五帝、33年。
北朝主要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鮮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國時代為代國,淝水之戰後拓跋珪重建代國,後改國號曰魏,史稱北魏,或稱後魏、拓跋魏、元魏。
西元398年建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元399年改號稱帝,逐步並吞十六國中的夏、北燕、北涼諸國。
西元439年統一北方,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北至遼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嶺為界,與南方的劉宋對峙。
北魏國力頗犟盛,孝文帝拓跋宏於西元493年遷都洛陽,進行一連串的漢化運動,但因種種因素,卻造成漢化與反漢化兩大陣營的對抗,引起「六鎮之亂」,瓦解了北魏王朝。
西元534年分裂 東魏與西魏,隔黃河而治,東魏後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從拓跋珪建魏,到西元557年西魏亡,共歷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晉南北朝王國中立國最長久者。
東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常受權臣大將高歡脅迫,逃往關中。
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孝靜帝,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史稱東魏。
統治區域有原北魏領土洛陽以東的地區。西元550年為高洋(高歡子)所代,東魏共歷17年。
西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關中,將領宇文泰迎之。西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寶炬為魏文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統治區域有今原北魏領土洛陽以西的地區及益州、襄陽等地。西元557年 宇文覺(子文泰子)所代,西魏共歷三帝、24年。
北齊,西元550年東魏大將高歡子高洋奪取東魏政權稱帝,國號齊,建都於鄴,為與南朝的蕭齊區別,史稱北齊,因皇室姓高,故亦稱高齊,統治區域相當於東魏領土。西元557年 北周所滅,共歷八帝、28年。
北周,西元557年,西魏大將禹文泰子宇文覺奪取西魏政權稱帝,建國號周,都於長安,史稱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稱宇文周。
西元557年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並繼續攻取江北、淮南,統治區域擴大到長江北岸。西元581年 隋所代,共歷五帝、25年。
隋,西元581年,北周大臣楊堅篡奪稱帝,國號曰隋,西元583年建都大興(今陝西西安),西元589年滅南方的陳朝,結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國再度統一。
統治疆域東、南至海,西到新疆東部,西南至雲南、廣西,北到大漠,東至遼河。西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殺,隋亡,共歷二帝、38年。夠了吧
⑶ 周朝發生 重大事件
中國歷史悠久,常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遠古人類遺址距今約萬年。中國歷史分為幾個階段,中國大陸官方通常認為夏、商、周三朝是奴隸社會時期,秦朝正式進入封建社會時期,直到清朝滅亡,之後是民主時期的開始,而大陸之外的地區對「封建」的概念和秦至清的社會性質劃分並不相同。從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中國基本上就是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帝制國家。秦朝後,中國歷史的發展受到了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極大影響,佛家在中國的影響也很大,但達不到基督教對西方那樣的影響,中國歷朝政治方針受儒家影響最深。而漢字也使不同地區的人們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這一種文字有不容易改變字體的特點,中國各個地方的語音雖然不同,但對這種文字的理解是相同的,所以漢字也成為中國統一的一種有力的工具,而最先是秦始皇下令統一中國的文字。
元謀人是中國遠古遺存中目前所見最早的人類,距今約170萬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約四五十萬年。這些都是所知較早的原始人類蹤跡。
中國史前時代的各種文化是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
中國猿人時期——舊石器時代初期,距今約50至40多萬年前
河套時期——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20至10餘萬年前
山頂洞人時期——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10至2萬多年前
彩陶文化時期(仰韶文化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300年
黑陶文化時期(龍山文化時期)——新石器時代末期
母系氏族社會在中國形成於四五萬年前的彩陶文化時期,中心區域分布在陝西省中部、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帶,以原始農業為主。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到了黑陶文化時期,父系氏族社會逐漸形成,農業和畜牧業有較大的發展,制陶、冶銅等手工業的工藝水平也逐漸提高。大汶口文化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在此期間,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逐漸成為文明的中心地帶。
中國是世界早期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發明弓箭和陶器、出現農牧業、觀察天文、開創醫葯的地區之一。而且這時也開始利用蠶絲。
[編輯]
神話傳說
主條目:三皇五帝
後人所繪的黃帝像在中國神話中,中國最早有三皇五帝,三皇有爭議,有說伏曦,神農,燧人,五帝也有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在上古時期,現中國區域有3個最大的部落,華夏部落,兩昊部落和三苗部落,相傳蚩尤是兩昊部落最後一個首領,在涿鹿大戰中被華夏部落的炎黃二帝打敗,在堯舜時期,華夏部落數次大規模征伐遠在南方的三苗,最終使苗民臣服,此是後話. 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帝嚳的兒子堯繼位,他是一名賢君,創立了禪讓制傳位給了舜。在舜時期,洪水泛濫,鯀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決,他的兒子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舉為首領。然而他的兒子啟破壞了禪讓制方式,自立為王(根據香港中學課本所述,啟是被推舉為領袖),建立了第一個王朝——夏朝,夏朝持續了400多年,在最後一個夏朝君主——桀末期,東方商族首領成湯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商朝。
[編輯]
先秦時期
[編輯]
三代
主條目:夏朝、商朝、周朝、西周
甲骨文最早的朝代夏朝約在前21世紀到前16世紀,由於這段歷史沒有文字性文物印證,所以只能靠後世的記錄和出土文物互相對照考證,部分學者認為河南二里頭遺址可能就是夏朝的遺存,但是也有學者對此持有疑問。根據文字記載,夏朝有了中國最早的歷法--夏小正。不過之後的商朝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歷史時期,存在於前16世紀到約前1046年。據說夏朝最後一個君主——桀,由於荒淫無道而被湯推翻。而商代時文明已經十分發達,有了歷法、青銅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時已經有一個完整的國家組織,並且具有了奴隸主王朝的規模。當時的主要生產部門是農業,不過手工業,特別是青銅器的冶鑄水平也已經十分高超。並且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盤庚之後,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因此也稱為殷朝。商朝的王位繼承製度是傳子或傳弟,多按年齡的長幼繼承。
與此同時,黃河上游的另一個部落周正在逐步興起,到了大約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在牧野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商朝滅亡。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之後周朝的勢力又慢慢滲透到黃河下游和淮河一帶。周王朝依然是奴隸主以及貴族統治,有許多貴族的封國(諸侯)。到鼎盛時,周朝的影響力已經在南方跨過長江,東北到今天的遼寧,西至甘肅,東到山東。周朝時的宗法制度已經建立,政權機構也較完善。中國最早有確切時間的歷史事件是發生於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國人暴動。
[編輯]
春秋戰國
主條目:周朝、東周、春秋、戰國 (中國)
先師孔子行教像,為唐朝畫家吳道子所畫前770年,由於遭到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襲,周平王東遷黃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此後,周王朝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小國(諸侯國),史稱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大國共有十幾個,其中包括了晉、秦、鄭、齊及楚等。這一時期社會動盪,戰爭不斷,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合稱春秋五霸。到了前546年左右,黃河流域的爭霸基本結束,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前403年,晉國被分成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再加上被田氏奪去了政權的齊國,和秦、楚及燕,並稱戰國七雄,戰國時期正式開始。大部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將戰國開始劃為封建社會,然而大部分西方及台灣學者卻又將之劃為封建社會的崩潰。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開始後,秦國國力大大增強,最後終於在前221年消滅其他六國,中國歷史也進入了新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比較自由,史稱百家爭鳴。出現了多位對之後中國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諸子百家),例如孔子、老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等人。出現了很多學術流派,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儒家(倫理)、道家(自然)、陰陽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辭辯論)、墨家(科技)、眾、雜、農家(農業)、小說家(小說)等。文化上則出現了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詩人屈原,孔子編成了詩經。戰爭史上出現了傑出的兵法家孫武、孫臏。科技史上出現了墨子,建築史上有魯班,首次發明了瓦當,奠定了中國建築技術的基礎。能製造精良的戰車與騎兵,同時此時中國的冶金也十分發達,能製造精良的鐵器,在農業上出現了各種灌溉機械,大大提高了生產率,從而為以後人口大大膨脹奠定了基礎。歷史上出現了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中華文化的源頭基本上都可以在這一時期找到。
這一時期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步。夏朝發明了干支紀年,出現了十進位制。西周人用圭表測日影來確定季節;春秋時期確定了二十八宿;後期則產生了古四分歷。
[編輯]
秦漢時期
北京八達嶺長城主條目:秦朝、漢朝、西漢、新朝、東漢
前221年秦滅其他六國後統一了中國主體部分,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帝國,定都咸陽(今西安附近)。由於秦王嬴政自認「功蓋三皇,德過五帝」,於是改用皇帝稱號,自封始皇帝,人稱秦始皇,傳位後的皇帝稱二世,直至千世萬世。他對國家進行了許多項改革,包括了郡縣制的確立,取代了周朝的諸侯分封制;統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統一度量衡,便於工程上的計算。秦始皇還大力修築道路,並連接了戰國時趙國、燕國和秦國的北面圍城,築成了有名的萬里長城以抵禦北方來自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襲。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為丞相,並聽其意見,下令焚書坑儒(有部分學者對這一行為是否確實存在有爭議),收繳天下兵器,役使七十萬人修築阿房宮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馬俑等。部分史學家對以上事件存有懷疑,認為由於秦始皇的一系列激進改革得罪了貴族,平民無法適應,才在史書上留此一筆。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即位。但十個月後,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包括六國遺臣等野心家乘勢作亂,前206年劉邦圍攻咸陽,秦王子嬰自縛出城投降,秦亡。此後,劉邦與項羽展開了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 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壁),四面楚歌。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楚漢之爭至此結束。漢高祖劉邦登基,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漢開始。到了漢武帝時,西漢到達鼎盛。並與羅馬,安息(帕提亞),貴霜並稱為四大帝國。武帝實行推恩令,徹底削弱了封國勢力,強化監察制度,實現中央集權;他成功地擊潰了匈奴,控制了西域,還開拓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發展了對外貿易,使中國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儒家學說也被確立為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成為了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其他藝術與文化也蒸蒸日上。同時期還出現了第一部通史性質的巨著——《史記》,同時這時的中國出現造紙術,大大推動了文化發展。
西漢發展到了一世紀左右開始逐漸衰敗。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權,宣布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國號為新。然而這些改革卻往往不切實際,最終導致農民紛紛起義。公元25年劉秀復辟了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的發展延續了西漢的傳統,此時出現了天文學家張衡。漢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訓,顯得相當開明,當時佛教通過西域到達中國,在河南洛陽修建了中國的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編輯]
魏晉南北朝時期
赤壁主條目:魏晉南北朝、三國、晉朝、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
東漢中後期,宦官和外戚長期爭權,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到了公元二世紀左右時再度衰敗,196年曹操控制了東漢朝廷,「挾天子以令諸侯」,220年,曹操長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立,建立魏國,同時尚有劉氏的蜀和孫氏的吳,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
265年,魏權臣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280年三國歸晉,再度統一。晉朝的文化也有一定發展,當時由於戰亂紛紛,很多學士選擇歸隱,不問世事,典型的代表人物是陶淵明(陶潛),當時的書法藝術也十分興盛。290年晉武帝死後不到一年,十六年的朝廷權利斗爭開始,史稱「八王之亂」。與此同時,中原周邊的五個游牧民族(匈奴、鮮卑、羌、氐、羯)與各地流民起來反晉,史稱五胡亂華。這些游牧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國家,從304年到409年,北部中國陸陸續續有多個國家建立,包括了漢、前趙、後趙、前燕、前涼、前秦、後秦、後燕、西秦、後涼、北涼、南涼、南燕、西涼、夏和北燕, 史稱十六國。
自東漢後期開始,為躲避戰亂,北方的漢族人民大量遷居南方,造成經濟重心南移;晉朝南遷,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歷史上稱此前為西晉,南遷後為東晉。最後,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朝的第一個王朝——北魏,形成了南北朝的對立。南朝經歷了宋、齊、梁、陳的更替,而北朝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南北朝時期是佛教十分盛行的時期,西方的佛教大師絡繹不絕地來到中國,許多佛經被翻譯成漢文。
[編輯]
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畫家張萱作《搗練圖》。主條目:隋朝、唐朝、五代十國
581年,楊堅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並於589年滅掉南朝最後一個政權——陳,中國歷經了三百多年的分裂之後再度實現了統一。不過隋朝也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在修築了巨大工程——京杭大運河後就滅亡了,只經歷了兩代37年。
618年唐高祖李淵推翻隋朝建立了唐朝,它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朝代。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唐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史稱貞觀之治。長安(今陝西西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王朝也是當時最發達的文明。高宗李治之妻武則天遷都洛陽,並稱帝,成為中國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國號周,並定佛教為國教,廣修佛寺,大興土木。隋唐時期開創的科舉制是當時比較科學與公平的人材選拔制度。唐王朝與許多鄰國發展了良好的關系,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帶去了大批絲織品和手工藝品。日本則不斷派遣使節、學問僧和留學生到中國。唐朝的文化也處於鼎盛,特別是詩文得到較大的發展,還編撰了許多紀傳體史書。唐代涌現出許多偉大的文學家,例如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以及散文家韓愈、柳宗元。唐代的佛教是最興盛的宗教,玄奘曾赴天竺取經,回國後譯成1335卷的經文,並於西安修建了大雁塔以存放佛經。唐朝前期對宗教採取寬容政策,佛教外,道教、摩尼教(Manicheism)、景教和伊斯蘭教等也得到了廣泛傳播。這一切都在李世民的曾孫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時期達到頂峰,史稱開元盛世。然而在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此開始走向衰落。
875年黃巢起義爆發,唐朝再度分裂,並於907年滅亡,形成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
[編輯]
宋元時期
清明上河圖局部,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主條目:遼朝、金朝、西夏、宋朝、北宋、南宋、元朝
經過了五十多年的紛爭後,960年北宋控制了中國大部分地區,但是燕雲十六州被北方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占據,河西走廊被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占據,北宋為了維持邊境和平,不得不向遼和西夏交納歲幣。北宋晚期發生了分別以王安石、司馬光為首的黨派斗爭,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到了1125年松花江流域女真族建立的金勢力逐漸膨脹,1125年,金、北宋聯合滅遼。金國隨即開始進攻北宋,1127年金攻破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三千多皇族,其中包括了當時的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為那一年是靖康年,史稱靖康之禍,北宋滅亡。同年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位,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形成南北分立。
此後金與南宋多次交戰未成,直到1234年,蒙古軍消滅了金。蒙古之後與南宋又經歷了血腥的戰爭,1271年忽必烈建國號為「元」之後,於1279年,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元軍逼得走投無路,跳海而死,以元軍的勝利告終,南宋滅亡,元朝統一全國,定都大都(今北京)。
北宋時期中國出現印刷術和火葯。宋朝也是一個極度繁華的朝代,當時中國經濟極度發達,中國海上貿易十分興盛,福建泉州一帶成為繁華的港口,中國當時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一半,財政收入超過一億兩白銀,首都開封和杭州人口達到400到500萬人口,相對當時佛羅倫薩和巴黎十幾萬人口來講確實是十分繁華,各國商人雲集,文化也極度興盛,出現了程頤、朱熹等理學家,與唐詩並駕齊驅的宋詞,有蘇軾等詞文優秀的詞人,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社會文化發達,出現了白蛇傳,梁祝等浪漫愛情傳說,延續了唐朝的光輝,以至於宋朝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
盡管元朝吸收了許多漢族文化,並大力宣揚朱熹一派的理論,但卻實行了嚴格的民族等級制度,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原西夏人、畏兀兒人和來到中國的中亞、東歐人;第三等是「漢人」,包括原金統治區的漢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是「南人」,包括原南宋統治區的漢族和其他族人。這種民族壓迫招致漢族的不滿,許多漢族人將元朝視為外來政權,並發動多次起義。
[編輯]
明清時期
紫禁城太和殿主條目:明朝、清朝
1368年,抗元起義成功,明朝建立。明朝前期建都南京,貿易興盛,1405年鄭和奉命七次下西洋,曾經到達印度洋、東南亞及非洲等地,但後來逐漸走向閉關。1421年,明朝遷都北京。明朝文化上則出現了王陽明、李贄等思想家,以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等優秀長篇小說。1627年,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1644年,起義首領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自縊殉國。南方大臣先後擁護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鍵(隆武)、桂王朱由榔(永曆)為帝,史稱南明,最終仍為清朝所滅。
明朝晚期居住在東北地區的滿族開始興盛起來,終於在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後不久,驅逐李自成,進入北京,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清朝,當時明朝舊臣鄭成功南撤到台灣島,並驅逐了那裡的荷蘭殖民者,但是後來又被清廷攻下。清朝在之後的半個世紀還成功地收復了許多邊疆地區,例如新疆、西藏、蒙古以及台灣。康熙年間,清廷還與沙俄在黑龍江地區發生戰爭,最終於1689年簽訂停戰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清廷獲得重大勝利。清朝由於取消了幾千年來的人頭稅,導致人口暴漲,到19世紀已達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的增多促進當時農業的興盛,出現了康乾盛世,也相應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閉關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到1820年時中國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三分之一。
然而到了19世紀初,清朝已經徹底衰敗,在嘉慶年間先後爆發白蓮教、天理教的大規模起義。與此同時海上強國英國、荷蘭與葡萄牙等紛紛開始強制與中國進行貿易。1787年英國開始向華輸入鴉片,導致中國的國際貿易由順差變為巨額逆差。清廷於1815年頒布搜查洋船鴉片章程,然而英國無視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鴉片,道光皇帝不得不於1838年派林則徐赴廣州禁煙。1839年6月將237萬多斤鴉片在虎門銷毀,史稱虎門銷煙。英國政府因此於1840年6月發動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開始。
[編輯]
清朝末期(近代)
鴉片戰爭持續了一年多,1841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清廷恐懼英軍會進逼北京,於是求和,1842年8月29日,《南京條約》簽署。香港島被割讓;上海、廣州、廈門、福州和寧波開放作為通商口岸,還賠償款銀(西班牙銀圓)2100萬元。之後1844年美國與法國也與清廷分別簽訂了《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中國主權遭受部分破壞。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反清復明的反抗斗爭再度興起。1851年至1864年間,受基督教影響的秀才洪秀全不僅創立「拜上帝會」,還領導了太平天國運動,曾經一度佔領南方部分省份,並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權。同時又有天地會、捻軍、上海小刀會起義、陳開、李文茂起義、甘肅回民起義等。
同時英、美、法、俄、日等國多次侵入中國,中國多處領土被割讓。1858年中俄簽定《璦琿條約》,俄國割去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薩哈林島)、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歸俄國。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卓爾南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割給俄國。1881年中俄《伊犁條約》使中國失去了霍爾果斯河以西地區和北疆的齋桑卓爾以東地區約七萬多平方公里領土。賠償「兵費」增為九百萬盧布。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掠奪並燒毀皇家園林圓明園,並於1860年與清廷簽定《北京條約》,各賠英法800萬兩白銀等。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中國慘敗,次年簽定《馬關條約》,賠償日本二億兩白銀,中國割讓台灣全島及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1888年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譚嗣同等改良派上書光緒皇帝要求變法遭拒。不過十年後1898年光緒皇帝在親政後終於同意變法,從6月11日到9月21日的被稱為百日維新的103天中進行了多項改革,但最終在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後失敗落幕,康有為、梁啟超逃亡國外,譚嗣同、劉光第等六人被殺,史稱「戊戌六君子」。
1899年義和拳運動爆發,後清政府改為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宗旨在慈禧太後支持下開始圍攻外國駐北京使館。於是,借「解救各國駐京使館人員」的名義(實質是為了進行侵略戰爭),1900年英、俄、日、美、法、德、意、奧八國聯軍經由天津攻入北京。在佔領北京期間,英法德等國軍隊曾大肆搶掠。清廷不得不於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本息合計9.8億兩),同時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由各國派兵駐扎,開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國人不得入內等。
[編輯]
20世紀至今
孫中山主條目:中華民國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1901年革命黨開始興起。孫中山等人在海外積極籌款,指揮國內的多次起義運動,經過十次失敗的起義後,與革命黨互不溝通的湖北新軍在1911年的武昌起義獲得成功,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以清帝退位為條件,孫中山辭去總統位置,由袁世凱接任。但袁世凱妄圖恢復帝制。此後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與護國運動討伐袁世凱。1916年,袁世凱在稱帝83天之後死去,中華民國進入北洋軍閥控制中央政府統治時期,地方政府分別由各個軍閥派系占據。
孫中山之後多次試圖聯合南方地方軍閥北伐北京中央政府未果。1921年,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成立,並成為共產國際中國支部。1924年,孫中山提出新三民主義並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國民黨在共產國際幫助下改組,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國共兩黨進行第一次合作。孫中山自建立廣州軍政府(1923年改稱大元帥府)以後,曾經三次進行北伐,均因條件不具備而未果。1925年春,孫中山病逝於北京。同年,廣州國民政府為統一與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先後舉行第一次東征第二次東征與南征,肅清廣東境內的軍閥勢力和反革命武裝,並將廣東境內傾向革命的軍隊統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下轄第1至第6軍。不久又將廣西部隊改編為第7軍。為北伐戰爭作了重要准備。1926年6月5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正式通過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案,並任命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正式開始北伐。然而隨著北伐和國民革命的深入,國民黨不能容忍共產黨激進的革命運動,國共兩黨分裂,大量共產黨員及其支持者被清出國民黨,有的被拘捕和殺害。1927年8月1日,以周恩來,葉挺為首的共產黨員在江西南昌發動南昌起義,共產黨從此有自己獨立的軍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8月1日被定為建軍節)。並於江西瑞金建立了第一個紅色蘇維埃地方割據政權。此後南京國民政府先後對中央蘇區進行五次圍剿,紅軍粉碎了前四次圍剿,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失敗,不得不離開紅區。1934年開始,紅軍進行戰略轉移,在貴州遵義確立了毛澤東對紅軍的領導和指揮權,四渡赤水河,終於擺脫了追擊,途經江西,貴州,四川,甘肅,陝西,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最後成功在陝西北部與陝北紅軍劉志丹部會師,建立陝甘寧革命根據地。
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931年9月18日日本開始侵華,佔領了東北全境。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後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日軍進行南京大屠殺前夕,中華民國首都從南京遷至武漢,後來遷在重慶。1945年二戰結束後,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從日本手裡收回了台灣及澎湖列島以及其他一些領土,但也在1946年與蘇聯簽訂的條約中承認了外蒙古的獨立(1951年,遷往台灣的國民黨國民政府以蘇聯未履約為由,不承認該條約及依據該條約而獨立的外蒙古的獨立地位)。1946年6月,國共兩黨又進行了內戰。中國共產黨最終於1949年獲得決定性勝利,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往光復後的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平成立,並將北平改名為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包括台灣在內的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與此同時,蔣介石宣布台北為中華民國臨時首都,宣誓三年內反攻大陸。兩岸分裂局面從此開始
四大古都
四大古都是最早把中國歷代主要古都並稱的說法,四大為西安、洛陽、南京、北京。
[編輯]
五大古都
1920年代在學術界出現了把開封列為古都之一,形成五大古都的說法: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
[編輯]
六大古都
1930年代,開始有把杭州加入古都之列的六大古都說法,並影響很大,包括: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
[編輯]
七大古都
1988年,地理學家譚其驤提議安陽為大古都,後安陽被認定為第七大古都,因此就有了七大古都之說: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
[編輯]
八大古都
2004年11月,中國古都學會認定鄭州為第八大古都,因此就有了八大古都之說: 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
[編輯]
東南西北中國京都
首都在中國又稱為京城、京都、京畿、京師等。中國重要王朝的京都在民間被按照方位順序進行分類。
東京(今開封,歷史上又稱「汴梁」,「汴州」)、東都(洛陽,古又稱「洛邑」)
南京(今南京,歷史上又稱「金陵」、「江寧」)
西京(今西安,歷史上又稱為「長安」,另有附近同一地區的古都咸陽)
北京(今北京,歷史上稱為「燕京」、「北平」)
近代以來,少數民族政權被認為是中國歷史內同漢民族政權一樣平等的一部分,所以上面所提到的東西南北中國首都並不具有歷史學意義,而是一種民間的變稱。
由於各個朝代所管轄的具體區域有所不同,所以這些稱呼所指代的城市也各有差異。比如,宋代的都城是東京汴梁(今開封),另有西、南、北三都:西京洛陽,南京商丘,北京大名。而同時期管轄中國另一部分區域的遼代也有類似的稱呼: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中京大定府,上京臨潢府。
[編輯]
各大古都
由於中原地區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鄭州和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八大古都中,有四個位於今河南。
在八大中國古都中,西安(周、秦、漢、唐)、洛陽(夏、商、周、漢)、南京(明、中華民國)、北京(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封(宋)、安陽(早期三皇五帝時代、商)五大古都都曾作為全國性政權的中國的首都。
而定都北京的金國、定都南京的東晉、定都
⑷ 東周重大事件有哪些
東周(前770年-前256年)是指周朝的後半段。周王室東遷洛邑以後到滅亡這段時間,歷史上稱為東周,以別於在這以前國都在鎬京時期的西周。東周首位君王為周平王(宜臼),共傳25王,歷時515年,最後為秦所滅。東周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春秋時代」;後半期,剩下的諸侯大國繼續互相征戰,稱為「戰國時代」。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春秋時期開始。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任管仲為相。
公元前684年齊魯長勺之戰。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魯、宋等七國聯軍伐楚。
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戰,宋襄公敗。
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楚軍大敗,晉文公稱霸。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稱霸西戎。
公元前597年晉楚邲之戰,晉軍大敗。楚莊王稱霸。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伐楚。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大敗吳軍,闔閭死。吳王夫差即位。
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我國進入封建社會。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
公元首403年韓、趙、魏三家被立為諸侯。
公元前359年(一說,前356年)商鞅在秦變法開始。
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孫臏大敗魏軍。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
公元前284年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
公元前283年藺相如完壁歸趙。
公元前279年田單用火牛陣攻燕,恢復齊國。
公元前278年詩人屈原投汨羅江。
公元前270年范睢入秦,秦實行遠交近攻計。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秦白起大破趙括。
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趙,大破秦軍。
⑸ 西周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1.公元前1057年武王伐紂。
2.封於殷的殷君武庚拉攏管叔鮮和蔡叔度,聯絡淮夷,一起舉版兵權反叛。周公出師東征,經過3年苦戰,終於殺死了武庚和管叔鮮,俘虜和放逐了蔡叔度,從而平定了叛亂,安定了大局。周公平定武庚、管、蔡之亂後,便將他們所管轄的殷遺民一分為二,一部分封給了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封於商丘,國號宋。另一部分則分給成王的叔父康叔,封於殷商故墟,國號衛。
3.周穆王在位期間,命甫侯制定《甫刑》,又出兵征伐楚國,直達九江。後來又聯楚滅徐,西征犬戎,俘獲犬戎五王,將犬戎的一些部落遷到太原(今山西省西南部),開辟了通向西北的大道。
穆王西巡歷時兩年多,行程35000多里,是歷史上偉大的壯舉。沿途經過許多邦國,受到各地人民的熱情招待。這說明我國的地域當時已經相當遼闊,中原的華夏族和西部各族之間,很早就相互友好,關系密切,共同創造著中國的文明。
4.由於《史記》一書由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開始系年記事,因此國人暴動、厲王被逐、「共和行政」建立的這一年,就被視為中國歷史有確切年代記載的開始。
5.宣王中興
6.申侯聯合西方的犬戎,先發制人,大舉進攻鎬京。西周滅亡。
⑹ 北周的歷史
賀拔岳,是北魏末年鎮壓六鎮起義的主要將領之一、爾朱榮手下主要戰將。後擁兵關隴,與高歡並為兩大軍事集團首領,對北魏末年政權的統一與分裂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二人互相忌憚,最終他被高歡所害。
賀拔岳之死朝野震動。孝武帝贈他侍中、太傅、錄尚書事、都督關中20州諸軍事、大將軍、雍州刺史。謚曰武壯。賀拔岳的部下收其屍葬於雍州北石安原。宇文泰統其舊部,繼續完成賀拔岳未競的事業。控制洛陽的高歡認為賀拔岳有不臣之心,故使隴西秦州軍人刺殺賀拔岳。將領就擁立宇文泰為統帥,結果成為關隴的主人。宇文泰只是表面上服從高歡。北魏孝武帝討伐高歡失敗後逃奔關中。宇文泰收容了他。不久孝武帝被宇文泰所殺,宇文泰擁立西魏文帝,建立西魏(535年)。而東方的高歡在孝武帝逃入關中後擁立東魏孝靜帝,把朝廷遷到河北鄴城,建立東魏(534年)。
西魏之初,宇文泰成為大丞相,而且局勢尚不穩定,而宇文泰卻果斷的下手毒死了魏孝武帝元修,遂立南陽王寶炬為帝,這樣,新皇帝受制於他,獨掌朝政。 宇文泰在三次戰役中大敗東魏大軍,奠定宇文氏在關中的基礎。
宇文泰的知人善任,用人不拘一格,使得這些名將人盡其才,作用得到了最大發揮。使西魏進一步強盛。他大力提拔王羆,楊忠,而隋朝楊氏也由此發跡。 在侯景覆滅的同年,蕭繹在江陵稱帝,同時,其弟蕭紀也在成都稱帝。次年蕭紀發兵攻江陵,兵敗被殺。西魏乘機攻陷成都,佔有益州。
梁太清三年(549),侯景攻陷梁都建康,長江下游江北諸郡,多為東魏佔領。駐守長江中上游地區的梁宗室諸王割據自立,並藉助西魏力量互相攻擊,爭奪帝位。據襄陽的梁雍州刺史、岳陽王蕭詧進攻荊州刺史、湘東王蕭繹,兵敗投靠西魏,被立為梁王。大寶三年(552),蕭繹於江陵稱帝(是為梁元帝)。請西魏出兵攻佔梁、益二州,剪除已在成都稱帝的梁益州刺史、武陵王蕭紀。承聖三年,梁元帝遣使向西魏索還所佔之地,言辭頗為傲慢。九月,西魏大丞相宇文泰派柱國於謹總領中山公宇文護、大將軍楊忠等將率兵5萬進攻梁都江陵。十月,西魏軍自長安(今西安西北)進至樊(今湖北襄樊)、鄧(今河南鄧州)一帶,蕭詧率軍助戰。梁元帝聞訊,下令戒嚴,調兵抵禦西魏軍。十一月,西魏軍渡漢水,宇文護、楊忠奉命率精騎先據江津(今荊沙東南),切斷江路,使梁守軍東退無路,下游援軍也無從得渡。梁元帝遣將分扼江陵要點,樹木柵於外城。於謹軍至,下令築長圍,隔絕內外。梁信州刺史徐世譜、晉安王司馬任約等率軍於江陵南岸馬頭築壘,遙為聲援。時梁各處所徵兵馬未至,西魏軍多路攻城,初受挫,後猛攻,並在內應相助下入西門,克外城。梁元帝退保內城,當晚命屬官焚圖書14萬卷,次日出降,後被殺。十二月,於謹回師,將被俘的梁王公、百姓數萬人驅往長安。西魏立蕭詧為梁主。此後,長江中上游的荊、雍、梁、益諸州,全為西魏所有。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宇文泰死,由嫡長子宇文覺承襲為安定郡公、太師、大冢宰。諸子幼小,宇文護掌管國家大政。宇文護是內蒙古武川人,宇文泰之侄。宇文護是西魏、北周歷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是宇文氏政權由西魏過渡到北周至關重要的一環。宇文護在舊日與宇文泰並肩的大將於謹的支持下統理軍國大事,為大司馬,封晉國公。557年,他以宇文泰嗣子宇文覺幼弱,想乘宇文泰的權勢和影響尚存時早日奪取政權,因迫使西魏恭帝(名元廓)禪位於周。不久,就殺了元廓。
同年,宇文覺稱周天王,建立北周。護為大司馬,封晉國公。宇文覺也是少年堅毅剛決,不滿宇文護的專權。趙貴、獨孤信對宇文護也是相當的不服。他們一起鼓勵宇文覺除掉宇文護。於是宇文覺招了一批武士,經常在皇宮後園演習如何擒拿宇文護;他又與大臣商量,決定於某一天開宮廷宴會時,抓住宇文護殺掉。誰知他們的陰謀還來不及實施,就有人向宇文護告密了,反被其先發制人,殺趙貴(滿門抄斬),罷了獨孤信的官,後來孤獨信也被賜死。559年,宇文覺被廢黜(後被毒死)。
事後,宇文護遷大冢宰(當時的宰相),並擁立宇文泰另一個兒子宇文毓,是為周明帝。宇文護看來,宇文毓溫文儒雅,就立他為帝。而宇文毓卻並不如宇文護所想像的那般懦弱無能,他在處理事務中逐漸顯露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才幹。他周圍逐漸集聚起一批老臣元勛。他致力於發展經濟,在百姓中也威望日高。為了試探一下,宇文護假惺惺地搞了一次「歸政於帝」的舉動,把除了軍權以外的所有權力都交還給皇帝。誰知宇文毓毫不客氣地照單全收,並把自己的名號正式改為皇帝(在此以前,北周的最高統治者不稱皇帝而叫天王)。所有這些,都引起宇文護的疑懼和不安。於是,公元560年指使一個御廚在明帝的食物里下了毒葯,毒死了明帝。
爾後,又立宇文泰四子宇文邕為帝,是為周武帝,實際大權仍由他掌握。宇文護雖性寬和而不識大體,委任非人而久專權柄,又素無戎略,兩次伐齊都大敗而歸。諸子貪殘,僚屬恣縱,蠢政害民。宇文邕與弟衛王宇文直策劃,於建德元年(公元572年)誅殺宇文護,重奪政權。
北齊後主高緯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他對理政全無興致,日常生活卻十分奢侈 。高緯整日里和一些寵臣、美姬鬼混,自彈琵琶,唱無愁之曲,近侍和之者以百數。齊朝的老百姓給他送了個雅號,稱為無愁天子。高緯還隨意封官,連他寵愛的狗、馬、鷹、雞都被封為儀同、郡官、開府。北齊的政治一團漆黑。
北周武帝看清了北齊混亂的局勢,決定出兵伐齊。公元575年七月,周武帝命宇文純、司馬消難,達奚震為前三軍總管,宇文盛、侯莫陳瓊、宇文招為後三軍總管。楊堅、薛迥、李穆等率軍分道並進。周武帝自率大軍六萬,直指河陰(參見河陰之戰)。周軍進入北齊境內,紀律嚴明,「禁伐樹踐稼,犯者皆斬」。 頗得民心。不久,周武帝所部順利攻下了河陰城(今河南孟津縣東)。齊王憲部拔武濟,進圍洛口,攻下了東、西二城。周軍包圍中城(今河南孟縣西南)達二十天,久攻不下。周武帝自率所部攻金墉城不克。九月,齊右丞相高阿那肱從晉陽率大軍援救河陽,周武帝得了急病,只得退兵。
第二年(576)十月,北周再次出兵伐齊。此次伐齊,周武帝集中了十四萬五千兵力,改變了前次進軍路線,親自率部直攻晉州。他對群臣解釋此舉意圖時說:「前出河外,直為拊背,未扼其喉。晉州本高歡所起之地,鎮攝要重,今往攻之,彼必來援;吾嚴軍以待,擊之必克。然後乘破竹之勢,鼓行而東,足以窮其巢穴,混同文軌」 。周軍以越王盛、杞公亮、隨公楊堅為右三軍,譙王儉、大將軍寶泰、廣化公丘崇為左三軍,齊王憲、陳王純為前軍。十月下旬,周軍主力進抵平陽城下,北齊晉州刺史崔景暠等投降。平陽為晉陽門戶,在軍事上具有重大意義。周武帝接受了上次伐齊失敗的教訓,派上開府儀同大將軍安定梁士彥為晉州刺史,留精兵一萬鎮守平陽城。
北齊後主高緯在周軍進攻平陽的時候,正帶領妃子馮淑妃在天池(今山西寧武縣西南管涔山上)打獵,晉州告急的文書,從早晨到中午飛馬傳送了三次,右丞相高阿那肱居然不去報告高緯,理由是:「大家正為樂,邊鄙小小交兵,乃是常事,何急奏聞!」一直到晚上,信使來說:「平陽已陷。」高阿那肱才上奏高緯戰事情況,馮淑妃卻要求高緯「更殺一圍」。高緯竟然置如此緊急的戰局而不顧,又和馮淑妃盡興打起獵來。唐詩人李商隱《北齊二首》詩雲:「巧笑知堪敵萬機,傾城最在著戎衣。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君王獵一回。」就是諷刺此事的。
十一月初,北齊後主率齊軍主力十萬到達平陽,開始將平陽城包圍,晝夜不停地攻打。城中情況危急,城堞皆盡,城牆完好處不過數仞而已。齊周雙方短兵相接,或交馬出入。周外援不至,守城將士有些驚慌,梁士彥慷慨自若,對將士們說:「死在今日,吾為爾先。」於是周軍奮勇爭先,無不一以當百。齊軍稍退,梁士彥立即命令城中軍民乃至婦女,晝夜修城,三日就把城牆修好了。齊軍挖地道攻城,城坍陷了一處,將士乘虛而入,可就在這緊急關頭,高緯突然命令將士暫停攻城。原來傳說晉州城西石上,有聖人遺跡,高緯要和馮淑妃同去觀看,馮淑妃塗脂抹粉,耽誤了很長時間才姍姍而來,這期間,周軍早已搶時間用木板把缺口擋住了。高緯又恐城中射出的弩矢傷了馮淑妃,特抽出攻城的木料,築造遠橋。這樣一折騰,齊軍失去了攻城的有利時機。
十二月,周武帝從長安趕赴平陽,周軍其他各路也聚集平陽,約有八萬兵力,周軍臨城而陣,東西長達二十餘里。起先,齊軍怕周軍猝然而至,曾想出一個辦法,在城南穿塹,從喬山至於汾水,齊王高緯見周軍到來,便下令齊兵在塹北布陣。周武帝命齊王憲前去探看虛實,齊王憲回來很有信心地對周武帝說:「請破之而後食。」周武帝聽了十分高興說:「如汝言,吾無憂矣!」 周武帝乘著馬,巡視周軍,一邊走,一邊高聲讀出各軍主帥姓名以示慰勉,將士喜於被知,精神更加振奮。
兩軍交戰,實力不相上下,後來齊軍略略後退,馮淑妃就驚慌失措地大聲喊道:「齊軍敗啦!齊軍敗啦!」齊錄尚書城陽王穆提婆急忙對高緯說:「趕快走,趕快走呀!」高緯帶著馮淑妃慌忙向高梁橋逃去。齊師君主一逃,頓時軍心大亂,連戰皆潰,死者萬餘人。「軍資甲仗,數百里間,委棄山積。」
平陽之戰,北齊主力實際已被打垮。高緯逃回晉陽,想逃往北朔州(今山西朔縣),進而投奔突厥。他一出晉陽城,群百紛紛逃離,連穆提婆見大勢已去,也轉而投奔周武帝去了。
齊後主高緯逃到鄴城,企圖重整軍容,斛律孝卿請他接見將士,並為他事先准備好講稿,告訴他要「忼慨流涕,以感激人心。」高緯走到將士面前,突然記不起該要講的話,於是大笑起來。見高緯笑,左右隨從也禁不住跟著大笑。將士們見此情景,都非常氣憤,紛紛說:「你皇帝都不著急,我們還急什麼!」於是皆無戰心。
高緯在鄴,還搞了一個禪位的把戲,將皇帝位子讓給了八歲的兒子高恆,自己當起太上皇來。公元577年正月,周武帝率軍攻破鄴城,高緯於先一日逃往濟州,又從濟州逃往青州,准備投奔陳朝,為北周追兵所俘,送往長安,第二年被殺。
周武帝滅齊,統一北方,在歷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它結束了自東西魏分裂以來近半個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使人民免受戰爭苦難,得以重建家園,恢復生產,從而促進了整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廣泛交流和發展,為隋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沒有北周北齊的統一,就沒有後來南北朝的統一。 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宇文贇病死。周靜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楊堅專政。楊堅為預防北周宗室生變,穩固其統治權力,以千金公主將嫁於突厥為辭,詔趙、陳、越、代、滕五王入朝;因尉遲迥(北周文帝宇文泰外甥)位望素重,恐有異圖,遂以會葬宣帝為名,詔使其子尉遲惇召尉遲迥入朝;並以韋孝寬為相州總管赴鄴取代尉遲迥。六月,尉遲迥恐楊堅專權對北周不利,公開起兵反對楊堅。七月,青州總管尉遲勤(迥弟之子)從迥反楊。迥所統相、衛、黎、沼等地;同時質其子於江南陳朝,以請援;並派人出使並州(治晉陽,今太原西南),欲招降上柱國、總管李穆,遭到拒絕。
時楊堅挾幼帝以號令中外。結好並州李穆,送千金公主與突厥和親,以消除北方之患;加強洛陽守御,作為進討尉遲迥的戰略基地;並令計部中大夫楊尚希先發精兵3000人鎮守潼關,防其偷襲。同月十日,楊堅調發關中兵,令韋孝寬為行軍元帥,隴西公李詢為元帥長史,郕公梁士彥、樂安公元諧、化政公宇文忻、濮陽公宇文述、武鄉公崔弘度、清河公楊素等為總管,率軍討伐尉遲迥。隨後,韋孝寬分兵進擊關東各地降附尉遲迥的勢力,徹底平定了尉遲迥之亂。戰中,鄖州(治安陸,今屬湖北)總管司馬消難、益州(治蜀郡,今成都市)總管王謙先後舉兵響應尉遲迥,反對楊堅。楊堅適時命柱國王誼、梁睿各為行軍元帥,分別率軍攻討,均獲勝利。同時,北周宗室諸王數次伺機欲除楊堅,楊堅均予果斷處置,粉碎其奪權圖謀。
此戰,楊堅在控制北周諸王、加強中央統治的同時,和親北方突厥,爭取並州李穆,以鞏固其左翼,並威脅敵軍側背,又乘叛軍初起,相互配合尚不密切之機,以一部兵力東擊梁、曹、城、金各地,解除右翼威脅,並掩護主力行動,造成戰略上有利態勢,掌握了戰爭主動權。主力進攻時,置途中敵之堅固據點於不顧,急尋敵軍主力決戰;沁水戰勝後,又直趨鄴城,消滅叛亂中心,終於迅速平定叛亂,在軍事上為其代周建隋奠定了基礎。
公元581年,楊堅代北周,改國號隋,北周享國二十四年而亡。
⑺ 南北朝的大事年表
南北朝(420年----589年)
420年
宋武帝永初元年,劉裕廢晉恭帝自立,改國號為宋,仍都建康,東晉滅亡,南朝開始。
439年
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北魏拓跋燾滅北涼,統一中國北方。
445年
太平真君六年,盧水胡人蓋吳在杏城(今陝西黃陵)領導起義,羌氐漢等族人民紛紛響應,反對北魏統治。
450年
太平真君十一年,北魏十六萬大軍南侵,為宋擊退。
479年
齊高帝建元元年,將軍蕭道成廢宋順帝劉淮自立,改國號為齊,史稱南齊或蕭齊。
485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均田令。
齊武帝永明元年,唐寓之在富陽(今浙江富陽)領導農民起義。
486年
北魏太和十年,北魏實行三長制。
494年
北魏太和十八年,孝文帝由平城遷都洛陽,繼續改革。
495年
北魏太和十九年,孝文帝賜群臣漢族「冠服」,以易鮮卑衣服,在朝廷上禁用鮮卑語。
501年
齊和帝中興元年,蕭衍殺齊和帝(蕭寶融)。次年,自立為帝(梁武帝),改國號為梁,史稱蕭梁。齊亡。
523年
魏孝明帝正光四年,北魏「六鎮起義」
524年
正光五年,沃野鎮民匈奴人破六韓跋陵領導起義,殺鎮將。次年失敗。
關隴地區各族人民大起義,分別由敕勒人胡琛和羌人莫折大提領導。
525年
北魏正光六年,孝昌元年,柔玄鎮兵杜洛周在上谷領導兵民起義。
526年
孝昌二年,懷朔鎮兵鮮於修禮在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縣)領導起義。
528年
武泰元年,邢杲在北海(山東濰坊市西南)領導河北流民起義。北魏胡太後毒死孝明帝,立元釗為帝,爾朱榮率兵入洛陽,溺殺胡太後和少帝元釗,殺王公卿士一千餘人,史稱「河陰之變」
534年
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孝武帝逃亡關中,投靠宇文泰。北魏分裂,高歡立元善見為帝(孝靜帝),遷都於鄴(今河南安陽一帶),是為東魏。宇文泰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文帝),都長安,是為西魏。
548年
梁武帝太清二年,「侯景之亂」,次年侯景攻破建康,梁武帝餓死。552年,侯景失敗被殺。
550年
東魏孝敬帝武定八年,高歡死,子高洋廢東魏孝敬帝自立,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年號天保。
556年
梁敬帝紹泰二年,宇文泰死。次年,子宇文覺廢西魏恭帝自立,改國號為周。史稱北周,亦稱宇文周。
557年
梁敬帝太平二年,梁將軍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改國號為陳,年定永號。
564年
北齊武成帝河清三年,北齊實行均田制
577年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北齊幼主承光元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
581年
北周靜帝大定元年,隋文帝開皇元年,北周楊堅廢周靜帝自立,改國號為隋,仍都長安,北周亡。
585年
隋文帝開皇五年,行「大索貌閱和輸籍法」
589年
開皇九年,隋滅陳統一全國。
全手打,累死我了。
⑻ 北魏歷史發展的幾個重大事件
1、公元386年,拓跋珪糾合舊部在牛川即代王位,不久遷都盛樂,並於回同年4月改國號為魏答,自稱魏王。
2、公元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稱帝,史稱道武帝。
3、公元439年,經過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燾三代50多年的努力,北魏徵服後燕、攻打南朝、打敗胡夏、打破柔然、攻克北燕、降服北涼,使北方分裂割據的局面得到統一。
4、公元467年~499年,魏孝文帝推行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5、公元493年,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皇帝改姓元。
6、公元523年,北魏孝明帝時期,發生六鎮之亂。
7、公元528年~533年發生河陰之變,高歡控制了北魏朝政,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
8、公元550年,高洋廢孝靜帝,東魏滅亡,建立北齊政權。公元557年,宇文覺廢掉西魏,建立北周政權。北魏歷史正式宣告結束。
⑼ 從夏商周到隋唐的重大歷史事件
夏朝建立的准確時間是公元前2070年。
1、前2070年 禹建夏朝,都陽翟。
2、前1600年 湯滅夏,都於亳。
3、前1298年 盤庚遷都於殷,故稱商朝為殷商。
4、前1046年 周滅商,建都於鎬京,史稱西周。
5、前841年 國人暴動 周厲王本於彘,召公和周公共管朝政,史稱「共和行政」,這也是中國歷史有明確紀年的開始。
6、前771年,犬戎入鎬京,西周滅亡,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7、前772年,《春秋》編年開始。
8、前651年,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史稱「春秋首霸」。
9、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晉國完勝,晉文公遂稱霸。
10、前597年,晉楚邲之戰,晉國完敗,楚莊王問鼎中原。
11、前473年,越滅吳,勾踐稱霸,即春秋五霸的最後一霸。
12、前403年,周烈王承認韓魏趙三國,晉國滅亡。
13、前359年,秦穆公任用商鞅變法。
14、前341年,齊魏「馬陵之戰」,龐涓死於樹下。
15、前286年,六國伐齊。
16、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秦國完勝。
17、前256年,秦滅西周。周朝結束。
18、前249年,秦滅東周。當時的東周小朝廷,僅洛陽附近200里土地,居然分成東西二周。
19、前230年-前221年 秦滅韓趙魏楚燕齊,一統天下。
20、前221年,秦始皇稱帝,史稱「千古一帝」。封建制結束,郡縣制開始。
21、前213年,焚書。
22、前212年,坑儒。
23、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沙丘,趙高矯詔胡亥繼位,史稱秦二世。
24、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
25、前202年,項羽自刎烏江,劉邦一統天下,漢朝開始。
26、前154年,西漢政府平定「七國之亂」。
27、前140年,中國歷史年號紀元正是開始。以前沒有年號。
28、8年,王莽稱帝,建立新朝,西漢結束。
29、25年,劉秀在洛陽稱帝,東漢開始。
30、166年,黨錮之禍。
31、184年,黃巾起義。
32、200年,曹袁官渡之戰,曹操奠定統一北方基礎。
33、208年,曹孫劉赤壁之戰,曹操失去統一天下最好良機。
34、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稱帝,曹魏建立,漢朝滅亡。
35、221年,劉備稱帝,史稱蜀漢。
36、229年,孫權稱帝,史稱東吳或孫吳。
37、263年,魏滅蜀。
38、265年,司馬炎稱帝,晉朝建立,史稱西晉,曹魏滅亡。
39、280年,晉滅吳,一統天下。
40、291年,賈南風誘司馬瑋殺楊駿等,八王之亂開始。
41、306年,司馬越毒殺晉惠帝,八王之亂結束。
42、317年,司馬鄴出降,長安失陷,西晉滅亡。
43、317年,司馬睿在建康稱王,東晉建立。次年,稱帝。
44、382年,前秦苻堅統一北方。
45、383年,秦晉淝水之戰,前秦完敗,北方隨即再次分裂。
46、386年,鮮卑族拓跋珪建立魏國,史稱北魏、拓跋魏、元魏。
47、420年,劉裕代晉,晉朝滅亡,南朝宋建立,南朝開始。
48、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
49、471年,北魏孝文帝登基,在其外祖母馮太後的主持下,偉大與非議並存的孝文改革開始。
50、479年,蕭道成建立南齊,劉宋滅亡。
51、494年,北魏遷都洛陽。
52、502年,蕭衍入建康,南齊滅亡,南梁建立。
53、523年,北魏「六鎮起義」,北朝自此天翻地覆。
54、534年,北魏孝武帝殞命於關中,北魏滅亡。高歡扶持元善見登基,史稱東魏。
55、535年,宇文泰扶持元寶炬為帝,史稱西魏。
56、550年,高洋建立北齊,東魏滅亡。
57、557年,陳霸先在建康稱帝,陳朝建立,南梁滅亡。宇文覺稱帝,北周建立,西魏滅亡。
58、577年,北周武帝滅齊,統一北方,加之先前占據的川蜀和襄北,北朝統一天下的趨勢已不可阻擋。
59、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北周滅亡。
60、589年,隋朝樓船下揚州,金陵王氣黯然收。隋滅陳,南北朝結束,隋朝一統天下。
⑽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
1、河陰之變
河陰之變,發生於建義元年(528年),是北魏權臣爾朱榮策劃並實施的、針對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進行屠殺的政治事變。因事件發生於河南河陰縣(今河南滎陽市),因而得名。
528年(北魏建義元年),胡靈太後擅權秉政,鴆殺了北魏孝明帝元詡,冊立元姑娘和元釗為帝。並州契胡酋長爾朱榮假託孝明帝旨意,興兵攻打洛陽,守將望風而降。
四月十三日,爾朱榮在河陰之陶渚(今河南孟津縣)溺死胡太後和幼帝元釗,縱兵圍殺王公百官兩千多人,北魏諸王元雍、元欽、元略、元邵等全部遇害,史稱「河陰之變」。
爾朱榮藉助河陰之變,將遷到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的漢世族大家消滅殆盡,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徹底改變了北朝統治集團的素質結構,最終改變了北朝社會的歷史走向。
2、高平陵之變
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
曹芳繼位後,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件。
3、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4、永嘉之亂
永嘉之亂,是西晉後期匈奴軍攻破晉都、俘虜晉帝、最終使西晉滅亡的歷史事件。因該事件主要發生於晉懷帝永嘉年間(307-313年),故名。八王之亂後,西晉政權衰弱,經濟殘破,社會矛盾尖銳,內遷各族趁機起兵反晉。永興元年(304),南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起兵,建立漢政權。
永嘉三年(309),南匈奴兩次進攻洛陽,被西晉擊退。永嘉五年(311),劉淵之子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寧平城之戰中殲滅晉軍主力,殺晉太尉王衍及諸王公,隨即第三次進攻洛陽並將之攻破,俘獲晉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建興四年(316), 劉曜又攻入長安,俘晉愍帝,西晉滅亡。
5、六鎮之亂
六鎮之亂,又稱六鎮起義(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指的是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鎮戍卒和各族人民發起的動亂。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遷洛陽後,六鎮鮮卑和鮮卑化貴族與將士的待遇及升遷不如洛陽鮮卑貴族,最後發起叛亂的大起事。
北魏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權貴奢侈,守宰暴斂,賦役、兵役繁重,百姓紛紛逃亡或依附豪強。而長期戍守北邊的沃野等六鎮的將卒因待遇驟降而不滿,遂於正光四年(523)爆發六鎮起義,關隴、河北各族紛紛起兵響應,北魏統治瀕臨崩潰。邊鎮軍事豪強乘機擴充實力,其中爾朱榮實力最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