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修建長城經歷那些朝代各個朝代建築特徵有那些
我國修建長城始於春秋之時,《詩經.小雅.出車》記載:「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獫狁於襄。」明言北方長城的作用在於防範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掠。在戰國時代,有20多個諸侯國修築過長城。當時築城有「互防」和「拒胡」兩類。前者如楚國、齊國、燕國、魏國、韓國、趙國、秦國等,為了互相防禦在各自的邊境修築長城,《史記》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後者如秦、趙、燕三國為了防止北方的匈奴、東胡、林胡、樓煩等游牧民族的侵襲,在與之毗鄰的北方修築的「限戎馬之足」的長城。
秦長城。秦昭王時,秦國修築了北部長城。秦國北部長城西起臨洮郡,經隴西郡、北地郡、上郡三郡的邊境,東至黃河。
趙長城。趙國先後築有兩道長城,分為趙北長城和趙南長城。趙肅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以漳水、滏水(今滏陽河)的堤防為基礎,築長城,以防齊、魏。因所築長城,位於南部,史稱為「趙南長城」。《史記·趙世家》中記載:「 十七年,圍魏黃,不克。築長城」。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於內蒙古雲中、雁門、代郡一帶築長城,以防匈奴。因位於趙境的北部,史稱「趙北長城」。《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11),至高闕為塞(12)。而置雲中、雁門、代郡。」趙北長城,西起高闕(今內蒙古臨河),沿陰山山脈,東至代郡(今河北省張北南)。
齊長城。齊長城建於公元前五世紀,在今山東境內,東西走向,西起平陰,經泰山北麓,東至密州琅琊台入海,全長500餘公里。齊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建築最早的長城,在中國長城史上地位十分重要。
燕長城。燕國北部長城,西起造陽(今河北獨石山),東至襄平郡。
楚長城。《漢書·地理志》記載:「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曰方城。」。但關於楚長城是否存在,目前學術界尚存爭議。
魏長城。為了防禦強秦國的進攻,鞏固河西之地和保衛國都大梁,魏先後修築了魏河西長城(史稱「濱洛長城」)和魏河南長城(史稱「卷之長城」)。
中山國長城。古中山國長城始建於公元前369年,《史記·趙世家》中記載「趙成侯六年,中山國築長城」。
嬴政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人北逐匈奴,占據河套,並修築長城。「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史記·蒙恬列傳》)秦長城把過去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從臨洮到遼東的綿延萬里,從此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秦長城可大致分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於今甘肅省岷縣,循洮河北至臨洮縣,經定西縣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甘肅環縣、陝西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然後向北折至今內蒙古托克托南,抵黃河南岸。北段即黃河以北的長城沿陰山西段的狼山,向東至大青山北麓,再向東經今內蒙集寧、興和至河北尚義,再向東北經今河北張北、圍場,再向東經撫順、本溪後向東南,終於朝鮮清川江入海處。
Ⅱ 大家幫我找找素材。。。 以抗戰時期發生在大青山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及出生和戰斗在大青山地區的英雄
1941年11月29日,抗大一分校移駐費東縣大青山西側的胡家莊、大古台一帶(今屬費縣薛庄鎮)。當日,一一五師、山東縱隊發起綠雲山戰斗,為免受損失,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戰工會、八路軍一一五師、山東縱隊等後方機關也相繼轉移到大青山地區。敵人得知這一情報後,連夜調集重兵,以一個混成旅團的兵力合圍大青山。此時陷於敵人包圍圈的我方人員中,大都是非戰斗人員,所配武器數量少,質量差。只有抗大一分校第五大隊是有武裝的學員隊。 在抗大一分校校長周純全的指揮下,首先搶占制高點,以阻擊敵人,掩護領導機關和非武裝人員突圍。
突圍中,我們遭受了重大損失。山東省戰工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陳明、國際友人漢斯·希伯、一一五師敵軍工作部部長王立人、抗大一分校二大隊政委劉惠東、蒙山支隊政委劉濤等近千人壯烈犧牲。
這是山東戰史上空前壯烈的一次戰斗,這場戰斗中,萬余非戰斗人員與裝備精良的5.3萬敵人殊死斗爭,一千多人的傷亡換來了九千人的勝利突圍,敵人消滅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的陰謀被徹底摧毀。
據劉老回憶,當時整個戰場人多單位多,周純全一邊組織指揮戰斗,一邊組織機關人員撤退。但當大部隊向西撤到李行溝時,南面的敵人佔領了梧桐溝及上方的山頭,一挺輕機槍居高臨下向突圍人群瘋狂地掃射;北邊,由胡莊家、大古台方向上來的鬼子佔領了李行溝北邊的小山頭,一挺重機槍向下掃射,南北兩挺機槍夾擊,把李行溝西口完全卡住了。這時敵人已從四麵包圍上來,大青山下硝煙彌漫,槍炮轟鳴。
「向後撤時一些犧牲的同志身上有手榴彈,我就把它摘下來,一共有8個。」被劉鋼搜集來的這些手榴彈由周純全校長分給了其他的同志,劉鋼和時任班長丁雲(現居我市,離休在家)、王俊思沿著地堰迂迴到南嶺頭下邊,向敵人的機槍陣地甩了幾顆手榴彈,把敵人的機槍打掉了,打開了敵人南北夾擊的封鎖口。
1941年,為了反「掃盪」,山東軍政委員會決定將機關部隊轉移。相繼轉移到大青山的山東分局、省戰工會、115師、山東縱隊等後方機關和抗大一分校學員由於不明敵情,誤入敵「清剿」包圍圈內,從11月30日凌晨至下午四五點鍾,部隊終於勝利突圍。
Ⅲ 古代四大美女各是什麼朝代的,有什麼故事
1、王昭君:西漢。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匈奴呼韓邪單於來朝,請求娶漢人為版妻。元帝遂將昭君賜給了權呼韓邪單於,並改元為竟寧。單於非常高興,上書表示願意永保塞上邊境。王昭君抵達匈奴後,被稱為寧胡閼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韓邪單於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師,封為右日逐王。
2、貂蟬:東漢末年。在民間傳說中她原名任紅昌,是山西一村姑,也有人認為呂布部將秦宜祿前妻杜氏(杜秀娘)即是貂蟬。她為了報答義父王允的養育之恩而甘願獻身完成連環計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3、西施:春秋時期。西施浣紗是記錄春秋戰國時期,越國一個叫西施的浣紗美女在河邊浣紗時,魚兒看見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
4、楊玉環:唐朝。在楊玉環晉為貴妃之後,嶺南貢上一隻白鸚鵡,能模仿人語,玄宗和楊貴妃十分喜歡,稱它為「雪花女」,宮中左右則稱它為「雪花娘」。
Ⅳ 大青山遺址是近代歷史遺跡嗎
大青山遺址位於古龍鄉的偏北部,為嫩江左岸二級台地。遺址地處西端制高點的專青山頭,海拔160餘米,台地頂部平坦,屬以墾為耕地,南北寬600米許。從青山頭西端起,向東1.5公里,一路屢見古代陶片,尤以台地邊緣處為最多。西坡由北向南有四條水沖溝,除最南一條外,在溝壁、溝底都可見到手制陶片。陶器以泥質或細砂黃褐、紅褐陶為主,也有少量夾砂黃褐陶。火候一般較高,陶色較純正,質地堅硬。器形有罐、鬲、缽、碗、杯等,口沿有侈、直、斂之分,唇有尖、方、圓之別,器耳有環狀、乳突鈕,器底有平、假圈足及三足的。文飾多素麵,有的經磨光、也有紅衣陶、蓖點幾何紋、鋸齒附加堆紋及細繩紋。此遺址與白金寶文化明顯
Ⅳ 武川縣大青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的光榮史跡
大青山抗日根據地是全國著名的老、少、邊區,烏蘭夫、李井泉、王若飛、郝秀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是留下了光輝的足跡。1938年5月,毛澤東電令「朱德、彭德懷、賀龍、關向應、肖克等;「在平綏路以北沿大青山脈建立游擊根據地甚關重要,請你們迅即考慮此事」。8月底,大青山抗日根據地游擊隊2300餘人,由八路軍120師358旅715團政治委員李井泉和參謀長姚吉吉 率領,冒雨穿過平綏鐵路,突破敵防線,進入武川縣境,9月1日到達大青山。隨後,大青山支隊攻克烏蘭花鎮,開展抗日宣傳,李井泉率部進駐武川縣井爾溝,開辟根據,在井爾溝柳溝門村首次會議,研究建立鄉村基層抗日政權、軍事部署等問題。10月間,大青山蒙漢抗日游擊隊在歸綏縣面鋪窯子村與支隊主力部隊勝利會師。從此,大青山軍民以武川為中心,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
1939年武川縣境內的黃花窩鋪、井爾溝、萬家溝、得勝溝、李齊溝、二四道窪以及馬場梁、駱駝場均為大青山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區域。八路軍來到大青山後,支隊司令部在井爾溝駐扎,指揮各地分散作戰,八路軍戰士經常在這里休整、操練,井爾溝群眾與八路軍患難以共,風雨同舟,築起窯洞,搭起窩棚,楊植霖和群眾住在窯洞里,姚吉吉帶電台住管溝子,1940年春,大青山黨政機關和支隊司令部由井爾溝遷在萬家溝,以轉移到得勝溝。司令部在得勝溝期間,縣城和西烏蘭不浪的日偽軍800多人襲擊得勝溝,司令部提前獲悉情報,在溝口設下埋伏,激戰後,日偽軍傷亡慘重,司令部憑借山林安全轉移。
李齊溝的駱駝是支隊3團後方機關駐地,設有供給處、修械所、被服廠和醫療所,八年抗戰中,八路軍3團後方機關一直在駱駝場,堅持到最後勝利。
大青山抗日根據地的黨政建設是在1938年12月,武川縣八區動員委員會在玻璃哈達村成立,王景堂任主任,李琦任副主任,郝秀山任分配部部長,動委會過渡為抗日救國會、農會、婦女會等,後來根據斗爭需要,動委會過渡為抗日民主政權。1939年3月中共綏遠省委建立,黨的活動分為河套、綏中、歸陶、綏東四個區,積極發展黨員。1942年春,在南烏蘭不浪建立黨支部,為武川縣第一個基層黨支部。抗戰期間,大青山支隊在武川游擊根據多次召開黨的代表會議,總結工作分析對敵斗爭形勢,討論今後的斗爭方針和任務。
在創建大青山根據地,堅持抗日游擊戰爭的過程中,武川各族人民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旗幟下,參軍參戰,傾碧血盡赤子愛母之心,擁軍擁政,守焦士肩匹夫救國之任,傳情報、抬擔架、護傷員、挖窯洞、做軍鞋……軍民一家共築血肉長城,期間發生了很多感人的事情,支前婦女張蘭女為戰士送吃、送穿,被奸發現後抓捕,嚴刑拷打,問她八路軍後勤處、軍需庫在哪裡,她始終未招供,還有白生寶夜送石磨、「八路采購」張潤喜、張二婦女捨身救親人、韓三毛寧死保物資、地下軍服廠等抗日事件。
大青山抗日的主要戰事有:攻克烏蘭花;蜈蚣壩伏擊戰;郝區政府反掃盪;得勝溝糧食保衛戰;二份子戰役;什爾登阻擊戰、吉盛奎戰斗;上廟溝戰斗、孤石壩戰斗等;抗日慘案有:西水溝慘案;井爾溝慘案;白旗慘案、哈彥忽洞慘案等。大青山抗日根據地現有司令部、衛生隊、教導隊、電台等遺址,李井泉、姚吉吉 等領導人住過的窯洞和辦公用的石磨、樹墩,存有八路軍作戰使用過的電台、戰刀、手榴彈、馬蹬、火盆、糧食袋、火鐮等珍貴文物,李齊溝有郝秀山等老一輩領導人成立的「郝區政府」原址,並存有大量的革命歷史文物。在根據地內曾經留下李井泉、姚吉吉、黃厚、楊植林、王良太等一大批革命前輩戎馬青山的足跡,留下了大青山抗日軍民奮勇殺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Ⅵ 長城的歷史故事
1、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
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准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
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
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
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2、西麻草
八達嶺有一種草,叫西麻草。這種草有毒,人碰著它,就象蠍子蜇一樣疼,疼得嗷嗷叫。它生長在八達嶺長城外,替邊防人員放哨,對保衛八達嶺還很有功勞哩。
傳說,大邊(長城)修好以後,在關口地方都設重兵把守。八達嶺當然是一個重要的關口了,從修好那天起,一直沒有斷過駐兵。長城上不是都有樓子嗎?那樓子叫敵樓,站崗放哨人員就在那裡頭。當官的經常提著鞭子查哨,發現哪個敵樓的哨兵睡著了,就是一頓馬鞭。
他們更怕的是自己睡著了,敵人摸上來還不知道,要是那樣,不僅是挨打,還有殺頭之罪哩!因此,他們一到崗哨上來,就向老天哀告:「老天爺呀,保佑著,千萬別讓我睡著。敵人來了,跟我打聲招呼,讓我知道。」也別說,他們的哀告玉帝還真知道了。
玉帝體會邊防人員的苦處,便想了一個辦法,派草神帶上西麻草籽,撒在長城外。草長起來了,到處都是。入侵的敵人一碰到這種草就蜇得「嗷嗷」叫,放哨人員聽見有人喊叫,機靈就醒了。從此,再也不會因站崗失誤而被殺頭了。西麻草成了哨兵的好友,他們對西麻草也更加保護。
3、東米倉,西米倉
在八達嶺上往南看,有兩座山,山上碎石呈米粒狀。東邊的那座山,叫東米倉,西邊的那座叫西米倉。修長城時,民工們要吃飯,人多呀,每天都要吃大批的糧食。
那時侯徵集全國糧食,都往這里送,送的少了,不夠用,送的多了,日曬雨淋都霉爛了。盡管不斷地送,可還是供不上民工們吃。民工們吃不飽,還得乾重活,因此連餓帶累,死的人可就多了。
上天王母娘娘,很體恤黎民的疾苦,就在八達嶺堆放糧食的地方,點化兩座米山。好傢伙,兩座山的糧食,人再多也吃不完呀!從此全國的老百姓再也不往這里送糧了,修長城的民工們也不再挨餓了。
一直到把長城修完,這兩座山也沒見減低。據說,就是打那時侯流傳下來,男人在外做活,婦女在家管吃飯,因為王母娘娘在天上就是管吃飯的。
4、定城磚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
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
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
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5、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
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
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Ⅶ 《血染大青山》有歷史原型嗎
《血染大青山》以真實震撼的大青山突圍為故事原型。大青山突圍發生於1941年11月,是山版東沂蒙抗日根據地軍民權反擊5.3萬日軍「鐵壁合圍」大「掃盪」中的一次著名戰斗。劇中將用最震撼的視覺效果和最逼真的戰爭場面,最大限度還原真實歷史的原貌。
Ⅷ 大青山戰役的過程是什麼
大青山遺址坐落在茂興湖湖畔,是金代降州城遺址。古今中外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出河店戰役就發生在這里。據史書記載,遼代天慶四年(114年)十一月末,金太祖完顏阿古打起兵伐遼,親率精兵3,700人,由寧江洲(今吉林省扶余縣古遺址)出發,乘夜急進,偷襲降州城,大敗十萬遼兵。至今,大青山上白骨累累,煙痕仍存。
出河店戰役:女真3700人遼國10萬人
阿骨打起兵後,經過寧江州戰役後,女真兵由2500人增加到3700人。1114年,在出河店(今吉林前郭旗八郎鄉塔虎城),遼國集結10萬人准備消滅女真兵,當時兩軍的比例是1比27人。
阿骨打面對強敵並沒有退避,而是決定在敵人還沒有完全集結之前,出其不意發起進攻。當時正是隆冬季節,天寒地凍。阿骨打用女真人最相信的薩滿教夢卜之說來穩定和鼓舞軍心。阿骨打說:「我剛躺下,就有人搖我的頭,如此一連三次,於是我得到了神的暗示,他說我們連夜出兵,必能大獲全勝,否則定有滅頂之災!」聽了他的話,士兵士氣頓長,三千多鐵騎乘風踏雪,直撲出河店。第二天拂曉,趕到出河店近旁的鴨子河北岸,並派精兵猛打正在破壞冰面的遼兵。遼兵沒有料到阿骨打軍隊來得如此之快,措手不及,紛紛潰敗。此役女真俘獲的遼兵和車馬、糧草不可勝數。
這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之一。出河店大捷之後,各路女真兵紛紛歸來,女真兵力已經超萬。
黃龍府之戰:「圍點打援」攻陷黃龍府
黃龍府是遼朝重要的國庫之所在,也是遼國的經濟命脈。阿骨打建國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占據黃龍府。但是黃龍府外城防禦完善,內城守備堅固,若要強攻硬取,一旦遼兵增援就會腹背受敵。經商議,阿骨打採取常勝將軍完顏婁室的意見,「 圍點打援」,圍住黃龍府,掃清其外圍,殲滅救援軍隊。
黃龍府外圍被掃平後,阿骨打率兵直搗黃龍府。當時的黃龍府被圍困數月,守將耶律寧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惶惶不可終日。阿骨打一聲令下,金軍如潮水般推著各類攻城器械涌至城下,人人奮勇殺敵。遼兵一觸即潰,耶律寧見大勢已去,棄城而逃。此役表現了女真人勇奪智取的特質與鋒芒。
護步答岡之戰:金軍2萬人遼軍70萬人
得知黃龍府失守的消息,遼天祚帝率70萬大軍,幾乎傾其全部兵力,企圖一舉消滅新生的金政權。當時金太祖只有 2萬人,兩軍比例是1比35,這是人類戰爭史上不可思議的對抗戰。
阿骨打認為,雖然遼兵數十倍於我,又來勢洶洶,但卻是烏合之眾,庸將怯兵,不足為懼。若是主動出擊,成功有望。他為鼓舞軍心,在眾將士面前仰天大哭,說:「當初,我領你們起兵,是為了咱們不再受遼欺壓,讓女真人有個屬於自己的國家。不想,天祚帝不肯容我,親自來征討。我們現在只有兩條路,一是拼以死戰,轉危為安;另一條是你們抓我一個,獻給天祚帝,殺我一族,投降契丹,或許能轉禍為福。」將士們聽罷無不泣下,決定與遼軍決一死戰。
兩軍交戰後,金軍將士個個沖鋒在前,殺出一條條血路,遼兵如潮水般,退潮又漲潮。正當兩軍打得正酣時,遼朝內部出現政治紛爭,另立政權,天祚帝放棄這消滅金軍千載良機,回軍自救,阿骨打抓住良機,緊追猛打,終於在護步答岡追上遼軍,與遼軍短兵相接,左右包抄,遼軍大敗。
此役顯示出阿骨打超常的膽略和傑出的軍事才能,也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此戰之後,曾在北中國不可一世200多年的大遼國一蹶不振,直至滅亡。
Ⅸ 內蒙古大青山革命老區,,,寫文章的各種素材,,,大家幫我找找啊
資料僅供參考!!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來到位於大青山抗日根據地心腹之地的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大青山井爾溝村。探訪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園,瞻仰革命烈士陵園,追尋先烈足跡,緬懷革命英烈。
一走進烈士陵園,記者們便可清晰地看到嶄新的烈士紀念碑聳立在陵園中央,「烈士們永垂不朽」七個紅色大字剛勁有力地寫在上面,兩排松柏整齊地挺立在紀念碑兩側,修繕後的革命烈士陵園顯得庄嚴肅穆。
在烈士陵園里,記者碰巧遇到了縣民政局同有關部門同志正查看工程進度,一番了解後得知,這座革命烈士陵園始建於1966年,之前已經歷過2次修繕,此次為第三次修繕,工程計劃投資350餘萬元,由自治區民政廳、市民政局和社會愛心人士捐贈完成。工程目前正在緊鑼密鼓進行收尾工作,將於9月底正式開園。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園先後於1995年被縣委宣傳部命名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3—2014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李井泉同志在緬懷大青山的斗爭時曾說過:「武川是大青山根據地的中心地帶、縣內得勝溝、井爾溝、李齊溝、馬場梁等地,曾經是游擊隊司令部及專署,武川縣各族人民參軍參戰,傾碧血盡赤子愛母之心,擁軍擁政,守焦土肩匹夫救國之任,送給養、傳情報、抬擔架、護傷員、挖窯洞、做軍鞋……軍民一家共築血肉長城,風雨八載同書春秋新篇,其赫赫功勞玉銘山川,耿耿丹心彪炳史冊。」
「抗戰期間約有1000多名八路軍將士犧牲在這片土地上,它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上的光輝一頁。」武川縣退休老教師郭志剛告訴記者。郭志剛對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革命史有著深入的研究。據郭志剛介紹,修建烈士陵園的目的主要是打造革命傳統教育示範基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解放了,特別是對於年輕人,沒有經歷戰爭的磨練,理想和信念都不如當年的熱血青年。革命烈士陵園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有義務發揮愛國教育作用,也有責任傳承革命精神。」
老教師郭志剛在記者們的熱情邀請下,在烈士陵園旁為大家講述了抗戰時期,李井泉、姚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團結帶領蒙漢各族人民,在「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依然保家衛國、與敵寇浴血奮戰的故事。郭志剛老師以質朴的語言、生動的事例,從理論的高度和現實的角度,談了自己的認識、感受和體會,他將大青山精神總結為: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和持久的艱苦奮斗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