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鼎的歷史
鼎的歷史:從炊具到香爐
鼎這個炊具已經失傳了,走遍大江南北,作為禮器的鼎也不復見,官府改用獅子鎮守威嚴,雄獅踩個綉球,雌踩個小獅,禮器之鼎只在寺廟可以見到,作香爐用。從炊具到香爐,可謂從俗世到宗教,這段歷程走得比較遠,歷史的煙塵也已經消散千年。
江南才子王勃作的《滕王閣序》,第二段有宏大景觀:「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台聳翠,上出重霄;飛閣翔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披綉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此間就有「鍾鳴鼎食之家」,這家當然好大,大到的程度吃飯時要敲鍾,有一大排鼎盛著各樣餚饌,聽起來,可以趕上一座軍營。這樣的家,是大家兼豪門了。《紅樓夢》第二回里有這樣一句感嘆:「誰知這樣鍾鳴鼎食的人家,如今養的兒孫,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細想之,鼎這玩意兒雖然有宏大氣象,燒飯或者煨湯,都太不方便,擱在故宮院里做做樣子,倒能擺出一鼎煮天下的氣派!鳴鍾吃飯,可休。現在飯前可發簡訊,多少人不論,群發。然而,註定漢民族的炊具起源於鼎,在仰韶文化(公元前500-公元前3000年)已經有陶土製鼎,那時估計沒有人奢侈到用鼎來做禮器,陶鼎是那個時期的高科技,再往前的高科技,就到石器時代了。殷周時,中國人開始用青銅鑄鼎,用於祭祀時炊煮及盛放供肉,先秦文獻記載有夏鑄九鼎,那時候鼎是王朝政權象徵,周禮規定君臣依等級擁有不同數量的鼎,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有方形四足的,有圓柱形足或方形足的不等。周鼎身厚重,簡紋飾,到了春秋戰國,鼎越做越薄,重量也輕,想來鑄造技術大有提高。
中國有一口最著名的青銅鼎,叫司母戊鼎,它是鼎王,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合金成份是:銅84.77%,錫11.64%,鉛2.79%。司母戊鼎鑄有盤龍紋和饕餮紋,饕餮是傳說中一種好吃的野獸。饕餮?我們都是饕餮!哦,這是一頭多麼可愛的動物。
由一炊具發展到政權象徵,說明炊具的重要意義,它容涵著中國原初的人文精神,沒有一戶之鼎哪有萬戶之國?我想,後來的砂鍋,鼎罐還是繼承了鼎的,去了足的原因應主要考慮加工及燒制的便利,這不用說了。不過,我在1990年代,還用過北京的老式鐵鍋,它就有三足,鍋徑小而深,可能是傳說中的小型的鑊。在廣大的南方地區,鼎狀的炊具仍能見到,在我五六歲的時候,我叔叔就買過一口鼎罐,他用白觀音土造了一個爐子,外面用鐵皮做了箍,用鼎罐煨排骨湯,燒木炭,總要我用大蒲扇扇火,我不厭其煩,把玩的時光都擔誤了。我出生的地方,產青銅的湖北大冶,則比較普遍使用鼎罐,這個鼎罐鑄鐵製造,圓錐形,有四耳,耳上有孔,穿8號鐵絲做提梁,除了無足之外,與古時的圓鼎完全相同,現在偶爾還能在鄉間見到,今夏去神農架,在大山人家裡也看到了,他們叫鍋吊子,終年吊在火塘上面,燒水或者煮肉。因為沒有足,圓錐體的鼎罐在爐子或地上放不穩,所以還要做一個帶足的圓架子支持它。
南方的鐵匠鋪也經常看得到鼎罐,鐵匠喜歡把鼎罐吊在鐵爐上,用黃豆煨豬腳,去年,我在黃石下陸區馬家村見一位安徽宿松來的鐵匠用鼎罐煨黃豆和豬腳,他工作時,用碳素鋼叮叮當當打制割草的鐮刀,以5元人民幣一把的價格批發給日用百貨商。在燃氣灶時代,城鎮人就很少用鼎罐當炊具了,首先它的傻大黑粗的形狀不雅,熱能轉換方面也不如高壓鍋有優勢,即使在過去的鼎罐時代,它也是被農戶用來吊在灶口,借灶口的余熱煨湯。但是,用鼎罐燜紅薯或土豆飯卻十分不錯,因為平底鍋主要是鍋底取熱,而圓錐體的鼎罐,熱能一直可以抵達鼎罐的頸口,使燜制的食品最大范圍地接觸熱能。或大約因此,古代道士煉丹煮葯,都採用了鼎罐。
俱往矣!不論是西周的毛公鼎,還是商晚期的後姒康方鼎,它們都成為歷史,只留下諸多以鼎結構的詞語,比如定鼎,指的是建立新的王朝,定鼎中原如是,直白地說是到中原去熬粥喝。問鼎,大約是指圖謀王位,而鼎革就大至相當今天的改革了,如鼎新革故。而鼎食,指的是貴族的奢侈生活。《周禮?天官?亨人》:「亨人共掌鼎鑊,以給水火之齊。」
一大炊具,結構了中華五千年文明,設若周朝時起就有國徽,我相信這個國徽就是一隻鼎,煮著芳香四溢的骨頭湯的鼎,今日國徽上有齒輪與稻穗,是工農業的寫意,然鼎又何曾不是?它是以工業手段製造的鼎,骨頭湯則可象徵農業文明,且包括了游獵、游牧和農耕。
Ⅱ 簡述鑄刑鼎事件的歷史意義
歷史上有名的鑄刑鼎有兩個:子產鑄刑鼎和晉鑄刑鼎
公元前536年(鄭簡公三十年)三月,鄭國執政子產命令把鄭國的法律條文鑄到鼎上,公布於眾,令國民周知這是國家常用的法律,這也是子產對他從公元前543年以來所進行的諸項改革的總結,因為他的改革涉及諸多方面,例如對鄭國的城邑與農村加強治理,要求君臣上下都盡職盡責,修好田地的封界和溝洫灌溉系統,對田野農舍重新規劃和改造,並確定賦稅數額。對於卿大夫忠謹儉約者獎勵提拔,玩忽職守、奢侈腐化者則撤職查辦等等。子產的改革成效是巨大的,給人們帶來了大大超過以前的實惠,但遭到了晉國叔向的指責及官貴的反對。子產「鑄刑書於鼎」是我國首次公布成文法,這是我國法制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歷史事件。
元前513年(晉頃公十三年)冬天,趙鞅和荀寅率領晉國軍隊在今天的河南中北部汝水之濱修建城防工事,同時,向晉國民眾徵收「一鼓鐵」鑄造鐵鼎,並在鼎上鑄上范宣子所制定的「刑書」,引起了國內外輿論一片嘩然,其中孔子和蔡史墨的責難最尖銳激烈。晉鑄刑鼎畢竟是中國法制史上的一大進步,它打破了統治階級專斷刑律、任意處置剝奪百姓權利的不合理局面,像孔子開辦私學打破學在官府的教育體制一樣,它在開啟民智、喚醒人們自我意識,以至打破舊的政治格局、推動社會改革進步方面意義是不可低估的。晉國之所以在春秋時代霸業長盛不衰,主要原因不是國君代代都是明君,而是卿大夫中精明強干者隨時推翻消滅專政弄權危及晉國以及多數卿大夫利益的豪門強族,三(谷阝)、欒氏、范氏、中行氏等的相繼滅亡削弱,都是這種新陳代謝的表現。而三家分晉,韓、趙、魏成為戰國時代法家的主要發源地,當與晉國的這個重視法制建設和普及的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
Ⅲ 用這些歷史事件(全部用上)寫一篇歷史論文500-800字左右
中國歷史
中國從雲南元謀人到二十一世紀之間的歷史 更多義項
基本信息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文名稱
中國歷史
外文名稱
The History of China
含義
中國領土范圍內的歷史
范圍
從中華文明的產生到現在
原始社會
參見:元謀人、北京人、藍田人、山頂洞人、河姆渡人、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曠古悠久,自黃帝王朝的姬軒轅(也說公孫軒轅)(公元前2717-前2599年)時期算起,至今已有約5000年的歷史了。
北京直立人的頭骨化石和復原像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主要是由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從產生文字之後算起,之前的時期稱之為"史前時代"。中國歷史中有傳說"伏羲創造八卦",黃帝時期的"倉頡發明文字"等等,但都無證可
Ⅳ 作文:鼎的故事50個字 問問
給你幾篇參考一下,自己修改(太多就把好的刪減出來)
介紹:
鼎,在我國古代社會中占據著特殊地位,不僅是宗廟重器,也是王權象徵,人們習以「定鼎」、「遷鼎」之類詞語,喻王朝之更迭,社稷之興替。被譽為「中華第一鼎」的「後母戊鼎」,是迄今發現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庄嚴肅穆,仰之彌高,歷久彌珍。
西周康王時期的「大盂鼎」,為晚清所出四大青銅器之一,器內壁鑄銘長達291字,文中精闢指出商周易代的原因,總結了所謂「殷鑒」,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且銘文書風凝重,氣韻生動,字字珠璣。
1
1939年3月,河南安陽武官村的吳培文的叔伯哥哥吳希增在野地里探寶,探桿探到13米時,碰上了堅硬的東西,拔出來一看,頭上帶著銅銹。當晚,他們找了十七八個人,趁著夜幕動工挖掘,為了防備日本人發現,到天亮再用原土封住洞口。第二天晚上,挖掘隊伍擴大到40多個村民,連挖了三個晚上,抬上來一個銅銹斑斑的龐然大物正是震驚後世的青銅器國寶司母戊鼎。
早在1937年11月,安陽被日寇佔領。司母戊大方鼎出土後,秘密運回村中,暫時埋到了吳培文的院中,用柴草偽裝好。可很快就有人走漏消息,向當時駐安陽飛機場的日本警備隊隊長黑田榮報告此事。黑田榮很快就來了吳培文家,繞著鼎一邊轉圈一邊嘀咕「寶物!寶物!」大鼎落入了當時侵華日軍的眼中。
日本人走了,吳培文他們的心也提起來了,再留著鼎,可能性命難保。一番商量後,他們找來了北平的大古董商肖寅卿「看貨」,打算賣掉。肖寅卿來了後,出價20萬大洋,卻要求將大鼎分割成幾大塊裝箱。據資料記載,農民們還真用鋼鋸、大鐵錘,趁著夜深人靜分割大鼎。雖然是受了20萬大洋的誘惑,但畢竟越砸越覺得作孽,吳培文阻止大家再砸下去,大家橫了一條心,決心要把大鼎好好保護起來。
之後,日本人連續派兵進村搜寶。第一次,日軍100多人將吳家大院翻了個底朝天,由於此時大鼎被村民重新埋入地下,日本人終於無功而返。日本人走後,吳培文將大鼎轉移到了自家馬棚地下。第二次,日軍來了三輛大卡車,一進村,就架起了機關槍,吳培文急急忙忙檢查了馬棚的偽裝,又潑了些泔水,成功混出了日軍包圍圈。一直在村外待到天色擦黑,吳培文聽到了日本人收兵的哨聲,他立刻跑回家,直奔西屋馬棚,謝天謝地,大鼎仍在。吳培文大嘆「大爐有靈,天助我也。」
這之後,吳培文花20大洋從古玩商處買了一個青銅器贗品,藏在自己家炕洞里。不久以後,日本兵和偽軍又進村了,直撲吳家後院,扒開吳培文的睡炕,搶走了那個贗品青銅器。但由於日本人仍舊盯緊了吳培文的行蹤,要繼續搜捕他。為了保護大鼎安全,吳培文將大鼎秘密託付給自家兄弟,遠離家鄉避難,直到抗戰勝利才回到安陽。吳培文等鄉親為保護國寶,在吳家大院三次轉移埋藏地,最終將其埋藏在吳家大院東屋,免遭日寇掠奪。直至抗戰勝利。
1946年6月,當時的安陽縣政府一位「陳參議」打探到大鼎的下落,他勸說吳培文等人把大鼎上交政府。時任安陽縣古物保存委員會主任陳子明和國民政府安陽縣縣長姚法圃帶著一班警察,將大鼎從吳家大院東屋挖了出來。這一事件登載於當時的《民生報》:「7月11日夜派隊並商得駐軍X部之協助,至該村掘至終夜,於天明12日早晨將古爐用大馬車運縣存放古委會內。」此文中「古爐」即司母戊鼎。
1948年,大鼎在南京首次展出,據記載,蔣介石曾親臨參觀,大鼎轟動了整個南京城。
1949年國民黨撤往台灣時原有意將大鼎運往台灣,但由於大鼎過於沉重,大鼎流落在南京飛機場,後被解放軍發現,轉移到南京博物館。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後母戊鼎從南京調往北京,成為鎮館之寶,並一直存於國家博物館。
2005年,大鼎回歸安陽「省親」,已經85歲的吳培文在殷墟門口,時隔59年終於再次與大鼎見面。他一眼就認出大鼎來「分別時兵荒馬亂,再見時國富民強」。老人一直覺得,保護了大鼎沒有落在日本人手中,是他一生之中做得最有價值的一件事。那一天,作為大鼎的發現人和保護人,他被特許可以撫摸大鼎。
該鼎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作,亦是已發現最大的商代青銅禮器。
司母戊鼎是中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標志著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水平
2
清道光年間(1851年),毛公鼎被陝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來的,有古董商人聞名而來,以白銀300兩購得,但運鼎之際,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買賣沒有做成。古董商以重金行賄知縣,董治官被逮下獄,以私藏國寶治罪。此鼎最後運到縣府,被古董商人悄悄運走,張燕昌之子張石瓠曾巧見此鼎。後毛公鼎輾轉落入古董商蘇億年之手。
咸豐二年(1852年),北京金石學家、收藏家陳介祺又從蘇億年之手購得,並賞給蘇億年1000兩,此鼎深藏於密室,鮮為人知。陳介祺病故後,1902年其後人賣出此鼎,歸兩江總督端方所有,1911年11月27日端方被派到四川鎮壓保路運動,被革命軍所殺。
民國期間端方後人因家道中落,將毛公鼎典押給天津俄國人開辦的華俄道盛銀行。英國記者辛浦森出美金5萬元向端家購買,端家嫌錢太少,不肯割愛。當時有愛國人士極力呼籲保護國寶,毛公鼎輾轉至當時擔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的大收藏家、後來國學館館長葉恭綽手中,存入大陸銀行。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葉恭綽避走香港,毛公鼎未能帶走,藏在了上海的寓所里。由於葉恭綽是用假名買得毛公鼎,讓日本人無法查知它的下落。葉恭綽囑咐其侄葉公超有朝一日將鼎獻給國家。毛公鼎幾經易手,甚至差點被日本軍方奪走,所幸葉公超拚死保護,誓不承認知道寶鼎下落。葉恭綽為救侄子,製造了一隻假鼎上交日軍。葉公超被釋放後,於1941年夏密攜毛公鼎逃往香港。不久,香港被日軍攻佔,葉家托德國友人將毛公鼎輾轉返回上海。後來因生活困頓,將毛公鼎典押給銀行,由鉅賈陳永仁出資贖出,毛公鼎才不至於流浪他鄉。
1946年陳永仁將毛公鼎捐獻給政府,隔年由上海運至南京,收藏於中央博物館。1948年,國民黨退守台灣,大量南京故宮博物院珍貴文物南遷至台北。
1965年,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正式建成,稀世瑰寶毛公鼎成為台北故宮的鎮館之寶之一,放在商周青銅展廳最醒目的位置,是永不更換的展品。
望採納,O(∩_∩)O謝謝
Ⅳ 鼎的發展史
鼎 是我中華祖先所創制最早的一種器皿,後來成為祭祀神器,是國寶。幾千年來,鼎一直被沿用,而且鼎為我所獨有,在中華物質文化史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之一。 4_P+Pl E U0o.D
據現有的資料,鼎創始於河南裴李崗文化,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那時,鼎是用粘土羼細砂、提成坯,涼干後入窯燒制而成,稱為陶鼎。陶鼎,上腹呈罐形或盆形,腹下附有三條圓錐狀足。鼎和罐,均是我們祖先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炊器。後來,聰明的祖先,約在距今4000-5000年前,即在仰韶文化中晚期和河南龍山文化期間,又創制一種和陶灶圈相配套的無足炊器即陶釜。由於陶鼎的三足易折斷,無足的釜具有自身的優勢,後來被演化為多種形式的炊器,後來這類炊具被廣泛應用,這是我們中國人生活所用的鍋的來源。但是,鼎這種器皿,迄今一直被沿用(雖不作炊器了),在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被賦予高尚的深邃的涵義。 5K#_BS!F-e,|
黃帝時代,由於發明了冶金術,人們學會了冶銅鑄器。《史記.封禪書》中說"黃帝采首山銅,鑄鼎荊山下"。經學者考證,此首山在今河南靈寶市西,而黃帝鑄鼎荊山下的鑄鼎處,是在靈寶市陽平鎮附近的鑄鼎原。民以食為天,陶鼎既然是人們最早的炊器,則在人們社會生活中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器皿,因此人們對鼎有深厚的感情。自從銅鼎出現後,又成了烹煮牲牢以祭祀神靈的祭器。古人缺乏科學知識和在自然界面前還是軟弱無力,因此,通過祭祀以祈求神靈的保佑,以達到逢凶化吉的目的。這樣,銅鼎又具有神聖的意義。
:GC%P/uiznR 盡管黃帝所鑄的銅鼎,迄今未發現,甚至到夏代仍未見銅鼎出土。但是,由於相當於黃帝時代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已發現銅器殘片,鑄銅鼎完全有了技術條件,當時,仿陶鼎形狀澆銅鼎是可信的。況且,商代發現許多銅鼎,在商代前期都城-鄭州商城就發現了近1米高的一對大方鼎,而在商代晚期都城-殷墟發現了更大的"司母戌"鼎,其鑄造技術臻於完美,從而反證青銅鼎的鑄造,當可推到夏代,甚至更早。早期的銅器仿陶,而到了商代,陶器又反過來仿銅器,這是考古資料證明了的。當然,黃帝所鑄的三個銅鼎"象天、地、人",應是在銅鼎上鑄有象徵天、地、人的三種不同文飾。不過,應該說,通過銅鼎烹肉祭祀神靈,使人作通天地神靈的主體,即人可通神,神可佑人,使天地融為一體,具有深刻的哲學寓意。至於"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上天",則是西漢時期道教所謂"得道升仙"的一種思想反映,同鑄鼎無關,但銅鼎作為祭神寶器,則有神聖意義。
|O0P&mt2gR 鼎同我們祖先的文明進程也有密切關系。前面已說明鼎是最早的炊器之一。用陶鼎煮粥做飯,既有利於腸胃的健康和營養吸收,促進人們頭腦的發達和文明意識的發展,而且鼎在上古貴族社會生活中具有特權的標志。奴隸主貴族壟斷了銅鼎等祭祀寶器和祭祀權,還是他們日常生活使用的主要器皿,所謂"鍾鳴鼎食"便是現實的一種反映。同時,在奴隸主貴族階級中還劃分為不同的特權等級,其中銅鼎的使用便是其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胃"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等用鼎數的差別。這種等級差別已在周代墓葬考古中已得到證實。可見,銅鼎已成為上古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 '^_9m,M+t3~.kqx
銅鼎,還有一個更神聖的意義,那就是國家政權的象徵。我中華,自夏商時代,那就是國家政權的象徵。我中華,自夏商時代起,就把銅鼎視為國家的寶器。雖然,夏代還沒有發現銅鼎,但據《史記.封禪書》曰"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恐怕不是子虛烏有,應有所本。而商代前後期首都所發現的大型方鼎,都是同期青銅器之最,應為王室寶器。所謂"鼎宜見於祖禰,藏於帝廷",表明只有王室才有權擁有和使用。久而久之,寶鼎成了國家政府的象徵。至遲在春秋時代,就有了這樣神聖的涵義。當時,寶鼎成為鎮國利器,一個國家失去寶鼎,即等於國家滅亡,而為敵者,也是著力搶奪對方寶鼎等國家重器。在這種背景下,就發生了《周本紀》所記楚莊王伐陸渾時陳兵周郊(洛陽)派人"問九鼎"的故事。"問九鼎"輕重,就是強大的諸侯楚國向周天子挑戰,企圖奪取周室江山的一種嘗試。這里"九鼎"明白無疑地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徵。在春秋戰國時代,周王室衰弱,諸侯長期混戰爭霸,無非為爭奪政府,取代周王而統治天下。其是所謂"定鼎中原",就是在中原取得了天下,即立國之意。把鼎視為國家政府的象徵,是人們給鼎所賦於最神聖的社會意義。 j9g%\3Q G,T.~2E?2X
封建地主階級是反對奴隸主貴族實行特權統治的,在春秋晚期到戰國期間取得政權後,自然不再有以用鼎數多寡為標志的等級差別,但是,實際上封建朝廷也有其新的等級和特權,銅鼎仍市朝廷的祭器之一。封建統治者仍然祭祀上天後土和先王祖宗,銅鼎仍被沿用。後來還出現鐵鑄的鐵鼎。隨著社會的發展,鼎類祭器應用面較廣,逐漸流行於社會,進入寺廟,以及民間重大的祭祀活動中。這類鼎,又成為供奉神靈和祖先的"香爐",其中後世(明)的"宣德爐"(銅鼎)最為有名。這種文化習俗,流傳至今,成為中華獨特的傳統文化重要內容之一。 H-p jQK6` m:Q)u^
總之,鼎經歷了幾千年,一直沿用不衰。特別是它曾具有國家政權的象徵意義,使其在中華文化史中享有崇高地位,迄今為中國人所尊重。1995年,詞語過濾主席代表中國政府贈送給聯合國的貴重禮物"世紀寶鼎",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風彩。我們這次由上海人民資助鑄造的大銅鼎(九鼎),放置於鄭州黃河游覽區炎黃二帝巨塑廣場上,也濃縮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將這樣象徵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列鼎是最合適不過了,它將受到中華炎黃子孫及世界人民的瞻仰,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大意義
Ⅵ 用鼎字寫一篇議論文
一陣狂風卷過,奮力抗爭的大樹折斷了腰,而屈腰伏身的小草卻揚起了臉。面對狂風的欺辱,是該不屈不撓,還是該屈腰伏身?這一道選擇題,也是人生的選擇題。面對那些強者的欺辱,是反抗還是忍耐?我認為,大丈夫能屈能伸,暫時的忍耐是為了日後的輝煌。 當土霸欺壓你的時候,忍還是不忍?當他不斷口出狂言的時候,忍還是不忍?當他要求你鑽其褲襠的時候,忍還是不忍?漢朝開國功臣韓信的選擇是——忍!在他羽翼未豐之時,尚無能力去對抗土霸惡棍,反抗是死路一條。所以他選擇忍受這胯下之辱。不是因為他害怕恐懼惡勢力,而是因為他不會意氣用事,雞蛋碰石頭。若非忍下此辱,韓信也無法留命人間,更毋論殺敵建功,成就一番事業了。大丈夫能屈能伸,小小恥辱只是成功的墊腳石。 三國之中,曹操戎馬一生,孫權雄才大略,兩人的國土,全是用血汗換來的。同是鼎足之國,劉備的天下可以說是「忍」回來的。先是投奔徐州,三讓徐州終才收下;再有三顧茅廬,忍下諸葛亮一次又一次的拒之千里;又有忍於曹操之下,佯歸田園干擾視線;還有痛擲阿斗,籠得趙雲忠心......劉備忍了一回又一回,忍住獨霸天下的慾望,忍住被拒多次的憤怒,忍住擲兒落地的痛苦,他換來了一個王國,一群忠心耿耿的將士,一個名垂青史的機會。小不忍則亂大謀,劉備不是一個成功的軍事家,但他絕對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政治家,甚至可稱之為陰謀家。大丈夫能屈能伸,這是劉備贏得勝利的座右銘。 《瘋狂的石頭》捧紅了一個人——黃渤。當初許多人都以為,這個演員是從民工堆里挖出來的一個臨時演員,但事實上他是經過專業學習,是正統藝術學院畢業的學生。外界都在質疑以他的形象,在娛樂圈這追求五官俊美的世界裡,能否生存下去。然而,面對外界的壓力,他並沒有與其進行舌戰。他兢兢業業地工作,忍受惡毒的評論,用實際行動證明,「我是專業的!」大丈夫能屈能伸,頂著不公的評價,黃渤實現了自身的價值。 大丈夫能屈能伸,面對強權壓迫,不作無謂的反抗。忍一時風平浪靜。待到時機成熟,我們便會努力,發出我們的光芒!
Ⅶ 關於鼎的歷史
鼎
古代炊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煮或盛魚肉用。形狀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銅鼎是在新石器時代陶鼎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現已發現的銅鼎,最大的高三尺,如商代後期的司母戊方鼎。
鼎的形制因時代而異。大體說,商代前期多為圓腹尖足,也有為柱足方鼎和為扁足鼎。商代後期尖足鼎逐漸消失,圓腹柱足鼎佔多數,同時,分襠鼎增多。到西周後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失,鼎點頭呈蹄形。戰國至漢代的多為斂口(口沿向內收縮),大多有很短的蹄足,有蓋,蓋上多有鈕或三小獸。
在商周奴隸制社會里,鼎曾被奴隸主貴族用來「別上下,明貴賤」,作為標志統治權力和等級的一種器物。進入封建社會以後,鼎就失去了這種性質。 鼎這個炊具已經失傳了,走遍大江南北,作為禮器的鼎也不復見,官府改用獅子鎮守威嚴,雄獅踩個綉球,雌踩個小獅,禮器之鼎只在寺廟可以見到,作香爐用。從炊具到香爐,可謂從俗世到宗教,這段歷程走得比較遠,歷史的煙塵也已經消散千年。
江南才子王勃作的《滕王閣序》,第二段有宏大景觀:「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台聳翠,上出重霄;飛閣翔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披綉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此間就有「鍾鳴鼎食之家」,這家當然好大,大到的程度吃飯時要敲鍾,有一大排鼎盛著各樣餚饌,聽起來,可以趕上一座軍營。這樣的家,是大家兼豪門了。《紅樓夢》第二回里有這樣一句感嘆:「誰知這樣鍾鳴鼎食的人家,如今養的兒孫,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細想之,鼎這玩意兒雖然有宏大氣象,燒飯或者煨湯,都太不方便,擱在故宮院里做做樣子,倒能擺出一鼎煮天下的氣派!鳴鍾吃飯,可休。現在飯前可發簡訊,多少人不論,群發。然而,註定漢民族的炊具起源於鼎,在仰韶文化(公元前500-公元前3000年)已經有陶土製鼎,那時估計沒有人奢侈到用鼎來做禮器,陶鼎是那個時期的高科技,再往前的高科技,就到石器時代了。殷周時,中國人開始用青銅鑄鼎,用於祭祀時炊煮及盛放供肉,先秦文獻記載有夏鑄九鼎,那時候鼎是王朝政權象徵,周禮規定君臣依等級擁有不同數量的鼎,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有方形四足的,有圓柱形足或方形足的不等。周鼎身厚重,簡紋飾,到了春秋戰國,鼎越做越薄,重量也輕,想來鑄造技術大有提高。
中國有一口最著名的青銅鼎,叫司母戊鼎,它是鼎王,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合金成份是:銅84.77%,錫11.64%,鉛2.79%。司母戊鼎鑄有盤龍紋和饕餮紋,饕餮是傳說中一種好吃的野獸。饕餮?我們都是饕餮!哦,這是一頭多麼可愛的動物。
由一炊具發展到政權象徵,說明炊具的重要意義,它容涵著中國原初的人文精神,沒有一戶之鼎哪有萬戶之國?我想,後來的砂鍋,鼎罐還是繼承了鼎的,去了足的原因應主要考慮加工及燒制的便利,這不用說了。不過,我在1990年代,還用過北京的老式鐵鍋,它就有三足,鍋徑小而深,可能是傳說中的小型的鑊。在廣大的南方地區,鼎狀的炊具仍能見到,在我五六歲的時候,我叔叔就買過一口鼎罐,他用白觀音土造了一個爐子,外面用鐵皮做了箍,用鼎罐煨排骨湯,燒木炭,總要我用大蒲扇扇火,我不厭其煩,把玩的時光都擔誤了。我出生的地方,產青銅的湖北大冶,則比較普遍使用鼎罐,這個鼎罐鑄鐵製造,圓錐形,有四耳,耳上有孔,穿8號鐵絲做提梁,除了無足之外,與古時的圓鼎完全相同,現在偶爾還能在鄉間見到,今夏去神農架,在大山人家裡也看到了,他們叫鍋吊子,終年吊在火塘上面,燒水或者煮肉。因為沒有足,圓錐體的鼎罐在爐子或地上放不穩,所以還要做一個帶足的圓架子支持它。
南方的鐵匠鋪也經常看得到鼎罐,鐵匠喜歡把鼎罐吊在鐵爐上,用黃豆煨豬腳,去年,我在黃石下陸區馬家村見一位安徽宿松來的鐵匠用鼎罐煨黃豆和豬腳,他工作時,用碳素鋼叮叮當當打制割草的鐮刀,以5元人民幣一把的價格批發給日用百貨商。在燃氣灶時代,城鎮人就很少用鼎罐當炊具了,首先它的傻大黑粗的形狀不雅,熱能轉換方面也不如高壓鍋有優勢,即使在過去的鼎罐時代,它也是被農戶用來吊在灶口,借灶口的余熱煨湯。但是,用鼎罐燜紅薯或土豆飯卻十分不錯,因為平底鍋主要是鍋底取熱,而圓錐體的鼎罐,熱能一直可以抵達鼎罐的頸口,使燜制的食品最大范圍地接觸熱能。或大約因此,古代道士煉丹煮葯,都採用了鼎罐。
俱往矣!不論是西周的毛公鼎,還是商晚期的後姒康方鼎,它們都成為歷史,只留下諸多以鼎結構的詞語,比如定鼎,指的是建立新的王朝,定鼎中原如是,直白地說是到中原去熬粥喝。問鼎,大約是指圖謀王位,而鼎革就大至相當今天的改革了,如鼎新革故。而鼎食,指的是貴族的奢侈生活。《周禮•天官•亨人》:「亨人共掌鼎鑊,以給水火之齊。」
一大炊具,結構了中華五千年文明,設若周朝時起就有國徽,我相信這個國徽就是一隻鼎,煮著芳香四溢的骨頭湯的鼎,今日國徽上有齒輪與稻穗,是工農業的寫意,然鼎又何曾不是?它是以工業手段製造的鼎,骨頭湯則可象徵農業文明,且包括了游獵、游牧和農耕
Ⅷ 鼎的歷史地位
鼎:一般為抄圓腹,立耳,三足,少數為方形,四足,鼎耳可以穿杠或搭鉤。 鼎原系人類創造的一種烹飪器,是用來煮肉的。目前見到的最早實物,有河北安磁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制缽形鼎,盆形鼎,其時代為公元前五六千年。奴隸社會鼎成為最重要的禮器,不同的鼎有不同的用場,從而形成了一套用鼎制度。鼎有三類:一是鑊鼎,系用以煮牲及魚,臘的大鼎。著名的司母戊鼎便是鑊鼎的代表。第二類鼎是設食鼎,說曰正鼎,有的學者命名為升鼎,其主要功能用,是盛放鑊鼎煮熟的肉食。第三類鼎是羞鼎,又稱陪鼎。它是用牲及禽獸肉為主料製作而成的。鑊肉及盛到正鼎內的肉是無滋味的,所以食用時還需要以羞鼎內的羞味調和裹汁。統治者地位越高,用鼎規格就越高。在鼎的形制方面,晚商周初大體近似。西周晚期至春秋,多為圓底、附耳、蹄足。晉國率先創制新款式的銅器。春秋晚期鼎式的多樣化。戰國中期以後,普遍興用素麵附耳鼎,直至秦漢。
Ⅸ 有沒有人舉例出現「鼎」的文獻
三禮里有有提到鼎,還有周易里有鼎卦,後代的一些文獻比如史記里也有,但意義已經演變,不是最初的意思了。
用太平御覽之類的類書查查吧。
Ⅹ 鼎的發展歷史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制的食具演變而來的,即是由釜、陶支腳和灶的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
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處有兩耳。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是奴隸主身份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志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
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中國從夏代開始進入階級社會,而象徵國家政治權勢和軍權、神權的青銅製造業,完全為貴族所壟斷,這些青銅器的製造均是以貴族的意志、需要和審美意願為依歸。中國青銅器歷經20多個世紀的發展衍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初期:夏代——由於銅的冶煉工藝尚不成熟,且材料難得造成現今所出土的夏代青銅器種類稀疏,至今為止出土的夏代青銅器是「乳釘紋爵」。
盛行期:商代(商代遷都殷(今河南安陽)以後至西周前期,約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時期)——此時的青銅器體形厚重,造型規整,紋飾華麗,體現出一種獰厲之美。例如:司母戊方鼎、獸面紋方鼎、乳釘紋方鼎、克鼎、子龍鼎等。
成熟期:西周(西周後期至春秋前期)——春秋時期古人發明了「失蠟法」「分鑄法」「錯金銀」技術,使得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造型更加別致、繁復。代表作有;蓮鶴方壺
春秋中期至戰國時期——青銅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時候極為普遍的烹飪器,其後實用意義逐漸減弱,成為權勢的象徵物。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時期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
鼎力相助等等。
歷史上有「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鼎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 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周代的鼎分為三大類:
鑊鼎、升鼎、羞鼎。
鑊鼎形體巨大,多無蓋,用來煮白牲肉。
升鼎也稱正鼎,是盛放從鑊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
羞鼎則是盛放佐料的肉羹,與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